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前卫姑娘的独立宣言
《The Help》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的Mississipi州,虽然说的是黑人的Civil Rights Act 运动,虽说这一切都看似与我的个人经历无关,但是这部温暖的纯女性电影依然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让我从头到尾都一把鼻涕一把泪,热血沸腾,不禁感慨到:这个世界真正需要大批勇敢睿智、不循规蹈矩的女性,否则它将永不得已前进。
虽然正反面人物看似比较脸谱化,虽然电影煽情的叙事手法非常经典,甚至很像一部迪斯尼的童话,但是,怎样勇敢地站出来反对社会不公正这一题材是永不过时的,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我在人物的身上找到了许多当代人的特征(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更是在Skeeter与Minny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任何时代,庸俗自私的人往往会一时占领主流。他们不愿意接受新的道德观与生活方式,他们选择了随波逐流,选择了cynism和虚伪,选择了对另类的排斥与侮辱。他们害怕社会思想的进步,是因为这也许会对他们安逸的现状带来威胁:片中的Hilly、Miss Leeforce、Skeeter的母亲和Skeeter的男友Stuart正是这些群体的代表。可是——
1. 勇敢的姑娘,虽然他们在你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会对你百般阻挠、威逼利诱,请你不要忘了,他们其实是懦弱的投降者。他们没有你的清醒头脑来认清这个世界的误区,更没有你的勇气来向不良风气宣战。他们的思想是最终会被淘汰的,而你,却是建设更为美好未来的功臣。
2. 所以,请坚持自己的正义感与独立思考能力,不要后悔选择了勇敢、善良与尖锐,不要害怕被误解,害怕有人说你古怪或傻气,害怕社会排斥你。Skeeter和Minny虽然貌似是两头冲动不谨慎的初生牛犊,但她们不但帮助了弱势群体获取平等的眼光,更帮助了强势群体看到了自己的荒诞可笑。你的坚持终将帮助那些主流社会意识到自己愚蠢,帮助他们变得更为开明。Please keep on, to help the world to change.
3. 妈妈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她一定为了你和家庭牺牲了很多,她严格甚至刻薄地要求你,是为了你更好地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存活下去,她也在时时刻刻想方设法保护着你……你要对她心怀感恩,更要好好照顾她回报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以她为榜样,选择与她一样的生活方式,你不一定必须要嫁给一个中规中矩的男人,以追求安逸无味的人生。你完全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可以活得比她更为精彩,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就像老女仆Constantine对Skeeter说的那样,"Her life had chosen your mum, but you will choose your life. You can really do something really big."
就个人而言,《The Help》是一部充满光明与希望的电影。当我再对前途感到迷茫、对世界失去信心的时候,一定要翻出来重看一遍,提醒自己,我们现在权益,是勇敢的前辈通过奋斗获得的。历史证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2 ) The Help, 了解和鲍勃迪伦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廖一梅《柔软》
看了The Help,讲的是六十年代的平权运动的背景下,Jackson镇一些可爱的黑人帮佣的生活状态。Skeeter是有着文学梦的白人姑娘,她秘密访谈黑佣,希望站在黑人视角讲述他们的故事。在大的历史环境下,不同人彼此借力,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渐渐改变。
Skeeter一出场就是个异类。镇上的白人小姐都已经结婚生子,“but not Miss Skeeter. No man and no babies.” 她开着老爷车驰骋在乡间路上,身后尘土飞扬。
其中有这样一幕,身边的小姐妹们给Skeeter介绍了男朋友,该男的趾高气昂激发起了Skeeter的杉菜般的斗志,骂了人家stupid之后愤然离席。本以为这个罗曼史就这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该男居然被S真实的气场打动,发动攻势。俩人谈了正经一段时间的甜蜜恋爱。后来,Skeeter的书出版。在当时不仅是书中的十几个女佣主角要用化名,连作者都因为题材敏感而必须隐匿姓名。她跟男友摊牌–书是她写的。男友无法理解,问她为什么要写这题材,为什么非要关心这种事,为什么用这个毁了两个人。 男友说,你早就应该告诉我,你真自私。然后撂下狠话,“you’d better off being alone.” 头也没回的走掉了。
接着Bob Dylan的“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响起。我在心里说,Skeeter,you’re better off without him. 了解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认为,没有了解的关系,越早死掉越好。不管爱情还是友情,不能手挽手对抗虚伪的话,谁又稀罕呢?
I’m walkin’ down that long, lonesome road, babe
Where I’m bound, I can’t tell
But goodbye’s too good a word, babe
So I’ll just say fare thee well
I ain’t sayin’ you treated me unkind
You could have done better but I don’t mind
You just kinda wasted my precious time
But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我又走上了那长而孤独的路了,去哪我也不知道。再见这词过于美好,我只好说还是别见了。其实你能做得更好点,不过我不在乎了。只是爱你浪费了我的时间。但是不想了,就这样吧。”
你是诗人,我只能期望用自己浅薄的语言理解你一点点。
3 ) 相助出一个多赢的社会
《相助》可谓2011年美国电影界一大黑马,熟悉美国电影票房走势的人都知道,美国每年都多少会有这类投资不大,但是洋溢着乐观、励志和阳光情绪的电影脱颖而出,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相助》又是一部精致和用心,甚至“狡猾”的电影,它从各个方面吸收了一部励志阳光电影在观众感召力上的积极因素,包裹在一个感人故事核心的周围,让这部电影感人,动人,激励人。
《相助》的故事首先是具有政治正确性的,它聚焦于黑人平权背景,这是美国经久不衰的题材,歌颂正义,倡导公平,赞美那些争取自身权利的人。美国此类电影常常选择从不同黑人阶层角度阐述相似的故事脉络,而这次,聚焦点是黑人女佣们。热情的黑人大妈在美国电影中常常给人深刻印象,而《相助》中,这些可爱的大妈们,将白人孩子一手带大,却要经受那个时代的种种歧视,如单独的厕所,回家后还可能被丈夫报以老拳。是的,平权运动中一方面有黑人的独立,另一方面也有妇女的独立,黑人女佣显然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更有感召力。另一方面,《相助》以女佣的切入点又带出女佣这一角色的特殊之处,她们也是女保姆,她们带大的都是白人,而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时,是没有阶级和肤色概念的,她们只知道,这个黑人大妈辛苦将自己养大,陪自己玩耍,伤心时哄着自己,高兴时陪着自己。渐渐地,这些黑人女佣带大的孩子,意识上也有肤色不同,权利平等的思想。这样,女佣成了本片一个独特的黑人和白人柔性交流的切入点,让本片的“斗争性”并没那么不安和爆裂,哪怕作为背景的黑人被谋杀事件,也是以新闻带过;哪怕片中显得激进维权的女佣明宁,所作所为也更像恶作剧。而白人女孩斯基特,作为那一代受良好教育,意识现代,身份独立的女性,也成为了打通当时下层黑人女佣阶层与白人更普遍阶层的钥匙。就这样,这部影片更多柔情与感动,有黑人与白人的冲突,但更突出了黑人与白人间的各种相互关怀,斯基特与艾比丽恩、明宁等女佣一起悲伤,一起感动,一起抗争,以一本书让更多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黑人,而这与黑人走上街头争取权利一样重要。
《相助》还聪明的采取了一种在现代电影学术界可能不太受认同,但是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善恶二元论”表现手法。即,人物性格和立场鲜明,黑人女佣们都爽朗善良,斯基特独立勇敢真诚,而以希利为首的南方守旧女人刻薄阴险,剩下的南方女人则常是懦弱,犬儒,优柔寡断之辈。总之,本片的人物显得没有中间状态,大家都直来直去,过程也很励志程式化,人物显得脸谱化,与之相比,《密西西比在燃烧》这样的电影显得更为深刻。但是,也正是这样,观众容易被感染,被打动,预设自己的立场(对于现代的观众来说,显然更多被预设到艾比丽恩和斯基特们的立场上),被代入到影片中,与他们的“代言”角色同悲同喜,共同享受扬眉吐气的时刻。而影片的走向也必然是光明的,在一个平权运动的大背景下,斯基特讲述黑人女佣生活的书籍出版,更多人知道了这个阶层的生活,她们感到了尊严,也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相助》也保持了现实的视角,胜利不会突然而来,南方守旧的女人依然飞扬跋扈,当然也身心俱疲;艾比丽恩并没有得到白人雇主的更多信任而被解雇,当然她感受了自由。这是一个好的开端,给人希望的开端,这已经足够阳光和励志,让观众舒心。
实际上,本片中文译名的“相助”倒也反映了一种社会阶层的互动关系。她们本来就在互相帮助,或者显性的,或者隐性的,最终指向的是一个多赢的社会。黑人女佣帮助雇主,更重要的是帮助一代人成长,而她们也获得了这一代人更真挚的对待和帮助;斯基特帮助黑人女佣讲出自己的生活,而这些黑人女佣也给了她自信和新的事业机会;现代和另类的西莉亚给了明宁一个新的工作机会,明宁也给了她新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当时那些积极平权运动的白人和黑人们,相互帮助,为黑人争取更多的权益,而实际上,他们也在帮助更动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具有感召力的美国和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世界上极具吸引力的磁石。我还是相信,“帮助”行为还是符合力学定律第三条的,作用力会产生反作用力,最终的效果是“相助”,善的行为会相互传染,产生激发更多善的氛围。正如影片中,人本商量的斯基特的母亲,在一种歧视文化的背景下,做出了驱逐陪伴自己二十多年黑人女佣的懊悔决定。而也斯基特的勇气和善举,最终激活了母亲表达善的勇气,也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ed24cace37a44f1d93457e34.html 4 ) la sentiment des couleurs
对于那个时代,白人黑人的矛盾我并不了解。
这部片子从maid出发,切入矛盾。
难得的是这个话题表现的并不沉重。
观众们观影的时候还能哄然大笑。
只是单纯从造型来说,40年代的及膝连衣裙,女人们的卷发,红唇,丰乳肥臀,双指间的香烟,很让人着迷。
这些女人高傲,自私,自以为是,法语中的snob是对她们的最好的形容。
Emma Stone 在里面演的对于这种现状看不下去的女孩,她写下故事,想要帮助这些黑人maids改变状况。
相对于其它女人的优雅,她的不拘小节,睡衣,蓬乱的头发也十分娇憨可爱。
在crazy, stupid love到les sentiments des couleurs,她演绎的都是那种敢做,直率的女孩。美女始终算不上,但是属于有观众缘决不惹人讨厌的演员。
一直说,我爱的电影是笑中带泪的。
这部也是。
推荐你看它。
5 ) 让弱势群体通过讲故事来维权
十多年前刚来美国那阵,我曾经在路易斯安那北边的一个小城生活过几个月。拿到美国驾照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车上高速,寻找异乡漂泊的感觉。周围能找到的最方便的旅游观光点在密西西比州的维克斯堡(Vicksburg)。内战时期联盟军队曾经围攻这个南军占据的城市长达一个多月,取胜后顺利夺得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控制权。维克斯堡战役算得上美国内战的重要转折点,这个城市也因此成为密西西比州吸引游客最多的历史景点。我记忆最清晰的不是那些古典风格、内战前就盖好的老建筑,而是楼前悬挂的旗帜。不管新老建筑前,维克斯堡高高飘扬着的都是南方邦联的旗帜“星杠旗”(Stars and Bars),数量远远超过美国国旗“星条旗”(Stars and Stripes)。那是我第一次进入这种场景,所以多少有点震惊,感觉就跟去了孟良崮、看到的尽是青天白日满地红一样。密西西比州地处美国“深南”(Deep South),政治立场历来保守,他们一直坚持在公共场合悬挂星杠旗,说是为纪念南方在内战期间的重大牺牲,同时也为显示对传统的珍视。在美国其他地方的人看来,南方的传统离不开黑奴的支撑,到内战结束一百多年以后还继续悬挂星杠旗,其实表明种族歧视的继续存在。
电影《相助》(The Help)一开场,刚刚从密西西比大学毕业的女主角斯基特(Emma Stone扮演)回到了家乡、密州州府杰克逊,她去当地报纸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报社小楼上树立着的正是一面星杠旗,星条旗反倒踪影全无。这个镜头已经不再让我觉得奇怪,故事发生在1962年,黑人民权运动正在进行过程中,当时离马丁·路德·金牧师站在总统约翰逊身后注视着《民权法案》的签署还有2年。
内战结束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以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建法案”,各种族的平等地位从制度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南方各州在不违宪的前提下,相继颁布一系列所谓“吉姆·克罗法(Jim Crow Laws)”,事实上继续推行种族歧视,其核心叫做“平等但隔离”(Equal but Separate):好吧,黑人跟我们平等,但我们需要隔离,拥有各自的空间,井水不犯河水。在斯基特的杰克逊,所有公共设施都严格将白人与有色人种分开,包括公共交通、公立学校、公共场所的饮水机,直到公共厕所。
斯基特出身白人上层,成长环境跟《飘》中的郝思嘉有几分相似,只不过19世纪中期的黑奴变成了20世纪中期黑皮肤的佣人。黑人女佣负责打扫房间、清理马桶、烧饭做菜、擦洗银制的餐具等家务活不说,她们还承担着看护主人家孩子的重要职责。斯基特就由黑人女佣一手带大,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角色由亲妈和女佣共同扮演。等顺利长大、接受完高等教育回到家乡以后,大家都指望斯基特成为“南方佳丽”群体的新成员,她的日常生活将紧紧围绕着喝冰茶、吃黑人女佣烹制的炸鸡和糕点、打桥牌、聚众闲聊这些事情,而核心使命是找到合适的男人,高大英俊、有型有钱之类,尽快将自己嫁出去。但斯基特很有些另类,她想当作家,杰克逊当地的报纸给她的工作是给家务栏目撰稿。
斯基特自然将黑人女佣看作主要采访对象,因为她们承担着所有的家务活。一经接触朋友家的女佣艾比林以后,她意识到真正的故事不在于如何干家务,而是如何带孩子。在白人妈妈严重失职的时候,艾比林事实上扮演着真正的母亲角色。她用当时的南方黑人英语鼓励白人小女孩说,“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and you is important.”(你善良、聪明又重要)。虽说黑人女佣尽职尽责,但杰克逊的白人佳丽却正在发起一场运动,要通过立法禁止佣人们使用主人家的洗手间,其名目为保护白人小孩的健康。
我看过不少讲述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纪录片,也看过《密西西比在燃烧》这类种族主义者施行暴力导致的悲剧,《相助》这部电影从女性的角度提供了对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的细微解析。关于美国南方和北方对待黑人的立场,我从前有一个基本的看法。电影《飘》告诉观众,郝思嘉们与黑奴虽然不平等,但双方的关系可以用温暖而且亲近来概括。南方人讨厌的洋基佬或许认为黑人生而平等,但实际生活中双方保持着距离,所以白人黑人之间的关系只能说平等却冷漠而且疏远。电影《相助》改变了我过于简化的两分法,原来南方佳丽们也可以用貌似温和但实质上仍然相当恶劣的方式对待黑人。禁止女佣共享卫生间算一例,电影中还有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为了凑够钱让孩子上大学,一位女佣嗫嚅着向男女主人开口借75美元。男主人立即找了个由头离开,留下女主人单独面对佣人。佣人在低三下四中表示自己愿意不拿工资为主人工作,直到还清75美元为止。女主人断然指出真相,说你这怎么能算不拿工资呢?我不能借给你钱。不借钱倒也罢了,她还劝佣人说,基于基督徒乐于慈善的立场,你应该拒绝我借给你这笔钱,你不能让我帮助一个四肢健全的人。
面对这种近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羞辱,女佣们该怎么办?美国完全不具备揭竿而起的社会条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加马丁·路德·金组织的游行集会,但谁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斯基特为艾比林和她的伙伴们提供了机会。艾比林开始有些犹豫,她问如果自己讲的故事影响到白人的形象该怎么办?斯基特鼓励说,“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都应该讲。”几十位女佣口述实录的故事集中到一起以后,斯基特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相助》(The Help)。借助这本书,她得到机会去种族关系更为和谐宽松的纽约工作,而她留在身后的密西西比也逐渐取得进步,至少黑人女佣们的权利意识被彻底唤醒,该受惩罚的人也没能逃脱。
《相助》算今年的一部好电影吗?也许还排不上号,除了能贡献一个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扮演艾比林的黑人女演员Viola Davis将喜怒哀乐隐藏在冷静的外表下,观众(至少跟我看同一场电影的观众)却不时被感动得找餐巾纸,接下来在双眼依然潮湿的时候,精神上竟已经获得黑人女佣翻身求平等而带来的愉悦。如果没有Viola Davis有分量的表演,这部电影将显得缺少重心,落入将民权运动过于简化、过于类型化、过于浪漫化的陷阱。
虽说电影谈不上高质量,但我特别喜欢弱势群体通过将故事来维权这个概念,因为当今的中国特别需要有意义的口述实录。用中文“口述实录”Google过后,排列在搜索结果最前沿的依次为情感心绪、婚情侦探难忘七次捉奸的经历、我和老公爱爱不想被他哥哥偷窥、我学做“坏女人”唤醒丈夫的激情等等,很难听到弱势群体的声音。是弱势群体没有口述的兴趣,还是没人愿意象斯基特一样去实录?
6 ) 种族问题的温情表述
种族问题为美国电影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这个宏大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如果处理得打动人心而有温度,都会颇受欢迎,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觉得桑德拉·布洛克前年那个影后拿得太便宜了——同时,连《弱点》这么平淡无奇的片子都能大受欢迎,《帮助》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都远胜之,没有理由在2012年的奥斯卡上无所作为。 与近年相关题材不同的是,《帮助》并没有渲染底层黑人的苦情,或者表现白人与黑人的深厚感情,它以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为背景,从黑人女佣的角度切入,用绵密细致而不断深入的叙述告诉观众,黑人在1960年代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的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小镇上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共同推动黑人民权运动的社会背景下,因为一个偶然因素获得的赢取尊严的机会。刚从大学毕业的白人女孩斯基特(Skeeter)就是他们获得这个偶然机会的线索人物,而影片也是以斯基特完成《帮助》一书为主线。 黑人视角与白人文化影片开始便是斯基特对影片灵魂人物——黑人女佣艾比琳(Aibileen)的采访,一个关键问题也在此时就提了出来:照顾一个白人小孩是什么滋味,当你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被别人照顾时? 促使斯基特在接手杰克森日报的清洁专栏后去做关于黑人女佣采访的,是她自家老女佣的突然离开。片中在开头的20分钟里斯基特屡次提到这个话题,包括在桥牌俱乐部谈到,回到家里对父母提出,而影片也同时从细节处体现了当时的种族歧视的社会现象,比如海莉(Hilly)关于卫生间问题的倡议,她在厕纸上用铅笔画线的镜头更是一个重要的剧情伏笔。
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与生俱来,在19世纪中叶的内战之后,南方各州虽然在立法上逐渐进步,黑人权利和尊严在法律上得到保护,但整个社会文化中对黑人的歧视至今难以根除。在影片中的1960年代,电影镜头从极其生活化的层面切入,比如卫生间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形成了影片第一个剧情冲突,海莉家的女佣明妮(Miney)因为使用了主人卫生间被开除,她撑伞在雨中离开伊丽莎白家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正因如此,艾比琳在斯基特要求采访时,总是充满了警惕和恐惧。如果明妮被开除一段属于尖锐的情节点的话,黑人艾比琳对白人斯基特的拒绝则是对种族歧视问题之严重进行的更深层次的表现。镜头上升到大全景展示二人分别情景,然后交叉展示二人远去的背影,伴随着艾比琳关于密西西比州种族问题规定的旁白,而密西西比州种族问题规定的文件,则一直在斯基特的手袋里,片中多次给予特写。 斯基特的执着和真诚让她终于得到采访艾比琳的机会,而采访一直伴随着民权运动和种族冲突逐渐升温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被导演穿插其中,而女佣们的遭遇和斯基特女友们的行为也都是其具体表现。 《帮助》三线并进,但斯基特采访始终是主线,并且在这一主线的带动下,片中所有正面积极的人物都获得了圆满结局。影片从很个人的角度切入——斯基特对自己女佣的深厚感情,跟随斯基特的探访过程展现了黑人女佣群体的社会境遇和人生甘苦,艾比琳的宽厚、温暖与坚忍,明妮的泼辣火爆和心直口快,以及其他女佣的命运际遇。从斯基特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而在这个励志故事下,导演面对种族问题这个尖锐主题,以温情的方式对那段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深情的回顾。
有色人种真是史上最奇怪的说法之一,白色不是色?(何况也没那么白)
All those women! Amazing grace
好看得很,每个人物都丰满热情,虽然艾玛斯通中规中矩,但不论是黑人女佣们,还是bitch主妇们,都太鲜活了!笑料和泪点都满满,影院里很多黑人阿姨都擦着眼泪看完的。不过没能听到预告片里那么可爱的音乐耶,有点遗憾。好片推荐!
it could be joke,it could be history ,no matter which,it do good。
感人至深,人生一定要为自己抗争,不管是用何种方法,做真实的自己。2015年4月7日二刷,再次无法哭的自已,你很聪明,你很善良,你很重要。
成熟的好莱坞作品,黑人演员很棒,可惜的是女主选得不对,美国很多女作家大多是高瘦类型,艾玛明显不是写东西的那种姑娘。
每一次,都为这个国家一次次正视自己错误的历史并试图改正它们而感动。哭了好几次。
电影改编自畅销小说,但或许自身太过浮躁,原著始终让我无法深入与喜欢;而这部蝉联北美票房三周冠军,也是明年奥斯卡大热的影片却让我很容易接受。电影的形式使得每一个人物都丰满立体,平缓流畅的叙事风格依然能够让人倍受感动。只可惜艾玛·斯通太过平庸⋯★★★★
"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You is important."
女人们的一部电影。女主艾玛·斯通倒是不够出彩,黑人女配一个个亮瞎了。戴维斯演得辛酸坚忍,开心果米妮总能引人发笑。故事温暖感人。关于黑人女仆不平等地位的相助和斗争。种族歧视题材不老,这部电影依旧感人至深。
Made me cry, made me laugh. That's about the life, hurt your heart, and finally heals all wounds.
白人小姐们大多歹毒且愚蠢,黑人女仆们都善良且可怜。简单的二元之后,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找准立场。艾玛·斯通的角色则是以当代人的身份和想法介入这个事件的,也就是观众的视角。不公平的故事总会引起共鸣,何况还有情感在里面。不看好奥斯卡,不过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出演的配角米妮最有趣。
每个人都演得很到位. chocolate pie是有点不敢吃了 XD
2011年的「紫色」。泪点不止一处。黑人女儿来给妈妈过生敲门那段,居然抱成一团痛哭流涕…“上帝说我们需要爱自己的敌人,这很难。但我们可以先学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人问我,作为这样的自己,有什么感受,但当我说出我的内心感受,我感到了自由的快感。”
奔着奥斯卡去的政治正确片,至少最佳女配和最佳改编剧本是稳拿吧~~
发着烧看完这个片子。我住在南方,在女校,这个州黑人很多。这学期看了不少关于女权、种族、黑人、奴隶时期的材料,所以看这个片子实在太有感触。Emma Stone的南方口音说的实在太好了。以及所有的女生们,你们演得都太好了。
配角儿都很出彩...社会就需要人的互助拿出去对抗各种露骨的.不露骨的种族歧视.
偏狭与仇恨,大爱与沟通。或许若干年后,也会有一部属于同性恋的“相助”。
拍的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惊喜也没有大的毛病,但对于种族这个题材来说这样乐观阳光的角度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不光是種族的崛起,更是女權的崛起,emma的角色處處透著強烈的女權味道。片中很多角色生動鮮明,minny和celia的故事很溫馨。黑人女僕照顧一個又一個白人baby的時候是怎樣的愛恨交織的心情。越來越喜歡emma ston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