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们俩的婚姻》中的女性形象与权力较量
(彩色图文版见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0e81b0100axuw.html )
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我们俩的婚姻》,断断续续地,我终于也把它看完了。当初选择看这出剧的原因很纯粹,一是作为吃饭时的消遣——因为课少,偶尔“宅女日”便懒得下楼,改叫外卖,此时为了让眼睛不至于紧盯着不怎么好看的饭菜,而常取轻松肥皂剧作为目光聚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一度K掉N多电视剧。二是深受娱乐报导的荼毒——该剧时值热播,天后老公李亚鹏常以好男人形象不时见诸报头,并趁热接拍此类颇具师奶市场的现实题材婚姻家庭剧,我也就当跟一回潮吧。
自打九十年代起,大量改编自“新写实小说”的电视连续剧至今风靡已有多时。从池莉的《来来往往》、《生活秀》,到王海鸰的《牵手》、《中国式离婚》与《新结婚时代》,再到六六的《双面胶》,等等。此类电视剧总以当下社会的婚姻家庭为切入点,总以家庭伦理为剧作主题,总以婆媳关系为矛盾焦点,角色不多,题材丝毫不宏大,小打小闹中,却每每高居收视率榜首,并深受好评。新出的《我们俩的婚姻》(下简称《我们俩》)似乎不是来源于文学作品,但它依旧迎合了当前的娱乐口味,适时而高调地在黄金时段抢占收视。
就近几年的热播剧而言,这类题材的作品其实拥有广泛的观众群:首先是处于中年阶段的师奶们——理由自是不说就明;其次是处于老年阶段的老头老太太们——原因也简易明了;再次是师奶的居家老公们——因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亦可随口胡搅几句,附带陪老婆消遣,权当打发时间;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拨年轻的70及80后们——作为70后,此剧是以他们现实生活为参照,他们活脱脱是剧中男女主角;作为80后,约摸也已到或将到谈婚论嫁的年龄,此剧被他们的家长们视为现实教育片或真人版教科书加以推广,他们倒也乐于接受。
我也“不幸”地成为这种肥皂剧的荼毒者。倘若以我作为“送饭”的标准来看,《我们俩》不如以往同类题材,刚看几集便有此感。夏小宁这个儿媳妇的某些“过分”举止让我觉得有些不知所谓甚至是毫无必要,对他们秦家几口人无休止的争执、吵闹、冷战随后和解也觉得厌烦不已。我一度认为该片会让我难以下饭,甚至想剥夺它“送饭”的资格。但因个人些许强迫症使然(看了开头必定也把结尾也看完),我还是耐着性子将28集通杀。适逢近日阅读有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文选,我突然略有启发。就剧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也许可以谈谈一点看法。
这出戏的背景是在21世纪的当下,是在一个性别平等的、法制的、道德的、开放的、进步的时代。在男女两性上,过去封建的、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问题已不复存在,女性不再是屈辱地、卑下地从属于男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有知识、有学历、有修养、有地位,并在经济、政治、人格上独立自主的完整个体。男性对女性的外在的统治、奴役、掌控与压制等表象行为已被淡化处理——或者说渐已消失,男女人物均相互尊重,彬彬有礼,体面而有教养。但早已浮出历史地表、早已顶半边天、早已举重若轻的女人们,在性别权力上已然与男同胞们平等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以下开始按家庭冲突中的戏份高下,分析剧中的主要女性形象。——遗憾的是,我下意识地选取身为丈夫、儿子、兄长的秦岩,作为剧中诸位女性的称谓标尺,我也落入普遍的角色窠臼之中。
一、妻子:夏小宁(苗圃饰)
这是一个时下多见的女性形象:聪慧、美丽、有能力,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本质善良,爱讲道理。可惜她的死穴就是剧名——这是“我们俩的婚姻”——她由始至终都坚定地认为“爱情是排他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因而婚姻只是两个人的。”乍听这种逻辑无可厚非,可在接受过一系列婚姻家庭教育之后的我们清楚地知道,应纠正为“我们俩家的婚姻”才更符合现实。
但很明显,她不安于这种现实。结婚六年,她不停地制造(或无意中制造)各种婆媳事故来挑战秦母的地位,她言简意赅地辩解为“我只是在情感上特别自私”,而掩盖其对丈夫秦岩的占有欲与打败秦母的心理快感。她绝不允许第三者对婚姻的介入——哪怕是丈夫的母亲、自己的婆婆这样的“假想敌”,她坚决地捍卫他们的二人堡垒。
她的坚决明显遭到阻拦,无论是实际行动抑或是道德批判,无论是戏中人物抑或是剧外观众。这种阻拦来自最基本的道德观念,那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换言之,不孝!于是,再怎么有理的辩解,都势必遭到众人无情地唾弃。
夏小宁——这个时代新女性,陈述的只是她对爱情的看法,所做的只是她对婚姻形式的追求——这是女性在获得性别地位、挣脱父权秩序、摒弃从属身份之后发起的又一次新的挑战。但如同以往女性觉醒所遭遇到的种种根深蒂固的道德樊篱一样,她的行为并不符合甚至是违背了主流的道德规范,尤其是发生在现如今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她只能沦为反秩序、反伦理、被排斥的异己,她的挑战行动只能在这场婆媳战斗中惨淡败北。(我把夏小宁犯众怒的意图和行为与新时期的女性性别觉醒相比,也许有失妥当,希望不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当然,夏小宁的这种挑衅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与新时期女性性别觉醒相提并论——过去的性别争取是向同辈的男权示威,而这回她选择的对象是位高权重受人敬仰的长辈,更何况古语有云: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呢!她的这场实践注定是徒劳的。
最后,她终究也没能如愿将秦母剔除出他们的二人世界:婚没离成,两人倒是和好如初;与婆婆同住,并适时地怀孕,准备迎接他们的下一代。渴望有所突破的夏小宁终究还是回归了——回归现实准则,回归道德标准,回归主流价值观念,回归到一个正常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格局。能说她是婚姻战争中的失败者吗?可她分明是笑着地在剧中谢幕的——那是发自内心的甜蜜的笑,是与小家庭大社会都和谐的笑,是让每一个观众都心满意足的笑。
二、母亲:秦妈妈(许蕾饰)
这是个复杂的女性形象。因丈夫早逝,她成为这个三口之家的一家之长。她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在这个家中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代表着丈夫行使夫权与父权,维护着严格的家庭秩序。这种家庭秩序遵循的依旧是传统的以男性为本位的权力格局,秦岩这唯一的男丁在结婚之后将替代母亲成为家中的核心骨和顶梁柱,秦妈妈的权力地位将逐渐消隐,她心甘情愿地为儿女们洗衣、做饭、带小孩,甚至愿意不再干涉他们的生活而独居终老——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心酸的事情。但是,请记住她的退隐是有底线的——她不允许儿子在婚姻家庭中成为弱势的一方,换言之,她不允许家中恒定的男性秩序被扭转。在她心目中,女性有着被规定的家庭地位,“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牲》),她一生严格恪守,同时要求家中的女性也都谨记遵循。很明显,传统文化堡垒为女性伫立起来的“贤妻、良母、孝妇”的角色模式至今仍普遍契合公众标准,严守妇道、夫唱妇随、生儿育女依然是身为人妻的公众期待。因此,丁克家庭在大众萤幕上通常是被嗤之以鼻的,秦夏二人必须以“有子”作为家庭战争的终结,夏小宁必须以角色转换来实现她的身份质变,同时履行她作为“妻”的全部职责。
类似的是另外一位母亲:夏妈妈。这也是一位传统的女性形象,长期生活在夫权的权力阴影下。夫权的绝对地位已经不需要依靠强壮的体格、伟岸的身躯和蓬勃的力量来维护,病榻上孱弱的丈夫依旧“当家”,并主宰着家庭生活的一切,女性只需言听计从。这是上一辈人所遵循的男性秩序,他们期望子孙世代能继续沿袭。只不过,在即将或正在接过接力棒的70后、80后,乃至正在成长中的90后、00后们,也许会逐渐形成他们独特的社会规范和性别格局;要求这一新生代循规蹈矩地因袭传统,老人们只怕会愿望落空。
三、妹妹:秦芳(沈傲君饰)
尽管她是秦家重要的一员,但她在剧中却多是以一个旁观的身份游离于家庭冲突之外。她以前卫的异国恋闪亮登场,但显然异国文化冲突致使闪婚闪离的公众期待落空了——导演似乎更有“国际眼光”,而抱有“中法人民一家亲”的“世界大同”憧憬。于是,秦芳的职责便不在于讲述并反省她自己的闪婚经历,她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作为广大观众的代言人参与秦家大大小小的家庭纠纷,以符合公众的、主流社会的道德立场,去维系原有的家庭秩序,并严厉批判每一个违反秩序的家庭成员。年老的母亲应怡乐天年安度晚年,家中的男性应顶天立地掌控全局,而过门的媳妇则应服侍长辈辅佐丈夫养育子女——这是既定的分工,是普遍的规范,也是内化于人心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之所以受欢迎也有近似的原因: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既同步扮演着公正严明的道德审判官,也能以此为鉴,在看戏的过程中像照镜子般自我审视,并下意识地进行自我修正。与此同时,剧本所奉行的道德律条与处事准则也在这种互动中加以印证,并在认同中进一步得到强化。
四、妻之闺密:胡丽(柯蓝饰)
在这场家庭战争中,无需赘言,胡丽扮演的是一个婚姻见证者与仲裁者的角色。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胡丽更是一个典型的“优质剩女”形象代表:美女+才女+三十高龄。她和颜悦色,条分缕析,谈吐不凡,加之是柯蓝童鞋的完美诠释,这个闺密实在是挑不出一处的不好(当然她的那场意外的“情感事故”不在考虑之列)。可她依旧自嘲:“别人眼中的我,一定是个老处女,而且古怪、心理有问题。”Oh, my god!她不过是宁缺毋滥,何况单身主义又何罪之有?——但毫无疑问,导演再一次迎合主流社会标准,为她设计了一个仓促而又“完美”的结局:她终于是和一个“披着道德外衣的学术骗子”(我的概括,可能略有不妥)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走向婚姻殿堂——嫁给那个猥琐男,我倒情愿她继续单身。然而毫无争议的是,她终于是嫁人了,这是公众视野中女人最好的归宿。
《我们俩的婚姻》,这实在是一出彻头彻尾的主流剧(抱歉,我已经词穷了),所有非主流的因素都只有两个下场:要么被边缘化而排挤出局;要么被修正后复归既定轨道。主流意味着认同,意味着易被接受,当然也就意味着收视率高——这大概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吧。
2 ) 中国式父母+李亚鹏式窝囊
无意看到了这部电视剧,断断续续的看到第23集。
忽然觉得中国式父母的特点是决定中国婚姻状态的重要因素。
如果不是在失去父亲的前提下,母亲从小到大吃苦把两兄妹拉扯成才,在秦岩也不会对母亲的依赖和感情因素达到一种我认为是几乎变态的程度。母亲无怨无悔的付出,使得儿子和女儿长大成人,各自建立家庭,表面上看,这个母亲是成功的,她很好的完成了她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但是,要让一个习惯于以子女为中心生活的女人在儿女成家后瞬间改变状态,变得开始关注自我而放手让他们去生活,那恐怕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关注孩子,把他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家庭矛盾都用显微镜放大,以打发自己的晚年生活。
我想任何一个有点思想,独立,受现代教育的现代女孩子都会希望结婚后有个相对独立的两人世界。片中,夏小宁我并不认为做的很糟糕,每次秦岩劈头盖脸的责问,她都能任其吞声的化解,希望听对方解释,而责问的原因也就是那小小的一点点的希望个人生活情感空间的想法罢了。如果说历代妇女的解放运动最后的得利者是妇女本身,那么是否真正想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妇女不要互相为假想敌。女人除了家庭,应该有更多的事情去做。关于这个妻子的角色,我想夏小宁也是走过了一段心理路程,如何应对一个寡母,如果在丈夫有了婚外一夜情之后熬过去,是否要继续这段婚姻,我想夏小宁的自我,是种维护自我世界,一种自我抉择,是自我成长,这些问题在一个女人一生中可能都会遇到,该如何处理?该如何抉择?改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是这类女人需要经历的。
再看秦岩母亲,她也并没错,她只是一直以来对待儿子的方式方法,事无巨细的操心,尊重传统礼数,体现传统的女性美德,是个贤妻良母,是我们大家都尊重认可的母亲角色。她认为男人进厨房是没有出息的表现,男人不能太繁琐,如果脑子里装满了生活琐事那么事业占的比例就小了。mabye,如果说妇女解放运动中,男人和惯有的习惯思维是最大阻力的话,女人自身想法要突破也是个问题。如果秦岩妈妈能给他们更大的生活空间,不用事无巨细的繁琐唠叨操心,不要每次一点点事情就拉长着脸,试图放下一点点的封建家长制,试着过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圈子和事情,把注意力从儿子身上挪开,让他真正做到独立自处,试着随兴一点,那么和夏小宁的关系可能会改善,但是,每次一有争执就开始强调母亲带大孩子不容易,儿女应该知足孝顺。但这不是解决婚姻问题的法宝,不可能动不动就拿这些来告诉已经成家的儿子和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儿媳。
再来看秦岩,一个男人,和母亲妻子相处其实应该是件很美妙的事情,一个女人负责了自己的前半生抚养教育,一个女人将和自己共渡下半生的悠悠岁月。但是秦岩都很郁闷,夹在她们中间很难动弹的。不是偏激就是无奈,根本不会做到平衡。其实很多时候,只要男人可以握住这杆尺,女人是很容易处的,女人有时很简单,需要哄,需要你在乎她的感受。但秦岩每次有问题,从来都是意味的迁就母亲的感受,有事情无论如何一定要夏小宁道歉,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女人做了你老婆又必须来承受你的家庭秩序尊严和男人的唯母亲马首是瞻的腔调?那么老婆的情感又如何顾及?所以秦岩是个情商很低的人,单亲家庭的成长背景使得他对母亲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情感上有过度的依赖。如果说他是孝顺的,那么我认为他是愚忠的。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李亚鹏式的窝囊,秦岩母亲要求秦岩怕他拘泥于厨房而在事业上没有发展,可事实上,他周旋于母亲,妻子以及妻子的好友之间,之间居然和小宁的死党胡丽发生关系,而这样越发把自己的感情生活搞得越来越乱,并在此时,拱手相送一个竞聘当馆长的机会。这实在是个上进心有待考证的男人。这种家里受气寻求外在的情感宣泄的男人,除了用不成熟来定义,那或许还有真的很窝囊。
好吧,让我们来折中一下。中华民族的美德一向是不胜枚举,痴心父母古来有,父母对孩子的一片心包括了太多,只要付出不求索取。但是在儿女成家之后,他们也同样要插手子女的生活。因为这是中国式家长的家长制,我含辛茹苦的养育成人,我有对你生活发言的权利,我有挑剔你另一半的责任,我是为了你们好。或许,我们的爸妈晚年的生活可以丰富些,不用过多的参与子女的家庭生活和纠纷。其实我们要的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和谐而已。
片子最后是以夏小宁怀孕为结束,全家都在等待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婆媳之间是否就不会再有芥蒂?who knows!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答案,只有思考,思考之后,放手和固守都是一个选择。
3 ) 导演李自人访谈
看了一集,台词挺细的,国内不缺好的生活剧,缺的是剧本精良的历史剧、年代剧。像《胭脂雪》的编剧于正写了很多苦情戏,商业上是成功的,可是很难发掘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摘录《我们俩的婚姻》编剧、导演李自人的访谈。
1950年代末出生的李自人在内蒙古度过了童年,13岁时随父母回到母亲的老家河南开封。他的学生时代在文革中度过,电影是他生活的主题:“小时候一部片子会在电影院连着放一两个月,票价也便宜,又能找机会溜进去,我们就十几二十遍地看,直到把所有台词背下来。我们那一代很多人有这能力。 ”
高中时,为了能看到仅供处级以上干部“参考”的内部片,李自人和同学从暖气道钻进电影院。没有座位,他们只能躺在舞台上面看,银幕就在眼前,“那是我第一次看宽银幕,是战争片,当飞机从眼前飞过的时候,我们都晕了,太近了。”那部电影,让他晕吐了两次。他一直想找机会把这个情节拍进电影。
1978年,李自人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4年后,学油画的他被分到河南电影制片厂做美术设计。 “没进入电影这个圈子,在外面看电影的时候,你会认为它是一个很专业的东西,而且你对电影的热爱是超过电影厂的人的。”但在电影厂的4年让他厌倦,“我不喜欢那种人际关系,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我一张画卖4000美金,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展厅里只有作品入选的画家和一些完全不了解美术的人。这和我们当初排队看展览的状况完全不一样,社会已经不关注这个了。艺术家越走越前卫,我们的表达,大家已经不能解读了,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也无法沟通,到了自言自语的状态。忽然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呢?
拍《黄河》时接触过一些教师,有些人就是看了《校园先锋》后决定去当老师;有些人看完后开始反思自己跟学生沟通的方式。这些东西是你写剧本的时候、拍摄的时候根本不敢奢望的。包括《黄河》,播出后才知道,原来很多人关注你,你的作品在跟很多人对话,只不过这些人没走到你面前。
刚过完50岁生日,有时候填合同时间都填错,你以为你还在某一年,别人告诉你其实已经进入下一年了。演员演两三个月就结束了。可编剧,导演,从思考到落笔,9个月写完,再沉淀两个月,组建班子开拍、剪辑、送审、播出,太漫长了。你们还在看《我们俩的婚姻》,可对我来说,这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
4 ) 让你难做
看了一半多,这个戏很难说是让人欣赏,倒不如说,让人心讪(这词我胡诌出来的),可见这个剧多么难以形容.
儿子问娘:你想让我怎么样?
媳妇问儿子:你想让我怎么样?
娘连问也不问媳妇了,可这个娘想怎么样,鬼知道呢.
三个人的心理活动永远跟三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点.媳妇一天到晚琢磨着这婆婆怎么拿儿子当自己的人生,嫌她是个八爪魚,当然一条很威严很难对付的八爪魚;儿子想着自己咋取了这么个白眼媳妇,心眼缺到了一个份上;婆婆就更神了,觉得儿子惧内是家庭辱没的象征,锤足顿胸地自我检讨连带检讨儿子...这片子要拿给老外看,估计老外要翻白眼,这都什么事啊.
然而,咱自己可以看得很切肤,不是么,多么熟悉也多么不优美,宛如自家一段歌.
因为,在中国家庭里,咱们永远找不真正的敌人是哪个;就跟小时候我表弟闹腾我妈打我似的,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不能打你弟,因为你才是这个家里的人.
在这个相互妖魔化的小圈子里,其实,只是看到了一个对婆媳相处这件事充满了恐惧的媳妇,害怕到连怀孕了告诉老公都会失去自主的媳妇,OMG,这件事情已经足以界定为心理问题了(尽管这种问题在中国是如此普遍咱们都不拿其当回事),这种做法和初中生考砸了不敢回家告诉父母要离家出走没什么两样,但是,当幼稚被扣上自主性这一帽子,理不就站到自个这边来了么?
我还看到了一个演委屈演受气演到入戏内心一边偷笑的婆婆,嘻嘻,俺这边一哭一闹,上吊可以当成保留节目(当然,限于这个是个"明理"的婆婆,好吧她不会这么干),瞧咱儿子对我这个重视啊,又是赔罪又是下跪,又是骂自己又是骂媳妇,离婚也可以,杀妻没准都好说,在媳妇内得不到的内点重视全在儿子身上补偿回来了,最后,再做个仲裁角色,儿子,你别再給我气受,别让我难做了,行不行.这个母亲并不是受不了委屈,而是不能不受委屈,当然,她从不要求更多,她只要受委屈就可以了.
哎,儿子,稍微学过点交互分析的人都应该看得到吧,当母亲这样一位大神受难,他一马当先找媳妇的不是(saver);找完媳妇的不是回来并没有得到母亲的解脱,自个脸整绿了(victim);接着开始进一步对媳妇撒气,当然对母亲也有点小complaint(persecutor),哦,我喜欢这三个英文,因为这三个英文字永远解释了搅屎棍的运行机制和无奈感.
英文里,管这种不直接面对而绕一弯子的做法叫:dance around.显然,这仨都是舞林高手;为什么,我们永远没有勇气说出一句不爽,吵一场有理有节的大架?林夕都只可写出shall we talk,写不出相应的中文,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内里的怯懦,然而,如果我们能看清自己真正所有的动机与行动,也许我们不需要吵,我们可以使用身体语言.
5 ) 青春如同天后般永不老去
哦,哥们,看题目,是不是觉得很美。
我也觉得美。
在我家媳妇的逼迫下,我被迫看完整部剧集,
我媳妇极其崇拜王天后,在她心中,天后就是神,就是GOD。
而看这部电视剧集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去观察一下天后的丈夫,从而去揣测天后现在的婚姻以及家庭生活,去推断天后现在过的好不好,心情好不好,到底出来不出来。
天后最近流产了,当然与男主人无关。当年的天后也是个拉风的人物,迷恋摇滚歌星,甘当骨肉皮。
酒吧是吉他手的卧室,酒精是贝司手的饮料,夜晚是鼓手的天空,200分贝的喇叭是粉丝们的圣音。草、丸、粉几乎是所有摇滚乐明星的每日食粮,按顿吃。
有人说,不规律的夜生活,和大量刺激性和依赖性物质,对女人的身体会造成致命影响,很有可能连累下一代。
鹏哥以前跟的瞿颖,现在憔悴的一塌糊涂。又跟了周迅,结果一声不吭的把人给晾了。
现在的鹏哥和天后,就像秦岩与夏小宁一样,让我觉得是个奇怪的组合。
貌似什么女人跟了他,他都不会甩掉的秦岩。结婚那么久,一直不见老,想法一直没有改变的夏小宁。
娱乐圈的事情,和婚姻一样,都他妈很混乱,都他妈很复杂,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最后为了听清楚鹏哥低沉嗓音中的每一句台词,我不得不把耳朵贴在喇叭上听。
鹏哥的吃字功夫真是精勘啊,20个字的台词,他能吃掉一半。
6 ) 不只是我们俩的婚姻
有了电脑之后,我已经很少能够做到坚持看完一部电视剧了,尤其是国产的。但这部电视是个例外。后来索性就从网上看完了所有,并且中间会流下无奈伤心的泪水。
我大约是最喜欢这类电视剧的。同事总说:“还没结婚的就喜欢看这个,真奇怪。”呵呵。我也奇怪。总是很喜欢这类很人性化的东西。
三个人都是好人,妈妈,李亚鹏,苗圃。更多的人都是好人,周围的每一个。似乎都是好人问题能容易些。其实不然,这才是最难的。若是有一个坏的,大家就可以放弃他。偏偏都是好的,所以才有那么多难解的矛盾和无奈。
“婆媳问题”应该会永远不可调和的吧?好似就是你想简单也简单不来。还是希望结婚的人可以看看它,及时解决不了问题,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影子。
结婚的人加油,活活!
还可以看的片子,不错;中国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的。。。。豆瓣里看电影,连广告也省了???不错!!!商业背后的欺诈太多了,简直有时候就是赌博,虐心啊11苗圃演的不错,李亚鹏也是,非常讨巧的片子,都是热点的话题
恋爱与婚姻,真的是两回事啊……
太TM讨厌的老太太了!
越来越喜欢李亚鹏.
哥哥,叫的暧昧又亲切,所以叫你哥哥
节奏太慢了,慢的我又想死了....看了之后必须感叹:单身真好!!!
生活的琢磨,琢磨的折磨。这样活不累么?
是我大概在第十集就离婚了吧
即使是跟处处让着我们的父母在一起生活久了也少不了磕磕绊绊,更何况是一个同龄的另一半。维系婚姻靠的是什么,在爱情被生活的琐碎打磨殆尽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让两个人不分离?生活少不了磕绊,忍让、迁就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要两人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好好地走下去。
虽然我不喜欢李亚鹏,但是我忍了,恩...
开头结尾有点扯,故事情节还行。有点像六六的《双面胶》。
虽然琐碎,但觉得真实。
苗圃不靠谱
亚里士多德说 婚姻是战争
在这部戏里发现李亚鹏也没那么讨人厌
俩都需要各种耳光啊这纯粹就是俩傻子的婚姻啊!结合是对的!
喜欢小冉,不老的妖精。
两个没长大的孩子。还好结局是好的
from 河南人写的....
一群好人搅和的一团糨糊。越往后看,给分越高。本子写得太神了,台词功夫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