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乐时间

HD中字

主演:雅克·塔蒂,Barbara Dennek,France Rumilly,France Delahall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玩乐时间 剧照 NO.1玩乐时间 剧照 NO.2玩乐时间 剧照 NO.3玩乐时间 剧照 NO.4玩乐时间 剧照 NO.5玩乐时间 剧照 NO.6玩乐时间 剧照 NO.13玩乐时间 剧照 NO.14玩乐时间 剧照 NO.15玩乐时间 剧照 NO.16玩乐时间 剧照 NO.17玩乐时间 剧照 NO.18玩乐时间 剧照 NO.19玩乐时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玩乐时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来到巴黎办事的于勒先生(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饰)初入巴黎就被超级现代化的世界博览会大楼所震惊。于勒先生很快就迷失在这座叹为观止的高科技大楼中,精妙绝伦的最新先进设备、流光溢彩的博览会景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顾客,都让于勒先生大开眼界。当于勒先生终于想起要去找办事的人时,天已渐黑。谈完公事,于勒先生来到了刚刚装修好的夜总会。午夜魅影,恍如白昼,里面的男男女女兴致正高。自然,于勒先生也加入了他们的狂欢队伍。于勒先生更一时兴起,把刚刚装修好的屋顶装饰弄了下来,屋内一片狼藉。怎知客人们非但没有觉得扫兴,反而玩得更加疯狂。旦夕之间已是清晨,狂欢一夜后的巴黎别有一番韵味。  由法国著名喜剧导演雅克·塔蒂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影片《玩乐时间》,用一种接近单色的色调和70毫米的巨大画卷,将钢筋玻璃世界的冷酷转化成格格不入的超现实影像。本片几乎没有对白,但巧妙的运用了音效,加上演员肢体动作的表现,有着较为浓厚的早期默片风格。龙隐迷窟子夜枪声黑狱断肠歌之砌生猪肉燕赤霞之五尾天蝎为爱息怒橙花盛开歌迷小姐超越极限神探伽利略XX 内海薰最后的案件 愚弄约会实验室 第一季咏晴小镇惊魂2019受害者开心超人之英雄的心影之车腊月雪只要动下手指黄金日表演亲吻亭3君主 第一季钱塘传奇欢迎来北方II登陆日,诺曼底1944复仇战姬恋人啊1995极速前进第三十一季法官老张轶事之倔萝卜龙日一,你死定了 第二季明天不要来未了阴阳情辣妈正传住在狐狸小屋爱情有点蓝之爱的交响乐温柔的斗牛士乐器1998

 长篇影评

 1 ) 精准的预言 天才的导演

精准的预言 天才的导演

CC 版 No.112《游戏时间》(Playtime,法国,1967 年)
导演:Tati, Jacques 雅克.塔蒂

CC共为它出了两个编号的版本,在在所有的CC中是不多见,按照目前的资料显示,共有包括“七武士”在内的九部影片获此殊荣。第一版是D5;画面有较多裁切);影评;67 年短片。第二版2D9; 1.85:1 可变;介绍;评论音轨;幕后纪录;传记;访谈;短片。

目前看到的碟片是2000年2位法国导演和塔蒂的女儿重新剪辑的版本2小时零四分钟,2006年CC出品的D9。据说完整的2小时20分钟的原版胶片目前在俄罗斯,不知道今后CC会不会出第三版。

天才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精准的预言的预言了战后法国的发展、甚至整个欧洲的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在10年旷日持久的过程中,侵尽所有的财力的呕心沥血之作,以至于在这部影片之后再也没有拍出大型的电影作品。由于影片的超前性,这部影片在播放时连成本都没有收回,以至于导致了塔蒂的破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影片的魅力和非凡的预见性正在慢慢的显现。

这个影片不能按照其他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基本没有情节和主人公,连对话都少得可怜。电影依靠场景的切换、长镜头的应用来描述战后召开着世界博览会的巴黎。同许多目前的预言性电影不同的是,塔蒂对于未来的世界描述是美好的、乐观的。空港、写字楼、展览馆、酒店、街边五个地点的场景切换,无一不显示着导演的睿智。又一幕场景非常的印象深刻,在公寓的那一幕男主人在这边更换外套,另一间的屋子的女主人在观看电视,导演将摄像机放在了室外,用长镜头刻意的模糊了中间的一堵墙,造成了一家的女主人好像在看另一家男主人换衣的幽默场面。同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嵌墙室的电视、投影系统、门禁系统,再看看我们的周围这一切是不是都在上演呢?多么伟大的预言!

如果你问“这个世界会好吗?”那么电影会乐观的告诉你“会好的!”不过那是67年的事了,今后世界会怎样,有新的塔蒂告诉我们吗?

 2 ) some playful thoughts on Play Time

第一部Tati。令人联想到默剧(略夸张的肢体姿势;故意减匿了声音的成分)、费里尼(精巧的装置艺术;女主坐大巴游览巴黎恍若《八部半》开头缓慢挪动的车队)、安东(由模型般的建筑联想至《红色沙漠》)。如果说前半段程式化的机械运动,后半段就是疯言疯语的酒神狂欢。前段乐此不疲地复制着符号,呈现符号本身对人类生活的侵袭;后段则像饕餮般展示符号。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矩形与玻璃。

“矩形”的形状出现在临街大厦、窗户、建筑物里的工作间、工作间里的桌子、地砖、墙上的电话与灯箱,甚至是女主角的照相机。“矩形”的四个直角意味着冷硬尖锐、绝对正确,它是难以撼动的(由两个具有稳定性的三角形构成),也排斥任何对直角与其代表的理性的动摇,比如有个场景是“在人起身之后,变形的椅子坐垫慢慢回弹如旧”,仿佛是给“产品”附上的完美脚注:当下的生产技术已经能够容纳多次的重复使用。要完美吻合直角,意味着它背后蹲居着一条完美臻熟的生产链,也可从中一窥一场盛大革命的成熟,是“工具理性”的狂飙。

(在手机没电前听到的观影小组介绍中,发现Tati建有Tati城,建筑观受柯布西耶影响。想到柯布西耶曾写过“直角之诗”——“我们用木炭笔描画出直角符号/它的答案是指南/是事实/是一种答案/一种选项/它的精确也包含着相对性/学者将就此争论”。他秉承“直角”思想,崇尚“纯粹主义(purisme)”,对物体的完美形式有狂热甚至偏执的追崇。“直角”也是一种Tati反复使用的符号,也许继承了柯布西耶“直角思想”。但又觉得,Tati只是在用“直角”这个概念玩乐。比如“Play time”这个名字,以及Tati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格调,更像是a playboy plays time。)

另一个重复使用的符号是“玻璃”。全片中有三个巴黎的标志性景物以玻璃门的反射出现:凯旋门、拉菲尔铁塔和圣心教堂。玻璃大概是15世纪威尼斯商人的特制,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时展出大量玻璃制品,但影片中的透明到令人怀疑实在的镜子,显然属于高科技的制造。如果把玻璃看做是现代狂飙至巅峰的象征之一,那么代表着前现代的建筑也姑且只能在浮花掠影的现代留下一个“镜像”,这至少确认了线性历史已经翻篇到下个时代。

玻璃的作用或可一探。它透明,向一边展示另一边。因此双边都得到平等权利,由单向的“窥探”转变成双向的“注视”,这一行为的性质转换带来虚伪的“公正”。一切透明但是一切都清晰可辨,全面开放但也受到全面监察,安全感与被窥视的不安共同产生。唯一确定的是对声音的绝对压制:高端材料保证了双向封闭了所有的声音痕迹,这甚至作为了办公室的信条: “Slam your door in golden silence”。

四方静寂,你我惴惴不安,于是只能通过肢体表演:向想象中的观众表演出想象中的自己。影片中有一幕印象深刻。Tati用运镜技巧,巧妙遮掩观众视角,令观看者无法在一时间辨认出横断在中间的“黑墙”,究竟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墙,还是两扇透明窗之间的隔断。因此,两个窗户里的房中人,他们在做夸张的动作时产生滑稽的交互。他们好像在交流沟通,但实际上只是在自娱自乐。这样的隔空表演接近默剧,只是默剧依旧存在着“表演者-观众”的交互,但《Play Time》中却都是单向度的动作。

另一个场景是电影末尾。在众生狂欢时,玻璃门被打破。此时侍应生充当了人肉的“玻璃门”,甚至还用手握着原先的金属圆把手。随着人群往来,他也开始旋转,模仿着原先的“门”。这里的“门”除了增添笑点外,大概还是一种象征物,用来彰显等级,以及区隔开门外人与室内人。

 3 ) 方与圆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电影是上课讲到电影里的声音时,老师拿这段在机场的开头做了典范。每个一人的脚步声,扫地声,说话声,恼人的噪音都被放大,好像一切尽在耳边——当你烦躁时,周围的声音就是这样的,又滑稽又真实。可以说,《游戏时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是听觉上的盛宴。
但是,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每一个精心制作后送到我们耳边的声音呢?托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福,这次能在电影院里欣赏到这部“经典”,票是在国泰,不知是地段的关系或是什么,拿着明显是送票而进场的观众特别多,有不断往嘴里送着膨化食品的初中生,有午后上街散步模样的中年夫妇,还有接电话的,大声评论的,放映的大部分时间,银幕内的噪音,都由荧幕外的噪音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人,与各式各样的行为,虽稍恼人,和电影也算呼应得好。
影片中,当雅克⋅塔帝在办公大楼底下等待前来接待他的先生时,先生从大楼走廊的另一头走到塔帝所在的前景处,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静止镜头,景深可观,用了起码有20秒钟的时间,加上有节奏的,响亮的皮鞋踩在抛光大理石地面的声音,整个这一幕干涩、机械。现场有人按耐不住了,大声质疑导演将这整个过程都拍下来的必要性,这是在他们之前的观影经验种都没有碰到过的。与其说不必要,这完全是真实的,换作我们是塔帝在那儿等着某人,我们也得忍受这个无聊的没有尽头的过程。被“大片”一成不变的节奏,被好莱坞“连续剪辑法”宠坏了的观众,不愿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就是那么枯燥乏味。
像矩阵棋盘的办公室,无处不在的玻璃墙、玻璃门,一个个令人不知所措的机器按钮⋯⋯ 那些稀奇古怪的新发明,究竟有多实用?是先进还是荒诞?塔帝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描写和嘲讽了“现代性”,人类创造出了反人类的机器和大楼,而电影的蓬勃让我们忘了现实生活,这究竟算不算“现代”?
直到后半部在餐厅里,人性的光辉才显露出来。场景还是位于更像是“超现实”的现代,只是秩序被打乱。看似闹剧,而其实是将人从现代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玻璃门不见了,空剩一个圆把手和开门人,这个象征阻隔的门不见了,于是人人平等,所有人都进了餐厅:不论是装腔作势的贵族,还是醉汉、工人、甚至穿着喇叭裤的嬉皮士们。那完全失去了控制的餐厅,更是社会本应该成为的样子:和睦,平等,充满生机。
最后,矩阵办公室的棱角分明变为了汽车绕着街心花园转的圆圈。在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中,很少有方形或矩形的物体,这般规则冷漠,都是人类自为的:那可以去音的门,透明公寓的大落地窗,无数按钮⋯⋯而自然界中圆形的太多了,太阳也是圆的,人的头脑也是圆的。现代生活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利用它来湮灭我们自己作为人类的自由和权利。最后的那路灯看起来像庞大的怪物伸着触手,但若与一株小花草对比,钢筋水泥都柔软了下来,扎眼的电力光也恬淡。只有将现代的与自然的并列,现代的才是可爱的。

 4 ) 观影笔记

全片由四种主要空间构成:办公大楼、商品博览会、公寓、餐馆。开头和结尾还有两处次要空间,机场候机大楼和街道。


办公大楼

Hulot先生来到一栋大楼办事,冗杂的办事手续、滑稽的层级制度、僵硬的官僚主义像无底洞一样消耗着他的耐心,这些无疑都指向卡夫卡式困境。而一个俯瞰办公单元的镜头则让人联想起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

迫不得已,Hulot先生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这个玻璃迷宫中乱窜。为了寻找Giffard先生,他甚至追着玻璃门上的倒影来到了隔壁一栋大楼。全片也多次使用玻璃倒影制造出不少啼笑皆非的巧合、误会。

玻璃的大面积使用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之一,而由倒影和叠影所创造出的一系列复杂的空间关系——位置的不确定、此处与彼处的混淆、内部与外部的贯通——揭示出一种更为广泛的存在主义精神危机,或是精神分裂症的预兆。在玻璃幕墙之间自由穿行的人们犹如一个个幽灵般的幻影,时刻准备被自己或他人惊吓,这是一种即在此间又在彼间、既非生也非死的生存状态。


商品博览会:揭开全球化的假象

本雅明曾写到:“世界博览会是商品拜物教的朝圣之地。”

博览会的现代性就在于,这样一种对商品进行收集、筛选、分类的机制必然建立在一个完整而成熟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大生产、大流通的工业体系之上。在参观博览会的过程中,个体也沉迷于对自身“世界居民”身份的幻想。

在这一段落中,参观者观赏了一系列带有表演性质的推销展示,特制商品在这些销售员手中成为了魔术道具,这样一种表演仪式旨在将商品捧上拜物教的神坛。“美人眼镜”“带灯泡的拖把”都在提示着观众,消费主义的实质不在于满足需求,而在于创造需求。而这种永不满足的需求又是通过景观被创造出来的。

随后,生产无声自动门的德国人老板错将Hulot先生认成了一位偷看机密文件的男士,而那名男士的一举一动都符合本雅明对闲逛者的定义,他只看不买,陶醉于对商品的移情。他可以成为任何人(任何商品),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他。

在美国游客Barbara看着订票处的海报时,观众绝望地发现自前现代构建起来的国族神话早已沦为一系列浅薄而表面化的符号。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就来自于这样一种想要抹平一切时空差异的欲望,其结果/代价就是绝对同质化的生活方式。绝对同一的旅游体验,没有出口的商品迷宫。

在几个开门的镜头中,玻璃门反射而成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像海市蜃楼一般悬浮在空中,它们是一系列被架空的符号的幽灵。它们正是零度纪念碑,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当被反射在另一种文化之眼中、被投射到另一种材质的媒介上之时意义才开始产生。


公寓

这一段落使用了一种带有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的镜头拍摄四个家庭。

Hulot先生曾经的战友用一种表演性质的手法向他展示现代化家具,正如销售员演示美人眼镜、带灯泡的拖把一样。我想起戈达尔在《狂人皮埃罗》的开头所描绘的那种极其乏味的中产阶级生活,人与人的对话中只剩下一些浮夸的广告词。

家家户户都看起了电视。电视节目这一时刻滚动着的巨流似乎创造出了一种同时性和群体性,但在这里,镜头强调的却是电视媒介如何加剧着个体之间的割裂。

一堵墙分隔开了一家的男主人与另一家的女主人,两人的视线交汇于一处,但并没有在凝视着对方,电视荧幕似乎将一切欲望的交汇、情感的沟通统统阻断。电视机是一块不透明的荧幕、一个盒子、一个剧场,但它在奇迹般地呈现出一片遥远新大陆的同时,也像一面镜子将窥探的视线反射回观者自身。一个小房间、一块发光的荧幕,就足以搭建起柏拉图的洞穴,在这里人人都沉迷于自身的倒影。


街道:无序中的有序

都市自身已经成为一个大型游乐场,分子与分子的碰撞带来一系列奇妙的连锁反应。行走时四肢的摆动、视线频繁而紧张的移动、人群所带来的热气都会带来视觉上的眩晕,而这种眩晕正是快乐的源泉。

气球、纸帽、自行车、小轿车、雨伞……只要你身处都市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一次见到相同的元素,所谓的新事件只不过是这些有限元素的乱序排列而已。

正如布朗基在《星体永恒论》中的论述:

我们的翻版在时空中是无限之多。在地球这个竞技场上,时时处处都是同样的戏剧、同样的背景、同样狭小的舞台——喧嚣的人类沉醉于自身的辉煌宏伟,相信自己就是宇宙,生活在自己的监狱里却自以为生活在某个无限的天地里。

 5 ) 消费主义的世界—玩乐时间&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这篇在我的微信公众号Filmtopia里是原文~欢迎关注讨论~

原链接://mp.weixin.qq.com/s/gAFgiTYOJmJ5P7KNMOuyug

今天来安利两部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有关的片子,法国导演雅克塔蒂1967年拍摄的《玩乐时间》(Play Time)和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拍摄于1972年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玩乐时间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为什么要把这两部片子扯在一起呢?个人觉得他们的主题和拍摄手法有相似之处,即便它们都不能算新浪潮的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玩乐时间》是塔蒂的“于洛先生”系列中的一部片子。这部有些滑稽效果的影片以来到巴黎办事的于洛先生引出,展现了巴黎工业化的大都市模样。世博会上的先进设备,整齐如鸡笼般的办公室隔间,高大冰冷的摩天大楼和玻璃窗,景观和情境被形形色色的人物串起,现代化世界刻板的有条不紊以典型细节被生动刻画。

到了晚上,于洛先生来到为装修好就着急着开张的夜总会,加入了派对的狂欢。觥筹交错的夸张场面和欢腾的舞会竟弄塌了屋顶,大厅里一片狼藉。客人们却不觉得扫兴,玩得更加疯狂...

另一部影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讲的是富有的塞内夏尔夫妇邀请四位上流社会的客人,包括非洲国家“米兰达”的大使,来家中参加晚宴。一场场意外,记错时间,陆军忽然光临演习,睡过头做着梦中梦,导致一次次推后的晚餐最后也没能顺利进行。梦境情境,和漫步在没有尽头的路上的情节也使结局与整个事件的真实性变得暧昧...

新浪潮(French New Wave)开始于50年代末,并影响了整个60年代的法国电影界。这场艺术运动的发生有多层历史与政治原因,以及哲学背景。

一战前的法国电影业有着世界霸权地位,而一战粉碎了法国的跨国产业,各大法国电影公司相继破产。这时,低成本独立电影在市场中有了优势,艺术片导演便有机会带领起了新的电影潮流。代表导演戈达尔,特吕弗,侯麦,克里斯马克等领导着新现实主义,电影手册派,左岸派电影相继出现。关于各个导演及风格能讲的太多,以后有空再细写。

新现实主义的出现来自导演界对品质传统电影,和完整剧本叙事风格的排斥和反叛。影片有了浓重的导演个人色彩,不同于传统的客观叙事上帝视角,因果明确的结构。主观视角让新现实主义实现了“有形的超现实性(plus de realite)”。

新现实主义的反叛精神也与长期压抑保守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当时法国戴高乐总统对文化的保守主义下,二战后长大的青年更叛逆地寻找新的文化,和更有生机的艺术氛围。哲学存在主义兴起的影响,使人们开始思考世界的意义和命运的结局问题,对以理性为本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产生怀疑,理想的幻灭,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的虚无感被带入了电影主题。

《玩乐时间》和《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都以讽刺消费主义,资产阶级的空虚和技术理性的后工业化社会结构为主题。

哲学家马尔库塞基于工业社会结构的理论与影片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运动环境都有着紧密联系。马尔库塞的作品《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都讨论了现代社会“非理性”的实质。

他的理论探讨发生变化的统治方式。传统的资本主义统治方式视雇佣者与劳动者为明确对立,而工业革命后,人们被科技与理性潜移默化地统治而不自知。技术理性指对技术发展的合理化和对技术的追求。此时的现代化社会,科技被放到了最高位置,变成了异化物。本应是科技为人服务,可人们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却被科学的概念所奴役,麻木地发展却忘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性快乐。人们逐渐忘了爱的意义,将爱混淆为与性,以消费和及时行乐宣泄快感。

现代技术和精英统治阶级的利益紧密联系。统治者始终有定义和解释科学的权力,他们的集权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反叛可以被轻易置于伪科学位置。于是,表面为理性合作的雇佣劳动关系给人带来了更加自由的假象,劳动者实则接受了新的奴役,接受了自由时间和隐私被科技全面渗透操控的生活。

两部影片从处处自然拼出了讽刺的主题,对人物和生活细节的刻画使叙述饱满而真实。

先说《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不同于传统影片的经典客观叙事结构,超现实主义导演布努埃尔用了模糊而跳跃的叙事结构。

这里可以联想到哲学家德勒兹在《运动-影像》中对于“小型式”和“大型式”的分析。在以往的传统影片叙事结构中,叙事顺序可以概括为“大型式”,即情境-动作-情境(situation-action-situation)。它的逻辑是,叙事开始先交代大背景的情境,角色再在情境中相应地对情境做出反应,比如应对冲突或做出适应,从而改变情境。

而在“小型式”中,它使用动作-情境-动作(action-situation-action)这样更加松散的讲述。它由动作揭示情境的某一方面,再引发新的动作。这样,故事的情境背景不是在最初被交代完整,而是在一个个小事件的发生后被慢慢揭示。

本片算是一次对“小型式”拼接拍摄手法的试验运用,它对比顺序逻辑叙述更贴近人们自然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带来更强共鸣感,而不是让观众以外在于故事世界的第三视角按照逻了解故事。

片中,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是被导演事先告知于观众或定义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晚宴和告吹的情境中自然体现。细节的选取和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更生动地加强了讽刺意味。

“米兰达”国的大使利用官职身份走私毒品,和同谋瓜分财产,表现了官员阶层的腐败。

身为一个非洲发展中国家“米兰达”的上流阶层,他一面有着上流社会的优越感,一面却发现自己在法国的上流圈中格格不入,内心自卑。当社交晚宴中,,人们与他讨论“米兰达”落后的政体,攀升的犯罪率,他愤愤地辩解,在感到被羞辱之后情绪失控。

而衣冠楚楚的法国上流人士们在讨论起非洲国家国情时充满傲慢地用刻板印象评价,穷苦,缺乏自由,腐败,犯罪率高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政治体系的所有了解,他们不曾也不屑于了解更多。

一次次聚会,名媛绅士谈论的话题不外乎鸡尾酒,妇女杂志,星座,他们的生活实则空虚乏味,如同影片的结尾,六人走在没有目的地的路上,烦躁而无所事事。

本片更具新现实主义特点的创新拍摄方法,是剪辑方式。

在传统影片中,影像通常为连贯的故事时间轴服务,时间轴又为逻辑连贯的整个被讲述的事件提供背景。传统蒙太奇的使用通常是为了将处在不同时间节点和地点的影像片段组合安插到统一的故事线中。

而新现实主义及之后的影片不再限于仅仅将片段的影像当作客观事件里的节点,而可以纯粹是超现实内容的实现或一种感觉的持续。新现实影片中的蒙太奇更重要的作用是糅合视听语言带来特定特殊的感官效果和情绪体验。

在这部影片,每一次聚餐都像是独立事件而非严密地依次相接,每个聚会情境中的断裂感,再时不时插入没有逻辑的公路漫步场景,又让观众在无意识间被领到梦境场景中,使叙述的故事有了更多主观空间。断裂跳跃的叙事带来的暧昧感也给观众带来思考。

也许不止最后两场晚餐邀请是两层梦境,整部影片叙述的故事都是幻想。也许聚会中每个人的结局不过如“米兰达”大使一样,梦醒后凄凉地吃着冰箱中冷藏的剩肉。

再说回《玩乐时间》。

这部新滑稽派影片给观众展现了一幅巴黎60年代的图景。它散文风格的结构与《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有点相似。

德勒兹在《时间-影像》中讨论到了新滑稽影片——它的情节不再由角色人物的能量和行为导致,而是自主的情节将角色们带入了一条动力束,随之而去并和情节一起构建了世界。人物不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他们的典型性格和行为被作为符号展现主题。影片不再仅仅用情节和描述来塑造故事背景和主线,它用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展现主线背景。

《玩乐时间》里处处是有趣夸张的细节符号。

大客厅,落地玻璃窗,展现了大都市的现代化和工业的先进,建筑的巨大体积和冰冷色调给人物带来一种空旷和渺小的感觉。

人物多次不小心撞在落地玻璃窗上,这个细节设置太可爱了。

在部门分工细致的大型公司里,员工机械地忙碌着。

镜头拍下了前台员工忙于接电话和面对客人的咨询,夸张有趣,又带有嘲讽味道

小轿车已经在标准化生产的模式下普及。路边的车位规划整齐,穿着一模一样的白领节奏整齐地一起并排上了一模一样的车。

高大的公寓楼里,人与人被墙隔开,每个房间的人各自做着自己的事。

收音机频繁地播放商业广告,使人烦心。

生活中总能遇到爱炫富的人,在消费主义下的典型人物。

噢,时间就是金钱,多么符合“资本主义伦理精神”...

这个镜头也是可爱极了。坐不能好好坐,行为做作的公司高管...

接近影片末尾,开派对的宾客们弄塌了天花板装饰。餐厅变成废墟的情境造成一种冲动。一个个戏剧感的冲动取代了传统叙事描述,成为了新的描述风格。

相比《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玩乐时间》多了几分温暖和小调皮。

关于我对新浪潮的爱和对雅克塔蒂的爱,说都说不完。这次就先写到这里。

 6 ) 雅克•塔蒂的玩乐时间

  这是一个远景长镜头,背景发生在一座新建成的机场候机楼内,演员们鱼贯进入,充斥着整个荧幕,演绎着各自的故事。无论是对白、形体,或是道具、走位,从场面调度和机位架设中可以看出,凡此种种显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甚至在十分钟之内,你无法准确判断出谁才是主要演员——这就是电影《玩乐时间》(PLAYTIME)的独特开篇。

  这部影片拍摄于1967年,是由著名的法国喜剧大师雅克•塔蒂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没有过多的对白,甚至连基本的故事情节都很稀薄,纯粹是依靠配乐音效以及演员们的肢体表演推动剧情的发展,将巴黎世博会期间,各色人等汇聚于此的盛况展现在观众面前。雅克•塔蒂所饰演的于洛先生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乡下人,他身材高挑,一件风衣、一顶小帽、一把雨伞,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游走于这个国际现代化大都市中,冷眼旁观着所有的一切。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会在哪个场景的哪一处捕捉到导演巧妙安插的细节。抛开那些晦涩的隐喻符号不谈,有时仅仅由于一个镜头中的信息量巨大、群演戏份众多,你就不得不反复倒回几次才能观看完整。迷宫一样的办公大楼、玻璃幕墙折射的光影、世博会上的新奇产品、充满设计缺陷的夜总会,到处都弥漫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讽刺气息。纷繁的旅游团、摆出奇特造型的摄影记者、装腔作势的老战友、丑态百出的酒鬼、裤子被剐破的服务员、替别人买单的美国土豪……各种有趣的人物穿插其间,交汇成一幅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巨幅画卷。而我们观众则更像是身处街边的咖啡馆,懒散地蜷在靠窗位置的沙发里,漫不经心地看着街上的形色路人,时而注视、投入,时而发呆、抽离。无伤大雅。

  或许了解雅克•塔蒂的人并不多,他是影史上屈指可数的,可与查理•卓别林相提并论的幽默巨匠之一。不过与卓别林夸张滑稽的丑角表演不同的是, 雅克•塔蒂采用更加写实的镜头来捕捉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人们不易察觉的视角表达无处不在的幽默,是一个真正追求细节的电影人,被誉为伟大的现代喜剧的“发现者”。

  可以说,塔蒂在这部作品中将“细节致胜”发挥到了极致,先让我们来看看下列这组惊人的数字。为了使这部电影达到理想的效果,已年近花甲的塔蒂毅然决然地抵押了自己名下的地产及电影版权,耗时3年在巴黎郊区的一处废墟上建造了一座15000平方米的虚拟城市,后来被命名为“塔蒂城”(Tativille)。这项巨大的工程共计耗费了近50000立方米的混凝土、4000平方米的塑料、31000平方米的木材以及1100平方米的玻璃。正如塔蒂自己所说的那样,这个虚拟城市才是这部名作“真正的主角”。

  塔蒂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融入了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因此风格远不及他之前的作品那般世俗搞笑,结果可想而知,他遭遇到了演艺生涯的滑铁卢,不仅赔掉了抵押的财产,同时制片公司也因此破产,更甚者在其后的几年中,再也没有制片商愿意为他投资拍片。这一次他一败涂地,甚至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可他似乎并不以为然。“这正是我想拍的电影……虽然我为它承受了身体和经济两方面的巨大损失,但它真的是我想拍的电影”,这个倔强得有些可爱的老头如是说道,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他是如此享受着属于自己的PLAYTIME。

  电影教科书——《四百击》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这样形容《玩乐时间》:“它好像是一部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电影,在那里,他们拍电影的方式完全不同”。 而雅克•塔蒂正是这样一位不屑于取悦观众的偏执的电影“手工艺人”,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可惜如今,他独特的表演技巧与导演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失传已久的技艺。

  2010年柏林电影节,以塔蒂的一封家书为蓝本的动画片《魔术师》(The Illusionist)首次出现在世人眼前,也让这位早已离我们而去的喜剧大师再次以一种魔幻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在塔蒂的世界里,幽默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喜剧演员,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短评

真正的喜剧,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情节设置,每一个细节都看得出在用心做喜剧。那个门口的指示箭头是我也会跟着走…哈哈哈

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离家不远的电影院在放映塔蒂的特展。纯胶卷的。我想法国式的幽默有什么好笑,所以经过也不回头。后来不久电影院就关闭了。我也再没有机会进去。所以看到塔蒂喜剧,我想起的会是这样一段,关于苦笑无知的记忆。

8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这个太牛逼了,五星根本打不住。开头十分钟彻底看蒙,眼花缭乱,视觉民主玩儿得太溜,对现代性的讽刺再上高峰,我的舅舅在这部面前只是相形见绌。对空间和声音的运用超过99.99%喜剧。最后一大段酒店戏太见调度能力,一般人真的做不来。值得再看二十遍!

1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对玻璃和空间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餐厅的那场戏如此凌乱复杂却调度的极为有趣,整部电影体现了导演在场面调度、视角选择、情景设置上的天才。无处不在的幽默细节表达了对『看似极简却带来极端麻烦现代设计』的嘲讽。整个故事在一天多的时间内发生、平淡有趣同时又混乱复杂、若有若无的罗曼史是抹亮色。

1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112 深感此片牛逼,实在太困了,在惊叹超冷色调的象征意义,群演走位,大场面调度,演员近似于默剧的夸张表扬,神奇的场景设计和一处处的隐喻之余终于睡着了,不知道是选的字幕问题,很多对话都没字幕,搞得真是要频频出戏。脱线于洛先生这是在严肃的搞笑啊

21分钟前
  • 力荐

8/10。单纯作为场面调度对个体细节的呈现来看细到烦死,比如某个段落前景的服务生切肉与背景右边游客进车门的节奏相协调,还有建筑结构从白天的直线直角随着天黑气氛的活跃逐渐变得弯曲;开场医院和机场的混淆就定下整体基调(注意那个旅行箱藏狗的女人),结尾处处障碍中于洛托人送的塑料花束令人感动!

2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雅克•塔蒂活在二十二世纪,在时间尽头,拄着手杖,脱下礼帽,笑眯眯地等着大家优雅地老去。

2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A+. 本以为前半段对空间的分割已登峰造极,没想到后半段竟用一场餐厅戏,拍出了现代社会从秩序走向失序的全过程。如果说《我的舅舅》尚有意刻画人物,《玩乐时间》则用深焦镜头消灭了主次之分,把人彻底还原为庞大图景中的“无名之辈”。喜剧源自空间关系中的荒诞:或扭曲(长到走不完的走廊),或隔断(方形办公室单间、看电视却像隔墙对望),或错位(服务员倒酒如在头上浇花、灯牌形同神父头顶的光环)。玻璃化作无处不在又错综复杂的秩序构造,人和物则被压缩成万花筒中的微粒,所显和所见,均是透过玻璃、被它反射的影像。无独有偶,当于洛打碎玻璃门时,亦是影像经历着基调的转向。从直线到曲线,冷感到过热,维持秩序的滑稽到抛却秩序的宣泄,电影显现出了与费里尼殊途同归的精神信仰:人生的本质是困惑、混乱,与接纳它们的狂欢。

33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完全放弃近景和特写的喜剧革命,用置景构建故事,拉远观众视距,讽喻空间留白绝妙。半个世纪前的洋气高端黑,现代程式论的功能无产者。

34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声音横听成岭侧成峰,各色人等川流不息互为景深;无处不在的冷幽默,让最具童心最超然物外的非地球物种,在时空环境皆一团混乱之中,自会找到自己的运转轨道,并与熙攘融合;渐进高潮,饭店一景叫绝,塔蒂的八部半,场面调度超一流!利用错位与误解开发日常事物之神采;青灰色调和钢筋水泥森林很搭。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精彩的群戏调度,旋转木马一样的车流,镜中奇妙的天地,依然不变的讽刺,有趣的生活,不同的侧面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4.5。调度能力简直可怕,长镜头也用得丝滑圆润。已无所谓景深也不存在特写——这是没有焦点由着观众随心所欲看哪的“民主喜剧”,需要多次观看。前一小时有点沉闷,也应合了现代节奏。后一小时费里尼式的狂欢与破坏后,世界终于露出可爱一面。片尾旋转木马般的荒诞车流是塔蒂的八部半。塔蒂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其实蛮暧昧,他哀叹旧巴黎的逝去,超越性地嘲讽现代的单调刻板没有生气,连于洛先生都出现了满大街复制品。浪漫宁静旧日子只剩街角游客都要拍照凭吊的花店,和夜总会里救场的一段钢琴。但他又用心创造着密斯或霍普的现代奇观,甚至搞出希腊石柱垃圾桶、静音门这种可爱的现代发明。他似乎笃信时间的线性向前。所以,塔蒂的片子技术上好归好,总觉有些玩过了火。膜拜过一次之后,我这种沉迷古典美学悲剧情感的狭隘观众,就再难燃起二刷欲望了。

47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复制粘贴的包豪斯风鱼缸大厦+爱丽丝疯人茶话会式晚宴餐厅+生生不息的旋转都市嘉年华。应接不暇的巨匠画卷,如数添上乡巴佬一瘸一拐的笨拙身形,喧嚣沸腾的大巴黎风光就此钤上了塔蒂的一枚私人印章。

50分钟前
  • 雾港
  • 推荐

普鲁斯特写过夜晚灯火通明的餐馆就像一个大鱼缸,这种隔窗而望被塔蒂用到了极致,整部电影可以说是一场玻璃的变奏曲,“无声息的门”,which既可以是霍普式的(夜访友邻家景),又可以是费里尼式的(餐厅群戏调度),当然总还是喜剧的,现代生活的标准图景,成为误打误撞的舞台,服务生头顶倒酒如同浇花,神父头上是闪烁的O型光环,醉汉没了地图对着墙上的花纹寻路,这种错位深植于资本主义的结构,正如格子间暗示的,机械生产的技术,让生活成为一种装置。如果把镜头也视为玻璃,那么深焦全景和声音混响就标志着我们的位置,对话陷入语言的混乱中,噪声却始终大响,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明意义被噪声淹没的荒谬吗?在一种逐渐欢快的节奏中,影片验证了自身,从日神理性的造型艺术,到酒神式的情感融合,世界从按钮变为游乐场,Bravo,这个摩登时代!

51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什么是电影?《Play Time》。 什么不是电影?大多数的电影。”

56分钟前
  • 海洋
  • 力荐

雅克·塔蒂的经典之作,如今看来依然有超前感。蓝灰主色调的冰冷钢筋玻璃迷宫,对玻璃反光的应用(埃菲尔,圣心,凯旋门);精妙绝伦的群戏与场面调度,以70mm胶片在赔上老底的"塔蒂村"拍摄,信息量极大,需多次观看;冷幽默层出不穷,饭厅戏极精彩;游乐场转盘式车流;摇动镜中游客与尖叫配音。(9.0/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前一小时在讽刺法国人的bureaucracy和现代城市的过分机械化嘛?迷宫样的办公大楼内部每层都差不多,人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装腔作势繁文缛节无聊透顶。办公和住所都是玻璃外墙,一切为了展示、表演、被观看,毫无隐私、自我、真诚。后一小时则成鲜明对比,夜色掩盖下人们褪去伪装纵酒狂欢乱成一团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一出有声哑剧。看到浩瀚的钢筋水泥中人的孤独渺小。也看到被夸张的高度格式化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的荒诞。工作大厦死气沉沉,夜总会闹剧百出。其中的荒诞冷酷做作,让人发笑也让人思考。于勒先生仿佛置身旋涡中的闲鱼,在旋转木马般运作的社会里自由而茫然地游荡。四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

4K修复重映,看完后满地找下巴。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无序的但又看得出内在有序的意象堆砌与揉捏,剧情的弱化与细节的强化,符号与场面调度。

1小时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