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英国建筑师约翰·帕森曾经这样给极简主义下定义:当一件作品的内容被减至最低限度时所散发的完美感觉。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的连接都被减少压缩至精华时,他就会拥有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
简单来说,极简主义遵循的是“少即是多”的理念,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断舍离”。生活中的“断舍离”可以去除生活中的冗余物件,净化环境,降低欲望,在祥和宁静中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而早在上个世界,极简主义这一概念还未普及的时候,小津安二郎已经开始在他的电影中尝试“极简主义”,这部电影就是拍摄于1959年的《早安》。
电影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在小津的电影中并不多见。相邻的房屋、整齐的晾衣绳、和地平线垂直的电线塔、长长的堤坝,这些场景构成了电影的全部,所有的角色和故事都发生在这些场景中。
大人之间的闲言碎语、客套礼貌,孩子之间无聊的游戏,微弱的抵抗,寥寥几个镜头勾勒出一副热气腾腾的生活画卷。男人在外工作,女人操持着家务照看着孩子。虽有矛盾,但最后总能巧妙化解。这其中,有一半是世俗的选择,另一半是对漫长岁月的妥协。
一位长期研究小津安二郎电影风格的美国学者说,“《早安》,在某种程度上,是小津最简洁的电影,没有运用复杂的形式,是一个用画面来构建一部电影的例子。”而小津却一直认为,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
这样的想法一直盘庚在小津的大脑中,所以,他总能让电影在恰到好处的地方结尾,留下回味无穷的定格。他虽然一直关注着“小事”,但这些“小事”经过他的雕琢,别有一番风情。
在《早安》这部电影中,孩子和成人是两个彼此映照的世界,孩子之间的放屁游戏,成人之间的问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孩子之间的放屁游戏就是孩子之间的问候语,而成人之间的问候语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放屁游戏”。
孩子的世界一半是对世界的好奇,一半是成长的焦虑。成人的世界一半是家庭的责任,一半是相处的谨慎。在《早安》这部电影中,看不见任何所谓的讽刺和批判。
当然,作为一部喜剧,《早安》的确具备很多喜剧元素,不管是人物的生活态度还是矛盾的出现和解决,小津都选择了比较轻松的表达方式。可这毕竟是小津的电影,喜剧绝不是他想要表达的重点。
细细分析这部电影,可以发现,这个由几间房屋构成的社区其实就是日本社会的缩影。失业酗酒的父亲、因为观念前卫而被孤立的夫妻、分期付款买洗衣机的主妇被怀疑挪用公款、失业在家的英语老师不得已做一些翻译工作、为了看电影和父母冷战的兄弟、为了符合“放屁游戏”要求而不停拉肚子的孩子......这其实就是真实的人间众生相。
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是这部电影的基础,生活实苦,幸好小津没有让这种苦涩蔓延,而是注入了积极和乐观。重新找到了工作的父亲,找到合适住处的前卫夫妻,买洗衣机的事情也被理解,失业的英语老师开始了新的生活,买了电视的家庭,放弃了“放屁游戏”的孩子......一切就好像没法生活,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
小津在这部电影中多多少少是手下留情了的,《早安》不露声色地展示了小津的“仁慈”。1932年,小津拍摄了一部《我出生了,但......》这部电影也是关于孩子和成人的,电影中有两个世界的对立,也有对社会变迁的描述,还有成长中的叛逆和父权的变化。《早安》虽然也是这样的大主题,但此时的日本社会已经趋于稳定,没有战后的萧条,更多的是直至今天都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老龄化、失业、被排斥等等。
《早安》中的成长是一种温和式的成长,就连叛逆也不过是不说话而已,男性角色在《早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暴力的推翻,而是商量和妥协。
优秀的电影导演各有各的风格,但像小津这样将一种风格贯彻到底的导演并不多。小津的电影风格在最初几年就已经显现了出来,此后,他用一生来完善这种风格。《早安》虽然不是他的代表作,却可以代表他艺术理念和电影语言的成熟。
现在不妨来看看,小津的“极简主义”都包含了哪些特点:
低角度: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小津喜欢把摄影机放在和地板平行的地方,或者高于地板几十厘米的地方。除了电影中需要人物从窗口往下看的情况外,整部电影的人物的视线变化都比较小。
固定构图:小津很少使用一些复杂的镜头,比较花里胡哨的电影语言,他更注重画面的构图。在拍摄人物移动时,小津通常会以同等速度进行跟拍,保证画面构图的稳定。
人物相似:如果抱着猎奇心理来看小津的电影多半会失望,小津电影中的人物相似程度很高。当两个以上的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的时候,他们多半保持着相同的姿势。坐在榻榻米上的时候,出去钓鱼的时候,人物的动作大抵相同。
动作幅度小:在小津所有的电影中,除了《风中的母鸡》中有女主从楼梯掉落这一幅度比较大的动作之外,其他电影中几乎没有激烈的动作。有人评价说,小津的家庭戏是在榻榻米上拍摄的,所以不需要激烈的动作设计。事实的确如此,在小津的家庭戏剧中,人物几乎都是坐在榻榻米上的。
节奏慢:小津电影中人物的动作、台词都保持着较慢的速度。在对话的过程中,对话之间的间隙也比较固定。如果刚开始看小津的电影,这样的对话安排会觉得不自然,看过几部电影之后,就能感受到小津独特的台词节奏。
重复次数多:重复也是小津电影的特点,在《早安》这部电影中格外明显,不仅经常看见重复的场景,有些镜头甚至都是一样的。小津的电影世界干净又单纯,所以重复的场景是必然的。
重复其实不仅是小津的电影风格,在早期的初探之后,他所有的作品都在重复几个固定的主题。他一生都在拍摄家庭剧,通过各种家庭来体现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
和擅长拍摄宏大题材和武士题材的黑泽明不同,小津关注的是人的情感的流变,这种流变是细微的,是不知不觉的。这种不知不觉在小津的电影中就成了一种风格,长期坚持这种固定风格,又使得风格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举凡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无法将内容和形式分开,小津的电影更是如此。他选择了较为封闭的家庭题材,所以电影也带着一种天然的安静和缓慢。
极简主义作品《早安》,虽不是小津最具特色的一部,但却是喜剧元素最为明显得一部。没有《我出生了,但.......》的激烈,没有《东京物语》的艺术价值,却有一种让人情不自禁捧腹的市井风情,这也不失为一种奇特的电影体验。
很幽默的一部片子 林敬家的兄弟俩因为父母不给买电视,赌气不再与任何人说话。这让邻居原口太太有了“充分的”理由到处嚼林敬太太的舌根。林敬家为了给富泽先生面子不得已买了他推销的电视机,孩子们开口说话了,富泽太太对林敬太太的观感也随之改变。表面上彬彬有礼、把“早安”“今天天气真好”挂在嘴边的太太们,却会因为与钱有关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背地里掀起波浪。而这礼貌的问候语也成了有口节子和英语教师爱情发展的阻碍,越是重要的事情反而越不知道怎么说,只能用客套话搪塞过去。 而当客套话都消失之后,人与人之间就陷入失语状态,暴露出人们其实多么不善于理解别人。 这不是《请回答1988》里的温情,而是更琐碎平凡的真实,尽管有孩子们的逗趣打闹当做调剂,还是得以窥见下层百姓为了生计焦头烂额的残酷。失业和退休的阴云盘旋不散,而彼时的日本正值物质生活高歌猛进的时代。孩子们要买电视的愿望因为家庭的拮据而不能实现,为了面子买下电视换来孩子天真单纯的喜悦,笠智众饰演的父亲脸上的皱纹却越来越深。
早安这些寒暄语,孩童不懂其无意义的大意义。大人却也不明小孩对点头放屁的仪式感以及串门看电视的重要。主妇们闲言碎语着别家好坏,眉眼都扬得乖张。男人下班后喝酒,乜斜着走进别家的宅门。细细碎碎窸窸窣窣,近距离的邻里讨厌烦心又热闹非凡。小家伙很可爱,到那一男一女客套起来,别样美好。
日常邻里桥段,及其琐碎,咋看以为是令人无聊的繁琐,回头看各个家庭家长里短流言蜚语人情客套相互影响,引发连锁反应,结果令人莞尔一笑。结尾一句早上好让心中无限温暖。细节是琐碎的,格调是小调皮,骨子里是温吞的生活鸡汤,活脱脱一股子生气。有意思,妙趣横生呢简直。8.7
#重看#4.5;色彩明丽如沐春风,然则生活表象之下的无序暗流才是人生况味——邻里之间的揣测与比较,家庭内部的长幼尊卑,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条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爱情的滋长发生,种种复杂心绪岂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能理解。窄窄街道夹缝中来往的人们,无不在人情世故中冷暖自知,寒暄是世界的润滑剂,我们都要在这顺流逆流中饱尝失望,然后如这般可爱的娃一样长大。
太棒了。小津是怎么把普通生活拍得如此盎然生趣?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描摹这种美好时光流逝之后的忧伤,这一点费里尼用一部《阿玛柯德》作了异曲同工的呼应。
高级喜剧。买电视机在小津的情节序列中功能等同于嫁女儿。阿宝萌死人不偿命。
首先是若干琐碎的平行事件,然后,叙事逐渐显现,同小津的其他影片类似,《早安》同样揭示了日常之重复的价值,而非不可忍受。在孩子与成年人形成的平行关系中,某种程度上,小津对自己早先的黑白默片《我出生了,但....》进行了一次翻拍,只不过在彩色、有声影片的语境中,他更关注的是声音,放屁声是对日常生活机械重复的幽默性暂停,同样,也是孩童世界中秘而不宣的仪式,代表着一个成年人无法进入的空间。尽管我们不能严肃地宣布小津是一位语言学家,但是《早安》通过两个孩子之口,我们的确发现了习以为常的问候语中的元能指,尽管我们可以找寻意义,但不代表这些关于天气之类的话语本身就具备意义。
经由小津提醒,或者说是点拨,或者说是重重地按在地上锤,我们终于发现生活中那些没用的话其实是最有用、最本质的,而且随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小津的电影里——不光是《早安》——他所有电影里全都是没用的话,因此某种程度上说,他打破了电影的叙事规则,更重要的是他也把自己摊开了,并且是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最令人震惊的是,当他在自己的电影里,也就是《早安》的中部点明了这个问题之后,他还可以若无其事地写剧本,所有人还是那么说话,作为观众的我们还是滑水般地看过去,感觉不到任何刻意的痕迹,但是某一个时刻,他的所有电影突然都*2了。 2021.05.23 @电影资料馆 二刷。《麦秋》变体,元电影!
小津放屁也富有诗意。
双11啥也没买,一个人跑去看电影。没想到看了这么一部好长时间以来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我要买电视》!😂索尼大法不买不行了,连笠智众都低头了。。。突然发现笠智众在小津的故事里总是扮演低头的角色,忍让的兄长,向夫权低头的父权等等。。小津从《我出生了但》时期的两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友谊,到这部《早安》里大家其乐融融平等富足地生活在小社区,记录了几十年间日本的变迁,用一个幽默的故事来描绘普通日本家庭面对消费社会和美国爸爸的冲击。用一个手势来形容这部电影吧:非常OK!👌
1.小津安二郎最逗趣的作品之一,亦是人物关系最为丰富驳杂、叙事节奏相对最快的,短短90分钟就呈现出50年代日本都市百姓众生相,令人叹服。2.色彩极美,全片浸润在木材的棕褐底色之中,各种颜色浓而不艳,恍若戈达尔的亮丽原色与莫兰迪色相调谐中和,衣着与室内陈设的配色无与伦比。3.一部关于(日常)语言的电影:孩子们不了解大人看似无用的寒暄实则有调味料与润滑剂的意义,遂赌气不再开口说话,惹出各种笑料;而邻里间的关系竟真的因为少了一句问好而被猜忌所损害,主妇们的谣言与闲言碎语威力不可小觑;小儿出门时总将“I love U”挂嘴上,而两位互有爱慕之情的男女见面却重复聊“今天天气真好”,真心话难出口啊。4.孩子们的放屁游戏太有趣,还有那个呼啦圈。5.西方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影响:电视机,洗衣机,西服,推销员,学英语。(9.5/10)
1.和以往中产阶级的男士们在料亭里插科打诨不同的是,本片对准的是庶民阶层里几户家庭主妇之间的谣言是非,还有婆媳之间的毒舌,但没有一个人物被丑化,反倒是充满人情味般的可爱。2.最可爱的是两位小朋友。大哥和小弟为争取看电视的无声抗议。大哥的每次动作之后,一定会有跟屁虫小弟的模仿。这种由反复带来的延迟与期待发生的搞笑效果,可追溯到松竹无声片传统。3.彩色搭配,自然与否,精心几何构图,符合现实与否,在形式上的赏心悦目面前,显得并不再重要。
2014.1.5. 第三次。小津最有趣味的电影没有之一。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邻里的舞台和配乐。2019.6.15. 空间即舞台,上演一幕幕重复和变奏,家长里短、人生百味。消防员片段真的是笑到抽筋。散场之时听到有人聊不知道小男孩长大之后怎么样了,很想告诉她“飾演林家小弟弟林勇的島津雅彦, 童星長大後恢復本名原田龍三郎, 現為精於紫微斗數的命理學家”。小津的电影真的是让人希望每天重复看,永远都不会厌。
好欢乐的作品,看完后整个人都舒坦了。小津难得一见的晚期喜剧作品,与早期《我出生了,但……》首尾呼应,里边的小正太是要萌翻世界么?不能再爱~
语言之无用乃至恐怖性——但你又说,这个社会上的一切都是必要的:早上好晚上好天气真好。并且可爱的事情也常在无聊中发生。清醒至此,小津啊小津……
1.放屁与尿裤子;2.街坊四邻的闲言碎语生存嫌隙;3.小孩与大人赌气不说话,童年似曾相似;4.你好、早安、天气好,是废话,是客套,是润滑剂,也是一种乐趣。
这片竟然评价如此高,不能理解啊亲!小津这部片基本回归三十年代喜剧(但是最有喜感的段落便是老太太削铅笔呀),色彩上以无处不见的爱克发红为标志(他有多迷恋红色哇)。本片的精华在于最后月台上的那段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对话(恰似侯麦的绿光时刻)。片中还有少见的平行剪辑。但是此片确实乏味得紧
那个小家伙很可爱很可爱,"i love you"...
开头小儿放屁,结尾大人聊天气。
两段式故事,第一段以会费为由引发的各种猜测流言,第二段以兄弟二人要电视而引发的赌气行为,两段故事由于小幸母亲的流言再起而自然地衔接起来。ps:中景固定机位镜头,如同剧情一样平淡朴实,充满东方式繁复的人际关系,女人和孩子走出来,男人成为背景,尤其是以孩子的视角展现大人的世界更贴近生活
父亲吐槽电视会让社会变傻;英文老师也说日常敬语乃社会润滑之必备,可发生在坡下小区的实际情形,至少是小津重点摘录的那些情形却非如此:母辈们围绕着电视、房费、记恨的各种算计闲话此起彼伏络绎不绝,未因所谓智商或早安而有所缓解,足见恋旧未必和谐。其理更由老师的姐姐道明:日人太讲究礼数委婉和心思,眼见重点却绕道而行,生生把个简单事情给复杂或耽误掉。英文老师如也能像童稚却直率的小勇那样抛掉天气直言一句“我爱你”……所以此片可被视作小津对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的善意温讽,以轻喜诙谐风格徐徐道来,连戳脑门放屁的笑话都透着让人受用的愉悦声调与节奏。(青木放屁,日本童星,生卒不详,演过小津的长屋绅士与风中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