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影電子雲(Под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ми облаками,2015)像是好幾道哲學命題和辯證。
2、一個人、一個國人或者一個國家,要拋開其歷史與文化是危險的舉動。如國史大綱開書所寫:「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3、電影中的故事就是站在這樣的一種立場上——這一片土地上博物館即將拆撤,文化根基將被拔除;商業利益掛帥的外企挹注資金,在這塊土地上建設大型商場;政府羅織罪名意欲掠奪已逝巨賈的資產,而這名商人的善行一概被抹煞;博學的文史研究者淪落街頭,成為觀光客的導覽員;年輕一輩的青年迷失在奇幻的世界中,並荒唐的指責歷史的杜撰(他們在森林裡扮演精靈,還說:「怎麼可能把孩子關起來呢?希勒特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監禁這些人,一定是他們犯了什麼罪!」)。導演勾勒一個從沙皇時代到蘇聯解體至今,從勞工階層到社會精英,所構築的極其複雜卻又寒酷冷漠且迷茫的社會與人物。其實想一想,臺灣的處境,也相去不遠。
4、這個電影故事的敘事性比較低,物象羅列則十分飽滿,手法有點像馬致遠小令天淨沙中列錦的作法:「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二十八字,十一個物象,營造一致的氛圍。
《电子云层下》可谓草蛇灰线,伏脉百年。影片把背景时间设定在俄国革命一百周年之后的2017年,以七个章节所涉及的社会各个阶层来描绘一百年的俄罗斯画卷。看完第一章《异乡人》和第二章《继承者》,观众会认为这可能是七个涉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独立故事,然而从第四章开始,这些人物的命运开始交迭,到了最后两章,影片力图把所有人物都串联起来,以达到从个体到阶层到社会的目的。全片都在灰霾或暗夜的笼罩下,隐现的巴别塔,荒凉的城市,领袖的迹像,废弃的工地,其实不单是俄罗斯的社会画卷,就像整个人类社会的幼儿时代,既需要超级管理者,又需要肆意地表达欲望并努力地被满足,但社会成长的速度或许赶不上家园荒凉的速度。影片中,1917年以来的俄国管理者的出现方式各不相同,雕塑,肃反的书,讲话,名字,都耐人寻味,最有意思的是现在的俄罗斯管理者,他没有以任何方式出现,但造巴别塔的地产商死后,继承者中的哥哥,敏感懦弱又及时行乐的逃避者,长得有点相像。影片也想不时地追溯俄罗斯帝国时代的历史,比如继承者中的妹妹,从土耳其来,吉尔曼或许想扯到东罗马帝国,比如靠导游谋生的副博士的制服。除了历史的反思,如造巴别塔的地产商的功罪,巴别塔的遗产与遗债,继承者的态度,哥哥的逃避与妹妹的担当……吉尔曼也想容纳俄罗斯更多的现实问题,国内,凋敝的经济,恐怖主义,民族冲突与融合,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吸毒,认同纳粹,不相信有肃反……;国外,中日俄远东三大国的政经关系。七个章节,一百二十多分钟,不记得出现过太阳,俱在压抑与灰暗中,一百年的苦难不断,但影片最后,继承者中的妹妹,一个现代版的聂赫留朵夫和刚逃生的人质小女孩,在海滩缓缓拉动铁马,还有刺破雾霾的灯火,是吉尔曼要表达的希望,虽然唯美,却很脆弱。远东的三个帝国,都曾像刘鹗的那条大船。
一栋楼要被拆了,它或者不用拆。围在它旁边,谈论它,进而有段时间需要在它这里度过。故事的主角是一些会跟你打招呼的人。永远是他们,说一些话,引起你的注意。念一首诗那样。
天马行空,什么都行,这里要有声音。因为这里的天总是暗暗的,飘着雪花,冷冷的,落在头发上,身子上。特别难受的是,钻进了鼻孔里,让人直想着流鼻涕和流鼻血。人们甚至烧不了柴火,只因特别的潮湿。
有人被绑架了,有人伤心欲绝,小孩子和他的爸爸妈妈走失了。这些主角们只能跟他们说,“你知道吗?我正在读一本书。。。来吧!我们一起去环游世界。。。你知道某些某些人吗。。。你一定没法猜到那个故事是怎么样的。”而不是那些你从他们身旁走过去,一些穿着工服戴着工帽的测绘人员。“给我报数。”“离基准点再高一点。”他们正经得一塌糊涂了,和绑匪抓住逃跑的人,将她独自一人关进车子里,而他在外面磕着瓜子,只说一句“再逃跑我就杀了你。”竟惊人的相似。他们可不允许有人出什么差错,别说没用的啦!一旦说了,你就要做到的那种。
可你印象里的这些主角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不能说他们不同种。界门纲目科属种 ,他们的群体之大,已经要用到“界”了。会是病怏怏的、自吹自擂的,自我状态感觉良好的。会是中年人一脸平静地把糟糕的情况坦露出来,而对面的人只能频频点头。但小孩子直言直语说,“你为什么哭了。”“你在说什么傻话,我没有哭呀!”的那种。会是一个立马就要失业的人,幸运的是,他不是唯一的一个。对于那些感到前途无望的同类,他要急着显示他的一个计划或者一种才华。他非得不能不大声说的,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一样的情况的是。“今天早上有个人过来了,然后他又走了。”的那种,小声迫切地说的是,“我要告诉你,我准备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最新款的那种。”双手插着口袋,四下斜倪着看着有没有人过来的那种。
“你们这些可怜虫,难道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吗?”“嗯。。。是呀!我感到自己要缩小成一个分子那样了。做为一粒分子的话。。。”他要这样来回应了。
他们中,倒也有些极端的“钻石”。。。
那个被绑架的人的哥哥,他无能为力地依靠着一根柱子坐了下来,流着泪说“他们要我还钱,我逃走了。但我妹妹被抓住了。。。你们知道我妹妹长什么样子吧!就这样。”他掏出手机让人看了,有一个人接了过去,可他立马又说“没用的,没用的。谁让她被抓住了,就让她自己想办法吧!”接过手机的人他要去试一试,“他们会把你杀了的。。。你这个傻瓜。。。好吧!就这样吧!谁都阻止不了。。。我们一起去救那个小姑娘。。。”另有一人他这样说了,可他在酒精的作用下立马又躺了下去。只还是那个接手机的人,摇摇晃晃走了出去。
呼啸的寒风中夹杂着那么一声枪响。。。
不能沟通的异乡人修建巴别塔,在制止谋杀后谋杀了谋杀者。在踉跄中用蹩脚的俄语询问能否修理自己的旧收音机。
兄妹继承了自己寡头父亲的财产和巴别塔,并希望将其拆除。弟弟希望买下废弃雕像,去美国办展,站立时流鼻血的姐姐在清晨的列宁像上倒立。
地产律师重复地做着同一个梦,在解体前的梦里和他的朋友做最后的告别。
理想主义的文化学家,同时是叶利钦战斗时的副手,不情愿做导游。博物馆历史学家开客车。外国游客开始冲击传统文化,约翰列侬代替了红色歌曲。
头顶佛像的非法移民,在其他瘾君子都磕嗨时,独自一人去营救被抛弃的小女孩。应着枪响倒地时,钻地机才开始工作。
因为缺乏灵感而自焚失败的,巴别塔的建筑师,无法向为斯大林和希特勒平反的年轻人解释真实的历史。
所有角色聚集在一起。寡头女儿和小女孩一起拉着空心的马,在侮辱耻笑和电子云层下,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入不确定的未来和远方。
故事情节就算了,这对白是在说人话吗?——除非导演想表达雾霾和粉尘已经把俄罗斯人的智商全拉低了。苍白的呻吟我不埋单...
“我在这里丢了一个耳环,一千年后,一个考古学家将发现它,为此他会写篇论文,获得教授职称,然后和自己办公室的女助手搞在一起。”
#2022.01.14南京俄罗斯科幻电影展#这部电影看完后总体感受:懵懂~我似乎能够感知到主题,即对苏联巨变解体以及今全球化,消费主义兴起这个背景下,不同个体下的感受和理解差异巨大,对未来俄罗斯不确定性充满了消极与迷茫~另外,结尾一个主张留下建筑的女主,一位出生新时代下,受到消极悲观主义影响的小姑娘一起拉着钢丝马前行,没看明白~另外片子一个尚未完成的大厦象征苏联伟大过去,以它的拆卖留等,附近商厦的建立等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思考等。片子中符号和象征意味太浓,意识流方式的表述,各个个体之间的对白并没有如我想象中带入太多情绪情感和逻辑,七个故事之间也没有太多明显关联,全程有种浓浓抽离感,思考的没法着力的无奈感,在思考与观看之间飘忽不定,不过,长镜头与摄影真的很喜欢~片子想要表达的似乎好多
七个看似断裂的章节贯穿俄罗斯的前世今生,旧国阴影盘旋,个体被包裹在末日荒原的雾中风景中;冷冽画风既具现实主义色彩,亦不乏神启般的超现实因素,浓重云层下拓展丰富的时空;海边场景与列宁雕塑实在太有安哲味道了,美指一流。
#柏林电影节#肯定是没有完全看懂的,但当片尾,那匹马开始缓缓移动的时候,我流下了这次电影节第二滴鳄鱼泪。
泥还是去写书吧
仪式感+高逼格,氛围很足,但依然对俄罗斯片无力。(前排的人全程戴着一顶毛绒帽子挡视线,我还奇怪邻座怎么一点意见都没有,转头一看发现她睡过去了。不过还好没多久前排的人也睡过去了。)
6/10。跟[利维坦]一样揭示俄国社会现状的窘境,人物服装与景物上大量运用灰白营造抑郁的情绪,各种空间结构来增加构图的广阔感,抢劫捅人或枪支暴力等血色都掩盖于一团雪雾之下。不过前者有强拆的戏剧张力支撑、主题明确,本作则情节和人物间缺乏必然联系,每章的不同乐器、雕塑构建出影像的符号迷宫。
荒凉的末世画卷,冰冷的不止钢筋水泥,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所有人都在困惑,所有人都在寻找,有的寻找一个人,有的人寻找一个真相,有的人则是在找寻新生活的方向。幸运的是,有几个人找到了她们想要的。
“看我们是怎么溜这匹马的。” 异乡人、继承者,长梦、旧梦,未来总是无法摆脱历史。画面真是太安哲了!
和他爹的[上帝难为]很像,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清楚导演的意图,看懂故事的关联性,明白电影的主题,几个章节独立展开很像读一本文学著作,台词的风格很像。俄国十月革命的一百年后,时代再次处于混乱的边缘,带着强烈的后末日时代的科幻色彩,就像一本现代俄罗斯社会的控诉书。★★★★
人们在原野上不断以再造新世界的名义拆拆建建。一边是历史的幽灵回访现实或者说一直与现实共存,另一边是记忆的迅速改写。结尾或许是强行乐观的乐观吧,否则呢?
神经病,还好当年没在柏林电影节看这部。
极其寓言化,录音机、外语、漏水天花板、枪、梦……所谓的未来,在能见度极低的雾与雪中,任一群台词生硬晦涩的人念诵着。有关于政治、社会、人类困境的映照,嵌套着文学、美术、雕塑、音乐、隐喻等强烈的逼格形式。有些拒人千里之外之感,反正无意交流。知道厉害,只是并不喜爱。章节数果然凑到7。
🔹siff2019🔹缓慢移动的镜头中不断有人物走进画面又离开,每个人似乎都肩负着诉说一段历史的使命。阴沉的天空和弥漫的雾气,来回出现的庞杂的意象符号,晦涩的政治隐喻,七个章节,最终拼凑成一段完整的史诗,我不了解他们的历史,但我能感受到它的厚重。(上影节第一睡,睡了20分钟)
今年最晦涩的电影之一。1.雾气弥漫的荒原,老旧驳杂的摩天楼,俄罗斯的前世今生与未来。2.处处可见安哲之影(移动长镜,开放时空观,环境描摹,声画关系,列宁像等),色彩极美,大量长焦和移焦镜头使迷蒙的雾霭时刻笼罩着时空。3.高度文学化和符号化,荒诞的行为与超现实手法。4.金属马与广告灯箱。(8.8/10)
今年柏林首部最具大师相的电影,七段寓言,由一座废弃的摩天大楼,连接起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将来,虚构的梦境与凛冽的现实,自负泰坦的富豪困惑的中产与掌间挣扎的平民,其中繁杂各异的人物细节在故事里草灰伏线相互流转,在一片雪雾,在精致镜头与优美配色中,历史的埋葬现在的挣扎未来的虚无全部展现。
俄国革命已过去百年,所有人在期盼一场大战。巴别塔上空有显像杂志的电子云层,塔下是彼此擦肩迷茫的走肉行尸。端坐在列宁的手臂,聆听戈尔巴乔夫的演讲,有人在留恋斯大林的美好,有人开始为希特勒平反。反正不是葬身在时代推土机下,就是在命运烈火中自焚。穿越去见过去的自己,拖着钢架走马在荒原。
比他爹要稍微亲民些,不过这爷俩也真是……
解体后的苏俄又被全球化浪潮下裹挟,曾经的那些文化逐渐被淡忘,年轻人对未来迷茫,又忘记真正的历史,走向虚无主义。苏俄就是迷雾中若隐若现的烂尾大楼,电子云层下,大厦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