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片名,有说它就不该叫《艺术家》(The Artist)。就像今时今日,如果哪个国内电影明星被称作艺术家或者德艺双馨,那基本是调侃,再不然就是挖苦讽刺。诚实来讲,影片要是改叫《演员》(The Actor)或《大明星》(The Big Star),似乎更符合故事内容。台湾人更夸张,索性往前面加一个大,《大艺术家》。多个大字,广告效果就来了,堪比大片、大电影。 那演员明星和艺术家之间到底有何区别?我想,这就是《艺术家》的命门所在。放当时来看,拍电影的恐怕都不是什么艺术家。更何况,主人公乔治没落不谈,他还导了一部失败作品。艺术的分门别类中,电影一直是位居最末。原因不外诞生时间短,再者它融合了很多项艺术的表现手法,占了其他艺术的大便宜。最早的电影是魔术杂耍,后面慢慢纳入商业放映,进而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剪辑、蒙太奇。所以,《艺术家》把电影演员抬升为“艺术家”,那更多是站在了后世人的观点上。别的不管,先就把致敬的旗杆杵在那了。 《艺术家》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到1932年间,那也是电影从默片(无声片)转向有声片的关键阶段。1927年,有记录在案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了,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把电影工业撕成两半。如同电影诞生后三十年间的风风雨雨,推动这一次变革的原因仍是技术,音轨录制和电影拍摄可以分离开来。很显然,有声片的成功不在默片大导演和大明星的预料当中。就连默片败下阵来的速度,那也远比黑白电影败给彩色电影的速度要来得快。不仅好莱坞如此,以当时另一电影大国德国为例,1928年有声片所占比例仅为7%,到了1929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了86%。 有声片的出现不仅淘汰了一堆默片明星,就像《艺术家》里的乔治,当时连在戏院演奏的乐队和辩士(讲解电影剧情的人员)也失了业。对于这一变革的惨烈,黑泽明在自传里就有提及:大批辩士冲入影院,捣毁导致他们失业的声音设备。由于压力,他的哥哥(辩士组织的负责人)更是选择了自杀。因而,如果有人认为乔治的落魄反应过于夸张,那么,他们当真不知道默片时代的薄暮之歌,更不理解这一改变曾经深深影响过那么多的人。 好在惨烈归惨烈,如果《艺术家》往惨烈的方向走,它一定会被奥斯卡打入冷宫。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擅拍喜剧,这一回借得默片的壳,套上一个通俗浪漫爱情剧的壳,弄得皆大欢喜满堂彩,当真是没啥难度。电影主线是一个默片男星的没落,另一边是有声女星的崛起。两人不断对位,内心情感的反差、地位境况的强调。说到底了就跟跷跷板游戏一样,不管谁上谁下,他们玩的都是同一个游戏(电影)。《艺术家》没有把他们的关系做成最俗气和大路货的男欢女爱,比如插段床戏。更多时候,两人好像若即若离,却又被电影的魔力给吸引着。好比在电影院里,她看他的电影,他看她的电影,互相欣赏。好事者当然可以进一步阐释,这也是现代人眼中默片和有声片的依赖关系。尽管取代了默片,但有声片一直“深爱”着默片,始终没有忘本。 除去明星光环和显而易见的影史关系,《艺术家》更是一部立足于电影本身的片子。众多的戏中戏(乔治演的片子大多有出处)、片场拍摄(选角、NG和实拍)、幕后制片人(他们对金钱利益有着灵敏嗅觉)甚至是看电影的普通观众,他们都再三出现。就单说乔治,导演在他身上安放了有趣的细节设置。和妻子的感情有如死水,对方恳求他说话交流,结果他就是不说。包括那个噩梦和打趣小狗,观众都开始纳闷,他为什么不说话。或许,声音不好是一个原因,但对当时的大牌明星来说,要他们开口说话,那就有如小丑表演,损害了他们业已树立好的形象。同时可以看到,默片时代的明星更重视肢体语言,略带浮夸更好。饰演乔治的让·杜雅尔丹本是肌肉型男,他在片中的形象,静有克拉克·盖博的影子,动起来又沾染了吉恩·凯利的风采。当然,后两者都是有声片时代的明星。类似看上去很和谐,实际上却又跳脱的细节,《艺术家》里还有很多处。它所引用和致敬的对象(包括电影配乐),经常不在1927年到1932年的时间范畴。事情到最后就变得清晰起来了,《艺术家》真的不是一部默片,它只是拿默片说事。 好在,即便说了这么多,甭管搬用了《公民凯恩》还是影射了《一个明星的诞生》,它们都阻碍不了普通观众的理解,更不会影响他们的观赏体验。因为即便《艺术家》致敬了一大堆的片子,它更像是丢给影评人和老先生看的,讨个巧罢了。对多数人来说, 它只会被当做一部爱情片来看待——一部看上去有些不一样的爱情片。已不多见、被等同为卓别林的黑白默片,字数长短不限、可以妙用的字幕卡,旧式画幅比和动作稍快的诙谐人物,当这些东西和一部爱情片发生关系,那么,《艺术家》至少是讨喜的,活跃气氛,不用商量。对吧?没有3D,不是飞机撞轮船的大场面。这样的年头,已经很少见了。去年奥斯卡推结巴国王,今年索性来个哑巴影帝,谁敢说不可能呢? 总而言之,面对《艺术家》,那绝没有凭吊默片般的肃穆沉痛,再者,它也没有承担讲述经典爱情故事的义务和必要。围绕《艺术家》的争议都出在姿态高低上,如果你觉得哈扎纳维希乌斯摆出了高姿态,用糖衣炮弹去迷惑了美国人,那么《艺术家》恐怕会是变质的味道。如果你熟知好莱坞和奥斯卡的游戏法则,那么再看法国人鼓捣的《艺术家》,或许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更何况,谁说入围奥斯卡拿了奖就名垂青史,其实未必。不见戛纳时候,《艺术家》还是给竞赛单元打替补。影史多少事,到最后,若能跟那条活泼有爱的小狗一样,都付笑谈中。我想,这便足够了。【国际先驱导报】
简直棒呆!好感还是基本得益于男主的表演。原本沉浸在一位没落艺术家的骄傲与格格不入中,我仿佛看到许多艺术家在绝望中挣扎并消逝。谁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结尾竟然又以"蹦擦擦"结束了。法国人那刻进骨子里的浪漫像一把小锤,总能"砰"一下敲碎我冰封的世界。它一次次出击,我一次次中招,乐此不疲。
在当代,这样的表现形式着实新颖,这样的致敬方式也值得赞赏。但整体而言,太多的现代视角、配乐以及女主角的眉目,不太能够感觉到典型默片时代的情绪,而片尾突然出现的声效也并没觉得高明。其实,并不是卖弄情怀就应该获得赞誉的。★★★
好电影就是看的过程中完全不会考虑祖国的安危 人民的未来 !!
同行的朋友说这片子和茂瑙1927年的【日出】很像,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2011年注定属于【艺术家】!一切完美至极!★★★★★
八十五年一瞬间!其实剧情很俗套但是我居然哭了好几次,电影中的电影,默片的文艺复兴,复古得十分完美!男女主角皆太闪耀,表现精彩!狗狗的表演更是功不可没!看电影的时候情绪一直跟着主角们波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阿姆斯特丹电影周上唯一一部集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原来美丽,也可以不需要语言!
是复古情怀亦是装模作样,是匠心独运亦是投机取巧,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部精致而美好的电影,尽管这是基于一个无甚惊喜的故事蓝本。
没有一句台词,却比那些用言语堆砌起来的电影精彩的多。
给小狗个奖吧。用经典默片作比较多少有些不公平,毕竟时代不同,创作心态和视野都变了。从当前来看,影片的看点在于与众不同,看惯了视觉与台词大片,用黑白默片换个口味。轻松且略带感动的爱情电影。最深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对白真的都是废话。三星半
经典默片的剪辑,两处画龙点睛的音效处理,杜雅尔丹精彩绝伦的表演,还有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神韵,这都无法满足你吗?导演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暗语出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演员,同时又向永不褪色的他们致敬,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打动。八十五年一瞬间,电影这台时光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对平均年龄60岁的奥斯卡评委来说,“艺术家”是怀旧;而对习惯了有声彩色的我们来说,“艺术家”是新奇。然而100分钟的长片无论用来缅怀还是猎奇,都有哗众取巧的投机之嫌。男主对有声电影形式的抗拒和现代观众对黑白默片形式的抗拒构成通理。 最不卖座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恐怕要一语成谶。
对于这样一部复古、致敬,而又感人温暖的电影,让人笑中带泪,影片过程中掌声响起来好几次,除了不可思议以外,真的难找到其他合适词汇。看的时候,导演和主演就站在我旁边和我一起看,正巧里面也有一样的场景,真唏嘘,八十年时光流转,喜欢电影的心情并无不同,妙不可言。哭得稀里哗啦,感谢NYFF
如果到 BANG 戛然而止的话,我将毫无保留地给五星。
3.5 我很少打半分但这片怎么说呢,真的有那么好吗?!这种投机取巧动机不纯、形式大于内容的造作感。以为整个黑白片加一声道噼里啪啦的配乐再让演员模仿当年夸张过力的表演就能还原到默片时代了。NO!
只有袖管仍能拥抱,没有嘴巴还能发声。我收获了你给的幸运痣,你却弄丢了自己的影子。我在台下为你的默片尖叫,在楼梯为你的相遇起舞,在台座为你陷入流沙抹泪,在街口为你的失意买单。砰的一声是枪响还是车鸣,一卷胶片是表演还是真心,都不重要。观众厌倦了挤眉弄眼猜来猜去,可是真爱从来不用说话。
默片不是电影史上的时代划分,是一种类型,是光影存在的某种状态,是某种表演的方式,它代表的是温柔的心碎、幻灭的痛楚和细腻的情感;女主眉目和配乐都过于现代,非典型默片年代。
首先,导演火候不行,影片整体显得浮躁;二,女主角还真没默片时代的感觉;最后,那个《芝加哥》式的结局真没意思...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ut!Perfect! 这是一部伟大的时光机 请给小狗颁个最佳男配吧
电影真伟大!
听说你很自恋?巧了,我也喜欢你。
不能说没缺点,但法国出这样一位捧得稳又拎得清的导演真不容易。楼梯相遇是近年看过的爱情桥段中最动人的,泪了好几次,唉。欣赏导演讨论默片和有声电影二者关系的方式和论点。这电影非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