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因为李馨巧,因为《激战》而喜欢上了这个荧幕上乖巧可爱懂事的小女孩。最后看完也没有让我后悔看这部电影。尽管有人评论说,她在里面的表演做作,但我想她始终还是个孩子,不妨碍我喜欢她。
电影也很好,制作不精良,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缺点,但这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里的一开始出现了一大片田野,田野里坐落着一幢有着红屋顶抽象派风格墙面的安老院。这个安老院太不一样,从它的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出来。有个设计师经常设计一些奇怪的衣服,可以帮助抓痒的衣服,可以变脸的衣服,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他像在逗老人开心,又像只是在替老人打发无聊的时间。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老人们快乐的样子,有3D电视可以看,有老朋友们陪着,虽然还是会有儿女不在身边的失落。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因为李馨巧,因为《激战》而喜欢上了这个荧幕上乖巧可爱懂事的小女孩。最后看完也没有让我后悔看这部电影。尽管有人评论说,她在里面的表演做作,但我想她始终还是个孩子,不妨碍我喜欢她。
电影也很好,制作不精良,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缺点,但这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里的一开始出现了一大片田野,田野里坐落着一幢有着红屋顶抽象派风格墙面的安老院。这个安老院太不一样,从它的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出来。有个设计师经常设计一些奇怪的衣服,可以帮助抓痒的衣服,可以变脸的衣服,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他像在逗老人开心,又像只是在替老人打发无聊的时间。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老人们快乐的样子,有3D电视可以看,有老朋友们陪着,虽然还是会有儿女不在身边的失落。
然后电影开始转换场景,阿福和儿子去吉隆坡看母亲,林叔偷偷地搭上顺风车也来到了城里。一系列小故事开始展开。
电影里的几个人物,阿福,多好,儿子阿boy,两个林叔,林凤娇,阿弟和小孙女,各有各的特点,但都是同样的简单。他们就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人,有着很普通的生活。虽然演技有点生硬,但是那些混杂着各种语言的台词很容易就能让人忘记了这点,然后被欢笑和泪水一点一点感动。
这个电影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孝。孝,和肥瘦都无关。子女和父母都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因为这些时光是那么的短暂。不要等到时光不再,再来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陪伴其实就是最好的孝顺,只要在一起,晴天雨天都是好天。在新闻里经常看到的割肝救母,我们以往宣扬的二十四孝,其实往往比不上这种细水长流的生活本身。
小孙女Joey一直问妈妈,那不是只能见阿公十次了。看到这里鼻子有点酸酸的。然后Joey在墙上写下了10,后来变成了10+1,再后来变成10+1+1。前面看的时候一直会把Joey一家和阿福一家拿来对比,看到这里这种比较已经不在,只要在一起久了,那种由生疏造成的隔阂自然会消掉。
喜欢最后那首歌,很好听,就像那一片金黄金黄的田野给人的感觉一样,既热烈又温情。
晴天 雨天 天天好天。
嗯,不像电影的电影,特别特别温情,笑中带着泪的看完了,里面的话语总是能说到心坎里。
终于似乎明白为何隔代亲,因为都是弥补和所需;小孩不明白什么是孤独,而老人不喜欢孤独,他们都需要陪伴,恰巧他们在一起孤独感减少了,老人对小孩,弥补了对自己子女曾经年幼时光缺少的陪伴;而小孩围绕着老人,寻找到了在身边的安全感;而卡在中间既是女儿又是父母的我们,不是不想陪伴,也不是不明白,而是为了生活奔波也被迫无奈,所以总是这么循环着。我们都经历过童年,现在正经历曾经父母的拼搏,父母正在经历他们父母的曾经,未来的孩子都将经历我们所经历的;一直循环,也就是这样的循环,才让我们每到一个阶段才会懂得不易。
记得片中阿公对子女说:“社会就是这样子的啦,有的吃,有的穿,开心就好咯,我们是一家人,好坏一定要说出来,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个人想办法。”没错,中国式的家庭,太多的自我承受,家庭情感捆绑和缺乏沟通,每个人都有个强大的内心不外露,为的都是不给家人带去麻烦,不知何时开始,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越来越客气、越来越不想劳烦、似乎心里都逐渐开始隔起了屏障,而之所以是家,不是该轻松温馨嘛?
最后结尾那一段歌词很喜欢,特别特别喜欢,无原因,大过年的把我看哭了;生活的起初本就该是那样,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就像那句:一句白开水,也可以很清甜。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家庭生活,却忘了自己的也被别人羡慕着,阿公说也对,事情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好了;晴天、雨天,都是好天。
取景于马来西亚,说话却是港台腔,真的很好很温情,把亲情、友情、爱情都点的很到位。
推荐。
且让这部电影,成为一种带动吧。带动我们,激发大家都有的恻隐之心、感恩心、爱心和孝心。诚如卓卉勤在访谈中说,现代的儿女,确实对父母很冷漠,但他们不是不爱父母,也谈不上他们不孝,这种感觉微妙但无法言喻。 且让这部作品,成为普罗大众的话题吧。它是一种良性的探讨,知性的研究,感性的觉察。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触动,它反映人性的美,也让我们看到父母即伟大又平凡的爱。我认为它是有价值的,是珍贵的;毕竟这部电影带出了值得大家探讨的一面,值得我们反省的一面,以及深思的一面
且让这部《天天好天》成为一种效应吧。就叫做《天天》效应?这部戏是一把推手,对一些人(当中包括了自己)来说,它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回想一下,我们或许做得不够,抑或我们只有在戏院里心动、感动,在网络上高谈阔论;但还依然没有真正去行动,去实践 林孝顺老师说:子欲养而亲不在。做而言不如起而行。多谈未必无益,但是行动才是最实际的。
基本上看过所有我能有机会看的大马华语电影,包括《丹绒马林有棵树》或者《单眼皮》(这不知道算不算华语电影),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缓一缓自己的那份“乡愁”,专门写点东西,还是第一次。
一开始当看到两位“林”老先生一个用广东、一个用福建话对话的时候,我就会心的笑了,是部好的华语电影。作为一个电视电影,自然不能和大作相比,但是对亲情的表达,却一点不比大作逊色。电影里面全是大马华人普普通通的生活,大家都做着普普通通的工,干着普普通通的事,处理着普普通通的家庭关系,正是我亲眼瞧见、亲自体验的那些大马人的生活,故事在其中展开。
从玻璃市下到KL,简简单单的几天里,发生了寻常而又不简单的故事。玻璃市这个偏僻的州属恐怕鲜有人知,而我却对其颇有感情,至今还有认识的华人在那里做工。看见那辆两位数字母R开头的车牌就想到很多旧事。看到Joey 坐在火车上,一个个的念那些熟悉的地名,“Bukit Mertajam, 去到Sungai Petani, Gurun, Alor Setar, Arau.” 当小姑娘念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有个声音自动的说,到了,到站了。那段音乐也特别的美。结合Joey去找爷爷的剧情,挺催人泪下的。到后来,她在Alor Setar下车,站在站牌前我曾经也站过的位置。只是电影里的Mata几好,可以将她从Alor Setar送到Arau.
那个地图T恤,也是个很有趣的创意。“Johor痒,不是Pahang啦。”太逗了,完全是大电影才会有的创意。
电影里还有几处“泪点”,让人鼻子酸酸的。特别是墙上的那个“10+1”。
作为一个华语电影,各路方言、华语齐来,还有华小学生在课堂上拖着声音读马来课文的情景,非常的深入生活,深入细节。这些大马人生活中很普通的情节,在我现在看来都是那么的亲切、动人。很久没有说过“这里几美一下ho”这样的语法了,说了身边的人也未必懂我在讲什么。但在我内心,这却才是最亲切的表达。
大陆人未必都还真的那么懂得传统礼仪,但是“孝顺”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却是自己民族的identity. 希望这种美好的品德,就如北马的稻田一样,永远那么广袤、那么茂盛,留存在天地之间。
当然是去看了《天天好天》这部本地电影。制作比《大日子》更好,《大日子》是弟弟叫我看的,他说不错。由于《大日子》,朋友特地去米昔拉度假,以为拍得出类似的渔港照片。近来报上大肆报道《天天好天》,所以也去看了。原以为画期不会久,过了数天去看仍旧在上映,而且散场走出戏院,人潮是拥挤的。
戏是感人肺腑的,是圆满结束的,不过还是有遗憾吧。
那个兔娃娃的阿公回去老人院之后,她回复过去的生活模式,妈妈没空理她,女佣会确定她温饱,但电脑网球是独个儿玩的,秋千旁边的位子是空的,文化作业没人帮,长幼有序没人教。
为什么阿公不要留下来?自家亲人比不上蓝天白云、绿田地大树荫,还有一众臭屁老家伙的调侃。为什么阿公不要留下来?转为单亲妈妈的女儿成天扑上扑下,为生计操劳,对主任老师说,不是不想多关心女儿,而是无法,因为糊口是燃眉的。剥削人性的工作,城市的正常规律。
妈妈远远看着台上的女儿与阿公的合奏,哭得稀里哗啦,百感交聚,接着抹泪吸气变脸,带着笑容上车向客人介绍下一个行程。由不得她矫揉造作,全家由她扛起。阿公如果留下来,多好。
<图片1>
从戏院回来的周末,看了《第四张画》。同样是由许多美丽的画面组成的电影,《第四张画》的导演是摄影师出身的钟孟宏。戏的主轴是社会底层,破碎家庭的小孩。这样的小孩,比兔娃娃更惨上百倍,爸爸妈妈都不能保护他,也没有长者帮他一把,他只有靠自己。
这套戏看到最后真要骂导演,怎么没让警察破案?怎么没让戴立忍就地正法?怎么没交代小孩以后安全幸福地生活下去?至少让毕小海的妈妈带他离开继父嘛!怎么样的妈妈和熟人嘛?交代他自己小心,就把他丢回去跟杀他哥哥的继父相处。
这些大人都是鸟蛋。
然而导演的目的不是讲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一个仍然发生中的故事,在台湾低层社会不断上演的故事。他没有让小主角给我们美好的期许,他会好好的活下去,努力奋斗,安全健康,学有所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彩带从天而降。没有。
他让我们看见,如此的环境,生存着这些小孩,如果不要变成报上的负面社会新闻,变成械斗死亡的统计数字,观众们能做什么?该做一点什么?
当我们拥着爱儿,对他的前程充满似锦的幻想之时,我们看到那些兔宝宝和小海同时存在吗?
25/01/2011
晴天,雨天, 都是好天。
很感动
如果生个不孝儿子,还不如生块叉烧---- 大马天空下华人的传统孝观念。全剧的演员都和影片淡淡乡土的气息很搭,唯独那个小女孩除外,做作,表演习气太重,是影片的败笔。
支持本地电影~
晴天雨天,都是好天。。。很感人的伦理剧,虽然没有帅哥美女,但是情节很深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
简单温馨
很温馨的电影。演员演技比较生硬,情节的安排上不是特别新颖。但是胜在细节动人,墙上的10+1+1看着让人鼻子酸酸的。语言混杂让片子充满欢乐,总之很喜欢~晴天雨天都是好天
10+1+1
晴天 雨天 都是好天
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
简单温情的电影最打动人。事情换个角度看,就会好了,晴天、雨天,都是好天。逃离安老院的亲情修复之路,有点飞越老人院+天伦之旅的意思,不要等到失去才去后悔,能做的就是珍惜和家人的每一刻,用心陪伴。p.s.闽南话对粤语感觉莫名萌。
10+1+1
一枝一叶总关情
晴天雨天都是好天
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悲催啊~
一部不错的本地创作,有诚意,至少我被感动了。。。。
很不错的电影,充满了鲜活的大马风味。
典型东南亚亲情华语电影。语言总是亮点。
1.阴晴,都是好天;祸福,此生有幸。2.凡有华人处,便讲孝亲。
大马版《天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