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一个想金盆洗手的人,都在最后一单上有去无回。心知肚明自己在劫难逃,但无论如何,也会去完成这“最后一单”。 所以现在的电影,如果没有酷炫的剪辑,没有复杂的主线暗线叙事结构,没有两次以上的剧情反转,没有丰富的情节暗线和隐喻,真心无法获得观众的青睐。 但是《最长一枪》就是这样一部不烧脑,不反转,时间线正叙,甚至没有什么隐喻的电影。 一开场,李立群的一段黑屏旁白就已经把故事介绍得一清二楚了:这就是一个两派找到了同一个杀手杀对方的故事。然后全剧就沿着这一条主线缓缓展开,一个个老戏骨开始入画、演绎、让你逐渐被情节抓住,进入故事。 然而故事走向又并非很好猜测。随着各种意外的出现,最后的那个大决战场面到底会如何走向,观众完全无法预测,只能越发紧张地期待结局的到来。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场“小欢喜”。看完之后,你会酣畅淋漓地感受一番,大银幕上的风情万种,风流倜傥,风花雪月,风华正茂,风雨交加,风云变幻,风行一世…… 最后,风轻云淡。
(不太客观的三颗星。专有名词很多,文末有对照表。利益相关:曾经奥美)
王志文是个老文案,在广告公司干了十几年,做到CD,后来接了一个项目,砸了,负责该项目BD被炒了。作为创意人员,王志文逃过一劫,但总觉得心里憋得慌,于是离开了Agency,做起了自由撰稿人。
Freelancer看起来自由,平时还可以搞点副业,修修表什么的,但收入不稳定,受制于人,每当这时候王志文就想,“唉,广告毕竟是商业,要为客户负责,留不下自己的东西,总有一天我要彻底离开这一行。”
但在此之前,还是得好好干活。
在上海的王志文因为活好且快,得一外号:枪手。然而所有的客户都不知道王志文长啥样,因为他从不开会。
他有个好搭档叫李立群,台湾来的,是当年最早一批进入大陆的Account。立群狡猾细心,平时在媒体里面摸鱼,其他时间就帮王志文和一群小文案拉皮条。
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他俩波澜不惊地挣了不少钱。然而某一天,事情开始起变化。
作为一个资深广告人,王志文即使开表店也没改老习惯,每天开工前必须喝一杯星巴克美式。谁知今天,喝完咖啡后莫名心悸。去医院一查,一堆毛病,脊椎僵直、尿酸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糖尿病、心脏瓣膜四分之三点三三三不张开………王志文心凉了,医生头都没抬说,“你是广告人吧,别熬夜了,转行吧。”
回到家之后王志文想了很久,从床底下拿出曾经的戛纳广告节奖杯,扔进了门口的(干)垃圾桶。他决定再接最后一单就退出广告圈。
立群知道这个消息后告诉他,“每个这么说的人,最后还是回来干广告了,你可想清楚了,别打脸。”王志文说,“好”,立群叹了一口气。
最后一个大单还是来了,客户汉堡王,打开邮件,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肯德基爷爷和麦当劳叔叔。立群说,干掉一个就行,两个加倍,Deadline 圣诞节。
时间紧,任务重,就在王志文苦心想idea的时候,立群告诉王志文,肯德基也找上门来了,让你帮他们做三波,头两波黑汉堡王和麦当劳,第三波帮自黑,但记住了,头两波真黑第三波假黑。
王志文说我不想接,做不完,Deadline又是圣诞节。立群站起来,指着远处吃着吮指原味鸡的女儿说,“看到了吗,当我求你,你要不接,肯德基就封杀我女儿,她这辈子再也别想进KFC了。你忍心吗?”
王志文心软了。
就在这时,麦当劳也找过来了,让王志文干掉汉堡王和肯德基,但同时也要自黑一下。王志文懵了,怎么回事,不同的brief,但最后KPI却很大同。好吧,一不做二不休,但要按规矩来。
王志文让立群找了个小辈去解决麦当劳,又找了一个当年在4A带过的ACD,外国人Luke卢克来解决汉堡王,最难搞的肯德基自己上。
黑白颠倒了三十来天,圣诞节终于要来了,写完最后一个句号后,王志文累得有点晕,他眼前出现了幻觉:当年被开除的BD原谅了他。
这时,立群打电话过来兴奋地说,你知道吗!他们三家全完了,我们的稿子一出街大家就疯了,你快打开窗听听,整个上海都在喊“驱除外夷,恢复中华,远离西餐,只吃米饭!”
说到这,王志文那边突然没声音了,立群匆忙叫了首汽约车去表店一看,王志文趴在地上快不行了,立群哭了,问老王“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老王缓慢地抬了下眼皮,看着天花板笑了,递过来一个本子,咽气了。
立群打开本子一看,上面写着一句话:
“我是一个好乙方,我没砸。
and 别忘了尾款。”
后记:
导演和编剧都曾是广告人,算是我在奥美的前辈,所以写这篇文章开开玩笑。因为看完后最强烈的感受是,这部片子尊重专业,就像一个合格的广告人尊重客户一样,里面很多台词的智慧也确实来自广告行业。
其实很多事一通百通,本来想严肃地评一下这部片子,但觉得也没必要,它引发了我的思考,能让我带入感情,已经很好了。
为了文字风格需要,故意放了一大堆广告圈通用词汇。现附上解释:
CD 创意总监
BD 商务拓展总监之类的
Agency 代理商的意思
Deadline 交活的日子
Account 客户沟通岗位
Freelancer 接私活不上班的广告人
Idea 传统广告中创意想法
Brief 一般指客户的需求单
KPI 这个大家都懂,结果衡量指标
ACD 副创意总监
戛纳广告节 广告圈第一奖项
4A 一些曾经高大上现在快过时大型广告机构
!!!!!!!!!严 重 剧 透!!!!!!!!!! 只刷了一遍 如果描述不对地方 欢迎讨论!
说白了,这是把一部明明长达5集电视剧硬要剪成电影版的电影,其实故事的总立意是OK的,若是拍成5集电视剧应该会相当好看,里面主要的6个人物如果前后背景连贯好,都能站住,但...全剪断了 也乱了,可惜一帮老演员了。除余男这条线外 主要有6条人物线,没提到的人物线,都太碎了,其实对故事支撑毫无意义。
人物线一:赵(王志文)
为筹钱支撑革命(具体是哪种革命没理解到)做了杀手,因某次刺杀失误搞砸没拿到钱,简接害死了兄弟,常年内心愧疚 经常噩梦,而且随年龄增长得了帕金森,在每次杀人前需要用药来稳定开枪准确度(1,药性来得真是快啊 几秒就可以稳稳秒杀 2,可最后结局开杀前这个细节却掉了),因此不得不决定只做最后一次 就收手,一次接两单 把钱凑够 完成心愿。
表 演:五星
造 型:五星
台 词:五星
人物匹配:五星
故事支撑:一星
————————————
人物线二:杜(李利群)
赵都是透过杜接单的,因为赵从来不见客户,杜本是报社职员,媒体混的 人缘广 狡猾 也懂行规,从电影台词里可以看出他本身也有革命情节,常年默默的兼职杀手经纪人,有一股将坏人统统清掉的正气,手上有赵、2个广东(还是香港?忘记了)男孩等杀手,为了赵接单而关联的一个人物。
表 演:四星
造 型:五星
台 词:一星
人物匹配:一星
故事支撑:四星
————————————
人物线三:理发师(法国人)
赵算是理发师的老师,是协助赵完成最后结局射杀的关键队友
表 演:二星
造 型:五星
台 词:一星
人物匹配:五星
故事支撑:三星
————————————
人物线四:波波(许亚军)
上海商人,他与另一个商人Peter在这之前早已互斗,他认为他弟弟被”PETER”杀死,他为了设计peter 雇了赵,要求开三枪 前二枪射死法国租界领导 第三枪假弹射自己,但又另外准备了三个枪手反杀赵,结果被赵的队友理发师反杀。
表 演:五星
造 型:五星
台 词:五星
人物匹配:五星
故事支撑:五星
————————————
人物线五:Peter(夏克立)
法国来中国的商人,由于身边的人不断挂掉,并且在街上还遇到炸弹,他认为这是“波波搞的鬼”,于是新雇了保镖(余铠磊)清查自己身边的人,最终雇了广东男孩假杀自己 ,再设计由新雇的保镖反杀广东男孩,由此来嫁祸给波波,但广东男孩取枪时被他情人(余男)制止,广东男孩逃生(这个人物是真的诡异得上天了),保镖好像被赵(太快了 这里没记住)和余男(补杀)杀死。
表 演:一星
造 型:五星
台 词:一星
人物匹配:二星
故事支撑:五星
————————————
人物线六:peter情人(余男)
余男这个角色 显得非常诡异 ,街上炸弹那次告密原因何在我一直没想通——电影里交待的她是为了离开peter,但peter在新任保镖审问她、质疑她时还救他,而且一直很宠她,离开peter理由何在???一开始我以为她有她自己的革命理由,但等到最后也没有,由于这一层没支撑起来,第二次又间接破坏行动,想重新反雇枪手就更诡异了——电影里可以推的逻辑是由于被新任保镖拷问 心生恨意 并且任然想peter死?这人物线.... 我蒙了..
表 演:三星
造 型:五星
台 词:五星
人物匹配:一星
故事支撑:一星
————————————
人物线七:商会会长
我个人认为这人其实才是大BOSS,他最后在穿防弹衣的时候 ,镜头带了一眼清朝皇帝的画像(应该看不清是谁),他的目的是一石四鸟(波波/peter/法国租界领导2个),于是雇 赵 ,杀Peter和波波任何一人来引起更大的内斗,在结局前,自己称病离开 事先还穿了防弹衣 ,上面提到波波弟弟的死、peter被炸实际上都是他安排的,这个人物野心非常大,从电影推 他想当”皇帝”,不过最后结结局尽然没交代?是我看漏了嘛 enmmmm 就也很诡异…
表 演:五星
造 型:五星
台 词:五星
人物匹配:三星
故事支撑:三星
————————————
最长一枪 个人认为意思是指通过很长的时间 终于凑够了钱 能够支撑革命 能够放下愧疚 能够救赎自己。
很喜欢这个电影啊。王志文、李立群、许亚军、高捷、余皑磊,一个个出现的角色让我一直暗暗花痴尖叫。特别喜欢看这种群像戏,每个角色都性格分明,立体感十足。这个电影里主要演员演技都厉害,角色之间戏剧感十足,每场戏都意味深长。 特别喜欢王志文和李立群两个人的表演方式。不会拿腔拿调,不会故意端着,演起戏来都是举重若轻、了无痕迹。角色魅力十足。 不管是王志文饰演的杀手老赵,还是李立群饰演的杀手经纪人老杜,都是那种已经看够了这人间沧桑,见惯了生死,内心基本毫无波澜的老男人。他们的心就好像那种揉皱了的牛皮纸,看上去非常多的皱褶,韧性十足,但是被水浸润后却能变得很柔软。所以,这种本应该很冷酷的人,却会在人间烟火中露出一点内心的柔软,就让角色显得非常的有吸引力。而且,同样背景的两个人,本应该很相似,王志文和李立群,却都能演出自己的风格。 还有夏克立,上次看到他还是在康熙来了上面 跟老婆秀恩爱。这次竟然演了一个爱尔兰浪人。为什么他演的爱尔兰破落户却没有余皑磊演的坏蛋坏呀?看了长安十二时辰,认识了余皑磊之后,才发现他怎么演了这么多坏人啊。真是各种坏人,坏的五光十色。 导演的镜头也非常漂亮。老上海的腔调十足。同时这个上海滩还拥有着一点欧式风格,像是福尔摩斯生活的那个雾气笼罩的都市,就很迷幻。 总之,这是一部很禁得住琢磨的电影。老男人们,魅力十足。
定档拖了两三年才上映,已经有不好的预感,总算上映了也没怎么做宣发,有种自暴自弃的感觉。
架不住一堆戏骨的诱惑,看的零点首映。
可以看出导演想法很多,野心很大(这个导演顺利是谁?什么背景?PS:看评论说是广告人),想玩出花,可惜玩砸了。
吐槽的内容太多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总的来说,超多线的叙述,最后没一条线能说好,蜻蜓点水,反而搞得一团乱。
王志文作为主角,戏份却不多,为了塑造他的复杂背景,加了革命党报复的梦幻戏份,但结局了也没说出个毛线来。图什么???!!
其他线也都一样… 每个角色都来几段、但每个角色都不说清!余男的角色干嘛用的?!给这么多高深莫测的镜头!?最后就传个话?!搞笑呢!?
剪辑也是一言难尽,画面的切换属于随心所欲那种,毫无过渡。为了表现某个人物可以为他强行插入15秒并强行转下一场。
拖前戏的福,最后高潮戏想装个B反而显得异常做作。
可怜了王志文这么一把年纪还要学小李子爬楼梯。
这片完全可以作为多线叙事的反面教材 提醒所有人 没两把刷子 别学昆丁。
主要是可惜这么多好演员…难受…
多一星给演员…
有人说这片我压根没看懂,不是多线叙事,表示我不懂装懂,我略尴尬。
给个建议
首先你去百度下多线叙事的定义。
然后花时间多看几部电影片单的话随便搜搜多线叙事电影。国外的里奇 两杆大烟枪,国内的宁浩 疯狂的石头等等。
最后思考下你说的话。
我帮你思考了下你说的话,觉得可能是因为我提了昆丁。
昆丁作为鬼才,在多线叙事时会在时间线上也加点料。
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不把其他多线结构放在眼里啊。
多线叙事最怕的就是变成碎片化叙事。
这部片的叙事剪辑手法明显就是想玩多线但玩砸了。
你如果是水军就别用这个洗地了,显的很业余。
如果不是水军那只能麻烦你以后多看多听然后再去指责别人。
至于革命党的梦幻戏份,你再看看我吐槽的是片子没有交代么?
最后,这片影评是我看完零点场后第一时间的吐槽贴,不是剧透分析贴,你看我发布时间就知道很仓促。
如果有人爱看,关注的人多(嘻嘻嘻)。我倒也不介意以后闲的没事看完电影花点时间写吐槽+分析贴。
纯个人分享逗逗乐子,有不同想法我们嗨皮皮的互相交流。
但你老瞎找我茬,我就很尴尬了。
望各位看官谅解
【一颗流弹打中我的胸膛 / 刹那间往事涌在我心上】(崔健《最后一枪》)
这颗流弹的名字叫做王志文。
王志文扮演的主角枪手老赵死了。揭示了最后一单,金盆洗手就像坏人死于话多那样,还是电影200多年轻易不敢打破的铁律。
所以整部电影的焦虑之一就是老赵怎么死。王安忆说看怎么让主角有钱(解决生计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本事。那么。怎么让主角死掉,也挺看导演的本事的。
主角死掉之所以让导演爱不释手,甚至有演员想红角色得死这样的充要条件(约等于)。因为这实在是让观众在回家打开冰箱的时候,关于电影的最后一枪。如果对主角死掉表示感伤,遗憾,愤怒,不甘…总之有所触动,那么恭喜导演,观众还是被击中了最后一枪,至少一枪。
老赵去世其实差一点没有做到这点,因为他在整个故事里都被暗示会在最后离场。作为麦格芬的炸弹实际不能真的炸响的,除非导演想把正剧处理为闹剧。
王志文在《刑警本色》里演过一个是神枪手的警察萧文,第一集就是开出了惊艳一枪。但他的动作戏总让人感觉到拿枪的样子很好的,拿着枪就好了。
他还演过武侠片:《风云·雄霸天下》。我甚至可以说那是印象最深的王志文电影一刻。因为,太丑了。
我一直很排斥他演动作戏。因为总觉得有种拿着售票员小包拍人家小胸口的感觉。他是如此清秀,我觉得清秀的人微笑就可以了。
最长一枪的动作戏我所以是满意的。王志文的几个抬掌、锁喉镜头切得很短。这样就有电光火石的的感觉,如果拉长镜头,慢摇,那么一定是和他有仇(风云就是)。
撇开这些我觉得危险的动作戏,王志文可以为所欲为。譬如戴袖套那种仔细,譬如对于颤抖的手近乎沮丧,譬如在天台上的那段上海话。那种招牌的,说着说着忽然一个微笑的一大段话,闪着月光。月光再老,还是如此清冽明亮。
我一直在期待王志文衰老。事实上《风声》、《手机》都不年轻了,《回到被爱的每一天》算是完整描绘了苍老,《相爱相亲》里更是老得那么小菜场化。但是如果说《大丈夫》用不服老做效果,那么《最长1枪》则写出了天人五衰,【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最后一无所有,最后放弃得救。
这样才是真正的炉火纯青。生死间有大恐怖,那么就死。婆娑世界有大遗憾,不去补缺。
就如那件款式明显陈旧的大衣。王志文在这个衣香鬓影的年代,他真的旧了,真的老了。我更爱这种备受摧残的容颜,那是一种对于时光的傲然。
当然,年轻的容颜也还是要的。那个白俄理发师,演员叫做康斯坦丁·科玖霍夫。如果说王志文的打戏不够过瘾,或者说还是要靠打戏过瘾,小哥的身手非常雄壮。就如枪手老赵的义肢。
我极度感恩没有真的用周立波去演王立波。非要看中年男人穿紧身芭蕾裤,许亚军真算是导演大发慈悲。许亚军现在颇有往谐星努力的倾向,这是一种极度令人舒适的倾向。这么好看的男人不去演摇头摆尾的小生而是心甘情愿地画上小花脸,我觉得这算是大智慧,至少是大解脱。满口的【you know】设计得非常熨帖。那句【这个衣服搭么?本来就不是我的】几乎算是神来之笔了。许亚军肯去演周立波应宫的小丑,真是令人松了一口气。
李立群扮演的老杜非常狡猾。就像他随口抛出各种鸡汤去试探各种角色的底线,深浅和祸心。老杜劝老赵算是将:老朋友你不为我去送死你忍心吗?老朋友你也知道我是利用你,我都舍得被你看穿这么放下身段,你还不乖乖钻入圈套。恍惚间又响起朱元璋的那段话:武功呢,我是不如什么杨逍范遥殷野王的。(1994版倚天屠龙记里李立群扮演朱元璋)老杜没有势力,没有枪法,他只是有本事慢慢活到最后,面对被他出卖的人不动声色,语重心长。
要说能打,全场谁能打过高捷。不过问题也在这里,王志文浴血杀敌最后不支还是有说服力的,高捷就是拄着拐杖怎么可能不杀一个七进七出,毕竟场上没有周润发。高爷一身宝蓝色中式长衫扎眼,江湖老了,他负责假装离场就可以了。
小报童很像王志文,看得出王志文很喜欢这个儿子。大块头要演当面欺负的戏,果然吓到自己摔下去了。
周野芒的胡子都有一种江北腔,这就是好演员可怕的地方。推荐他和王志文的《我心灿烂》,可以看作是200元钱的番外。巡警浑身有股黄昏清兵卫的感觉。
余皑磊的安徽话也是这个电影刻意各种方言混合的绝佳范例,特别是都属于洋泾浜的方言,似是而非却都各自以为字正腔圆。每一个角色都如此浑然不觉,以至于旁观者越发觉得宿命的荒诞和残忍。
那碗红烧肉的色味不错。
一晃而过的樟木箱,正宗。
前面有点姜文那劲儿,中间有点纪录片那劲儿,结尾有些仓促。演员阵容挺强大的,比小鲜肉爱来爱去的电影强太多。感谢+影观影团提供的这次机会,祝票房大卖!
这片子太好笑了,我反正是完全看不懂这群人在干嘛,导演的字典里大概没有“节奏感”几个字。另外余皑磊的安徽话咋那么像我家那边的方言,看的时候真的出戏到我疯狂捂脸,太土了我天。
这不是一部单凭打打杀杀堆砌视觉造诣的商业类型片,相反,徐顺利的内向进攻成为其最隐蔽的迷人之处,精致考究的构图、分镜、剪辑、闪回、插叙等隐性技法炫目交融,最大化重现了老上海图景的诡谲之美,五湖四海汇于一城的亡命之徒,亦编织了一张利益杂烩的庞杂蛛网。对应的戏份,则是华语影坛公认的戏骨集体出山后的精准碰撞,明枪暗箭,阴诡阳谋,在酣畅淋漓的飙戏中渐次揭露。最后一场神似昆汀式的枪战乱斗,又将整部片子拉高了一格。大器晚成的处女作,久违逢甘的风格电影。(强烈建议二刷,多的是“卧槽”的细节呼应)
腔调和氛围是有的,服化道也不错,戏骨们也在线,就是人物多,线索杂,剪辑、节奏没起来,动作戏不够分量,也不硬朗,找个好的武术指导,多点打斗,可能票房会上去。
毫无节奏,挖坑不填,过分追求非线性叙事的群像剪辑做不好就是这样:故事一顿混乱,人物全成符号,毫无行为动机……可惜了王志文和徐亚东了
电影感这个东西,导演是真缺啊。如果说《一代宗师》是清明上河图,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那这部可能就是小鸡吃米图,就差这么多意思。
【B-】《罗曼蒂克消亡史》版《老爷车》,看完后一查编剧惊了,二逼瓦西里。虽说不少情节写着写着写没了(雪儿的情人是谁?多年前搞砸的那单具体是怎样?),最后的幕高潮解决的也有些瞎闹,但总的来说这个多人物多线索的故事做的还算圆满了。遗憾的是导演功力一般,分镜一股子电视剧感,完全没把宣传中“跨国拍摄”的大气宏伟展现出来,只能说是合格把故事讲明白了。但老戏骨们真的是宝藏,王志文李立群许亚军飙戏太有张力了,给电影增色不少,看的过程中我还特意想了下如果都是鲜肉来演会是什么样(然后觉得惨不忍睹便不想了),编剧们多写些这样以中年人为主角的剧本吧,除了电视剧,大爷们在银幕上也真的光芒四射好吗!
5分吧,能看出创作者在各方面都有着一些小心思或是小抱负。但是,方方面面有都差着那么一点。节奏感也是差点,有些不明所以的拖和累。
野心太大,能力不足。攒了一个虎头,高潮只能收成蛇尾。拿掉三分之一的人物和故事线就能好很多。
这么好一个剧本导演能给拍成这样也是牛逼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部电影,感觉就是影片台前幕后所有的主创人员,非常用心地拍出了一部烂片,尽力了,尽到你都不好意思多加批评。
恭喜二哥,恭喜徐导。作为“老新人”,这真是相当高的起点了。电影从剧本到制作都非常用心,希望在市场上也能被认真对待。在大银幕上看到王志文和李立群对戏,觉得惬意,像吃了一道失传已久的家乡菜。
又装逼又长,补拍痕迹明显,王志文并不出彩
怎么说呢,应该说惋惜,一群演员这么好的技术,却只能演这种水准平庸的东西,王志文连眼袋抖动都在传递情绪,这么好的演员,多久没出演过像样的角色了?导演像塑造一种“范儿”,算是部分成功了吧,八成的气氛依仗这几个主演自身的技术,一直在想,这电影如果没有导演,凭这几个老戏骨自己捯饬商量着来,也照样不比这个差。肯定不烂,看看演技也能让人坐得住了,但肯定不好,这距离真的电影差一口气啊。话说回来,做电影海报的广告公司的俩人一块鼓捣了个电影,竟然比那么多科班的电影人做出的东西还像点样,这说明什么呢?
很少打一颗星,这次撞上了。叙事混乱,剪辑混乱,节奏混乱,莫名其妙的出现某些令人不解的画面,导演是在故作高深吗?本来挺好的一个故事,给这傻导演整成这样。一会中文,一会英语,这又不是英语课老师读课文。唯一的星送给那些老戏骨吧,求求你们也别接这种傻导演的片了
导演告诉了我们 什么是教科书般的演技 什么是教科书般的优质演员,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科书般的导演能力不足,导致我们观众有了教科书般的扼腕叹息。
看完整个影片,感觉编剧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能把众多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线头还极其复杂,后来知道是二逼瓦西里,怪不到。台词写的有意思极了,演员处理台词的方式和能力更强,个个都是表演艺术家。导演是第一次导电影,但是腔调拿捏的特别好。关键是制片人太厉害了,能把这么一帮人精攒到一起,拍一部新人导演的电影,厉害!
失荆州的是诸葛,断头的却是关羽。酒肉臭的在朱门,冻死的却是刍狗。用剃胡刀就能闻风丧胆,却败给了停住的怀表。穿白西装就会人模狗样,却变成了朵颐的咸鱼。杀人皆为了爱憎情仇,有的专业苦练两年钢琴,有的隐忍委身洋人身侧。化池鱼遭殃,因萧墙起祸,到头来不过是寄生租界的动物,无法脱轨的火车。
老男人型电影,不是说主要演员是老男人就说是老男人型电影,而是整体气质就是一个老男人在你跟前儿讲故事,不急着弄大火,放猛料,平常说话间震你一下,平静有力量,到了故事高潮,就像王志文的绝招一样,就那一下,干脆明确,唰的一下完事儿,弄得还想听,再听一遍,它就是一个好故事,到时候上映别憋着劲儿的找暗喻,没劲,放轻松享受故事。
我靠,讲的还是中苏友谊,杀人送钱,全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