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集的内容主要围绕太空电梯展开, 所以你们确定原著是《基地》而不是《天堂的喷泉》吗?降到地面需要14个小时就给个小椅子坐?确定不需要卖卧铺吗?
2、特效超过预期,情节基本上都是原创的。当然细节不能深究,比如多卫星星球上人们凭着月亮起誓竟然用的是单数,地球烙印还是难以摆脱。
3、川陀政保局效率太低,甚至还不如锦衣卫,皇帝也很弱智,果然无性繁殖会降智商。话说他们是怎么做到维持一万两千年和平的?小李的皇帝依然透着一股邪气。
4、名叫《基地》,内容果然也很基地。
5、第二集里的感情线就很莫名其妙了,果然经费已经在第一集用完了。
========================================================
第三集:川陀戏一如既往的好看。哈定市长竟然改成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撞人。说好的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呢?
========================================================
第五集:帝国巡防舰一发入魂,防护罩什么的都不存在。 编剧逆炼“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哈定名言恐怕要改成:“炸弹是解决问题的万能手段。如果还不能解决,就再加一颗。” 川陀=纽约,端点星=喀布尔,安纳克里昂=塔利班。
《基地》这部电视剧终于看完了,实在讲剧情不难看,虽然故事胡鸡儿扯但是就是会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人看下去(当然并不包括片中任何秀恩爱场景),这部美剧撰写的同人文实在让我忍不住拿起键盘...按直觉说两句。
不适合任何原著党观看。
因为电视剧根本没有按原著拍摄。刚看第一集顶多觉得改编幅度有点大。后来看到盖尔和谢顿在飞船上时,我自我安慰编剧居然下了那么一大盘棋啊,把银河帝国第二本第三本的故事都涵盖上了,但看到故事结尾盖尔和哈定双目对视母女泪汪汪时我握紧了拳头...这第二部讲的是哈定的奇幻漂流吗?编剧知不知道盖尔和哈定的时代超了多少年?如果编剧在下一步大棋真的麻烦不要用基地试刀,我敢说阿西莫夫本人来到2021年都猜不透故事下一集要讲什么。
选角失败
作为原著党,无法接受盖尔、哈定、丹莫刺尔全是女性的设定,首先这三个人跟女性一毛钱都没关系,盖尔一个用来介绍川陀和谢顿计划的功能性角色变成了主角之一,从头到尾哭哭闹闹,看到简直都犯恶心;哈定从市长成了荒野猎人,看起来勇敢坚毅,最终也就是被反派女拉着满宇宙到处跑,最后找谢顿解决一下问题就行了。丹莫刺尔的出现简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个完全和主线没关系的角色,存在感就是在大帝旁边楚楚可怜,时不时的扭几个人的脑袋,在卧室里发泄自己脆弱的情绪,这跟谢顿前传里那个神一样无所不在的首相完全不符。
不过想想如果盖尔和哈定不是女性的话,也就不会出现结局母女泪汪汪的场景了,不过,你们开心就好。
主创水平不够
其实我们都知道,电视剧的主创不管在水平上和资金支持上都是低电影一个档次的,所以端点星拍成了荒野求生,100亿人口的川陀拍成科幻摄影棚的感觉我们都还算理解。但水平高的导演是能抓住细节,让你觉得你的确置身于银河帝国的世界中,很遗憾基地做不到此点。
基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拍,书中盖尔的川陀第一印象是一个外表极其繁华,甚至天空都可以被电子仪器笼罩的科幻世界,但其内核又是一个保守的中央集权的星球,即使星球上有如此庞大的人口也摆脱不了被皇权压制的命运。虽然是帝国的中心,但早已疲惫不堪。如此复杂的背景,不是所有人都能讲好。
对于如此宏大的背景主创是怎么做的呢?有关天空的设定都是用嘴说出来,盖尔从进入川陀后非常长的时间没有见过天空这么好的细节也不讲。谢顿受审的时候直接让我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一帮人在土房子里玩过家家吗,黄昏穿的那是中世纪的衣服,那白昼大帝穿的铠甲是啥,奥特曼装备吗?好的主创应该知道让观众如何一步步进入银河帝国的世界中,而不是用这种不恰当的细节让人出戏,皇宫的中世纪氛围和后面太空穿梭实在让人感觉不在一个世界一样。
而且很不幸的是同期上映了一部《沙丘》,虽然我没有看过沙丘原著,但看完2个半小时你很难不注意到沙子被风吹过的沙沙声、沙虫沉默又令人恐惧的形象,这可比故事简介里面家族斗争要形象的多,沙丘里的厄拉克斯星,沙漠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又是令人畏惧的环境。这些描写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慢慢地呈现到观众地眼前。
而到了基地里面,除了大帝的形象印象深刻(by the way与小说无关),其他几条故事线就基本上是讲完故事拉倒的状态,谁谁谁又死了,那里又反转了。故事中看不出谢顿料事如神的感觉,不就是把自己备份了出来吹几句牛逼吗?丹莫刺尔不是无所不知的首相,而是天天关心主子吃好睡好生不生气的女仆,忙着在后面擦屁股。哈定和盖尔...算了前面讲过了。你基本感受不到这些人物有什么魅力可言,也不知道他们在那个时代中做出了什么勇敢的举动。
更奇怪的是贯穿书本帝国7部曲的心理史学,在电视剧中仿佛跟没有一样。感觉主角也就要打嘴炮的时候拿出来提一下,你也很难感受到第一次危机的解决是心理史学的作用,这分明不是谢顿吹几句牛逼就化解了吗?如果基地的故事没有让观众有一个新世界的经济、技术、政治进程的演变,这剧是拍了干嘛呢?
也就大帝的故事线很好看,是十分出色的改编,特别是第8集的放空。从这条故事线其实才能理解为什么帝国会衰败,顽固不变的统治终将迎来结局,但是丹莫刺尔修改基因的举动是不是也是个人行为影响历史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丹莫刺尔的举动,谢顿的心理史学预言还能有功效吗?但是多说无益,本来故事中本来就没有丹莫刺尔...
逻辑问题
哈定从飞船上醒过来第一件事不应该是宰了女反派吗?感情让这大姐疯跑了一圈,表面灭天灭地,结果最后趁别人走神把人射穿了?这欺负老同志啊?
谢顿结局的发言很迷惑,100多年的种族冲突,一句这是帝国的阴谋,两大种族就化干戈为玉帛,我怀疑谢顿是不是也有心理控制?
其实登录无敌战舰时哈定她男朋友飞出去的那一刻也觉得很突兀,基本可以断定男友没死,结果最后确实成了一个伏笔。另外无敌战舰不是有防御功能吗,他们种族的飞船怎么能接上他呢?明明安娜克里昂的飞船都没法接近的啊?
后续进展
完全没有头绪,说实话哪一部改编电影我都会找出原著和影视改编的不同之处,但基地这部美剧我觉得只能找与原著的相同之处,因为不同点已经多到没办法罗列。但可以谈谈几个想法:
哈定和盖尔将创建第二基地,因为这是剧集中唯二显明了_______的能力的角色,哈定加入盖尔的话我觉得盖尔应该不会黑化了。
骡应该另有其人,并且在第二部登场,虽然按照书的进度明显骡离着还远,但是既然剧集决定让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平行拍摄了那这种机会就大大增加。虽然翻来覆去的想也不知道美剧到哪个进度了...明显第一次危机的故事剧情都完全不一样了...
大帝线预计会在第二部结束,毕竟黎明的基因全部修改,白昼兄没有传承,估计最后就是自爆。
至于第二次危机...真的会拍吗?哈定都去母女相见了,究竟还要咋拍?
至于可能会有人问我,既然这么烂为什么还要看下去?我的回答是:
因为它是基地啊,我们都想看看这部科幻经典之作的改编是什么样的。
谢顿在上,马洛找个男性演吧。
YO, 原本这一期也不打算做的,因为实在忙不过来了,但思来想去,还是想要给大伙伴们稍微简单分享下我今年非常期待的科幻美剧——《基地》。
《基地》改编自科幻文学界三巨头之一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说。
最近的电影《沙丘》很火对不对,小说《沙丘》可以说是很多科幻影视作品鼻祖一样的存在。
但是,其实比1965年《沙丘》小说问世还要早20多年的《基地》,就已经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宏大的,同样也夹带映射着人类厚重历史的宇宙世界,也同样有类似于“变种人”这样的变异人类设定。
不少当时的小说评论家,也拿《基地》和《沙丘》作对比,甚至有人犀利的指出,《沙丘》是在《基地》作品中激发出来的世界,两者都有着很丰富的世界观设定,并以不同的假设方向去探索人类的未来。
《基地》相对于《沙丘》就更为硬科幻一些,比如在小说中,阿西莫夫就创造出了一套非常严谨的,全新统计科学,也叫“心理史学”。
而且剧情更为注重人类兴衰的发展寓言和思考,里面的一些政治博弈玩得非常精彩。
这是因为小说《基地》的灵感蓝本,就是基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所以基本银河帝国就是一个类似于影射罗马帝国的发展兴衰史,这可不是我自己去理解的,是阿西莫夫他自己说,他曾经调侃自己,说“小小的抄袭”了《罗马帝国衰亡史》,把这本书部分内容放到小说里。
同样的,《基地》这个系列也被定义为最难影视化改编的著作,不过这倒不是什么“沙丘魔咒”,而是这小说的故事太长了,广义划分的话,叫《银河帝国》宇宙大IP,加起来有14本书,前后历时编写这个系列差不多有50年,而且其中也包括了别人帮助阿西莫夫续写的一些故事。
早在1998年的时候,新线影业就有打算把《基地》拍成电影,但因为这故事真的太复杂了,而且里面科幻设定需要到非常多的特效去完成,所以最后新线影业放弃了,不过,他们后来投拍了《指环王》系列。
那整个《银河帝国》系列14本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基地系列》的7本。
这7本从撰写时间又分为《基地三部曲》,《基地后传》,《基地前传》,那这其中最最核心的,就是最早期阿西莫夫撰写的《基地三部曲》的三本书,分别叫《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
那今天要聊的科幻影集《基地》,就是从《基地三部曲》的故事聊起的!
至于这个影集会拍到哪一部小说为止呢,其实主创自己也不知道,因为美剧都是边拍边看市场反应,不过他们的诚意是很满的,他们设想如果影集拍得成功,将要打造一个长达80集的长寿命科幻巨作!希望能把《基地》系列全部拍出来!
目前第一季一共有10集,我猜能把第一本《基地》的上半部说清楚就很好了。
从预告我们也可以看到,制作非常精良,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好奇帝国首都川陀影视化以后要怎么表现,因为小说中描述的川陀,那简直就是人类科技和文明的天花板。
预告中那些城市画面如果是川陀的话,感觉有点致敬《大都会》,那些哥特式的建筑,很庄重也很气派,很符合银河帝国第一首都川陀的那种气场。
还有预告中我们能窥探到不少的星际战斗场景,每一秒经费都在燃烧,大场景砸钱的画面也有不少。
在这里预告解析就不聊了没有意义了,因为在9月24日,《基地》就开播了,一次性会先放出3集的内容。
这里不是打广告啊,我还没有这个本事吃苹果TV的饭。
那么小说《基地》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会不会吸引你呢,在这简单和大家聊聊。
首先为什么叫《银河帝国》系列,那顾名思义就是故事的背景,就发生在银河帝国诞生一万两千多年后。
在未来的人类,有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帮助,开始殖民于银河里的各个星系,数目超过了2500万个行星,在鼎盛时期,人类差不多把整个银河系都殖民统治下来,范围横跨了10万光年,组成了人类最庞大的银河帝国。
银河帝国的首都行星川陀,表面几乎都是人造外壳覆盖,人口达到450亿,总之就非常繁华,这里也是银河帝国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文明的中心。
那在川陀里,有一位数学家,叫哈里·谢顿,他一直在研究一个叫“心理史学”的统计科学,简单来说这门学科可以用严谨的数学公式去推演全人类发展的未来,而且不会出错。
有一天哈里谢顿的研究终于有了惊人的结果,这个数学模型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300年后毁灭!毁灭的可能性高达92.5%!
银河帝国毁灭后,人类将会进入长达3万年的黑暗时代,直到第二个银河帝国崛起,而且银河帝国的毁灭无法被挽救,是不可逆的命运。
这消息一出惊动了整个统治阶层,有一派就开始耻笑哈里谢顿,因为银河帝国正直巅峰,而且已经存在了1万2千多年,怎么可能300年说没就没。
但更多人则变得很担忧,因为仔细分析的话,整个银河帝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扩展和进步了,科技和文明也停滞不前,于是高层决定封锁了这一消息,怕引起整个银河帝国的动荡。
哈里谢顿为此就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既然银河帝国的毁灭无法被阻挡,但缩短人类3万年的黑暗时期还是可以抢救一下。
于是哈里谢顿提出他要带领一批科学家,去撰写一套能涵盖整个银河帝国所有知识体系的《银河帝国百科全书》,让其银河帝国毁灭后,得以保存人类科技和文明的火种,让其黑暗文明大幅度缩短至一千年,在这一千年孕育出新的人类文明。
银河帝国高层最终同意了哈里谢顿的方案,不过为了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也为了抑制哈里谢顿的权力和理论,哈里谢顿必须带着他的十万名科学家,被发配到银河帝国边缘一颗荒凉的端点星。
从预告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帝国的统治者把谢顿当成是一个威胁的存在,影集似乎加强了统治阶层和谢顿之间的矛盾,并把追随谢顿的科学家当成了流亡的一份子。
之后谢顿和这些科学家就在端点星作为基地定居安定下来,研究和撰写《银河帝国百科全书》。
但谢顿去到端点星后不久就去世了,在离世前他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穹窿,并声称已经安排好了未来所有的一切,但后人一定要按照他的时间要求去打开他的“预言”和接下来的秘密计划。
穹窿第一次打开将会在50年之后,而正好在50年后的时候,端点星面临了一次大危机,谢顿在穹窿以全息成像出现,精准预言了端点星的危机和实行解决的办法,并爆出一个关于银河帝国的惊天大秘密。
一时间谢顿变成了预言家封神,久而久之谢顿渐渐成了当地人重要的信仰,并附带出以科学为基础的宗教学。
不过,危机和不确定的未来,还在冲击着端点星和整个银河帝国...
我很喜欢《基地》中谢顿”预言”的设定,有着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因果哲学逻辑,此外谢顿这套不能先透露的“预言”理论,还被证明在现实世界中对社会科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被称作“社会科学不确定原理”,即“如果一个群体对其预测的行为有所了解,其自我意识的集体行动就会变得不可预测。”
听着有点像量子力学那套了。
总之,《基地》小说中处处充满了这样的哲学迂回探讨,还有各星球之间上演的零和博弈,权力斗争,现实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反思和讽刺,宿命论和自由意识论等各种议题,都被阿西莫夫很好融入进充满无限遐想和脑洞的剧情中。
聊到这如果你开始喜欢上《基地》,那么就可以关注起这部影集了。
不过在这也给读过原著小说的大伙伴打下预防针,看完所有预告后,我弱弱觉得影集的一些剧情可能更改会很大,但希望是往更适合影视化的方向去改的!
好!临时忍不住心血来潮肝出的《基地》小前瞻!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那我的辛苦就值得了!
1:哈里应该是真死了,这也在哈里的计划当中。因为如果谢顿计划失去神格就会产生分歧
2:锐奇只怕跟原著一样 带着革命色彩
3:女主的去向应该和第二基地有关
4:从预告来看哈定市长和端点星殖民故事也会重点水时长
5:有螺必有第二基地,有那么一丝可能牵扯出盖亚
6:螺和大帝不可能共存
7:一切都在丹妮尔掌控之中
8:不会按史诗纪元拍摄
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
我实在无法接受哈定市长拿起枪突突突,基地本来就是兵不血刃猥琐发育的,这直接就搞那么大怎么收尾 完全看不懂了
再这样下去这部剧唯一的卖点就是右转原作了
看完美剧《基地》第二集,我就想看《第二基地》了,不是指书或本剧的续集,而是妄想有另一批人在默默做另一个版本《基地》,从而完成对阿西莫夫致敬的伟大行为艺术。
先亮明观点:我承认影视剧与原著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看剧死揪着原著不放,是无聊的。但是,放在《基地》这里,我看的时候都在满心嘀咕——编剧有些舍近求远。
因为,即使我已经不记得七本《基地》小说具体故事和人物都在讲啥了,但有一个印象是非常深的:阿西莫夫这批小说本身就是无比精彩的电视剧剧本,呈现出以下特点:
特点一:基地系列故事是碎片化的,跳跃性很强,有时几个章节就是一个完整故事。一段段有趣的冒险,最后组成了跨越不知多少年的银河图景。
特点二:易读、好读,特别通俗,通篇找不到大段的晦涩描写,全是生动精彩的对话推进,对话对话对话,动作,对话对话对话,动作。
特点三:大部分故事与其说是史诗,不如说是轻型推理剧,险情奇景当然也有,但大部分情节看得非常轻松减压,有阅读快感。
阿西莫夫成为宗师是有原因的,你读的时候,有时觉得“这小破文我学学也写得出来”,有时又无比相信这是他信手拈来四两拨千斤倾泻出来的东西,肚子里好玩有趣的货太多了。
总而言之,《基地》系列看似大部头作品,读起来毫不费劲,愉悦得很,像是没有注水的优质网文。大师的思考、深度,全藏在行云流水里。
这就是《基地》原著让人心心念念的原因。一直流传着“《基地》是最难改编的科幻”的说法,我其实是不以为然的。
在我眼里,电视剧版《基地》,就直接按照阿西莫夫写的拍,让文本视觉化,就足够好看了。学学《权游》前几季,避免掉进它最后魔改的几季的坑,很难吗?
————20210930更新1————
其实我对角色多元化倒挺支持,在现今好莱坞情势下,你不多来点有色人种,不多设计点女性角色,这剧估计都拍不出来,这方面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处理得算是恰当。何必自己找麻烦呢!回到十多年前,《黑客帝国》续集里锡安人就这样五彩斑斓的黑了,当时大家也觉得够酷,也没啥吐槽。换做现在大家意见很大,无非也就是被更多场外因素搞恶心了而已。其次,在议题设计上,帝国的朽塌、后代的繁育、十进制与非十进制(其实是文明的基底)的讨论等,大家也忍忍吧,这种贴合时代的表达论谁都无法置身事外的。当年我读小说,就觉得在阿西莫夫眼里,自由贸易的地位真是高啊!
————更新第三集———— 黄昏兄弟变成黑暗兄弟了,川陀皇家也搞楢山节考?虽然挺喜欢这个设定,但看到第十四代目看到自己的培养槽,这么绫波丽的感觉我真被整笑了。
更震惊的是,《基地》会有这么多床戏。连同第二集,这些床戏之平庸乏味,感觉就是为了水时长。激情戏都拍不好,怎么指望能拍好基地?
全集最有“我真的在看《基地》”的亲切感的,竟然只有一处、“谢顿在上”这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台词。
————更新第四、五集———— 这两集之难看,击穿底线。未来的战斗场面怎么拍成这个样子啊?即使是帝国边缘,但再怎么着也是具有星际穿越科技的文明之间的战斗,想象力之贫乏,场面之混乱,战术之低幼,都没《地道战》精彩。已经实锤,苹果把一部超有趣超好看的小说拍成了无趣干瘪的糖水剧,而且这糖水还是代糖。
——————更新第六、七、八集——————
谢顿在上,这剧已经令人匪夷所思地陷入了万劫不复。
第一基地都还没正儿八经做什么事呢,来个女弓箭手就成为最大危机了?就需要把第二基地抬出来了?骡的排面呢?
你倒是告诉我,这个爱数数的小黑妹,她啥事都没做,啥事都不知道,然后就一个劲地反复被弹出飞船进行冬眠,她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还有,没、有、一、个、人,会对李佩斯有没有灵魂感兴趣。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堂堂银河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会对一个星球卑躬屈膝、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编剧对政治、对官僚体系是如何运转的真的是一无所知。
——————更新第九、十集——————
第九集的端点星最后的情节颇有来场五军大战的意图,结果拍成了啥样?几个人来了控制住了场面,然后另一波人来了又重新镇住了场子,然后又有人来了砸场,最后又有谢顿来了。。。这不是决定银河命运的历史性会面,这是居委会班子开述职大会。这部分戏拍的节奏水平是整部剧节奏垮塌的缩影。
第十集,客观来讲,把印象分往回拉了一些,还是有亮点的,比如机器人的自戕,比如哈定的“我是你女儿”,好嘛这剧就是个家长里短的太空歌剧是不。
现在第一季看完了,可以综合整体来讲一下我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一开始大家争议比较大的,剧把各个人物线和故事线都转换重组了,以符合当下的价值观。这个我觉得问题不大,是可以做的,毕竟阿西莫夫时代的想法和现在比有历史局限性,直接照搬得顶住很大的舆论压力。关键是“破后而立”做得好不好。种族、性别等等,本身不是失分点,失分点在其他方向上。我其实不是原著党,我生气,主要还是成品太次。
重组后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没有魅力可言。我对里面任何一个人物都无法做到共情。你仔细分析里面的人物对白,基本上只有立场和观点,没有逻辑推演,也没有激烈交锋。观众是没有机会得以情绪带入的。哪怕是人物塑造相对比较扎实的皇帝们,我都只是吃瓜看戏的心态。他们的过家家游戏中没有体现出一丁点治理的智慧,也自然无法引诱出我的喜爱和认同。
节奏实在太凌乱,三四五条故事线交叉剪辑,相互间又没有交融,几乎是失控的,让人无法相应这是苹果能拿出的最强班底干的活。
没有主线逻辑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是,每一集都抓不好自己的分集主题,导致了每当新的一集放出后,前一集所探讨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不是递进和累积的,而是消散和扯皮的。十集,十个小时,基本上是《指环王》三部曲白金加长版的时长了,但是《基地》到底贡献出了什么?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
团队似乎是有很强的表达欲,但所有人物都在走过场中无病呻吟,最后你能回想出这里面有啥出彩的观点吗?皇帝1:“原来我么得灵魂。”皇帝2:“原来我不纯。”哈定:“原来我是她的女儿。”谢顿:“其实我都是在骗你们。”观众:“???”
一句话:不太有水平。
苹果版基地的问题不在性转、黑人演员、床戏太多。我不是种族主义者,我相当支持女权运动,对于好莱坞影视化改编时为顾及娱乐性和视觉吸引力在剧情上做较大幅度的改编也持很宽容的态度,问题出在更深的层面上。
好莱坞出品中越来越多女性、少数族裔、LGBTQ群体因应的是美国社会中声量越来越大、作为文化战争中一方的自由派意识形态,这点众所周知,在上述比较容易辨认的表象外,剧作的母题和架构是更本质的被浸染的部分。自由派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个体意志和个人权利的无限扩张,这种扩张之中是没有“自然”和“客观限制”的存在的,或者说这些是要被也必然被克服的东西。遵循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好莱坞出品之中,最重要的是表现主角的自由意志——一种个体性对于必然性的超越,从而伸张“人有不受限制地成为自己的权利”这一信念(当然在具体的剧情层面上往往只有主角有这种权利,配角工具人们是无所谓的)。
因为这一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好莱坞中司空见惯的一种文化气候,作为一个具有明显传承性的圈子,一批批的好莱坞工作者在教育、混圈子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它影响,制造符合这一意识形态的产品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行活。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视听产品总是有那么几分相似的气息。《基地》影视化改编的难题在于《基地》的主旨实际上是与自由派意识形态相悖的,这部诞生时间远在60年代反文化运动之前的作品之主旨乃是“自然的铁律”。心理史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但却有着数学的形式。阿西莫夫通过这种设定将研究人类社会这一即使是当下社会科学愈来愈发达的情况下依然很大程度上属于诠释和解释学范畴的行为上升为科学,从而将社会也置于自然的铁律之下,人类的世界不再是自然以外的东西,而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其中的情绪是对理性终能认识包含人类社会在内的自然的铁律,服膺于它,进而利用它的一种高尚的尊崇——注意,是利用,不是改变,更不是颠覆——而不是个体自由与权利的无限扩张。基地的宇宙里,个体奋斗翻起的浪花不改背后统治一切的铁律,只有智慧而谦卑——对真理的谦卑——的人能窥见历史的奥秘,并聪明地在有限的地方施加一点小小的力量,不违背铁律的前提下让历史稍微偏转一点方向。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不是神圣而无界限的,“我们都是历史的工具”。而这种气质,和好莱坞流水线上做惯行活的影视工作者们习惯表达的东西相差如此之远,他们只能魔改,大幅魔改。瑞奇和盖尔的爱情、瑞奇刺杀谢顿、哈定设定为超能力者、哈定否认“暴力是无能者最后庇护所”、克里昂大帝不断自我克隆引出的谢顿的葡萄比喻、新主教回归原始教义背后对自我克隆的大帝无个体性的批判,这些魔改点都是为了扩张个体的意志,强调个人无上的价值,将基地剧集重新变为当下自由派意识形态下的个体神话。这才是苹果的基地对原著精神的最大背离。从这个意义上,本剧可称为当代美国思想气候的一个投影,映射出现在这个美国和当年那个刚刚赢得二战的美国是多么的不同。
============== 以下是不友善部分 =================
所以就像我上面所说的,苹果版基地至多只是顺应当下意识形态的一部行活之作。短评里某位激动地宣称开启下个十年的那位大概是非常嗜好消费这个意识形态的话术。当下的自由派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传统从70年代开始一波变异的产物,具体可见liberal一词含义的流变,英语世界相关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这里不赘述。这波变异的一个显著后果是他的推手们批量地创造出一系列的话术、文化产品去推广这一意识形态。然而这些东西实际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具有煽动力而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自由派们爱喊的各种口号,好莱坞大片里宣扬的止于粗浅情绪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因为只是宣传话术,所以它们和真正严肃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也不要指望嗜好消费这类话术的人对自由有什么真正严肃的思考。认为苹果版基地能“开启下一个十年”的人,这欣赏水平和思考水平可真是没眼看。
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格局下降了好几个层级,还塞了一堆令人反胃的爱情戏。apple tv原创组能不能赶紧倒闭?
《基地》看完第一集,太空电梯和911的灾难记忆相互呼应。大概是阿西莫夫有了一个叫本拉登的粉丝,然后911的记忆又在这部苹果剧里重现,这种绵绵不接的集体记忆和创伤的交互回响相当震撼,也佩服主创的表达和反思的勇气。Psycho history现在看来不如被理解为一种大数据的文化史,可矛盾在于企图用科学的方法表达,但核心的精神却又那么精英主义和诗学化。不过我觉得暴风中如朽木折断的大树,不大会是美国的预言,毕竟美国不会只有两个数学家算得出先知一样的公式,即使只有两个人,也不会把他们流放或封杀了。[doge]另外女主在打光暗的时候其实很耐看,以及Apple TV垃圾app差评
谢顿在上,心理史学能梦见跨银河疫情吗?
有Apple TV这么好的制作,书剧分离不香么?抛开原著,剧情其实很顺畅,故事节奏和悬念设置都在线,性转的主角在目前的设定下也并不违和。另,李佩佩这位失踪多年的德州老农终于回归主业了,追剧多了很多动力。
非常有意思的想象。
就差把主角改设为跨性别精神障碍黑人女同了……(PS:本人酷儿,同属少数群体,看完没觉得被尊重,感觉有被冒犯。)
的确让人失望了,就算不看原著,当成一部全新的科幻剧来看,剧情、人物、剪辑都是失败的
会数质数就是银河系数学扛把子,会背圆周率10000位是不是最起码大学数学教授了?会背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就是化学教授了?脑残文科只能靠这个来吹逼了,因为他真的不懂数学,在他们有限的数学知识里,质数这个名词,就代表了他能知道的最高深的数学知识。好莱坞现在净是这种屁都不懂的脑残编剧。
我去,为啥杀了哈里博士呀呀呀呀呀
不是原著粉,至少电影级的银河尺度罗马衰亡风视听是合格的。讽刺的是,在这样一个史诗级科幻巨著再次影视化改编之时,《迪迦奥特曼》竟然被禁……
群星在上,谢顿在上盖尔·多尼克性转,塞佛·哈定性转,伊图·丹莫刺尔性转,克里昂是克隆人,谢顿不留在川陀搞第二基地,去端点星,芮奇和多尼克谈恋爱,又杀死谢顿,这部剧,你也配叫《基地》?条条大路通川陀,群星尽头,此之谓也艾萨克·阿西莫夫克里昂大帝一世伊图·丹莫刺尔哈里·谢顿切特·夫铭铎丝·凡纳比里雨果·阿玛瑞尔芮奇·谢顿婉达·谢顿塞佛·哈定侯伯·马洛贝泰·达瑞尔骡史铁亭·帕佛艾嘉蒂娅·达瑞尔葛兰·崔维兹史陀·坚迪柏宝绮思奴比雅蕊拉詹诺夫·裴洛拉特菲龙机·丹尼尔·奥立瓦
无意冒犯,但是黑人真多啊
美国科幻最不缺的就是令人惊叹的特效画面,就怕惊叹的多了,也就稀松平常了。然后下次仍然不免惊叹。故事也得能跟得上才是硬道理。这可不分国家。
李佩斯年纪这么大了,身材还这么好。
不知何时开始,科幻改编都洋溢着浓浓的权游感,科幻未死,科幻改编已死
看完第一集了!
完美照进现实,预言帝国毁灭要五百年,这剧能让我看到残暴的川屯屯长狗带的那一天吗
就这么说吧,看完《基地》(剧),我仿佛没有看过《基地》(小说)…
非原著粉,单纯观影体验非常推荐,想看该剧别被评论左右了,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两者有着天然的差别,电影制作需要具象和可视化需要视听呈现,小说有些东西是无法可视化的,就像电影拍不出柠檬是酸这个本质一样,需要借助外界来体现它的酸,原著粉有原著粉优越感不必理会,观影是比较私人的事愉悦自己就好,每个人感知也不同。
当初阿西莫夫写《基地》的时候没想那么多,30年后他才决定写前传和续集。剧集是反过来的,才出第一季,甚至第一集,就在想续集、衍生剧了。比如第一集开头就提到了《基地2》的骡。再比如将德默泽尔拍进来。德默泽尔并没有出现在《基地1》中,而是出现在《基地前传》两部曲、《基地7》《机器人》五部曲中。导演之所以把她拍进来,就是在为《基地前传》《基地后传》,以及《机器人》衍生剧做铺垫。你连《基地》本身都没拍好,就开始想着为衍生剧做铺垫了,未免有点本末倒置。盖尔、德默泽尔、塞佛·哈定都被改为了女性,而且其中盖尔、塞佛·哈定都是黑人。小说中瑞驰是有老婆的,导演却安排瑞驰和盖尔谈恋爱。意思是之所以把盖尔改为女性,就是为了让她和瑞驰谈恋爱、生孩子?谢顿算到了未来1000年的事,却算不到人们会把他的剧集拍得这么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