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时候学校突然驶来了好几辆白色的面包车,竖起了长长的架子,高高的,都赶上了教学楼的二楼。学校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帮忙植起了小树苗。在操场的后面,很快砌起了一个“新校门”,那就是“烛光里的微笑”中这所学校的入口,没人知道,影片中一个个走入校门的学生,都是躲在这假门墙的后面。而如今早已三十而立的我,开始怀念起这影片背后属于我们记忆中真正的母校——长二小学。非常感谢烛光里的微笑描绘的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更怀念,影片中镜头切换之间,那熟悉的操场、走廊、楼道间的镜子、斑驳掉漆的绿墙面,仿佛依稀能听见我们当年的读书声。非常感谢能在镜头切换间回到我童年熟悉的“三泾北宅”,看到无数次走过的大小铁路,雨天漏着水的油毛毡房…属于你们的记忆,是我一生中无比珍贵的东西。那时特凶的班主任郑老师,你还好吗?还有那和蔼的数学李老师,你还好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管看过还是没看过这部电影,对它的宣传海报应该不会感到很陌生:几个小学生围在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边,教师微笑着,批改着桌上打开的学生的作业。相信这是很多人小时侯经历的画面。而影片中的女教师的形象,更像是我们那个时代教师形象的缩影——热爱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也让我们想起很多那个时候的往事:红领巾、班队会、淘气的学生……
当时学校包场看电影,其实内容都不记得了,就记着那个年代的电影,好老师都得有些什么病,还坚持工作什么的。同学们看完回来纷纷拿这种片子取笑。
现在才明白,那个年代的女老师有多不容易:微薄的收入导致营养不良,每周工作6天,公交车把人挤成相片,家里没有任何电器,衣服手洗,做饭烧水生炉子,每天买菜,买煤买粮都是重体力活儿,打煤坯、劈柴火、孩子都得自己带、老人不仅帮不上忙大多还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但得尽点心都必病无疑。我母亲就是那个年代的老师,她和她的中年女同事们,几乎每人都是一身病。
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惦记每一个学生,用心用力地爱孩子,那非得体力透支了不可。虽然编剧老套,但也真是现实情况,让人不得不心生敬佩。
现在这么惨的情况很少见了。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孩子的幸福。
老师会一直在学生的心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非常感人 歌颂教师的伟大 但如今少之又少了
很早的电影了,看了还是会让人感动
居然被我挖到这部片子= =
影片中的女教师的形象,更像是我们那个时代教师形象的缩影——热爱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也让我们想起很多那个时候的往事:红领巾、班队会、淘气的学生
小时候看哭死了!
在央六电影频道看过几次,还是很感人的
受不了王老师死的时候,一帮小孩点着蜡烛哭得稀里哗啦
小时候看一次哭一次
看过这个后 总让我对老师的行业充满敬佩
主人公王双玲的教师形象就像这部影片的片名一样,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在一片温暖的烛光里,永远地微笑。
老师真的很伟大,有好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重大。
想起高中老师了
好看。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里看过两次~两遍大概相隔1年多~但是当时就是喜欢看。那是我也才上小学,可能是同感吧……很好看的!
感动,老师这个职业就很伟大
莫非这才是我的第一篇影评?小学的作文。
很温暖的一个故事
老师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