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黑白片,这样一部老电影,却蕴藏着独特的“宝石”一样的气质,在恐怖片的浩瀚海洋里,熠熠生辉,在恐怖电影地位上能与《精神病患者》并列成为马丁西科塞斯的top10。
改变自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的电影《无辜的人》由英国阿吉里斯电影公司和美国20世纪福克斯联合制作,由杜鲁门.卡波特改编剧本,英国导演杰克.克莱顿执导,影片英国公映期间,票房惨败,但在评论界却收获了好评,并成为同期戛纳的提名影片。
电影《无辜的人》无论从摄影还是文本创作上都堪称精品,得益于影片先有小说原型再有舞台剧改编,到电影这里,剧本,摄影,灯光以及台词都有了参照物。但为了营造更具说服力的恐怖气质,福克斯公司竟然屈尊放弃使用片头logo。
影片讲述家庭女教师接受庄园主叔叔的邀请去照顾自己的庄园里的两个孩子,在豪华的大宅中遇到一些列恐怖离奇的事件,出于好奇心,一步一步去探寻真相的故事。
这只是电影在100分钟里多半时间放置的烟雾弹,如果因为整部电影的恐怖气质和惊吓桥段去观看这部电影,那它似乎连恐怖片的及格线都达不到。
但如果结合电影所要传达的扭曲的暧昧的特性,即打开了恶魔装饰的宝盒的隐藏内核。
黛博拉寇尔饰演的女教师吉登斯优雅端庄,看上去人畜无害,内心柔软富有同情,可就是这样的主角形象,却在电影开篇时,受着审判,四周漆黑一团,天知道审批者是谁,法律道义,魔鬼冤魂,还是她自己,都有可能。多元多向的解读定下这部电影的大基调,同时也布下了最大的悬疑。
原来,看似优雅理性的女教师绝非看上去那么纯洁,影片通过一段女教师的自述揭示了另外一层可能性,即:嫉妒,贪恋,占有:贫苦的出身,严苛的信仰使女教师在世俗道德和放纵贪恋之间摇摆。(最后那个爪子是女老师心中,对恶的释放)
无处不在的“深焦摄影”,模糊含混的对白,虚实叠加的梦境展现,无处不在的诡异暗示,无时无刻把观众往“灵异闹鬼”上引导,可直到影片最后,仔细回想才发现“上了导演的当”,原来电影的隐藏的魔鬼是“性的觉醒”,这太高明了,比直接描述“暧昧”和“扭曲”高级多了。虽然影片有女教师和男孩的接吻,可是过程中,吉登斯明显表现出的不安明显该过了“暧昧”,而最后一次吻也可以理解对小男孩生命的召唤,导演的这种拿捏恰到好处的把多种可能性放置于情节当中,把“皮球踢给观众”
而这样做又契合或者反契合了片中的一句对白:
吉登斯:这件事情过后,你再来评判我。
格罗斯:能评判的只有自己。
影片最后,一双枯槁丑陋的双手在黑暗中慢慢呈现。同样开创了多重结局的电影叙事风格。
善良漂亮的女教师遇上可怕小孩,通常总得有个幻灭的过程,以为看见的是纯洁无暇的天使,偏偏倒过来就是恶魔的狞笑。但女教师打败小恶魔甚至弄死小孩的故事还是第一次见,这就像一个结尾既不大喊“就在你背后”或者“就是你啊”的三流鬼故事,讲的人费尽心思想要让你融入恐怖气氛中,偏偏他听得一头雾水在你沉浸其中的时候要求你从头再来。小男孩的演技不知盖过女教师多少倍,恶童的眼神令人胆寒。
本片评分如此之高应该归功于灵异气氛的浓厚以及布景服装的华丽,家庭女教师性格的饱满也是普通恐怖片所不能比拟的。一座远离城里的庄园里住着寥寥数个仆人,新来的家庭女教师从最开始的欢乐到每过一天都更添一份恐惧,鬼魂的骚扰、孩童的谎言、仆人的懦弱、环境的闭塞、建筑的悠久集体制造了一个沼泽,诱骗吞噬着脆弱的灵魂。
诡异的童谣点亮了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灯光,一双比实际年龄苍老的双手合十向上帝祈求怜悯,这双手在片名旁边虔诚的祈祷。女孩的口中轻轻唱着“我将在柳树旁死去”,而男孩一双阴鸷的眼睛瞪着人遍体生寒,所有的天真和美好不知不觉中被鬼附身成了怨念的载体,而最为恐怖的是人心的胆小和自私,因为无视真相导致鬼魂的能力越来越大。
女教师的“驱魔”到底有没有用其实没有定论,身为农家女的她怀着对孩子的喜爱而当上了家庭女教师,又凭借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善良决心与这对生前虐恋死后试图玩乱伦的鬼魂周旋到底。她的观点是鬼魂因为人们不敢承认它的存在反而助长气焰,从最初的窃窃私语到附身于活人身上都是因为众人胆小的默许,一旦被他盯上的人们敢于直视他们并说出他们的名字即可摆脱诅咒。两个孩子先后受尽看清受鬼摆布的折磨后,小女孩犹如植物人一般被带离了庄园,再不复曾经的天真可爱;小男孩则在恐惧中死去。
家中的管家曾劝告女教师,“我带过如此多的孩子,以我的经验来看,叫醒他们比让他们沉浸在噩梦中更残忍”。女教师的一意孤行的确让正义战胜了邪恶,还给两个一直自认为有超能力实际是被鬼附身的孩子一个残酷的现实,直接毁了两个孩子的未来,相信不同的观众看会有不同的见解,是生活在鬼魂制造的幻觉中、还是无悲无喜的活在没有乐趣的现实中呢。
全片充斥着浓郁的古典氛围,将一所上个世的闹鬼城堡之美展现的幽怨阴森又令人心动,旧时有裙撑的裙子最为突出女性的细柳娟腰,而裙底的沙沙声也丰富了寂静房屋中人们的想象力。花园中的美丽花朵等待着凋零,被珍爱的玩具也俱已落满了灰尘,成年女人们的欲言又止和孩童们的早熟举动无一不让戏外的观众浮想联翩,又不禁埋怨因为成人毫无责任心和羞耻心的举动才毁了无辜孩童的童年。
大名鼎鼎的《瑞贝卡》《煤气灯下》和《门后的秘密》相继成为经典后,1958年LeRoy的《苦恋》(《痴恋成魔)成为该类型又一巅峰。本片摄影,两度获封奥斯卡的弗雷迪·弗兰西斯本人也在1963年亲持导筒试水,拍出古堡惊悚禁忌电影《古屋凶魔》。此粗线条串联元素大都是心理惊悚模式,就《无辜的人》而言,抛开詹姆斯原作,就克莱顿呈现状况,很难说此片是否可归于此系列——争议之处在于对“幽灵”的看法——什么意义上的“鬼”的在场或不在场,或“幽灵”的出现即归类为志怪的叙事类型。
《无辜的人》中精巧的“一瞥式”的情节外溢决定了它与那一时期哈默公司吞吐的大量泰伦斯·费希式的邪典恐怖电影不同。克莱顿用以完成这些惊人设计的手段则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悉尼玛斯哥普技术,尽管此片并未使用彩色胶片。但在许多桥段中,导演通过机位运动打破“最短距离原则”(景别变换,通常是大景别到小景别的转进,机器运动遵循从初幅(起始位置)到落幅(运动终止)以直线最短距离作路线标准)而达到一种“外部感”,这种外部感直接作用于黛博拉·寇儿的表演,演员表演配合机位运动,一般在大景别中,眼部的方向确认是模糊的,而在小景别中则需要特别强调。但寇儿在此片中的工作颠覆了这种表演习惯,并有意配合克莱顿安排的机位行动:在导演命令机器不按照最近路线而开始在画面主体间游走穿插时,寇儿按照小景别的特写眼神演绎,而当机位与主体靠近的紧逼瞬间寇儿则故意将眼神的规定性指向迷糊。
由此生成一种外部视线——逼近主体之物的逐渐不可感知和主体对于其排斥性反应的预言——存在一种主体之外的在场物,其存在者性质是否定的但却经历了非视觉(对于观众来讲)的现身。对与寇儿来讲,它的存在是确定的,但对于两个孩子来说,无关紧要,因为他们都不是目光(摄影机)的题内之物。至于结尾,寇儿与Jessel的同胚双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关注之处是詹姆斯此中隐微的taboo描写——借助幽灵“在或不在”而漂浮不定的乱伦淫欲被如此展开——迈尔斯与寇儿的接吻,互相索要的承认的关系——两者的年龄差距,暗示死去恋人的不伦情节。Jessel与昆斯在这种解释氛围中,显然以母子关系为合理。而在最终驱魔前将少女弗洛拉与女管家劝离,则视为女性欲望的全面抽空,在此一切除寇儿之外的女性(性)包括可能在或不在的Jessel,都被视为欲望单位的对立面而应被清理,因为她们与寇儿构成的是一种明确的竞争关系——作为欲望客体的迈尔斯(或昆斯)期待或试图选择青睐其中之一。
此片犀利之处,则在于对于禁忌话题的隐微书写。恋童癖似乎是其优雅影像格调的某个特殊和弦。1960年相继在不列颠拍摄的三部电影《儿子与情人》《永远别拿陌生人的糖果》和这部《无辜的人》,俱对于“娈童”“乱伦”等taboo作讲述,再辅观Dearden那一时期的某些作品(比如《受害者》)。英伦60年代初的普遍创作风貌堪称犀利。
作为无辜的观众,看了装神弄鬼的100分钟。★★☆
#重看#黑白光影明暗对比强烈,深焦镜头美妙,气氛营造一流,丝丝恐惧在黑夜的幽冥古宅里浮游,吓人手法相当高级;秉持亨利·詹姆斯原著中精细的心理描写,发扬英式哥特风,精致暗影,优雅寒意;开放结尾,刻意模糊的多义性语境,无人无辜,凝视深渊必被回视。
不确定性是Henry James的"螺丝在拧紧"的最重要精神,这一主旨在61年极具技巧性的电影改编[无罪的人]里得到了彻底的贯彻。谁也说不清谁对谁错,我们只知那些鬼魂似乎指向人的欲望,抽离了它人便无从活下去了。浪漫主义对这部电影的影响实在是明显,女主角一步步变成了Miss Jessel,情欲与禁忌的裹挟之下诞生了恶魔。电影最棒的地方是,它居然完全保留了原文的不确定性,在两种解释方式上分别用力,最终在高潮里彼此抵消,留下了一个震撼的无解结局。
看片时产生如下感想:1、束胸有没有将肋骨压变形;2、灾年的话,庄园的人还可以无忧无虑吃得很好吗?3、仆人一天擦那么多玻璃,好累;4、难以想象现在的恐怖片女主用这个年代的表演方式表现惊惧;5、女主感觉有些神经质;6、故事比较平淡,语言很夸张,但词汇简单。
1.全片的深焦镜头和低调、高反差的灯光 简直不能更合适一部心理恐怖片,几个场景从不同的心理层面被吓到;2.女主角和小男孩的两次接吻,让整个故事走向更加玄乎和暧昧不清的程度;3.究竟谁着了魔?着了谁的魔?谁在做着噩梦?谁又醒来了呢?
哥特式大宅鬼影幢幢,马丁·斯科塞斯最爱的恐怖片第十名(兴许[禁闭岛]也有偷师成分)。细节非常精致,悬疑气氛也拿捏得恰到好处,结尾那一吻令人印象深刻。开放式的结局也契合了全片暧昧诡异的基调,高反差布光、大量深焦镜头和几处表现睡梦心悸的叠化也很有想法。ps:黛博拉蔻儿太美。(8.5/10)
表演很到位,恐怖的气氛营造的不错,不过故事就没什么大花头了。。。
精致的影像,很多段落都令人难忘。过于暧昧的情节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结尾那一吻。不过仍不妨碍这是一部优秀的惊悚片。
经典心理恐怖片,未确定答案的双重解读,或许是真实发生的超自然鬼屋事件,抑或是女主在幽闭恐惧叠加性压抑心理产生的幻想错觉。片头出20世纪公司商标前先黑屏用女童声清唱45秒歌曲,奠定清冷空灵的诡异基调。儿童是纯洁无暇的外表,往往又总是被设定成和邪灵联系的存在。家庭教师进入庄园,保护→过度保护→伤害,爱与加害的二律背反。CinemaScope超宽画幅拍摄呈现出精致清晰的黑白画面,叠画溶镜和声音效果都很出色
A-. 可能是印象里拍的最精致暧昧的恐怖片。深焦的压迫层次和运镜的游离转回,一纵一横编织出幽闭的精神空间。白-黑/光-影的转换既是氛围的工具,也是主题的线索。“无辜之人”,更像是取“纯真”之意,只是高度主观的视点和似是而非的细节早已背叛了对其看似笃定的捍卫:性欲的“鬼魂”,究竟掌控了谁?
一个被梦魇控制住的女人,不断地试图证明梦魇的真实性,但是却只能证明自己的被控制。
典型哥特式的心理悬念片,气氛营造极其诡异,故事性极佳,两个小孩的表演实在叫人赞叹。开放式的结局以及最后那诡异一吻让人可以有很多想象,只可惜片尾太过急促。★★★☆
精彩之处在惊竦效果中混进成人与儿童的性意识激烈交锋,小男孩心中的魔也是女教师潜意识中自己都未觉察到的隐秘爱欲之魔的同胚原型,两个人在这个城堡中的遭遇真是天造的弗洛伊德式对位
这深焦镜头和对比度的使用着实摄人
令人不寒而栗的表演,极具张力的对手戏,哥特式的布景,暧昧的情感纠葛。。。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螺丝在拧紧》这样的名字。。。
具有古典主义美学的惊悚片,英国乡下,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庭院深深,闹鬼庄园,光影质感太美,淡入淡出、画面叠加、溶解,这些手法娴熟自如。
直逼內心的寒氣,冷感電影。孩子們那麼成熟,尤其是那個小男孩,筆挺西裝,長篇詩文還有冷靜的性格,這座莊園如同魔咒,美麗的糖衣下卻在慢慢腐爛,雕像中爬出的蟑螂,沾滿蜘蛛網的小屋。真是一部好看的哥特電影
这算是哥特女家教版大法师驱魔么 结尾糟糕了小男孩死了 这是很风格化的但不恐怖 比灵魂狂欢曲差在了暧昧与恼人的对话上 勉强4星
根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改编而成,原来是讲驱魔的,但已经没有原来看《驱魔人》感觉那么震撼了,不过这片子毕竟早一些,加上小孩的表演同样也很不错,唯一受不了的是女孩的哭声太刺耳了,我不得不把音量关小。天主教的驱魔是只要能知道魔鬼的名字就能控制那魔鬼方便驱魔,真长见识了!
要问如何把一部恐怖片拍得“美”,这里就有明证!黑白、宽荧幕,对比强烈的光影,每一帧都像画一样漂亮。黛博拉寇儿纯洁无辜的长相和表情,再加上两个小演员出色的发挥,恐怖片的氛围被渲染得太棒了,完全不需要任何一惊一乍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