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与“夏洛克”,两个看着就千差万别的词,被一起放到了这部电影的标题中。这是我最初通过FIRST知道这部作品后,第一时间感到好奇的地方。
一种奇妙的对撞感油然而生。两个不修边幅的农民伯伯,化身河北小村子里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穿梭,引发一连串的“怪奇物语”。这件事本身就够“魔幻现实”了,再搭配上导演徐磊那份特有的土味怪诞冷幽默,令人不得不为之感到惊喜。
电影始于农民超英预备翻盖新房,他的好友占义、树河前来帮忙。一天清晨,树河因意外车祸入院,司机肇事逃逸。为了讨要赔偿与说法,超英和占义踏上了一场探案之旅。
没有放大镜,没有烟斗手杖,没有精致的披风斗篷,不识字,更别谈会什么推理演绎法。他们俩上阵探案的方式,就是找出三辆可疑车辆后,挨个前去排查。
故事虽然并不复杂,但这部电影的看点倒也不在于此——毕竟,它是一部“不走寻常路”的作品,和那些反转再反转的“烧脑悬疑片”所不一样的,就在于这股子土里生、土里长的野气。荒诞的同时,又显得平易可亲。
不同于大部分难以得见的“FIRST系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并非是面向小众、专注自我表达的作品,而是一部拥有切实市场性的类型片。但实际上,它又不止于普通的类型片,导演徐磊在其中夹带了不少的作者色彩。
首先是笑料的设计上,如之前所言,是“土味怪诞冷幽默”。
一种是令人咋舌的清奇的脑回路。当两个男主角决定为友探案后,他们竟然先去找了神婆卜卦,得出“凶手在东方”的前提;而在发现了三辆可疑车辆后,就得出“丰田是日本车,来自东方,所以先查”的结论。堪称一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
另一种则是人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不可调和的反差。比如他俩进城后,为了进小区进行搜查,想出乔装外卖小哥的法子,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的制服撞在一起,那一刻的笑果是非常出色的。又如占义下意识吐痰后被抓包,待他还想吐痰,一步三回头地去确认城管是否还在身后。这些笑料更为自然,十分轻巧地触摸到了这个时代的特性。
其次是情节的发展上,时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向。
观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工整的类型片,通过杂糅喜剧与悬疑推理两种类型,并在人物与环境设定上做一些反转效果,必然会在第三幕有着对于案件揭秘的高潮设计。
但没想到的是,《平原上的夏洛克》虽然有着非常明确的类型取向,但影片的第三幕其实是反高潮、反类型的,这反而让它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电影中很多突然萌生诗意的片段,都因此而得以成立。比如超英如英雄般骑马赴会,是一种可爱的侠气;又如最终“浇筑”的金鱼屋顶,暗藏了超英纪念亡妻的心路历程,是一种质朴的浪漫。
取材自现实与自身经历,是大多数处女作得以出彩的原因,《平原上的夏洛克》同样也不例外。
电影就在徐磊的老家衡水深县拍摄,而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的最初设定,竟然也来自于现实情况。片中的演员都是素人,他的父母和乡亲上阵出演,饰演男主角超英的徐朝英就是导演的父亲。全部使用素人演员的做法,在偏文艺色彩的小成本电影中是惯常的套路,但在类型片中(更何况本片还是复合类型)是少见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他们的演法和电影本身的风格互为内嵌,达到了职业演员无法达到的效果。无论是两位男主角,还是其他偶尔出场的配角,都以一种偶发呆滞的、有点笨拙的感觉来处理角色,河北方言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幽默色彩。
这是一种没有技巧性的粗糙,却又刚好符合片中的人设和冷幽默的喜剧调性。他们一方面是在表演自己作为村中农民的日常,令人感到可爱;另一方面,又有着一种高于真实现实的少年意气。
看完电影后,不自觉地会想起《无名之辈》,饶晓志还是本片的监制。两相对比,虽然同属悬疑喜剧、同样关注现实、同样聚焦底层的小人物,但观感上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这一次,新导演徐磊在饶晓志的帮助下,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类型片答卷。
总之,《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超出我预期的处女作。如今,很多小成本优质佳作越来越有机会成为市场黑马,“小片出奇迹”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希望这部鲜活、有趣的电影,能被更多的观众看见。
本文首发公众号何日君回来,转载约稿请联系:hehua499。
12月新上的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挺有意思的,推荐大家去看看。
它非常小众,拍摄成本也相对低,但是好看的电影和难看的电影,本质上跟钱无关,《两只老虎》剧组能请得起赵薇和葛优,他们没钱吗?可是,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啊。
拍电影这回事儿,一是跟才华有关系,一是跟生活认知有关系。尤其是后者,在我们这个浮躁的强调“钱钱钱”的时代真是太艰难了,连编剧导演自个儿也绷不住。
谁不喜欢钱多呢?谁看得起没钱的人呢?
前两年大热的《欢乐颂》就是典例,请问编剧真正看得起樊胜美吗?从骨子里看不起啊,围绕着“樊胜美”的都是些啥事儿啊,吸毒鬼一样的家庭,她本人由表至里的虚荣,连她的“仗义”都源于虚荣与被肯定,没钱,那你肯定原生家庭不行,然后你自己性格有问题。
然而,整个剧集的大众评论多偏向于,安迪和曲筱绡这种富家女写的不真实,但是樊胜美真实。
这真的真实吗?
这让我想起了我一个做导演的朋友,从国外名校毕业,接触的圈子里都是什么“外围女勾搭富二代”这种,有一回跟我聊天,他说,其实你蛮不错的,自力更生,我觉得从小县城出来的女孩,不去卖都不错了!
这也是他的“客观认知”,但是这真实吗?
小县城出来的女孩,请问有几个真的在卖呢?百分之九十的女孩都在自力更生,非常简单的生活着,反而,很多高校里的家境不错的女生也在做援交,不是吗?这怎么能划等号呢?
社会经济急剧发展的这些年,我们的文艺作品开始不会写穷人,我们的读者也不乐意去读穷人的篇章,看到就不耐烦,谁会对樊胜美耐烦呢?
哪怕我们自己本身就是穷人,但是也要赶紧的赶紧的跟这个群体撇开关系。
这十几年来,我们根本没有出现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写穷人的还热播的电视剧了。这个电视剧的优质就在于,张大民的人生困境不妨碍他真正的快乐,编剧对他的生活真的有兴趣。
而我们的人看到张大民的第一想法是:
什么?你连房子都没有,你还贫嘴?贫你妈呢?你还幸福生活,你也有脸?
当然,有些作品还讲究体面讲客气,那就装,把穷人塑造得伟大善良的要死,牺牲人格,比如春晚小品里的“农民工”“保洁阿姨”,那叫一个崇高无私。
这种“客气”其实也是“看不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这就好像对穷亲戚嘴上特别亲热,之所以亲热客气,是为了表现自己修养好,强调自己有同情心。
所以,当我在影院看到《平原上的夏洛克》时,我非常欣喜。
这是一部把农村和底层小人物拍得很正常的电影。“正常”看待,你是个人,他也是个人,不恶意诋毁,也不特别赞美,这是一种尊重。
电影讲了俩个农民超英和占义破一桩车祸案件的荒诞故事,他们的朋友被车撞了,住医院了,而车主逃逸了,两个农民就想破案,既要个说法,也要有人负担昂贵的医药费。
当然,案子最后没有被破出来,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答案,而且他们破案的方式是如此的荒诞笨拙。
但是电影正是在这种“荒诞笨拙”中拍出了小人物的浪漫。
这个电影的浪漫,我非常喜欢。
《平原上的夏洛克》,之所以去刷这部电影,是因为这个片名。
夏洛克可以是这样的时髦,毒舌和绅士。
但是他也可以是这样的:
农村光着膀子的,咋咋呼呼的,或者是沉默寡言的。
大家都可以是夏洛克,不是吗?是谁规定了夏洛克一定是时髦精致的绅士呢?
风未动,幡未动,是人的心在动。
世界区分了物质,区分了容貌,但是它没有对人的品质和喜怒哀乐做过区分,高兴了,大家都笑,伤心了,大家都哭,是我们自己做了区分,不是吗?
超英卖了牲口,想把旧屋翻新,旧屋漏水,下雨天得动用一堆盆啊桶的去堵水。大家劝他说,你可得想清楚了,这十几万钱,留着养老吧,摊在这个房子上算什么呢。可这个沉默寡言的乡下男人实在是浪漫啊,他跟死去的妻子承诺过,要让她住好房子,于是就有了屋顶上的金鱼。
这种浪漫,也并不就比999朵玫瑰花寒酸。
屋顶上的金鱼,每个人活蹦乱跳的生命,无论他贫寒富贵。
当然,生在这个时代的导演,也有这样的困惑。
影片有一幕,超英去跟模范企业家范总谈判,因为他没车,于是,他骑着他的英俊高大的马上路了。
这一幕拍得非常浪漫,是西部牛仔片的感觉,高大的骏马,沉默的男人,但是当骏马和范总的小轿车相遇了,又有一种迷惑滑稽。
推倒原有的房屋,建立新的住所,这个“推倒”过程,影片给了很多的特写,这大概也是一种思索。
我们推倒了什么,又建立了什么。
这些年,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人在其中,当然会觉得惶惑。你迷惘,我迷惘,没人不迷惘。
沈从文谈他的湘西,他看到辛苦撑船度生涯,辛苦讨生活的人们,他的内心有一种几欲流泪的感动,终于明白,原来这些人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其实不止是辛苦讨生活的人的生命意义是活着本身,而是每一个人生命都是如此。
片中占义想把竹筒子塞进管子里,总是塞不进去,然后这个农民说了个黄段子,他说,不能勉强,年纪大了,就是没法把他弄进去了,真的。
我看到那儿,傻乐傻乐的。
是啊。
总有一天,你乳房下垂,你再也硬不起来了,没有人能逃过这个生命的过程。
每一个人这样活着,每一个人也这样死去,其实不分贵贱。
这个时代还有人拍农民,就值得给这部电影四星了。
难得的是,它还用一种扁平,塑造出了立体的农民形象。一桩车祸,最后全部化为虚无。结尾朴树的歌声响起,一开始觉得它的拨乱反正莫名其妙。但随着瓜田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承诺,我甚至有些热泪盈眶——这典型是《七武士》的反面,农民们的可爱和柔韧,是这个国家的魂。
超英的耿直,占义的鲁莽,在农村的环境里恰如其分。俩人一旦进了城,就变成了怪物。一口痰有一口痰的价格,行车记录仪有行车记录仪的价格。坏事做了就要收钱,不收就要挨打。实际上城市才是那个可怕的怪物,它吃掉了农村,让五金店的小老板决定赔本甩货,赶快离开这个尘土飞扬的地方。只有农民自己,看着稻田想着收成,夕阳也当作朝阳。
这样的电影,一年能出来一部,作为影迷,已经值得欣慰。哪怕它躲开了很多现实。但摄影机架在那里,还是避免不了的要记录下一些灰头土脸。
饰演占义的演员非常厉害,素人的能量是巨大的。徐磊这个导演,值得期待。
文|三九
作者简介:爱看电影,日常搬砖,梅雪风老师的小粉丝。
看完《平原上的夏洛克》,我又双叒叕云恋爱了。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超英大叔并排坐在那堆破砖烂瓦上叹气:今天过得不顺当,明天恐怕也没啥转机,日子一天天捱,唯有地里那片窜起来的大西瓜叫人宽慰。我拿着把芭蕉扇,为他扇风驱蝇,再帮他抽出掖在裤腰里的衣裳。
《夏洛克》是部散发着浓浓乡土味的的电影,有着让人猝不及防的浪漫。它不刻奇,不卖弄,不像有些新人导演的作品那样满满当当,甚至偶尔还有生涩的卡壳,但那些可爱的人物就这么直直走进人的心里去了。
满眼油腻的国产影视剧里,屏幕上的“中年男性”总叫人狂翻白眼,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职业,他们常有办法油到你,以致于让人忘了他们身上难以承受的重担和难以纾解的孤独。但《夏洛克》中的超英大叔却干燥得像刚在日头底下晒过的棉被,被罩上还带着硫磺皂味儿。
超英盖新房,喊老哥们儿占义和树河来帮忙,哪知道树河半道上被车撞得不省人事,肇事司机不知所踪。超英垫上医药费,与占义一合计,报警等保险理赔的话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毕竟车祸现场连监控录像都没有,不如自力更生,找出逃逸司机,尽快把这事儿了结。两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化身平原上的夏洛克和华生,开始疑犯追踪。
俩人终于找到了三辆可疑车辆,挨个走访之后,夏洛克相信,是黑色大众车主范总干的,没跑了。他偷出范总的行车记录仪,却意外发现了范总和小三牵手的录像,便以此要挟他出树河的11万医药费。眼看钱要到手,昏迷的树河突然苏醒了,他记起当时撞上自己的是一道白光,而不是黑的。闹了个大乌龙。超英再三思量,还是没拿范总的封口费,但范总哪咽得下这口气,叫来小弟们把他打了一顿。
影片结尾,树河出院,老哥仨走近瓜地里,嘻嘻哈哈。生活继续波澜不惊。
中年+男性+农民,若让大家脑补出他们的肖像,八九不离十的都是皮肤黝黑、皱纹堆积,目光直勾勾盯着你,却是呆滞又迷惑,好像根本没明白你刚才说的啥。不过你知道那眼神里头有故事,大多是关于生活的愁苦。他们沉默得像块石头,不知道是天生羞涩,还是已经对外面的世界无话可说。他们活得沉甸甸的,仿佛穿越历史而来,又被现代文明社会排除在外。
超英和占义骑着三轮摩托穿行在村镇里的大街小巷找人,咋找呢,算命婆子四闺女给指了条明路:目标在东方。三辆车,国产的江淮,德国产的大众,日产的丰田,超英灵机一动,这“东方”的“东”可不就是东瀛制造的意思么?
土味儿神秘主义撞上实打实的人命关天,也叫人难过,也诙谐,两位老农固守着自己的行事逻辑,信警察不如信算卦的,信算卦的就要信一切巧合都能有合理解释。先别嘲笑他们的愚昧,因为这是我们的祖传秘方。且看那些不土的文明人,婚丧嫁娶,兴业开张,总要投奔那些半仙半神,谁又比谁高到哪去?
城里人爱看农村人演的戏,一半出于猎奇。乡土人的黝黑和结实,是剥去人的世俗身份、光鲜亮丽的外壳之后,留下的人的本真,那种和土地一样的特质,一边被我们嫌弃,一边又让我们天然亲近。我们住的楼越来越高,离土地越来越远,乡土味儿的超英们妄想跟着牵狗的时髦少女溜进高档小区,叫人一眼就看穿,“你俩是这的业主吗?”潜台词是:从头到脚都这么土,你也配进来?
占义随地吐痰,被巡警逮到罚款,市民行为手册里的那么多条款,老哥俩想必一条都说不上来。他们是好市民么,谁教过他们这些?随地吐痰当然不对,但看着俩人被现代文明鄙弃,还是有些心酸。他们不过是更原始的我们而已,大家在电影院里哄笑,不知道是笑他们还是笑自己。
超英好像并没有被这些城里人的敌意困扰,吃亏受骗被歧视,他全都面无表情。平白无故搭进去十来万块,半生积蓄打了水漂,再加上一路花的冤枉钱,都没让他木讷的脸有一丝松动。只有在澡堂子里和两个伙伴玩水时,在瓜地里和老乡们敲打熟透的西瓜时,他才笑了。原来,这位沉闷的老汉,也会有喜形于色的情绪。
他从不心急火燎,倒也不是云淡风轻,就好像是已经过惯了艰难生活,知道也没别的招,只能就这么走一步算一步,被命运推着向前。就像重返出事现场时,两位交警让树河的外甥趴到地上,还原下当时的情景,滂沱大雨,道路泥泞,可年轻人二话不说就趴过去了,听话又顺从,哪里会磨磨唧唧嫌脏嫌冷?日子反正不就这么一天天过得呗。
以我们苛刻的标准看,超英并非什么有本事的人,在他们村的人际江湖里,他也显然不是大哥大,可你就是能在他身上感受到靠谱和踏实,大概是他土味的老好人气质带来的安全感。他笨拙而善良,坚毅又温柔,为了给朋友凑医疗费,狠心卖掉陪伴多年的老马,却在听说马将被送往驴肉馆子当下酒菜时,二话不说,宁愿多搭上200块钱,也要把它赎回来。昏暗的傍晚,他在被扒倒的老房子旁坐下,孤零零的,想着再也盖不起来的新房,和无法向过世的老伴兑现的承诺,就像一位又老又旧的父亲,秉持着大丈夫有泪不轻弹的古训,只能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偷得一声叹息。
片中的超英始终是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善良、真诚、仗义,有种古典的男子汉味儿,另一方面,在人本心之外的社会规则面前,他似乎一直都是稀里糊涂的。他好像没有意识到,假扮外卖小哥进小区是不应该的,偷范总的的行车记录仪根本就是违法,拿范总的隐私逼他就范也不太地道。他善良得那么自然,坏事做得也那么自然。他是个有道德的人吗?若是以人情味的角度看,他是,若是以法理的角度看,他又不是。可最终打动我们的,是他骨子里的至真至朴的良善。
朴素的人性光辉如此动人,如此有力,穿透其他所有物质和精神的装饰,把一个可爱的人呈现在我们面前。
超英没有盖起新房子,他在他们村里四面透风的“会议室”屋顶吊了块塑料布,灌进一桶水和金鱼。别人的金鱼游在鱼缸里,他的金鱼飞在天上。
编辑|浪浪
排版|透纳
THE END
【枪稿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这是一部到处充斥着讽刺意味的电影,只有看的懂的人,能产生共鸣的人绝对会给它五星!
首先电影名字叫《平原上的夏洛克》平原也就是可以开垦的田地,夏洛克是Sherlock Holmes神探,看似是一部乡村疑案追踪类型的电影,但影片里处处充斥着讽刺,相比宁浩的疯狂系列的黑色幽默喜剧电影,本片没有那么多引人发笑的内容,但却是内容饱满,每个镜头都有这很多的内涵。大概很多人看不明白不相信并且不好笑,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没有到九分的原因。徐磊导演的这部电影是根据其亲戚的亲生经历,而制作出来的一部描写小人物在其被肇事逃逸的车撞伤后,好友为其追查真凶的故事。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现状和农民生活的电影。
说到农民,不得不提的是农民工和失业率,中国许多农业人口是没有土地的。中国的农村,据说自从1985年以后就没有再调过地了,也就是说,1985年以后出生的农民户口,个人名下无地的话,很正常。因为出生在农村,所以是农民。他们也想工作,他们也适龄,但他们不是“城镇适龄劳动人口”,他们出来打工,没有进入有记录的大公司,所以他也不算农民工。他们现在没工作了,他们不算失业。这样的人有吗?有。不少。多少呢?我不知道,因为也没人统计。失业率这个词本身就不适合中国。中国14亿人口,农民8亿多,农民进了城还是农民,不计算进失业率。
超英辛辛苦苦奋斗了几十年,终于决定把牛卖了,拿着17万人民币还清了债,准备盖新房过上自己的幸福生活。
好友占义、树河前来帮忙,一天早上树河去帮超英买施工队的伙食,结果不料被车撞了,得到消息的超英立马赶到医院,替树河交了医药费,树河是帮我办事才出事的,所以这个钱我必须出。这里就是一个讽刺,讽刺那些本应按工伤处理的员工很多都是自掏腰包。树河家里人随后赶到医院,女的想付钱被外甥拦下了。这一切都反应了人性的自私。好在送树河来医院的村里人没有耽搁片刻,及时赶到了医院,树河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高额的ICU费用以及摆在面前的情况不得不然超英他们讨论,因为很难追查到肇事逃逸的车辆,加上如果立案农合就不给报这么高额的医疗费普通老百姓根本承担不起。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几句话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好的体现。
人最初本性都是善良的,然而为什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树河的亲人会选择一毛不拔,而对于肇事逃逸的司机这样的真凶却又不敢追查呢?一起的种种都来自这样的医疗体系,就算不立案报也只能报70%,如今依旧如此。高额的生活成本让一部分人不得不放下良知、放下尊严、放下初心,做起了很多不应该有的事情。一起都为了生存。
为了追查真凶,超英选择一个人扛,即使找不到真凶,他也愿意自己把这医疗费出了,这样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下,很多人会把超英当傻子。但他就是这样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一个小人物,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
起初占义带着超英找到了村里的神婆,玄乎其神的说了句东方,这里体现的是无知和迷信。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很多,他们无从依靠,为了能够确保农村合作医疗能够报销的情况下,只能尝试用自己所认知所相信的办法。
超英带着占义两个人发现了县城的粮油店老板的监控录像,起初老板不愿帮他们,原因很简单,互不相欠,互不相干。别人的祸,别人的灾。恨人有,笑人无。于是超英找到朋友,朋友又叫了粮油店的亲戚,这才把录像掉出来。这里就体现了中国式关系社会,靠的就是人情和关系。
最终两个人锁定了当天案发时间范围的三辆车。利用占义的妹夫在保险公司工作,查到了三辆车的具体信息。两个人到了学校门口,超英觉得应该不让进,占义说难道是看守所不行,这里是真的很讽刺,在国外的大学,教育是开放的,人人都可以进到校园旁听,只要不影响课堂。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两个人最终偷偷溜了进去,最终被保安发现追赶撵出校园,这部电影里的保安演的非常好,他们就像现实社会中的某类人群。两个人跑到了学校的集会操场,学校领导正在进行高考冲刺演讲,高考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跟着同学们一起喊起来加油加油加油!这里的讽刺更大了,懂得人自然懂,我就不深说了。
为了给树河ICU的医疗费付钱,超英决定把他最后的宝贝拿出来卖了,跟随他多年的老伙计,任劳任怨的马儿。买马的人跟他砍价,他说这匹马非常的仁义,买马的人讥讽的说:“仁义也不值钱”,这里又是讽刺,讽刺当今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最后马还是卖了,可当他发现买马的人是个驴肉火烧的供应商时,他又把马赎了回来还倒贴了200元,因为超英他觉得仁义值千金。
为了追查追后的线索,两个人不辞辛苦来到了城市,刚到了城市就被这里的治安员抓到占义的不文明举动要求他罚款,嘴里还说:“罚你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你长记性。”这里又是反讽,我用一个北京安贞医院的主任医师刘东在TED演讲的《医学的疆与界》做例子。美国的医学治疗分五步:1预防 2保健 3诊断 4治疗 5康复。而刘东讲这么多年了我们的医院只做34诊断和治疗这两件事。总是不普及教育 普及文化 教人文明,而是靠罚钱来让人长记性。很多人认为这符合中国的国情,说这些话的人就像我在豆瓣上遇见有人居然对关于人权和言论自由发表的看法一样可怕,我说人权和言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有人就回复我说人权言论自由要看人配不配,他认为我们还不配拥有,还有人说这些权利又不能吃饭,呵呵呵呵。
后来两个人到了最后一辆车的地址,这是一个高档小区,最可笑的是登记信息这里,遇到什么都登记,这里的讽刺懂的人自然明白登记毫无意义完全的形式主义。最终超英为了救占义来到了小区天台,两个人茫然的坐下抽着烟,看着这茫茫大的城市,高楼大厦的耸立。他们是农民,很多的农民工既建造着这个城市,却又不属于这个城市。
后来逼上梁山的占义把这些穷追不舍的保安打了,好在刑警队长是超英的亲戚,帮忙处理了一下说到:“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通过正规渠道去解决。”我相信只有真正体验到这种所谓正规渠道的无助的人才会真的明白这句话有多讽刺!
后来超英带着刑警队长来到了车主家,一开门发现是有钱有势的“城市著名企业家”。在和企业家谈话间刑警队长居然低下了头,语气是那么的无力,声音是那么的弱小。说出了我听过的最最讽刺的话:“必要的程序还是要遵守的。” 现在一说什么就是程序流程,有的程序流程走了五年还在走程序走流程。这时的刑警队长和给占义罚钱的治安员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占义喝酒时候跟超英讲:他为了吃甘蔗被打了两次,字里行间透露出看不起他,觉得他有点傻。借着上厕所的功夫,好友开车去拿钱了,而他骑上了那匹仁义的马,此时美国西部牛仔的音乐响起,化身成了正义的牛仔,此刻放佛要上演中国版的《被解放的姜戈》。似乎在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里,连钱都不要的人真的是另类。
占义的小货车没有先到,被卡在了一个坑里,于是叫了朋友来解救,朋友解救了他,但一个车刚出了坑而另一个车又入了坑,导演徐磊似乎又在暗示我们,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有入坑的可能,被坑所坑害的人又无意之中把别人拉入了坑里,形成了恶心循环,普通人老百姓就像韭菜。小时候家长就教育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今的社会到处都是🕳,人与人交往总有忌惮和隔膜,建立信任关系是非常不易的。
超英没有要钱,虽然被打了,但是好在硬朗的身体并无大碍,回到了自己破旧的家,想起了当年已故的亲人(不知是父母还是妻子,因为超英这样的小人物,就像那匹马,即使他仁义、忠厚、朴实又与我们能有什么关系呢?),房上的小鱼塘里面的鱼就像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虽然鱼多拥挤,水又少的可怜,但是我们仍能活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影片结尾放着欢快的音乐,但其实是以无奈的悲剧收场。
影片最后黑底白字写的 故事中所有触犯法律的人员,事后均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这是多么的冰冷而无力的字。
最后影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这些非职业演员的演技可以说比那些小鲜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概这些人也是本色出演经历了人间沧桑有真正故事的人。
山有《盲山》,井有《盲井》,生活如《万箭穿心》,现实如《平原上的夏洛克》。
但即便现实无数这样的挫折打击下,他们依旧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的朝着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努力着,即便是有那么一丝希望。
完。欢迎回复。谢谢!
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中,除了巩俐之外全是业余演员,而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则走得更远,全片没有一个专业演员。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论,与戏剧不同,“对电影来说,并不在于演员面向观众扮演他人,更在于他在摄像机而前所作的自我表演”,所以“典型的电影演员只扮演自己本身”。
《平原上的夏洛克》充满了戏仿的意味,西洋式的神探“夏洛克”被“解码”,再重新“编码”为中国华北平原上的“土味侦探”。电影里的几个细节很有意思:其一是通过算命的筮婆来占卜肇事车辆的方位,这种“破案”方法其实在秦汉时期就得到采用了。其二是超英在为树河凑医药费时准备卖马,但他认为的马的“仁义”价值不被对方认可,在得知对方是开饭店的(?记不清了)会杀马的时候决定不卖马。当后来超英知道周老板不是肇事司机,但周老板仍想用巨款让他隐瞒情人一事时,他坚决不要钱也坚称自己不会说出此事,但却遭到了周老板不理解的毒打。在这里,城乡的空间分隔隐喻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秋菊打官司》一样,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农民只想得到一种玄而又玄,不可言说的道德层面上的正义(仁义),而非法律程序上的正义(亦或金钱)。这大概就是这些电影所呈现的法哲学原理上的龃龉之处。
最好笑的是结尾被强加上去的那行字幕
作为新导演处女作,既没有因为着急证明自己而用力过猛,也没有耽于自我,恰到好处。这部电影所体现的导演和电影的关系,和自己生长之地的关系,和身边人的关系,都是真诚和舒服的。这种发自内心、质朴自然、目的性不强的电影,是我心头至爱。徐磊第一部就找到了自己的主题和自己的语感,挺难得的。 这部电影虽然简洁,但并不单调, 在一种轻盈的节奏里,思考、幽默、诗意、伤感,都有了。热烈推荐。
听过大小各种创投,这个是创投阶段就给我最深印象的一个项目,当时导演拍了个小样片,大家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两个农民大叔像福尔摩斯华生一样去破案,这个设定首先就挺抓人的。幽默感不用再赘述,我最喜欢的其实是片中浓浓的人情味,乡下人的朴实善良,城乡贫富之间的差距,而导演并没有以愤世嫉俗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看完会觉得很温暖。男主是导演父亲,全部演员都是素人,也展现了农民多姿多彩的小康生活,没有像很多新导演一样为了猎奇而拍乡村,这点真的太好了。
冲着导演父子的真诚多加一星
《心迷宫》后又一部乡土黑色喜剧,结尾却看的悲从中来。太惊喜了,这样的题材,从任何层面来讲都值得更多鼓励。全素人演出也让流量靠边站,真正好的电影是靠作品本身来说话的。年度华语十佳提上日程。
有幸提前观影了,真有意思,推荐大家到时候去电影院好好感受一下,你会觉得生活中或烦恼或欢乐的小事,事后想起来都是幸福的。
谁能想到将好莱坞烂仔帮与英格兰憨豆式喜剧元素移植到我国农村,会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效果。稚嫩粗糙,但挡不住生机勃勃。短短九十分钟片长,包袱抖落的干净利落,人物形象鲜活不扁平,既笑料十足,又温情四溢,还能对城乡差距、阶级对立、警民关系等社会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讽刺,演员迟钝笨拙的表演更有一种杜蒙式饶有趣味的怪鸡感。就凭这本土化能力,导演前途无量。
中国广袤的农村+老人,一个如此有潜力的题材,终于被靠谱的团队发掘了。事实证明,如果拍得好,比城里的年轻人相爱相杀有趣多了。说土酷侦探,不过是连葫芦案都断不了的葫芦僧;说哼哈二将,一路闹的笑话都快把本钱赔光了。但在木讷、寡言、逆来顺受的背后,男主角超英的有血有肉,令多少聪明的中国人汗颜。坚决赎回将被杀戮的老马,是为良善;誓要追凶并承担所有医药费,是为侠义;为死去的亲人翻修房子,是为承诺;让金鱼在天花板上游来游去,是为浪漫。你看看,如此一来,连超英的名字都像是“超级英雄”的缩写了。
冠以土法炼钢式的破案模式,经典推理桥段无缝嵌入乡村现状,点到为止的社会问题透过表象的黑色幽默照进现实——城乡差距,青年流向城镇,乡村凋敝引发的空巢现象,个人关于道德伦理和法律秩序的天人交战。剧本写得相当缜密,在不乏戏剧化走向的情节中紧密箍扎细节注脚(如联系不上的离乡女儿,如对马的功能性利用和建构人物情感的功能),作为处女作即能编导如此实属不易。素人演员独有的稚拙反向彰显冷面幽默,土味双侦探简直太可爱,尤其占义一角太圈粉,契合文本的喜剧风格。导演映后说“喜欢一些失衡的东西”,非常认同,我最喜欢的三个片段正是这种略略失衡的宕开一笔——树河醒来前关于西瓜的梦,屋顶游动的金鱼,以及结尾三人走进明亮的翠绿的树林;生活的乐与苦,得与失,美和诗意,都在不动声色的罅隙闪现。
不喜欢给这部作品打上「土味」的标签,「乡村」与「土味」绝非全等。「土味」是低级趣味与卖弄媚俗结合的产物,已经偏离了真实,是一种迎合猎奇看客的低俗人造景观。而「平原」展现的则是「乡村」的日常,有雅 (质朴中的道德闪光) 有俗 (有色笑话),但皆是并置于平凡生活中的常态。这就更突显出影片幽默的可贵,不是搔痒逗笑,而是水到渠成。谁管这叫「脱离了知识分子的高级趣味」,我是决不同意的。相反,声画与文本共同表现出的琱琢的浪漫、工笔的细腻、誊搨的平实,身份错置的笑噱只是故事的一部份。我们的「喜剧」缺少的大都是这种高屋建瓴的趣味。
我觉得,里面有一些镜头,可以见得导演对乡土与人的人文情怀。
全素人演出河北版《大佛普拉斯》,行车记录仪已经十分明显。大抵上是段子拼凑,用好莱坞类型片元素移植在土味河北里,调剂出不一样的黑色。只是结尾还不够黑,如果和神婆的“东方”呼应上效果更佳。
屋顶上的鱼,骑着仁义的马飞奔,谁说华北平原没有现实主义浪漫
这类题材我喜欢称之为农村类型片,它们往往会把一个类型化的故事安插到一片往往是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空间里,而后利用那些农民对世界的局限性理解,去获得剧情推动的原动力,并以这种观念的脱节来制造喜剧效果。个体与时代价值观层面的抗争,影片给出的答案也是类型化的,而非现实主义的,而显得温暖。
2010s监控摄像头美学又一作品。节外生枝的行车记录仪有点太意料之中,但土味美学以及非职业演员的慢一拍反应,制造了不少亮点。「上医院来了,你还怕这钱花不了啊」,熟人社会找关系,保安追打外卖,吐痰罚款之类的处理是主流电影不会讲到的事情,不过,冲突制造还是有点乏力。
太可爱了,特别杜蒙,本土版的《小孩子》和《宽宽和非人类》,一样的怪诞黑色,不一样的风情文化。笑料抖自然,抛开双侦探喜剧的外衣,实则更是对中国人情世故社会的全景观展现,美团和饿了么同时出现的那一瞬间,顿时想到快手上的那些视频,粗糙但真实,土味但生动,真是存在即完美。
农村的部分足够有趣,但后面城里的部分(尤其是在企业家出场后)陡然泄气,越往后便越觉索然了。不过那个素人演员张占义真有活气啊,简直有点寺岛进味,我又要大胆发言,他要是年轻个二三十岁……(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真好啊,屋顶上游动的金鱼、沟渠里漂走的西瓜、纵马赴约的深夜……这些黄土地上自然生长的诗意。
导演有拍类型片前途。一个闷油瓶加一个不省心的角色搭配,很有趣。最打动我的是卖马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特别反映。
片尾的诗《夏 夏 夏》轻烟弥漫 田野芳香 细雨落下 叶子油亮 风吹麦浪 神秘村庄 灌木丛林 分开两旁 白色雨衣 面貌不详 黑色雨鞋 一地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