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无
以下内容整理自豆瓣~~
这应该可以说是一部宗教电影。
影片开头,Jack的妻子正在听到上帝的声音,即那个蜜蜂。她一直想逃离Jack和他的生活方式,最后她没能让声音through her,她屈从了。影片中的那个蜜蜂试图要冲出窗户,但最后被压掉了脑袋——这也是她当时命运的象征。从此她的生活靠香烟、酒精、宗教来维持。当Jack的房子被付之一炬后,她才得到了解脱。但是她的解脱是主动还是被动,导演并没有交代,所以她的“解放”也不显得那么光荣和明确。
Lucetta没有信仰(起码不信上帝),她按自己的方式喜欢主动出击。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性,有着积极的态度,敢作敢为。
Jack每天和Bible为伍,按时祷告,每周去教堂听牧师布道,但是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信仰,内心空无一物。他的所谓的信仰没有给他一点人生动力,他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信仰。这样的人物设定,是对基督徒的一个讽刺。
Stone来自社会底层,说话粗鲁,其实未必带有恶意。
Jack和Stone,被审判的烦人最终审判了他的法官,但是Jack自认为的毁灭可能是他不自知的重生。
影片最后,Jack、Jack的妻子和改变了发型(象征变好、重生)的Stone都听到了来自上帝的声音。而Lucetta不信上帝,仍旧……勾引男人。
这部电影可以学到什么呢?
我觉得,一个人,内心还是要有所寄托,有所信仰的。
有自己的准则,并且是真正认可、产生共鸣的准则。
2 ) 一个狗血的名字毁了这部电影
从头到尾一直期待着那个畸变,可始终没有看见,Norton下的功夫不少,改变了口音改变了气质,真有点不良的味道。看着De Niro拿着枪指着淡定的Norton,我突然有点鸡冻,期待出租车那种不羁。导演想在情节如此简单的电影里着重于人性的改变,却没有很好的烘托出宗教对于人性的浓重。从基督徒到下地狱的恶棍,从恶棍到虔诚的基督徒。
对,上帝一直都在看着,他参与了每一个蜕变。
BTW,中文名真狗血。
3 ) 本罪? 原罪!
2011年看的第一部片子, Edward Norton, Robert De Niro, Milla Jovovich 这样的阵容自然充满了期待.
开场这段其实是最棒的, John Curran非常用心的处理了细节: 手肘的姿势, 高尔夫节目, 饮料... 用所有的暗示直接过渡, 已然交代了Jack的原罪.
当然, 看完开场是不会觉得棒的, 显然这些细节传达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却没有个答案,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于是接着往下, 交代了Jack的工作引出了Stone. 那头黑人小辫儿差点没认出是诺顿, 但是一开口, 你们懂的...
期初完全吊儿郎当的Stone和给人感觉一丝不苟准备兢兢业业到退休前最后一刻的Jack, 随着谈话的进行, 各自发生了一些转变.
Stone 为了达到出狱的目的,双管齐下, 引出了Milla出场. 而自己却在阅读宗教书籍,目睹狱中杀人以及祷告中有所感悟: 此非本罪, 一切皆原罪, 一切皆上帝旨意.
Jack 虽然廉颇老矣,终归经不住Lucette这样勾引男人的高手, 在原罪之上越走越远, 内心也开始承受自我谴责和质疑: 坚持Stone犯了本罪,那么现在的自己呢? 是否也一样犯了本罪还是只是每个人生来皆有的原罪?
最终影片想要传递的,在最后一次两人对话中传递出来:
Stone: 我从没感觉过愧疚,从不知道原因,但是现在我恍然大悟, 这只是我生命旅程中上帝的安排
Jack: 那是你的选择,你做的
Stone:我们都是上帝的同僚, 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Jack: 你犯的罪与上帝无关(即你所犯的是本罪,与原罪无关)
Stone:上帝参与了所有事,各种天灾人祸,我们做过的事,犯下的罪,这些轮回中所背负的枷锁,我们都被上帝安排,参与其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汽车电台和飞虫嗡嗡声, 这两个贯穿影片的细节. 一个是明示了一切皆原罪, 另一个则是暗示着上帝的旨意(Stone纵火时就是跟着嗡嗡声莫名其妙做的,而Jack的妻子听到了旨意,无奈Jack欲扔下女儿,随着窗户关毕,飞虫被压死,上帝的旨意也就戛然而止了)
so,回过头去看, 是不是开场很棒?
4 ) 剖析人性
关于人性或伦理的片子,总是比较晦涩难懂,就象这部电影,我恐怕我并没有完全看懂,比如那只被窗门夹死的蜜蜂,和在之后电影中多次出现上帝之音可以通过蜜蜂来传递,是希望观众做出怎样的理解?我不明白,哦,就不明白吧,并不希望看部电影把自己搞得很累。
5 ) 最好的关于人性、宗教的哲理类电影,没有之一!
这是本人至今为止看过最好的关于人性、宗教的哲理类电影!没有之一!看不懂很正常,需要修炼。下面是本人关于电影的观影观众层次解读:电影分几个类型(层次):第一层:通过场景的设置和演员夸张的表演以达到纯粹的娱乐效果(这种类型电影也分层次,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就能达到较高的观影体验),这是90%以上的观众真实欣赏水平,也就是这个层次的人。第二层:好莱坞大片,场景恢弘不讲逻辑只讲感官,通过大制作、大场面、特效、宏大声效来充分刺激人体感官,以极大满足观众的心里感受,比如:阿凡达、速度与激情、指环王等,喜欢这类电影人的层次同上一层。第三层:逻辑推理类电影,既有大场面又需要观众有一定智商,比如:骇客帝国:想要看懂需要你清晰知道在现实与虚拟矩阵世界里来回切换。盗梦空间:需要你看懂如何在梦境的不同层次间自由穿梭。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需要明白人物身份和场景的推理切换,能真正一遍看懂这类电影的人不会超过观影者的20%。第四层:关于宗教及人生哲理类电影,哲学是人类文明总结的结合,宗教从广义上讲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这类电影观影时能让你带入剧情和对话中思考,并在思考中碰撞出火花和感悟。如:危狱惊情,90%的人会看了睡着,99%的人不知所云,估计能完全理解并有共鸣的人不会超高1%,这需要丰富的实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功底以及对人性深刻的解析才能完全理解。
6 ) 得为自己做些什么
影片对四种人剖析的很透彻。
德尼罗演的那个officer,天天按时祷告,每周去教堂听牧师废话,但他的内心是空无一物的,他的信仰没有给他一点人生动力,他对工作生活一直有很多不满,但忍耐着忍耐着直至彻底麻木,没有激情,没有期盼,没有投入,搞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人生也如此miserable。
他的妻子是彻头彻尾的弱势、受害者,四十多年在难以忍受的婚姻关系中委曲求全,由于性格的软弱而失去抗争的意识和力量,任自己的人生在痛苦麻痹中沉沦。
米拉演的怪胎虽然没有信仰,却也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处处主动出击,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从影片中一系列细节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对自己生活有掌控性,有积极的态度。即便时而跨越常识常规,但只要是需要做的,她都敢作敢为,活的甚是坦荡。
诺顿扮演的是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从他的罪行我们知道他并不是什么大恶人,并且为曾经头脑发热的纵火一事一直在监狱老老实实地服刑。他也是较为肤浅,没受过高等教育,从一开始他出场时的装扮和言行就能看出来。但他并不是个愚人,在关键时刻他没有沉溺于与米拉不合时宜地调情,随处观察即能发现灵感,懂得要从书中汲取力量充实自己。这也正是他获得“重生”的转机。当他真正与那股神秘力量产生共鸣时,他心中长久的疑惑逐渐得到了解答,内心归于和谐平静之时,何时出狱已经不甚重要了。同时我们看到他在“修行”的同时其他三位都在做些什么的对比镜头,个人认为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最终每个人走向不同的结局。
因为我目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没办法很好地理解所谓“音叉”的工作原理。抛开宗教层面不谈,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不要放弃人生,不要麻木沉沦,得为自己做些什么
两位男主演真的好爱演,结果惨不忍睹。貌似第一次见识到欧美的A CUP。
有点儿闷,剧本浪费了这几个演技派
将道德&宗教议题复杂化,看到了《92恐怖角》中“恶意的生命力”的影子。别人没有改变你,是你自己改变了自己。
诺顿原来这么兽。
米拉的胸不能称之为丑了,应该叫畸形才对
每次见Milla Jovovich出场,就有种她会突然从身后掏两把枪出来的感觉。
很想给两星来着,被演员表里的德尼罗吓着了多加一颗
想法不错,不过流于表面,过于说教了.
噱头的译名,还不如叫“石头”更文艺,现在是双不沾了
杂合了太多内容,也比较隐晦,人性层面和宗教层面交织,对于原罪和本罪的一次探究?可惜终究让人感觉故弄玄虚,没有太大说服力。
实在是看不进去……米拉·乔沃维奇的胸部真是小,小得我还以为是胸肌……10/12/02
演员够大牌组合,剧情够虚弱宗教。
如同木兰花一样的宗教背景使我理解困难,演员努力的表演,我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不错的卡司全无爆发力,而连绵不断的广播电台旁白更让每一分钟都变得更加漫长难熬,如同电影里所谓的音叉一样不断在我的耳边嗡嗡作响,提醒着我这是一次多么痛苦的观影经历。
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20121014)
危狱惊情 Stone (2010http://www.imdb.com/title/tt1423995
三个老戏骨的电影 本应是很吸引人的 令人期待的 可拖着看了一下 总是提不起兴趣爱德华诺顿的表演没的说 心里有愧疚的人 会是个彻底的阴谋论者有人在监狱中从善了 有人在监狱外堕落
挣扎吧,在血和泪的深渊里。
大失所望,又是宗教片,露点还不如不露啊。
关于人性如此叨逼叨的扯淡总是令我倒胃口,不管你是德尼罗的方法派,诺顿的精分派,还是米拉的露点派,统统靠边闪。
電影很玄乎,某人的咪咪還是一如既往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