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自己会法文就好了,两年前就找到资源看的是倒叙版本。今天看了一下优酷的,居然删减之后还把影片从倒叙变为了正叙。 重新打开自己的资源看,两个版本的翻译有很多不同。而且手里这个版本把两个人相遇的最后一段去掉了。
有几个因为翻译和剪辑让我混乱的点: 1.婚礼当天女主角跑到树林里去结果突然冒出一个男人。一开始可能走向会是强暴,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女主角动摇了,而且很动情。 “啊,不愧是欧容。”
这一幕的最后一段应该是在暗示其实她等我丈夫知道了。优酷的版本里没有这个。 2.和友人聚会那一幕翻译实在是看不懂。丈夫口中那次婚礼聚会上的np到底是在影射妻子的所作所为,还是在说自己本身,恨自己听不懂法文真的没办法知道。 由于翻译不同判断不出来。 可是他妻子听了他说的话流泪,四个人一直在谈信任让我倾向于丈夫其实知道了他老婆干过什么,并且去参加np作为变相的报复手段。
3.在丈夫和妻子相遇的时候,和他度过四年的前女友和丈夫的对话很有意思,优酷版本还是没有。 最后看到影评里有怀疑男主是不是gay的,我开始觉得尼古拉斯是不是丈夫的亲生儿子也不是很重要的事了。 总结,翻译剪辑害人。
晚上看英剧Professor T第三集片尾曲放了一首意语歌Bobby Solo的《Una Lacrima Sul Viso》(脸上挂着一颗泪珠),一识别发现原来欧容的《爱情赏味期》(5×2)里就用到过,竟然是八年前看的,“赏味期”一词来自日语,并非指保质期,而是最佳品尝期限,类似于保鲜期,借来指代爱情别出心裁。
《爱情赏味期》故事其实并不新鲜,与众不同的是其叙述结构,从一对夫妻离异开始,接着是家庭聚会,再是生育,然后是结婚,结尾是邂逅,不,这不叫“倒叙”,这是“逆叙”,多数观众误解了,“倒叙”是指将结局、高潮抑或某一片段放在开头,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在电影与文学中很常见,“逆叙”是时间上由近及远、由今及古叙述,逆转时间,犹如返老还童,在文学与电影中都很少见,类似于回文诗,故事“逆叙”与“顺叙”都能成立。
奥地利作家伊尔泽·艾辛格尔(Ilse Aichinger)写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镜中故事》(德文:Spiegelgeschichte,英文译为Story in a Mirror,中译本收录于短篇集《被束缚的人》)即采用“逆叙”手法,讲述一个死于堕胎手术的少女在手术台上重新“醒来”的遭遇,她从镜中看到自己被爱人逼迫去堕胎,看到自己怀孕、遇见所爱之人、无忧无虑的童年,直到忘掉所有语言回到襁褓之中,最后在母亲的子宫中再次死去,影射了西方社会诸多颠倒的现象,象征着一种对直线型时间强权的拆解,亦是对父权语言秩序的瓦解。不确定这是否就是最早使用此手法的小说。
近些年里,出版于2014年由香港作家陈浩基创作的推理小说《13 67》亦是采用“逆叙”手法,六个短篇故事从2013年回溯到1967年,勾勒出香港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仿佛看到了时代的终结。
《镜中故事》同时采用了第二人称叙述,这亦是颇为少见的叙述手法,日本作家叶真中显创作的出版于2014年的推理小说《绝叫》便是第二人称叙述佳作。
最早运用“逆叙”结构的影视作品并不是2004年的《爱情赏味期》,此前有2002年《不可撤销》、1999年《薄荷糖》与1997年动画短片《中转》,其后有2017年的英剧《谋杀回溯》、2021年《稍微想起一些》,不确定《中转》是首创。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逆叙”却偏偏将毁灭的东西重新拼回原貌,然而并不能因此逆转悲剧为喜剧,让你看到花瓶碎片完整如初时的模样,却不能改变其破碎的结局,只会比悲剧更悲伤。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关于时间的非线性叙述,电影《降临》的原著,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里,外星人的时间不同于地球上的顺时针流动,我们的未来即他们的过去,所以他们能“预知”我们的未来,女主通过学习外星语言获得了“预知未来”能力,可即便知晓悲剧,亦欣然前往,读者以为已经发生的事其实是将来的事,可对女主而言是当下已知的事,从叙述手法上来说,这算是时间上的“叙诡”,而此手法并非只是叙述结构上的花样,同时与故事内容及主题密不可分。
一开始我不能理解,为什么玛丽恩执意要离开吉勒,然后我看到他们四人讨论爱情和谎言的时候会,我想吉勒的故事让玛丽恩失望了,玛丽恩信誓旦旦的说“因为拒绝让我觉得自己更加坚强”。然后我看到玛丽恩生孩子的时候,吉勒明明很痛苦,但是无法去看她,无法面对,我觉得,是啊,这就是男人让女人失望的时刻,即便在当时女人会选择忍让甚至原谅,但是都为未来的愤怒埋下了伏笔。然后我看到他们美好的新婚夜晚,吉勒就那样睡着了,我想,嗯是的,这就是男人啊,总是在营造了一片美好之后,最后关头让女人失望。我能想象,这些累积的失望,如何让女人一步步走向最后决绝的选择。
但是,我看到玛丽恩夜晚在河边的草丛,接受了一个陌生男人,我突然理解了。我在想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吉勒无法直视玛丽恩生产,这就是为什么吉勒总会时不时说出一些让人心灰意懒的话语,这就是为什么当玛丽恩在四人聚会上举着一根烟信誓旦旦的说“因为拒绝,让我变得坚强”的时候,吉勒非要提起那让人尴尬的故事,是为了报复,是为了羞辱,实际上是为了找一个办法,弥补自己说不出口的伤痛。
当吉勒说自己和女朋友在一起四年了,玛丽恩说我们去游泳吧。片头吉勒歇斯底里的“你赢了”有了答案。
我不能明白为什么中文翻译是爱情赏味期,仿佛这五个片段,从热恋到离婚,仿佛是爱情的错,是因为爱情不在新鲜。我觉得这是关于亲密关系里的伤痛和报复,是一个在静谧的海水下,相互捅刀子的故事。爱情,一如既往的美好,只要大家别互相捅刀子。在他们之间,我看到依然身后的爱意,只是刀子捅得太多了,大家都无力维持。
新婚的夜晚吉勒睡着了,玛丽恩很失望,看到自己的父母,吉勒的哥哥都有人陪伴,而自己没有,她很失望,所以他和河边的陌生男人做爱了,为了弥补自己。
新婚清晨,吉勒内心的独白很痛苦,他选择在玛丽恩生产的时候逃离,为了弥补自己。
他们互相不信任,因为互相觉得心理的伤痛没有得到弥补,即便爱着对方,也不自觉在各种关键时刻选择放弃对方以弥补自我。
虽然看起来像玛丽恩说的,没有赢也没有输。但实际上他们都觉得对方赢了,自己输了。如果真的抱有没有输赢的心态,我想爱情的赏味期是可以很长的。
这片子最好的地方:倒叙的巧妙;微妙的瞬间“感觉”。
为嘛中间又没字幕了orz....有一两个瞬间还是想打四星的。从离婚倒序回俩人勾搭上的那天,只庆幸幸亏离了。导演的御用女主不太好看啊。法国海滩真美,还有最后的落日。看了这个导演两部片子之后觉得似乎喜欢把简单的故事拍得故意很复杂,再看完剩下两部再说。导演太年轻了。
在预知结果的情况下,以往的一切都显得感慨万千,这是一种把悲伤和无奈放大的方法。结构来自李沧东,但是节奏放缓内容冲淡,变成了法式的东西
倒叙。爱情的期限。最后是,我没有赢,只不过没有,失去什么。爱情里,没有输赢,剥开回忆,谁能看见谁的泪水。
全程倒叙结构就像开了一面爱情的倒后镜,相爱中的任何不完美都在验证最后的结局。什么也回不去的from ending to beginning。欧容太会选歌了,打滚求片尾曲名~~~
奥宗这片儿比八美图有意思,是那种可以就此对人生发发感慨的电影。。想起个笑话,很早以前貌似还没有豆瓣时,有位朋友问我对欧容怎么看,我说没看过他的电影,被嘲笑了。多年后才发现不就是奥宗嘛,欧容这名儿太难听了,像个电磁学的单位。
导演告诉我们,无论从头看,从尾看,这两个人的关系都不是能善终的,而且非常脆弱。two sluts sluted all the way and slut over their mariage.结悟起婚的人就唔好学人结啦。导演拍得是很漂亮,以上slut的评论纯属事实,不为批评。
跟45Years 有点异曲同工,且婚礼上都播放了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简直了
“听说这片海域很危险,有许多暗流。”“是吗?但看上去很平静。”就像爱情一样。倒序手法却模糊因果联系的处理,为观众留下空白。3105
以结束到开始的方式叙述了一段爱情,以5段关键经历窥视整段爱情中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化。每一段不欢而散的爱情,都曾经有过一个美好的黄昏。一步步靠近最初的美好,却让知道结局的我们不胜唏嘘。
我諗緊係咪應該要以我訓左幾多黎紀錄一部戲....haha...呢部我訓左一半
在线视频网站是不是傻?还把片段排成了顺序,导演白剪了?
但问题并不是出在爱情身上,而是这两个人。
欧容这是反婚、反育到底了,连稍微长一些的固定情感关系他都不放过。从离婚往前倒叙,生孩子、结婚、交往,把一切曾经的美好无情的打翻。
一份爱情的倒叙,明明是在走向甜蜜,心却越发悲伤。最后那一幕最动人也最难过。这世上没有多少人能够见识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婚姻和激烈的性欲,这些美好的代名词都随着互相伤害变成一曲悲歌。相爱的意义,不就是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些都是会过期的吗?
倒叙结构告诉我们,其实一切皆有原因
女主的小黑裙真好看,但是除了倒叙手法带来一点新颖以外,对欧容的大多数片子都觉得有种想当然的单薄,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都太失真了,一看就是虚构的
为了最后一镜,85分钟的酝酿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决定是容易的,可是相处是困难的”
D+ / 像是《沙之下》的注脚。过分依赖倒叙线性结构,高开低走,整体反而有点普通?配乐可以听几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