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掉关于《茉莉花开》的一切制作背景,你会以为这是某个有点女权的女导演带着戏谑与自嘲与女同胞们说的私房话——看见了吗?男人都是坏东西,女人之间也布满是非,生活处处龙潭虎穴,最妙的自保是不动情——然而那样人生又有什么滋味呢?所以姐妹们,只能做好承受苦难的准备,却不必改弦更张,静待命运好了。
这或许是因为苏童浓郁的女性化文学气质,然而仔细嗅嗅,那味道还是有些区别。四代女性,没有一个学得乖;自私无私,无不一个猛子扎进去,惶惑、手段、患得患失通通不见——做女人做得这样张牙舞爪?大约只能在男人的臆想或者揣度中存在。更大的区别是男性角色。被害多了女性是有妄想症的,要么“万千宠爱在一身”,不然一定“过尽千帆皆不是”,那么一定孟先生、邹杰、小杜一路坏到底,不至于有陆毅这个异数了。
于是才用得到这个题目,富人的钱,穷人的命,知识分子的道理。富人用钱来解决问题,带着茉去做手术,到港后汇款付租,茉于是全身而退,或者说仍旧可以自欺欺人下去;工人阶级最纯良,百般迁就,先是住到岳母家、继而又吞下了莉不孕的事实,容忍莉对母亲对女儿的疑心病,最终不堪,采取了那样惨烈的卧轨来结束生命,成了与莉的感情祭品。
上两者,深情者赤诚、薄情者尚有良知,最不忍言的竟然是带了“大学生”、“留学”、“读研究生”这些光环的小杜。一个典型的例子,孟带茉去做手术,小杜却在花搬煤气罐时带着幸灾乐祸的神气说:“你流产了吧”?欠揍到极点。知识分子的道理永远比女人还多,比如“两个人在一起不开心还不如分开”,比如“放了我成全我”。另有一层旁人比不上的伪善,便是在花外婆去世的时候,小杜回来办离婚,还要说一句“你现在这样能办吗?”同样是谋杀,他尚且在斟酌一剑封喉仁慈还是千刀万剐痛快。在他的脑袋里,没有什么不能对眼前这个女人开口,从前是结婚、是学费、是抽烟,现在是离婚、是堕胎、是始乱终弃。没有人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他有足够的智慧为自己创出一套道理。
末了我们感慨,是非分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坏人不满足于做坏事的权利,还要获得好人的名头。“带眼识人”,去伪存真。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错误,也只能如茉莉花三代,淡然地活下去,却永远不能淡定。
茉、莉、花、开,四个女子,三段故事。在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背景中,单亲家庭的女子,母亲和女儿,都同样渴望爱情。女儿更追求明星般的光彩生活,在那个思想刚解放的时代。母亲、女儿,2个无良的男人,当茉生下了私生女莉,而母亲的爱情,又因为欺骗,导致了母亲的自杀。茉因为总总这些,而变得更加自私和冷漠,茉莉二人的母女关系异常疏远。莉在红旗下长大,接受的是与母亲给予的完全不同的教育,她一方面渴望离开冷漠无爱的母亲,一方面又无法接受工人家庭的生活氛围。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有着浓浓的各自家庭背景所带来的影响。这种来自文化的差异产生的冲突,和无法生育的困苦,最终让莉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中,精神分裂让她常常出现幻觉,从而给那个优秀的工人阶级代表的丈夫贴上了“耻辱的标签”。那个年代的人,其实很脆弱,不谈情说爱,只讲颜面和集体主义。于是,丈夫脆弱的自杀,这无疑是把已经饱受精神分裂困扰的莉推向绝望的深渊,于是自杀。至此,这部戏里已经三个人自杀,自杀都是因为无法自我满足、感觉到被欺骗、被压抑。莉收养的花,此时与茉生活在一起。茉虽然自私和冷漠,但她如同冬天里的花一样,冰冷但坚韧,她把花抚养成人。上山下乡的年代,茉依然在上海,花却下乡了。回来的时候继续又想远离茉的控制,反叛的结婚了,和莉如同一辙。可似乎是诅咒一般,其实是这个家族的精神传承,花也被骗了。当茉安详的离开世界,花独自带着女儿迎来了新时代,搬入新居。
故事伤感、压抑、灰色,让人看着隐隐作痛,但总有那么一丝阳光贯穿整个故事,因为这个家族人骨子里的不屈服。
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包含里对长辈心理、成长经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传承。这些信息,是几代人通过血脉、通过一起的生活往下传承的。我们看到这种传承一代一代,这种老色彩似乎是不甘心,但又难以抗拒。当然,美丽的色彩需要传承,那些褪色的还是让阳光更多的照进来,换上更美好的色彩吧。
茉莉花开,最后换个颜色,开一开吧。
在中国真正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的影片并不多,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的影片里大多数城市女性被描摹成交际花和妖媚的野鸡,《茉莉花开》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在79年代后为中国上海近代女子的真正形象树碑立传,这样的用心值得我们赞许。
----卡夫卡·陆(KavkaLu)
[img]
http://helloziyi.us/Galleries/jw-poster4.jpg[/img]
据说影片做过一些修改,删掉了邹杰在自杀前的一些戏,作为一部诚意记录上海女性命运的影片这样的安排其实已经足够。第五代的导演大抵都负载着他们年代的深刻,只要逮着机会就会借题发挥,《茉莉花开》最让人震惊的不是阿花雨夜产子,而是阿花母亲莉在文革里的精神错乱,她处于无法生子的嫉妒使得自己产生幻觉直接导致了邹杰的死亡,这个段落极有政治话语的影射,它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文革变态的人际关系以及相互的不信任,这个梦魇的场面具有很强的控诉性。
在整部电影场景不多,它倒反而让塑造人物塑造内心有了可能,而这些人物的性格淫浸着市井文化的印记,在选角上老一辈的陈冲一些戏份很是到位,特别是她临窗坐在暮色里的镜头有着上海女子的超然和端庄,境由人生,在流失的历史里人才是关键。上海已经被一大堆豫园和新天地式的伪仿建筑占据,城市的复原在资本时代已经显得迷漫,与其在车敦制造繁华若梦的假相,还不如努力让人物本身来反映时代的变迁,这点侯咏做到了。
侯咏和张献的配合让苏童的小说成为了女性主义的史诗,在现实主义的框架里导演对于人物的塑造具有寓言性,在莉口中所有的男人都叫高占非,这是一个阴柔上海形象的典型,作为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小生,他代表着上海女性的向往,这种向往华丽而缥缈。而四代女人以两个演员表演一方面可能是资金,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这部电影里相同的符号性,它就像随着时局变迁的照相馆,人成就着时局的风景,而照相馆在此刻有了非常丰富的寓意。
看《茉莉花开》纯属偶然,我是在看完《理发师》之后看的,然而看了我非常感动,一个外来导演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下拍摄上海很不容易,特别是当代导演镜头下的上海女子充满了风尘味和妖媚,仿佛上海许久以来是野鸡的天下。而侯咏在圣歌般的音乐里让一场花儿的暴雨里产子的场面给了这个远东城市得以在炮火和时局里延续找到了理由,一种上海女人在娇弱背后的隐忍和坚定,她们用自己的泪水和热血为这个城市正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那些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内心的软弱和卑微,无论是携款而溜的孟先生、贪图钱财的娘舅(在导演笔记里我看到张献和侯咏对这样一个角色设定的讨论,其实。这样的小白脸式的软蛋在上海家庭进行遮蔽时一般称为“爷叔”,而不是娘舅,娘舅在上海是被视为血亲,一般不会瞎掺合)和畏惧哈势力的工人子弟邹杰都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躲避,女性想依靠的男性在时局变换里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但是,侯咏没有让这些女人沦落风尘,她平静地展示着这样的刚毅和活着的坚决,特别是莉的那碗赤豆汤可谓是点睛之笔,殷实之家的女子是可以荣辱不惊的,这其实也是上海精神所在,无论是战乱还是时局的动荡都无法撼动租界文化和石库门文化的做派和风格,这些只有身居这样文化氛围的人才能感悟得到,侯咏的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今村昌平在他电影里女性对于男性的一贯救赎,而这样超然的救赎和女性主义立场的坚定在大陆电影并不多见,这样的影片背景是可以无限虚化的因为他讲述的是人而不是物。
这个城市应该感谢侯咏,因为自《乌鸦与麻雀》以及文革之后,这个城市往往成为了登徒子意淫上海女子的工具,他们顾及的往往是女性旗袍开叉的幅度,他们根本没有理解这个城市浮华背后的刚毅。
花儿雨中产子的镜头可以成为中国女性形象的代表,他们的活着不知要比男性艰难多少,可是,他们目光坚定,毫不妥协。
中国电影离不开政治的宿命,怎样去更大限度的表现政治和人物命运的关系就是导演的智慧了,邹杰的自杀和田壮壮在《蓝风筝》里有着非常痛苦的共鸣,在时局里,人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你是否被强奸的宿命
和《理发师》一样,《茉莉花开》同样有着一场偷情戏,然而《茉莉花开》却隐藏着一种城市精神,在813战火纷飞里片厂的偷情你可以理解为男女情欲,可是,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活下去生生不息的寓意,这个寓意在充满悲剧意味的电影里通过四代女人的故事充分体现。
倘若说这部影片细节上有什么瑕疵的化,牡丹烟是一处,花儿回上海时那些送牛奶的箱子在当年还没有进化到塑料周转箱,而80年代初的出租车上海以三个轮子的“乌龟车”居多,上海牌的出租车大抵要预约才能找到,不过这些对于整部电影而言无伤大雅。
陈冲曾经是这个城市最有知名度的演员,经过三十年的磨炼她的演技已经从好莱坞《大班》式的花瓶转变为《面子》里的演技派,在她的身上我们找得到这个城市固有的气息和女人味,这些是章MM或者是希图扮演上海女子的女演员们应该学习和效仿的,而乖乖男陆毅在这部影片里克制的演出确实值得赞许,在上海大多数受着“夹板气”的男人都是这个样子,他们不是熊样,而是骨子里对于女子的爱,这才是上海小男人的形象,一些隐忍当决不猥琐。
《茉莉花开》经过三年波折终于上演,是不是里面人物关系暧昧所致我们不得而知,可是,从小高和莉、茉和“娘舅”的关系里我们感受的不应该只是情欲,而我们应该更加细致感受在大时局里女性作为人的存在以及她所固有的特性,一个孤单的女人总是渴望情欲奇迹的,一个孤单的女人总是希望有个小高的。
女性,你的荷尔蒙决定了某些宿命,反过来,男性一样。
当我们被逐的那天,上帝决定了我们相互依存和折磨的运命
活着,就会如此!
【附录,一些影评人关于《茉莉花开》的对话】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79434/』
【附录:影片资料】
《茉莉花开(Jasmine Women)》中国大陆 出品2003 上映2006
导 演:侯咏
监制:田壮壮
编 剧:张献 侯咏
主 演:章子怡、陈冲、姜文、陆毅
上 映:2006年5月9日
时 长:130分钟
奖项:2004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4年第2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8(一部用心的中国大陆电影,值得一看)
2006年5月2日 星期二 上午01时52分 云间 闷热初夏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part1告诉我们:姜文是中国的盖博;part2告诉我们:抽水马桶比老式马桶好用part3告诉我们:章子怡小姐还是有演技的全剧告诉我们:陈冲这个老骨头戏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和生娃这两件事情上,不听妈妈的话,那是要吃苦头的……
摄影不错,剧情一般,bug不少,这么长的时间跨度竟不觉得女性多么坚韧只觉这家女人不是遇人不淑就是喜欢瞎污搞。
具体的记不得了,只是当时一度以为茉的孙女最后还会生一个开...
章子怡演的那么卖力,放陈冲面前还是有一种毛阿敏凌迟快女的感觉。剧情老套造作,妇女生活明明是苏童很一般的一篇小说,有神马好改成电影的。
章子怡确实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小章同学演技最强片。
章子怡演的这几个角色,套路有点近似,纯情少女,遇到初恋,不顾妈的反对,怀孕,被甩。但是演技是有的。回想一下,章子怡演这个的时候才24,记得那会舆论把她骂成狗,好听一点说评论两级。现在杨幂刘诗诗31,AB28,妮妮29,郑爽26,演的都是啥,还一群人吹。那会舆论可真是严格啊。
雨中产女,败了
演员各个是角,故事是根据苏童的小说改编,一看这部片子就不一般。讲述的是茉莉花祖孙三代有着共同的命运的故事。
大家的演技都是不错的,看到了传说中的six god香水,不知道为啥只喜欢茉的那一段。
小章演得挺牛的
地震前一晚 献给母亲节……
章子怡在最年轻的时候演了这部戏,角色既难啃又难看,全称不上好;但是这样的戏,把她磨成了真正的女演员,电影的好看在最终出了层次,由死向生,侯咏用三段人生进阶展现了女子的韧性。最终女人成为女人,成为了自己,这样的华彩用独立生育达到了最高峰。章子怡也成就了自己。
章子怡没被抢太多戏,但是陈冲实在演得好啊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婚姻对象,一个好的对象会是你的良师益友,同时一个坏的对象也会毁了你。章子怡的演技太精湛了,她撑起了整部电影
中上故事,好演員配好鏡頭,加分!陳沖太棒了!子怡太讓人驚喜了。現在看回去,演員們這些年的變化真叫人感慨啊~
避孕太重要了
看似周而复始的轮回,却因花的故事而有了本质变化:一个女性就算是情路受挫又如何?重要的是独立、乐观、坚强地生活,而不是等到老了还去耿耿于怀当年没听渣男的话去打胎,思想觉悟高下立判……章子怡的花一出来,明媚从容的气质一下子就和阴郁神经质的莉区分开来了,雨中生孩子还有最后那一抹笑中带泪深得我意。现在想来这在当时算是有突破性的女权电影了,花的故事把整个故事瞬间升华,让主题具有了批判性的自省和进步性的独立。为什么要生孩子?茉仅仅是不敢打胎和破罐子破摔,莉收养孩子是为了和丈夫的感情稳定,收养了不安全感还更猛烈了,只有花,是为了对自己、对生活、对新生命的热爱。
能纠结这么多大腕就花点心思在剧本和导演上,太国产太荒诞太不可理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