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被我铭记15年的电影,重看后是失落
小时候的记忆了,那时候觉得很美很悲壮,从此记住了科尔沁的名字。。长大后就不应该重新看,简直毁当初。。
前半部分还比较有情调,后面闹起义就感觉男主是个圣母。。反开垦为人民口号一套一套,真正要开打却是无组织无目标,不知道去哪,不知道干嘛,不知道怎么打,是不是坑不知道,直接就是往下跳。最后看到自己女儿被绑架就直接怂了。除了伟光正要拯救万民的理想和盲头苍蝇一样猛打猛冲的作战方式,后期看不到男主的魅力所在,片子里感觉不到他对起义所作的贡献。
感觉电影把人物写得都太标签化,太理想主义了,好人太圣母,坏人赢的时候耀武扬威,被主角光环打败了之后又像小丑一样逃命(如男主一支箭烧草原破敌军那段,为什么前面敌军那么多炮弹的轰炸没把草原烧起来,男主一支箭就烧得敌人抱头鼠窜了???)
说些好的,如果有高清片源,草原的风光确实拍得很好很唯美!后面起义失败的场面拍摄得也很悲壮!还有就是前面男女主谈情那段还是挺甜的。。如果不是有又美又甜又悲壮的场面在电影里,我大概也不会对这电影惦记十多年了。。
2 ) 科尔沁
我们不得不承认
草原上的爱情
是这么地与众不同。
看惯了凄凄惨惨切切
看惯了优柔寡断缠缠绵绵
看惯了错过又错过再错过
嘎达和牡丹的简单和直接
反而让人异常的欣慰
[ JUST BE HONEST TO YOUR HEART
CAN YOU ? ]
3 ) 如果制作成本高的话,不会次于《勇敢的心》。
冯小宁导演的电影的好与烂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就是这部《嘎达梅林》,包括《嘎达梅林》在内的冯小宁之前的作品都是在“天上”的,而这之后的作品全掉在了“地上”。我至今不怀疑他的导演功力,小时候看《红河谷》和《紫日》只觉得电影真好看,如今电影看多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这两部电影里的人文情怀与不俗的细节处理,这都处处体现了冯小宁对电影的掌控能力;而如今的冯小宁不知道是肿么了,《举起手来》这种不知所谓的片子竟然能鼓捣出两部,《超强台风》那生硬的主旋律与劣质的特效更是被人吐槽,他似乎已经失去了拍好电影的兴趣。冯小宁的确是内地能让我唏嘘的导演,不只是因为他作品前后质量的差距,更是因为他有能力成为像张、陈、冯一样的大导演,但他却自甘堕落至此,不知如今还有多少人把他当回事。
说回这部《嘎达梅林》,虽然比之《红河谷》略显粗糙,但主题也是相当宏大了,一个为了保护民族家园献出生命的英雄的史诗,如果制作成本高的话,不会次于《勇敢的心》。
4 ) 史诗不能这么拍……
故事原型很史诗,三宝的音乐很史诗,壮阔的风景也很史诗。然而,影片的剪辑很凌乱,演员的表演很做作,剧本的逻辑不通顺。可能确实是我的眼界变高了,影片中的亮点确实无法掩盖影片整体的问题,三宝的音乐是好,但你两个小时的电影,总共就三四段音乐,再好听也会烦吧。没来由的就抛出了我党……也实在是让我……不知该说什么。民族史诗拍成这样,确实让人失望。
5 ) 马头琴声
豆瓣好就好在,当我记忆模糊了一些东西的时候,它总能忠实的告诉我。
剧情大概是,小嘎达的父亲就是因为不想让外国人利用王爷的贪欲用土地换鸦片,而被王爷烧死了。小嘎达长达以后,成了梅林(一种小官),一开始也曾被王爷利用,但是当一位蒙古大爷声泪俱下,说我们科尔沁的草原是生养你们的家园,如今把草场都给了外国人,给我们这些牧民些贫瘠的庄稼地,叫我们怎么活!嘎达不是什么理想主义的人,没想过什么抵抗外国人就是民族英雄了,他只知道,作为个梅林,是要为牧民利益而努力的。反抗王爷的最后下场当然是和父亲当年一样,不过,他唤起了大家对于保护自己土地的认识,他也最终明白了自己的父亲,明白了什么事真正的英雄——不是屈服于权贵,而是听从于整个蒙古民族的利益,听从自己的真心。
当时看完了,哭得淅沥哗啦,比那会同时出的红河谷还让我感动。爱上了马头琴,爱上了与游牧民族的粗中带细。
国产片,那时还是那么精致的,虽然画面也许不是很清晰(当时在CCTV6看的,辨不出画面的好坏),但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英雄,不会淡出我的记忆,就像现在,8年之后,我仍然在QQ音乐里找到了这个曲子,比八年前,翻遍整个城市的音像店终于找到一张有这个曲子的CD,还要激动。这样的理想的捍卫者,也不应该淡出我们的世界。保护环境,不是从我们这一代才有的,不希望从我们这一代被遗忘。
听歌练打字: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光芒
反抗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6 ) 杀嘎达梅林的李守信
陈:宋主席对你非常钦佩,特地派代表来跟我接头,
希望咱们和他合作在一起 抗日,故来向你报告.
李:大哥咱们暂不谈别的,我先问你,宋哲元能给我29军的军长吗?能给你扩充枪马齐全的一师骑兵吗?
陈:我头脑简单,没有想这个.
李:宋哲元并不比我大,我也不见得比宋哲元小,他虽然是老蒋的干儿子,在日本人面前还不如我吃香,咱们要直接找老蒋,我不拐宋哲元这个弯.
陈:难道我们不抗日吗?
李:我叫你送子弹给他难道是叫他杀中国人? 现在日本人正给我们扩充,最好不要节外生枝,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恰当的时机,我自有办法,你不要以为我和德王已经联合,这完全是扯谈,他们把我当汉人看,我也以汉人自居.咱们现在是带着假面具,没有揭破就尽量装着,多装一天就多得到补给.到了装不住以后,再反正也不迟,有这1万多枪支人马,谁也欢迎我们,不要愁拿上一颗肥猪头找不见庙门!
至于我今后怎么办,那只有拉竿子.到绥远也好,到热河也好,如果国共合作起来惩治汉奸,和我同命运的人很多,我挑起来一干,不愁没有人响应跟我,如果国共从此分家,只要有人有枪也要我,我更加有活动空间,可以左右逢源.
我投敌12年,总算把命捞住了,虽然在察北扔下了30里长的一条山沟,400匹马5000只羊,在厚和和张家口扔下了50万买下的两处房屋,可是北平还有十几处院子,除了运去整整十万两烟土,尚有换成美元2万元的财产,以及其他贵重衣料皮衣和不少值钱的东西,所以我感到我当蒙奸非常够本,而且有赚头!”
高中班主任请我们去看的...
读研的时候在六七号楼之间的操场上看的
影博和一帮大爷大妈一起看的,我这个年纪的人对于胶片电影的质感实在无力抵抗;居然看这么个怂烂故事看得泪流满面,想起李红旗说的,是时候读一些童话了。
一直以为嘎达梅林和格萨尔王一样的古老民族英雄,没想到是个现代故事。史诗片的所有元素都有,就是缺钱,比如音乐部分就是那个主旋律从头到尾,不带变化,希望能重拍
男主演尚佳。冯小宁的导演使片子在可观性实在不能与国际影坛上人物传记影片媲美,除去其中几个画面还算不错。
大学唯一一次组织看电影,就是看的此片。
中国版《勇敢的心》;开场有关死刑少年(胡子)的段落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两个重要道具元素长命锁(嘎达&胡子)和奶酒囊(嘎达&牡丹)的使用,前者贯穿正片,后者牵引时空转换;后来则是【手枪】串联至结尾。稀罕牡丹这样滴女子,劫狱救夫,枪杀爱女;马头琴是不是世界上最苍凉悲远的乐器?!
依稀记得这是小学音乐课上放的一部电影,当时在学《嘎达梅林》这首歌。时隔了这么多年依然清楚的记得这部电影。刚才无意见看到了这首歌一查豆瓣里有这部电影,现在还会唱。记得里面的女主特别漂亮,记得她的男人特别男人,记得政府特别政府。绝对的100星。
荡气回肠,哀婉悲伤……官府、王爷、日本互相勾结,英雄战死沙场,百姓苦无家乡!
虽然受经费限制,场面戏十分粗糙。但还是拍出了壮阔草原上的磅礴大气的蒙古人史诗一般的精神。前期美丽的草原和唯美的爱情与之后家族仇民族恨的对比围绕垦荒迁徙形成冲突最终爆发,其中不乏对环境的反思,在叙事上可谓沉稳有力。 冯小宁很善于把握这类少数民族社会更迭时期的历史冲突,而他经常使用的这批演员也是糙哥柔情女性外美内刚,很接地气。 这样的题材真希望能好好重拍一遍。
前十分钟被那个叫刘雨哲的小姑娘萌的肝颤。前半两个人谈情的时候那条红丝巾抛来抛去的,我他妈妈的在七夕这天看的,单身狗分分钟哭给你看。【只要草原上还有女人和孩子……】我喜欢冯小宁在电影结尾出演职员表的方式。
主旋律,难以免俗的好人打不死,但冯小宁的电影总能让人看到另外一些内容。女人舞着红丝带奔向夕阳的场景让人难忘。嘎达梅林,一个佐罗般的传奇人物。看看今天严重沙漠化的科尔沁就会明白,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传奇。
哈哈哈哈哈我的妈啊记忆中的红丝巾
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配乐运用。但要是纠结其细节,真的是满满的瑕疵:1.战争场面徒有气势,乱晃的镜头中几乎没有两个人对决的戏份,假了;2.老爷爷拉马头琴的画面确实拍得挺唯美,但不至于莫名其妙地总是把它一遍又一遍地剪入正片当中;3.日本人的表演实在有够差劲,一板一眼的痕迹太重了.....
取材著名的蒙古族叙事长诗 讲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 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 与王爷和军阀英勇斗争的感人故事 真实得塑造了传奇的民族英雄 同时展现了绚丽壮美的草原风情和淳朴豪放的蒙族民情 以恢弘的场面 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向观众奉献出扣人心弦的民族交响诗
刘薇虽然不那么美,但在这部电影里特别迷人。这好像也是我看过的冯小宁最后一部还有水准的作品。从此之后进入举起手来的时代就彻底完蛋了。。。
高2时候学校组织看的。
论电影元素,兄弟情谊,少数民族,环境保护,反对外族,鸦片,自由向往,鸿门宴,结尾在希望的方向消亡,还有三宝的电影配乐,哪一点比不过勇敢的心了,就是差点钱,男主性格不够突出,爱情桥段太唾手可得不够深刻。真希望谁有钱了能好好挖掘重拍这部电影。
好像很多学校都组织看过,最囧的是居然还蛮好看的
苍狼白鹿是每个男儿心中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