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佐佑命运 导演左右人生
——对《左右》的不完全解构
张圣林(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zhangshenglin)
《左右》拿下了银熊奖,可以看得出来,那是柏林评委对于王小帅在编剧功力上的肯定。在国内大多数的影评或者观后感中,也可见人们对于影片本身涵盖或标榜的主题以及思考的核心进行的各种评价和讨论。这些评价大多不过是“爱的主题”、“人性的温暖”、“人生的无奈”、“命运的抉择”等等。
其实很多观众已经认识到了,《左右》的故事太简单,太朴实,即便这是一个讲述两个特殊家庭四个特殊中年男女极为隐秘的故事。然而在如此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样的特例也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所早为以熟知的话题罢了。就如一开始王小帅所声明,这是根据四川的一名母亲真实的事情改编所成。在众多诸如“东方时空”“道德观察”等电视新闻栏目以及其他传媒的曝光中,要将这样一个故事以电影独特的方式搬上银幕其实所谓新鲜感已经没有那么的足了。
那么为什么欧洲的电影评论家们还是愿意把这座银熊杯颁给王小帅呢?有某种过激的想法是西方人的审美观不同或者王小帅早已和评委组有猫腻。这显然否定了小帅的才华。那些只注重故事情节,一味关心主题的观众只能说是看多了好莱坞大片而太缺乏艺术电影的鉴赏能力。
《左右》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尽管故事的主题并无新奇,叙述方式也平淡无奇,可是细细咀嚼可以惊喜的发现,王小帅在构图、台词、人物动作、环境、色彩以及心理变化这些极为细节的部分可以说是下了相当大的工夫,甚至可以称赞为精致。当然这有刻意为之的嫌疑,也同样不具备什么创造性,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王小帅作为导演和编剧所要追求完美的那股子劲很让人欣赏,在这一点上我相信王小帅对于观众是真诚的,他够努力了。
从这一点来说,银熊奖给予王小帅肯定不是仅对他在“剧本”的文字这一方面给予肯定,更多是将他导演的身份与作家结合在一起,在“摄影机即笔”的理论下,对于“作家导演”称号的一种高度赞誉。
首先“镜像语言”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些透过镜子的反射或者隔着玻璃窗来拍摄人物或环境的镜头段落出现了太多次,这不得不让人引起注意。我们并不清楚导演这样做是为了使表达的镜头让观众感觉更具真实性,还是在拍摄中摄影机的机位因为这样而更便捷所以选择,还是故意要以如此语境来表达影片所暗藏的某种深意。王小帅这一点做得确实有点模糊而让人疑惑。但并不能说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可也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好,不过它至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针对这一情况,我有点怀疑,难道王小帅在拍摄的时候也“左右为难”了?
再次从构图以及色彩方面看,王小帅在影片中给人的感觉也是很突出的。两个人物的纵深镜头以及虚实变焦,灰色的长廊尽头渺小的女主人公侧影,毫无生机的占据了整个屏幕的“血型一病房”,鲜红色的沙发以及床单,城铁车窗后快速闪烁模糊不清的景色等等,就像上面我所提到的,有太多细微的地方都被王小帅设计到了。但是这一方面王小帅也没有做得完美无缺,某些地方似乎通过技巧让人理解了导演所要传递的含义,但又有某些地方和“镜像语言”一样处理得叫人捉摸不透,比如影片结尾是那一大片突然冒出来的“红色”,“红”究竟象征或代表什么呢?是人性的温暖?是新生命即将孕育的燃烧?是面对残酷而绝望的生活所做出的反抗精神?我不得而直,而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所以主题含义的不明确是肯定的。
第三个特征导演试图通过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变化来反映心理活动极其变化,而并不是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这一点是王小帅做得最成功的,当然也不能缺少演员精悍的表现力。记忆犹新的一场戏就是余男在刘威葳家中见到她生病的女儿禾禾时的反应,从怨恨到喜欢到自我同情最后到对小女孩的同情,余男通过她的眼神以及嘴角细微的变化将这一人物的心理彻底的呈现了出来。还有许多这样的镜头大家可以自己去里面细细品位。
综上所述,《左右》电影里的这些特点其实就是一部现实主义性质电影的特点。接近或者制造真实,对白精炼、意识流等手法在这里可以说被王小帅发挥得中规中矩。
在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位第六代导演,那就是贾章柯。老贾的多数作品同样也是反映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但他和小帅同学有很大的不同。老贾擅用的是隐喻和象征,他的电影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更具有一股超现实和后现代的色彩;而小帅则完全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在冷静的镜头中思考和感受着社会以及人生。
总的来说,《左右》的魅力其实恰恰就是在于通过平常的一举一动中慢慢揭示出人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在这里,故事的剧情发展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一部部的走进这四个人物的内心,了解他们独自的性格,感受他们的喜悦、痛苦、无奈。渐渐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人性的光芒、人性的温暖。
可以说电影情节不再重要,而且我们大都能猜出情节。没有悬念、危机贫乏、没有高潮、小小的爆发也很快收尾——这也被许多人批评为平淡无奇;甚至王小帅精心设计的台词和动作也被人称为是“刻意而拧巴的安排”。但是,谁说平淡无奇就不是一种风格呢?或许那正是王小帅“刻意”要追求的现实主义风格也说不定。如此看来,即便是对于“镜像语言”的模糊不清或者构图及色彩含义的语义不明我们也没有必要继续追究下去,因为,谁又说过这些东西用影像表达出来就必须要具备某种思想或者意义,就必须要讲清楚导演为什么这么做呢?那或许不过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如此而已!
但是从大多数观众的反应来讲,他们还是能希望看到更富有戏剧性更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影片,于是王小帅不得不又一次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再次徘徊。尽管《左右》中的女主角其实一直是坚定的,尽管导演这名“上帝”认为电影中所有人的心也一直是监守着“善良”的。
王小帅能够佐佑电影中所有人物的命运,可是在他自己的电影创作生涯中,依然“左右为难”。这或许就是影片《左右》在电影内容本身之外所延伸的意义。
或许某一天,我们能看到王小帅开始大刀阔斧的讲述故事,开始飞扬跋涉的拍摄电影,但要这样做的话也大可不必,他完全可以继续坚持现在的风格,如果他愿意。
常看电视纪实或者新闻栏目的人应该对这种故事不陌生:一个孩子换了白血病,化疗不见什么成效,等待配型的几率小到几乎与等死没区别,所以医生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再生一个孩子,用患儿的弟弟或者妹妹的脐带血来救患儿。
这是《左右》的开始,不过与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故事不同,《左右》中患儿的父母已经离异,并且各自有重新组成了家庭。于是为了救白血病患儿再生一个孩子,在患儿的亲生父母身上就变得不那么顺理成章,而成了左右为难。
不救,这个一个活泼的生命,尤其这个生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救,那么又如何面对各自的家庭?而对于即将到来的生命又意味着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救与不救都有太多的个人选择和理由,不能简单的用对或者错来判断。
王小帅在给自己摆出上面这道难题后,给了主人公一个决绝的选择:救女儿一命比其他任何都重要。比自己的家庭重要,比前夫的家庭重要,比传统伦理道德重要,也比未出生的孩子重要。
如果说这是一个现实中个人做出的选择,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影片主人公从左右为难变成一根筋后,造成了影片迅速向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三次人工授精失败后,患儿父母两人决定要用原始方式代替科技。
理性的说,两个人人工授精这种高概率事件都失败了,那么传统方法成功率有多高?如果不成功是不是两个人要一直维系着这种性关系?假设成功,那么未来对即将出生的孩子是否公平?
如果要继续这个故事,那么主人公就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逃避只能让人感觉救人变成了虎皮,影片的兴趣点转移到了尴尬的性行为上面,尤其是这种行为对双方家庭的冲击。当他们的另一半终于为了孩子再次接受他们的行为后,人性光辉闪烁,影片又艺术的嘎然而止了。
不过现实生活不会像电影一样,讲个半截子故事想拉倒就拉倒,人生也不是只有120分钟,只闪耀最后一分钟就可以了。生活更多的是责任,是负担,是家长里短的付出。做出决绝的选择可以一分钟,但是后果可能是一辈子;同样家里人的豁达能否让人性的光辉能照耀下去呢?他接纳主人公行为的那一分钟人性闪耀要靠他后半辈子的实际行动才能照亮,不然他和骗子有什么区别?
因此,人性不是靠表态表出来的,而是要靠行动来证明的。这个故事有一个左右为难的开始,却没有他们做出自己选择后的担当。敢选择没担当,这样的人物除了一贯电影学院式的拧巴,那种对着空气发狠的劲头儿,其他的剩不下什么。
以前看过报道,《左右》有两个故事原型,基本情况都差不多,夫妇离异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孩子有白血病,又找不到合适的骨髓源,于是女方就希望跟前夫再生一个,用新生儿的脐带血,为病儿配血。虽然成功率也不高,但始终就有25%的希望。每天晚上的《新闻60分》也在报道着一件类似的事情,不过没有影片中那么戏剧性,是亲生的父母又生了一个孩子来挽救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对于我来说,相似的题材并不陌生。前几年,我就读过毕淑敏的《血玲珑》,给我留下深深的震撼。这本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左右》并不完全相同,但事件是相似的。《血玲珑》里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冲突也更加激烈和鲜明。在小说中,女孩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当那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可能就得立刻履行救人的职责了。然而,一个新生儿的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并不完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机制也不完善。所以,在小说中,那个老的医学教授提出这个“血玲珑”方案时就已经说明了,让那个母亲把这个小生命当作“药”来看待,基本上告诉大家,做完移植,这个孩子也就生命终结了。但是,怀胎十月的相处,哪一个女人、母亲能不对自己的孩子付出爱河关怀,所以渐渐的,母亲的想法也陷入矛盾。在要不要给这个孩子取名字的问题上,这个矛盾刻画得极其深刻!
其实,脐带血保留干细胞的提出并不太长,至少,在《血玲珑》出版前后5年内是没有提出的,所以在《血玲珑》的故事中,是要生一个和生病的孩子的基因配对基本相似的孩子,并且是取孩子的骨髓移植。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临床上进行干细胞移植的是越来越多了,以往在人体上直接抽骨髓的技术也渐渐的淘汰了,而且现在为了身患血液疾病的孩子,父母再生一个,取后者的脐带血救第一个孩子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发生很多很多了。
世界上最深最纯的感情,就是母子之间的感情。为了自己的孩子,母亲可以抛弃一切。随着情节的展开,越来越喜欢这种率性纯真:这种纯真是一种天然的母性的纯真。故事的发展很荒唐却又很现实,因为我相信的确有这样的妈妈存在,为了儿女而豁出去的疯狂的妈妈。母亲,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依然是母亲。为了孩子,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可能;可以放弃一切,也可以接受一切,她可以不管不顾,连尊严都可以不要。
妻子的让步,丈夫的宽容,彰显了人性美好的一面。
后母董帆,她应该是四个中年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她有着很自我的权利意识,她反对丈夫去与前妻生孩子,这是一种很恰当很有现实感的表达。但当她看到了丈夫的孩子后,她被孩子深深打动了。
最敬佩“老谢”,外表老实忠厚甚至有点懦弱,其实他最宽容,最有爱心,最男人,真的是。片中笑容是老谢的面具,我们看不清他的心里感受,琢磨不透他的心理活动,他总是用笑容来掩盖了一切。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买烟。很多时候老谢面对老婆的前夫,面对一些他一下子无法接受的事实的时候他的烟总是刚好抽完,影片中有好几次老谢到楼下小卖铺买烟的画面。这时候的老谢脸上没有了笑容,只是一个寂寞的抽烟的中年男人。最终,他宽容的接受了一切。
能迈出这一步的父母是大爱,背后的支持者是大善。因为在所有的法制与伦理之上,有一条是造物主制定的天则:在面临伤害的时候,所有的父母都有保护孩子的义务,哪怕付出生命。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每天都有物种灭绝,而人类却生生不息几万年的原因。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拍摄虽然简简单单,但故事及演员的演出,令我十分回味,特别是从镜头下,看到女主角的抉择与牺牲。
也看到,人生的无奈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
扪心自问,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能有几个人做到像片中任务那样大爱大善呢?
因为工作在年初就看了王小帅的《左右》。前几天在视频网站重温一下,发现后者内容对早期版改动很大,尤其是作为整部电影高潮的结尾那段床戏,这样做无非是在广电总局的指导下的再一次阉割。制片人黄斌透露本片06年底拍摄完成粗剪后送审数次不过,无奈床戏重拍多达六次制作了十个不同版本,最初版甚至裸体入戏。整个拍摄审查过程媒体曾经做过跟踪报道。
如同公牛去势后的属性变化,删减的结果将导致对影片核心精神的根本性误判---也许王小帅并非要讲一个救子的老套故事,救赎的外壳下包裹着另一番企图。
年初曾看了一个针对媒体试映的版本, 男女主角在出租屋内发生性`行为的情节是这样的:
枚竹(刘威葳)与前夫(张嘉译)进入出租屋后,布置鲜红大床--->身体半裸洗澡--->两个人躺在床上冗长的谈话---〉特写张嘉译进入刘威葳身体过程中刘矛盾又略带渴望的表情---〉性`爱中近镜头展示———〉一张血红色吱呀作响的大床上,张嘉译机械的活塞运动着,身下刘威葳僵硬麻木的肉体慢慢融化温软,悸动摩擦着大红床单;紧张爬上了她双目微阖的脸庞,随后加深、放大、扭曲...眉头团簇,面颊和胸口白皙的皮肤映出一丝潮红;早先匀称的呼吸逐渐加重到随着前夫的节奏往复而呻吟喘息,开始忘情的轻抚张嘉译赤裸的上身,这里王小帅用了几个中近镜头交替穿插----〉枚竹迷醉的面孔和醉蛇样扭动的身体---〉前夫冲击枚竹身体压住床上的手机误播现夫电话---〉老谢听到电话中两人身体的碰撞和欣快的呻吟呆若木鸡......做`爱完毕后枚竹眼望天花板的冥冥样子。。。统统在我们广电威严的大剪刀下灰飞烟灭无踪影!取而代之七零八落莫名片断!
被删减镜头多着力于在两人特别是枚竹脸部和身体特写,从扮演者刘威葳面部复杂变化,洗澡时寒意闪烁的白皙肉体到男女身体媾合时燃烧着并迎合前夫每一次撞击伴之以入情入性的叫床声......这具承载了拯救使命的女体已经蜕变为一个身体和心灵双重出轨,在这场不伦的性`爱盛宴上忘情饕餮的至性荡妇。
尤其是刘威葳唇边荡漾的一丝笑意贯穿了整个做`爱过程,几个脸部特写都可以看到。在枚竹内心,与前夫肉体结合带来的满足已经超越了那份获得精子的渴望。曾向记者朋友提起这个细节...“你也注意到了!”也许这才是小帅这道电影谜题的真正答案。
放映后和制片方聊天时,对方说这还远不是最“荤”的版本,最早的版本甚至有两人多次性`交最终受孕导致双方家庭破裂的情节,床戏处理上可谓赤条条无遮掩。小帅构思剧情时就打算用床戏冲一下欧洲电影节大奖,打开知名度撑一下票房,所以尺度要求相当大,他的摄像推荐了急于成名的刘威葳扮演女主角枚竹,一般这类大尺度床戏影片一线女艺人不会接,二三流的女演员则跃跃欲试,还有就是刘威葳至今未婚,出演此类情节来自家庭的阻力不大。
国内类似情色内容较多的影片,制作方与电影审查部门的“斗争”方式接近于和小贩讨价还价,先拍摄一个不亚于国外三级片的大尺度版本,电审部门打回,好吧那么接着我逐渐减小尺度,试探着广电总局的底线。。。。。。
《左右》女主角刘威葳曾在公开场合袒露了那场床戏拍摄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床戏拍了很多次,做~爱本身并不难演,声音还是动作什么的王导都让我们两人自己把握,最难拍的是两人做完爱后的表情,现在你们看到的是,其实没什么表情,就是在感受一种性`爱过程中女人普遍的生理反应,平息不下。”
确实,作为身心正常的成年男女,尤其是人在演艺圈风雨多年,把大家都已经驾轻就熟的男女之事表现出来并不困难,刘威葳早年在《女人背后的女人》中成为第三者,与侯天来很自如的展现了男女的场面;
但这次拍摄《左右》,根据剧情需要女主角要与早已缘尽的前夫自然性`交借种生子,夫妻性生活过程中虽然心理抵触但身体却无法抗拒生理上的快感,上下半身的矛盾...要靠刘威葳本人厚重的生活积累和十多年的表演经验来诠释这种拧巴。
刘威葳用平静的语调向记者描述:
“剧中我扮演的梅竹和前夫做`爱,拍摄中我的脸部神经都很紧张,脚底很烫,一股热量一下子涌向大脑,我身体痉挛了,释放了,快乐了......具体到剧中人物枚竹在性`爱过程中是不是这种感觉,我也搞不清楚。第一次拍摄时我哇一下就哭了,把在上面动作着的张嘉译吓一跳,还以为弄疼了我!” ----这是国内女演员第一次如此具体的描述拍摄大尺度床戏时的切身感觉!
作为一个娱乐圈中的成熟女性,刘威葳曾经在媒体和自己的博客中袒露过她的几段男女感情经历,并谈到自己相信与聪明成功男士的一见钟情,尽情体验不同的恋爱历程,但排斥婚姻的新潮情爱观;
尽管刘威葳本人在娱乐圈中尽量保持低调,仍有网上信息报料她和一位对其演艺生涯作出过巨大帮助的高姓男子维持着多年的爱恋关系!
这是一部展现面对白血病,有关两家人亲情和责任的电影,片中的性`爱情节是必不可少的!
全剧的高潮床戏早先拍摄了五次不同尺度的,06年底就完成了,但送审后被广电总局挨个毙掉,无奈王小帅召集了演员进行第六次补拍,成就了今天的电影。
伴随着男女主人公的剧烈喘息声和上下起伏的身躯,却看到一条红色的被子遮住了张嘉译的臀部,红被子绝对是体制的产物,就像A片中的马赛克,早期版本自然是没有这块遮羞布的。
拍摄六次,剪辑了十个版本,这是可笑的,对演员是一种摧残。呼吁尽快实行电影分级制,不要再做鸵鸟了。
王小帅总算拍了一部看得懂的电影,但这种事实在是无法想像。
这不就是毕淑敏的血玲珑么。。。
张嘉译很适合生活化的角色;余男有点丑;成泰燊一副没本事男人的好脾气样。男女主角用这种非同一般的方式形成交集,又回到各自的家里。两个家庭的人们虚弱地笑着,就着饭菜,咽下生活的苦辣酸甜。
其实后面越来越慢的同时也越来越有范儿了。台词该赞,片尾音乐也是,几个伏笔,都算埋的自然巧妙,不虚编剧的奖状。 要说的是,风格有点呆滞了,越到后面反而越有矫情劲儿,加上动不动的笑和反复出现“检查”“荒唐”等词,到底还是有点儿
都他妈能上电视了……
左右啊左右,王小帅的年龄在增长。这部电影让我记住的是演员们的演技,缓慢节奏下的音乐效果,还有一直压抑的气氛,而电影本身,确实。。。
人人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一样,这简直是最让我唏嘘的一件事儿。本来想说这片是关于婚姻伦理亲情的矛盾,字幕出来时突然觉得这是关于“执念”的故事——如果枚竹注定要经受丧女之痛那就只能接受,人工授精失败就是一个征兆。不过这也许是因为我没当过妈——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是我的菜。2013.3.23.DVD
如果为了拯救孩子的生命,父母倾其全力可以被称作无私的话,那么为了挽救一个生命而创造另一个生命该怎么算呢?对于父母来说,眼睁睁看着孩子生命迹象的慢慢消失是件残酷的事情,但对于另一个被创造出的孩子,他的人生从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王小帅跟娄烨一样膈应人
现实中真有其事,详见CCTV-12播过的《法律讲堂:两个家庭救一个孩子》(又名《婚恋变奏曲-生死抉择》)。只不过这个原本很感人的故事,到了王小帅同学的镜头下,却演变成了言情剧与激情戏……
人性可以为了一个生命放弃尊严放弃家庭放弃自我价值?只能说这个男人实在太好了,好的让人觉得不真实,连行为上的抵抗都没有,虽然内心的挣扎是存在的。个人感觉这样的男人或者说是人,会让人有不确定感,好的过分了,最起码电影应该在行为或语言上应该给我们给兴奋点。也许是我自己有着相当部分的阴暗面,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大概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好的好人存在的。
预热下周的《亲爱的小孩》,感觉故事竟然对于剧作化的改编与进行相当理想,不免有点期待;而两组演员彼此的发挥也很出彩,这么多年为刘威葳没有什么电影后续感到可惜(除去《嘉年华》的惊鸿一瞥,还有接下来大概还行的《刺猬》)。从电影一开始,就将观众送入各种选择的境地;以身试错还是置身事外,救还是不救,守住“道德”还是达到目的- -有很生动的窒息感与带来的困境,也就自然愿意相信了角色的境遇。当然部分桥段不免生硬,并且留白出一种很尴尬的状态;比如枚竹不小心摁开的电话让老谢听到,又比如董帆带着同事和老谢的见面;但好在这些没有将它想要聚焦的困境和问题冲垮,也就足够了。
都不知道怎么说······谁变态?谁自私?谁脑残?谁他妈大剪刀一挥给剪得完全无震撼可言了!!!
加油 小帅!很好的故事 尺度把握得也很好 不过总觉得离极好 缺了些什么
左右,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为难,还有生理上的徘徊...剧照上枚竹的表情,可见一斑.
人生时常被意外左右。—— 2022.06.11:因为看了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于是就重看下电影《左右》。时隔多年,淡忘蛮多,直接观影,没想到主演了《亲爱的小孩》的秦昊竟然在《左右》中也有客串出演。
为难是为难,不过还是知道什么是重要的。难度在于如果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怎么办。怎么办也得办,所以自我拧巴。
这部电影真得超级膈应人。可是一个母亲为了救孩子她能怎么办,每个母亲都是潜在的王者,勇敢无畏,为爱牺牲。看的是腾讯狗删减版,所以不知道那段出租屋的船戏细节过程,不知道女主是超级快乐的。如果不删减的话,电影的性质就变得不一样了。
这种席卷、破坏一切的母爱与其说伟大更让人不寒而栗。它疯狂啃噬撕咬离自己最近的所有善意和美好,孤注一掷苛求一个渺茫的希望。假使愿望成真,途中那些杀人不见血般的伤痕又有什么可以治愈呢?每个人都左右为难,其实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无法重来的永久痛苦。
前夫的爱,现任的软,呕吐不能,女儿的幌子,交欢的尖叫。四个没出息人,组成的生活烂故事。可本来生活就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