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我一向膜拜于昆德拉语言的犀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它暴露了一些爱情轻浮夸张的面目,在看似天高云淡,心心相映的爱之原风景里,处处埋伏着背叛与离别的狰狞。回头再看那些打动人心的美丽比喻,于是都变得轻描淡写。
所以,一开始就充满地动山摇般劫难的感情,那当然会更加沉郁着生活坎坷的经历。
同样是关于战争中离别爱人的主题,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冷山镇的英曼和艾达,想起蓝桥上的玛拉和罗伊。在苦苦等待中呼唤回归的爱情,在触觉上总是冰冷的。而《赎罪》这个片名,似乎也是那场战争背后人类无尽伤痛和自省拯救的隐喻。
乔怀特的片子总是让我觉得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唯美气质。就像是一幅幅色彩丰韵的油画,视觉是如此的清新艳丽,于是在那样明快的节奏下,我们便有了那个夏日的午后——陶瓷的水壶掉进水池,蜜蜂在窗前嘤嘤。柏莱尼情绪翻涌的注视着窗外暧昧的男女。
回迭的镜头以妹妹的视角重新闪现了她的心理。阳光从窗外透进,暑气浓郁而安静,然而庄园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扎进了这个敏感少女的心底。
于是也就不难解释了,柏莱尼后来夹杂着半边清醒半边憎恶的谎言的真实目的。那是一场微妙的因爱生恨的化学反应,在那之前还有一场相关的试验——试验的内容在如今的电视肥皂剧中曾无数次的出现过,她以寻死的方式检测他的爱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缠绕着少女的身体,她注视着向他游来的男人,微笑里隐隐透着欢喜。在岸边的野花丛中她追逐生气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为自己达到了目的。
爱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亚笔下不是也有个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奥赛罗将军。
所以,我们相信,在那个夜晚,柏莱尼其实看清了一切。
她之所以变得狠毒,是因为她品尝了什么叫做嫉妒。
柏莱尼是难堪的。她能控制她的小说和剧本中的男女主人公相爱却无法控制真实的生活。那些在她看起来不洁的东西和画面,比如姐姐在罗比面前的湿身裸体,比如那封拿错了的信,再比如罗比把塞西莉亚“钉”在书架上,那个犹如耶稣受难般隐晦的性爱造型,无不在以先验的方式确定了她想象中的“真相”——你必定是有罪的男人,你必须受到惩罚。
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柏莱尼一遍遍的回答。
原本对罗比淡淡的少女情怀一瞬间变得如此狰狞可怖。这是爱的开始,也是罪的起源。
那个午后,一切发生的这样仓促。
我无疑是喜欢塞西莉亚的,她以真正的,倾尽一生的爱情去回报一封内容猥亵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够的机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琐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拥有为一个“有罪”的男人与家庭决裂的勇气。她更是深情的,如果不是那场该死的战争,明天的明天之后,他和罗比的重逢,也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憧憬。
沙滩上的长镜头雕出了那幅雄浑苍白的浮世绘,在绝望而末世的史诗气质里,犹如在海风里带着血腥味即将凋零的玫瑰。
敦克尔刻大撤退,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略转移。他保全了欧洲大陆上疲惫虚脱的士兵,但却没有来得及保全一段因为战争而苦苦挣扎的爱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恋人们遥远而触不可及的苍白梦境,一回想起来总会让人心痛不已。
最关键的是,柏莱尼对于自己,对于姐姐和罗比的爱,从此再也没有任何能够挽救的契机。
“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面对镜头,老年的柏莱尼的声音在颤抖。
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围墙下,说一声,“赛西莉亚,对不起。”
那个午后发生的一切,让她一生似乎成了一场祈求宽恕的漫长仪式。她放弃了剑桥大学,她选择了军队护士的职业,受伤的士兵让她一次次产生幻觉,后来,她还用一生来进行《赎罪》小说的书写。
的确,对善良的人来说,罪是延续的,它在生命中的纠缠,犹如带着毒刺的藤蔓,无奈之下只能希翼以生命来赎取心灵片刻的安宁。正譬如陀斯托夫斯基《罪与罚》中杀了老板娘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那种无法解脱的罪孽感,让他最终只能妥协于终身的苦难。
对于柏莱尼来说,她一直都很认真的清洗着自己曾经的过错——在我看来,她在意识到罪的刹那,她已被原谅。路加福音里说,若懊悔,便宽恕。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心计和出于无知的邪恶,我想只能归罪于爱情本身带来的歧义,而无须承担更多的罪责,也无须遭受更多的惩罚。其实真正应该赎罪的,是那对在通奸几年后还若无其事结婚的男女,是在树林里杀死大批孩子的刽子手们,是发起让全世界九千万人丧生在绞肉机一样战争里的战犯。
只是柏莱尼的自省和救赎,让我看到了波德莱尔所谓盛开在人性之中凄美的 “恶之花”,那才是人类对于自身罪恶的唯一的拯救方法。
爱中的灵与肉,罪中的恨与罚。故事百转千回之后嘎然而至的死亡,依旧是阐述了没有毁灭就没有悲剧这个不变的真理。
无论是那个晚上亮绿色的连衣裙,落在门毯上银色星星的头针;还是最后分别时海边小屋的明信片,消失在街角那红色的十九路公车——爱情,即使最终逃脱不了生离死别的宿命,却也不总会以狰狞的面目反复出现。爱情的过往里遗失的美好,总是让人缅怀它的壮烈。
只是再恰如其分的爱情也敌不过时间的交错,敌不过战火纷飞时的折磨。也许《铁达尼号》的船员会说,一起在天堂里,那是比罗丝和杰克一个长命百岁一个呆在冰冷的大西洋底更美好的结局。可是渡边淳一的那杯渗入了氰化物的毒酒,却依旧让旁人为那对在冰天雪地里冻结在一起的爱人的命运而唏嘘。
只是死亡与永恒,那早已是爱情中另一个沉重而高尚的命题。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7675964.html《赎罪》(《Atonement》)在宽荧幕上看得人美不胜收。就为了那个夏日午后,我愿意一直坐在电影院,听得见躁动的蝉鸣,闻得到花瓣的清香,感受得到,那席卷而来的,热浪。
如果是亦舒来写这本小说,开头会是:这是一个平常的夏日,与其他夏日并无不同。
只是这一天,实在有点热。
于是大家都有点难以自持。
一个大家庭,藏尽了一切小说的素材。漂亮的姐姐,拥有才华却善妒的处于青春期的妹妹,上进聪明却始终难以挣脱出身的下人罗比,对世事漠不关心只挂住维持表面形象的母亲,愚蠢的双胞胎,愚钝却卖弄风骚的表姐,善良却没有心计的大哥,以及油滑得出轨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是一出戏。导演谁都不想放过。采用时空跳接也要把每一个缝隙连接得滴水不漏。或者说,时空跳接与长镜头,是导演为这个剧本最终选择的,最完美无缺的手法。
妹妹与那鲁钝的三兄妹排戏不欢而散,却看到了不应看到的,自以为淫欲大胆的一幕——姐姐居然在那个下人面前宽衣解带。自己暧昧不明的情感遭遇了寒流。那一刻妒嫉的种子已在疯狂滋长。
姐姐与罗比探讨到关于未来的理想时得知对方打算离开六年苦读医学,以期成为专业人士摆脱出身。突然而至的懊恼击碎了姐姐平和的心境,花瓶碎了。脱衣进池捞起碎片的举动震动了罗比。
罗比在家中写道歉信,一个是大胆版本,另一则是正式版本。只是,他错误地把大胆的版本交给了妹妹,让她转赠姐姐。
大哥的朋友,那位巧克力富商在双胞胎的面前与他们卖弄风骚的姐姐公然调情。
这封信被妹妹偷看并更加惹怒了她,然而却错有错着地让罗比和姐姐热烈缠绵。
这是那个下午,发生的一切。
然而晚饭桌上,双胞胎的出走是一切的关键。表姐说他们把自己抓伤,而巧克力富商则不忘添加一句自己的脸也被挠伤。
寻找双胞胎是下一个动作的起因,也是赎罪关键点的起源。“强奸”案件是发生在寻找双胞胎的过程中的。而观众比谁都明白真凶是谁。那么回过头来看,那个下午,在那个斗室里,富商与姐姐还有双胞胎的故事,应该还没有结束。至少,关于抓伤和负气离家出走应该是有出处的。不厌其烦来回跳接的导演,却没有让观众看到这一幕。甚为可惜。这段戏不知道是漏拍了还是拍了后期没有剪上。
双胞胎的戏份随后也完全空白,没有人关心罗比在哪里寻找到了他们,更没有人问起他们为何离家出走。如果双胞胎的确有看见了某些事实的端倪——也许那个下午富商的确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表姐交欢,某些举动吓怕了双胞胎也吓怕了表姐,或者感受到了某种抢夺亲人的威胁——父母闹离婚的消息不想再让姐姐被争夺。交欢在小孩子的理解层面上,很大一部分是“欺负”。于是,有了争执中的伤痕?
那个下午,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下午。它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如果不是更多的话。于是在关键处的空白更叫人难以原谅。他原本可以做到的,再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关于那个男人和表姐的故事。
不知道原小说有否对这一幕的描写。比起敦刻尔克大撤退,比起后面那些叫人心醉神迷的长镜头,比起妹妹一厢情愿的幻想,我更渴望知道那一个下午,我所漏掉的部分。少却那一部分,那个下午便是残缺的,同样令姐姐、罗比和妹妹无法逃避的人生,永远缺了一块。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他们的牺牲,是多么的不值得。妹妹没有看见那一幕,姐姐没有,罗比更加没有。事情的真相不仅仅在于骑在表姐身上的人是富商而不是罗比,而是在于更早之前的蛛丝马迹,在于晚饭桌上表姐和富商描述伤痕的慌乱神情,更在于所谓赎罪,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真的只能让妹妹一个人去承担吗?
引狼入室的人是谁?是大哥。纵容富商的人是谁?是表姐。事有蹊跷而不问,是谁?是大家。带着有色眼镜判断人品,是谁?是当下那个社会。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的谎言成为了关键性的指控?是每一个人。于是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万劫不复?也是每一个人。
也有导演的份。他少给我们一个场面。于是观众都把矛头指向了妹妹——那个用一辈子去赎罪并且虚构了幸福结局的人。她的人生,何尝不是陪葬品?
没有人会认为杜撰一个幸福的结局就意味着赎罪。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在真实的人生里发生的遗憾是没有办法在书中得到填补。就算在千秋万世之后,读者仍能从书中误以为这是一个happy ending,然而在序言中,难道不会有文字写道:在真实的人生里,他们一人死于败血病,一人死于空袭,终生并无再见。
这罪,其实永远也赎不了。都怪那个夏日午后,真的太炎热。
可怕的萝莉。如果还有机会赎罪,那你的罪就还不够深刻,唯有你得不到你预想的救赎,赎罪才成为可能。音乐、剪辑、画面都不错,尤其给萝莉打的主题配乐很好,然而各方面也没有让人惊喜的表现,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看到片吧。
再次确认,一,我讨厌战争;二,我讨厌Briony类的早慧少女。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看五遍还是不够的一部电影,少年时代部分的背景相当漂亮,奔跑也很好看
小女孩根本是个变态!比较无语..
我非常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小孩子 如果是我妹妹 我一辈子不会原谅她 因为她的虚伪懦弱自我 即使用一生来赎罪也换不来我的原谅 听到最后那句"i gave them happiness" 彻底抓狂 好意思么 无语中……参入太多个人感情了- -
他伸手抚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
X教授和奇异博士的爱恨情仇。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奈特莉的胸有多么地平!
文艺女青年害死人
其实最值得玩味的姐妹两个爱人的方式。稚嫩之爱是为了证明你爱我,我可以毫不犹豫拿生死当作赌注。成熟之爱是就算全世界都误解你,我也永远不会动摇对你的信任。于是妹妹一旦被伤害就会任性地反击,而姐姐却是那个一直等他come back的人。Stupid Child
打字机声是亮点。
华丽的无病呻吟
小孩一旦因为无知而残忍,会让人心惊肉跳
给四星完全为了他们俩那个唯美的ml。
那哥们死的时候,我哭了。。。
直到最后一段独白真相,才觉得故事动人
有些话说了,其实你负不了责任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一段史诗般一镜到底的5分钟长镜头,两线人物无可盼望的战火消停和解时,那些暗恋、嫉妒、等待、坚持、煎熬、忏悔深埋了却来不及发芽。如果你来不及享受机位和摄影的变换,来不及欣赏美工和布景的诗意,那么至少可以花痴James McAvoy / Keira Knight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