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2018

HD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德尼·梅诺谢,斯万·阿劳德,若西安·巴拉斯科,埃里克·卡拉瓦卡,弗朗索瓦·夏托特,阿米利·多尔,奥拉利亚·佩蒂特,弗雷德里克·皮耶罗,贝尔纳·维尔莱,海伦·文森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2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3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4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5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6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3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4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5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6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7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8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19感谢上帝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感谢上帝201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亚历山大(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和妻子玛丽(奥拉利亚·佩蒂特 Aurélia Petit 饰)结婚多年,一家人在里昂定居,小小的四口之家充满了幸福的欢声笑语。然而,亚历山大有着一段灰暗的过去,他在当童子军期间,曾经被他深深信赖的神父所猥亵。这段遭遇给亚历山大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他只能选择将这段记忆深深的封印在心底。  一次偶然中,亚历山大震惊的得知,当年猥亵他的神父现在仍然和孩子们有着接触,这也就意味着,他依然有可能威胁到那些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于是,亚历山大和同他一样也是受害者的弗朗索瓦(丹尼斯·门诺切特 Denis Menochet 饰)和伊曼纽尔(斯万·阿劳德 Swann Arlaud 饰)决定联手站出来,揭开神父伪善的假面。代立军生死金天鹅人鬼情未了英语泰坦尼克号2周杰伦嘉年华演唱会香港站异色天坑寻龙他们携带死亡身为人母民国大劫案2盗贼先锋乡村爱情圆舞曲布莱克书店 第三季流浪猫鲍勃(原声版)人食人实录史密斯夫妇(剧版)无耻之徒第四季冷血红番绅士刑警最后一次心动卿何薄命之羔羊少女开心三响炮史前探险记灵异牧场美女与野兽层层追凶点对点北斗:一个杀人者的回心转意两家人2006追寻柯川一个桶亿万 第六季心戒被勇者队伍开除的驯兽师,邂逅最强种猫耳少女花间提壶方大厨第一季如果,爱爱情不归路爱在咫尺间阴阳路4与鬼同行地下地上强尼凯克极品女士第一季无路可逃积奇玛莉(普通话版)

 长篇影评

 1 ) 神父能有欲望吗?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

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

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

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

《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â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

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这里不得不提前段时间占据媒体头条的“Theodore McCarrick性侵事件”,Theodore McCarrick(下简称TM)是前华盛顿地区红衣主教,一位男子公开指控他在1971年曾被时任纽约地区主教的TM性侵。跟《感谢上帝》中的普雷纳神父不同,TM否认了对他的指控,不过纽约主教区调查后发现这些指控并非胡编乱造,有事实证据支撑,遂将案件上报梵蒂冈。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段时间内,TM隐居在堪萨斯的一座修道院进行苦修(是诚心忏悔还是为了平息众怒?)

听证会举行后,梵蒂冈撤去TM的神职.他也成为近代以来层级最高的被逐出教会的人物。教皇对此的态度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也不允许TM主教上诉。

TM的犯罪,是对权力的滥用,利用神学院学生、教堂儿童对主教的尊敬心理,就像《感谢上帝》中的受害者说的,在那个当下,你被选中和神父单独相处,这种时刻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谈资,会让你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也是一种腐败,它具有普遍性,这是权力所到之处必然存在的阴暗面。这些都是TM犯罪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TM主教对“法外之性”的追求(就像婚姻中的出轨,它们带着天然的性刺激),甚至认为天主教会里运作着一个庞大的“Gay Clergy Networks”,有人专门运送着年轻俊俏的男孩,为教会权势人物服务。

性,依旧是一个taboo。因为是禁忌的,就必然充满诱惑。

我不由想到前不久纽时的一篇叫做“同志神父的沉默危机”《A Silent Crisis for Gay Priests》 的报道,内容是关于同志神父的采访和调查,当中抛出的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神父到底该不该有性欲?

众所周知,天主教中的神父(可以追溯到四世纪)奉行独身主义(celibacy),性行为被视为“不纯洁”,这等于把神父和七情六欲隔绝开来,圣人化,偶像化。长久以来,它就像一种默认圭臬,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的制度,很少觉得不妥。直到神父娈童的丑闻被主流媒体报道,透过受害者的叙述,我们才发觉这个制度的荒诞性。首先它否认神父是有欲望的,或者说如果它承认这种欲望的存在,那就要求神父们压抑性欲,把身体和灵魂都交给上帝。其次,独身主义真的能够维系神职人员团体的圣洁吗?还是充其量只是谎言和罪孽滋生的温床,一个借口,一块遮羞布,让教会更加高高在上,也更加神秘不可测。

这种对“性”的清高姿态还表现在对同性恋的排斥上,虽然教皇方济各对同性恋表明过温和的拥抱立场(2013年他那句惊天动地的“Who am I to judge”言犹在耳)但长久以来,教会对同性恋都是抱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譬如坚持同性恋倾向是一种神经失调、驱逐同性恋教徒,让他们活在羞耻中。

尽管同性恋在神父中的比例高得惊人,根据纽时的数字,这个比例30%~40%,个别神父甚至认为占比高达75%,其中有wei来自佛罗里达的神父这样说:

“A third are gay,a third are straight,and a third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they are”。(1/3是同性恋,1/3是直男,剩下的1/3连他们的性取向都搞不明白)

纵然同性恋在神父群体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全美真正敢公开出柜的神父10%都不到。这种悖论让“神父性侵”注定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或道德层面来抨击,受害者不仅是那些对神父怀抱崇仰之心的孩子,神父也是,他们活在黑暗中太久,已经变成一种符号,就像裘德洛在《年轻的教宗》里诠释的,黑暗能拉开角度,塑造某种伟岸的形象,但不知不觉,这种黑暗也侵蚀了它极力成就的伟大。

接受纽时采访的神父们都要求谈话能够确保机密性,以防受到所属教会或者上级的惩罚。教会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住房、健保甚至是退休金,神父如果被发现性取向“不合规”,即使他遵守独身主义,也还是有大概率失去上述三样保障。

教会把罪名扣在同性恋身上,认为他就是导致神父们堕落的罪魁祸首。英文中对天主教会的同性恋群体有一个cult味十足的表达:薰衣草党(lavender mafia),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教会对同性恋的恐惧转化为专制行动,它变成一种人尽皆知但又开不了口的秘密,虽然我们都知道,一个有同性恋的神父并不代表他就是性侵怪物,这种做法让人想到中世纪的“猎巫”行动,当时基督教为了维护自身权威,将所谓的异教徒赶尽杀绝。

同性恋神父往往是先知道“柜子”的存在,才知道自己是gay。同性(尤其男性)间的友谊是危险的,极易在“性”的边缘试探,这也是为什么教会存在类似的警示箴言:Numquam duo,semper tres.(不要成双,保持三个人)(ps教会大概不晓得3P概念^_^)

纽时援引了一位神父的话,充满戏谑:

You couldn’t have a particular friendship with a man, because you might end up being homosexual,and you couldn’t have a friendship with a woman, because you might end up falling in love, and they were both against celibacy. With whom do you have a relationship that would be a healthy human relationship?
(你不能和男性建立特殊关系,因为那可能演变成同性恋,也不能和女性坠入爱河,这和同性恋一样,是违背独身主义的。所以和谁才能建立所谓的健康关系?)

今天(在美国),神职培训一般是大学/大学后开始,但在1980年代,教会招的男生要小得多,他们大部分都还在青春期。现在那些四五十岁的神父都经历过这一时期,那种环境让他们的“性发展期”“性观念”是扭曲的,神都不能结婚,从一开始性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节制和服从。“性”,从来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

但神父们的欲望,并不会因此消停。在教会里,“性活动”跟“出柜”是两回事,它暗示柜子明关暗开,也显示了教会的虚伪:它默许着这种行为,但却不允许人们公开谈论它。

沉默的阴谋。(conspiracy of silence)

受访人中有一位叫Bob Bussen的神父说:

我五十多岁的时候出柜。进神学院时“我18岁,是个年轻热情的白人处男,对直男、gay 这些东西一无所知。很多年来我守着这个秘密,我祈祷的是能在别人发现我是gay前死去,而不是让上帝改变我(的性取向)。

当然最后他还是选择勇敢面对自己。甚至是以公开露面的形式接受采访。

Bob Bussen

神父可以有欲望吗?可以谈论性吗?可以在LGBT运动浩浩荡荡的今天,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吗?这是看完《感谢上帝》一直在想的问题,如果他们有抒发欲望的管道,这些伤害是不是就能避免了?谁都无法预设结局,在这样的故事里,做假设总是显得太残忍。

最后想引用John Coe神父的一段话,他今年63岁,刚刚出柜:

It’s not just about the sexual abuse crisis,they are sexually traumatizing and wounding yet another generation. We have to stand up and say no more sexual abuse, no more sexual traumatizing, no more sexual wounding. We have to get it right when it comes to sexuality.

(这不仅关乎性侵危机,他们也在性方面摧残伤害下一代。我们必须站出来并拒绝这些性侵害,这些性创伤,还有性伤害。当我们提到性,必须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ps.

生活在一个wushen论的国度,我们很难理解这些神父的行为、他们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力控制力,以及宗教在他们生活中占据的分量。推荐两部类似的片子,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俗、宗教二者的博弈,或许制度有错,但更可怕的是深不可测的人性。

1.2017年Netfilx的纪录片《守护者》The keepers

2.2016HBO八集迷你剧《年轻的教宗》 The Young Pope (续篇听说马上要出来了)

 2 ) 感谢上帝

向以奇情故事取胜的法国导演欧容,这次令人大跌眼镜地转向批判现实主义,描述三名年少时遭遇神父性侵犯的男性受害者,成年后先后主动揭开难以启齿的悲惨经历,批判矛头直指天主教会里的恋童癖神父。这种严肃正统的社会及宗教题材不太像是欧容导演擅长的范畴,所以他以往那种活色生香或者骇人听闻的意象全无用武之地。 他这次将功力发挥在剧本设计上,一位恋童癖神父的性侵事件先后引出三位男性受害者主角的故事,貌似传统的编剧手法,实则用沉重的现实锋利地剖开受害者的内心世界,由点到面去刻画性侵对受害者的成年生活带来种种不可预计的影响。 受害者总是相似的,然而他们却有不同的隐衷。第一位是事业有成的中产精英,成熟内敛稳重,担心孩子受影响;第二位是情绪化的普通中年IT男,擅长用媒体炒作;最后一位是来自社会底层人士,瘾君子兼有性心理障碍,这位则最有看点也演绎得最出色。三人的阶层属性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与教会及神父的抗争手段,更重要地还体现出他们身边家人的迥异态度。有的家人得知真相后表示理解全力支持,有的家人则选择继续充耳不闻,或者逃避现实。这里面最主要是出于宗教的巨大影响力,绝大多数当地民众都是天主教徒,一方面不肯接受信仰的崩溃,另一方面则乐意充当无声的帮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这个剧本的野心相当大,批判的内容由表面上的恋童癖神父,到宗教制度,再到媒体影响力,最终落到人心之不可测之上。面对如此不堪的性侵丑闻,即便亲如自己的父母妻儿,还是有难以调和统一的对策和应对方式。然而,三段故事内容有不少重复的嫌疑,尤其是关于父母关系的交待,以及他们婚姻生活的情节,令整个篇幅变得冗长,节奏也愈加丧失掉

 3 ) 挺真实的,想起童年往事

小学,在人大校园住。校园的公共澡堂男部有个大池子。我特喜欢在里面玩。

有一次,我自己去洗澡,在大池子里泡澡。一个成年男子靠过来,跟我套近乎。

寒暄几句,就说“给我看看你的小鸡鸡,我给你做做健康检查”。我心想,他也不能干嘛,就给他看呗。他尝试扒开包皮,那会儿我应该做完了包皮黏连手术,小鸡鸡还挺健康哒。

看完我的小鸡鸡,他说“你摸摸我的”,说完把我手拉过去,摸他的生殖器。我捏了捏也没觉得有啥不同,也觉得有些尴尬,就说,我得冲澡去了,再见叔叔。

这人之后我没在见过。而这段不好不坏的经历,却如你所见,清晰的留在了记忆里。

那么,是不是我年龄再大点,场所再隐秘点,就可以互相帮助了呢?我觉得是肯定的。

我这段在现在看来也没什么的健康检查,其实心里感觉也是有点恶心的。更不用说电影中描述的不同程度受到性侵犯男孩们了。

由我的经历,我可以非常肯定

1.他们的记忆会非常清晰

2.隔代中老年男人,触碰少男的身体和生殖器官,会非常恶心。

(这和父亲帮忙洗澡,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3.对他们往后的生活,必然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基本这辈子就被毁掉了。

那为什么会对少男的心里甚至生理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以我寥寥的那么一丁点感受分析,

首先,和陌生的、隔代的中老年男人之间,没有感情情感作为性行为的基础,那么,请给个理由先,我为什么喜欢和你在一起,并互相摆弄生殖器?不是你情我愿、霸王硬上弓,导致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性。

第二,心理阴影从何而来?为何提起往事会流泪?影片中给出了一些答案,但并不够深刻。首先对神职人员,是100%信赖的。而当发现自己被控制、精神和肉体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任人摆布、任人摧残,甚至被人利用且无处沟通时,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最相信的信仰和人的好印象,一瞬间就被完全瓦解,不疯即死,或者变得极度抑郁。提起往事,就会想起那种无法逃脱的无助感。

第三,为什么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性教育的缺失+童年错误的引导,会让受害者抵触性,抵触异性,封闭自己,有软肋压在心底,并且对性,包括与异性和同性相处,都会自卑。

由于小时候受过刺激,导致从内心深处抵制性方面的交往。再有就是,由于小时候接触有关的事情是非常态的、甚至变态的,因此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周围的异性,从而自卑。这个自卑不会忘掉,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4 ) 感谢上帝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 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 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 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 《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â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 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我这应该是摘抄的,之前记在别处的,找不到来源了,侵删

 5 ) 一点点想法

很多人都在说欧容不再搞奇情drama选择搞主旋律了,挺没意思的balabala

这部电影还挺不可思议的。

观影开始就让我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培耶尔神父作为最受争议的侵害者,无论面对受害人还是警方都坦然承认了他对受害者的性侵。但就对他的惩处想要获得一个让受害人能平静的结果,抗争者们却还是走了这么远都没达到。

现实中几乎所有性侵相关的案件都在于双方就“性侵与否”的事实,进行初步博弈。

专门去看了新闻资料,培耶尔神父本人也否认了所有受害者对他的指控,相应巴尔巴兰也可能不会得到惩罚。

欧容真的是一个斗士啊……他把荒诞缝到电影里,镜头取景叙事节奏光影配乐没有一丝一毫的煽情,冷静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让观者都觉得太过于真实以至于不太欧容了。结合真实的新闻看才能直观的感受荒诞。

“电影里神父居然会承认性侵了?”

“电影里神父承认了却没有得到惩罚?”

培耶尔神父在欧容的电影里都只是一个导火索。欧容假托“一个坦诚的性侵犯”所真正嘲弄憎恶的是巴尔巴兰主教所代表的横跨了数百年的宗教机构,虚伪纵恶,假仁假义,腐朽无知。

其他特别细腻的人性闪光点,结社存在的问题,场面调度之类的就不说了,总之这还是个体对抗庞大机器的一场斗争,理性也能从中彰显出来。

在刷碗的时候想到了欧容的奇情与他这部好像没那么特别的作品。纯粹其实也不纯粹,电影是他主观印象的反映,但他的责任感和他的艺术技巧可以在他的表达里并驾齐驱,而用不煽情去鲁莽轻易的毁坏一切。

目前看到新闻说神父还是被判有罪,但是宗教更向上阶层的地位还是难以触动,道阻且长啊。

总之欧容永远不让我失望。

 6 )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

时隔十年,欧容再次带着新片《感谢上帝》回到柏林的主竞赛单元。近两三年来,欧容可以说是频频推出新作,尤其是在创作上还不断地尝试新的风格。

弗朗索瓦·欧容

2016年冷冽优雅的《弗兰兹》,2017年前卫大胆的《双面情人》,再往以前的作品看,《八美图》、《干柴烈火》、《登堂入室》、《花容月貌》都是少不了通俗奇情性心理的戏剧化题材。

《双面情人》

《弗兰兹》

《登堂入室》

而这次的新作《感谢上帝》却一改以往的风格,不再以女性角色作为探讨的中心,转而将镜头对准了一群童年时期曾受教区神父猥亵的男人。影片的剧本则改编于目前在法国正闹得沸沸扬扬神父猥亵案件。

影片从受害者的视角推演事件,从四个半虚构的人物着手,解构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由于同样是神父猥亵男童的题材,不免让人想起汤姆·麦卡锡2015年的电影《聚焦》。

《聚焦》

与《聚焦》不同的是,麦卡锡通过新闻调查的外部过滤来处理神父性侵题材,而欧容则是由真实事件出发撰写剧本,以受害者首次面向公众的方式来处理叙事,也就是惯常的以真实行为事件推演动机的创作模式。

影片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果,以接力棒的方式铺开三段幼年曾遭受神父猥亵的人生,把叙事焦点从亚历山大转移到弗朗索瓦,再到伊曼纽尔。影片从亚历山大的生活展开叙事,他是一个拥有五个孩子和贤惠妻子的银行家,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表面上看来生活光鲜体面。

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发现儿时侵犯过他的神父还在教区内任职。出于为教会清除害群之马,同样也为了保护其他男孩们免受伤害,他决定向自己的孩子们做一个榜样,说出隐藏在心底至暗角落的秘密。妻子的理解和父母的嘲弄,也让他觉得周遭的社会在这类犯罪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分歧。

当亚力山大找到神父普雷纳特,并与他面对面质问时,影片保持着不同于其他剧情片的基调,平缓而且冷静。神父普雷纳特没有否认猥亵的事实, “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污点,男孩们对他的吸引力让他备受折磨。”但是同时,他没有请求原谅,也没有承认他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

亚历山大开始以书信的方式与当地教会、官员周旋。作为教会,得悉丑闻是一回事,处理丑闻又是另一回事,红衣大主教对于神父猥亵的事件充耳不闻,到官方除了遗憾还是遗憾,让亚历山大意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声音过于微弱。

这促使亚历山大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其他受害者,尤其是在法定年龄之内符合条件的受害者(法国规定对这类案件的有效起诉期限为30年)。

第二个出场的是弗朗索瓦,11岁时被神父侵犯,当年是在母亲的询问下,才明白原来神父对他做的事情,是法律所禁止的猥亵行为。与亚历山大一样,得知普雷纳特仍在教区内教导孩子时,弗朗索瓦意识到他也应该做点什么。

这一点激发了他决心面对公众,与媒体交谈,寻找其他受害者,并建立一个名为 Parole Libérée(解除负担)的网站,旨在收集教会内遭受过猥亵的受害人证供。

第三个也是最脆弱的受害者是伊曼纽尔,颓废堕落的失业生活,每时每刻都处于极度焦虑中,会因为报纸上关于神父的报道而倒地痉挛抽搐。伊曼纽尔的人生因为童年的创伤而停滞不前,他的故事在整部影片中也最有冲击力。

在描写红衣主教这一形象时,欧容出奇地表现出迟疑,无论是文本还是镜头上都呈现出中规中矩的平庸。或许,像红衣主教这样的公众人物,尤其在其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之前,战略上的回避可以免于更激烈的社会反弹。

再者,从创作上而言,主教这一角色所表现出的信仰危机,单拎出来看就已经可以形成大命题的文本,对于创作者而言,谨慎小心不偏题或许才是首要考虑。

相较于解决问题,欧容在《感谢上帝》中更感兴趣的是提出问题。在三段式的角色叙事中不断向角色设置障碍,因此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影片向观众展示社会障碍以及社会问题的一个过程。

受害者应该原谅施害者达到两两释怀,还是让他陷入永久精神枷锁中?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相信上帝,却怀疑甚至谴责教会,这又如何解决?神圣如教会,会为了拯救神性而对自身削骨疗伤吗?

在一环扣一环的叙事中,欧容用大量的浅焦镜头集中在角色上,在角色之间勾连出一张明显的力量网。尤其在亚历山大一节中,精美的大教堂壁画浸透在空灵的光线中,暗示着对信仰与人类弱点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但在旧信仰遭到性创伤潜入并掏空一个人时,新的信念同时也因创伤而被激发,即便是最脆弱的人也会有机会找到直面创伤的超人决心。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的经历,激发出形而上的超人抗争精神。

在我看来,欧容的新片带着一种安静的信念,没有刺耳的义愤填膺,却饱含争取公义的力量。

影片在镜头上的处理没有花哨讨巧的角度,也没有刻意取巧的长镜头,整体静谧而优雅的摄影和轻快的剪辑,包括轻盈的配乐都仅是点缀,影片将密集的叙事空间都放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沉重的社会题材,会更适合劳伦·冈泰、罗宾·坎皮略这类惯以大量对话塑造微妙戏剧张力的创作者。但欧容将其标志性的道德上的模棱两可融入社会事件时,反而让影片带出微妙的冷静感,某种程度上的确加深了电影的作者性。

欧容在拍摄记录中也曾坦诚,以前一直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善于从女性角度切入叙事,但他现在正试图改变这一观念。 “我想拍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情感。通常在电影中,情感戏是女性的领域,动作戏是男性的领域,我现在想扭转这一局面。”正如影片中的质问,“你还记得从1983年到1987年的每个周六,在摄影暗房里你对还是孩子的我做过些什么吗?”

与以往的电影作品一样,《感谢上帝》同样展现出欧容在叙事上的精准和强大的节奏把控能力。在处理某些段落时也毫不避言对《聚焦》的致敬,在结尾的一个场景中,甚至可以看到《聚焦》的海报贴在警局的墙上。

不同的是,《感谢上帝》尽力克制镜头语言中的愤怒,出于对正在审理案件的不干预态度,欧容没有过多地展现自己最擅长的嬉戏与不羁,这部影片电影语言的冷静和克制都透露出创作者的审慎态度。

但是过于直白的文本,终究还是难以捕获丰富的心理复杂性,其直接冲突仅限于家庭内部。影片为每个独立事件设计了单独场景,但对影片整体而言缺少了必要的粘合度。

导致这部虚构的电影一度有点像是纪录片,展现La Parole Libérée(解除负担)团体的创办,伯纳德·普雷纳特神父恋童癖的曝光,以及里昂天主教管理制度的不足。

抛开欧容更为熟谙的轻浮腔调和文字游戏不谈,《感谢上帝》依旧交出了欧容职业生涯中的合格答卷,尽管叙事层面的平白使得整部作品几乎没什么创新可言。

即便如此,从儿童性侵到成年后因创伤形成的男性微妙心理,到真理、恐惧、愤怒和宽恕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再到宗教信仰危机和官方审查机制等,《感谢上帝》从叙事结构到表现力上都呈现出极高的完成度。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展现的多维度视角,其冷静的沉稳无疑标志着欧容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短评

在百老汇MOMA看法国电影展的这部片子,竟然有三次遮挡,只是正常对话的镜头,因为受害者谈到了性侵的细节,有口交和阴茎之类的词语,就被技术处理了。这时候法语对白还能清楚的听到,权当是在场的观众没人听得懂法语。事件本质上跟《聚焦》一样,为性侵受害者发声,只是到了法国导演手里,剧本全程书信体旁白展开,节奏精准,形式极致,中间换了三次主角的视角,去推动这个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只是把镜头聚焦在“不在沉默”组织的几个重要成员身上,不那么煽,而是用三个不同社会阶级的主角去看待教会和信仰,发声之后每个人自我疗愈,理智的同时也带着思辨的力量。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百老汇法国影展】【放映中四次马赛克遮挡画面】三位在童年时被同一天主教神父性侵的中年男子,勇敢面对过去、挺身而出公开揭露并起诉神父及包庇者的罪行。真实案件改编、使用真实人物姓名,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更有震撼人心的正义力量。虽然是三个主角,但影片并未采取平行剪辑手法,而是将视角在三位受害者角色中依次自然地无缝过渡,并互相产生交集。很惊讶欧容能在社会压力下,将如此现实沉重的题材拍得这么从容不迫、冷静克制。一句脱口而出的“感谢上帝”尤为讽刺。在演员落落大方的表演下,愤怒与温暖、控诉与治愈并存//20190809资料馆二刷无遮挡版

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我们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保护过去的自己,不要再羞耻或恐惧地活着” 打圈导致阴茎弯曲的难以取证、质问母亲知情神父亲吻自己却没有作为、联盟退会、受害者被推上风口浪尖、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持久战…都是电影的另一面力道。欧荣最正经的一部,看似《每分钟120击》跟《开战》的观影体验,鼓起勇气反抗,却不宣泄愤怒。“卸下沉默才是我的生活,我的信仰是人性”

1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欧容竟然拍了一部主旋律……即便是粉丝如我三星也是到顶了。拍得真是……沉稳啊,137分钟里面估计有70分钟在读电子邮件也是看得人要抓狂了。就是一个男版的“俺也一样”故事,完全是Metoo运动的逻辑和战术,后面结合互联网变成社会运动也是顺理成章。比较加分的点是三次换视点人物的剧作结构,以及结尾前一场获奖庆功宴上讨论运动现状和发展的戏(严肃认真地思考运动的社会遗产!)。

1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一部米兔电影!(守望相助

22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3.5.一篇社会调查型特稿,让你感动又让你不止感动而继续动脑反思,这是法国片的优势。围绕几个核心人物展开,细节和情绪都如丝般流畅,彰显了导演既有的调度和叙事能力,几次视角转换有如行云流水,对陈年旧案调查过程的展示一丝不苟,非常理性,这又让我怀疑它是那个欧容吗?因为细节丰富,几个主要人物都很饱满,我个人觉得有很多繁冗的细节可以节省,既然是群像戏,每个人物反而不需要那么面面俱到,因为细节不必重复交待。

2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不明白欧容到底拍了个什么?《我们的MeToo日记》?不那么故事也不那么纪录,一种奇怪的存在。以冷静的第三人审视视角进行着自己的社会表达,拍成电影没觉得有多好,适合写成调查性网文发微博。

30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较差

欧容还是那个欧容,情绪拿捏非常精准,三场人物都各有情绪高潮和高光时刻,三个家庭体现#metoo可能结合人格造成不同程度的震荡,真实如同社会风俗画但又格外克制。然而剧本有点问题:波波这个角色最后弱到可有可无导致第一场记忆点消失,感觉可以大幅精简着重牵出后两场的情绪。表演最好的是法国张震太纤弱敏感。整体很稳有[聚焦][120击]乃至[开战]的气质,虽无奇情却让人物纷纷跃然屏上没辜负欧粉期待。

3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超棒!刚开始节奏很慢,而且冷静到不可思议,看到后来才知道,开头的冷静确实很荒谬。难得的是他们的家人大都很支持他们,没有“荡夫羞辱”他们。第一次看到电影中有这么多男性哭泣,当男性放开来表达感受、甚至表示自己的脆弱时,这才是健康的男性气质。结尾:Do you still believe in God?振聋发聩的一问。

36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神父虐童题材近几年可真多,没想到欧容也拍了,而且还是进行中的案件。影片围绕三位男性受害者展开群像描绘,几个点令我印象比较深吧,一个是三位受害者坚定和果敢的态度;第二是组织化以后有网站,有热线,有定期聚会,甚至还讨论过要不要用喷气机痕迹来做博眼球的话题营销,影响他们的不止是一生的伤害和阴影,还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事业;第三是当事人的家人态度天差地别,有的鼎力支持,有的就很令人失望。叙事比较四平八稳,不像聚焦那样有一个调查推进的强力主线,所以略微有一点闷。所有男性主角配角大人孩子都无比帅,这也是欧容的特色了。

4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冲洗黑房内有多少秘密,露营帐篷里有多少污秽,因为懦弱纵容了多少犯罪,因为包庇扼杀了多少人生。有些往事难以丈量,有些痛苦却容易计算。这些年感觉一直和三个人做爱,我,妻子和神父。比起罪人得不到惩戒,兄弟转嫁的嫉恨,母亲如刀的憎恶,得不到亲人十元的支持,看不到世界向好的明天,才最黑暗。

4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信仰产生信任,信仰也玷污了信任。欧容并没有妖魔化教会,而是从三位主角的主观视角把法国版“聚焦”无比严肃的讲了一遍,因为厚重才显示出力量。可恨的是就这样藏污纳垢的组织 ,还天天把反同挂在嘴上……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部片子的亮点还是克制与冷静,并没有煽情,以及,在一些关键地方的不过度,欧容还是很厉害的。三个人物,共同推进,以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态度,去拼合出整个事件。有整体的描述,也有细节的个人感受,其实功力很强。只是太克制了,反而没那么讨好观众。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三星半,和《聚焦》可以搭配来看。挺喜欢中前段书信体的描写,把主要三个受害者彼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展现出来。可惜第一个人物占用了很大篇幅,结果没有深入下去。却靠着后两个人物为剧作带来了张力,他们的性格也为他们成年以后的心理、生理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但相同的是我们能够看到家庭起到的作用。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拍得扎实,人物饱满,最后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是对所有人的拷问,欧容没用什么过多花哨的东西,只是认认真真审视神父性侵幼童这个普遍性的现实,对个人成长,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每个当事人面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指责欧容这部“没啥特色,换个导演拍一样”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大家都这么觉得。但规整之下,完整的各类话语层叠、清晰的思辨色彩、快速即时的创作进度、完全负责任的社会关怀,几乎快摸到这个题材的天花板,不比《聚焦》差。希望大家不要再以“欧容应该怎么样”来束缚他,不玩花活、好好做纪实的“文学影像”也并不就是“没有想法”。这部电影可能“最不是他”,但在我的电影价值衡量中是能进他前列的片。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西方世界的两种立场:创造一呼百应的共情(美国)和确认同仇敌忾的共识(法国),前者易陷入煽动的陷阱,后者难跨越私欲的本能。还是《开战》看得更远。

5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欧容看得上的主旋律,一定不是运动,是运动里的人

58分钟前
  • 推荐

能够从编剧上看出来本片和美国的同题影片气质上的根本不同,本片聚集于个体与家庭成员的反应,少了好莱坞的理想化,更贴近于人本身。但是,整体的视听和人物塑造都让我觉得和导演的所有前作都不一样。这部变得太正确,太平稳,太了无新意。要么就是导演的创作心态老了,要么就是他接了这一个剧本,并非他的本意。拍得不错,但是我期望中的欧容能比现在看到的要更多。

1小时前
  • Prévoir
  • 推荐

B / 有趣的是哪怕在这样一部正襟危坐的作品中,还是看到了欧容关于“性”之复杂性的探讨(反复被强调的17岁仿佛呼应着《花容月貌》)。除此之外则是对言语的控制力:第一段的旁白与呢喃的分叉、高密度台词形成的叙事重压,以及之后的逐步迂回释放——这一释放的过程也是一种法式社会运动的铺展,因而落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人。瑕疵大概是察觉到了欧容在把握强社会性议题时对群像塑造的焦灼,以至于有些细节与转折的设置明显不到火候。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