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今天偶然发现自己做的电影上映了,即刻买票支持,为了显得不太尴尬的样子,我给自己的包也买了一张票,原本想好了包场,不过电影放映前居然闯进来一个姑娘,犹如看到亲人一般,我迅速的转移她的身边,怕她跑了,而且放映前我还严正警告她,好好看电影,不要骂人,更不准不准中途离场。她疑惑的问我是干嘛的?我告诉她这电影是我做的,这姑娘也是看了十几年电影的人,但从没见过这种场面,今天就为了翘个班来,看个电影打发时间,怎么就被拍电影的人给堵了个正着呢?这回去可怎么给乡里乡亲的交待啊,这一场下来,我偷偷的看她,她坐立难安,走也不是,坐也不是,拿起手机想了想又放下,只能安安稳稳的把电影看完了。电影散场的时候她查了查票房突破了十万,然后激动的对我说,你是搞文艺的吧?是一毕业就搞文艺了吗?我心想这小女孩看着斯斯文文的,怎么骂人不带脏字,还这么狠,我心想你才是搞文艺,你全家都是搞文艺的!……可是出于礼貌又不失尴尬的回答,我是吗?或许以前搞文艺现在不怎么搞了……现在这个小时代,谁特码还需要文艺,吃饱喝暖了哪有那么多愤怒,你看我以前最喜欢的作家某华,那吃不上饭的时候写的东西多有力量,那才像搞文艺的,现在保暖了油腻了,那简直就和活脱脱的艺术家一样啊,自古以来也不知道这些所谓搞文艺哪有那么多想表达的,弄了一两个作品,就觉得自己牛的不行,一脸目中无人的样子,好生让人羡慕啊,我怎么就不配呢?还是人类需要什么就拍什么吧,这么好的小时代,别总想着搞什么他么的那些乌七八糟的文艺。
“你知道吗?嘉陵江和长江是两个颜色。对鱼来说,嘉陵江和长江是属于两个地方,长江的鱼永远不会到嘉陵江去,嘉陵江的鱼永远不会到长江去。” 孩子是社会伪善的牺牲品。 父母变成了阶级的流亡者,因为孩子的病,被连接到了另外的社会生活里。 记者的疏离拘谨的善良,医生的不耐烦,贩卖器官者的无所谓。 大人在努力做自以为对孩子好的事,他们还有人生,还有希望,但孩子的人生止步于此了。生者和死者的痛苦并不相通,他们在各自痛苦。 健康的孩子在玩耍嬉闹,海娃愣愣地被一脸疲惫的母亲抱着,幸福的家庭和不幸的家庭无法互通。 有些鸿沟注定是无法跨越的,但这部影片的旨意就是在试图展现一个无奈的跨越。孩子的病把原本毫无关联的人与人联系起来,把一个家庭的痛苦和其它家庭的痛苦欢乐联系起来,把生与死联系起来。 “不伟大,我们不想伟大,你看这是哪样的伟大啊。” 土气打扮一脸沧桑的男人各种西医治疗方案记忆得清清楚楚,有让人心酸的违和。 科学治疗、苟延残喘、迷信、科学治疗,绝望的循环。 片中的热闹的炒饭、米粉,说明这也是一个曾经有着实实在在的幸福的家庭。贯彻了影片从头至尾的平静风格,没有只展现出到绝境的单面情绪,而是泥沙俱下地在孩子得病的悲痛之外展现了各种心理:对生计的考虑、对自身财产状态的把握、对未来的期待、对过往的怀念、对人情世故的坚持、对医院的不满等。 片尾老何躺进墓地。海娃的死是笼罩着的一辈子的阴影了。 躺进墓地,体验海娃的感受。 红十字会打来电话,社会无用的浮夸的救助在微弱的通话讯号里断断续续。 风景镜头,山水自顾自地好看着。 其实到这结束差不多了,影片确实是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所以对故事的解构有点冗长杂乱。但很够看,看完像读完了周国平的《妞妞》。我喜欢手持镜头和长镜头,巴不得越多越好。
感人是非常感人的。但是拍摄有点像学生作业,记者江中之鱼的一番言论像是导演在刷存在感,摄影也有让人感受到刻意为之的感觉。不过一场里就一镜到底也是难得,专业与演员过不去。
平静克制的拍摄和演员表演都可以当纪录片来看,最后结尾的留白很喜欢,点到为止。很有可看性,故事一波几折。
支持!
虽然很朴实但难得地一点也不闷,运镜和剧作都蛮自然的,喜欢结尾。有些蹩脚的重庆话稍显出戏。
题材很好主题很现实,但是从剧作到表演再到美术和摄影真的是处处是尴尬。觉得好可惜
今天看过的最佳影片,真正的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作品不应该是《宝贝儿》那样无谓的嘶吼,而应该是即使是父亲一个奔跑的背影就能让人心酸落泪的影片,被现实生活推着走的一家人。有了孩子以后,父母都在极速衰老。
朴实,但是感觉缺点劲儿~
孩子成社会伪善的牺牲品,值得反思。
值得鼓励。看得真累。喘不上气。演员真好。导演有勇气有恒心,大写的服。
感觉完成度不是太够,豆瓣和淘票票都没有放出电影时长的信息,买票也未标注放映结束时间,合理怀疑是有不同删减版本定不下来最终时长。10:00开始放映,大概11:54之前出字幕,可以比对一下。医患、医疗、临终关怀、器官捐献,都是能拍出东西的,这一部选择了写实手法,选题值得鼓励,成片不够理想,有点隔靴搔痒。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海南分场#导演在形式上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布景到对话都力求真实,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生活化的对白、江边看日落、作为病患家属的那种无助与绝望,让人看的很沉重,小演员也是真的不容易。不知道怎样评论这种题材的影片,因为导演的创作意图过于含混,观众也看到了他想真实再现的,但总觉得在手法和艺术层面来讲太平庸。
国内少见的有关[器官捐献]话题的现实题材电影,题材和故事不错,情节大体上相当于杨幂的那部《宝贝儿》的低配版,新人导演掌控不足,人物塑造非常单薄,有种法制频道的栏目剧既视感……
三星半,会被它的强剧情推着走,全程方言和同期声虽然粗糙,但纪实感强烈,表演和镜头运动是意外的亮点。
3星,现实主义题材,展示了小人物的痛苦与挣扎,男主师清峰演技加一星,整体来说算是不错的国产片了吧。
咦 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完成度很高的现实主义电影,令人窒息/素人演员出神入化/嘉陵江和长江的鱼儿泾渭分明,蒸蒸日上的人群和走下坡路的家庭也一眼就看得出
很多地方都可以结束,唯独选择的这个结束点很尴尬。无配乐的故事反倒有些刻意了,专注现实感没必要什么叙事技巧都丢掉。是题材的胜利,是表演的胜利,是电影的失败。
结尾突兀但不妨碍喜欢,全程手持摄影的风格让人很不舒服,其实可以不全篇长镜头,会让故事衔接的更顺畅一些。
大卫马梅加偷自行车的人,捐献器官为获得牌碑。但病情好转,获赠医院无法负担,记着关注,引来器官贩子。误入非法器官移植。
导演崇尚真实,所以影片也非常有生活质感。江边郊游、回家做米粉的闲笔令人印象深刻;开头在医院摇晃的长镜头有力量。结尾男主突然的善心有一些突兀;躺进墓地的情节也有些奇怪。故事完整清晰、男女主表演感情真挚,虽然形式上并无突破,但确是一部踏实的好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