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故事有点别扭 群像戏铺得还好 只是可惜了 两位解压的人到后来索性被弄得成了敌人 不也都是被害者吗?其中那位无知的女孩在思想上的转变用了相当的段落去描写 其实还是不对 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也没见她遇到什么大事情 逻辑上都讲不通 还有那个小女孩 那么警惕 就一下子认了爸爸 这转变也是太突然了 你也可以说就可以这么突然 但…… 好吧 说不过你好吧
镜头的强烈快速推进是情绪的某种表达啊 以前都是这么玩的 儿时看过太多 每次都一哆嗦 现在终于明白了 就是为了让我这样的可以哆嗦一下
“孔雀公主”(赵静,后来一查才知不是她 搞错了)还是美丽啊 哈哈
# 一个即将死去的世界
你说 我死了吗
还没有
你说 我活着吗
也不是
就是说
我正在一个即将死去的世界里
徘徊 游弋
我正在一个快要死去的世界里
迟疑 思量
请问 做什么可以阻止这一切
没有 除非
从头来过
真可怕 你就要死了
不 死不可怕
可怕的是
继续活在这个就要死去的世界里
动弹 不得
# 精神上的东西 可以吃吗
可以的 但不管饱
# 一个混沌的时段
用什么来指引去往前方的光明地
你内里一直秉持的正念
还有 继续等待
《巴山夜雨》 1.1980,长达10年的文革刚刚结束。 2.影片故事发生时间:文革后期,国家千疮百孔,人们身心伤痕累累。 人物设计:一间小小的客舱,涵盖了中国的各个阶层,可以大致勾勒出当年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社会背景:经济停滞、社会凋敝、民生困苦;黑白颠倒、痛苦压抑。 获奖记录:1981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巴山夜雨》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最佳音乐五项大奖。 艺术分析:镜头角度、方位上和景别上的处理 船边谈话一节:秋实 仰拍,小景别 思想深度:通过人物来表现—— 1.秋石 受难者,需要被解放,但不是弱者,是个自觉的知识分子,有社会良知,理性思考。(高贵的人格,在自身不保的情况下舍身拯救杏花,不是刘文英眼中的坏人;秋石的思想火把,照亮了刘文英被欺骗的蒙昧心灵,使她脱胎换骨) 2.刘文英两次痛苦:了解到秋实的生世;知道同伴的要救秋实,救自己 叙事主题:1.控诉文革悲剧2.表现了人们蕴藏在心里的美德与信念 艺术风格:重点:表现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上;导演:吴永刚、吴贻弓:注重心理展现和诗意表达,尤其注重在影片中融入中国的艺术传统与艺术韵味。——电影来自古诗《夜雨寄北》;巴山、夜雨被表现出来;秋实怀念妻子,温馨、美丽;凝重、压抑的风景 意向: 漩涡:死亡、可怕的历史黑洞; 《蒲公英》著名版画家吴凡1958年创作;一个小女孩将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天空,画面简洁但韵味和想象的空间很大,稚气天真但引人无限遐想,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跃然纸上,此画被认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神韵和意境的作品。 手铐:出现两次——上船后;出事;结尾被丢——1.串联叙事线索2.隐喻:精神囚徒,那副手铐是她的枷锁,随着手铐被抛弃,她在精神上也获得了自由。 总结: 《巴山夜雨》是中国新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以诗意和抒情的格调讲述了发生在长江三协一夜之间的故事,反思文革,具有历史认知价值,在艺术上也有中国传统的写意风格。
确实被80年代有这样的好电影惊艳到,但是一开始也被故事结尾的全员好人有些噎到;又去看电影传奇,才知道导演和编剧其实也都明明白白地知道故事的臆想性,所以是刻意为之。为的是什么呢?联系下年代背景,1981年文革刚过,这其实首先是对那个刚过去的荒诞时代的荒诞式回应,同时也是给深受文革冷漠伤害的普罗大众的一次温柔疗愈,当然也是吴永刚导演在传达,他愿意相信童话。
意识形态很重,设计得很刻意,其实是在用新的认识和需求套旧的革命文艺的形式,但这种套用反而不如优秀的革命叙事的质量和价值,明显的僵化无法回避。是伤痕反思片,每个人都是受时代伤害的无辜受害者;也可以说像谍战片(联合群众,策反,越狱,宜昌的同志——组织全力营救),一种相当模版化的处理方式。正如刘复生对《伤痕》的分析,这部片子也如此。张瑜、杏花是后辈,诗人是前辈,后辈可以在前辈的开导、事实的见证中“幡然醒悟”。最终指向的还是那个“前辈”(真正的主角)——重回历史舞台的“老右派”,再次取得了合法性的改革派。 很有意思的是,故事完全发生在狭小密闭的空间内(最值得注意的是“船舱”,当船一离岸,就成了一个完全独立出现实关系干扰的、纯粹至极的“想象乌托邦”,为一切提供了可能,回避了这种“可能”本身的“虚妄”),成为充分的“此在”,很少电影会如此拍摄,这是很大胆又很困难的(其实《一出好戏》也是这种套路,但是环境和关系显然要丰富很多)。为了乌托邦,影片甚至也在回避绝大部分直接的倒叙插叙,反过来说也是局限,没有了苦难的反作用力,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实性也随之削弱。 时代和题材充满局限,但架不住导演深厚的功力,尤其是对三峡风光的展现,是对故事空间的极大舒展,影片因此明亮起来。由于表达得过于浅层,难说本片的情感多么真挚。但山水之间,至少有那么些美好的情感不言而喻。
归途
——电影《巴山夜雨》影评
故事发生在一艘轮船上,上级命令一男一女两人秘密押送“走资派诗人”秋石去到武汉,此时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六、七年。轮船起航了,三人走进舱门,一位老爷爷正在床上看书,紧接着年轻女孩杏花、女教师、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和年轻男人依次进了舱,8人船舱满了起来。年轻男人最为活跃,整个船舱里渐渐热闹起来,通过聊天,大家对彼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原来年轻女孩杏花因为父亲欠债而被迫与男友分离而远嫁,此行便是去结婚;头发花白的奶奶是来船上上坟,儿子因为文革内斗翻船而死,每年她都会来祭拜;看书的老爷爷是以前京剧里演过帝王将相的丑角……轮船继续向前开,年轻女孩杏花慨叹自己悲情的命运企图跳河自杀,被秋石救起,秋石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文革,自己妻离子散,女儿也不知所踪。秋石的经历感动了杏花,也感动了女押送者,最终在船长的帮助下,秋石与女儿相认,逃离禁锢,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围绕着救赎与被救赎、希望与自由的母题,《巴山夜雨》通过三人群像式的刻画,道出了文革十年的余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精神上的囚犯”——女押送者
女押送者在文革的浸润之下长大,一心坚定的与无产阶级之外的人民斗争,从小到大树立的信仰使她对上级领导的话语深信不疑,把世界简单的分为黑白两方,大多数时候在盲目性的服从,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当船上的警务人员问起秋石的身份时,她非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还把对方划定为守旧派。在她眼里,京剧演员是“旧时代里的小丑”,女教师“只会攻击无产阶级”,而为儿子上坟的老人则“没有一点思想觉悟”……直到秋石说出“你才是囚犯,是精神上的囚犯”时,女囚犯心里那颗紧绷的心才稍稍有所松动,而后在医务室外面偷听了秋石与杏花的交谈,对秋石的遭遇有所了解的时候,女押送者才真正完成了心灵的升华,从自己的牢笼里破笼而出,随后请求船长帮助秋石逃走,并决心一人承担所有罪责。她孤独,格格不入,被遮蔽了双眼,可却并不是她一人的过错,是那个激烈时代逝去之后留下的后遗症。
2.被救赎者——杏花
杏花是文革后时代来临之后的缩影,尽管逃离了一个需要唱挽歌的时代,但对于某些个体来说,时代的好与坏又怎么可能是黑白分明的呢?正如年轻的工人所说:“什么东西能简单分为黑的红的?”。她被迫与爱人分离,为了偿还父亲的债务而远嫁她乡,在轮船上整日以泪洗面。对于杏花来说,“这是一个死了的世界”,所以在夜黑风高之时,她跳下了轮船,想结束自己暗淡的生命。秋石救了她,并以自己乐观的精神感染了她,生的希望来自于在别人悲惨的生活里直观自身,以此来证明自身生命的有意义。
3.自由与希望——秋石父女
影片开头,秋石在两人的押送下带着手铐走下台阶,半白的鬓发似乎预示着他的前半生并不平坦。与此同时,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蹦蹦跳跳跑上台阶,相反的方向,似乎预示着两人最终将相遇。最终,一大一小两人都上了轮船。秋石虽然自己身处不幸,但仍以乐观的态度感染身边的其他人,身体上的禁锢却阻挡不了灵魂上追寻自由。所以,上天将美丽的女儿赐予他,女儿代表新生的希望,是还未被污染的花朵。正如歌曲所唱的:“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田野间飘荡……”
4.归途——巴山夜雨
影片的主场景发生在一艘在水面上航行的轮船上,轮船代表一段旅程,不论目的地如何,都是归途。诗人李商隐有诗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雨夜是女押送者改变想法的夜晚,夜雨过后,秋石终于获得了身体上的自由,而杏花和女押送者则开始了人生的新旅程,一切归于平静,一切却又都不一样了。
欢乐的狗血大放送啊~~~来来来推荐一下大龄文艺女青年我娘亲~我跟她说我去看巴山夜雨了。她说,哦,吴贻弓的文艺片啊~文革后刚解禁的时候拍的,张瑜还在里面演了。男主角叫李志兴哦。你知道这个导演还拍过城南旧事吧?我沉默了五秒钟。。。娘亲你太猛了,给你跪了。。。。
3.5;远离尘嚣的浮动国土,短暂营造了充溢着生命微光的乌托邦,在一个是非颠倒非黑即白的荒诞年代,人心并未全面冻结,善和美作为人类共通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在堕到最暗黑洞之前抓住攀援的绳索。修复版太美,80年代的审美简直太棒,每个姑娘都美如画;自然风物诗意十足,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源流得以承接。船舱如舞台(表演虽动人,但亦镌有时代特色的戏剧表演痕迹),进出走位的调度有意味;空镜令人印象深刻——江心的漩涡指涉吞噬生命与卷进政治斗争的湍流;夜里巡航的浮动灯塔,暗指被诗人打动/指引;蒲公英作为贯穿的主线,也是奔向自由的象征。“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回头看看这些电影所批判所赞扬的,真是让人感怀无穷。
看得我心惊肉跳。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中国电影人一代不如一代了。
张瑜当然必须比庐山恋要朴素很多,赵静闪回出镜一身古代靓装在为笔中情预演?仲星火白衣警服已不复今天我休息时的意气风发,只有李志舆还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特征再度苦恼人的笑……这片子今天看来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只在政治理念上进行了大胆批判拨乱反正,而表达方式美学追求上非但没有顺势跟进,反而还照搬它所批判的那个世代的形态方法!借用主人公自己的台词,“看得出来,你这还是在用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
多年后重温修复版,如看新片。片名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句,两者的关联恐只有对妻子的怀念。电影在小空间内做了布局,同舱的人们各怀一段伤心事,都是十年浩劫苦难的见证者。以环境、对话和点滴回忆,窥探每个人难以抚平的创伤,有的痛还在,有的已经愈合。最喜欢的莫过于“神女夜难入梦”和“红枣寄哀思”两段,是极富有诗意的。
多么理想主义的年代......另外仲星火这扮相和人设简直是直接从405粘贴过来的......
“中国诗电影”代表作。有些地方还是蛮诗意的(比如“这就是我这些年的遭遇”那个点的剪辑),精确刻画出文革后期那种幻灭感。对文革依然不能言说,位置依然只有两个“无辜受戮”+“挺身抗暴”。全片木有一个坏人,结尾更是神展开,全场哄笑已然说明问题。
本片告诉你『权威都是错的』,而你随便看见的一个小样本代表了世间真理。披着独立思考的外皮,贩卖着反智的内核——妙就妙在这里。此外,女主角重新沦落到需要被男主角救赎的地位,从这一点说,这部80年代的名作,不但比不上样板戏,甚至比不上片中谈到的玉堂春。#无良索隐#
如今看来也许显得过时的电影语言、表现手法、表演方式,有的镜头遮片布景未免太明显,“特效”也好捉急,但那又如何,它的内容何其值得铭记和反思,有些台词写得胆识过人简直震惊极为可贵,这在如今都不可能达到、无法再现的程度;中国式的诗词意境,知识分子悲悯情怀与社会责任,全程催泪,整个影厅抽泣此起彼伏,“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送你的人担心”诗人所言简单却剖心,全员皆善人真是美好而心酸的传统的理想主义;随后吴贻弓纪念活动上,杏花张闽老师拿到话筒欲语泪先流,戏里戏外都好感人
40年前的电影,我们回不去的开明与温情。劫后余生的一群人,是非判得通透,对“小将”的“围攻”与感化,是如此质朴、到位而有力。太多如今竟说不出的真理。“写书的罪,就这么大?”“还诛连九族呢。”诗人被冠上“黑”字,“你只知道杀人犯罪,你不知道,有时候没有一点罪,也能是罪犯。”他对满嘴标签的小将说,“带着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你把人简单地分成革命的,反革命的,而且往往是颠倒的。你迷信那些所谓权威,实际上都是些骗子。你迷信他们的谎言……反正我是个囚犯,不过,你才是真正的囚犯。你是精神上的囚犯……你想一想,现在有些人,他们实际上是不要文化,不要科学,甚至不要物质生产,就像世界不要阳光,不要森林,不要花朵,不要色彩,这将是一个死了的世界。”“这太夸张了吧?”“你自己去判断吧,要用自己的大脑。”
很难想象是吴永刚导演的,意识形态意淫,所谓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在剧情质量上就没有太出色的。所以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是友好的,那么坏人是谁?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责任和罪恶推脱干净,获得大家原谅。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那么恶从哪里来?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其实就是没有“人”,一部没有活人,没有人性的电影。
台词很大胆,比如:“这简直是暴政”。矛头直指某……
电影名来自古诗夜雨寄北,电影本身可以用另一首诗来总结:人间正道是沧桑
有民国老电影的质感,诗意十足。算是反思动乱时期的开端之作,也拉开了金鸡奖的序幕。相比于后期的伤痕与控诉,这部电影还有着民国走过来的老电影人特有的人文气质。电影中丝毫看不到戾气,只有一个红小将女孩最后也发生了转变,轮船上仿佛远离炼狱的乌托邦,只是巴山夜雨下,悲伤更甚。
「30年前的老电影,描述乱世里的人心滋养,现在看来还觉得安慰。押解反革命诗人的红卫兵,在江轮上觉醒,决定放走自己的囚犯。她这样做了,从而不再是时代的囚犯。张瑜她可真动人。总导演吴永刚,拍《神女》的。导演吴贻弓,拍《城南旧事》的。」
让我想起中国新诗的起步阶段,带一点古典的余韵,想要除旧立新但又不知道步子该往哪儿迈,选词造句就显得笨拙了些——特写,反应镜头,快速变焦,夸张的表演,煽情的配乐,剧作上的巧合和反转——所以那时多数人的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都难免过时。但什么是诗?诗最让人感动的是真心和真话,然后才是技巧和激烈的语言实验。诗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风,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现在没有人这么拍电影,但你无法否认它的能量是充沛的,是和反思三部曲同宗同族,是活着并且满怀希望、重新开始。尽管对人性的检视还太天真,但它大声地教人独立思考。这声声疾呼难道不是最重要并且如今稀缺的吗?从《巴山夜雨》到《巫山云雨》《三峡好人》《长江图》,在诗的范畴里,谁言之有物、掷地有声,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呢?
茅为蕙吹蒲公英,很不自然但是很好看。
主题先行了,但是表达得很好嘛。秋石的回忆留到医务室去讲出来不是更简洁有力,片子整个味道也好很多
错把巴山作巫山,翻云覆雨总无情
剧情巨简单,演员巨好看,音乐巨好听。迷死人的朗诵腔,一句顶一万句。《天字第一号》式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