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和大叔在沙滩上晒太阳堆出一坨大便的时候,我想起了《菊次郎的夏天》,有笑又有泪的,那些个夏天都有着“老顽童”与“笨小孩”的白日梦的味道。夏天之后呢,成年人重复着失落,孩子也长成了成人,好像阿娟说的,“人生的路很长。光有梦想是不够的。”
如果智强考不上联考,或许他只能成为和绑架他的大叔一样的人,无用的、无赖的。那样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都投掷在读书这件事上好像真是有些可惜了;但想想,长大以后,我们大部分的人生不也都耗费在了工作上了。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吧,太多的时间“浪费”在了那些顶无聊的事上面了,真是无奈啊!所以我们渴望这样一个发了一场白日梦一般的短暂的夏天。孩子与大人,陌生的彼此却得到了情感的补足与投射,就好像梦与现实一样,在一个夏天的日出时分,一架直升机从海上飞过。它不是那个吃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孩子梦的飞鱼。它也是。
但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体罚学生的老师、不负责任的继父、强暴阿娟的男人……在这里都令人恨不起来。电影也完全没有要谴责他们的意思,它只是中立地将不论怎样的社会中的不可避“丑陋”揭露,有些调侃地讽刺了一把警察,但连一桩绑架案还是变成了如此温情的故事;在为了让阿强能赶上联考,各地的人都在到处为他加油打气。我们常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考上了就有希望,人们对这个孩子的祝福,就是这个社会的希望。去过台湾的人,常常说台湾的话就是“那里真有人情味儿”。反思我们的社会呢? 首先为什么我们说中华文化更好地在台湾甚至日本有更好的保存。因为文化,没有价值观和人文关怀,就是一样空洞的东西。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国家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其次,接受这样教育的我们一上升到民族主义的时候就有些畸形的,甚至发展到“辱骂”“打砸抢”,尤其受到西方的价值观冲击之后,可是个性追求却怎么就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我出过国的朋友常常就是“国内的人如何如何”,“女权主义”的朋友总是“现在男人都怎样怎样”;有着精神追求的“文青”朋友对“没思想”的俗人不屑,对“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爱挑刺;偶尔与朋友聊起社会问题,不知不觉就变得抱怨很多,关怀却很少,我们看待社会的不健康几乎是用极粗暴的态度,自己仿佛是独立出来的,站在高处用“上帝”一般的视角(“人类是愚蠢的”),也将社会里的问题给大众贴上标签,“没有素质”“自以为是公知”……除了自己的“圈子”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立体的个性,其他人已经因为某一个行为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标签。就算是比较普遍的个人现象,我们又是否真的可以将其群像化?关于个人价值如何去实现呢?关于人文关怀,我们究竟该怀着一颗愤世嫉俗的心去批判去谴责,还是该怀着一颗慈悲的柔软的心去给出救赎的希望?我想不清楚。我常常自省,我很清楚的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却也不能够做得更好。所以影片中所展现出的人文,我有孩子爱做梦的烂漫,也有成年人自觉自己没用的无力感,我对人情味儿有憧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一声叹息,它像《天水围的日与夜》,不是大悲的让人感受到捶胸的撕裂的痛,也不是多么伟大的人性所带来的那种感动,但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哭了。
结尾,阿娟送给志强的那只热带鱼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游弋。导演也是一个大哲学家,而这是他内心执拗的天真,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需要忍住前半小时闷场,才能体会妙处。真实残酷,黑色,郎祖筠的电视台主持每次出场都很爆笑,林正盛的绑匪很亲切,几处音乐段落也不错。
黑色幽默下是最深的无奈和讽刺,全世界都在维护那个爱做白日梦成绩差的男孩的联考梦,然而还有一个叫阿娟的女孩直接被剥夺了做梦的权利,两相对比更显得残酷,还有恰到好处的讽刺和暖人心房的温馨平衡得刚刚好。
一種溫吞的影像風格,偶爾喧鬧、偶爾嘻笑、偶爾卻又憂鬱了起來。不再像小時候看到的那麼好笑了,其實全片是使人覺得沈重的。雖然講的是一個光怪陸離至極的故事,但是卻不會讓人不解,那種鄉土味正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病灶。
哎 看着好心酸 为什么阿强的联考梦让那么多人牵挂 可那个叫阿娟的女孩子呢 真是讽刺啊 电影很本土化
乡土味,被水浸泡的房子。
广州“太平洋的风”影展,继续蹭了一姐的票。意料之外的惊喜收获,从一开场便嗅到这绝对是我喜爱的类型!刘志强的奇妙漂流,淡淡日式风味。与其说是像《菊次郎的夏天》,倒不如说像《我们是小僵尸》,充满花季少年天马行空,奇异瑰艳的幻梦。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童话展现,配乐灵魂与台湾本土风情俱全,笑点如连珠炮发射,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拍手叫绝。那游弋于天上的绿岛热带鱼,仿佛是“游”出生天的刘志强本人。小男主林嘉宏也太他妈帅了吧!!!!!大有少年张震之感?感叹当年两岸的学业和考试性质及情形竟如此惊人地相似。
可怜天下老师心,苦口婆心的说教,但是那个年龄的孩子就是不懂啦。面临中考的孩子正是懵懂的年纪,告别童年的纯真和儿童的幻梦。阿庆绑架了两个孩子,只是他并不算个坏人,我们不知道有人还住在泡水的房子里,或者我们只是不愿去想。阿娟的经历令人心碎,珍惜你还能自由读书、还能做梦的年华吧
4.3 台灣的純樸,在這片裡看到了好多。是有點笨又有點好笑的純樸。這要比現在拍的台灣電影要好的多!!想不到林正盛的演技這么好,屋子裡灌了水一家人吃飯也是極美的鏡頭!!謝謝ICE~
海角七号遇上菊次郎之夏,再+20个笑点,和一个白日梦。
巨蛇娘娘,如花赵哥,乌龙绑票团,水漫海角人家,沙堆一坨便便,美丽岛白日梦,热带鱼游过台北上空
这个时候的台湾电影真有性格真好看,陈玉勋看到的是大事儿,有大人的眼界和小孩的天真,完全不是现在的无病呻吟文艺腔,这里那个主播的造型设计太有意思了,还记得看过的那个飞侠阿达,越想越喜欢,怎么有这么对味儿的电影呢??
海角七号哪有这部好
阿娟知道了残酷社会的真相:只有梦想是走不下去的,但是却没有走的更好;阿强整天沉寂在白日梦里,却离奇的受到大家的鼓励帮助,全片讲的就是 只有梦想是走得下去的,电影里的现实社会又是如此荒诞,表达了爱做白日梦的人的无奈
那时候台湾很多这种有些荒诞又有些黑色幽默的电影,真是有意思啊,如今除了文艺腔,基本不剩什么了,可惜。原来林正盛演戏这么有趣,忽视了
一个深夜,pearl台让我彻底迷恋上这个小岛
我完全无意贬低其它电影,但本片确实让我想到了《菊次郎的夏天》(一部很好的作品)并得出它全方位好于后者的结论,是的,全方位,包括配乐。
那个时代,好人坏人都很可爱。哪像现在,人既不好也不坏,又不可爱。
流露着菊次郎夏天的气质,侧面暗讽其时的台湾社会风气(媒体和联考),孩子成长的无奈,纯真的梦想与荒诞的现实,好像在进行一场进入成人社会前的模拟测试。浑然无邪的气息,孩子们和让人恨不起来的绑匪,挥舞着天真,荒诞又温情,真是可爱呢。8.3
热带鱼漂到了淡水区,汽水樽里放错了咖啡,不想读书的男孩被送了教辅书,教辅书的主人在工厂被lj。到处都是错位,黑色幽默。现在的台湾电影都很少有这样的片子了。
导演陈玉勋把该片献给“所有做白日梦的人”,这是多么可爱的献词。不要嘲笑做白日梦的人,也许他们童心未泯,也许他们心存善意,而且,他们的白日梦,也许给你带来欢乐。这是一部欢乐的电影,台湾特色的无厘头,同时释放了美好的白日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许多演员来自幕后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