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眼泪胶囊
聚餐时大家说要一起去看《声梦奇缘》(August Rush),谢晨曦问:"什么起源?"我晕倒——事实上这片子的确很晕,充斥着一切美式大片可能拥有的价值观。美国没有中宣部,但有时候效果真的差不太多……
从开头说起:
* 这世界总有人会莫名其妙欺负你,三更半夜毫无缘由把你打醒只为了说一句"You Are Freak"——要坚决抵抗这种恐怖主义行为。
* 政府和警察一样,一定一定是官僚的低效的科层的毫无同情心的,但也一定一定会有好人,而且好人一定一定会左右大局——千万要相信世界不是被白痴和贱人所统治的。
* 不能抛弃孩子——不管因为何种理由,会得到至少十一个年头"夜阑人静时""得不到快乐"(这可是原台词)的报应。
* 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观强加在别人的生活上,临死也得不到原谅。
* 所有的黑人都是好人,当然其它人种也不坏,只是偶尔犯混。
* 人的一生至少要夹过一次BAND,但夹BAND不是一辈子的事;人的一生至少得从事过一次正经职业,但从事正经职业也不是一辈子的事。
* 全世界最正经的职业是投资银行,这是任何人放弃理想时的首选职业。
*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成为投行一员——不管你荒废了多少时间夹BAND——所以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要是不疯几年这辈子算白过了。
* 尽管你是投行的,但一定会受到你所有亲朋好友的鄙视,并感到日程渐满但灵魂空虚,最后自己鄙视自己。
以上可以看出美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和金融从业人员是死敌,纠结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抢老婆,争论焦点应该是魅力和财力哪一个更重要——目前为止,在电影从业人员在电影里胜出,但在现实当中,结果未明。
* 小女孩听到不熟的男人称赞"你是天使",最好说"我要去上学了"然后马上跑掉。
* 男人最好有不羁的一面,否则只有连你都觉得无聊的女人愿意跟你一起,最可怕的是她还死活要去见你的家人。
* 如果不带女朋友去见你的家人,你会被蹬;如果带你女朋友去见你的变态家人,你会被蹬得更惨。
* 音乐和宗教是最好的救赎。
* 机会遍地都是,加入丐帮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 不管你是多了不起的天才,一定要上学,一定要上名校,如果找不到入学机会,就去教堂找上帝。
* 自由平等博爱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学校和教堂里。
* 你随时可以参加董事局会议,在会上,他们会回答你一切问题。
* 邻居的话最不靠谱。
* 易拉罐没有准确地丢进垃圾桶,一定要去捡来重新扔一遍,最好还要扫荡一下垃圾桶四周有没有其它垃圾需要整理。
* 只要你NB,离开一个领域十多年,这个领域的每一个人每天都会记得你。邀请函会像银行账单一样每个月寄到你邮箱。
* 听古典音乐和听摇滚的人是一样多的。
* 最后——当然是——要信上帝。
不太喜欢小主角,这个小男孩在Finding Neverland里面也饰演了一个个性相似的小孩——离群索居沉默寡言,但一旦发言则一鸣惊人,不是"我内心深处的乐音到底是从哪里来"就是"我不能欺骗我自己"。OK,不能怪这小男孩,只能怪编剧的脑子和导演的诠释。
——我觉得,天才绝不是生来就像个大人,而是一辈子都像个小孩。把天才理解成这样只能体现成人世界的懦弱和悲哀。
冉冉说看假电影更让人想哭因为我们活得太真实。嘛叫活得真实?我真的觉得咱都活得挺假的——这算不算真实?可能冉冉的意思是现实生活有太多憋屈和残忍,所以美好的东西哪怕很虚幻也值得感动吧。我承认这片子让我有想哭的冲动,也承认里面宣扬的大多数观点都是对的——至少是有益的——但这种感觉就像被挠胳肢窝时发笑一样让人觉得不舒服。我相信身边大多数人早已陷入犬儒主义的酱缸并对传统的中国式抒情倍感恶心,而我则开始对这种美国式的煽情与滥情反胃了。
其实我并不难以打动,陈培勋的《我的祖国》、郭文景的《御风万里》跟威廉姆斯的《召唤英雄》和埃尔加的《威风凛凛》一样,都让我头皮发麻激动不已。音乐是我来看这部颓片的唯一原因。关键在于,我不偏爱哪种煽情方法,也不偏恨哪种抒情方式,我只是觉得感动不能做成胶囊随水吞服而已。
2 ) 《八月迷情》的经典台词欣赏
片头:
Listen......
Can you hear it?
the music
in the wind
in the air
in the light......
it's all aroud us
all you have to do it's to open yourself up
all you have to do
it's listen......
片尾:
the music is all aroud of us
all you have to do is listen.
1.Sometimes the world tries to knock it out of you, but I believe in music (Englih) the way that some people believe in fairy tales .
世人不时的践踏你的梦想,但我相信那旋律是真的,就像有些人相信童话是真的。
2.you gotta have music (English)more than you love food , more than life , more than yourself .
你爱音乐(英语)胜过爱食物,胜过生活,甚至胜过你自己。
3.Nothing bad is gonna (going to) happen, you gotta (got to) have a little faith .
没有不幸会发生,你要有信念。
4.You never quit on your music (English) . No matter what happens . Because anytime smething bad happens to you , its the one place you can escape to and just let it go . I learned that the hard way .
音乐(英语)是你唯一的避难所,让你安然度过。
5.I like to imagine that what I hear came from my mother and father .
Maybe the notes that I hear are the same notes they heard the night they met .
Maybe that's how they found each other . Maybe that's how they'll found me .
6.Music is God's little reminder there's something else believes us in this universe .Harmonic between all human beings everywhere ,even the stars .
其实还有很多,但是我还是最最喜欢片尾的最后两句:
the music is all aroud of us
all you have to do is listen.
简单却孕育深意,惟把两个小时片长的剧情中产生出的传奇、感动和回味等等元素一同留给沉浸剧中的观众!
3 ) 挚爱会丢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故事。
所以同一个电影,每个人会在各自的心里留下独特的印记。
刚看完,趁心情未过,结尾音乐未停,先写下自己的印记吧。然后再去看那些或褒或贬的文字。
开头很圣洁。让我觉得很博大,有点像很老但很经典的音乐之声啊。
后来的音乐很精彩,故事还是讲感情,
爱情,和亲情。
永恒的,无论有多少人说情节俗套但还是能感动我的两个主题。
大提琴琴声和男主角的嗓音是最有感染力的。那么和谐。像能把你的心脏从身体里拽出来。就像这两个人,外表看起来完全生活在世界的两层,而其实,心那么近,情感和感知那么像,是上帝造在一起的两个人啊。
在孤独的时候同样渴求对方的出现,在分开的时候同样的痛苦的坚守和寻找,他们那还能再这样爱上别人么。
音乐和孩子,有引领和凝聚的力量。
到男主
4 ) 一部童话,何必那么较真?
也许我是个没主见的人。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给了它5颗星,原因是“感觉不错”。看了几篇影评之后,又觉得这电影真的如一些人所说:情节非常白痴、台词相当造作、人物有点琼瑶,只怪我自己看电影太不“专业”,被一个长得可爱眼神清澈身世可怜的天才儿童再加上点好听的音乐哄得团团转,都忽略了电影虚无的内涵!改成3颗星,又觉得它和我看过的其他3颗星的片子实在不是一个档次——毕竟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片断打动了我。
在这里我给它5颗星,因为它就是一部童话,一部很成功的童话。它有童话般白痴的情节和童话般不真实的人物,却更有童话般的感染力——
想象一下,城市中嘈杂的噪音其实是一首宏大的交响乐,而音乐无处不在,只要你敞开心胸,就能听到——原来每天上班下班遇到堵车的时候,喇叭声发动机声咒骂声抱怨声衣服的摩擦声……这些都是这交响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声音会让一个天才儿童高兴得像是要飞起来。也许当你尝试着用一种不同的视角看世界的时候,你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就会变成爱丽丝的奇境。
再想象一下,这世界上其实到处都是好人,上到警察下到乞丐,连童话里的坏巫师(Wizard)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坏——他只是一个为生存所迫,不得志又不肯放弃理想的音乐天才而已;天才儿童会出尽风头,当然天才大人也是,没有那么多的偏见和妒忌,也没有什么潜规则和暗箱操作,你的朋友会永远支持你,你的爱人会永远等待你,你的粉丝会永远记得你——多么美妙的童话世界啊,就好像英俊的王子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巫师救出美丽的公主并从此幸福生活下去的童话故事那样,给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YY空间,受够了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就到这里来放松一下吧!
童话就是这样的,简单而圆满,中间一定要有唯美的东西,比如美丽的公主和英俊的王子,比如忠贞不渝的爱情,比如眼神清澈的孩子,比如音乐。
有些人不喜欢童话,而是喜欢揭露现实反映人性的东西,也许在些人看来,这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Evan的父母后来渐渐忘了对方,各自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Evan在孤儿院长大,他聪明敏感却性格孤僻,因此经常受到欺负,后来悄悄离开了孤儿院,流落街头。他有一点音乐天赋但没有那么夸张,当然也就不会被人重视,也许能幸运的被一个喜欢音乐的丐帮帮主收留,在广场卖艺赚钱……然后,就发生了些能深刻揭露社会现实并反映人性的事情。遇到好的编剧和好的导演,这当然也能成为一部好电影,不过,这就是另一种电影了。
5 ) 无论哪里我都听见。
听,你听见了吗?
那个旋律,无论到哪我都听得见,它在风里,在空气里,在光线里,它无处不在。你只需敞开自己的心扉。你只需,去聆听。
世人不停践踏你的梦想。但我相信那些旋律是真的。就像有些人相信童话是真的。
——伊云
影片的开头真的就像一个童话故事。风声中,一个眼神清澈的小男孩展开双臂转着圈儿,缓缓说出以上的话。声音很轻,但很坚定。于是。我也相信了。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的心是相通的。他们也许相隔遥远,也许不曾相识,但是音乐可以带来神奇的感应,越过时间和空间直击对方最深处的灵魂,如同心头涌动的泉水般自然纯粹。那一刻什么也不必说,只需要闭上眼睛去感受——那么当大提琴和吉他相遇,并能和出完美的旋律,这是不是一个浪漫的奇迹呢。
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十一年前。大提琴女莱拉和吉他手路易斯就是这样一见钟情的。那个夏日夜晚。是不是月亮指引着她走上那屋顶,坐在他身旁。是不是星星掉在他眼里,才能散发那么迷人的柔光。对视了牵手了然后吻了然后睡了然后爱上了,开始了的同时或许也已经结束了。
也许是结束了。路易斯的等待无人赴约,莱拉的父亲不能纵容乖乖女犯错。后来。路易斯退出了深爱的乐队。而莱拉在一意孤行的路上遭遇车祸,失去了腹中的骨肉。两个人的生活因为一次小小的出轨,而改变了既定的方向,失去,从此翻天覆地。
不过童话不是这样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就不叫做奇迹了。当年的孩子没有死。而是被莱拉的父亲送进了孤儿院。十一年后,当年那个弃婴伊云已经长成一个小大人。微微卷曲的头发。水晶一样的瞳仁。苍白素净的脸庞。脸颊上一个小小的酒窝。他和别的孩子一样。都是孤儿。他和别的孩子最大的不一样。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两样东西。一是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二是音乐。
他最迷恋倾听天地之间的一切声音,所有的声音在他耳中都是一曲曲曼妙旋律。他知道有些是呼唤。有些是期盼。有些是依恋。还有一些是未完成的。心愿。
起初我以为这是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但是影片并没有着重于这个方面,十一年前的露水情缘只是一个序幕。亲情才是本片的主旨。而音乐,是贯穿始终的行云流水。当伊云来到纽约,听见喧嚣的城市所有声音糅合成的歌,当他第一次拿起吉他,敲动琴弦的出彩时刻,当他在小女孩的琴室里写下满天满地的音符,种种感觉不仅是惊愕。简直是震撼。这个小男孩那么那么天才,那么那么好看。那么那么让人心软。
影片的最后。伊云站在台上奏出了自己心灵的乐章。他相信他爱的人听得到。而莱拉和路易斯果然不约而同地感觉到这音乐的牵引。当他们牵手,而台上俊朗的小男孩缓缓回头,这一瞬间永远定格,无限美好。
所以。请相信音乐的力量。请相信内心深处的期望。请相信爱可以让应该在一起的人即使走散了也还能再执手,地久天长。
6 ) 都在树立偶像
之前在网上无意看到关于《把爱找回来》(又作“声梦奇缘”、“八月迷情”)的同声赞誉,下载来看过之后却又觉得好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想想,虽然这种商业片、文艺片混合体有些讨巧,但其实里面似乎还有一个人们对于爱、音乐、天才的不正常态度了。
莱拉是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手,她一个月色迷离的晚上与流浪的爱尔兰歌手路易斯相遇,并度过难忘的一晚(也就是一夜情)。之后莱拉专横的父亲又强逼她继续踏上音乐会的旅程,路易斯因等不到恋人失望而离开。莱拉发觉爱人走后,独自等待肚中的孩子出生,岂料几个月后遭遇车祸,她父亲将孩子送到了孤儿院,并称孩子已死。一晃眼10多年过去了,生活在孤儿院的少年奥古斯特坚信自己的父母还在世上,于是踏上了漫漫寻亲路,最后一家三口在音乐会上相遇。
当然,其实这是一个很不怎么样的电影,其基本元素都是随处可见的庸俗素材,穷小子与公主的爱情、一夜情之后后怀孕、小男孩找妈妈……让人觉得从“美女与野兽”到“罗马假日”,又到琼瑶路线,再到“小蝌蚪找妈妈”一并混合。这个电影的耀眼之处主要在于其中的音乐,古典、摇滚还有黑人音乐,并且融合得恰到好处,同时主角们当然一律帅哥美女,那个小童星尤其引人注目……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如果还在醉人的音乐中有一点清醒的话,不难看出其内容处理得轻重不均,情节发展威胁正常逻辑,更要命的是11岁的奥古斯特说的台词尽是一些需要30岁才会讲、才听得懂的话语(诸如“就像有人在召唤我,我把它们记下来就是在回应他们”、“把音乐融进我血液的人们”和“如果这会招来不幸”之类)……据说,《纽约邮报》毫不留情地直言——“这样一部糟糕的影片居然能够位居票房榜的前十,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然而,我们没有眼花,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的确对于这一家三口眼花缭乱的演奏以及奥古斯特的天赋异秉非常惊叹,更对奥古斯特那句过于成熟、却文艺得一塌糊涂的“音乐无处不在,你只需要去聆听”十分受用。接着,对于电影之前铺陈的那些问题都可以一笑而过了:不是吗?一夜情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反而生下来一个音乐天才!一家三口分散各地又有什么问题呢?反正“融进他血液里”的音乐基因复合体也会让他们彼此认出来的!人总会创造出奇迹搞定一切困难的!实际上,电影里在对无限放大的“人的奇迹”进行顶礼膜拜了——一个偶像化崇拜。
音乐消除人们的寂寞和枯燥,爱缓解人存在的孤独和偶然,至于天才的横空出世,那么更是一定要在人们的生活中惊其波澜才说得过去——可是,这些“人的奇迹”毕竟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可以是经历、是财富,但毕竟不是人的一切。但电影却在温婉、唯美的情节画面中,试图强调这些“人的奇迹”就是人的一切!就是人本真的意义所在!于是我们看到,人的心中其实从来都有一个大洞需要填补,只是,既然没有了仰望和信靠,便会盯在自身,把从这里出来的一切奇迹搬上神坛,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努力地作着“树立偶像”的努力。
很久以前读过蒙田的那个著名的小集子《我不想树立雕像》,他说:“我不是树立雕像,将其安置在市中心的十字街头,教学之内,或是广场之中……我不想夸张其辞,空话连篇,只愿促膝相叙,娓娓交谈。”这是蒙田自己对于被称为偶像崇拜的一个拒斥态度,但实际上在别人开来却是非要有一个偶像供自己崇拜不可的,在今天,我们仍会看到人们树立一个一个的偶像——不只限于强大的伟人,还有许多其他内容,比如国家、比如荣誉,又比如这个电影里的爱、音乐、以及天才——都是“人的奇迹”。而当然,在这一个树立偶像之后,另外一种担忧就会显得很有必要了——既然如此崇拜各类“人的奇迹”的偶像,那么人们会对自己的过犯缺乏警醒的。
总觉得结尾应该再俗一点就皆大欢喜了。比如来个全家大拥抱之类的:)
很有深意的片子
本片极度宣扬先天遗传基因绝对论,极力打压后天努力成份,并搀有超自然后现代魔幻主义元素,不建议少年儿童观看…片子虽然有点扯、有些烂,不过我喜欢;片中的音乐很赞,说实话本片买原声碟的意义远大于看电影本身
这么可爱的儿子
《梅》
这么俗的一个故事拍得我的心一颤一颤的,鼻子一酸一酸的,果然,爱和音乐缺一不可呀。如果再紧凑一点就满分啦!
海默笑的时候 就是天使降临人间的时候
又哭了。
高中音乐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真的好好看!
片中人物自我陶醉的成分比较多。。
故事老套了点,主角还是那个小男孩
迪斯尼式煽情梦幻大戏,实在俗得可以……但是一定能煽到你……
没办法,都那么美。
laughing tears
那晚在中央公园的拱门下弹琴的人,应该就是罗宾·威廉姆斯吧。
大赞!!
为毛我觉得很真切
我们联系的纽带是什么?他和她联系的纽带是音乐,一夜情却痴痴等了近12年,一个孩子为了找寻自己的父母也等了12年。我总觉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是存在着某样微妙的纽带的,就像是传说中的红线一般。我们也许分隔两地,也许现在还未遇见,但是总有一种莫名的东西牵引着我们向同一个地方前进着。这部电影的纽带是音乐,当三个人一起奏起音乐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空间就打开了。我不知道我要和你一起做什么事情,我们之间的空间才能够打开,某天我们遇见了,我轻轻的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一晃眼10多年过去了,生活在孤儿院的少年奥古斯特(弗莱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饰)坚信自己的父母还在世上,于是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很烂的煸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