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ind
早在去年五月,影迷心心念念的《疾速追杀4》就因疫情被延期到了2022年5月27日。也就是说,「杀神」约翰·威克备战结束后那一触即发的血腥反击战,还要让大家苦等一年有余。
不过这样的「杀神」不止一位。
在约翰·威克待机之时,代号「Nobody」,「师出无名」的某位中年杀神也已经跃跃欲试了。
同样招惹了麻烦的俄罗斯黑帮,同样是归隐田园的传奇杀手,但这位「无名小卒」真心想念鲜血四溅的滋味。
哈奇,一年到头循环着无趣人生,平平无奇的废柴中年男人。
打卡上班,夫妻冷淡,每个星期二准时错过垃圾车,生活好似流水账一般来去匆匆。
直到一天晚上,两个小毛贼闯进他家打劫。哈奇乖乖交出了手表和桌子上的零钱,但此时儿子却英勇地挺身而出,直接撂倒一个歹徒。
手持高尔夫球杆的哈奇本想顺势反击,但在最后一刻,他选择放走了歹徒。
只是微不足道的经济损失和皮外伤,家人们都安全了。
但儿子打心底里看不起这个废物父亲,警察、邻居和小舅子也阴阳怪气嘲笑哈奇是个怂货。
这种窝囊气,搁谁身上都不好受,更不用说是有着神秘背景的哈奇。
兄弟哈里劝他不要惹事,息事宁人就好,而老爹则质问他:
「你还记得我们曾经是谁吗?」
郁郁寡欢的哈奇最终被一个猫咪手链点燃了——
毛贼拿钱的时候可能不小心顺走了女儿最爱的手链。
是可忍,孰不可忍。哈奇,上路寻仇了。
在寻找仇人的同时,哈奇找回了以前肆无忌惮、刀尖舔血的感觉,感受到了真正的「爷青回」!
但他马上就摊上了大事儿:在一场由他挑起的公交车斗殴中,他把俄罗斯黑帮老大的兄弟打成了脑损伤......
看了上述简介,你大概也发现了,《小人物》在剧情上和《疾速追杀》非常相似——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也正常,因为该片编剧德里克·科尔斯塔就是《疾速追杀》系列的缔造者(该系列三部影片的剧本均由他操刀),属于自我临摹了。
卸甲归田隐姓埋名的传奇杀手,只想安静享受家庭的温暖,但一件小事令他无奈回归,面对仇人大开杀戒。
不过这样苦逼的心路历程,只属于约翰·威克,一反常规不走寻常路的哈奇,乐在其中,爽得一比。
这也是《小人物》和《疾速追杀》系列风格上最大的不同——《小人物》带着浮夸且没心没肺的黑色幽默。
不可否认,哈奇享受过退休后的平静日子,可他内心一直怀念着过去的杀戮生涯。导演伊利亚·奈舒勒还借用了梵高的名作《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来衬托哈奇的内心。这幅画展现了梵高心中那个宁静而不能被打扰的卧室,是个独属自己还有些孤独的艺术乌托邦。而哈奇在影片中获得它的方式则是无所顾虑、我行我素的大杀四方,以至于画布最后也染上了鲜血。
这位为美国「三个字母」的调查局工作的职业清道夫,内心完全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怪物。迟早有一天他会重操旧业,毛贼的出现,只是给了他提前复出的借口。所以当哈奇发现这一连串事件的导火索猫咪手链压根没丢时,他只是会心一笑。
加上曾经以「风骚律师」索尔一角深入人心的鲍勃·奥登科克自带文职气场,看上去俨然是个战五渣,和杀神简直不沾边。人设和演员加成,让无名杀神哈奇自带黑色幽默感。以此为乐、外柔内刚的反差感也让他显得比约翰·威克还凶残。
上文提到了导演伊利亚·奈舒勒,接下来想要点名表扬这位俄系导演对动作片的深厚理解。
2015年时,由伊利亚·奈舒勒执导的第一人称动作电影《硬核亨利》助他一炮而红。第一人称的视角游戏感十足,血腥又暴力,观众头晕目眩的同时也惊奇这电影是真™酷炫过瘾。
到了今年,虽然《小人物》没有第一人称视角加持,但导演对动作戏的把握更加精深,拳拳到肉的动作戏不乏夸张色彩。比如全片第一场正经打戏——公交车械斗,小空间内近身肉搏,一点儿喘息时间都没有,完全不存在那种「一人挨打,队友围观」的尴尬情况——哈师傅,切他中路!
最终战的风格则浮夸幽默,杀神两兄弟带着老爷子集体出马怒战俄国黑帮,在工厂里上演杀神版《小鬼当家》,老弟哈里狙击枪爆头一穿三,打游戏都不敢这么玩!
除去哈奇自带的黑色幽默,导演和编剧还加入了许多冷冷的小笑料。比如一直被人追问的俄罗斯黑帮的黑人成员,比如哈奇在枪战中忙里偷闲擦去了工厂的安全生产天数......
爽快又幽默,融合诸多元素的该片开启了一个有别于《疾速》系列的新范本。熟能生巧的编剧德里克·科尔斯塔高度概括了这一类型片中主角和剧情的特征,简直创造了动作电影的全新亚类型——片名与哈奇的特工代号「nobody」,宛如美式枪战武侠中的扫地僧,座右铭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除了设定高度相似的《疾速追杀》外,在《小人物》中,影迷还能看到很多其他电影的影子。
电影开头,画面一天一天快速闪回哈奇无聊的中年生活。这和《通勤营救》的片头非常相似,该片的主角是推销保险十余年被对手低估了的退役警察。
哈奇为政府工作的神秘背景,被完全掩盖的秘密档案,一通电话就能免除罪行的逆天特权,《伸冤人》中单枪匹马剿灭俄国黑帮的麦考尔,肯定愿意和他碰一碰。
截止目前,成本1600万的《小人物》已经喜提3000万+票房与超高口碑,上线流媒体后基本稳赚不赔。
最近有消息称编剧德里克·科尔斯塔没能和狮门续约,将不会回归《疾速追杀》的第四、五部参与剧本创作。所以,天时地利人和,说不好他会接着搞哈奇的故事。
何况,《小人物》的结局已经埋下伏笔:哈奇的退休生活正式宣告结束,《Nobody: Chapter 2》不是梦!
音乐是一大亮点,转场都先从音效导入开始,盗贼的茶壶开水声,BOSS尤里安进入舞厅前的动感BGM,开场的一首金曲道出主题,我想做个好人。
从周一到周一,相似的画面配合强音效,表明曼赛尔(退伍老兵)正被中年危机压的无法喘息,经济拮据。儿子的看不起和叛逆,妻子的貌合神离(很久没有X生活),连垃圾车都不给面子,只有可爱的女儿不谙世事,是老头的心头肉。
某天晚上被盗贼用如铁般坚硬的披萨盒顶住车库门,入户抢走了大叔的手表和女儿的猫咪手镯。小舅子知道后给了他一把枪,但我们老头把枪放在冰箱里也真的脑洞很大。(决战扣回伏笔)找回手镯过程中看到盗贼的破败生活,越发憋屈。天降正义遇到5个出气沙袋,公交车肉搏让我肾上腺素飙升,哈奇总算可以好好享受一番疼痛(大叔结实感受活着的真实)和胸中压抑已久的怨气,希望从失控生活中找到从前的快乐时光。倒霉的小混混遇到硬核大叔。回家妻子台词:我在呢,一直都在撞声流浪地球2中的韩朵朵。
小混混引出大反派,你是我弟弟。信用卡会暴露了所有信息,慎用,哈哈哈。在一连串互相打探后获得信息为后续剧情铺垫好了,这将是硬碰硬!
黑帮组队来把大叔抓到后备箱后,大叔用灭火器把BMW干翻很合理,俄罗斯小黑铺垫那么多,就死于没系安全带…
我有个计划就是在你搞我之前,在你引吭高歌同时,我先去搞了你家,烧你票子(黄金和纸币的可靠差别),拿走你的梵高真迹,等你来踏入我的陷阱。回家后优雅的从全是弹孔的道奇v8中拿出完整的画作。后面3人无双(他爹和他黑人机长)也是爽中爽了,一枪爆3头可行。埋下去的扣都解开了,从道奇V8,硬汉老爹,买房必备地下室到开头的询问你是谁-小人物!片尾还有彩蛋,期待第二部!
《小人物》,一部爽过爆米花电影的爽片,暂且称为大啤酒电影,越看越嗨。其背后是结构的胜利。 同个编剧,《小人物》像是《极速追杀》2.0优化版,后者孤胆英雄式的复仇情节略显单薄,《小人物》则更加丰富有趣,因其有更深一层故事内涵支撑——摆脱社畜生活,找回迷失的自己(顶级特工)。在此基础上,影片不仅闪烁着极大的故事弧光,而且创造了多处叙事奇观。 影片中,主人公从中年社畜转变为顶级特工所展现的人物弧光非常之大,这种设定也给予了影片成为爽片的所需叙事空间。 叙事奇观其一,激励事件最小化——猫咪手链被偷。男主为猫咪手链踏上复仇之路看似荒诞、不合理,实则结构上早已层层铺垫。男主最大的敌人不是盗贼或黑帮,而是枯燥乏味、倍受轻视的社畜生活。小偷入室盗窃加重了男主本就不堪重负的生活,妻子的更加冷漠轻视、儿子的不解与不满、外界警察和邻居的嘲讽、小舅子的鄙视和提醒…盗窃事件就像压倒男主生活的最后一份重量,而猫咪手链被偷则像最后一片雪花。为唯一在乎自己的女儿的手链,男主毅然决定踏上复仇之路,打破这种平庸的生活。 叙事奇观其二,不自觉欲望支撑起自觉欲望的变更。从找到小偷夫妇到与黑帮对抗,这种看似巧合随机、不严谨的叙事变更实则由内在精神需求与欲望支撑,当男主毅然踏上复仇之路便不会回头。前者迫使男主摆脱不堪生活,后者帮助男主进一步找回自我。当男主欲夺回猫咪手链却不了了之时,路上随机匹配的混混给男主打开了另一个窗口,男主便决定在血肉搏斗与疼痛中找回熟悉的感觉。而后与黑帮的斗争中,男主彻底找回曾经的自己。 叙事奇观其三,因有更深一层的人物内在需求支撑,影片脱离了以惩恶扬善为主旋律的俗套,片尾的终极冲突也脱离了传统先抑后扬的叙事结构。反派依旧心狠手辣,但作为死神般顶级特工的男主更胜一筹。男主对黑帮手拿把掐,只身一人直捣黄龙。哪怕遇到几次危机也轻松化解,如之前处理日常事务一般。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其为爽片的最关键因素。 影片在整体的结构上还有诸多严谨、巧妙之处。 影片前半部分,诸多小事件积累,看似生活琐事,实则是男主由里到外的个人及社会关系,而这些小事件一一得到反转,如家人的冷漠轻视到重新认知、小舅子的嘲讽到被男主痛扁、老兵的识破和嘲笑到致敬及情报员的不懈到落荒而逃…在诸多小事件铺垫与揭晓中发展情节、展现人物弧光。这也是其成为爽片的原因之一。在影片后半部分,剧情一直上行且多为动作戏,但不乏补充以避免单调。最为有趣的便是老爹的次情节,看似痴呆,实则强悍。上门的两个杀手被喷子老爹轻松反杀,片尾更是直接加入枪战,还有黑人兄弟现身及救场以及小危机的出现又轻松化解,都使其节奏更加起伏。另外,人物信息的补充使影片更加完整,解决反派后对其倾诉过往,以这种的诙谐方式交待了主人公真实身份及其归隐原因,不仅达到叙事闭环的效果,而且在紧张打斗中增添了几分乐趣,既符合人物画像也形成独特的黑色幽默。 具体的情节上,也有许多精妙之处。 封面式开头与结尾。审问情节一分为二,审问员对男主身份的提问引出影片,而后在片尾以间接方式得到答案,影片也由此结束。首尾呼应、结构清晰完整且精美。 片头风格化剪辑。对男主社畜生活逐渐加速的重复快剪,让观众产生枯燥乏味、不耐烦的观影感受,从而更贴切地代入到男主社畜生活中。开篇大胆新颖。 男主风格化的描写。贴合剧情文本的复古蓝调音乐加上慢放镜头,让男主形象优雅有情调。封面式结构中的运用尤为明显。开头复古蓝调加男主动作慢镜,优雅起范,点烟又喂猫,富有魅力且不失俏皮(猫有致敬之意),奠定了影片独特的基调。片中几处情节还加上了主观旁白,比起《疾速追杀》男主沉默式复仇,这三者的结合附加让影片更加有文艺气息及灵性,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 片中诸多细节都起到作用。作为激励事件的猫咪手链、作为线索的地铁卡和小偷纹身、揭示男主身份的纹身以及猫咪、手枪、鸡蛋、跑车、名画、人物喜好、地雷等等。以反复出现的形式,或推动叙事发展;或表现人物形象等等。幽默又不失严谨。 若要谈影片最为高光之处,便是男主与黑帮头目首次碰面。男主只身前往黑帮晚会。头目一曲唱罢走下台阶,一向凶狠的头目客气地询问晚餐如何,男主颇为风趣地回答道是来看头目歌舞表演的,头目立马被逗乐直夸可爱。本应剑拔弩张却先打趣一番。影片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在此处达到定点。最后,若要谈影片的不足,便是打斗戏,或是已有大量惊险刺激影片的呈现积累,片中枪战打斗戏难出新意。但瑕不掩瑜,影片整体颇佳。 不谈类型谈质量。在整体趋势下行的情况下,哪怕作为一部动作商业片,能做到如此叙事严谨且有新意属实可贵。除叙事严谨外,立意给予了叙事极大空间、深层次的人物需求支撑叙事变更,也使影片脱离传统故事模式、层层铺垫使其激励事件最小化,等等。而这些似乎都离不开影片主旨。可见其在文本上下足功夫,尤为可鉴。
大佬们有不同意见保留,就当没看见这篇影评,就当我放了个屁
(这篇文章全是剧透,不想被剧透的慎看)
———————————————分割线————————————
首先这根本不是小人物,这个小人物是带引号的。其次这部剧拍出来就是为了黑俄罗斯而拍的剧。这放在俄罗斯播的话,那个场面我想象不出来……
跑题了。
这部剧无限拔高了美国人:一个美国人群中的“小人物”干掉十几号拿枪的“俄罗斯黑帮”?这其中想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了吧。这都不是暗示,都是明喻了。
一个“美国小人物”老老实实却被人欺负。你可以拿走我的钱,但是不能拿走(我女儿的猫咪手镯)——暗示我的尊严;然后奋起反抗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干倒十几个人,再被黑帮寻仇,显得多么无辜。
最后发现人家根本没有拿走猫咪手镯,就把黑帮和自己的家都烧了。(让我想到一个词“毁尸灭迹”)还显得因为你们这些闯入者导致我的家没了。借这个理由买了个有地下室的。
最过分的是主人公结的梁子,两个俄黑帮去找手无寸铁甚至在轮椅上的老爷子(当然老爷子也并不是真瘸了,只是觉得坐着舒服。但杀这两个黑帮的时候看不出来真瘸假瘸),可结果呢:两个持枪大汉破门而入,在几个呼吸之间就被动了动手指的老爷子反杀了(是真的动了动手指)。从头到尾都没有流露出一点一个老年人该有的紧张吃惊和害怕。
主人公去找俄罗斯黑帮报仇,隔着监控器把一个黑帮杀了:你们俄罗斯黑帮就知道躲在监控器后面(这又是一个明喻),一点也不男人,你看看我:单枪匹马,一人一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行得正坐得端直接进去把你们全杀了,你们在我面前不堪一击。直接走到俄罗斯黑帮老大的办公室里。
循循善诱,给了你们俄罗斯黑帮一次机会——让你们隐退江湖,可给你们机会你们班不中用啊,刚出门就杀我,小人之举。不过你们来吧,来再多也打不过我。
三人在单位杀黑帮时,切到老爷子的画面时立马给了老爷子一个轻松的BGM:暗示一个美国老头杀你们都轻轻松松,只是懒得动而已(之前老爷子杀闯入家里的两个黑帮别说站起来了,手指都只是动了两下,完全没有多余的动作,为什么?因为自信!)
把黑帮杀完以后警察来了(刚杀完就有警车响了),警察甚至都没露面,响了两声警笛就走了——工厂员工(美国老百姓)保护自己工作的工厂(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国土家园)根本不用劳烦警察出场,那不是杀鸡用宅牛刀么?(保护自己的国家每个美利坚人民人人有责)
到最后也就是开头警察问话的那一段,问完就无罪释放了,也就是杀你们俄罗斯人不犯法。
制作团队
导演: 伊利亚·奈舒勒 曾指导第一人称枪击电影《 硬核亨利 》
主演: 鲍勃·奥登科克 曾出演过多部美剧
上映及发行
预算1600万美元
上映日期
截止到4.16, 据imdb,票房已达29,655,180
62%的观众是男性,其中56%的年龄在35岁以下
创作背景
拍摄: 拍摄前,男主角奥登科克与特技演员丹尼尔·柏哈兹一起训练了两年,学习了拳击、柔术、空手道和柔道等武术
相关采访:
导演在接受CBR提到,《小人物》的主角哈奇-曼塞尔和《疾速追杀》不一样,尽管这两个角色看起来都是普通人,有着暴力、血腥的过去。"不同的是鲍勃的角色不需要回去,他想回去。他沉迷于暴力,沉迷于刺激的生活。《小人物》是一个不同的野兽。我知道鲍勃是一个不同于基努的演员。《小人物》是一部更深层次的电影。在表面之下发生了更多的事情。"
访谈出处://www.cbr.com/nobody-director-welcomes-john-wick-comparisons/
疑问
影片的主角设定为一个退隐江湖的高手,这种设定来讲,影片是不是又是一部屌丝逆袭的爽片?
故事与《疾速追杀》系列为同一个编剧,在故事设定是否有新意出现,还是沿袭了疾速追杀的故事脉络?这个电影主角是一个有家庭的人,因此其动机想必会有不同。
这部电影的主题: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惹比你更恶的恶人。不要把恶人放出来,他会让你生不如死。故事的激励事件是猫琏,男主其实已经隐忍多年,公交车一遇,只是无意相遇,但人生就是如此。即使黑帮,也不要招惹他,这就是电影有意思的地方所在。他己经憋了很久,就等着等着释放出来,想想电影真好,让你彻底放松二个小时,大脑回味,而不像香烟、白酒,让人一辈子作贱。
Don't call 911, better call Saul
横店日本人=好莱坞俄国人
沙俄黑帮在米国悲催史系列,一会儿被丹泽尔·华盛顿暴打,一会儿被基努·里维斯海扁,现在换鲍勃·奥登科克,继续无限狂殴,干净利落,干就完了。PS:以为黑人小弟会有绝世神功,能大战几回合,没想到早早领便当了,确定不是二次褥嘿?
7分,纯·直男无脑爽片,90分钟,短小精悍,干就完了!剧情太扯了,还不如疾速系列有说服力呢,不过这种片基本就放弃剧情方面的纠结吧,男主其实就是想找个理由打打杀杀嘛。与疾速系列一样,肉搏动作戏也突出一种痛感,打得很吃力,却也更有冲击力。老爷子和黑兄弟算彩蛋了,所以是盲流一家人啊。影片埋的线索过多,这是妥妥要拍第二部了。以及,咖啡杯还致敬了律师,感动。
太爽了,社畜看完放假回办公室都想揍老板两拳
《John Wick》团队真是找到了拍动作片精髓。动作场面一如既往的干脆暴爽,但两部影片的主题各有千秋。《John Wick》严肃阴郁,《Nobody》诙谐幽默。《John Wick》是被逼出山,《Nobody》对暴力则是有种沉迷一样的执念。“I'm out, no need to pay”简直要笑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太爽了,酣畅淋漓,真男人可以每天倒垃圾,但从不阳痿
续集我已经想好了,就是「Hutch大战John Wick」,起因是John Wick家的狗咬了Hutch的猫,于是两人大战三百回合难解难分,最后意外发现是反派boss从中挑拨,两人和解,联手做掉了boss连带着两百多个喽啰,片尾再把伸冤人丹泽尔华盛顿或者连姆尼森作为彩蛋加入,boom,杀神宇宙成型。
俄罗斯黑帮太倒霉了,不知道啥原因被丹泽尔华盛顿屠了一遍,因为弄死了John wick的狗又被屠了一遍,然后又不明不白被saul goodman屠了一遍,连养老钱都被烧了。下次组一个杀手宇宙吧。
在标准的“扮猪吃象的功夫高超男主”套路剧情下,影片还是努力地展现出了一些不错的闪光点,第一场打戏拳拳到肉甚是爽快,后面用枪了反而就没那么酣畅淋漓。影片最赞的镜头就是那个旋转扔抢,一个很古老的摄影机trick了。
头一回见识这样的暴力。作为动作爽片的男主,第一场打戏,几乎能中的招,他全都中了。一部罕见的做出了真实感和残酷感的动作片。但就是靠着一股硬气决战到最后,如此,才有了更直抵人心的力量。讲到最后,说的是孤独啊,老人独自看西部片;男主跟重伤垂危的对手叨逼叨,他还没讲完,对手就挂了。割开喉管插入吸管,这操作好绝。
Don't call 911,better call Saul!
到底有谁能听完他讲的故事
“疾速”团队稳坐全球动作片头把交椅!以“John Wick”的剧作模式为基准,根据不同的主角设定发展出不同的变奏,甚至连创造动作的一连串空间都根据角色性格心理与社会身份而有了相应的设计调度,这次是对柯南伯格《暴力史》的戏谑。将基努式的“杀神”形象毁灭归于凡尘,而后重建,架空世界亦有了现实意义,并更加具备宣泄欲和破坏力。片头巴士与片尾工厂两段动作戏演出做得最为精彩,不仅是约翰·卡朋特的B级趣味,而是这其中再次阐明了动作片作为一个古老类型的真理,除却摆弄皮肉,还有心理的旋律化啊,那是爆炸成为烟火,枪声成为鼓点,拳脚成为舞蹈,用最狠的杀戮,做出最美妙的童话。“Saul”体能表现惊人,非常好奇雷奇与史塔赫斯基们是怎样开掘一个演员的动作潜能的,这是比格林格拉斯式剪辑与动作演员的基本功更加实在的方法论。
社会不良情绪宣泄出口,Saul律师能摆平一切,原来是因为这么能打……
John Wick时代的《暴力史》,Bob Odenkirk两年的身体特训果然没白练,第三幕“小鬼当家”拍得稍欠章法,如果能把技法和世界观再好好打磨一番,续集可期
极爽,极反套路,极具幽默感,极度舒适。
@MY CINEMA YOHO MALL 我还以为我穿越到了上世纪,怎么2021年还有套路成这个样子的电影……连配乐、快慢镜头的切换都是上世纪的风格……此外,为打而打的剧情真的完全不在我的审美点上/价值观也是扭曲的,建议和隔壁唐老大组一team吧你们这么重视自己的“family”,D区
简单理解就是俩狂躁症的对决,你们需要的是命硬的心理医生。无脑爽就无脑爽,现在无聊的文戏太多,爽度又不够,逊色《疾速追杀》太多。 纹身店理发店其实是情报网这个设定都是前辈玩剩下的。1.巴士被骚扰的女性完全没看出慌张来。2.反派在酒吧随便杀个人就把股东杀了,可以但没必要。唯一一场凸显他身手和性格的戏如此草率,后面他就是个被吊打的可怜炮灰。3.坏人又是俄罗斯人来扮。俄罗斯人无语。4.坏人:家人也是我的底线!遂卒。5.打打杀杀把家拆了已经不能忍,主角还把自己收藏的黑胶碟和反派的艺术品烧了。本片最可恶的是主角吧!尽管主角的心理调节方式即“毁掉一切才能重建”。6.本片最好看的片段是你爷爷还是你爷爷。7.最后的戏份突然变成小(老)鬼当家了。8.晋江网文:老公一病情发作就要杀一个帮派
动作设计非常好,非常好。第一场公交戏份至末尾,吸管插入气管甚至十分“浪漫”。最后的合家欢打破了电影的连续性,实属狗尾续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