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爱是寻找灵魂的缺失
看毕,我想起三毛在《亲爱的三毛》中写下的一段话:“在这个日渐快速的时代,我张望街头,每每看到一张张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行过,我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大环镜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其中的一个,他们使我黯然到不大敢照镜子……”。而电影中的每个镜头画面何又不是三毛所述文字的真实写照和射影——同样是台北街头、一张张冷漠麻木的面容、一座悲伤的城市……孤独的表象是一方面,但蔡老师还看到了表象之下的人与生俱来的欲望——爱欲,敏感地捕捉到最平凡而动人的细节,试图重新唤醒每个孤独灵魂对爱的认识和欲望。
#声
电影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少到基本可以忽视的语言,包括对话和旁白,从头至尾只有寥寥可数的对白,如果忽略背景音的话,它与一部默片可能并无二致。但这也正好成就了它的独特之处。不多的语言,使得电影可以留有更多的空间给电影最本质的镜头画面,达到了少即是多的效果。比如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镜头之一,蔡明亮凭借短短几组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全凭演员的表演和优秀的电影语言就极具张力地将男女之间情愫相生、暧昧不明的氛围表现出。而充斥全片的环境音——城市的产物,一种充满工业和金属感的嘈杂,城市生活一点点消耗人灵魂的证据,被刻意放大,在展现爱欲和孤独的镜头中,形成了一种微妙而极富表现力的视听体验,仿佛包裹住人的外壳被一点点剥离,使得人可以看到在里面的孤独和爱欲。而“无声”的城市生活,不也正是我们生活的现状?即使是在电话里,我们有几时能真正意义上和他人交流。
# 爱情
影片所试图探究的主题,人类文明永恒的命题。在蔡明亮的电影中,三个孤独的城市灵魂,在同一空间中渴望得到爱,很大程度上他们所渴望的爱也正好代表了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对爱的理解。性,作为爱的一部分,但单纯的性终究不能带给人以爱的真正体验,它就如同一支支烟,给人以短暂的麻痹和安慰,随之而来的更猛烈的空虚感。而什么是爱,怎么去爱这一系列的问题蔡明亮并未给出答案,但这并非表示他是对爱情绝望的悲观主义者,正如影片名称《爱情万岁》所想表达的那样,哪怕承受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人永远都还是会渴望爱情,唯有爱,才能解救孤独的灵魂。生活的基础除了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还有爱。 (很主观的,希望小康、江姐和阿荣能在轻吻、流泪和熟睡醒来后能得到爱的解脱...)
初次看蔡明亮老师的作品,看完很是惊喜,又是一部引起我内心深处某个角落共振的佳片。
2 ) 人的间隙,城市的间隙。
他如此着迷于城市的间隙里那些,“无所归属”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藏在人的间隙中的,“无所归属”的自我才得以安放。王家卫的孤独是自恋的,浪漫的,美的。蔡明亮是无比真实的、压抑而诗意的。为什么“爱情万岁”呢,因为只有爱情能够填满这个间隙,而“性”只能抚慰它。片名不像是一种庆贺,而像是一群人遥望着的希冀。某些时刻,我觉得他觉察了我心里的秘密,他对空间的调度,人的调度,无比准确,在静置的镜头中,他真的理解影像的——人的、空间的“语言”。蔡明亮不安慰人,他只是告诉你说,“我是这样”。或许你也是。
3 ) 生活。
《生活。》
——蔡明亮《爱情万岁》影评
巾城/文
剔除所有的抒情(甚至影片完全没有配乐),蔡明亮在这部都市电影中只留下残酷的叙事。三个迷失在空虚里的人企图用幻想建起欲望的纽带。他们性格不同,行事有异,但在一种行尸走肉的大环境下,却彼此找到了某个层面的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灵魂或思想的共鸣——这样的共鸣太“虚假”,而这些无处可逃的主人公们要寻找一种更直接的共鸣。这种共鸣甚至击碎了性格的缺陷、世俗的羁绊,在彼此间变成一种温存。
在这里,导演要展示的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一种对理想的彻底嘲笑。艺术总是带有理想化成分的,那些被理想化的名词:爱情、生活、性、绝望,等等一切,被一次次以不同的方式搬上艺术的平台。而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理想,所有的一切都是现实的。我因此觉得它带给艺术家们的震撼甚至可能比普通观众更大,它告诉这些人,你们满腔的激情不过是一个无望的梦。你们在象牙塔尖搭造所谓的高层建筑,但生活在这下面的人却有他们自己的哲学。而上下两者间,根本就没有联系。你可以绝望,但你甚至连绝望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你看,他们过得顺理成章,发泄得顺理成章,表演得顺理成章。当然,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绝望,而这种绝望被融进他们生活的进程中,也变得顺理成章——他们根本就不会想到要为之去改变什么,或决定什么。
“爱情万岁”——爱情作为一种燃烧的火苗已被压抑在一种无声的龃龉中,只剩下一个干枯的词语(爱情!)依然万岁。也许阿荣在勾引售楼小姐时得到的满足感、后者与前者做爱时得到的快感,及小康的懦弱和那个几乎行为艺术式的吻都带有某种感情色彩,但这种感情是被剖去内核的,是冰冷的。影片最后一个10分钟长的固定机位的长镜头里,女主角凌乱着头发在台北市灰蒙蒙的清晨哭泣。她的哭泣是不能被艺术家所理解的,是不能被艺术,被理想,被任何一种精神所拯救的——现实已经丢弃了(艺术家们认为)她本该接受的这些东西,而她接受了现实。因此,她纵使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下会觉得疲惫和悲哀,这种疲惫和悲哀也只能被她自己、被时间慢慢埋葬,却没有出路。
从1994年到今天,物质生活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猜想这样的一个镜头今天可能也见不到了,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喘息,停下来悲伤。我猜想这位女主角若活在当下,一定至少在表面上比1994年的她更快乐。有功于物质文明的泛滥,世界变得更紧凑、更小,她甚至还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艺术家很多时候像是走在迷雾里的人,为了找寻某种自以为崇高的真相呼吁和呐喊,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陷入绝望,甚至带着绝望死去。但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斥着一种对与他们看到的世界相反的光明的渴望。换句话说,他们致死都是相信这种光明是存在的,因为自己得不到,才会死去。可如果这种光明不存在呢?如果天堂不存在呢?如果你的理想根本就只是一个笑话呢?如果那些为数不多的人对你的尊敬、欣赏、附庸、迁就和鼓励都只是一种同情和怜悯呢?谁又会告诉你,在这个大大的“艺术”后面,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甚至,如果你连自杀都是没有意义的呢?
也许,只有无知的人才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不需要思考明天。也只有无知的人才懂得无知的人的痛苦,而在他们互相安慰的间隙,艺术家所有的大作都像是一场手淫。
4 ) <爱情万岁>-爱情根本不会万岁
我一直认为蔡明亮的电影一般人看不了,或者叫看不下去,看着烦.因为你得当它是黑白电影,是哑剧来看.整个一部电影,对话寥寥,连电影配乐也省了,就看到几个都市小人物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或者叫凑合活着,没快乐,没理由,没选择,凑合,活着.我大概是个能安静的人,或者直接说我是个挺郁闷的人,所以有时候我能看这种电影,甚至喜欢看这种电影.我喜欢蔡明亮和他的电影.
一把钥匙开一扇门,你拿走了那把钥匙,可是没有一扇门是真正为你准备的.故事开头送给我们一个小悬念,一把钥匙挂在锁眼里,一只手随后拿走了钥匙.不久后结果便揭晓了,原来钥匙不属于任何人,售楼的美美暂为保管,小康---一个卖骨灰盒的阴郁男"偷"了钥匙,为的只是找个地方让自己不被打扰的割腕...自然,后来还出现个和美美搞一夜情的阿荣也来搀合这所"没人"的房子.就这样,没人拥有这间房子,但是他们还是轮流的,回避式的或者旁若无人的住了进来.在这几个市井小人物看来,这所房子只是暂时落脚的地方,不会留恋,没有感情,也许对这样的人物来说,他们只要能活着就好,只要能睡觉就好,他们需要的只是间房子,一张床,他们,不需要家,也许他们觉得自己根本不配有家,更不配恋爱....爱情只是奢望.
我要的不是情,只是一夜情.美美,影片里唯一的女性,整天一套素色正装,忙,售楼,电话打的和叫老板的妓女如出一辙.抽烟,时常化妆,擦口红.她寂寞的可以真正去做妓女.还是那所房子,阿荣被美美引诱着尾随而来,两人一言不发,就这样沉默的互相撕扯着对方的外套,内衣.让人看着郁闷.如同动物一样,满足一己私欲,无情无爱,如同行尸走肉.事后,美美匆匆离开,当阿荣再电话寻问她时,她居然连他是谁都记不得了.一夜交欢,她要得只是一个阳具罢了.生活的压力让她不知如何去爱,爱情对她就是虚幻.
我是男人,我爱男人.套用了一句<蓝色大门>孟克柔的经典语句,小康是男人,可是他爱着也是男人的阿荣.其实同性之恋没什么好争议的.可惜小康是个比较窝囊的自闭小男人.阴郁到选择自杀来释放自己,反抗社会,自闭到只会暗恋,只能在没人的时候穿上女人的衣服,翩翩起舞.包括他的职业都让人联想到压抑,卖骨灰盒这个职业似乎太适合他了.但是相反的说,电影中有一幕:小康回来的路上买了两个瓜,在那所"没人"的房子里,自我的很快乐,他打着西瓜保龄球,自娱自乐...也许自闭的不是他本身,而是这个社会压迫着,驱使着像他一样的小人物低下头,遮住脸,不去看,不去说,不听不想,直到麻木.爱情是什么他知道,自己的爱情是什么样他不敢想.
爱情万岁,四个字写起来非常容易,但是不会有几个人真的觉得爱情会万岁.我一直认为影片里的小康有蔡明亮的影子,那种压抑,不能释放,不能言语的同性之爱.爱情在蔡导的人生中一定不是那么圆满的,不止这部影片,包括<天桥不见了>,<天边一朵云>等都是一种压抑之爱.这样的主题使整部影片从取景到色调都是一种沉闷的感觉.昏沉的天,水泥建筑,空旷的街道,渺小的人物...很多人一定对最后的一组几分钟的长镜头不能忘怀,随着不停回响的"嘎达,嘎达"的高跟鞋声,美美走来又走去,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痛哭.其实很多人看到这里心里都是一阵绞痛,爱情根本不会万岁......
5 ) 当爱情一万岁时...
那是个触目惊心的大时代
他们用无言以对的沉默来诠释自我的恐惧和孤独
他们的存在感不需要情感的付出、言语的表白、任何其它行为动作
在那个时代里
人们栖居于空廖的房间、跨越制度的栏杆、逾越道德的藩篱...
他们亲吻西瓜、穿着异装跳舞、与陌生人做爱...
到那个时候,爱情已经一万岁了
已经老态龙钟、气态萎靡
在那个时候,空虚已经腐化了语言,哪里还有什么爱情?
爱情在苟延残喘的最后时刻也只是以无泪的喘泣继续努力地苟延残喘
6 ) 我们在随便什么地方苟活着罢了
我们在随便的什么地方苟且地生活着,罢了。这样的想法在我看完《爱情万岁》的时候冲突我的大脑,突围我的双唇而出。
其实在社会上蠕动着的我们确实没什么值得称赞的,从这里到那里,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又有什么分别。碰到些什么人,没碰到些什么人,只是存在于一个空间的暂时性同盟而已。你还念那个人,无非是怀念和他/她的互动,和共存一室之间的气氛,这种气氛有时候就连走掉一个讨厌的人也会荡然无存,一种攻守同盟的瓦解,一下子就相对无言,前一秒却还是情投意合相视绵绵无绝期。
所以,我们爱上的到底是人还是一种爱情的圣神的气氛。而你又怎么知道你爱的那个人不是你的欲望投射对象?换句话说,你爱他,但是你其实并不爱他,你爱的是你心目中的他,那个被你添了油又加了醋的对象,一旦这些调料被抽走,赤条条地他你还爱嘛?
换句话说,倘若你说你爱他,但是忽地他变作了你的同性,你还爱着他么?还是你爱他只是因为他身体上的某些部分,那些地方深深地吸引着你,你放不开但却又想要。这样羞羞答答拉拉扯扯断断续续猜猜疑疑之间的情愫,可能就是爱情吧。
《爱情万岁》他叫爱情万岁,但是体会到的爱情切一点都令人万岁不起来,只有一百万种悲凉有背后腾起,缓缓降落到你的面前。哦!你说这是谁啊,为何如此冷落如此绝情如此没有人情味,这样好比锯木头的面孔怎么会有人爱他哟!但是定睛一看,咦!这不就是自己么?
什么时候,我们一味地看着自己,却坚决地将之丢失。在高楼林立中失去了自己,不仅仅是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尊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自己所爱的东西……其实是自己的种种,是整个的自己,都丢失了,迷失在高楼的顶端或者某条名店街的转角处,在嫩模的空洞眼神中彷徨。
最后,激情过后的女人漫无目的地走啊走啊走啊,最后一屁股坐在公园的长登上,一抹绝望而无路可去的神情爬上粉饰过后的脸颊,流水冲刷,留下泪痕两行。但是前面的大爷毫不知情,不想知道也不想过问。我们就是这样吧,对吧,抹抹眼泪,然后独自上路,在这世界上,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与人仇恨,与人相爱,与人厮守,与人绝交……但是终究只有独自一人,绝望地在世间放荡。为了一个已经知道的结局,挣扎着只是想要留下些回忆。
一睁一闭,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就这么晃晃悠悠地过了十年,会不会惊慌?还是已经平静到不起波澜,准备迎接下一个十年而已。
往往,绝望的人会喊出最有希望的词语,比如,爱情万岁哟!
杨贵媚舔乳的那一幕那么大胆,又那么意味深长:她吮吸、盘弄男人的乳头,像一个饿坏了的婴儿在吃奶——对爱与性的需求与生俱来;然而乐园已经颓圮,正如康生和贵媚在贩卖“寓所”,却始终没有一笔成交,自己更是居无定所。三个人都寂寞极了。蔡用窥淫似的镜头语言带领观众窥视寂寞的痛苦而可耻的形状。
小康有一块手帕 四方的 叠整齐放在口袋里 有时擦嘴 有时擦鸡把
喝再多水,也解不了心里的渴。有那么多待售的空房,又有那么多无家可回的游魂。你卖阳宅,我卖阴宅,你在床上呻吟,我在床下自慰,人与人啊,多么近,又多么远,永隔一江水。那一场哭,为爱情,为人生,为你,也为我。
就算做愛,自慰也不能解決寂寞。因為寂寞,所以人死後也要安放在一起打麻將。現代愛情是變形,高速,還有空虛,他們沒有得到愛情,因為愛情從來沒有發生過,愛情在電影中只是一個可待不可來的情感,將感情投放在別人身上是如此無力,終究人還是需要面對自我,就算多傷心人也會回復起來面對那不可知的未來。
片子里哪有爱情,却偏叫爱情万岁。都是拍都市寂寞人,王家卫是痒,蔡明亮是湿... 吃进去的西瓜,喝下去的水,都变成杨贵媚的眼泪流出来,她结尾这一哭,谁还受得了...
蔡明亮确实将寂寞挖掘地很深,他把那些人寂寞时上不了台面的、猥琐的、自闭的、甚至丑陋的行为认真地展现出来,他精准地刻画这些行为并让其有根源可寻,那些觉得蔡明亮沉闷的人他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人会为欲望干出这么多无聊的事情,他们没有对白了便无法了解人物内心与沉闷中隐藏着的饱满的情绪。
要是金基德来处理,估计就会让三人睡在同一张床上,抑或在二人构图里由三人来回变幻切换完成。与之比较,蔡明亮的形式感,差不多居于将成未成的临界点。
快进下去都看不下去,还是删除吧
语言留给琐事,面对爱情才可尽情沉默。出售的空房子里床上两人床下一人,谁拥抱身体谁获得灵魂。性的暗示,性别的隐喻,爱与死的对照,极度颓靡,爱比死更冷。主色调灰蓝,清晨的空镜头渗出孤独者的抑郁,结尾长镜头中天气与情绪变化的表现方式极具魅力。当蔡明亮不再明亮,他才成为真正的蔡明亮。
我们总是希望借助一件事情,去解决庸常人生的全部问题。于是我们把这些事情神圣化,比如婚姻,比如爱情。理所当然,最终的结局是幻灭的。(杨贵媚演得真棒)【7↑】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是94的金马奖的最佳影片,看完的最大感觉就是完成了一个任务般如释重负,因为特别不喜欢这部装逼电影更不喜欢蔡明亮这个导演,整部电影充斥着神经病人的生活气息,最后的哭戏假的让人无比厌恶此电影,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比它高不知哪里去了,看来金马奖也不过如此,有眼无珠。
我们都是杨贵媚、李康生、陈昭荣,我们的生活有着卫生纸、脏衣服、中西药、快餐盒、房贷...琐碎事物,唯独没有爱情。因其没有,所以不朽。生活啊,就是面目可憎、但又不得不活。
城市化,城市生活,本片可以说是城市化之后的一种缩影。台湾电影人已经很能够成熟的思考城市状态和人的生存,强列的孤独和寂寞,男男女女的暧昧和含混,两个无家可归的男人和一个精神空虚的女人在人生的长河中偶然邂逅,过后仍是寂寞。缺少言语乍看令人沉闷,其实镜头语言非常扎实。8.5
迟一点看蔡明亮真是太明智了。他总能找到一个特别准确的喻体,空间喻体。比如这栋待售的空房间,三个流浪者的蟹居之地。这一部又想起贾樟柯。边缘的三角关系,发动不了的交通工具。最后杨贵媚的那场哭戏,又突兀又合理,无可名状的苦闷,导演常用的手段了。片名也妙,像是电影最后一句台词。
“《爱情万岁》台湾中影修复蓝光版,导演亲自去调光。蔡明亮说有老电影叫《太太万岁》,张爱玲编剧,片名用万岁是向它致敬,但本片中没有爱情。片尾的哭戏,坐在杨贵媚前面的是李康生父亲,他在《洞》开拍两周前去世。杨贵媚因为和陈昭荣有床戏,想和他事先沟通下,蔡明亮说:没有必要,因为你们在电影里没有那么熟…
8/10。平行蒙太奇结构消解了潜在戏剧性,呈现私密的生活状态,如阿荣和小康一块从林小姐熟睡的床底落荒而逃,她始终察觉不到两人的存在。情节线的交叉产生了性别的内部替换:小康自觉扮演了女性角色,林小姐洗浴、起床喝水、办公室找钥匙和打车,分别对照小康洗衣、玩水、办公室独处和陪阿荣摆地摊,性别的模仿游戏在小康穿高跟鞋、吊带裙对镜摆手弄姿达到高潮,共吃火锅表现与阿荣建立同盟关系,最终如愿以偿地在隔着交合声的床底自慰,完事给阿荣送上亲吻完成性别的合一,阿荣不自觉地翻身把手搭在小康身体,回应小康深情的凝视。冷酷的长镜头将林小姐售楼打蚊子、穿梭马路将广告牌绑树上或置于车顶,以及小康无法融入同事们的幼稚游戏的工作环境对照,意在强调性欲被社会工具化淹没。小康给西瓜(私密欲望)截洞、摔碎吃了抹脸,寂寞到可笑的绝望感。
蔡明亮鏡頭里的光影聲音,是粘著情緒一點一點揮發掉的,那個城市的朝夕,在咖啡店、夜市、街道、空房子裡生動又沉默。當她踏著高跟鞋清脆的響在清晨穿過公園坐在長椅上開始哭,哭聲從無助到激烈再到平息。你就看明白這電影里什麽都有,就是沒有愛情。
最精彩的其实是小康把西瓜当保龄球扔那段
人到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其实还蛮好看的。十几岁的时候凤凰卫视电影台放过,觉得每一个镜头都漫长的像等待泡面泡发。现在看其实很有细节且富有律动,眉眼官司到身体语言,衣服在床垫上摩擦的声音。九十年代台湾真时髦,陈昭荣的黑皮衣,杨贵媚的套装,李康生的夹克和风衣,时装包裹着流动的的情欲。陈昭荣下颌线条硬朗,眼角温软,有淡淡的危险感。李康生是独处大师,西瓜当保龄球穿女装秀美腿自得其乐,他既不宣扬给别人看也不过分压抑自己。二人逆权侵占得如此和谐。杨贵媚打扮得漂漂亮亮,软语温存地带着男客户到空荡荡地大房子,是危险又孤独的工作,是真要好好哭一哭。这都市奇缘要是放在现在可能大家只是瘫在床垫上刷短视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