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给我的不是视觉上的冲击,而是心灵上的震撼.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社会.一直以来,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媒体所充斥,在那些报喜不报忧的文章里,你真实的了解你所处的社会嘛?你能理解住在贫民窟里的人的感受吗?以暴制暴是坏的嘛?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等价交换.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是有人说以暴制暴是坏的?可为什么民间故事里又总是出现些除暴安良的大侠?发人深省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不是嘛?
在地球另一端的里约热内卢,是和我们这浑浑噩噩的国度截然不同的领域。那里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巴西作为一个文化禁锢较少的新兴国家,我们能从多部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巴西电影中感知这里的风情。有如《里约大冒险》(这个是美国动画)中那般宜人的风景和醉人的舞蹈,也有如《上帝之城》里那不可思议的,充斥着无尽的毒品和暴力的贫民窟,还有如《中央车站》那样细腻感人,诉说全人类共有的真情的作品。
另一部杰出的巴西电影《精英部队》数年前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柏林电影节向来偏爱政治题材,《精英部队》自然也是偏向《上帝之城》的。与后者相比,本片在剧情上戏剧化许多,但在拍摄方法上更加纪实。它贯彻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典型方法—没有开头,没有结尾,镜头摇晃,以“精英部队”队长的第三人称视角,三言两语就将深不见底的贫民窟与自上而下彻底的腐败的警界以各种侧面呈现给观众。一方是生下来不识字却会开枪的恶魔,一方是在无能的体制下以收保护费为业还一边内耗的警察,双方都是无尽的黑暗,还沆瀣一气,合在一起就是无尽的绝望。这种现实主义的拍法追求的是真实感,却为豆瓣上一些人所批判,殊不知现实主义电影要反映的就是生活,而生活正是无尽的轮回,没有开头,没有结尾。
电影后半段走上了古典叙事路线,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适应的剧情模式。“精英部队”指的是BEPO,里约的特种军警,它通过极其严苛的选拔标准来淘汰掉腐败分子同时保证极强的战斗力,以对付腐败的警察无法应付的毒贩。每片腐朽中总有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本片描写了内图和马蒂尔斯两个形象。内图热血勇敢,马蒂尔斯冷静内敛。不堪忍受警界腐败的他们进入BEPO的选拔过程算是浓墨重彩,有《全金属外壳》的影子,也是为了让观众心里建立这样一个纯洁高尚的组织的形象。
BEPO的出现,削弱了前半部所带来的绝望感,不过带给我们的将是无比过瘾的动作戏。当然激烈的枪战是完全建立在现实的凌厉之上的,杀人不仅利落,而且十分低调,没有慢动作,没有白鸽,没有一丝浪漫色彩,但这种生命转瞬即逝的现实感却更能震撼人心。
在立场方面,“警察死了没人管,富人死了大家都开始抗议。”影片描写了一群象牙塔内的年轻人,总是基于对现实的无知发表空洞肤浅的反暴力观点。影片借着原本内敛马蒂尔斯的转变,来表达了对暴力的态度。其立场是,暴力是人类本性,对于许多问题,无论是正是邪,也只有暴力一种解决方案。本片用它的故事和影像有力的证明了这一观点。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人往往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里,才会暴露出自我深藏的懦弱。这种懦弱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是可以克服的,而所谓的训练,便是看清人类生存的真相。《精英部队》把这种真相直扑在观众眼前,它选取巴西作为切入点是极其合适的。巴西是一个混合着各种生存法则的世界,它无序中蕴含着有序,这种有序和整个世界的生存秩序相同——适者生存。所以当片中的毒贩犯了一个错误时,他的死期也便到了。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犯错误,队长选中的接班人自大鲁莽让他脾气暴躁家庭破碎、戴眼镜的大学生警察隐藏身份而导致好友横死、队长轻易放走供出毒贩身份的小男孩导致他被仇杀……这一系列的错误汇集到一起,形成了错误的食物链。好在有些错误最终被扭转,队长接班人的死正验证了接班人并没有选错,并且让戴眼镜的黑人警察获取大量经验值而面临升级。但还是有些错误无法挽回,时间最终会像冲刷命运一样冲刷这些错误。当预选进入“精英部队”的警察们训练10秒吃完狗食一样的食物时,我隐约看到了精英部队或任何一个国家机器的参选标准:冷血、果敢、坚毅并绝对服从命令。而片中队长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此,他决定退役去做个好丈夫与好父亲,已经背叛了精英部队的准则。他在电影结尾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凶狠,并把它挂在了脸上,成为了一种保护色和甲胄。《精英部队》中人类的生存图景像丛林里的动物们一般,杀戮随时会发生在瞪羚身畔,鬣狗和狮子势不两立,每当有杀戮发生,三方都混乱不堪,各自为着地盘儿、肉和命奔忙。
2012年3月29日
(芷宁写于2008年3月)
看过影片《上帝之城》的人都对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区的状况有过触目惊心的了解,这里就不再罗唆。比之电影给予的残酷影像,现实更令人唏嘘——“巴西每年有40000多人死于暴力”,在这个疯狂的国度里,生命如草芥般得不到尊重,当年拍摄《上帝之城》时所启用的贫民区小孩在参演影片后不久,就在其后陆续的帮派火拼中丧命。不同于《上帝之城》聚焦了一群生长在“被上帝遗忘角落”的毒贩少年,《精英部队》则将镜头对准了里约热内卢的警察以及BOPE,即特别警察军事行动部队。
影片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现实意义,再现了巴西警界和司法的黑暗面,以及富人志愿者的伪善,伊始的画外音就告诉观众,在巴西,和平是脆弱的,如果幻想着警察冲进暴力横生的贫民区执法,那就大错特错。非但如此,“在巴西,如果你是一名警察,你的薪水很低,你在一个腐败的环境中工作,那么你就会暴力起来”(该片导演乔斯·帕迪哈语),于是,观众们看到了一些腐败至极的警察。
警方高层和武器精良的匪帮达成交易,按时收取保护费,对其贩卖毒品、买卖枪支、控制卖淫等勾当不闻不问;因为体系问题,每个有点级别的警官都自备拖车,一来可以应对交通问题伺机勒索,二来不必向拖车部门付高额使用费;一旦发生命案,各片警察互相推卸责任,纷纷将尸体运到不属于自己负责的区域,于是便有了奇特的“尸体抢运”现象;警局后勤人员随便“以旧充好”,明目张胆地拿走公共资源,以中饱私囊;至于在街头喝“霸王啤酒”、抢收保护费,那真算是小菜一碟了……正因为警察部门滥用职权、腐败成性、不干正事,政府成立了BOPE——特别警察军事行动部队,以打击贩毒杀戮、枪支泛滥等重大犯罪事件。
当然,也不排除存在为人正直、有正义感的好警察,如片中BOPE的队长Nascimento,及两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Neto和Matias。从小一起长大的Neto和Matias一同成为了预备警察,然而,在无处不腐败、办事拖沓、官僚作风严重、自由散漫无纪律、毫无公正可言的警局,雄心万丈的他们一再失望,在一次打击暴力事件的行动后,他们决心加入BOPE。队长Nascimento对他们进行了“非人类”的强化训练,并密切关注着他们。队长之所以这么上心的“传、帮、带”,是因为已为人父的他打算“退出江湖”,不再参与危险的军事行动,想在新人中找个继任者。
选择接班人是艰难的,在队长看来,Neto果敢勇猛,缺点是过于冲动,Matias看似冷静却常犹豫不绝,缺乏决断力,如果能把这两人融合成一个并全取优点,那就再理想不过了,然而,现实没留给队长挑肥拣瘦的机会,一场意外,替代Matias去贫民区给小孩送眼镜的Neto被匪帮杀害,这一变化令Matias负疚,令队长心痛,他们决定为Neto复仇……
影片所涉及的巴西现实问题还不仅限于警界弊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也是巴西陷入这种局面的因素之一,上流社会的富有少爷小姐们貌似很有爱心,常常出入贫民区去帮助可怜人,可事实上,这种“亲切行动”是他们更为方便获得毒品的途径,而对警方不法行径义愤填膺的他们却从没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也正是上流社会对毒品的嗜好和依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更多犯罪的滋生。
法国学者卡琳·巴特这样评价该片,“我们见证了两个小时的极端暴力:强行侵入和枪林弹雨,了解到可能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杀害穷人也是巴西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这类评说,观众们应该不陌生,《上帝之城》的制片人、巴西著名导演沃特·塞勒斯也曾说过:“不要期望怜悯与救赎。在上帝之城里没有此类东西。它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那里的人们被巴西的统治阶层遗忘了太久;国家从未提供过适当的健康和教育服务。事实上,国家唯一充分提供的就是子弹。”
正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影片在拍摄之初就倍受媒体关注,这种关注还得拜巴西警方的百方阻挠所赐,由于种种不招人待见的政策,巴西警方一直引发媒体的批评,而该片又是直击警方弊病的,这让向来牛气冲天的警方“情何以堪”,于是,影片的拍摄过程异常艰难,可谓“腹背受敌”,导演表示,警方曾阻挠过他们的拍摄计划,同时,犯罪黑帮分子也没放过他们,“我们有的工作人员被绑架,枪支被盗,警方突袭贫民窟,几乎要把整个拍摄计划毁于一旦……”
在这部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金狮奖的影片中,观众能看到一些过往经典影片的影子,这或许和导演乔斯·帕迪哈十分欣赏马丁·斯科西斯的作品有关。影片故事虽是虚构的,但不少剧情取材于导演与现实中巴西警察以及一位警方心理咨询师的访谈,当然光影手法的加工是不可避免的。影片整体效果虽不似《上帝之城》那般撼动人心,但确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感,只是因其所叙枝杈不少,人物塑造又流于表面化,容易引发观影疲惫感和无趣感。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543027_d.html)
正义的警察对腐败的警察和毒贩以及夸夸其谈的知识分子,只谈法律,以暴易暴,不谈社会问题。很解气,不过也仅此而已。
【B+】想了想还是给B+的评分吧。真是我看过最生猛的一部警匪片了,无论是巴西贫民窟的刑讯逼供还是枪战的外部行动,又或是警匪共气和高层腐败的内部流动,都透着一股现实残忍的地狱气息。镜头大多使用手摇,粗砺朴实,而且后期调色很有特色,那些主要的背景颜色都非常饱满,像是在突出影片本身的焦躁狂暴的情绪。除去对巴西社会黑暗的控诉外,电影还探讨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理想主义者的幻灭与现实主义者的无奈。纵观全片,这种扎根于人心的绝望一直存在,仿佛除了顺从外,便永无出路。(记得别下人人字幕的版本,它那个版本的字幕时间轴对不上,还经常漏翻,看得我难受死了)
but interesting.
08金熊奖影片《精英部队》用粗糙的画面和过曝、欠曝的摄影营造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感,黄、蓝两色灯光正是巴西国旗的颜色。据在巴西呆过的朋友说这部片是巴西的国民影片,想来一定是巴西社会矛盾所在:底层犯罪、中产麻木。但是问题在于过多的旁白运用使得人物比较单薄,使画面行动力不足,故3.5分。
巴西
写实的镜头更彰显社会现实。前半段很冗长,昏昏欲睡,后半段很跌宕,高潮迭起。巴西里约,这里是天堂也是地狱。据说去年巴西政府因为此片出动军队大型扫黑。还是我朝威武,天下太平。8.1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暴力可以解决你
手持镜头,高锐度画面,过度曝光与曝光不足,中近景特写,其实只是纪实风格的标配,可配上大量絮叨的内心独白就产生了别样的效果;而这不摆道理以暴制暴还顺带着嘲讽一下愚蠢的中产阶级的做派更是杀人,贫民窟风云其实不过是幌子,马蒂亚斯的个人转变才是核心,最后照着巴亚诺脸上那一枪就是明证。
重剂起沉疴。
意料之外的惊喜,非常棒的电影。
刨除背景 就情节不比曾经的港产警匪片高明很多
“这部电影根本不是电影,它是地球上某个地方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使任何局外人的评论都失去了分量。”
给力的影片
卧槽真硬核,简直爽歪歪,男主把我帅跪下了,一脸苦逼居然是个狠角色,强到连续两部都找不到人推他【。对于丧尽天良的毒贩和脏警,不要怂,就是干!!以及男人最怕的居(果)然还是爆菊?
从拍摄和剧本结构讲,精英2要比1好,1略嫌凌乱;从解决方法上讲,2明显是向左派讨好,太娘皮,1是右翼的以暴易暴,向哈里·卡拉汉脱帽致敬。
别打脸,你会破坏我的葬礼的。。
Matias暴打游行者,大骂bitch的时候,真解气~~
以后警匪片应该分两类,一种是巴西警匪片,另一种是娘娘腔警匪片(此类别包括所有非巴西出品的警匪片)。和精英部队比,盗火线伤感,洛城机密矫情,无间道空泛。听说导演最佩服的人是马丁斯科塞斯,其实老马最适合的类型是西藏和尚或者基督最后的诱惑,看了纽约黑帮就知道,马老师根本没能力驾驭真实的
巴西人喜欢交叉双手像胸罩一样护在咪咪处的姿势有什么含义吗?
又见描写上帝之城来劲电影,必须给出5颗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