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影视分析请点这里虽然是一个多月前看的影片,却总是有些泉水涌动般的思绪搅动着我,让我不得不拿起笔写下来。
41年,被忽略、被压抑、自我封闭的灵魂,在幻想中寻找存在感
影片从一开始就描述了乐格的生日场景:
41岁生日,没有任何人,除了主人一家人,主人一家端坐餐桌前,照常是乐格忙前忙后的服侍,待一切都忙定后,主人家才拿出礼物,简单的庆祝过后,当乐格还沉浸在这片刻幻觉般的温暖中时,男主人一声音简短而冷淡的命令“把门关上”,乐格脸色暗淡下来,卑恭地退出房间。
仅仅一门之隔,门内仍然欢声笑语,门外却是孤寂冷清,她心不在焉地吃饭,屋里安静的只听得见勺子碰撞盘子坚硬刺耳的声音,一片荒凉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过是她在原生家庭状态的重复。影片中,乐格接到妈妈生日祝福电话,匆匆挂断也暗示了乐格与原生家庭关系的疏离、回避。
乐格在这一家做女仆23年,所有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这个家庭,无处投放的情感更让她深深地依恋着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她深深地爱着那些孩子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她的照顾下长大,这让她有一个错觉: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这个家庭的一员。 “
除了假设孩子们属于她,乐格也幻想自己拥有和女主人一样的地位,她不屑于女主人送的廉价礼物,隔天,她去商店为自己买了一件与女主人一模一样、价值不菲的毛衫。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和这个家庭的相处中,男主人对她的冷漠无视,女主人对她辛劳的熟视无睹,情感的忽视,家庭明显的阶级等级观念,注定了她的努力只是徒劳,无时不刻不被提醒自己只是一个仆人,一个被雇佣而来服务的外人。(这些孩子们)他们只听我的!“她不断强调着,努力维护着那脆弱易碎的梦。
明知主仆关系中自己身份卑微,然而她却一直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不愿醒来,不是因为那一份虚幻的温暖,而是多年来执着的渴望——只要我努力,就会被爱,就值得被爱的信念的崩塌,以及崩塌后席卷而来的恐慌感、绝望感。
无力面对那份绝望感,就只能徒劳无望地试图用繁重的辛劳去换取主人的同情。当女主人想再请一个佣人时,她执拗地极力反对,甚至不惜无礼地冲撞女主人:雇佣新女仆对她来说,意味着自己靠辛劳换取的不可或缺,也摇摇欲坠了。
生命的轮回是原生家庭关系模式的强迫性重复
正是乐格对主人家庭自我价值感的倾注,使得她在委屈压抑的氛围下度过了二十三年。
对乐格来说,又何止二十三年,打从娘胎里出来,她就已经开始为此努力奋斗了:乐格的原生家庭导演安排精巧,没有太多笔墨,不出现一次正面交锋,而充分传递了乐格的不快乐家庭:
过生日时,妈妈打电话祝福她,她声称太忙而匆忙挂断电话;
在露西问乐格的家人的时候,乐格沉默后,说我不想讲。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遇到露西之前,乐格从未回过家,连圣诞节也在主人家一起过。
……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乐格在原生家庭中无关重要,是一个被忽略的人。成年后,乐格逃离这个让自己灰心失望的家庭,想要生新开始。然而我们知道所谓生命的轮回,就是我们会一遍一遍地回到我们早年在原生家庭中熟悉的关系模式中:她逃离了原生家庭,却逃不掉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
在有意无意中,乐格选择做了地位卑微,没有身份可言的女佣;在有意无意中,她选择了等级分明、情感压抑冷漠的皮拉尔一家做雇主。正是在这样被轻视、充满了压抑的家庭中,她依恋着奋斗了23年。她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希求用努力来获得承认、尊重、认可。
我们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的小孩子。外表看似固执、冷傲、难以相处的乐格,内心却其实是一个敏感、脆弱、卑怯、忧伤,渴求父母肯定的小女孩:我是一个值得爱的孩子,我是一个重要的孩子。23年来,乐格由年轻到衰老,她的内心状态却始终固着在那个童年情结中,她痛苦、无助、呼喊着,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自我信念遭到冲击:第一次感受到被爱
四十一岁,乐格走过了生命的大半,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对于乐格来说,都已经消耗怠尽,她再也没有力量支撑自己去打拼,去努力,去争取那幻想中的重要性。崩溃一触即发。强大的心理压力内心冲突让乐格多年来一 直失眠,而且越发严重,堆积多年却未得以渲泄、释放的情绪让乐格头痛加重:日益加重的躯体化症状,服用药物也已经无济于事。
在相继赶走三个女仆之后,露西出现了:一个充满阳光,温暖的女人,仿佛带着光,一出场就打破了影片阴郁,压抑的气氛。露西快乐、善良、热情,无拘无束,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她坦诚地对着每一个人说话、微笑,毫不设防,也毫无怯意。她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任何人”,她思念着自己的家人,对家人充满着温暖、快乐的回忆。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克莱茵认为如果小孩在早年生活中没有获得足够的快乐,将会干扰其发展充满希望的态度,以及对人有爱和信任的能力。而如果我们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获得了信任与爱,然后我们获得他们,附带了所有的爱与信任,如同当年一样,将它们收到我们自己之中。然后,我们从这种爱的感觉之资源里,再将爱给到外在世界中。这个在自由安全、爱和温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骨心充满着被爱的体验,也让她满怀爱意,善意地去面对生活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在露西到来之前,乐格己经赶走了三个女仆。面对乐格的非难,露西并没有跟随着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反,她试着去理解乐格,充满友善的。影片温柔、沉静而又细腻地讲述了乐格与露西一次又次的交集:
对于主人家的新雇女佣,尤其令乐格无法忍受的是共用浴缸,对乐格来说,这似乎意味着,新女佣入侵到家庭的私密地带,她怀着仇恨般的愤怒用消毒液洗刷浴池,试图抹去了新女佣的存在,这样的举动让新来的女佣感受到被嫌弃、厌恶,极大的羞辱。
然而当露西看到拖着病体在奋力擦浴池的乐格时,她冲上去抱住她,失声痛哭,”你这是怎么了,他们怎么你了“她感到的不是乐格对自己的冒犯,而是去体会乐格的痛苦的深切的悲伤感。
一般来说,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敏感地捕捉我们易受伤的点,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为我们自身的敏感受伤,关注点都集中在了自己的痛苦上,我们也无暇去体会对方的心意,因而人际间的误会时常是这样发生的。
在心理咨询工作,尤其是团体治疗、夫妻治疗工作中,尤其会有这种明显的感受:对方可能只是在掩饰自己的脆弱,TA却听到了指责、攻击。而影片中内心充满着安全感的露西,在发生冲突时,她不会轻易被伤害到,这样她就能更客观地去观察发生了什么,能够去体会对方的感受。
露西紧紧地抱住乐格,她的真挚的关爱让乐格愣住了,在那一刻她的内心想必发生了七级以上地震,生平第一次,她感受到自己,什么也没付出,却被深切的关爱着。
再挣扎:在信任与爱中,对关系的恐惧被化解
信任是艰难的,感受到关爱的乐格有些迟疑,但她仍然坚持赶走露西,像上两次一样把露西关在了门外,安静的院落也让乐格对露西充满了好奇, 她想知道这个不同寻常的女子露西这次又有着怎样不 一样的举动——喊了几次门无果的露西,索性脱光了衣服躺在院子的游泳池旁来一场日光浴。
好奇,意味着对一个人产生兴趣,想要与之发生联系。冷漠拒人与千里之外的乐格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露西打开了一扇窗。回想打开门探头观望的乐格这一场景,我不禁微微笑起来,四十一岁的乐格,仿佛一个可爱、单纯的小女孩,因为对关系充满爱的渴望,她打开了门!这也预示着乐格并不如表面看到的那么僵硬僵化,她的内心有着鲜活生动的另一面,这也预示着乐格有力量面对改变。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认为:“一个人有着向上、向善、向精神层面整合、发展的需要“。在潜意识中,乐格多年来蕴藏的生命能量也让她在无意识中准备好了面对改变。
乐格捂着嘴大笑,那个温暖善良自带光茫而处处让人意外的露西正光着身子晒太阳浴,从容自在又安然坦然,露西看到乐格,并没有被关在门外的愤怒受伤情绪所激惹,她反过来热情邀请乐格:来吧,一起洗个日光浴……
露西感染了乐格,而决定改变的是乐格自己
如果说露西的到来促使了乐格的改变,不如说,乐格允许了改变的发生,我们常说,改变是痛苦的,不到万不得己时,改变不会发生。我们每个人都乐于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模式来生活,并非人的惰性使然,而是未知、不熟悉让人害怕、恐惧。因此,我们往往安于习惯,即使那是让人痛苦、恐惧、不安的,但这些也远远比未知来得安心。
露西的自在从容安然坦率感染着乐格,乐格也逐渐从恐惧的洪流中安静下来,体会到友谊带来的温暖,爱,感受到她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朋友去尊重、去关爱时,乐格封闭的内心被慢慢地打开,审视、警惕、阴郁的眼神开始变得柔和、羞怯,僵硬的脸部线条也柔和下来,她开始笑,开心快乐起来。
终于,她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离开主人家,和露西一起去露西家过圣诞节。这对乐格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如何艰难又是如何的意义重大,导演没有煽情地费口舌,只用一个场景让一切不言而喻,一切跃然而出:
深夜,露西正熟睡,乐格拍门,钻进来告诉露西:我是想告诉你我答应和你一起去你家过圣诞节。
看到这一刻,我长出一口气,似乎憋了几十分钟的一口气终于可以吐出来,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后半生,为自己而活
在露西家,乐格邂逅了艾瑞克叔叔,这也是她第一次体验到作为女性的魅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自我状态的改变也让她与家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接到妈妈的来电,她不再像以前回避关系,匆忙挂断,而是为过往的遗憾向妈妈道歉……
在过完圣诞节后不久,露西离开了皮拉尔家,她的离开是意料之中的,没有自我意志、情感压抑冷漠的家庭,不是她想要的工作环境,她思念家人,渴望平等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露西的离开让乐格一时难以接受,她对露西也怀着依恋亲近的爱,正如咨询关系一样,当来访者成长到内心已经足够强大,有力量独自面对生活时,咨询师会放手让来访者真正独立。乐格也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分离和开启新的生活,影片中她像露西一样戴着耳机开始跑步,影片也在乐格的跑步中结束。据导演讲述,在电影开拍不久,现实生活中的乐格便因交了男友,离开了雇主家,走向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旅途。
荣格认为我们人的前半生多是受他人影响,附属于别人,后半生才有机会追随自己内在的声音。乐格的生命正是这样分成两半,原来的心灵封闭孤独与改变后的柔软喜悦形成了鲜明对比,前半生是创伤的轮回的半生,将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后,属于自己的生命才正式开启。
人生命中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分析心理创始人荣格
母亲亦曾在大城市里面为一家有钱人做佣人(保姆),没错,就是跟女主一样,为雇主清洁房子,负责起居饮食及孩子上学放学接送,雇主提供一间两层非常小的房子住(跟雇主亲戚家的保姆).
所以从影片开始我抱着理解的心态一直看。也许在女主身上可以看到母亲的影子,乡下三个留守儿童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为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她必然是不敢轻易辞职.而她的神经,估计也是一样的脆弱,在那个小房子,度过最该陪伴在至亲的孩子成长的14-15年时光,酸甜苦辣;雇主待母亲也不算太差,雇主的孩子对母亲也同女主一样有感情的.
只是这种楼上楼下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吧,在非典期间,感冒的母亲连衣物都会被扔到门外;
人性,在生活中丑陋的时候,比电影里面更加让人不忍直视。
电影的女主,那神经质的敏感,拒绝与外界交流,点点都戳中我心;她所有那些令人反感及略觉厌恶的行为缘于其所处的孤独的,自我封闭的状态造成,直至雇主的妈妈叫来的佣人不顾手臂血流不止也气势冲冲的去抓女主的头发时,以为终有人让她醒悟不会愈陷愈深;
然而世界真的不是以硬碰硬就会世界和平的,让她融化的,竟是那个拥抱,竟是那句what happen to you, what have they done to you?
这个世界把你怎么了?
不对,应该是你怎么这样对自己了?是你把自己怎么了?其实,很多时候,困死自己的,就是你自己;
而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有一个人,让女主清醒过来,在这个世界,要记得为自己而活着,勿忘初心,女主终究是觉醒了.
而生活极少数有.
任何人的一切表象下都有着造成其表现的深层因素,就如同女主人公Raquel本身的家庭出身总是被一带而过的描述,在她偏执强迫症下有着如何不可告人的隐忍,这也是给我们的问号。
带着对自我家庭、生活的放弃,20多年如一日的为另一个其实也“爱”着她的家庭付出,但那份“爱”其实还抵不上Lucy一个感同身受的拥抱。
谁又真正知道你身边的人到底需要的什么呢?你给予的东西不是够不够的问题,而是不是的问题。
看完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是毛线衫。皮拉尔夫人送给拉奎尔的毛线衫,拉奎尔自己到商店买的毛线衫,到最后拉奎尔送给露西的。当露西打开礼物包装时,皮拉尔夫人看了看包装袋,脸上有微妙的表情变化,我看到了羞愧。就算是为自己服务了20几年的拉奎尔,最终也只是仆人一个吧。露西在浴室哭着说:他们对你做了什么,他们对你做了什么。当时我很惊讶她这么说,但慢慢也似乎能过理解。
拉奎尔的青春都奉献给了皮拉尔夫人家,日复一日的家务劳动也把她磨累了,加上中年的生理心理问题,她与这家人矛盾渐生。而对这个家的忠诚让她充满控制欲,对新来的女仆也很不待见,处处刁难,最爱使用的伎俩就是把她们锁在门外。直到露西出现。这个阳光的女孩,她带给了拉奎尔新的感受,给予她关爱,带她回家过圣诞……正是在露西的影响下,拉奎尔才从迷茫抑郁愤怒中慢慢解脱出来,兵最终开始寻找自我的路程。最后拉奎尔在露西离开后继承了她的习惯——慢跑。镜头中走出家门的她,动作僵硬,走了几步,终于慢慢跑动起来,慢慢从僵硬变得自然,脸上也浮现了笑容。她跑向的也是她的新生活吧,即使依然是女仆,但是她的心理感受已经全然不同。自我认同感出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也出现了。她爱这个家,太长时间与他们共同生活,对孩子们又有深厚的感情,不然我甚至在想她会离开去找露西的叔叔,重新自己的生活。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她从此不再是板着脸讨人厌的女仆了,她会过得更自我,更快乐。
片子挺感人的,演员的演技也很好。露西出现前后的嘈杂抑郁与开朗欢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片直到最后才有了音乐,是幸福奔跑之音。
最近看了一部智利影片, 08年出品的, 叫《保姆》(La Nana),还真不错,一部充满幽默感而又略带忧伤的好片子。该片曾获得09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委大奖,并获得今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内容主要是关于一位遭遇价值危机的中年保姆如何发现自我,走出困境的故事。电影的结局虽然是开放性的,但还是给了人们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希望。
保姆拉奎(Catalina Saavedra饰)在主人家中干了23年,帮着女主人照顾里里外外,一泡屎一泡尿地带大了五个孩子,与这一家人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拉奎似乎难以招架堆积如山的家务事了,渐渐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女主人另外增加了一名女佣来帮忙。年过四十而依旧单身的拉奎感到非常失落,因为她在家中的特殊地位是她个人价值的全部体现。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她想出各种招数赶走了一个又一个帮手,自己却忙得昏倒在地。女主人无奈之下请来社区心理辅导员露西假扮女仆潜入家中,经过多次交手,拉奎与露西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故事到了最后,露西还是离开了她。虽然收尾略显粗糙唐突,但拉奎失意与勇气交织的复杂心情还算拿捏得合情合理。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没有噱头,也没有特技,更没有什么靓丽的明星,甚至在拍摄手法上也相当朴素,有纪录片的质感。至于故事线条,也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没有令人纠结的哲学概念,也不刻意追求政治正确。情节不诡异,保姆绝不是漂亮的准二奶,成天巴望着推进“灰姑娘演义”。没有什么二十年前难以启齿的家庭阴谋,阁楼里也没藏着什么疯女人半夜鸡叫。最暴露的镜头无非是两个肥硕的中年人笨拙生涩的亲热戏,而且也只是点到为止,比较隐晦。即便这样,却出乎意外地让人看得下去,而且不时忍俊不禁, 比如拉奎把肥胖的索非亚(另一位女佣)反锁在院子里,对方担心灶上的烤肉而奋不顾身地翻墙入房的可笑场面。
每一个人物都非常鲜活,对话不多,却能击中要害。人物的碰撞颇具戏剧性,却又不失生活性,给人一种温馨的小感觉。尤其是普通人之间日常争斗时那些不算太恶意的小算计所流露出来的小乐趣,以及那种浅度智力游戏折射出的人性光辉,看了暖意袭人。比如拉奎与女主人大女儿之间妒忌/敌对而其实还是有感情的微妙关系,并没有通过过多的台词和争吵来铺垫,而是通过一些具象的例子来生动地写意出来。再比如拉奎偷偷告诉女主人其大儿子在成长时的生理“烦恼”,对方被告密后的义愤填膺而又无法发气的尴尬,很到位。而女主角的遭遇给人留下的一抹忧伤,既能触及情感深处,又不至于欲罢不能,非常好的体验。
拉奎的扮演者卡特琳娜(Catalina Saavedra)因该角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卡的表演不露痕迹, 不温不火,跟日常所见的普通劳动妇女没有两样。片中她的台词很少,几乎完全靠并不夸张的小细节取胜,尤其是那种羞涩而焦灼的眼神,以及偶尔报复性的恶狠狠, 过渡得都非常自然。拉奎话说得最多的一次是在体会到露西家的家庭温暖后,在圣诞节前夕给久违的母亲打电话,三言两语的问候和道歉,断断续续地夹杂着不多不少的哽咽,把女主角的孤独与无助全部宣泄了出来,看了不免落泪。
跟大多数好电影一样,《保姆》能让观众产生某种移情。拉奎所面临的孤独其实是人类的共有的,只不过各人的境遇不同而已。如何处理这种孤独?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该片导演给出的似乎是“live with it”,即接受现状并尽量乐观地活下去。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那些铁骨铮铮的励志片还要鼓舞人心,因为它提出的解决方法更具有操作性。
此外,《保姆》还谈到人在价值跌落时(比如退休/离职/儿女独立)面对的焦虑与失落,以及旧生活遭到新的挑战的不适应……这也是每个人多少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调整自己,不纠缠过去?露西给出的方案是重新发现自我。而人总是要迫使自己去不断重新寻找自我的,因为环境在变,人也在变。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某些又是飞机大炮,又是美女帅哥,又是宫廷斗争的电影那么容易让我走神呢? 或许就是因为细节不够,生活的体会不够吧。反映真实生活和人性的片子,内容再普通,也是好看的。
不信去看看《保姆》,真的看了不犯困。而且对喜欢文艺片的观众来说,还相当提神。
独立电影佳作 女主角演技绝赞。
里面的女仆都有露奶癖吗
底层的小市民也有嫉妒也有阴暗,看惯了老保姆善良的一面,是否可以看看她像孩子一般也争夺着微薄的关爱。
结尾不是很喜欢。。。Lucas萌得要命~~
朴素而真实!女演员演的真好!
女主演技派。。。
她对那家人完全付出,造成了情感上的封闭和偏执,内心容忍不下任何外人,为此耍尽手段稳固她在那家人心中的位置,这是不健康的,不过lucy的到来使她打开了尘封的情感和开始为自己而活了。一部纯靠演技支撑的电影,bravo!
细节用了心,演员演技精湛,让人安静看过并重新审视自己,规划美好未来的电影。
又一部用朴素表象探索深度成因有纪录片镜头感的力度电影。偏执强迫下不可告人的隐忍,重复对新来女仆关上的大门,一个意外的拥抱,一张促成积蓄而发的照片,生活那块奶酪只要愿意稍做移动,也能让苍白劳作的脸上重焕活力的风采。四星半。
很温馨,很生活化,一些小细节都很让人兴奋;同时也看到了当一个人极端化以后,是多么的可怕;对她的神秘的家庭充满了好奇,既想了解又不想知道
封面就是主题写照
人物挺丰满,女主演技棒,衣服用得好.流畅自然的手持把握了情绪. 虽然给了正能量的解决,但其实阶级的芒刺在背,生活对人的那种吞噬还是挺厉害的, 因为主人都是不错的人, 所以显示了真正的困难. 我很理解她control freak的一面, 否则日复一日怎么过下去呀. 大家都大大方方露点,国内的审片标准就很呵呵,唉
家庭戏,文艺片,低成本,纪实!本以为这部电影会无聊单调的很,一看,惊喜!很不错,真实,耐看,情感丰富,人物铺垫,转变都够!
#25th Sundance#世界剧情评审团大奖 评审团特别奖 请你相信 用心的对一个人好 她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后半小时稍平,人性光辉比阴暗难写。三星半。
2.5
http://tv.sohu.com/20120221/n335415498.shtml
典型的低成本佳作!女主角完全掌握了观众的情绪,甚至呼吸都要同步了。
loneliness
归属感在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