其实表现暴力很简单,只要表现出一个男性的行为来,这就是暴力,无论这个男性他有什么不可理喻的嗜好,只要他是男人,他就是暴力的体现者!但这世界上还有几个男人? ―――韩兮 说起这部影片一定能够令七十年代的人产生共鸣,其影响力恐怕比《少林寺》还要更早一些,更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了所有暴力的直接体现,虽然它不血腥也不变态,但对于当时还年少的我来说,这部影片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抛开电影本身,先谈谈那个最为经典的画面,就是破气门之时被捏碎的两个鸡蛋,事隔二十多年后,在电脑上并没有看到那黄灿灿的极富动感与色彩的吸引力了,但却勾起我对那种破碎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来自于剧情中男人命根的毁灭,要知道当时观看此片的时候,正是本人对自己生理特征刚刚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这个关于性的最初认识便是以这种极其辉煌又极其脆弱的形式完结了。于是,我义无返顿地知道了男人最致命的弱点,那便是命根,命根是如此容易被伤害,而伤害了命根也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命根伤害最大的问题是生命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性福的问题。虽然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但命根与生命的等同性恐怕是无法抹去了。尤其对于男人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于是便产生了太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以及失去性功能还有什么意义等形而上的思考。这个镜头以其形象的喻体将我幼小的心灵震撼了!其暴力美学直达生理机能,而不仅仅是血浆等渲染的那种的由于文化载体而形成的生理反应。 其次一个镜头是关于萧如风的腿,举火烧天式的金鸡独立,感到只有超人才能做到的,却在银幕上被这个男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强势的威严,可以蔑视一切敌人,比起那个厉害的鹰爪功不知要强上多少倍。造型,仅仅是一个造型就透出如此威风的如此胜利血性的精神,这是许多影片根本无法达到的。而这举腿的动作从另一方面而言则是将男人命根完全展现的过程,其嚣张程度可见一斑了。于是,萧如风是条汉子,比沈岳更是个男人,虽然沈岳已经很有气度了。 镜头说完了便是功夫,“鹰爪功”“铁布衫”“金钟罩”“铁指寸金”这四个名词完全成为词典类的,其实笔者由于个人喜好对这些词早有耳闻,但“铁指寸金”则成为此片中最有代表性的,直到现在,笔者还不知道是否真有这种功夫存在?也不知这种功夫是不是铁布衫的克星,更不知道是否有缩阴缩阳的功夫?但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铁指寸金中的变化,以掌为形,以指为剑,以拳收关,一气呵成,这种变换对于我来说是极具诗意的,当鹰爪功只知一味的胡抡,铁布衫只知摆出造型的时候,唯有铁指寸金才是真正的美学,它的变换是那么简单却又是那么实用,从柔到刚,从克制到爆发,从弱到强,整个出手到击打的过程都是如此的富有美感,这才是爆力的最高境界,比起蛮力的乱砍,血腥的喷涌不知要强上多少倍。想起“深山藏古寺”那幅名画,一个挑水和尚便是意境,同样的,铁指寸金,手掌的变动便是意境,其力量是无以伦比的。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影片中铁布衫多次不惧刀枪的镜头是对铁指寸金威力的反衬,正因为这种反衬才更显出铁指寸金的威力所在。 这是一部男人戏,虽然有英雄救美的情节,也有美人芳心暗许的暗示,但整部影片却是血脉贲张的。萧如风多次赤膊展示的力量,不用特写,只是一个中近景就令笔者的荷尔蒙分泌多出了一倍,男人正该如此,虽然现在赘肉横生,但对那种力量与线条集合的肌肉还是心生羡慕的,这与性取向无关,只是一种男人的暗示,尤其对于当时身体羸弱的我来说,这种暗示简直就是标杆。 其实萧如风的肌肉并不算完美,而这种不完美的缺失感却恰恰令许多人,尤其当时胖子并不很多的时候的许多人能够追求一下,苍白中带有一种坚定。所说的男人戏当然不是仅凭肌肉能够体显的,还有萧如风与沈岳的表演,现在看来是呆板的,但却显现出一种英武之气,这是那几个白发老头以及三怪胡风都不具备的,这种英武之气无论从神态,行动还是说话的语气中都能够体显出来,也只有这种英武之气才是必胜的法宝。所以萧如风长得并不好看,但比起那些中性的超男们不知要强上多少倍。此时不禁有些感叹,二十年的光阴,审美的标准坠落如斯! 除了那些掷地有声的台词,除了那些目空一切的神态,以及那些始终笔挺的身躯,更具有男性感则是萧如风与沈岳之间的友谊。这种友情是英雄惜英雄,好汉见好汉的友情,是同一个理想下的相互交情,是心与心的莫名相泣,同样也是只有男人之间才会产生的友情。这种友情不是靠言语废话来表明的,而是依靠拳头,从敌对到联手,只有拳头,从一诺千金的气度到生死与共的坚持,这种友谊是最可敬的。 暴力其实有时并不是靠血浆以及残忍体现出来的,而是一种刚阳之气,一种威风凛凛的造型,当这种造型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将要发生什么都是可能的,并且为可能发生的事情会感到莫名的兴奋,这才是真正的暴力。美与不美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暴力的精神,虽然这个观念可能陈旧了,但这充满了男性荷尔蒙的影片的确令笔者不敢忘怀,估计也很难忘怀! 韩兮 2007-10-30于通州
把之前的一篇文章扩写的,原文://movie.douban.com/review/9137892/。实际上和重写差不多了。
在香港电影圈,吴思远曾是权倾一时的大人物,如今则是业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在鼎盛时期的威望大概略逊于邵逸夫、邹文怀等几人,邵逸夫、邹文怀都已故去,吴思远仍然健在,而且存在感不弱——这从每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座次就能看出吴思远在业界的地位。
在成为制片界“大佬”之前,吴思远是一名编剧、导演,以导演动作片为主。吴思远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是《鹰爪铁布衫》(1977)和《法外情》(1985)。下面我们来说说其中的《鹰爪铁布衫》吧。
不可否认,《鹰爪铁布衫》是部不错的电影,在动作片领域尤其如此,但不足以成为经典之作。该片的动作指导由袁八爷(袁和平)和徐蝦领衔,对鹰爪功和铁布衫均颇有阐发,令人眼前一亮。此外,影片中的几个定格镜头,也用得不赖。但我们仍然看得出导演吴思远在叙事方面的生硬和古板,在那个动作喜剧即将横行香港影坛的年代里,吴导演的这一套早晚会被淘汰的。
推出《鹰爪铁布衫》这部名震一时的大作后,吴思远名利双收,但他却没有在“导演艺术”层面上追求“更进一步”,而是换了个方向乘胜追击——他从导演的交椅上走下来了,创立“思远影业公司”,开启其制片伟业。
《鹰爪铁布衫》对吴思远的最大意义也许不是票房大卖或成为动作片的标杆,而是让他开始了与袁和平的亲密合作。
《鹰爪铁布衫》公映的次年,袁和平接连推出两部引领谐趣功夫片浪潮的佳作:《蛇形刁手》(1978)和《醉拳》(1978)。这两部影片也让在影坛摸爬滚打多年的成龙一炮而红,及后,成龙更成为整个八十年代香港动作喜剧的代表人物。说现在的话来说,成龙当年能够晋身当红“炸子鸡”,幕后推手正是吴思远和袁和平。
后来,吴思远还和袁和平合作了《南北醉拳》(1979)、《霍元甲》(1982)等影片,但却难以复制《蛇形刁手》和《醉拳》的巨大成功。
吴思远是制片人中的“伯乐”,袁和平当然不会是他相中的唯一的“千里马”。“鬼才”徐克是吴思远的另一匹“千里马”。
1979年,徐克拍出导演处女作《蝶变》,影片很“新浪潮”,却叫好不叫座。次年,徐克拿出了第二部导演作品《地狱无门》,一部cult片中的经典之作。《地狱无门》的制片人正是吴思远!大胆投资当时还是“票房毒药”的徐克,吴思远看似做了亏本生意,但他与徐克的结缘,是极有远见的。
1991年,徐克拍出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经典之作《黄飞鸿》。“《黄飞鸿》系列”五部曲中的后四部,吴思远都担任了制片人,可以说,他通过和徐克的“交情”,牢牢地掌握了“黄飞鸿”这个大IP。徐克的另一部经典之作《新龙门客栈》(1992),也是由吴思远担任制片人的。
吴思远担任制片人的经典之作还有《赌圣》(1990)、《宋家王朝》(1997)、《一代宗师》(2013)等。可以说,作为导演的吴思远,其成就是远不如作为制片人的吴思远的。
此外,吴思远还担任了许多影片的编剧,包括《蛇形刁手》、《醉拳》、《法外情》、《人约黄昏》(1996)等。他同时以制片人和编剧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中,对后来的麦当雄、王晶都有一定的影响。
八十年代初,邵氏巨人倒下、嘉禾成为新贵后,香港电影界不再是一头独大,众多电影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群雄逐鹿的“战国年代”。嘉禾之外,新艺城、德宝、金公主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片公司,而吴思远的“思远影业公司”虽非“巨头”,也是其中的皎皎者。
追根溯源,吴思远是出身邵氏的,考虑到邹文怀也是从邵氏出逃的,还有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影视红星多半在邵氏或TVB工作过。可以说,当年的邵氏电影公司及TVB是香港电影人才的培训中心,堪称香港电影界的“黄埔军校”。可惜的是,邵氏电影公司及TVB的体制是很难留住超一流人才的。吴思远之离开邵氏,大抵也是因为不能适应或服从邵氏集团的体制。
吴思远在两岸三地交游广阔,与不少文化名人是好友,比如著名油画家陈逸飞。早在1996年,吴思远就为陈逸飞“跨界”导演的《人约黄昏》担任编剧。2005年,陈逸飞逝世,作为至交,吴思远亲历亲为(担任导演),为其完成了未竟的遗作《理发师》(2006)。
当时2000年的样子山区才通电没两年,抹黑去邻居家刚好斗着看,断电了几次每次都从头开始播放没有快进没有进度条,剧情完全没看懂也记不住只记住蛋碎的情景和铁布衫字祥,前两天突然想起度娘铁布衫才晓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
1989年左右,故乡,露天电影场。
跟我爹在电影院看的,还记得那个鸡蛋破了的镜头……
袁八爷应该没露脸,徐蝦真是缺乏存在感的武指
记得最清楚的是把蛋捏碎。
这应该是我这辈子看的第一个电影,居然是学校里面组织集体看的。那一捏,至今记忆犹新。
刻骨铭心的两个鸡蛋
怎么会没标过的,这不可能。。。
估计女主家里的钱都拿去买水缸了,练武之人的成本,BGM还行但很刺耳,男主是我看过的动作片里外形最路人的一位,跟龙套没区别,黄正利依旧很有boss气场
比较早期的功夫片,打斗场景写实,比较暴力血腥,有好莱坞B级片的味道。堪称香港电影中的精良cuit片。
蛋疼菊紧命呜呼。
一场围绕着“银幕暴力”展开的风云对话中昆汀与德帕尔玛在两项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一、观众(应该特指北美观众)对高度暴力过分关注却忽视了影片其他风格元素特别是几乎等量的幽默;二、电影需要提供一个让观众牢记难忘反复讨论的特色桥段,昆汀认为疤面煞星中是电锯而落水狗中是割耳……铁布衫这场戏不仅在第二点上表现尤为突出,真正做到了剧情都忘仅记蛋碎,同时又释放了让全世界观众都绝对不容忽视的超级幽默。它在暴力的最高潮处突然完全回避了暴力画面实录(当然也没法实录),却没有因此而破坏高潮,反而用想象和比喻提供了更大的高潮!……说到底,东方武侠功夫的写意风格可以最大程度消解暴力本身的残忍和丑陋,哪怕真到了一个必须残忍的高潮点,也能用跳脱故事体外的奇趣比喻去回避真实并维系高潮!好莱坞式暴力即使昆汀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影片结尾处回马枪设计的相当精彩,电影院内观众无不惊骇!黄正利 功夫漂亮!
邵氏功夫确实了得
武术指导:袁和平、徐虾
老电影总有老电影的味道。
小时候看的,没啥印象了。
元彪……哈哈,真逗
为了一手抓烂俩鸡蛋我当年还专门练过呢……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强片!
缩蛋~捏蛋~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