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没人提法制吗?
很奇怪,大家都认为女司机做得对?当然,换做是我遇到这样的事,而一车人冷漠的看着我受罪而无动于衷,我可能也会冲动的产生报复心理。可这是对的吗?杀人是对的吗?很奇怪的社会氛围,我的理解,女司机就算同归于尽了,她也是触犯法律了,这是对错、法制的原则问题。情理上可以理解她的做法,可一开始那个男的不交钱出来,她不也是要别个息事宁人?女人的贞操比男人的两个耳光、鼻子冒血就值钱这么多?冷漠是整体的,而非个人的,这个社会发展,人流动性大,日新月异,人们早就脱离了熟人社会,如果要怪罪,是要怪罪这个社会,也要怪罪政府,出于这个原因你产生仇恨心理报复社会,如果大家都如此,那还要法律做什么?还要政府做什么?
道德建设绝对不是报复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但是一个警醒一个刺激,想一想,我们的文化、信仰里有这种热血沸腾的东西没有?为什么要一开始息事宁人?大家一开始就很愤怒的像战斗民族一样怎么样?我们的侠义精神有,却不是主流,民风并不彪悍,一个男人尚且在两个歹徒面前懦弱的像只小鸡,这个女人她如果不是司机,不掌控一车人的生命,这个事又怎么看?这么说吧,如果没有强奸这一段,等歹徒走了,这个被扇耳光的男人突然想不开了,特么的,我刚刚被人无缘无故打的冒血,你这个女司机还叫我息事宁人,我要杀了你,合理吗?莫名其妙啊,我觉得这很不成熟。大家如果知道会被这样报复,肯定会上去帮忙,但你怎么才能让人相信,一个人如果因为你的冷漠便会杀了你,从而让你对她这个事不冷漠?
如果要改变,不要指责任何人,从你自身做起,是否可以那样正义凛然和敢作敢当?信仰、教化都是看不见的,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来人往的社会,一天一个样的世界,必然会丧失很多人性上的东西,因为你首先能立住的只是你个人,自私是必然的,因为你无法要求所有人博爱,这样的社会,不要谈人性,也不要去考验人性,就紧盯法律建设就可以了,人人具备法律意识了,人人对法律有了敬畏,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得到约束,当社会氛围动荡不那么剧烈了,道德也自然而然催生。
2 ) 【车四十四】的场面调度笔记兼日记
今天才知道车四十四这部短片,还是老师讲到场面调度的时候,当成反例来讲的。“你们大伙儿给挑挑毛病,之后我们来讲这片子在场面调度上有多傻逼。”于是就跟着老师一起挑起骨头来了~~题材对于当今的大众来说已经屡见不鲜了,故事背景也是非常朴实。色调处理、故事铺陈都不错,看到豆瓣上一众的评论都是在探讨影片深度主题的,从深度上来说,得奖众多不无道理。
第一场戏得表现时间地点气氛,也大概定下了影片的基调。固定镜头,雾霾的路上一辆公车疾驶着。紧接着的是一个车轮急速转动的镜头,初看时觉得这个镜头很新奇,很酷炫。接着是身穿红大衣的女司机百无聊赖的开着车,穿红大衣是不是有性格刚烈的用意呢?切几个镜头表现车内环境,再给几个次要的配角露个脸,该有的信息量看起来都有了。按老师说的,第二个镜头多余了,直接剪掉对于整部影片完全不影响不说,还要把摄像机固定在车外,多难拍。一点就觉得超有道理,醍醐灌顶之感,遂记笔记。
然后镜头一切,男主角蹲路边等车中。用了一个旋转镜头来表现,被老师说是花里胡哨的镜头形式感反而破坏了这种孤独的表现,还不如用固定镜头呢。上车时的摇镜还是跟人物上车方向反着来。想了想,觉得两种皆可,旋转镜头也表现人物与空旷的环境的关系,反着来先表现司机的反应也无不可,遂保留意见。
中间司机与男青年聊天的那一段,老师的说法是可以全都不要的。再去掉那些信息量少的镜头,至少可以节省一半的播放时间。个人觉得并非如此,聊天那一段戏可以揭示两人的性格特点,让主角二人交流更密切,后来男青年对女司机遭遇的义愤填膺也不至于太牵强。“特么的等车不抽烟一上车就抽这不是傻逼嘛!”。。。。简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会用细节刻画电影的好导演,大概在前面等车的时候可以通过烟蒂、手表或者车来时演员的姿态无形中塑造【等的久】这个事件吧。
不知道有没人注意到,劫匪来之前有一个镜头出现了小狗和44,还持续挺久的,而且劫匪揍老人家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镜头是反打看到了公车上写着老弱病残专座,我觉得这个的细节处理可圈可点。不过劫匪抢劫时主角一点儿脸都没露,连个主观镜头都没有,有点点牵强。还有觉得演员的神态动作都没把握好,下车救人前的表情,还有最后众说纷纭的一抹微笑,等等等等,感觉与导演的初衷可能并不同。
。
。
。
显而易见不足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女司机寻死决定时盯着那个小狗,带着血成为警察手里的证物会不会更呼应?比如片名的四十四号车,在短片里面出现的力度很小,多几个明显的镜头甚至特写会不会更好?比如主角被赶下车之后,来了两三辆车都走了,再来一辆才上车会不会更能表现之前真的等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虽然老师说很多的镜头是冗长而无用的,甚至破坏了美感,又看到豆瓣上有些影评把镜头的运用当成可圈可点之处来评价,作为学生,我自然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觉得两种说法都讲得通,不敢妄言。片子11分钟,对于短片来说算长了。我想,就是因为有老师所谓的冗长镜头存在,反而更加具有导演的风格化与纪实短片的真实感也说不定。听到的声音多了,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事情都可以变得模棱两可。这样做很棒,那样做臻于完美,但是前者可能风格强烈独特更容易引起争议呢~所以他人的话适当听下,独立思考才行。罗里吧嗦一大堆共勉共勉啦(*´∀`*)
还有龚蓓苾真的好顺眼啊~~
3 ) 关于片末那一笑
男青年在得知女司机行动真相后,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才又流露出一丝笑。我总感觉他的笑里更多的是一份自喜。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笑很怪,跟他的行为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很不协调,似乎他也是在庆幸,庆幸自己成为了那个可以说侥幸活下来的人,庆幸自己在一念之间还是做出了让自己最终活命的决定,但这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毕竟男青年在全片里是作为唯一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形象出现的。但是又看了一遍,才顿觉只有一笑才是合情合理的。男青年是个很平凡的人,他有对生的渴望,他也会因为女司机的美貌而搭讪她,他也会在女司机把他赶下车的时候,不顾女司机刚被强暴的伤痛而直言点破那残酷的真相,他没有责任照顾他人的感受,他却有理由为自己的“幸存”而窃喜。
这原本就是小人物的心态,面对生死的考验,面对陌生人生命的悲喜,我们最先考虑的必定是自己,在这一笑之后,有理由相信男青年是会难受的,会为女司机的遭遇而痛苦。但是自己的生命,是我们所本能想到的第一件事,绝不会有例外。
所以这个结尾,我妄自猜想导演的意图,是否是想突出男青年的平凡?想展示出普通人在对自己生命珍惜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所作为,也可以迈出那善的一步?之前看到不知道哪里有影评说结尾是最黑暗的一笔,是人性的嘲笑(?)实在不敢苟同。当听到一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惊天噩耗的时候,一个普通人会有这么深入的思考?他怕是只会先想到自己的处境而余惊未了。
最后一幕,必有深意,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是想得过分黑暗,难受了自己实在无益。让人接受到积极的信息才是每个制片人员最想做到的吧。
4 ) 大概我也只能做一个看客
原来是2001年的电影.
在今天,
2010年8月19日才来看,
影片的说教能力大大下降了.
因为,
现在的我们,
早已被"铁石心肠"了.
这样的故事听太多了.
更让人痛心,更让人难以接受,更惨绝人寰的,
或许都听过了.
痛心过了.
道德是什么?
现在的道德,
最最最起码要在保己的基础上才能谈.
不悲哀,
这已经是最慈祥的说法了.
现在,
还有舍己救人?
还有拔刀相助?
太稀有了.
谁敢啊?
谁愿意呀?
现在连"扶"一把,
我们都不敢啊.
不然,
怎么一女子晕倒在地30分钟的无人理会呢?
不要太责怪现代人的无良,认清淡薄.
社会使之然啊.
我们也是"被"无情的.
不是在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
现在生活压力大,物价高,政治腐败......
对于很多无理荒唐的事情,
我们迫不得已地宽容了.
就像最近的舟曲泥石流,
"啊?才死了不到两千人啊......."
是啊,
又是汶川地震,又是玉树地震.
死亡的数字似乎成了衡量我们眼泪的流量了.
8月15日,
全国严肃地举行哀悼日的形式,
8月16日,
不少年轻男女,或者社会人士都高高兴兴地过七夕情人节去了.
我们都麻木了.
如果当时我也在44路车上.
我应该也只会做一个看客.
最后跟其他看客同归于尽.
年轻人最初的多嘴,接着多事,换得最后的侥幸.
女司机开始的隐忍,接着被蹂躏,痛哭之后选择了整车人跟她的耻辱一同坠崖.
乘客自始至终都是看客.却也是最后惨剧的始作俑者,到最后惨剧的参与者.
他们都是被悲剧的,
又是自找悲剧的.
两个劫匪,
哪怕他们再泯灭人性,丧心病狂,
整车人的力量足以制服他们吧?
年轻人的轻率,让他捱了一刀,却避了一劫.
而车上的人,
也并不全是麻木不仁.
一男子不是立刻站起来想要给予帮助吗?
只是他的太太制止了,
他也顺从了.
大家都一致认为最有意思的就是最后一幕.
年轻人笑了.
不至于是幸灾乐祸,
最起码是为自己小小的牺牲得到了莫大的回报的欣慰.
他无良吗?
不,太正常不过了.
他伟大吗?
不,他也很平凡.
死了那么多人,他却急着为自己的侥幸生存而欣喜.
11分钟,
这短片没有把人美化,也不至于把人丑化.
就像是当时事件的录像.
真实.
5 ) 作为一部获奖短片最后一个镜头怎么可能是多余的?
看完后想看看豆瓣是怎么评价的,没想到评分居然没有8,短评第一居然说什么最后的笑有点多余?感觉有点搞笑。。
因为听过这个故事所以快看完了也没啥感觉,但是到最后几秒钟镜头定格在男青年脸上,表情先是在思考什么,然后突然一笑,当时心里感觉突的一下,震动很大。
基本所有影评除了说看不懂最后的笑要不就是说多余什么的,还有的说是因为他庆幸自己没死。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看完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他不是庆幸自己没死,而是庆幸全车冷漠的人全都死了!
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因为不管怎么解答都可以,我这只是看完后的第一反应,但无论怎么说作为一部获奖短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不可能是多余的!
6 ) 看他的笑,你能看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个听了无数遍的故事
吴超那最后一笑,真是无比精彩。
每个人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而且,第一反应看到的笑,脑海出现的含义,就是那个真实的自己的想法。
应该说跟蒙娜丽莎的微笑般~让人捉摸不透。
原来网上流传的那个故事是来自这的,还传的真实事件一样,一帮人呼呼转发。。。
看到最后,忽然想起片头的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心头不由一紧...
重庆坠江事件的另一个翻版。旁观与事不关己的态度,却是招来了意想不到的横祸。不是要诅咒谁,而是这个社会太需要正义感。如果都没有正义感,最终便是自取灭亡。
这个司机何止是被乘客打几下,所以理解她最后的选择…那时候,只剩下人的本性。
和刚才的《八月十五》对比了一下,两个短片取材与同一题材,但因本片珠玉在前后者则大多被鄙夷为抄袭,但是个人觉得两片各有所长,故事中间和结果的刻画《八月十五》要略胜于此片。
虽然10年过去了,该片的情节也不新鲜了。结局能够猜到。可是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依旧不减当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这十年,我的感受是,物质世界在进步,社会人的精神世界却在走向衰亡,道德滑坡至无原则无底线。《罗生门》里说:我曾听说住在罗生门的恶鬼,是因为害怕人性的残忍而逃走的。这话用来形容当下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非人间,真是贴切不过。龚蓓苾抱着必死的决心,拉着人间的沉默恶鬼,这一辆车就如同贵州安顺那辆公车一样,注定开往冥界。
一个真实的故事,很好的题材,不过似乎没有讲好,总觉得放的不开,最大的败笔当属结尾那抹笑。不过,我想换做是我,我也会选择和司机一样的路。★★★☆
人心冷漠。最后那一笑揭露侥幸本性。
死了一群畜生(司机除外),为什么不能笑?
最后的这个笑 我觉得还是应该有 这才能说明谁都不例外 都是自私的人 没一个好玩意儿
非常《故事会》/《微型小说选刊》。最后一笑改成呆滞就结束更好。
很多年前就看过这个片子的故事版本。其实电影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太过于真实。
个人感觉节奏有问题,抢劫和强奸的事件发生得过于平静;而且漏了些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镜头;有人说这片子过于真实,可我却觉得真实的人群应该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反应,而不是如此单一,正因为群众的表现过于千篇一律,反而让我感觉不真实;说实话,对于故事的结尾,除了那个笑,我就想到将要发生事故了。
受辱的是司机,这点比起后来那个二十分钟的翻拍版更合理,实质是某种类似俄摩拉城的理念演绎,如果只有一位善人,你是否要灭这座城?
最后的笑,确实有点多余~~
#2018.10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被推荐看的:以后在公交上,谁要跟开车的司机吵起来的,很有必要去冲上去挡刀了。
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无论是场景还是对话,车上那些隔着玻璃的眼睛是这么眼熟,因为真实,所以才更加难过。
这片换成内地导演来拍,不被禁才怪,好在导演是美籍,用的是香港和美国的钱。即使假设这是一部要在院线上映的长片,会被删掉的情节大概包括:1.女司机被强奸2.全车人隔着车窗向外看3.坠入山沟的车;那么剩下的情节只有:1.上车的小伙2.下车的小伙笑了。十几年过去了,其实什么都没变。
那些把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乘客和这部短片里的乘客做类比的纯粹脑子有坑,两者性质一样吗,一个是真的冷漠,纵容犯罪,活该陪葬。另一个是没想到会发生那么严重的事情,或者根本就来不及阻止,却要为一个泼妇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