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20年过去了,已经从当年的3好学生变成一个饱经世事的大叔,一日脑子里突然想起一声“枪响咧!”,于是在B站里找到重刷。后来发现B站里很多集存在声画不同步的问题,转战爱奇艺,虽然有广告,忍了。那熟悉的雾霾,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钟楼,熟悉的文商游戏厅,熟悉的光华路工行...剧情和演员都成了配角,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回到了20年前和脏乎乎又无比亲切的大西安。
废话说完说BUG,剧中可见当时BB机还是主流,但很多社会人已经开始用手机,侦查员也开始借助电信公司调查抓人,康小可的落网主要就是因为手机号暴露。但是在服装厂老板被劫持一案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细节是,石头用一个手机给老板打电话,谎称服装厂着火,老板才急忙调头往厂里赶。老板劫后余生后,肯定知道了厂子没着火是被人编了(陕西话骗了),傻子都能想到这个骗子极有可能就是绑匪,那么顺着这个电话调查,即使逮不到凶手,也是极为重要的线索。但是剧中完全没有体现,相比在调查其他支线剧情时的挖地三尺,忽略如此重要的情况,有些难以理解了。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这起绑架未遂案并没有弹壳等直接证据,所以当时没有和枪案并案,也就没有经八处的手深入调查。而剧中展现的,更多是破案后对董雷集团作案历程的重现,当然这也仅仅是笔者推测。
刷完之后,特意开车到地铁站,坐3号线去小寨,又倒2号线去钟楼浪了一圈,回想起剧中一幕幕小街,小巷,小店,红色的夏利奥拓,粉巷的第一人民医院,胡乱摆放的自行车棚,穿越的感觉再一次......打住!火车站除了加了一派安检简易房,还四窝烂怂样子~~~~!
1、没想到,这部剧的笑点是被草场坡的后起之秀之类充满熟悉中二气息的名称所引发。这或许就是真实的魅力。在当年千万别做小偷小摸的罪犯,否则就如剧里的赵雷,爸妈爷爷都不要他了,一个城里娃冬天在外边洗碗。现在大案也不容易犯了。真到了可以窃国的地步,只要不为了进入通辽宇宙,为什么不好好干个高级公务员呢。总之,再也没有草场坡的后起之秀了。
2、犯罪者不需要讲逻辑,但是警察需要找逻辑,在一个监控不普遍的年代,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案件能够最终引出很多支线任务。这就是为什么技术差的、讲逻辑的罪犯都率先被抓获了。感觉当年抓大难要案的罪犯就是将一个讲逻辑的罪犯逼成一个犯错的罪犯的过程。
3、不走回头路。一个追求完美的罪犯或许可以在一时成为很多刑警的噩梦,但最终只能成为教科书式的反面教材。如果一直无规律随机犯罪,恐怕就会给当时的办案机关带来很多的麻烦。
4、你永远可以相信一个氪肺的警察。警察的执着确实是让人惊讶的。很多审案的细节也是非常的真实。不过这个剧太费烟。
5、专一则专业,失误不是降智而是因为不专业不熟悉。说到底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最好都别变(不要轻易改变原则、底线、对待朋友的态度),变的结果就是从专业变成不专业。不专业的人做事不就容易坏事嘛~所以歹徒最后几集不是降智了,而是从专业的熟悉的行事风格转变为一种不专业不熟悉的风格,所以即便嗅觉依旧敏感,然而终究表现为降低水准的失误。
6、在小偷之村、夜店之花、城市浪人与打工小伙中展现出的其实是“穷-赌-毒”的闭环。穷其实是原罪,当然这本不该是。不知道现在的是否还有这样的地方,希望越来越少。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普及教育与加强援助吗?我不知道。这其实是我很少想的一类问题。这部剧让我突然意识到,有这样一群我们的同胞,他们没有选择,没有希望,也没有退路,但他们仍旧是我们的同胞。
三天看完,不断被音乐吸引,剧中镜头中当时的中国也引发了我探索的好奇。一度试图感受其中表现出的城市间发展差距等意味,然而后来觉得剧中其实展现出的更像是对于不同城市的熟悉程度。熟悉的是西安,所以镜头下的西安连细节都是生动的。然而北京、上海、武汉其实都是几组镜头,至少不能代表上海,因而上海部分本地小市民的蜗居是那座城市没勇气揭开的伤疤。
最经典真实的纪实警匪片,不停的开会,不停的摸排,不停的走访,不停的抓人,没有无聊的男女感情戏,有脾气,嘴里有零碎,警察有粗口,群众有粗口,有疲惫,有不耐烦,有警察的霸道,群演的演技都秒杀现在的好些所谓的演员,真实到十五集以后才慢慢摸到最终的线索,不像现在的好多片子,一出现场立马就能锁定,纯粹扯淡,影片里能看到的是活生生的警察和罪犯的生活,没有脸谱化的模式,太真实了,一度以为是跟拍而不是电视连续剧
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的年份,陕西西安人王双宝,有点郁闷。
之前无名的他,因出演一部电视剧火遍了全国,但因为饰演的罪犯太过逼真,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真正的杀人犯。
走在大街上,王双宝身后会有人指指点点:董雷不是被抓进去了吗?这么快就放出来了?
去菜市场买菜,大妈不敢把菜卖给他。
坐出租车,司机会毫不犹豫拒载他。
好不容易接了几个广告代言,代言费都没拿到,最后不了之,
因为他拍的广告,一经放出就立刻遭到了观众的强烈反对,甚至有观众说为什么非得要找一个罪犯来拍广告。
观众排斥,电视台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广告给撤了。
王双宝哭笑不得,他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表演上来讲,确实他的这个角色,即便放在中国犯罪题材影视剧的历史上,也排得上号。
他一不小心,就创造了经典
堪比纪录片的好剧,无论是案件纪实还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纪实,都做到了无比真实。
看盲井时就对王双宝老师的演技服气,其他的配角们,秦腔演员以及后来的导演演员们都贡献了超真实的演技。看弹幕很多人以为是当时破案的纪录片。
警察叔叔们本色出演,气质台词动作都比演员们更真实,一点不出戏,全程追的停不下来。
弹幕里都在夸欧式大眼刘宏阳,我是特别喜欢田选龙,尤其喜欢看他审讯,善于攻心,弹幕人送田怼怼。但不知道为什么田警官一审讯说话就吸溜吸溜的。对了,大家有没觉得田警官跟余华挺像的。还很喜欢佟晓明,说话很霸气,不怒自威,经验丰富老道,直指案件关键。刘均龙颜值最高,武力值也高。刘刚刚柔并济,给赵雷100块买棉衣打动了无人疼爱自我放弃的可怜赵雷,引导案件终于走上主线。还有张伟、姜小斌、穆文修、以及西北烟王李全发等等,每一位都极富实力与魅力。
配乐也超出满分,秦腔跟这部剧真是绝配,bgm的打击鼓点一出就紧张兴奋,捉鬼记加入歌单循环起来,ppt式的片尾每次都舍不得跳过。
感触特别深的两点:
一. 警察们太辛苦了,调查主线的过程中,各种副本不断,所幸查下来都有收获。动不动就是搜遍西安市全部**馆,查遍西安市全部**局……查案过程中顾不上吃饭睡觉喝水,大冬天晚上盯人室外一站就是一晚上,长途追人不休息靠吸烟提神,防弹衣等保护措施也不到位非常危险,当年没有摄像头、不实名、不联网,困难重重,太不容易了;
二.97年记忆中我们家乡沿海城市发展已经挺好了,也有偷盗什么的,但生活条件没西北那么艰苦,看着十几岁出门打工的孩子,受教育不够,温饱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各种容易铤而走险,围着炉子就糊弄一晚上,穿的破破烂烂…唉,太苦了…
本来觉得80.90年代更丰富开放自由,但看完121感慨那个年代治安太差了,人们生活水平太低了,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不易与美好呐
昨天看了法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的恐怖》,很有一些感想。法清先生在文中列举了很多令人“恐怖”的事实,感慨“我也分析不了,我只是觉得恐怖”。没有冒犯的意思,看了文章之后,直接的印象就是,作者的文字很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感觉。这些现象其实没有什么不好解释的。犯罪是社会里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各种犯罪行为的产生就是自然而言的。但一旦出现犯罪猖獗,难以遏制的现象,就说明社会协调内部利益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会无可避免地成为猖獗犯罪的受害者。
十几年前的时候,国内曾经出现过一个所谓公安破案纪实片的热潮,先后拍摄、播出了一批由真实警察本人演出自己的影视作品,一批有影响的刑事大案被公之于众。据说此类纪实片由于过分详细地介绍了犯罪细节、侦破手段,以及暴露出公安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严重程序纰漏,最后中央有关部门不得不全面叫停。当时在西安拍摄的《12.1枪杀大案》就是其中一部较为出名的刑侦纪实电视剧,还曾经在全国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1》这部片子当时在全国范围播放中,吸引了很多的观众。舆论普遍认为,该片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刑侦警察工作的艰苦,以及与三名案犯斗智斗勇的过程。尤其是饰演主要罪犯董雷的演员,由于其精湛的表演,一度名声鹊起。以至于后来西安市曾经有人公开高价寻找杀手,其中要求之一,就是要有该剧中董雷特有的凶相。现在国内的几个主要视频共享网站,还都可以看到该片。
然而在我看来,这部纪实片最大的价值,并不是曲折的破案情节,而在于这个一心要树立刑警高大形象的导演,却在无意间,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为平常人所忽视、阳光社会之外的灰色世界:一个犯罪的培养基。这样的一个灰色世界,并不是在西安这座城市才特有,它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城市里。导演想要突出真实感,无意中却暴露了社会现实。任何人通过对这部刑侦纪实片里,写实性社会背景的观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城市犯罪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行的城乡隔离制度。
在这部纪实片中,无论是最早偷枪的盲流少年,还是后来买枪杀人的主凶,还有案件前后牵扯到的多名外来打工人员,其共同的一个特点,起初都是来到大城市讨生活的本份农民,而并非片中蔑称地所谓“混世魔王”。然而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里,由于隔离制度的存在,他们始终都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局外人。他们为这座城市提供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却不能分享繁荣的成果。他们只能居住在极其简陋的窝棚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当他们少的可怜的一点收入还不能被保证时,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们讨公道。
中国早就有一句俗语,饥寒生盗贼。从来没有人生来就愿意去偷去抢,但是当为生活所迫时,软弱者苟且偷生,强梁者就会挺而走险,自古无不如此。这部纪实片里的前前后后背景,虽然不是导演的直接意愿,却恰恰反映出了在今天的中国,一幕幕随处可见的残酷现实。当一个人背负着农民的身份,他几乎没有可能去改变自己卑贱的命运,只能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还要受尽社会的歧视。对从受尽欺辱的民工开始,最后成为枪案首犯的董雷和石头而言,在绝望和仇恨中,他们没有忍辱偷生,而是选择了用暴力来回答这个社会,从报复宣泄开始,到肆意抢劫杀戮,就在他们试图平衡自己扭曲的心灵的时候,这个社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这部纪实片的一大不经意中的贡献,是让观众看到了,在同一个城市,却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一个庞大的人群:打工者。他们多是年轻人,很多还都是未成年人,从贫困的宁夏乡下,来到大城市出卖劳动力。毫无疑问,他们没有机会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员,在城市的花名册里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只是不存在的影子劳动力。他们年轻,却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有病的时候,却没有钱去看医生,更没有人过问他们是否得到雇主的公平待遇。在这座城市里,他们体会不到任何家的温暖,也没有一点点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然而就在警察突袭检查的时候,观众却可以看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是有案底在身,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通缉的逃犯。为什么,一个个单纯的农家少年,刚刚离开家就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答案其实很简单,城乡隔离的社会政策,使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希望的狭隘空间里,而其中的少数几个癌细胞,轻易地就可以使一大批年轻人,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去偷去抢,进而就成为了社会的敌人。当一个人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时候,他就什么也不会在乎了。
就在警察们最终先后抓住了首犯石头和董雷的时候,他们真的胜利了吗?当然没有,只要看一看剧中看守所里,那一群群因为犯案而被抓,来自各地农家的打工少年们,任何人都能立刻领悟到,此情此景之际,貌似强悍的警察们,在事实上是多么的无能无力。面对那些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丰富反审讯经验的少年们,谁能说他们将来一定不会比董雷和石头更凶残呢?而这,事实上就是现在很多城市里,抢劫盗窃多如牛毛的根本原因。将来他们又会去做什么呢?
同样在这部纪实片中,观众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贫困地区农村的日渐破落。年轻人没有出路,只好进城去出卖劳动力,农村只剩下年老体弱者和儿童。而在城市里,他们永远只能是边缘人,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还有很长人生路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其实他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要么在夹缝中忍气吞声地生存,要么铤而走险去做刀头舔血的营生。
在今天的大城市中,还有一个被忽视了的庞大人群,就是所谓的“农二代”。对于这样一个生长于大城市的一代人,虽然他们仍然没有在大城市里合法的各种权利,但他们已经没有了父辈对于城市天生的自卑和怯懦,而且要让他们重新回到农村,已经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任务。那么这样的夹缝中的一代,会何去何从呢?可以说,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态度,是仇恨还是热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社会的未来能否安定与和谐。面对如此庞大的躁动中的人口,任何指望警察来稳定社会的企图,都只能是像梦境一般的幻想。
现在很多城市都苦于所谓的“外来人口犯罪问题”,但不知有多少人会去想一想,这个城乡隔离的制度在地方犯罪恶化中的作用。许多人可能会说,改变制度是我个人所无能为力的。是的,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是很容易的,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日渐严重犯罪现象的下一个受害者。记得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喜欢自己发豆芽,就是用一个容器来盛满豆子,然后再在上面压一块很大的石头。我很好奇,那么大的石头不会把豆子压坏了吗?母亲说,不会。有一天,石头被拿开的时候,果然豆芽已经生出来了,沉重的石头也压制不住它们的生命力,但都长得奇形怪状。其实人不也是一样的吗?给他一条出路,社会就少了一个敌人。用一堵看不见的墙把他们与希望隔离开来,绝望之中生长的,要么是泪水,要么就是仇恨。
气质太野性了,邪气十足的主题曲,当年看的时候有汗毛倒竖的感觉。
没有字幕!配乐太吵!有时候完全听不清台词!要翻来覆去倒带好几次!
千载难逢的好片子!
啊~枪响了~~~出事了,哎~~忙活了。鸡鸣狗盗倒(那个)仗势欺良草菅人命(那个)辱没上苍随在光天化日下撒野谁来降妖作怪骨碎筋连(那个)体恤荒野五谷杂粮生(那个)除暴霸王胆谁在光天化日下撒野看我来降妖捉怪什么人浪荡在大街上就,混世魔王我将你降住在公堂上公堂上鸡鸣狗盗(那个)仗势欺良草菅人命(那个)辱没上苍谁在光天化日下撒野谁来降妖作怪骨碎连筋(那个)除暴霸王胆谁在光天化日下撒野看我来降妖捉怪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一定要重新看一遍!
警察是个球!
抱着不撒手的看,这种表面枪战式的对决,也是城乡两极化的对决。
纪录片风的电视剧,极其强大的真实感,流贼和民警,有黑有白,几乎达到了不溢美不藏恶,不歪曲不神化的标准。p.s因为工作要写一下这部剧,改不掉的强迫症,每次都忍不住刷完。
121枪杀大案,光中的处女作亦是神作,豆瓣上得分9.0分!@光中影视
尼玛的这才是我童年心目中的大片啊~“鸡鸣狗盗那个仗势欺良啊,草菅人命那个辱没上苍”
主题曲印象深
宝哥是个好演员!
此类片子里罕见的神作。片子拍得给人感觉真实感爆棚……
倭耸口袋有个枪
三天看完,陕西方言,90年代的大案,可敬可爱的西安八处一大队刑警们自己演自己,一点不怵镜头,演的自然可爱,各个满分。演罪犯的都是演员,表演很真实,方言地道。剧中刑警审犯人时都没打人,在那个破案手段落后的年代是不是有点不现实?也许电视剧刻意回避了。现在已经拍不出这么好的刑侦剧了
太牛逼了这剧,比现在的新闻拍的都真。突然对我当刑警的老舅产生特别大的崇拜。跟侦探小说相比现实警察太不容易了。郭朝那场戏我小时候看了吓得一个礼拜做噩梦,不敢开门。现在看还是觉得特别震撼。
满嘴顺口溜,你想考研啊
民警再现还原扮演决定了里面纪实拍摄手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拍得跟真的一样开始以为是纪录片方言,警察出演抓捕时扯头发不离手的烟审讯时的二郎腿地点都是实名
小时候的记忆,当初还被王双宝演的罪犯吓的要死,总以为这个电视剧就是真实的,老以为它会马上发生在自己身边。现在国内还有这种风格的警匪剧么?貌似越来越不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