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绪很强烈的故事引索,情节却如同乌云滚滚风雷大作后的淅淅小雨,但是对与这种题材的作品来说一不小心就落了俗套,全程没有关于爱、恨、家庭、的讨论,仅仅从日常描写男女主生活的状态的镜头中看出他们对于生活的冷漠。好在有男女主角的厌世脸呼应倒也显得和谐。
最后两分钟的情绪渲染很到位,两个懦弱的人总算有一个先觉醒。女主一拳一拳的发泄就像在说既然我TM都承认这就是爱情了,为什么你不去为我的懦弱买单?
这部电影拍得真的很简单,一条线讲到尾,但正是这种简单才让这部电影的特色更加明显。
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色彩。看的时候多次感叹色彩运用的太好了。安静舒服清新的主色调,与偶尔的一抹亮色形成了强烈对比。
大海电梯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也与整个色调相互应。男主的衣服大多都是冷色调,女主的衣服有时有很亮眼的粉红色,相互呼应整体更加舒服。简单两个字,顺眼。
镜头很美。刻意设计的意味很明显。比如男主为孩子买来了挂件玩具,镜头放在沙发旁边,一个镜头框住了三个人,整个期间男主抱孩子,挂玩具,盖毯子,坐下看孩子,一直是一个镜头。安静,和谐,紧凑,温暖。镜头感很强,但是不妨碍他传达给观众的感情。
故事简单,对比强烈。两对不同年龄的男女态度的对比,增加了整体的矛盾点。在产房男主一个人坐在门口等待,对面椅子上坐着一个男人和小女孩同样也在等待产妇生产,很明显,对面家庭即将迎来第二个孩子,而男主坐在那里显得孤独又格格不入。这些对比也慢慢铺垫了男主态度的转变。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矛盾,简单的铺垫和对比,但却都很有用,也很精确,这就很不容易。
男女主演技很好,台词不多,但传达感情很准确。之所以能把感情的变化的过程这么准确的传递,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电影中留白的设计,白噪音和安静的色调,安静的背景音,克制的矛盾与冲突,将男女主态度的转变表达的既隐晦又明显。
整部电影都很舒服。有独特风格又简单的片子,但令人印象深刻。
两个不识彼此的青少年,少男终日沉迷电玩,少女则是身怀六甲,孤独是两人唯一的共通点;为了金钱,他们钻律法漏洞,假扮夫妻,好让婴孩未来过继给少男不孕的叔叔。疏离的两人,尽管共处一室还是少有交集;随着婴儿意外早产,他们被迫拉近距离,多了怀抱里的婴孩,生活突然有了温度。在满室寂 寞之中,爱的声音已悄然在耳边喧哗。现实世界对既不负责任又没有爱的“伪爸妈”的观察,导演映后说他谈论的是孤独的具体性。的确,新生儿把两个孤独的灵魂连接在一起,沿着谁也不知道通往哪(但至少是好的)的道路走下去。归根结底,为人父母是人类能够达成共识的唯一话题,单就这一点而言,它是值得肯定的。
两个不识彼此的青少年,少男终日沉迷电玩,少女则是身怀六甲,孤独是两人唯一的共通点;为了金钱,他们钻律法漏洞,假扮夫妻,好让婴孩未来过继给少男不孕的叔叔。疏离的两人,尽管共处一室还是少有交集;随着婴儿意外早产,他们被迫拉近距离,多了怀抱里的婴孩,生活突然有了温度。在满室寂 寞之中,爱的声音已悄然在耳边喧哗。现实世界对既不负责任又没有爱的“伪爸妈”的观察,导演映后说他谈论的是孤独的具体性。的确,新生儿把两个孤独的灵魂连接在一起,沿着谁也不知道通往哪(但至少是好的)的道路走下去。归根结底,为人父母是人类能够达成共识的唯一话题,单就这一点而言,它是值得肯定的。
两个不识彼此的青少年,少男终日沉迷电玩,少女则是身怀六甲,孤独是两人唯一的共通点;为了金钱,他们钻律法漏洞,假扮夫妻,好让婴孩未来过继给少男不孕的叔叔。疏离的两人,尽管共处一室还是少有交集;随着婴儿意外早产,他们被迫拉近距离,多了怀抱里的婴孩,生活突然有了温度。在满室寂 寞之中,爱的声音已悄然在耳边喧哗。
停电的那几分钟,在黑暗中他们应该是相信自己有选择的,甚至对未来抱有希望,像大多数人夜晚短暂的幻想,但是当灯光亮起,他们不得不马上回到现实。
影片整体对女主内心的描写不够,尤其是生产之后,“妈妈”这个角色是上帝给的,导演也没权利拿走。
还有对男主的铺垫不到位,不足以支撑他后面的动机,或者说没有强烈的必要那么做,导致情绪上比较平淡。
但是不影响这是部牛逼的片子
2019PYIFF:孕育是多么伟大的事啊,两个无爱可诉的人受制于生活的羁绊,是时间和情感的积累让他们日久生情、冲破隔阂。结局二人虽然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但却奔向了极致而美好的内在,那是希望的太阳,是无限的爱。独特的故事,《云端情人》式的氛围,导演赋予角色温暖的力量。女主跳舞那段让人印象深刻。
男女主意外相遇,在“卖子”的路程中彼此融入自己作为父母亲角色的想象;有几分识于微时的真情,也有渴望肌肤之亲的相爱相惜。而这背后的,是对于代孕政策克制的批判,与家庭关系的讨论。而鲜明的色彩,沉静的海景,也给这个故事注入了形象的忧郁。 PS 比起隔壁单元众多“XXX-wannabe”的国产新人作,无论是《某种寂静》还是《咿嘞呜》,参赛的外片大多数都“言之有物”,并犹如显微镜仅对一个细小社会问题做出观察,政策、限制、预算...从来也不是借口。
三星半,现实世界对既不负责任又没有爱的“伪爸妈”的观察,导演映后说他谈论的是孤独的具体性。的确,新生儿把两个孤独的灵魂连接在一起,沿着谁也不知道通往哪(但至少是好的)的道路走下去。归根结底,为人父母是人类能够达成共识的唯一话题,单就这一点而言,它是值得肯定的。
#Venezia 07三星半。无业游民青年和为利益出卖小孩的少女,在相处之中、在被迫组成为一个”家庭“的角色扮演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处女作而言真是沉稳大气了,两个年轻演员的状态都十分内敛,多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不要。这种冷静使得两个主角最后的成长和转变分外动人。
我们在游戏厅笨拙地玩着碰碰乐,明明中了奖却不去领。把孩子卖掉的女孩不是荡妇,卖孩子赚来的钱并非不劳而获。你在蓝色的房间对宝宝说,我们有新房间啦。我在停电的房间对你说,我可以照顾你们。你说宝宝以后一定很丑,因为她有个丑陋的母亲。我却知道索莱是太阳,让黑暗中孤独的我们也有幸拥有光明。
看到口碑竟然如此惊人,不由好好反思一阵。但还是觉得,不外欧洲文艺片那类笔法,声光都有老练之处,只是并无新鲜。每每谈及要将腹中胎儿转手他人,总要让事主萌生一些毁约留下的念想,历经前段的蓄力,虽知那与人性、母性、成长都有瓜葛,却不忍再次落入俗套,所以听到他说留下孩子,知道该要感动,还是忍不住失望。但当然,好的片段总是难忘,像他带她跟孩子一起兜风,说起那年的父亲。你永远不知人是什么时候突然敞开了心门,又是什么时候心中一动。那一开一动的瞬间,最妙。@平遥
PYIFF22,像是去掉戏剧性之后的达内兄弟,女性角色的塑造很出彩,适合平遥给奖的口味。新导演在声音和色彩的使用上非常出彩,色彩的变化就是两个主角之间的关系变化,视听上非常的出彩!导演尽可能的去掉了对白和戏剧冲突,一个意大利小混混和一个波兰的代孕移民女孩之间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孩子逐渐让两个人之间产生微妙的关系,似爱情又像是年轻人之间的动物本能,最后的收尾也处理的很不错。这种视听出彩的片子,给那些只懂得看故事的人来看,就有点浪费了。
扑克脸的力量。日常的力度。普通化荒诞。
达内的故事,安德森的画风,还有无尽绵延的音乐,温暖的拥抱化平平无奇为热泪
沉浸在电子荧光中的现代人不断重复着吞钱吐币的游戏与交易,宛如一台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中介,少年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你,不要对眼下的生活抱有任何希望与幻想——因为又一个新的《碰瓷者》即将来到这个古老而残酷的世界。但随着一位渺小而又微弱的「母亲」的提前到来,她体内的《索莱》也进入了少男少女、中产家庭以及《小家伙》的体内。而他们又将交出什么呢?正如我们感知到的那样,肃杀的氛围里终于流露出了暖意。西洛尼这部克制、温情而又成熟的处女作很好地发扬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也继承了意大利民族文化的优良血统。这是一部宗教色彩浓郁的「圣经体」电影,但作者却摒弃掉了所有可供解读的符号。这样一个剔除了《同义词》与政治性,最终只让人看到孩子们那充满动力和诗意的身体性的世界,我们究竟《要或不要》呢?
这才是文艺片该有的本色啊。没有刻意放慢的脚步、抽烟、沉思,一切都在正常生活步调里孕育着巨大的生命和情感能量,如同片中角色对生命的孕育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本届平遥最佳。剧本简明,叙事凝炼,对人物和事件都足够聚焦,情绪的表达更是大师级的克制。抛开人类的生育焦虑和动物本能不谈,一个导演处女作能拍到这样的程度我就可以给满分了。/ PYIFF @小城之春
5.9/10 电影果然还是一样私人的事物,不少观众如此赞扬的此片鄙人却觉得如此无趣。两位非自身意愿而相遇的青年,各怀目的又各自为生,直接使得影片不少时间上仿似两部电影强行结合的产物。而后半段惯例的罗曼史变换让此片流入俗套,再加上不足的笔墨缺点更为暴露。比较心水的是结尾,好在能够直视现实并做出一个风格统一的结尾。只是只靠结尾,是不能够为影片博取很多好感的。
像后摇,绵长有劲。
#3rd PYIFF# 影展之最单元。2019威尼斯地平线入围,导演处女作。四星还是可以有,导演应该也是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粉丝,完全是[修女艾达]/[冷战]的视听和表演体系(足见帕夫利科夫斯基的创新性和影响力),拍了半部达内的[儿子]。这两类搭在一起也算是别有一番风味。其实帕式视听表演体系并不先在地排除达内式的强抓马,真的好想让导演试一试最后抓马起来会怎么样……
很揪心的故事啊,两个年轻演员的眼神,表演,让人觉得那就是我认识的迷途少男少女。是不是只有为人父母,一个人才能真正长大,当然也有人拒绝责任,希望永远年轻自由。
希望平遥卧虎组的“少女佳禾”和“日光之下”主创别看娄烨少看深奥大师,小板凳前排看看正常电影一根线到底怎么带节奏、角色怎么说人话、电影留白是为了啥、BGM什么时候进。希望大陆年轻导演故事别老想着一语惊人哲思满屏,先把自己当个普通人,把观众当个普通人。
#PYIFF#私人年度十佳。处女作就拍得如此简练、老道,未来大有可为。影片有些达内兄弟范儿,就从平静的生活中提取生命力。两个连生存都不屑不懂的人,因为一个新生命开始愿意去体味生活。无比动人,看得几度哽咽。聊电影时说“人性”觉得很虚,说到底还是没做实做细。而这部电影最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清晰细腻地描绘出了人物从汲汲于利到难以割舍的全过程,他们自己恐怕都难以置信,自己懂得了什么是困境,什么是爱。孩子正如电梯墙上的那片海,他们涉水而过,脱胎换骨,可那海终究是可望不可即。人物向电影,4:3画幅合适。演员选得也好,经得起特写和凝视,这样的面孔就是内心。
调色和构图电影就稳了50%,非常强大的处女作,有达内兄弟《孩子》的味道,新人男主我可以了
成片质量很高,很不像处女作;镜头语言很不像传统意大利风格,冷峻的质感有点像东欧/北欧;男主和女主的成长很到位也很感人,情感爆发意料之中,但拍的很不俗气不讨人厌;男主和女主的青涩也很搭电影;女主角脸型和眼神有那么一丢丢像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