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水浒成为目前我心中最喜欢的张彻电影,场面宏大,姜大卫好像一只好灵小羊羔啊……一帮演员跳上跳下几十米高的城墙空中居然还能翻跟斗,镜头一拉好漂亮啊。最初的那场宴饮太快乐了我一边看一边心里就哼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台剧的主题曲世界之王,太美好了太美好了太爽快了,盛到极点的感觉。不得不提的五马分尸简直不知道两个哥哥是怎么想出来的就是为了嫉妒吗?13太保去1又去1,最后一场打斗又死了6,最后只剩5人,但是直到最后兄弟死斗的时候都大喝一声阻止手下帮忙,而是说是兄弟之间的事,他们自己解决——典型的张彻。我都能预想到如果是陈可辛拍,会安排怎样的权力倾轧政治斗争暗箭伤人不择手段,但是这就是张彻的好处,一切都很简单很直率,不需要思考,一颗初心从开始到结束,哪怕是坏人也永远是一对一单挑的。最后的镜头绿树掩映中小十三,小十一领着另外六个死去的哥哥骑马出场,慢镜头,远镜头,五个最后活着的哥哥与他们会和,十三骑一起纵马上山,浪漫到极点,一切又都仿佛回到最初,好开心好开阔好阳光灿烂的一天。一切又都可以原谅了……我好喜欢看邵氏的武侠演员骑马,山林间如履平地,好浪漫的一幕。接下来打算去看倪匡的剧本,延续感动……
之前在b站看过解说版,开始对小姜的舔颜之旅。今天终于看了这部大名鼎鼎的《十三太保》全片,作为一部50年前的电影,我给它8分以上。
很多人吐槽倪匡的剧本,有情节硬伤,比如人物头脑简单,主要事件逻辑不通。但是我想说,以现代的视角去回溯过去,谁都是诸葛亮。可历史人物的决策我们永远是无法以当时的视角去评判的。而倪匡的很多剧本,从始贯穿至终的因果逻辑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比如游侠儿,比如刺马,比如这部十三太保。
从影片的主要事件过程来分析,一上来第一个场景就是雅观楼宴饮,生擒孟觉海。片中极力营造了宴饮过程的奢靡,甚至连酒池肉林这样的词都出现了,就是想要告诉我们:李克用是个沙陀人,他的十万大军、五百家将(500个自己家的将领)、十三太保(13个儿子)也是沙陀人(注意看这里的用词,说明在李克用心里,他的人都是他的家人,他并没有建立一个王朝的野心)。再用朱温的一句话强调“沙陀胡儿”。这就定义了李克用及其部下的人设就是胡人。而谷峰老爷爷的演技也是相当的厉害,虽然身高、外形都不相符,但也愣是能演出胡人的豪迈气势。
这些沙陀人简单直接,重情义,有什么说什么,对人的喜憎都简单直接地表达出来(比如狄龙一开始就明显地表现出对朱温的不屑,姜大卫甚至直接打了这位节度使一拳,而李克用也并没有制止)。雅观楼一段除了从各个角度衬托李存孝的勇猛,也直接地反映出李克用作为一个沙陀藩王的性格特点:好大喜功、爱享乐、重情义、少谋略、无大志。这些品质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只能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晚唐,必然悲剧。因此这就能解释这个人为何会轻信朱温前去赴宴(因为他本就无统一大唐这样的大志,只是不想得罪朱温这样的封疆大吏,也不认为朱温会杀自己。他犹豫的只是觉得李存孝之前与朱温有嫌疑,在政治方面的嗅觉,可以说非常不敏锐),也能解释他为何在十一死后会大醉几日不理政务(重情义却无头脑,连两个义子两次酿出大祸也不忍真正下决心杀他们)
反观朱温,虽然形象猥琐也不怎么正面,但是处处是阴险狡诈,还能屈能伸,最后李克用中圈套简直是必然的。
再说说李存孝,片中的设定并非肌肉力王,姜大卫演绎的李存孝是一个身手灵活、也有一定谋略的十三太保,他既不能将孟觉海举起扔出去,也不能拳拳到肉,生擒孟觉海从武打设计上来说全凭谋略和巧劲。而李克用将刺杀黄巢这样的重要任务交给李存孝指挥,也侧面说明了他的有勇有谋。在刺杀路途上,他知道制止12哥走露风声,知道擒住黄巢将领蒙混进城,知道在刺杀失败后带着所有人全身而退。这说明李存孝不是弱智,他在军事和战斗方面是极其有经验的并且有谋略的。
但是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中了那么简单的计谋而遭五马分尸?这点要从片中的几个细节分析。抬手打了朱温一拳,直接对着父王说,他叫我胡儿!这句话分明体现出父亲对儿子平时的宠溺,以及儿子在父亲面前完完全全袒露的自己。宴饮过程中,他与史敬思一左一右坐于父王身边,细观史敬思脊背挺直,一板一眼,而李存孝则侧身几乎要躺倒,这也说明虽然是一员大将,但在父王面前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被宠溺的孩子。史敬思死后,李存孝被父王一脚踹倒,当时他的表情眼神随即错愕不解,之后委屈地立于一旁。只怕在父王的宠溺之下,他还从未受过这种怒气。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何李存孝最后忽然降智。其实是因为对于父王的极度信任,以及这一脚带来的回去之后反复的琢磨为何父王发怒。所以从这几个细节的铺垫,李存孝最后的降智被杀是有伏笔的。
而姜尊的演绎,说明他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是到位的,李存孝并非无脑小可爱,他只是太过信任父亲的一个孩子。
另外还是想称赞一下这部片子的战争场面,这里的战争场景私以为是优于刺马的。骑马戏太好看,登城用的并非云梯,直接倒钩挂到城头利索爬上去,又飒又爽利。也没有张彻惯用的长时间滚来滚去,大场面的氛围感营造极好。史敬思盘肠大战堪比项羽,李存孝的五马分尸看得我紧张地手发抖,明知是无可避免的命运,但当他真的到来时还是无法承受美好的东西陨落时的撕裂感,就像最后李存孝的那声嚎叫。
看到最后体会到为何姜大卫说五马分尸拍的极其浪漫,最后李存孝的头颅双目安详地闭着如睡着,没有怒目圆睁死不瞑目,也没有肌肉紧锁极度惊恐。他真的只是个孩子,在死前知道并非是父王怪罪自己,他已经可以安心赴死。这样的李存孝,谁能不爱,谁能不怜?在这种时候再想起片头生擒孟觉海之后的纵情欢乐恣意畅饮,再看到结尾幻想中的十三太保相聚,岂可不哭?
似乎是命运,让十三太保纵马走进这样的名利场,而男人之间的感情与决裂又是因为什么?在片中我没找到答案,在狄姜的故事里,这也似乎永远是一个谜。
总之,这部电影不是狄姜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但却是最具特色的。再次表白姜大卫,他一笑,仿佛整个世界都要融化。
受到小时候看的残唐五代史演义影响,本人对电影里李存孝的形象很不满意,李存孝在历史上就是超级猛将,文艺作品里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类似李元霸和项羽一样的类型,让瘦小的姜大卫来演实在太不合适。 凭记忆写两段花絮 1.为了拍五马分尸,张彻搭了一个高楼,没想到附近的村民跑了来,说这个高楼坏了此地的风水,村子里连续死了好几个人。一下子来上百村民,可邵氏也不好惹,龙虎武师就不说了,光木匠泥水匠也有百多人。好家伙,这边项锄头扁担耙子,那边没开刃的片刀,木头长枪,还有斧子铲子,眼看着就要发生群体斗殴。还是张大导厉害,一边压制住邵氏厂里的人,一边劝慰村民,最后找来几个道士,做了几天法事,算是平息了。 2.有一天狄龙打电话给李丽丽,叫李丽丽去他那里玩,当时狄龙已颇为出名,而且人又帅气,想到孤男寡女共处一屋,李丽丽即可如燕子般飞了过去。过去之后,狄龙很严肃的对李丽丽说,你现在拍武打片,所以要多练功,我现在来教你练木人樁,然后开始练功,李丽丽同学没什么基础,打几下就疼的不行,狄龙同学还在一旁问:疼不疼啊。李丽丽心里想,这个样子你都看不出来吗,你比木人樁还木。然后.....然后就没有喽。狄龙再打电话李丽丽,李丽丽是死也不会去了。
电影《十三太保》讲述的是一段取材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的旧故事:唐末乱世,沙陀族人李克用率领黑鸦兵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获封“晋王”,盘踞河东,与朱温对峙。李克用势大皆因手握精兵且麾下有十三义子号称“十三太保”为其倚仗。
影片开篇既点题:十三太保从远处打马驰骋而来,在镜头前一个一个亮相,他们个个都骁勇善战,皆是少年俊杰。其中,十一太保史敬思和十三太保李存孝是影片着重刻画的主要人物,镜头在他二人处停留的时间多一些以作区别。十三太保虽彼此之间以兄弟相称,情同手足,但实际上却性格各异,这也决定了他们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各自完全不同的命运。
影片开场大戏是李克用在雅观楼大宴诸侯,座下首席宾客便是汴梁节度使朱温。觥筹交错间,宾主双方相互寒暄,朱温口中虽称赞晋王麾下十三义子个个英雄,心中却对他们出身胡虏,不识中原礼仪的言行举止颇为瞧不起。朱温轻慢的神态被十一太保史敬思察觉。乘着李克用要自己耍套枪法助兴的机会,史敬思故意邀请不善此道的朱温一同下场表演,实有刁难之意。
此时的李克用正在志得意满间,对朱温等人的轻慢,他并不真正放在心上,一句:“我有十万精兵,五百家将,十三太保!”便亮出了自己的筹码。见李克用在诸宾客面前放出豪言,义子们也在宴会上放荡形骸起来,尽现胡虏本色。除了搬出沙陀人喝酒的器具逼诸侯们豪饮,十二太保康君立更乘着酒兴当场调戏侍女,直到大太保李嗣源出言制止,才有所收敛。
雅观楼上的这一出群戏充分展现了张彻导演运用镜头掌控、调度大场面的能力。通过远景和近景的切换,宴会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展现无遗:李克用的骄傲嗜饮,朱温的伪善阴险,李嗣源的沉稳,康君立的好色,史敬思的英武骄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正当雅观楼上李朱二人明争暗斗之际,黄巢起义军中的猛将孟觉海到城楼下叫阵,这里影片情节从宴饮现场转到城楼上。
此时十三义子中唯有十三太保李存孝没有露面。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这李存孝可是与楚霸王项羽齐名的人物,史书上载他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是李克用麾下一员不可多得的骁将。这里导演明显卖了个关子,让十三太保最后一个出场。其实,如果熟悉戏曲《雅观楼》的人就知道这里李存孝才是真正的主角。
回到影片里,这位姗姗来迟的李存孝却令人大感意外,镜头所到处分明是一个白袍短衣的小将正倚着兵器慵懒地酣睡。朱温一句不以为意的“胡儿”倒恰似代观众说出心里话:难道眼前的这位就是号称唐末第一猛将的李存孝?不错,这就是李存孝,并非如想象中三头六臂,他还要在雅观楼下生擒孟觉海。且看导演如何安排。
一边是李存孝大战孟觉海,一边是雅观楼的宴饮继续,导演将两个场景剪辑在一起同时进行,加快了叙事节奏。此刻,面对强敌,李存孝脸上依旧带着些许漫不经心的神情。他当然不打算靠勇力取胜。几个动作回合下来,李存孝灵活的身手,轻盈的动作让孟觉海连扑几个空,一时稍不注意竟被李存孝的长绳勒住了脖子,然后被硬生生拖倒在地,不一会儿便断了气。大约也就是宴饮现场推杯换盏的功夫,黄巢麾下勇将孟觉海的尸体已经被抬到了众人面前。
可以说,这一处李存孝大战孟觉海,导演处理得十分巧妙。两个场景剪辑在一起,互相衬托,既避免了用单一的镜头呈现冗长的打斗,又给观众一种速战速决的直接感受,从侧面烘托出李存孝的勇猛过人。
大获全胜的李存孝回到雅观楼,众人更加恣意地喝酒作乐。本来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没想到,李存孝主动要朱温履行城楼上的赌约,把他的贴身玉带交给自己。朱温真是又气又恼,他如何想到一句戏言竟被对方当了真。不过,李存孝当然不是真的看重朱温的玉带。他所计较的其实是被唤作胡儿罢了。李克用仗着势大对诸侯们的阳奉阴违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李存孝和史敬思却不能。这两位都处在风华正茂,建功立业的好年纪,难免少年心性,倔强而不轻易认输,朱温之流的轻视自然不愿接受。
朱温输掉半条玉带,颜面尽失,怏怏而去,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不过,即便没有半条玉带,朱李二人之间迟早也是对手。影片叙事继续向前推进。李存孝的锋芒毕露不仅引起朱温的忌惮也引起了兄弟间的嫉恨。四太保李存信为了立功,向李克用献计要潜入长安城,直捣黄巢老巢。这个谋略原本是不错的。但李克用却将这个紧要任务交给李存孝负责领导,还逼着大失所望的李存信当面表示服从。李克用没有冷静地想一想四太保为何提出异议,只是急着用自己义父的威严来弹压不平,这种领导方式未免粗糙了些,十三太保里祸起萧墙的悲剧在这里初见端倪。
影片讲述李存孝带领九个太保潜入长安城执行任务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这里体现了李存孝不仅武力非凡,还足智多谋,确实为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衬托李存孝,影片直接将李存信和康君立刻画成好色之徒。他们为了一己私欲竟对好心帮助他们的少女做出了禽兽之事。而通过这样的设计,影片基本树立起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立,十三太保内部的兄弟矛盾戏剧性地发展到极点。这为后面悲剧的发生进一步埋下伏笔。
除了情节上的设计,影片在此处还安排了一大段群体打戏,讲述的是太保们在长安城里暴露身份后奋起突围的过程。这一部分牵涉的演员和群演人数很多,但镜头却显得稳而不乱,不得不令人再次佩服导演掌控大场面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影片并没有简单地为打而打,武戏的存在同样承担了刻画人物的功能。李存孝在城墙上弯弓搭箭射中了黄巢的冠子,通过这个设计,观众一下子就对李存孝的机智权变留下深刻印象。
这里,笔者想谈谈李克用和李存孝。作为大军统帅和将才,这两人其实都不太合格。特别是李克用,他既不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也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自认有精锐的黑鸦军和十三太保,便以为天下无敌,小小一次侥幸的胜利便满足了,实在是好大喜功之人。这不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眼界和反应,反倒更多的是草莽英雄的天真。对李存信和康君立两个小人的背叛,他作为统帅太后知后觉。其实通过
长安之行就可以看出这两人已经不仅仅是嫉贤妒能那么简单。贪欲好色,不服号令是军中大忌,任何一个善于治军的统帅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人继续存在于自己队伍中。而李克用居然还继续给他们机会,甚至委以联络朱温的重任。李存孝虽然个人素质突出,但他还是缺少将才的气魄,对义父盲目服从,他本应给李克用好好惩处李康二人的建议,却因一念之仁为他们求情,这反倒干扰了李克用对二人的判断。
影片的后半部分基本上围绕史敬思和李存孝两位少年英雄的死亡展开。这里也是全片的高潮,被导演呈现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想到《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征方腊也是悲剧收场。在艺术创作中,悲剧往往有更大的戏剧感染力。
戏曲里《太平桥》这一出的主角是史敬思。影片特意给桥名一个大大的特写,然后长镜头对准桥面。朱温和李克用相会的盛大场面之下,暗示着会有重大事件在这个地方发生。
陪李克用赴约的是十一太保史敬思。在雅观楼宴饮上,李克用曾亲点史敬思为来宾耍枪助兴。可见,十一太保虽不像李存孝那样锋芒毕露,却也是武艺非凡,深得李克用信任的人才。
从影片开头到太平桥这里,影片没有留下太多单独的篇幅来刻画史敬思这个人物。大多数时候,史敬思都是事件和场景的参与者。他给人的感觉是安静的,服从指挥和安排,武艺是是三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与李存孝给人的外形印象不同,影片里的史敬思更像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少年英雄:相貌俊秀,身姿挺拔,英气勃勃。他随侍在李克用身边看起来仪表堂堂,自带威仪,令人忍不住侧目,不得不注意到他。这个人物很特别,在前面似有若无地存在,导演似乎刻意把精彩留在最后,太平桥才是他真正的舞台。
面对朱温的假意殷勤,史敬思始终没有放松警惕。他本来也不是好酒之人,只是看到李克用开怀畅饮,才稍微放松了自己。却没想到落入设好的圈套之中。等史敬思酒醒之后,才知道大事不妙。
这一段叙事推进得非常紧凑,配乐也渲染出紧张,危急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险象环生,生死一线的压迫感。接着就是一段非常长时间的打戏。镜头一路跟随着人物的行动方向推进,向观众展现出人物如何从险境中逃脱出的具体情形。与戏曲舞台上写意的方式比起来,电影这一段的呈现是硬桥硬马的写实风格。史敬思的动作,气概让人眼前一亮,也被深深信服。通过一番奋力搏杀,史敬思保着李克用且战且退一路来到太平桥。
这里影片完全采用的自然光。夜色深沉,黑暗笼罩下的桥面几乎看不清楚人物的表情,却反而平添几分真实感。夜色暗示着难以预测的危机和陷阱。果然情节陡然出现转折,朱温安排的杀手从桥底一跃而起伏击了史敬思和李克用。影片在前面已经为此处埋下伏笔。但夜色掩盖住了一切,史敬思如何中刀,如何肠流腹外,观众是看不清楚的,只能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获得信息。这样的处理,笔者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但确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为生活经验让人明白,通常最致命的伤都是悄无声息中发生的。
夜晚虽然给人静默的感觉,但隔着银幕,观众可以听到史敬思疼痛的呻吟。疼痛是一种考验,因为再英雄盖世也不过是一副血肉之躯。但英雄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他不会退缩,只会向前。濒临死亡的史敬忍住剧痛,选择了盘肠,将衣服捂住腹部,继续与敌人搏杀。他只要多杀死一个人,李克用便多安全一分。这份忠勇令人动容。热兵器时代的观众很少会有这样的视听体验,情绪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即便知道这只是电影,还会忍不住为人物揪心。
导演还觉得不够。他要让他的少年英雄再英武一些。影片里的李克用将自己的红色战袍披到敬思身上。有了这一抹红色加身,明明濒临死亡的史敬思仿佛回光返照一般,更加神勇地杀敌。他的身影在黑暗中显得那样威风凛凛,那些不断涌上来的敌人,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他的枪下。当人不知道这样悲壮的杀戮还要持续多久的时候,镜头突然定格在他的脸上,一旁是悲痛惊恐的晋王:“敬思……”
这里影片又拉开远景,太平桥两岸已密密麻麻布满了人马,形成对立之势。接应人马已然赶到,史敬思却力竭而亡。这一段戏时间虽不长,却拍摄得足够精彩,足够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即便不喜欢杀戮的观众恐怕也无法拒绝影片在这里带来的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所谓英雄当如是!只不过,回过头来,人们会想:如此忠勇,豁出性命维护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
太平桥一战将影片推向高潮。而导演却迫不及待地酝酿下一场死亡。与史敬思惊心动魄的死亡相比,李存孝的死亡就显得窝囊得多。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国人崇拜的战场英雄也常说:“大丈夫当马革裹尸而还!”可见,认为人生中除了生死之外没有大事的中国人对于死亡其实是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的。史敬思死于忠勇与顽强,而李存孝却死于轻信与小人。对于李存孝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少年英雄来说,被人骗了去五马分尸,未免太不甘心。
失去史敬思的李克用悲伤过度,终日饮酒,不理政事。这给一直对李存孝怀恨在心的康君立和李存信提供了机会。他们乘着李克用酒醉,偷了他的佩剑,假传命令将李存孝扣押下来……等李存孝反应过来时,他的双手双脚已经被牢牢绑住,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肢解。
天纵英才曾少年,顷刻间身死名灭,时也?命也?
这里五马分尸的画面给了观众巨大的震撼:五条殷殷血迹向着不同方向流淌,随着营帐的轰然倒塌,惨叫声不绝于耳,那声音中分明有冤和怨。
古今多少成败事,都付笑谈中。
影片在巨大的惋惜和遗憾中走向尾声。祸起萧墙,手足相残,影片开始登场的十三太保只留下了寥寥几人,伴随着这一切悲剧的结束的是付之东流的理想和王图霸业。
叹悲情英雄,枉少年!
思想起年幼时候的观影印象,始终有两个声音萦绕在脑海中,一个是《险恶江湖逍遥剑》里脱不花毒发身亡前的凄厉的狂笑,另一个是《十三太保》中李存孝五马分尸时的痛苦的嘶吼。
两部电影的名姓都是后来才知道的。知道《十三太保》之后,也就知道了张彻与他的众位弟子,也就知道了常常为他的电影做编剧的倪匡。
《十三太保》这个题目下,既有张彻的电影,也有倪匡的小说,电影和小说的大致结构是一样的,但呈现故事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同样是悲剧,小说是忠义节孝的悲剧,但电影却不是。
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十三太保”李存孝的形象的差别。
小说中的李存孝是个相当传统的形象:出身卑微,得遇明主而跻身贵族,全忠全义,有勇有谋,遭人嫉恨,被暗算而死。
这其中就有一个传统上这类人物的故事里共通的漏洞:暗算者的计策虽然狠毒,但是不够奸诈,至少在这片土地上五千年的阴谋诡计里是排不上号的,李存孝既然智勇双全,怎么会上这个当呢?
电影则不然。电影中的李存孝孩子气十足,虽然勇武过人,也相当聪明果断,但他是完全没有政治头脑的,也不懂人情世故。
开篇雅观楼打赌的情节里,李存孝和朱温打赌,朱温赌注是玉带,李存孝的赌注是自己的人头。后来李存孝得胜归来,朱温抵赖,说玉带是皇帝赏赐,不可轻易与人。
小说中,李存孝说:“玉带既是圣上所赐,你以之打赌,便是欺君罔上!你既然输了还有什么话好说,莫非我输了也说是脑袋是父母所生,不能给你么?”
电影中,他却是这样说的:“胡说!难道我输了,我也说脑袋是父母所生,不能给你吗?拿来!”
虽然只少了前面一句话,添了“胡说”和“拿来”四个字,却显出李存孝不过是个孩子,只是赢了就要战利品,全然不懂什么君臣之道。他若是稍微知道君臣之道,也不会在众人面前和梁王朱温起这样的冲突。
另一处明显的区别在中计遇害一段。
四太保和十二太保偷了李克用的佩剑去假传军令。二人去了先让李存孝辨认剑。李存孝说:“这是父王的佩剑!”
小说中写他认出剑来脸色一变,这是在外之将忽然见了虎符时的表情。电影中他却双眼发亮,带着惊讶而又惊喜的笑说了这句话,其中满是小孩子猜对了问题时的喜悦,又是在外的孩子看到父母的随身物品时的兴奋之情。
两位哥哥传了假令之后,小说中他是苦笑,感到自己功高盖主而受猜忌,电影中的他却露着不信和委屈之态。
小说中他跟两位哥哥离开自己的大营,是将领为了自保不得已的行为。电影中,只身离去的他,却是个受了委屈又无法立刻辩白,只好受罚的孩子。
在四太保帐中,他起了疑心,说要立刻见父王,小说中是一副就算治罪也要面见主公的态度,电影中则是孩子由于不能明白状况而想要见到父亲的急切之态。
及至被迫受缚,小说中他是骤然发现不对,于是厉声喝问:“可是你们假传父王旨意?!”俨然忠臣蒙冤之状。电影中却是先有疑问,但哥哥举起父亲的剑,他虽然委屈,却不再反抗,最后哥哥把他绑定了,说了真相,他只说:“你们……原来不是父王要拿我。”声音很轻,含着孩子终于知道父母没有怪罪他时的放松,又带着发现是兄弟加害时的困惑不解。
小说中的李存孝有很多无奈,比如不爱杀戮,又不得不杀戮,遇见心上人又不得不离开,怀念牧羊的时光却身在军营……小说中他想做的一切只在脑海里,没有付出过行动。
电影中的李存孝则像乱世中唯一的自由身。他的心地简单以至于不会有对杀戮的思考,只是享受着跟随父王的军旅生活,习惯了备受宠爱,爱喝酒,爱热闹,打赢了便很得意,何况从没打输过。在和女子相处的短短时间里,他不会像小说里那样去握住女子的手,至多是几个对视和微笑,分别时的回头再微笑,身边留着女子分别时叫住他塞给他的手帕,后来重到长安,他去寻人没有寻见,虽然一脸怅惘,那悲哀的神态却不深重,仿佛一转面就能抚平。这不是一个深深体会过感情的人,如此的他,天真到几乎没有真正精神层面的思考。
于是,在电影中,李存孝以孩童的天真率性与成年人的矫情伪装相对照,以未经开化的自由不羁与文明教化的仁义道德相对照。
他乖乖受缚时,一个哥哥说:“你这样才是忠臣。”这个情节正好同时做出这两个对照。他听话了是因为他以为那是父亲的话。他对父亲无条件的信任,无关乎忠孝。而他的哥哥既是成年人又受了礼教的影响,才会试图以“忠臣”二字来稳住他。
小说与电影的最后一个明显差别是李存孝的死状。小说中他含冤含恨,死不瞑目。电影中却是一脸沉睡似的安详。
电影中临死的他对自己的遭遇是十分不解的,他起初不明白父亲的怪罪,后来得知父亲没有怪罪于他,似乎释然了,却又有了新的疑惑,即不能明白哥哥为何暗算自己。这时,他终于开始有了困惑,却已无暇去思考,五匹马向着不同方向一起奔跑,猛烈地拉动着他的身体。而他的思想,才刚刚被一种残忍的方式启蒙,也随之被拉扯、撕裂,那些应该在成长中逐渐经历的伤痛,经由五根绳索同时锁住了他,他来不及惊愕,来不及愤怒,来不及哭泣,来不及反思,来不及学习,来不及长大。
本应该留待之后慢慢熬过的岁月被挤压成一瞬间,本应该成为经验传授下去的话语被缩略成一声最为原始的音节,本应当延伸出无限可能的生活被简化成唯一的答案——死亡。影片中,死亡于李存孝而言是一种解脱,从成人世界、从礼教世界的解脱。在人生中的纯真年代将要结束的时候,死亡忽然间快步赶上了生命,这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幸运,又是何等的荣耀!
(本文首发于“客路闻”微信公众号。)
文 / 穆渔枫
狄龙袒胸六块肌,大卫笑藏七分邪,二人眼角眉梢外,邵氏搭棚十分俗,乱舞最炫民族风,杀人砍瓜切菜,分尸茄汁鸡块,十三太保终不保
我就是个不要脸的颜控啊!姜大卫怎么能那么萌~小身板儿走路还一甩一甩的~还白色毛毛的UGG呢!就是太天真了死得忒冤大头。狄龙袒露半个胸膛啊喷血!(怎么都觉得谷峰是有阴谋的样儿,但这次他还真是个好人⊙﹏⊙b;武指刘家荣刘家良唐佳。
喷气飞机表演的源头是五马分尸
乱世英雄没有战死沙场反而沦为权力争斗、险恶人心的牺牲品,好可悲。愚忠愚孝害人不浅哪,小白羊你前面智计百出最后怎么还是蠢死的?前面黑白两只绵羊打情骂俏甜甜蜜蜜就是为了烘托最后的壮烈死亡吗?张老湿你个后爹。
胡儿剽悍,英雄奇死。看张彻把京剧的车轮战变成写实,感叹暴力美学的根基在戏曲里。镜头里的邵氏影城,城池宫阙 无一不“假”,焦火黄沙 未必非“真”,虚虚实实 真是动人。演员最动人啊,谷老爷有点戏曲节奏 ,但夸张到刚刚好。龙叔和秋官都是高大俊朗,不过一个是雄美猛健的“金”钢,一个是灵姣风流的“水”媚,并不混同。小姜这种爱徒身份,实在很难叫人看不出,镜头对他太好,他自己也好,随便换哪个来这套“瞪眼皱眉撅嘴三板斧”,都得做作死,偏他让人信服这些都是天性使然。
算是倪匡本子里少有的没坑爹的作品,就是结尾感觉有点仓促。这次张彻个偏心鬼还好,包子和囧虽说都死了,包子好歹是战死沙场,总比囧兄弟阋墙五马分尸要好。ps.你们都不喜欢四太保,但他才是真正的吃货,煎饼一场戏,只有他一边吐槽好难吃一边在走的时候拿着大半块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货不可信么
两个大侠情商低,死得真傻比;两个叛徒武艺高,死得真牛逼;
姜大卫的UGG好萌
暗夜中,史敬思身着红色披风,手执长枪,目光坚毅,屹立不倒——当真如歌如画!相形之下存孝同学就惨多了,张导的暴力真不是盖的——这是我第一次看活生生的五马分尸,不知是该尖叫还是大呼过瘾。看过后一直在想姜大卫是怎么躺在地上蜷缩着扮演只有上身和脑袋的自己的...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叮叮叮当当咚咚当当,葫芦娃。
谁还能把兄弟残杀描述的这么深刻血腥。张彻认真起来,一定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倪匡又爱全灭和万念俱灰,真是黄金组合。张导演爱谁,就给谁最美最凄厉的死法,每一场死亡就是一场高潮——小十一和小十三,愿你们在另一个世界开心喜乐。
刚说《双侠》的死法像隋唐里的罗成,这边就真来说唐了。看剧照龙哥是一堆170党里冒出个180,和小姜身高差有点萌。五马分尸最后还给尸块来个脸部特写是什么鬼。
今天终于有幸膜拜了以阳刚暴力美学著称的张彻大神的《十三太保》,一部70年的电影在今天我依然可以饶有趣味的看完说明其不愧为经典之作!片中的狄龙和姜大卫实在太夺人眼球了,真是后悔没早点认识他们。PS:最后引用一豆友的话“至于狄龙,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狄龙之姣者,无目者也。”
苦苦念了好多年才终于看到这部极有名的片子。等看到报仇之后我才算对得起尊叔。
小动物一样生机勃勃的小十一,小动物一样可爱的小十一
打我一手还你一脚式秀恩爱。一个是裹得严实绑着蝴蝶结会撒娇的绵羊,一个长着睫毛一身正气会吃醋的龙撅嘴。一裘红披风站死桥边的界牌关,惨无人道五马分尸的花蝴蝶。领衔主演的女主出场不到10分钟即炮灰,张导你牛!谷爷爷好不容易演正派却喝酒误事害了俩儿砸还是招人恨。
一个肚破肠流,一个五马分尸。。。。。。。。。。。。。。。。。。。。。。。。。。。。。。。。。你连死都是那么美(¯﹃¯)
罗密欧和朱丽叶,贾宝玉和林黛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狄龙和姜大卫。
#1080p#片名乍一看是十三个人,其实只着重刻画了小十一和小十三。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心正思无邪的两少年是兄弟中的异类,注定不能受容于争名夺利的世界。十一在桥上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手执长枪死不瞑目,直到十三赶来,一声颤抖的“十一哥…”才放心地闭眼倒地,生生把我虐哭了TVT!
狄龍反正不知道多少次肚破腸流了,而且腰斬過一回。大衛哥通常是斷臂,這回玩的是五馬分屍。很好,很B級,很張徹。面具式人物看來不到刺馬是不會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