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其实有三个故事,嵌套起来,设计的十分精巧。影片是那种缓缓道出,越来越吸引人的类型。男主角得到了名利财富,却也失去了最珍视的东西,他还得终生受到自己良心的拷问与道德的纠结。影片最后,女孩问他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起的还是当时一无所有的自己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简简单单的幸福。如果我是男的,我就肯定想娶个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那种姑娘。最后电影一句话...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如果你不曾真正涉足过写作和创作的领域,那么你永远无法理解灵感喷薄而出时废寝忘食的癫狂和遭遇瓶颈后的失魂落魄,你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作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作品视为比爱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不会理解这一种情怀。还有一句话,一旦作品写出来,它就再也不属于你了。
You take the words and you take the pain. It's so true, In every way.
电影The Words有着美轮美奂的中译名:《妙笔生花》。当初看到宣传海报时我以为电影内容讲述的就是如同画面上的情侣因为文字而结缘的爱情故事。而在我真正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在情节上的构思之巧妙,然后情不自禁地喟叹于文字那穿透人心的力量和它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声色犬马而又介于虚实之间的奇幻场景。
那些梦,那些画面,有过长期深入写作经历的人一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雨夜、小巷、简陋的公寓房、邋遢的房间、凌乱的书桌、老式的打字机……
年迈的老者,花白的发际,深邃的双眼闪耀着智慧,稳健的嗓音中饱含了宽容,刻痕般的抬头皱诉说着往事如烟
清晨的法式咖啡馆,女服务员的莞尔一笑,战友的恶作剧,双人的浪漫烛光晚餐,两种语言的我爱你,阴差阳错的姻缘
宝贝女儿的降生,幸福美满的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妻子伤心欲绝地离去,男人烟头不断的苦闷,打字机前日夜不息的创作
作品写成后的释然,重见妻子的坦然,书稿遗失后的愤然,破镜重圆后再碎的怅然
封存的回忆,多年后又在街头的书店橱窗被唤起
公园长凳上的自述,对年轻人的忠告和期许
园圃中的再次相遇,或许对两人都是最好的结局,每个人都要带着自己做过的人生选择继续走下去。
中年人掌声雷动的讲座,是用新的身份讲述着自己曾经的故事,亦或是作为旁观者,描绘着一个相识者的人生。这一切都不再重要
因为文字本来不就是这样么,你写出它,你创造它,而它则回报给你一座天马行空的乌托邦,用最温柔的方式圆你一个作家的梦。
再者想谈谈我个人对文字、对写作的一些切身经历和认识。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在我看来,读书、读古文、读经典、读世界名著、读畅销小说,这些都是我们听别人讲他们的故事和人生的过程,我们通过他们写下的作品走近了他们的人生,见证了他们的时代,揣摩着他们的情怀。这些文字是他们曾经来过和离开这个世界的烙印。
而我们写作,是为了不只是一味地去听别人的故事,去窥视他人的生活,我们写作是为了在体验过前人为我们创造的第二人生之后,也同样谱写我们自己的故事,分享我们自己的喜悲,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存在过的痕迹。至少我个人是不愿意看到我对着自己的爱人说不出什么共同的难忘瞬间,不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的宝贝降生后她问我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我会支吾语塞,更不想就这么一辈子庸碌无为地苟且混过,死后就像深夜里的黯淡星光,没有人会记得我曾来过。
一直有人好奇地问我写作是什么样一种感觉,也同样有人羡慕我是如何灵感不断笔耕不辍地写出一篇又一篇所谓的“锦绣文章”,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多阅读、多经历、多赞美、多反思,记得父母亲人的关怀,时刻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
我真正意义上写出的第一篇非应试作文大约可以追溯到初中时代,之后的高中也零散地写过一些,不过和这个教育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也便没有机会多写。偶尔回顾自己以前写过的每一篇日记、流水账、吐槽、评论,会发现字句之间充满了一个正值盛年的年青人的浮躁、狂妄和偏激,尽管很多地方都不正确,但那依然是难忘的经历,因为仗着年少轻狂,可以有恃无恐地大放厥词说很多现在不敢说也不愿意说的实话。
文风也逐渐随着年龄不断变化,从最开始锋芒毕露般地追求极致的华丽文采,把文章烹煮成一锅鲜香油腻的红烧肉,到之后愈发归于平实和宁静,荣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章的意识和结构也不再那么穿靴戴帽不再那么骨骼和脉络都有迹可循,字随心动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想到便写,渐渐开始追求所有语文老师都最心生向往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行文境界。
也开始懂得写作不再以博得他人赞誉为出发点,不再需要在字里行间炫耀自己惊为天人的才华和天马行空的创意,不再幻想着用可笑的文采堆砌出来的文字混合物有朝一日能被全世界看到和认可。
意识到心态平和,处事稳重,喜怒不形于色,心怀感激,自谦自卑,始终以一个普通人自居,懂得收放自如,懂得内敛、深沉是多么多么重要。尝试着保持听一些新的音乐,认识新的朋友,读新的文章,看新的电影,并且始终身体力行着用尽可能最宁静和平和的心态,用最温柔的笔触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不去抱怨、不去遗憾、不去咆哮。
而至于很多人羡慕我的写作能力的那一点,我只想用电影中的一句原台词回应:
It's about joy and pains to gi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words, and you take the pain.
没有任何人生来就带着写作天赋没有任何人能躺在沙发上吃着薯片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
写出一部作品确实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但你投入的却是你回首自己人生的所有真真切切的经历和你牺牲睡眠、饮食、某种程度上疏远亲人和朋友所凝聚成的全部精力和心血
你如果不曾真正尝试过写作,那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灵感喷涌的瞬间亢奋地尖叫,手舞足蹈着癫狂
你也同样不可能体会我们在遇到创作瓶颈思维枯竭时候找不到哪怕一个恰当妥帖的词写下开头的那种欲哭无泪
你不懂那种看着指尖在键盘在稿纸上轻舞飞扬的快感和文字通灵般地自行组合成段成文的奇妙
你不懂将作品视为孩子视为生命的那一份痴狂
你不懂每次在遭遇无法描述眼前所见心中所想的窘境时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无能的鄙视和努力无果的苦痛挣扎
……
你不会看见那些凌驾于文字之上抽离于文本之外的瑰丽景象
你也很幸运地不用体验这样时刻从山顶跌至谷底再擦干泪水缝好伤口重新爬起的反复的极端人生。
We all make choices in our life,
but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我很庆幸我懂得写作,选择写作,热爱写作
我也同样为自己要一直这么写下去感到悲伤
但这恰好就是文字的全部魅力所在。
无怨无悔,不喜不悲。
图文版:
http://www.douban.com/note/253068621/ We all make our choices,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我们在人生中会作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
It's about the joy and the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是欢乐和苦痛使那些文字得以降生。你拿走了那些文字,便要承担相应的痛苦。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 the two are very close, but they're never the actually touch.
你必须在现实和小说之间作出选择,它们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会重合。
总觉得“故事里的故事”是种老套的叙述方式,但是导演偏偏给大家来了个“故事里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不管是几重故事,谁是叙述者谁是表演者,现实与虚构交织,写的人演的人都在一个故事里,那就是Life,所谓人生。
个人觉得整个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便在于daniella和clay的对话,这个天赋秉异想当作家的研究生,虽然已经熟知怎么勾引一个应是见惯了各种场面各色女性的老男人,知道在一个文字老手前怎么说话,甚至是怎么眨眼或者扑闪睫毛的频率都能把握,然而还是不能摆脱内心的稚气,与其说是稚气,不如说是理想化。至少这个角色塑造的成功,因为其对话间带的锋芒和疑问,都跟学生的状态 十分类似——她极其渴望结局、方式、发展等等的定势,或者说是故事里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这些定势的东西,都被这个老油条clay玩忽于股掌之间,他决定了rory的命运,最后与妹子面对面的一番”或许“之言,又感觉rory是他命运的决定者。这种随意的设定,似乎不按照故事的5W展开啊,似乎没有结局、没有尾声、没有所谓的男女主角心灵的救赎啊。
daniella的话语下,无疑希望rory的失眠,成为对老人的补偿,然而rory的结局呢?或许是把谎言埋入黄土,把金钱名誉带在身边,成为外人眼中的成功者一直成功地活下去。这是clay原本的设定,也是给daniella上的一堂人生课。然而最后是什么击中了他的脑袋,让他在和火辣的daniella正准备进入正式阶段的时候,突然瘫坐下来,rory对妻子说了一声sorry,然后他好像看见了什么。
一开始我也想用代入法,不论是看这部电影,还是以前看各种小说、故事,代入法总是能直抵文章,进行个人解读的最佳办法。RORY也许就是clay本身?但是这样的代入,让这个故事蒙上了俗气,这个等号,或者就是导演留给观众自行画上的。
全剧的道德判断还是很明显的,rory的sorry,救赎的情节,漂亮妻子的离去,老人的一番话,虽然那一句“life is full of choice but you have to live with it”似乎是对道德选择后果不确定的开拓,但是看了片子谁都不会在良心上对rory的选择有所好感,导演已经无限地展现其内心的折磨和痛苦。
谁都有说谎的时候,甚至是这个电影,导演或许就在给我们开个玩笑呢,故事、故事中的故事以及第三个故事,不都是虚构的吗?多少说谎的人现在活的好好的呢,多少人说了谎话被赞许之后甚至连自己也忘了那个谎言呢。我们一直在构建自己的外在形象,因此用语言、动作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外界输送信息,告诉大家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是让他人理解的,但是谁真正的故事就跟外人看到的故事一样?至少我不是,我自己的说谎水平自认已经非常高超,脱口而出的一些打趣的话,调侃自己的语言,或许仅仅为了场面需要,没一句是真的。像我这样的人,最害怕记性好的,就跟rory类似,抓住谎言折磨自己晚上失眠的,某天突然问你,你不是****吗?这种***通常是自己编出的细节,然后你的遗忘和哑口无言,直接击碎谎言,也让自己脸红、脸热,一时尴尬语塞。
可是,我们演是这么演,谁又不是在编自己的故事呢,最终归于心灵还是归于外在,全看人了。有的人不想让内心承受太大的负担,真相,便是他们皈依的佛门,另外一部分人则不以为然。皈依哪门,道德判断上,和现实遭遇上可能大有不同,但我们谁也不能说出个对错好坏,毕竟这个时候,判断标准又错综复杂了。幸好电影没有把法律问题扯出来,否则这个故事,呵呵,仅仅就是一个毫无美感的版权官司,毕竟最美的是人生,最复杂的,是人心。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遺憾這劇情又被別人捷足先登了,前兩天剛看了德國的《愛情謊言》,大框架是一樣的,一個是抽屜一個是公文包,但明顯後者要更有深度,一層套一層,扣人心弦,是真正在講這個故事。
果然是编剧转导演,以作者与故事的形式,让三层故事嵌套。三个故事本是各自独立,又有意模糊界限,让你觉得他们都来自于真实。除了比较明显的第二层与第三层,连第一层与第二层也被模糊了。 当然,故事并不复杂,每一层都有叙事人与听众。做出选择并承受选择
这不是一个有关道德考验的故事,它只是呈现了世界模糊沉重,真伪难免的实景,每个人走着走着就陷入了生活的沼泽,在它把我们吞没之前,我们都将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堪感觉继续走下去,无人能轻盈跃起,凌驾于迷雾重重的世界之上。
一个故事套故事的故事,现实反而是最没劲的故事。不要以为你改头换面了我就看不出是在影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哈哈~
演技很到位。
“2012年的《朗读者》+《一天》” 复古怀旧又浪漫,撩动心弦,好久没看到这么一部让我发自内心喜欢的片子了…人生到头来最需要面对的就是一句“I'm sorry…”大赞台湾译名《千言万语》。
拍得太冗长,巴黎的故事非常普通,亮点只在于三连环的结构。作为失眠夜的陪伴,合格
剧中剧,不错的故事,可惜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终失去了重点,烂尾了。
真是一个好故事
这出戏属于戏中有戏的设置,最耐人寻味的当然是老人的故事,其次是青年作家的故事。最接近现实的是中年作家的故事,但也是最容易有争议的。我朋友认为那个中年作家想到青年作家妻子的画面说明是真实故事,但我认为是虚构的故事,因为中年作家和妻子是最近分居而不是那么久以前就分开了。不过见仁见智
恰到好处
Bradley Cooper这一次演技很出位很赞,但最终让我鼻子发酸的还是JI的声音和眼神。开放式结局和层层嵌套的故事中的故事绕一圈又回到现实这个原点。我们一辈子要犯下许多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却没有足够的机会对每一个被我们伤害过的人真诚地说一句:"I'm sorry."
四代型男倾情演绎,层层嵌套的故事,可惜可预见性太强,所预示的人生哲理也太浅显,值得称赞的是四位帅哥都很有魅力,新泽西车站那一幕最煽情,人生错过再多,也别错过对愧对之人说抱歉。
坚持你的选择
布莱德利·库珀就是投机取巧分子,除了一直得嗑药才能灵光外,有时候运气好的像走了狗屎运,捡了本别人的书稿就成名了。 整体而言,还是局中局,连环讲述的故事模式,三个故事,三个不一样的故事和生活,每一个都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至于电影最后,究竟是小说故事还是现实真实,其实都可,已经不必
如果你不曾真正涉足过写作和创作的领域,那么你永远无法理解灵感喷薄而出时废寝忘食的癫狂和遭遇瓶颈后的失魂落魄,你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作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作品视为比爱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不会理解这一种情怀。还有一句话,一旦作品写出来,它就再也不属于你了。True, In every way.
剧情很在意料之中,但是结构蛮好
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谁会给你机会说骚瑞呢?且行且思吧
套娃 全程无高潮 没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