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看见爷爷和当妈的对无耻的老二无限次数的原谅,并说“那也是我亲生儿子!”,老二当面对老大无耻样子,老大还是让自己媳妇忍,并说“那是我亲弟弟”,爷爷对菊子单方面休了老二,愤慨的说“怎能她说断就断,她生是……,死是……”,老二怎么撒泼都惯着,还让老大都粮食紧缺情况下,拿钱让老二保命去和汉奸疏通关系,让韵梅不要把老二错事告诉老大,让韵梅立马原谅老二之前保自己,见死不救行为。什么四世同堂破玩意,生二胎以上就是祸根
本科时在图书馆看到《四世同堂》这本书,光是这个名字就特别吸引我,但没时间读。后来偶然听到骆玉笙先生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又知道这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再次勾起我读《四世同堂》的兴趣。
寒假在家把书读完,又找了几集电视剧看,演员选的不错,太爷爷有范。但没有把剧全刷下来,所以也不作过多点评。
当你知道你正在读的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你又去搜了剧中人物造型时,便很容易带入书中角色,这会特别影响你对书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比如,我就觉得瑞宣就应该是黄磊那个书生样子,留着分头,一身长袍。但同时这也能说明演员选的合适,比如我觉得钱默吟应该再瘦一些,这便是有我自己的理解了。书中每个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色。
喜欢北平,呆了三年的地方,我很快就要离开了。
ps:刚才打着字,地震了,跑到外面避了一下。
槽点实在太多,其中离谱的有: 最初,瑞宣的学生竟然全是洋人,并且他跟学生说我们亡国……
仲石杀死一车鬼子被实名公告出来,还用得着冠晓荷去举报?
瑞全和王排长一起以送殡之名逃出北平城,竟然各自背着个大包袱,难道不怕搜出来惹嫌疑?瑞全就算了,王排长是败兵,竟然也有行李??
瑞宣教一群洋人学生读英语单词……
很多时间线混乱……如果没看过原著可能觉得很紧凑。
钱默吟的角色定位是本剧最差的,无论从行为表现还是语言,都看不出有鲜明的反日热情和仇恨。
严重削弱了小顺儿、妞子、李四奶奶和白巡长等人的影响。
刘棚匠离开北平前,把妻子托付给瑞宣,结果刘太太沦落到当了日妓两年,这改编……是陷瑞宣于不义。
日本老太太起初出场时说普通话,结果最后宣布日本投降却说起英语,目的是通过瑞宣的口公告这个信息,这里存在严重的逻辑弊病。
随着日本投降的消息到来,钱默吟及其小孙子,还有富善先生获得释放,被戴上黑头套弃置在野外,然后鬼子离开了。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们认出监禁的地方,这真的有必要吗?都战败了,还做这些多余的功夫。
剧终,北平放烟花庆祝,小羊圈里大排筵席,嗯??不是都穷得叮当响,正闹饥荒吗? 一些感情戏处理得比旧版要好,如:胖菊子和蓝东阳如何勾搭一起;长顺和寡妇如何暗生情愫(原著长顺并不情愿);桐芳如何准备炸药密谋诛杀鬼子;瑞全和高弟同志反日的情感升温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进一步丰满了原著省略的部分。
总体评价:7分!
文/邹近夫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挑剔的眼睛藏在心里头,遇人便会掏出,见事便会睁开。正因为电视是有声的,观众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绝大多数观众只能通过演员的外在形象和演技去思考去感受,所以原本感人的情节往往在这双眼睛下失去了该有的魅力。
小羊圈胡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的精神堡垒,众多的灵魂合在一起赋予了那个时代建筑的生命。然而我们翻开书凭借白纸黑字想象的画面和打开电视观看失去历史痕迹的场景,必然存在极大的心里落差,而这落差就是被一开始融入脑海的胡同印象导致的,不过这类人是仅限于看过原著的人,竟然许错了期待,那么拍得再好的电影也会让这双藏在心里头的眼睛挑出毛病,不分青红皂白地拒之门外了。
大学那会儿,我看四世同堂的时候,因为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心如刀绞,这种感觉我相信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情,看到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病死,谁不对大赤包恨之入骨,甚至想将其从书里头拖出来痛扁一顿,然后大卸八块;看到祁家二少爷瑞丰苟延残喘地活在日本人脚下,甘愿做亡国奴时谄媚取宠的样子,谁不想把胖菊子和他一同给消灭了。我们始终想不透那样悲苦的时代还有这样一批人,竟然在一个家里出现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感慨其可悲的同时想到这批人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恨就不存在。可是,让其幡然醒悟的心一刻也不停地在我们的胸腔里跳动。反过来想一想,如今那些翻拍电视剧的导演不是也正怀着这样的心情,想让读原著的人幡然醒悟呢!有时无声胜有声,因此电视以0:1的劣势败给原著。 无声的纸质全靠读者在心里头去模仿人物对话,凭借语气词去猜想人物的情绪。电视在这方面就将优势发挥出来了,因为其有声。而为何搬到了屏幕上,又让人让大失所望呢?于是我猜测,声音是否吻合与感官上的刺激比起来,人们更在意后者。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琢磨为名著画龙点睛──插画,这些插画当然是不可多得,可以帮助读者去主动想象,有了些零零碎碎的印象,便可大致推想那个场面下人物活动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书中插画可以任凭读者去想象,可是电视就不能任凭观众想象了,而且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的人物形象不吻合而可能“斩获”一片恶言。就好比这样一段对冠晓荷描写的话,“他永远没用过他的心,象用他的手势与眼神那么仔细过。他的心象一罐罐头牛奶,即使打开,也只是由一个小孔,慢慢的流出一小条牛奶来。在这小罐里永远没有象风暴或泉涌的情感。他宁可费两个钟头去修脚,而不肯闭上眼看一会儿他的心。可是,西院的哭声确是使他把汗擦在裤子上的原因。他害了怕。”从细腻地笔触和由内而发的感情可以看到冠晓荷是多么的可恨,而类似于这样的细节在大荧幕下顶多是一闪而过,谁会认真仔细地去看这个细节呢?自然看书就不同了,可以想象他这个人。相比之下,原著的魅力以2:0的优势又略胜一筹。
在《四世同堂》的偷生中,看到钱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狱,在胡同邻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神智,钱家儿媳产下一子,当然大喜,会联想到救国救民后继有人了。既而胖菊子见势改嫁给蓝东阳,瑞丰被新一波的势力推下科长之位时失望无助,当然也大喜。大赤包入狱,冠家被封,冠招弟不知所踪,高第与晓荷流落街头,等等这些大快人心的场面,让人拍案称绝。可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一放到荧光屏下,便像凋零的玫瑰一下子失去了生机,就因为这些场面在电视里头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仇敌忾的情绪是慢慢累积的,快节奏下的产物会考虑多种因素而对剧情做简陋的处理,那么观众就达不到有感而发的地步,既然观众没有怀着深仇大恨去看卖国求荣者的下场,那就不会因为大赤包入狱被虐待致死而联想其在生时的胡作非为,也不会因为招弟的无知去叹息一个青春少女供敌人嬉弄落入红尘的悲哀,更不会因为参加革命的瑞全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而扼腕叹息。试问,哪来的大快人心的感受呢?而一顿轰隆哗啦的场面顶多给人一阵视觉冲击,而后便慢慢地在岁月的腐蚀下逐渐消退了。正因为如此,电影的魅力以0:3的绝对劣势大败给原著。
观众看顶多是被当时饥荒的画面感动,被饿死在了母亲怀里的小妞子发出感叹,被孙七与刚被放出的冠晓荷惨遭活埋而震惊一时。可不会因为韵梅在哭泣中被人们告知抗战胜利的那一刻,而骤然爆发出那种积压在心底的沉沉的爱国之情。因为揪心的画面成了过眼云烟,没有经过内心的沉淀,所以谈不上什么积压在心底的焦虑,更不会爆发出什么沉沉的爱国之情呢!眼下电视剧的那种画面太多了,难以让人深有体会地感受到抗战胜利的来自不易,也因此电视剧违背了最最原始的初衷──将原著深刻的思想意蕴表露出来。只好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如《XX的世界》翻拍请上一些明星大腕,二话不说先打开观众那扇心门。既然观众没能深刻地感受到大喜,那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怎么会引起普遍大众的思考呢?未必能让人联想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不过电影行业实在是众口难调,因为要免去大多数没来得及看原著的人的烦恼,符合普通群众的视野;同时又得考虑那些看过原著的人的感受。可兼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舍小取大,忽略了知识分子的感受。然而在商业化时代,恰恰又是这些读过原著的人给予评价,挑剔远远大于爱好,这时藏在心里头的眼睛肯定非常敏锐,当然这一份挑剔无可厚非,也许是因为对原著的那一份永不改变的热枕吧!用上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当前的影视行业,“读者很惶惑,导演很偷生,群众很饥荒。”原著是无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带着感情读白纸黑字,思考而来的感受远远比电视观看来得深刻。这大抵就是电影翻拍总不尽人意的缘故吧!
原来是汪俊的作品啊,能让皇帝爬丹壁石的导演能拍出什么鸟作品,一堆人连舌头都捋不直,还拍什么北京戏!
不能说胜过旧版,但是有亮点。
跟现在的剧相比也还可以了,但远远不如老版。优点是化妆、打光、画质都提高了,这也是应该的。缺点太多,比如莫名其妙的摄影和配乐,让整部剧非常轻浮;比如全体演技大跳水,爷爷只剩木讷,老三痴呆又迷糊,冠先生不再风流,招娣。。。这演员连个妩媚又使小性的绿茶都不会演么?脸谱化的问题一点儿没改。几乎全员台词功底差,听起来就是背台词,而且完全没有京味儿。老舍对北京怀有的深情完全没有体现,比如老版以很长一段北京街头场景做开头,新版换成了打仗,还拍的乱七八糟,基调就错了。另外改编全都好奇怪啊。
正在看,细细品!中国人本性的中庸和忍耐,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谦虚低调,但更需要坚强勇敢。国难当头,一群爷们儿谄媚逢迎,小妾和戏子倒成就了英雄传奇。可怜可悲!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巾帼在国破家亡之际表现出比九尺男儿更忠贞不屈的气概,果真真羞煞我等凡夫俗子。可敬可叹!
蒋勤勤已经从实力派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个韵梅从装扮到气质我都要给满分。最精彩的一出戏莫过于女儿饿死的时候,她爆发出来自于一个母亲身上歇斯底里的悲痛。有了孩子的蒋勤勤对表演的领悟又更深一层了。只是,粗布麻衣依然遮不住她的天生丽质,很多人说这个韵梅过于漂亮了一些,可人演技过硬啊。
小文就是霸王别姬的小豆子!
黄磊形象不错,勤勤漂亮,把这么一个个性不鲜明的韵梅演出了神韵,赵宝刚是个好导演,没想到演技如此出神入化
改编自《家》---巴金
补标 小时候看的非常经典的一版电视剧大赤包和他老公演的入木三分赵宝刚导演真的不要导戏了 来做演员也很好那时候还也特意买了老舍先生的书 读了好几遍 文辞优美 颇有几分黑色幽默 故事深刻 对战争下的人生百态刻画得非常到位 中国人关于家的主题表达一直都是时代的缩影
那些人怎么这么可笑啊。。。前面的拉贝南京还没看,倒是在C1把这部剧看得差不多了,最近算是把对小日本鬼子的仇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了。。。有时间再把原著翻来看看。。。
这部剧,别跟我说什么翻版,不爱听……最后一集,给我哭了~~~╮(╯▽╰)╭
不管自以为够专业的人儿怎么损 我还是给四星
大赤包一家的遭遇让人又愤怒,又哀伤。
演员选的都不错,挺怀旧的片子,可以细细品。
看看当年电视剧的质感。。。。黄老师当年真的是盛世美颜,有颜值有演技,宝钢导演也是个好演员,里面每个人物刻画的都活灵活现,剧情紧凑台词演技过硬,没有一段多余的戏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词,没有乱七八糟的闪回,更没有广告植入,纯粹的剧,现在的剧真的应该好好学学。。。。那八年真的是太难熬了。。。
台词念的跟演话剧似的...但抗战胜利还是赚足眼泪的...
赵宝刚竟然是位如此优秀的演员!!!
赵导的冠晓荷,和85版祈家老二都是反面形象呀。85年赵导真瘦啊。唯一不变的就是嘿嘿嘿的社会笑。哈哈哈
不知道是不是都有黄磊的原因,我分不清楚瑞宣和觉新。
拍成这样很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