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执导的诗电影,获198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这部经典~
一. 剧情介绍
《柏林苍穹下》的主人公是两位被放逐到柏林的天使,一个是惯于对人世疾苦冷眼旁观的卡西尔(Cassiel),另一个是常常感怀于无常世事与人间悲欢的丹密尔(Damiel)。二人身着宽大的天使袍,在城市各处游荡,倾听人们的祈祷,默默观察人们的内心世界。
两位天使静静俯瞰着战后满目疮痍的柏林及生活在其中的芸芸众生: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不断产生着隔阂与争执,独自站在墙角的孩子孤独地旁观着一起玩耍的其他小孩,车祸受害者忍受着伤痛与苦楚,街头赚不到钱的妓女哭花了妆……
卡西尔跟随着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亲人的老人故地重游,听他追忆黄金时代的柏林。老人走到了曾经繁华但现已成为废墟的波茨坦广场上,徘徊着,感叹着。老人在荒凉的旷野中无处可去,最终坐到了一个废弃的沙发上,闭上眼睛开始思考。
两位天使还在图书馆收集人们的思想,捡拾人们记忆的碎片。他们在地铁上聆听姿态各异的乘客的内心独白。他们一边观察着电影剧组的拍摄进程,一边回忆起二战时柏林所遭遇的创痛……
丹密尔遇到了马戏团的特技演员玛丽昂(Marion)。她身上安着一对翅膀,恍若凡间的天使,一边抱怨“戴着这些累赘,我怎么飞得起来”,一边在悬吊在高空中的秋千上做着各式各样高难度的动作。
但马戏团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玛丽昂满心烦恼,她热爱这个在秋千上飞翔的职业,却不得不与之告别。玛丽昂的心事引来了丹密尔的同情,这个美丽的天使演员令丹密尔动了凡心,他决定由永生不死的天使变为终有一死的凡人,以追求一段美满的爱情,并体验人世间的种种感觉。
于是丹密尔选择成为人,真正降落到了尘世中。他激动地品尝了第一口咖啡,抽了自己的第一支烟,吃了自己的第一顿饭,兴奋地向路人确认着各个颜色的名字。他的世界终于不再是黑白而无味的了,色彩与滋味不断向他涌来。
丹密尔在寻找玛丽昂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其他早已成为凡人的天使的帮助。他发现自己不是孤独的,而卡西尔也在一旁默默旁观着丹密尔的追爱之旅。最终,丹密尔在Nick Cave的乐队演出上遇见了玛丽昂。随后在酒吧中,玛丽昂也爱上了丹密尔。
二. 视听语言特色
《柏林苍穹下》是一部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影片的前半部分以黑白影像为主(因为天使无法看到色彩,所以世界是黑白的),刻画了悲悯寂寞的天使与孤独疲惫的凡人,并通过天使的眼睛为我们呈现了伤痕累累的柏林。而影片后半段的画面旋即转为饱满的彩色,讲述了下凡后的天使体验人世感觉并不懈追寻爱情的故事。
不过,在影片前半部分的黑白影像中,导演也间或插入了彩色的镜头,它们代表着人类的视角。这种对主观色彩的处理方式,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天使与凡人的区别,也借着天使的角度更好地审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摄影指导亨利·阿勒康(Henri Alekan)的运动长镜头流畅而灵动,仿佛脱离了一切现实的束缚,能够自如灵动地游弋于空气中,一如肆意穿梭的天使的意识。摄影机在此似乎也成为了天使本身,带领观影者一道体察人间百态。
剪辑方面,影片还运用了主观性转场。因为依据剧本中的设定,天使能够御风高速飞行,所以在场景转换时,常常出现快速推近、快速切换的镜头。比如影片中一组快速切换的夜晚柏林流浪汉的镜头,它们都与天使快速移动的能力相契合。
天使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能力——读心。导演创造性地使用了主观声响。诸如片头无数人窃窃私语的声音、男女老少的自语独白,以及地铁上每经过一个乘客都能听到的一句话,都彰显出了天使的读心能力。影片中的天使甚至能收听到无线电波的声音——天使环绕了广播塔一圈,便听到了不同电台的声音。
此外,在图书馆的场景中,摄影机从一个个读者身旁推摇而过,我们便听到众人的思想以各种音色、各种语言呢喃而过。而当摄影机进入馆中放乐谱的部分时,技巧随之改变——内心的声音突然变成乐器与声乐所组成的浓厚合音,代表着读者正在阅读不同的音乐作品。
本片的编剧、奥地利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Peter Handke)描写童年的诗歌《Lied Vom Kindsein》(童年之歌)贯穿影片始终,旁白、诗句与配乐有机融合,既让德语的优美展露无遗,又使儿童的纯真气息弥散在胶片中,更增添了一抹忧郁的怀旧感。
三. 《柏林苍穹下》中的柏林
柏林,这座最具德国色彩的城市,是《柏林苍穹下》故事的发生地。而柏林的几个标志性建筑,更是在影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地标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两位天使在这座教堂的拱顶处栖居,俯瞰着柏林。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建于1891年到1895年,是威廉二世皇帝为纪念他去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首位皇帝威廉一世而下令建造的。它是一座带有哥特式元素的新罗马式建筑。二战中,盟军轰炸机向柏林投下无数炸弹,作为政治军事目标的柏林,没有一个建筑因为属于历史文化遗产而得以幸免。1943年11月22日夜晚,113米高的钟楼尖顶在空袭中被摧毁,仅剩下68米,所以此后被形象地称为“断顶教堂”。
二战后,西德政府曾经打算把这座已被炸成废墟的教堂拆除重建,然而这一计划引起了柏林市民的反对,市民们希望保留旧教堂的残骸以示纪念。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68米高的旧教堂钟楼残骸得以保留,遗址被布置成纪念馆,以后人警示战争的危害。
电影中的一位老者反复追忆叹惋的广场,是柏林的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最初的波茨坦广场只有一个十字路口。之后在这里建起了波茨坦火车站,从而发展成为柏林最繁华热闹的中心区域之一,也成了首都生机勃勃的都市生活的代名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战后,波茨坦广场地处美、英、法、苏四个占领国管辖区的交界处,1961年,新建起来的柏林墙也横穿过广场。昔日繁华一时的城市中心便沦为了没有人烟的隔离区。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建起了一个戴姆勒区(das Daimler-Areal),区内包括办公楼、居民住房、剧院、赌场、餐馆等建筑设施,柏林的许多高楼都集中于此。在这里,除了戴姆勒区的高楼外,索尼中心(Sony Center)也以其七栋大楼环抱在一起的独特造型紧紧抓住游客的眼光,那被楼群围成的中心区屋顶为露天帐篷造型,在夜晚的时候静静地矗立在璀璨的灯光下,成为柏林最美丽的夜景之一。
影片中的一段重要场景出现在图书馆中。这个图书馆是柏林国家图书馆(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的波茨坦大街分馆(Haus Potsdamer Straße)。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国家图书馆,约有一千多万的藏书量。如今的柏林国家图书馆由两部分构成,坐落于菩提树下大街的1号大楼,主要收集了截止到1955年为止的历史书籍。于1978年建成的波茨坦大街的2号大楼主要担负着借阅与大型信息图书馆的功用。
柏林墙(Berliner Mauer)在影片中不仅仅是德国分裂的象征,还隐喻着天使丹密尔对充满色彩的人间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丹密尔坠入凡间的地点,便是在画满涂鸦的柏林墙之前的空地。
这幅涂鸦是法国艺术家特里·诺尔(Thierry Noir)的作品,他擅长使用鲜亮的色彩勾画出有着卡通外形的人物。他在柏林墙的涂鸦画作连起来长达一公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柏林墙西面,布满了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涂鸦,而东部由于戒备森严处于一片灰暗。而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各国的艺术家们纷纷涌入东德,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创作乐园。但由于墙面有限,艺术家们不得不时常覆盖前人的画作,在其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许多极具象征意义的涂鸦也因此只能“昙花一现”。如今,许多曾经轰动一时的涂鸦创作已经不复存在。
四. 导演简介
1945年8月14日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与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沃纳·赫尔佐格和沃尔克·施隆多夫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
由于对美国公路片与西部片的喜爱,维姆·文德斯在1974-76年陆续拍摄了《爱丽丝城市漫游记》《歧路》《公路之王》。“公路三部曲”的问世也令文德斯得以开创自己的风格。在经历了数年的试错期后,文德斯终于创作出了《德州巴黎》(1984)与《柏林苍穹下》(1987)这两部在戛纳获得大奖的经典。之后,文德斯还拍摄了《直到世界尽头》(1991)、《咫尺天涯》(1993)、《里斯本的故事》(1994)等影片。90年代末至今,文德斯的作品多为纪录片,如《乐士浮生录》(1999)、《皮娜》(2011)、《地球之盐》(2014)等。
从左至右:亨利·阿勒康、维姆·文德斯与女演员索尔维格·多马尔坦
文德斯的电影,大多是沉静、滞缓而忧郁的,片中的主人公似乎永远处于“在路上”的状态中,他们漂泊、流浪、漫游、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穿行。而这些无止境的漫游过程,又往往呈现在缓缓摇移的长镜头之中,仿佛观众俯仰游移的视野。受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影响,文德斯亦偏爱使用空镜头,这也为他的电影添上了几许静观的意味。对影像与观看的重视,让文德斯又获得了“德国新电影的眼睛”的美名。
文德斯的作品中总有一种萦回不去的孤独感,他致力于呈现现代都市文明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文德斯电影中的角色体味着情感的无奈与内心的空虚,难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人,一如那些始终在路上寻寻觅觅却依旧迷茫忧伤的浪游者。但在大部分作品的结尾部分,你又能够看到一线光明的前景,体味到一丝渗透在这股冷调中的温情。
【附】影片中的经典诗歌《童年之诗》的德中对照版及本人朗诵的德文全诗语音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柏林苍穹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倾听人类心声的天使穿着大衣长袍穿梭于柏林这座城市中,其中一位天使却因为爱上人间的女子而决定变成凡人”,文德斯将镜头置身于处于冷战的柏林下,俯瞰冷战背景下柏林人的一种状态,在这部电影中,有两个设定非常重要,一是两个男主人公天使的身份,天使意味着他们可以自由穿梭于柏林之中而不被注意,同时在这种设定下决定了影片中所表现的人对于两个天使来说永远是客体化的存在。
影片所置身的时空环境是处于冷战中的柏林,决定了它镜头下的柏林不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而更像是一种二战后的废墟状态。齐美尔从人工和自然的角度对废墟进行了有趣的考察。废墟是这样一种情况,人类强加给自然的建筑遭到了自然的复仇。当我们看到文德斯镜头里那些废墟建筑的藤蔓和蜘蛛网的时候,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想法,基本场景也是如此。人类制造的建筑脱离了人们起初对它的期待和意图。我们在这些空间里看不到人的存在,我们看见街道、空港、高架桥这些人造的场所,没有任何人,并且不欢迎任何人。
本雅明对废墟的理解更加深刻。本雅明关心的不是变成废墟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本身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废墟,他甚至将语言也视为一种。如果我们代入本雅明的观点进入影片,或许可以说影片所表现的就是两个天使和一整片废墟的故事,柏林就是一整片废墟,历史本身就是废墟本身。在这片废墟中,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在废墟边缘驻足的行人却是流动的,自足的废墟散发着危险的魅力,仿佛催眠着人们的视线,让人们和他融为一体。这个时候,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逆转,本来是客己的废墟变成了主体,抓住此刻沦为客己的人们,向人们展示着真理。
《柏林苍穹下》的编剧彼得汉德克以他第一视角书写了一种天使观看柏林的方式,即一种客体化的、游离的观看(这种叙述方式在汉德克其他文学作品如《痛苦的中国人》也经常可见),而这种悲哀在于,留给文德斯的东西只剩下了元素,而不是有机的整体,一个又一个的孤立的要素,永远凑不成一幅完整的拼图,进而失去了那种全然的鲜活的语境,每个要素都是孤立的、自闭的单子。在《柏林苍穹下》中,文德斯所设计的两种天使,同时也可以概括为两种戏剧状态,一种是古希腊戏剧式的,有鲜活的人物,灵动的面孔让天使坠入人间的爱河。另一种所呈现的是巴洛克戏剧里登场的就是没有轮廓的模糊的人,就像怪核里那些有着面孔却没有五官的人物一样在,所有存在都是碎片,那些碎片是巴洛克创作的最高贵材料,是不间断的堆积碎片,使得电影中的影像碎片本身没有意义,往往只是把一些碎片堆积到一起,但它们激发了某种模糊但是强烈的感情。文德斯在影片中对于人物状态的呈现与炼金术士的行为是类似的。古典时代遗留给巴洛克作家的一切都逐个成为元素,最终被构筑成为新的整体(彼此之间不存在联系)。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最有名的第九条论纲里本雅明描绘的一个历史的天使,这也是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所描绘的新天使。本雅明非常珍视这幅画一书里把这幅画让给了自己的最好的朋友肖勒姆。在历史天使看来,历史不过是废墟的集合,天使想要进入废墟之中拯救死者或者重组被破坏的东西,但是一阵强风将天使吹走,强风将天使强行送往未来,这个强风的名字就叫进步 。本雅明的历史天使与文德斯影像中的天使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存在,它不受地上的法则的束缚,但也不是全能的。一个沉醉于阈限空间、怪核之类的东西的人,他通过这些作品达到了某种脱离的状态,脱离了此时此刻的束缚,但他依然抵达不了自己渴望的彼方,因为这个作品表达的恰恰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比方到底是什么形状,于是用模糊的记忆碎片堆起了摇摇晃晃的乌托邦。
讲述天使的故事。他们飞行在柏林城市上空,出没在柏林的大街小巷,图书馆是他们的家,可以读每个路人的心,并且轻轻拥抱即可安慰并带来希望。婴儿和老人可以清楚地辨认他们。天真者,用心生活者,可以感知他们的存在。其中一个天使爱上了一个穿翅膀的马戏团演员,最终决定成为凡人,和她生活。
是的,看过《天使之城》的人会笑了,因为这熟悉的情节。我想,爱好电影的人可以用这两部片子来解释欧洲文艺片和好莱坞商业片的不同。都是极好的片子,看哪个都不觉得亏。
《柏林苍穹下》的黑白影像一下子就博得好感。是那种没有彻底褪尽颜色的黑白,泛着亲和的温暖。
别忘了,这可是维姆 文德斯 (Wim Wenders)的片子,他的《德州巴黎》曾经真真的挑战过每一个观众对于闷片的忍耐极限。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没有自始至终的情节。大段大段的独白绝对是他的拿手好戏。那些话让人感觉句句都是哲理。然而哲学书,往往让人感到沉闷。
这部片子不具备引人入胜的情节。天使丹密尔不拥有像尼古拉斯 凯奇那样勾魂摄魄的眼睛。但是,他的目光充满了平和与悲悯,嘴角时而浮现的浅淡笑容让人心动。
地铁上各式姿态的人,人群里的内心独白竟然如此嚣躁。图书馆的老人走在旷野里然后睡去,孤独站在墙边的孩子看着共同玩耍的三个小孩,街头的赚不到钱的妓女眼泪花了妆……这些画面都让人感到心底的暗潮涌动。
当天使从神的翅膀上跳了下来,成为一个物质存在的人。天使眼中的黑白变成了凡人眼中的多彩,他兴奋地询问路人:“这是红色吗?”“是的。”“那管子呢?”“黄色。”“那个?”“蓝灰色。”……他想尝尝咖啡,他对着画者致敬,他奔向自己的爱情,人和人之间的爱情。
整个影片看下来,让人由新奇,到沉闷,到压抑,中间有一个阶断,你会感到艰涩到想关掉碟片,可是过了这个阶断,你竟然会感到了温暖,共鸣,然后到感动。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微笑起来。
可以说《天使之城》是以《柏林苍穹下》为蓝本。它把那些大段大段的沉闷对白去掉,添上了具像的情节。天使爱上人类。TOUCH。以及最后在他再也回不去了的时候,他在海里游泳,天使们站在海边观看。一下子,一部欧洲文艺片就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好莱坞商业片。同样的可圈可点,同样的引人入胜。
最后写一段《柏林苍穹下》开头的台词在这里。非常好。里面的台词,抽出来读,都同样精彩。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Was The Time Of This Questions, Why Am I Me…And Why Not You? Why Am I Here,And Why Not There? When Did Time Begin,And Where Does Space End? Isn’t Life Under The Sun Just a Dream? Isn’t What I See,Hear,And Smell….Just The
Mirage Of a World Before The World?
当孩子仍在孩提时代,总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里,而不在那里?时间从那里开始?空间又在哪里结束?阳光下的生命难道不是一个梦?我所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不就是这个世界的外衣吗?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It Walked With Its Arms Swinging, It Wanted The Stream To Be a River….The River a Torrent…And This Puddle To Be The Sea,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It Didn’t Know It Was a Child..,Everything Was Full Of Life…And All Life Was One,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It Had No Opinion About Anything It Had No Habits,It Often Sat Cross-Legged,Took Off Running…Had a Cowlick In Its Hair…And Didn’t Pull a Face When Photographed.
当孩子仍在孩提时代,走起路来,摇晃着胳膊,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那些小泥坑,就是大海。当孩子仍在孩提时代,他并不知道自己只是个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生命,所有的生命又都是一样。。。当孩子仍在孩提时代,对一切都毫无所知,没有任何习惯,经常交叉着脚坐或者跑。。。。头发一团糟,拍照的时候也没有做鬼脸。
《柏林苍穹下》摄于1987年,距离柏林墙的倒塌还有两年的时间。同年6月,里根总统在演说中高呼:“戈尔巴乔夫,敞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推倒这面墙!” 围墙,无人区,岗哨和卫兵,让这座已经在战火中满目疮痍的城市愈发分裂,直到今天,这道矗立了30年之久的伤疤仍然无法彻底弥合。在墙的包围之下,西柏林则变成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战前所有的文化中心和工厂都在东柏林,社会主义政府还时常谋划着进攻占领西柏林的路线。西柏林像海里漂浮着的一座墓园,里面的人们理所当然地醉生梦死,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所有被东柏林视为异端的文化都在这里蓬勃地生长起来,西柏林成为了电子乐、哥特和同性恋的天堂,许多著名乐队和歌手都曾在80年代入驻柏林。在《柏林苍穹下》中,堕入凡间的天使丹密尔与女主也去参加了Nick Cave的现场。丹密尔所看到的演唱会海报破破烂烂地贴在桥下的墙壁上,演出时间手写在一张白纸上,潦草地贴在海报底端。
《柏林苍穹下》的导演维姆 · 文德斯在电影里建构了一个异于俗常的天使设定。片中的两个天使并非人们习惯中会脑补的可爱的孩子或者温柔的年轻女子形象,而是两个身形高大、神情冷峻的中年男性,他们总是身穿一件垫肩的长风衣,头发一丝不苟地用发蜡固定在脑后,他们能看到所有人、听到所有人的心声,然而却不能被看到,也不能改变任何事,只能置身事外,对人间百态冷眼旁观。孤独的小孩把磁铁吊进下水道里想要拿到两马克,濒死的中年人在车祸现场喃喃自语,赚不够钱的妓女在马路边绝望垂泪,自杀的年轻人神情淡漠地跳下高楼。在这两个被困守柏林的天使里,丹密尔厌倦了这样没有色彩和感觉的“永恒”,选择堕入凡间,像每个凡人一样去感受万事万物,戴上他们的帽子,打扮成他们的样子,在冷的时候搓搓手,喝一杯咖啡,爱一个人。卡西尔则继续坐在记功柱的胜利女神肩膀上,以上帝视角俯瞰众生。影片结尾处,丹密尔提笔写下,“我了解了一个天使所不能了解的”。这座城市像一个荒凉的梦境,尽管破败不堪,满目疮痍,却又充满了难言的感召力。年轻人们到这里来寻找自我,艺术家们到这里来追逐梦想,低廉的房租和无限的可能,贫瘠的生活与未知的邂逅,每个人都在个梦境中奋力活着或者死去,声嘶力竭,毙而后已。
影片中曾多次出现柏林的众多标志性建筑。波茨坦广场或许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场所之一。这个八边形的小广场在历史上曾经是柏林的门户,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然而却在二战中被彻底摧毁,并在冷战期间被柏林墙一分为二。影片中的老人便是坐在荣光不复、百废待兴的波茨坦广场中间追忆着过往。片中与波茨坦广场同样象征着皇城令人唏嘘的劫难的还有威廉一世教堂和记功柱。影片一开始,天使便是站在被炸毁的威廉一世教堂的缺口里,无言地望着大地。这个曾经象征着普鲁士王国之强大的教堂,终究也在战火中变成了残垣断壁;卡西尔则常常坐在记功柱金色的胜利女神的肩膀上,尽管女神挥着金色的翅膀,但记功柱脚下借以纪念19世纪三次大战胜利的浮雕和炮筒却在战后被战胜国要求覆盖了起来,直到80年代才恢复。
柏林的国家图书馆,奔驰总部以及马戏团和废弃工厂改造成的地下tech club,则象征着西柏林战后建设中的一些现象。Hans Schauroun的图书馆,与爱乐音乐厅以及密斯的国家美术馆一样,同属于战后西德政府为确立新的文化中心所作出的努力。两个天使曾不止一次出现在这个图书馆里,观察和倾听各种各样的人们。奔驰总部则成为了新的观光地点,人们到这里来感受新柏林的现代气息,然而对生活无望的年轻人却从那个巨大的、旋转的奔驰标志旁边一跃而下。马戏团,小型现场和电子乐club,则成为了这个“一切方向都是朝东”的世界尽头里的幻象,人们为惊奇而鼓掌,在迷醉的大麻味和电子乐里木偶般地摇摆着身体,然而什么都不能改变他们脸上的迷茫与麻木,这是一个没有结构、没有戒律、仿佛无限自由却又无法找到意义的地方。
影片上映之后两年,柏林墙终于被推倒,东西柏林再次合一。西柏林的朋克与电子乐文化迅速蔓延到了东德,为严格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带来无限的惊奇。大量废弃的东德工厂成为了艺术家们争相占领的地盘,曾经作为工业区的Prenzlauer Berg和Friedrichstain也在短时间内走上了类似Kreuzberg的道路。直到今天,柏林仍然以它高度的艺术包容性接纳着世界上一切想要在这里放飞自我的人们。它仍然是欧洲土地上的一座孤岛,德国不会有第二个柏林,欧洲不会有第二个柏林,世界不会有第二个柏林,因为它的历史独一无二,它的复杂无人能及。
“如果有什么地方,是上帝用来惩罚天使的,那就一定是柏林。”
它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地方,是一切迷途的路。但它值得天使放弃永生,堕入凡尘,只为品尝它的一点一滴。它是隐秘的、不可言说的,亲密的,就像那个马戏团的姑娘,只有你知道它对你的意义,与一切旁人无关。
阅读大卫 哈维的《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其题目便可以一目了然地得到三个关键词:“后现代” “电影”“时间与空间”,从中我们能够基本了解作者想要阐释的角度与文章的基本框架。作者在首段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次文谈论的将是后现代作品是如何表现时空压缩的主题。而切入点则是两部同异共存的电影。而我想先从两对原本绝对不可能结合的结合入手,从而打开我的想谈论的话题。
一结合(灵与肉)
《银翼杀手》中的戴克和蕾切尔(我们暂且将戴克看做人类,虽然此身份很待怀疑),《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丹米尔和玛瑞安,将他们放置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说将复制人看做是物质的一面,而天使则是精神的一面,我们可以说前者是人与“肉”的结合,后者是人与“灵”的结合,同时“肉”的一方需要经过些许“灵”的升华,而“灵”则需经过“物质”的“堕落”才能实现结合。似乎两片都存在这样的潜台词:这才之所以为人。似乎也潜在地告诉我们这便是后现代时空中存在的人的特性。再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分纯物质、人、纯精神这样自上而下的等级(似乎有人不是很赞成这一等级的区分,并认为并没有所谓的高下之分,但此文我还是勉强认为有。因为自古以来精神都是高于物质的存在。)两部电影不谋而合地都把女性放在了“下等级”的一方(此“下等级”并没有高下的偏见),男性总是高于女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在文章中称“她只有承认了俄狄浦斯的巨大力量,她才能够进入象征真实人类的领域”其实我认为在她承认此定律之前就已经被源于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比如导演或编剧以及整个社会的观念等等)被迫处于佛洛依德的象征性世界中,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
支配(高等级) 从属(低等级)
戴克(男性)——人类
蕾切尔(女性)【复制人】
丹米尔(男性)【天使】
玛瑞安(女性)——人类
二交流
思想的声音充斥着《柏林苍穹下》,天使可以听到人们思想的声音,整个世界都是思想的声音,又或者说天使生活的世界是人类思想的世界。(就像思想史学者认为的人类的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文章中p167所用的“低语”一词我不能赞同,因为那些声音确实没有经过人类的发声器官所发出,而真的只是思想而已。)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很少,几乎门可罗雀(当然这也和导演自身的风格有关系):还是天使时的丹尼尔和彼特 福克的对话,另一个天使和彼特 福克的对话,孩子和天使丹尼尔的对话,坠入人间的丹米尔和玛瑞安的对话,除了两个天使之间的对话,以及丹米尔刚变成人时和一位路人的对话,之后和彼特 福克及稍后和三个孩子的对话有互动外,其他都是单方向的会话,甚至可以被看成是独白似的诉说,尤其是最后玛瑞安对丹米尔所倾述的那一段冗长的对话,似乎只是自身内在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人用精神将自己框在属于自己的领地。影片中天使曾对自己的伙伴说:精神,人除了精神外一无所有。这是否只是天使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抱怨呢?因为我们知道的事实是除精神之外一无所有的是天使而并非人类,但是这似乎暗示人类接下去会面对或说会演变成的结局,一种后现代式的只有精神的存在。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多种语言,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最明晰地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后现代。
三时间与空间
首先我想提到三个时间长度:四年、80年左右、永恒。这三个时间长度对应的分别是复制人、人类以及天使。4年这个长度是人类确定的,80年是由“天”定的(我只能用这么一个虚幻的说法,而永恒的标准又是什么?复制人渴望能像人一样活得长久,这一点可以被理解,但拥有永恒的天使却宁可舍弃永恒之为像人一样“痛并活着”是出乎人的意料的。为什么不是人努力变成天使,反而上下两方都想汇聚到中间这一点上呢?就像蕾切尔被迫进入的象征性世界一样,天使也被迫来到我们的世界。
文中提到“两部电影都显示出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尤其关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化和意义”影片中的两组组合是不同时空的组合,也可以说强行把另外的时候都硬塞到我们的时空之中,给人以我们的时空便是主导这一错觉。时空的叠覆就这样被动产生。
一切由心想生,时间空间不过都是人自己的创造,本没有这些东西,就像对于天使来说并不存在“这里”“那里”“这时”“那时”,一切都是“一”,后现代让我们看到一个作茧自缚的世界。
四电影
我们不得不看到此文(即《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谈论的是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电影这一传播媒介,可以使不真实的世界以最逼近显示的方式,最直白地表现出来,因为“担忧”并不是现实,但电影制造了这个一个“逼近现实”,目的在于防止(或促使)这种现实的发生。就像最近上映的大片《2012》便起到了绝好的效果,让人不得不警惕自己生存的环境。
两部影片,一部为科幻题材,另一部为幻想题材,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结尾,虽然两部影片中的两对恋人都表面地终成眷属,但非真正的皆大欢喜。两部影片都提出了问题,但都没有给出解决的方式。那才是平和的表面下潜藏的更巨大的危机。(在此也可以对比中国类似的题材,如牛郎织女,以及之前一部口碑不是很好的电影《机器侠》)
五历史
《柏林苍穹下》那个讲故事的老人在图书馆里通过翻相片来回忆二战,蕾切尔制造了一张假的照片来证明她是人类,玛瑞安将能引起回忆的照片贴在墙上,如果照片也可以使一种时空的证明,用“那时那刻”来证明“此时此刻”,不管是大写的历史还是小写的历史,如同罗兰 巴特在《明室》中提到的其母亲的照片是一种证明,在照片中寻找过去,寻找根基。影片中的几位主角都是没有根的人,一个复制人,一个天使,这似乎也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他们的伙伴,没有历史没有过去,如同玛瑞安,马戏团的解散让她变得没有了根。一种寻根的焦虑感一直围绕着两部影片的发展。我们需要那个讲故事的老人——荷马,就像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儒道佛等传承一般,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自己开创历史,如同影片中的几位主角一般。
我们可以看到两部电影所包含的是对人类自身的种种担忧,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文中说“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后半部分试图在后现代主义单调、冷漠的情感领域中恢复现代主义人类的交流,归属感以及转化过程。”影片渴望的是救赎,在后现代多元性、碎片化、压缩、叠覆、失焦的纷繁复杂的状况下为当前的人类寻找一条出路。当上帝极端失望,最后准备永远弃世界于不顾时,有一些天使不同意他的做法,站在人类这一边,辩说应该再给人类一次机会。
“因计划遭到阻挠,上帝显得极为生气,并将天使放逐到地球上最糟糕的地方:柏林。
然后上帝就离开了。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今天所惯常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从那时开始,这群因“二次天使叛变”而落难的天使就被困在这个城市里,不但释放之日遥遥无期,连重新获准回天堂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被诅咒而成为目击者,永远只能做旁观者,丝毫不能影响人类的行动,或是介入历史的演变,他们甚至不能移动一把子... ”
沉沉睡去,做了个梦,梦里有个人对我说:……所以,以后别再自己偷偷地哭了。拼命想看清那人的脸,却感到谁在摸我的头发,然后那张带着灼热温度的大手落在我的后背,停留在我的肩胛。“妹妹,别再瘦了,你要长出翅膀了。”声音低沉而温存,无比熟悉。
我习惯性用撒娇的腔调反驳:“那是蝴蝶骨好吧……”然后心头一动,猛地翻坐起来。果然是堂兄。他坐在床边,微笑看我,一如从前。我感到那么欢喜,问刚刚是否也是他在说话,他却不回答,只是笑吟吟地望着我。我着急了,伸手去捉他的衣袖,却只是落得将自己惊醒的下场。
我唯一的本家哥哥,我们分开有四年了吧,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堂。
伸手越过肩头,摸到刚刚被他手掌覆盖的地方,余温依稀尚存,那坚硬的突起的确是如同翅膀般美好的弧度。只是哥哥,你离开天堂来到我的梦境中,到底想对我说什么呢?
想来哥哥定然是和天堂里的天使在一起的吧。他是不是也有了那样奇妙的能力,仅仅是轻轻触碰身体就能阅读对方的思想?我已记不起第一次看《柏林苍穹下》时是谁眼神迷离,呼吸急促地告诉我,这是世上最像诗歌一般的电影。但我却记得,那些爱读书的天使和他们纯净安详的不朽魂灵给了我多么大的震撼。有人觉得那是部相当闷的片,大段的独白,静默,尤其是前半段的黑白镜头,更加深了沉闷,了无生气。但我当时凭着心底涌上来的一波又一波潮水,凭着它们向四肢百骸扩散的细微振荡,毫无疑问,我肯定它就像那最最动人的诗句一样,从头至尾的美好,流淌成河。也唯有黑白能配得上天使们纯粹的灵魂,能映衬马戏团女郎的伤感落寞。
有一段时间曾经天天往图书馆跑,在图书馆那略显空旷的楼上楼下穿梭或静坐。因为我曾一度认为,如果真的有天使存在,他们真的乐于在图书馆收集人们的思想,捡拾人们记忆的碎片,那或许能把我的心情带到天国,转达给我已逝的亲人。这样便可以平复我不断涌起的忧伤,因为我深深记得在电影中,在他们的触碰之下,人们的心境都变的安详。那些细碎的低语般的心声,似一首午夜的咏叹调,在影片细腻的黑白画面之间流淌。普通人的思想,此刻读来,也诗一般。尤其是那位美丽的马戏团女郎,她那孤寂的心灵和高高在上的美丽身影,不仅打动了守城天使,也打动了我。当她在秋千上飞翔时,她的身姿曼妙,仿佛带着天堂的光辉翩然而至,所以她吸引了守城天使的目光。而当天使的手触碰她时,她心中隐匿的所有不安孤寂无助倾泻出来,像春天第一场绵软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湿润了天使的心,也无法抑制地湿润了我的眼睛。她光祼着后背坐在床边,那优雅的曲线多么楚楚动人又是多么寂寥,她说:“我害怕黑夜,尤其是我生病的时候,因为那是我最虚弱的时候,无论你想不想,都得继续下去,我该怎么办?或许这是个小问题,我应该这么想,我所知甚少,而我,却太好奇了。我常常这样自言自语,像个疯子,但我总觉得有个人在倾听我的倾诉。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再紧闭双眼,即使那些石头都让人感到空虚,颜色就像夜空下的霓虹灯。我有段故事,必须继续下去,这就是生活。我独自一人,时间也变得如此认真。我从不曾孤单寂寞,也不曾和任何人在一起。”
我不得不说,这段表白和我后来认识的若干聪慧精灵的女子的心思如出一辙。我却不能再就此断定她们也在扮演秋千女郎的角色。因为梦里堂兄说的话,给了我不同的角度,让我有了一些彼时未曾有过的念头。那个天使,他穿越了怎样恒久的时光,阅读了多少人或欣喜或悲怆的念头,见证了多少生死沉沦,他谈不上痛苦幸福。因为这一切,他看在眼中,却因为超脱于尘世不能体验那些起起落落的情绪究竟意味着什么。可当他爱上,这世间的一切之于他也有了大不同。哪怕是清晨彻骨的寒冷,一杯热咖啡的苦涩温暖,甚至挨揍的痛楚,他都愿意欣然体验,因为那是他的心上人,他爱上的人所存在的环境。或许有些肮脏,或许有些虚伪,或许还冷漠了些,却因为她的存在都变得可爱。爱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关于这部影片,我也看到好多说法。有人谈到历史变革,有人谈宗教寓意,有人谈人性。我向来写不出什么高深的论调,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宁可忍受这世上的万般不好,宁可放弃高贵的身份,不是要研究社会变革,也不是特意下凡传经布道,而只因为这世上有个人是需要他去爱的,为此天使也甘愿抛弃上帝。那么我们,我亲爱的们,还有什么要怕的呢?人们总说,只有电影能如此美好,可我却想问,难道电影不是人心的产物吗?纵然我们不是处在一个唯心的世界,可至少应该有信念。到这里我不禁想笑,因为这之前曾写过关于另一部电影中的爱情,但那主角是妖精,这回却变成了天使,论调可是有了些变化。或许我在打自己嘴巴,或许我在替自己为世间的爱情找出路。有位鸟人曾说:“如果比起爱情,艺术算个屁,如果比起生命,爱情算个屁。”这话看来十分实在,可是这厮是个务实主义者,我再次回想电影和我的梦境,就发现我已不能完全赞同此话,尤其是当我看到荣公主的一段文字:“我认识的一些女孩子都是极好极好的,但是却找不到一个人来共对一盏灯。但是我知道,总会有一天,你们能有怀抱安放,还会抱着像极的小女儿来见我,她无师自通地叫我阿姨。一定会有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里握住你的手,教你们每日都欢喜。”
这是一种信念,在我心里,这段话可以和这部诗般美好的电影和许多撼动心灵的诗歌比肩,因为它让我相信在这个所有人都互相调戏的时代,其实我们的心底都一样对真情抱有理想。
我亲爱的姑娘们,请伸手摸下你的肩胛,是不是有翅膀将要生长,上帝将我们丢下来的时候不是已经解开我们身上的铠甲吗,既然已经来到尘世,就别再将它穿回去了。相信我,天堂没有人间那么好玩。请努力勇敢的去相爱,抛弃上帝也要相爱。
附两段电影中的两个段子,极好的两段。
一: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
他总爱问,
为什么我只是我,
而不是你?
阳光下的生命,
难道不是梦吗?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
他只看到苹果和面包,
他以为那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长大后,
快乐越来越少了,
只有在工作之后才有快乐的片刻;
当孩子只是孩子时,
糖果就是糖果,
就是这样,
在核桃树下,
他张开手,非常激动,
他总是等待着;
朝一棵树扔一个树枝,
就像扔火箭一样…
二:
爱情来也
我们沉醉在爱情中
缠绵悱恻
爱,既在漆黑的夜晚
也在朗朗的白昼
此刻更如火如荼
谁主谁从?
我中有她,她中有我
世人谁敢称从未与人相爱?
我正沐浴在爱河中
人类无法长生不老
此情此景却可万古长存
那一晚我知道什么叫惊讶
她飘然而至,带我归家
我终于找到归宿
姻缘际会
际会唯此一回,此爱却天长地久
此情此景,至死方休
我将与之生死相随
我们俩的故事曲折奇异
男女相爱的力量终令我由神变人
我…
终于…
知道…
作为…
天使…
所不了解的…
事
End
PS.当我发觉自己在无可挽回地沿着煽情的大路奔驰而去,我已来不及刹车了我。索性我煽到底了,……就这样吧,写不下去了,也不想再修改了。谁让我最近想起要写点啥的电影都那么有爱呢。
可能是季节的影响,太美好了吧……请别说是思春好咩……我都更年期了我……—“—
内什么……觉得我是雕虫小技的就别鸟我了,大家都很清楚我哪方面技巧比较好,就表一遍遍重复我的短处,一遍遍摧残我的小心灵了。谢谢大家!
即使在间隔那么久以后,我们还能回忆起众多场景和细节,图书馆、马戏团、演出现场,每个场景的大致长度,画面上的粗大颗粒都显示了时光的默默。这是一个时代片,永远没有办法再复制的经验,那些喃喃自语,即使在日后其他影片里也多次运用,但永远没有办法取代当时的激动。
像哲学,又像诗歌,电影画面质感无可挑剔。
#HKIFF# 当孩子还是孩子。散文诗般的电影,黑白/彩色与精神/感知的两分法彼此融合的地方最奇妙,也就是说,感觉到看不见的东西,一如电影。
又一部必须进影院看才会有感觉的电影。。用碟看是闷片,而投到大银幕上就全然是扣人心弦的诗作了啊,2个多小时丝毫不嫌长--诚然,要是眼角那些细纹都无法看清,那么其间的心动、暗涌跟哲学思考又要从哪里寻找着落呢?
天使倚在世人的肩,或脸贴脸,或只是经过轻轻搭一下手掌,那一刻全世界的温柔都被赋予,纯洁如孩童神圣如上帝。他走进人间。他精通所有语言,掌握无尽宇宙奥秘,却又同初生婴儿努力辨识这世界。他用天使的铠甲换一件斑斓外套,他触到爱人身体的温度,数万年来混沌的世界逐渐清晰,他第一次做了彩色的梦
天使听完摇滚乐也想当人(我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本片荣获1987年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4K绝赞修复版。文德斯巧妙把玩摄影机的视角,一张张面孔和一串串的独白,当我们都泡在图书馆里渴望全能的智慧,天使默默守护并也渴望成为人,到了最后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感觉,可谓美好,那些最好的电影总是在做同一件事——返老还童,回归纯真。
柏林墙边的忧郁,弥漫在灰蒙蒙的手风琴里;战后发泄的疯狂,释放在歌厅金属的啸叫中。被围观男人满身汽油的愤怒,马戏团杂技女放弃梦想的落寞,自杀男人下坠前的绝望,落单男孩墙角边的哀愁,天使游走在人间,听取了太多心事。不如化作人类,分得清颜色,感受到重量,用不朽换取短暂,用才华推动文明。
最后字幕致敬小津安二郎、特吕弗、塔可夫斯基,称他们为降落凡间的天使,让故事又变成另一重意义了。艺术家就是孤独理性和热闹人世之间的摆渡者。
我真的哭了有将近半小时,这部德国电影几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哲学和审美观念的极限。我的泪点忽高忽低但最多也只会鼻子一酸而已,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像这样让自己的“理性”完全失控,就像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真正见到了上帝那般这是一封神性和人性同时献给对方的无字情书。天使意识流般地聆听每个人内心的细腻,同时也观察着宏观的一切——战争,爱情,岁月变迁......在震撼的远景俯瞰镜头运动和夹杂着宗教般人声的无调性弦乐的背后,我看到的“永恒”与“毁灭”“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满脑子奇怪问题: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而不是在“那”?时间的起点在哪?宇宙的尽头又在哪?是否阳光下的勃勃生机不过是幻景?”
翻了翻2019年的映后交流笔记,文德斯说:凡人的世界是彩色的,天使眼中的世界只有黑白,因为天使是超验的存在,他们只需看到本质和精髓,这些本质恰与颜色味道无关。天使眼中的黑白是丰富的黑白(影片色调是用祖母的尼龙袜作滤镜拍的)。他还说,“天使的存在让人欣慰,让我们觉得心声有人倾听。”文德斯是如此热爱天使,以致十年后又到好莱坞写了一部《天使之城》,甚至他所有签名都习惯性添扇小翅膀。(20190521资料馆文德斯影展)
(8.4/10)文德斯公路片的另一种呈现——关于心灵的旅程。天使视角下的普众独白,群像式的人群组成柏林的历史、现在、人文与情绪,黑白影像中的彩色交织,每一个孩童都是诗人,拯救孤独灵魂的只有爱,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昆德拉语:人的存在及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里的枝节中去寻找。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他总爱问,为什么我只是我,而不是你?人的一生从何开始?宇宙在何处终结?阳光下的生命,是否只是一场梦幻?
真正的大闷片。文艺青年装逼片。
【B+】浪漫的不行,将人的心理活动艺术化的跟诗一样,其实人未必有那么多的独白,就好比我,大部分时间,我的脑袋都是空的(发呆……)
在一切存在当中,我找到了真真切切的自己。
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1.悲悯寂寞的天使与孤独疲惫的凡人,伤痕累累的柏林。2.黑白天使视角,运动长镜头流畅灵动,一如肆意穿梭的神之意识。3.兀立于时间之河的歪脖老树,似[雾中风景][女性瘾者]。4.Peter Handke的童年之诗与Nick Cave的摇滚。5.品一杯咖啡,看饱满之色,坠入爱河。(9.5/10)
亲爱的文德斯,这个人世不需要也不值得你来关怀和悲悯。不过后半段终于还俗了,还不错。但是你就别一开始有那么高的立意。喜欢酒吧里那首歌,超赞!
本来以为2018年将终结于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结果横空出来一个柏林苍穹下…结尾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真的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部片子是一部“传记片”啊!对德国人的状态进行群像式描摹,单是声音的创造性运用就足以让每个人立体起来。成人之所以没法意识到天使的存在,大概是因为自我太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