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四十》这是许鞍华最具代表的电影,也是她在执导女性人文主义电影的出彩的开始。时代不同了,一部95年的电影让人感到年代的真实。许鞍华是个注重细节的人,所以在女性角色塑造上相当有一套。这部电影看的的确让人温暖和感动,虽然这家人好像不常有这些,生活的压迫把所有的人分了类,只有善良乐观的人才能找到快乐,萧芳芳在里面饰演的角色虽为工作所累、生活所压,尖锐的表面下其实有一颗柔软的心,坚持着面对,对女性的赞美,也是鞍姐的情怀。
大约在两年前看过一遍许鞍华的《女人四十》,当时看完没有太多的感触,前几日将《女人四十》翻出来重看,这一次却被这部影片击中,过了很久都还沉浸在影片营造的情绪之中。大概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了与片中角色相似的一些经历,在观影的过程中带入了自己,于是获得了更深的审美体验,作为一个影迷也愈加佩服许鞍华的导演功力,她对生活的观察和情感的表现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片名来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部讲述压抑的中年危机的片子,但实际上它表达的是一个中年女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重担时表现出的生命力和人性之光,以及对普通人生活中复杂情感的挖掘。
从叙事上来说,影片情节并不花哨,故事按线性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导演将阿娥一家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自然地呈现在银幕上。《女人四十》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失去秩序又恢复秩序的故事,阿娥面对的是婆婆的去世、公公的老年痴呆,其他家庭成员对责任的逃避,加上工作上新人的竞争等诸多问题,她从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偶尔抱怨到真正地从心里接纳公公和从容面对生活本来的样子。
《女人四十》最出色的是对阿娥这一女性角色的塑造,阿娥是一个兼具强硬和柔软的女人,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她办事精明、能干,与家中无主见的丈夫相比,她似乎才是家中真正的顶梁柱,为一家人着想,忙上忙下操持婆婆的葬礼,照顾患老年痴呆的公公。强硬时可以跟欺负人的出租车司机对抗,当觉得痴呆公公的负担太重时,她会向丈夫说出“将家里最大块的狗屎弄上身,然后硬塞给我吃”这种不客气的话。但阿娥也是一个内心柔软的女人,疼爱她的婆婆去世,她一个人在天台上哭,哭诉生活太辛苦,虽然抱怨但从未中断对一家人的爱和对公公的关心和照顾,还会迎合公公的胡言乱语来抚慰他。就像霞姨对阿娥说的,“你是他的船,要是船沉了,他就更不行了”。
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女人四十》的一个亮点之外,导演对细节的设置和展现也很打动人,这些细节赋予了影像细腻的质感和触动人心的力量。阿炳与弟弟一家吃饭的那场戏,牛排与炒饭的对比和弟妹的言外之意将强势与软弱、贫与富的对立展现得十分明显。阿炳第一次送父亲去托管中心时,阿炳安慰好发脾气的父亲,临走时又替父亲穿好了鞋子,生活的无奈和对父亲的爱完全呈现在了银幕上。
《女人四十》并非单纯的苦情展示,它还原了生活本来面貌——忧喜相融。如果说公公的老年痴呆、婆婆和霞姨的去世、其他兄弟姊妹的冷漠是苦难,片中也不乏喜剧色彩的段落,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生活的苦痛。比如影片开头阿娥买鱼,后面公公将肥皂夹在吐司中当牛油面包吃下,阿娥给穿着衣服的父亲洗澡说是可以把衣服一并洗了,阿娥配合痴呆公公的话语来抚慰他等等,诸如此类的设置在丰富了剧作本身的同时使得影片的情感表达也更有厚度。
《女人四十》的摄影是被称为“光影诗人”的李屏宾,相比于他在《刺客聂隐娘》和《长江图》里极具写意色彩的影像风格,《女人四十》使用了纪实性很强的视听语言,影片中的环境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阿娥一家住在十分狭窄简陋的老房子里,人物活动路过的也多是破败杂乱的街道,但这样的环境表现并没有压抑的感觉,反倒营造出生活的真实感,人物身上向上的生命力和苦难中表现出的温情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的主题音乐《Summer Snow》多出现在片中温情的时刻——阿炳给父亲穿鞋,两代人给爷爷打伞,阿娥去老人院接回公公等等,温情的主题音乐为平淡和略带苦涩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亮色,一家人的关系也渐渐变得融洽和亲密。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也同样利用纪实性的视听语言营造出了一种迷离感。比如影片的经典场景之一——阿娥去老人院接回公公的一场戏,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天空飘起了飞絮,真的如下雪一般,公公像个小孩一样开心地说“下雪了”,如此的场景暗示阿娥真正从心里开始接纳公公,改变了对待人生的态度,这一段落也成为影片情节重要的转折点——阿娥在职场里重获上级的重视,与丈夫的关系改善,一家人开始从容面对生活。此外,人物台词中多提及鸽子,公公一直说天台上有鸽子,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以为他只是说胡话而已,影片的结尾阿娥真的在天台看到了鸽子。生活就是如此,斯人已逝,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有些微妙的东西会戳中过往的回忆。此时的鸽子是公公的化身吗,这样的迷离感使得影片的结尾更显意味深长。
看完《女人四十》,想起前段时间上映的《相爱相亲》,同样是家庭题材,相比而言,《女人四十》的艺术性远远超过了《相爱相亲》。《相爱相亲》讲述的是三代女人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张艾嘉饰演的母亲表演太过歇斯底里,跟父亲“原配”为了迁坟的事上演一出出闹剧,在这期间还把当今传媒界黑了一把。《相爱相亲》的煽情多少让人觉得刻意,《女人四十》对情感的表达却十分自然,它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展现生活原貌,无奈和温情随着故事发展自然地流淌出来。
乍看之下,在《女人四十》里,许鞍华想表达的东西挺多的,风格依旧是温情地细腻地展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感,肯定了阿娥和霞姨这一类人物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跟《桃姐》一样,反映了社会上的老人问题。但究其根本,许鞍华还是想以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来表达她对于人生的态度。拿公公来说,曾经威风的空军英雄变为痴呆老人,做出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生命的最后却跟阿娥感叹说“人生……是很有趣的”,阿娥一家则在生活的重担之下学会了面对和接纳,淡然地看待生死和珍惜家人间最宝贵的情感。由此可见,许鞍华赞同的人生态度应该就是结尾那句歌词吧——“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生命短暂而且有意思,坦然接受那些不顺心的事,再忧烦的事情,多少年后回看,都会觉得是生命的礼物。
当一个女人放弃了一半的世界,愿意选择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媳妇来生存,生活能带给她什么,她又能如何自处。四十岁的孙太,假使你让她谈一谈活着的意义,她兴许会说,活着就是煮饭买菜,斤斤计较,洗衣打扫,端屎端尿;又或者她会像老爷子一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你,人生,是很过瘾的。
人到中年,最是尴尬,尤其是女人。按照好的说法,中年人即是家族劳动力和经济力的命脉,是众人依靠的中心,是供养这个小团体的源泉。实际上,伴随着支柱性的地位而来的,是夹缝一般的窘迫。老人年龄大了必须谦让,小孩年龄尚幼不好计较,但日子总归要过,不如意似乎变成了常态。
孙太是个会过日子的女人,眼神犀利,神情坚定,手脚麻利,做事情风风火火。心底的小算盘打的飞快:藏起肥美的鱼肚子,又多撑下一顿饭。专横的公公驾到,孙太始终跟他性情不合;但看着一辈子低眉顺眼的婆婆,孙太又不免心软起来。虽然自己的丈夫与大男子主义的公公并不相像,但也许这个家里,最能与她互相理解的,还是那个总是满脸堆笑的、同样作为妻子和母亲在努力生存的婆婆。
孙太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可能她说话不好听,也会提着菜一屁股坐下来打一圈麻将,但当家族面临困难的时候,站出来的还是她。如果按照大陆伦理剧的走向,当兄妹两家面对痴呆的公公绝尘而去的时候,孙太也许会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恨不得挑起纠纷,将老人推来搡去。可是银幕里的孙太只是抱怨了几句,还是揽下了这恼人的差事。孙太也不是圣母,她也想轻松一些,也想把老人送到托管中心和敬老院;面对职场上年轻漂亮又会电脑的新人,孙太也直言自己“如果不是因为老爷子,真想跟她掐一场”。面对生活带给自己的窘境,虽然已经四十岁,孙太大概也一直迷茫着吧。
电影里最让我唏嘘的地方,是中秋之夜的游园会。在喜庆柔和的红色灯光下,仿佛婆婆的死、公公的痴呆、兄弟姐妹的自私、职场的不如意,这一切都从来没有发生过,孙太和孙生可以无忧无虑地玩一次击鼓传花,跳一支舞,唱一首歌。一家人可以和乐地走在一起,猜几个灯谜,食几个月饼,不为平日的烦忧所扰。但是穿插在这快乐中的几个白昼里的镜头提醒观众,这不过是水深火热里短暂而珍贵的甜美。仅仅几个钟头以后,孙太在逼仄的卧室里一睁眼,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破旧的天花板,还有嘈杂纷乱的日常。
看到孙太在婆婆死后,蹲在天台哭了起来,我突然想起来《万箭穿心》里面的李宝莉。一个香港女人,一个武汉女人,孙太和李宝莉的经历并不相同,但昂首的姿态却相似。李宝莉的跋扈让她付出代价,却也撑过苦难;孙太淡定接受无奈,比宝莉幸运的是,至少在相继送走公公婆婆之后,一家人依然能自得其乐。《女人四十》比《万箭穿心》温和许多,林荫道上的“夏日飞雪”让老人如孩童一般开怀,也让孙太捕捉到一丝生活的趣味。而李宝莉看到绚烂的烟火和年轻快乐的面孔,却忍不住使尽全身力气放声哭泣,为自己一去不复的青春,为自己因为强悍性格作下的孽,也为这不得不过的无奈人生。
生活对于李宝莉来说,就像《万箭穿心》结尾的那辆破面包车,踢它几脚,推它一下,再骂上几个脏字,总归是要向前走的。生活对于孙太来说,却是公公在模糊意识中送过来的一束野花,是天台上莫名降临的一群陌生的白鸽,纵然窘迫已经变成常态,但总能找到安慰。
很多四十岁的女人身上都有孙太的影子,这也是为何萧芳芳在此片中倍受褒赏的原因。看《女人四十》,仿佛没有隔着银幕,就是在看生活本身,真实质朴,触目惊心。也许每一个在菜场跟你擦肩而过的大婶,都跟孙太一样,在你所看不到的地方,勇敢地生活,坚韧得如同杂草。
人生如朝露,休涕泪,不愁烦。只当如蒲苇,蒲苇韧如丝。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温情脉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依旧有人间的真情支撑着你,很符合中国人心理结构,果然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地位可见一斑。实在是没想到95年的片子,把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竟交代的如此细腻,可以说有每个中国家庭的影子。粗粝的影像还原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几十年过去了,中年人生活的困局依然严峻,阿尔茨海默,癌症依然困扰着社会。
太惊喜的是,以讲中年女性为主的故事,把下一辈的懵懂天真,上一辈的家国情怀,老年境遇,相濡以沫都有一定程度的展现,很羡慕女主一家人,善良互助。飞雪,鸽子,送花,这几幕实在是感人,这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意义。等父母老了,我还是多陪陪他们的好。
当40多岁的男人们在酒桌上喝的酩酊大醉,胡侃烂侃,点了首老歌小李飞刀,跑着调的唱着,被年轻人嫌弃的时候,我就被这片子牢牢地抓住了,不仅因为我钟意这首歌,还因为很像我爸这一代人,而且可能也是以后的我。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那首歌与其说是讲一代传奇小李探花,不如说是讲普通人面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一场戏,就把中年人那种窘迫无助,郁闷压抑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实每一场戏都是如此细腻真实。
萧芳芳是曾经大荧幕上的歌舞片万人迷,在中年不再大红大紫时接的这部影片,当她跳起新疆舞时,虽不再像年轻时的光鲜亮丽,依旧风采不减当年,因为多了份勇敢和成熟的美。如此戏里戏外的种种,让这部片子更加动人。
我们都是过客,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天。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就时不时把“老了,老了,老得多了”挂在唇边,彷佛这就叫做成长。其实自己心里清楚,这是得了青春的挥霍无度却在卖乖。昨天抽风,把早年看过的许鞍华的《男人四十》和《女人四十》翻出来,重新连起来看了一遍。三个多小时,从头到尾,直看得自己像喝了不放糖的酸梅汤,辛酸在嗓子眼,却怎么也说不出,凌晨缩缩的站在阳台,看秋月明亮,眼睛觉得冰凉,想起往事,淡漠到比电影还不如。
看来我老了,这次,是真的。
一向觉得,人生就是把崭新的绫罗绸缎作旧。没错,当年你英雄好汉,当年你歌舞场头牌,最后还不是皱纹繁复,光泽暗淡。从此你再无心情拿出来东家西家的显摆,若当成抹布来使又舍不得,最后巴巴的等死,临闭眼还说不清这辈子值不值当。生活就是这般,凭你绞尽脑汁也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眼睁睁看着日子陷落下去,奈何不得。
说起来,这又是陈词滥调了。“如露如电,梦幻泡影”,佛法在人间,谁人不知?没错,真正让我觉得苍老的,不是这种貌似勘破的调调,而是面对这种无聊与无奈,我反而一下子来了劲头,偏要迎头而上,从此凭你是上帝还是撒旦,也休想诱惑我。所以人生这件绫罗绸缎,要舍得拿出来穿,别管是狂风暴雨还是西湖美景三月天,穿到满身是洞才是一辈子。我给不了你一辈子的承诺,还能给不了自己么?“洗手净指甲,做鞋泥里踏”,阎婆惜唱给宋三郎的这句话,自私的男人断是听不懂,也不敢听懂的。
所以,《女人四十》里乔宏扮演的公公,老年痴呆,临死前却告诉儿媳妇萧芳芳说,“人生的滋味啊,好过瘾的。”过瘾怎么个说法?且看萧芳芳女人四十,婆婆去世,公公痴呆,丈夫唯唯诺诺,她每日穿梭在鱼市米店,烧菜做饭,拼命上班,偷闲搓麻,过着港岛小市民的生活。这也算过瘾?在我看来,这就是你我正在以及将要经历的种种。不过瘾,难道你等死么?我晓得,有天我会与你结婚,而你总有一天也会变成黄脸婆,会很肥很胖,你也会趿着拖鞋穿梭在街巷,也会坐在小区的楼下跟人八卦,也会冲我吼甚至吐脏字。但我知道,我还能在你给我揉肩膀的时候,想起这些年你种种的好。
《女人四十》里好多喜剧,初看时,每个笑料我都辛酸到要哭;再看时,已觉得每个辛酸都可以像萧芳芳这样一笑而过。人到了这个年纪,是该进到生活里了,哭哭笑笑,满足每一刻的隐忍或宣泄。把笑料看成辛酸,还是文艺青年的思维;而从辛酸中看出笑料,则说明你开始老了。一直很喜欢《青蛇》里“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的话,但从前只是肤浅的觉得这是可以放纵游戏的遮羞布,现在渐渐才理解,这说的还是人生。
昨夜跟小朋友发短信,我老了,这次是真的。
小朋友说,别这样悲伤,你是我见过的你这个年龄最阳光的男人。
其实并没有悲伤,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学校里,都快三十年了,想不阳光也难。但这次,是真的老了。
欣赏许鞍华的电影,是一种享受。在她的电影世界中,没有太沉重情感包袱,亦未见刻意的爱恨情仇。但是她就能每每戳中你我的泪点。这一切都在一种欲说还休、娓娓道来的意境中,完成了她最人生的抒情。在她的电影世界里,会有社会转折的每一次跌宕,也会出现种种价值的碰撞。她就能很精准地对焦那些潜在的矛盾点,转化为戏剧的起承转合,内化成故事中人物的饱含情深。这便是她最生活的思考。
人到了一定年纪,很容易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沉迷于曾经的光辉岁月而不能自拔,一是梳理过去的点滴而感悟人生。这在电影导演身上体现尤甚。所以,不同的方向选择,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电影路数大相径庭。前者不提也罢。而后者,且看许鞍华导演。所以,不论是《天水围的日与夜》以低成本、高技巧惊艳四座,还是《桃姐》未大规模正式上映就横扫各类奖项,许鞍华都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拍电影的节奏。她也承认拍不好商业大片,却早已在自己掌管的电影世界中加冕为王,而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顶礼膜拜。
那么,再回到1995年、香港回归以前,这部同样获奖无数的《女人,四十》正是那种能够叩击心灵最柔软处、却回声以无限力量的电影。这片心灵里最柔软的地方,是我们共通的情感世界,关乎“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爱,有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情。因此,我们看得到二哥、二嫂对父亲乔宏不闻不问,而大嫂萧芳芳就可以一把屎一泡尿地照顾公公的生活起居。我们还可以见到大哥罗家英牵着老婆的手、说着贴己的话,尽管他偶尔会有一点大男人的需求。还有,老人院里重病的夏萍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失忆的老伴……如此种种,许鞍华导演以这样极为生活化的方式将一种情感共鸣一丝一缕地透过银幕的那端释放出来。而那股无限的力量,则是我们在这混沌的大千世界里继续前行的原力。所以,我们知道大嫂萧芳芳扛起了生活与工作的双重担子,仍可不卑不亢。就算蹲在天台偷偷抽泣,想念婆婆,她依旧可以撑起这家中的一切。殊不知那三妹罗冠兰鲜活地臭美俏皮亦是一种市井的幽默……这些泪中带笑的鼓舞人心,是许鞍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更是她对人生的一次完美提炼。
许鞍华对剧本与演员的选择很独到,自是她的功力所在。陈文强写的这场《女人,四十》在细节刻画上已臻完美。那个年代的香港市井,不论是生活起居,还是集体情绪,在陈文强的笔下无不令人拍案叫绝。这样注重生活细节的剧本也真好合了许鞍华的心水,两人的状态达到共振,情感自然饱满。再到演员。生活中的我们不一定演得了好电影,但是好演员在好导演的指导下必定能演得出最生活的情感。而大凡参演许鞍华电影的大小演员无一不是出彩、叫我们叹为观止。所以,萧芳芳加冕柏林电影节影后桂冠,更横扫当年各大颁奖礼的最佳女主角奖。乔宏、罗家英等人都奉献了各自精彩的表演,就连还是新人的丁子峻、冯德伦也崭露头角。这样的最佳群戏是《女人,四十》的成功,更是许鞍华的胜利。
据说在《女人,四十》之前,许鞍华导演的几部电影都赔了钱、挨了批评,自己也蛰伏数年。这样来自生活里的真实跌宕会不会是电影里那种情绪的源头呢?
我不得而知。
许鞍华,她自会告诉你。
证据有二:一、老头曾经是飞行队长;二、老头很喜欢“大嫂”这个儿媳,所以死后变成鸽子回到那个家。老头最后的时光还是很快乐的:给了“大嫂”一把花;想起了女儿的名字,也给了她一把花,并且夸奖了她漂亮,女儿很高兴。欢乐的一天,老头在快乐中走了。
生活就是这样,在细碎的生活中,有令人无法承受的疼痛,有令人难以割舍的感动。是因为那些曾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也许只是需要很小帮助的人,忍受着疼痛,活着,而这些又组成了生活中的感动。
重看《女人四十》,真好。人生這麼苦,卻能苦中作樂,活在當下,是一種動人的生命力。蕭芳芳演得好,她提議了把魚拍死和「落雪」兩場戲,兩幕戲皆成為了經典,證明她不但有好演技,也有創作力,是足以代表香港最高水準的女演員。
萧芳芳将中年女性的隐忍,坚韧,对家人的责任感,爱和付出表达的淋漓尽致!
从开场的等鱼死到最后的人生如朝露,电影说的是女人四十,其实讲的还是一个“死”字。人被时间岁月所打败,衰老和失忆被表现得极其可怕,养老院寥寥几幕还有年轻人说的大实话,它们都道出了人生的残酷。面对五十年不变的诺言,它或许是小孩子的勾勾手指尾,又是片中那对相扶相渡的模范中(老)年夫妻
萧芳芳那句“以后多些时间在一起”真是道尽了人生辛酸。“你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吗?人生是很过瘾的…”
笑得比难过的地方多很多。但是就真的很难过。看吧,其实鸽子飞回来了。
你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吗?人生,是很过瘾的
喜爱许鞍华,就无法绕过极为经典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千万言语》,一部是《女人四十》。《女人四十》围绕一个四十岁主妇的日常生活展开,娓娓讲述着人生细碎的无奈与亲情的聚合悲欢,没有太过煽情的场面,亦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却在一言一语,一饭一食的日子里,一点一滴道尽了四十岁女人的隐忍坚强。
#重看#四星半;很重也很轻的人生,以及很过瘾的人生;四十不惑,不惑是不惑了,但上老下小的重担,压在职业女性肩上,如何分配精力怎么经营事业家庭兼顾,20年后的今天依然无法解决;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是达观,也是知命;演技无痕,宛如日常流淌,欢笑和啼哭,都缝在时间的针脚里。
李安的生活总是柳暗花明与愈发透彻,杨德昌的生活总是无可出逃与一直疲惫,许鞍华的生活就是生活,没有出离心也没有歌颂心,得过而不且过。
女主的名字和我妈一样,情况也类似,我要更体谅她。
这活生生的我妈,估计我要在许鞍华电影里找到全家了
中年妇女与痴呆老年的故事。严重影响一群人的结婚观,看完此片的女性,你还敢结婚吗?你在结婚前是否会在意男方家庭还上有老?如果你很坚强,如果你有勇气,那么你就结婚吧。影片中的细腻与现实,真让人感到压抑,但是许鞍华却又可以让人在压抑中会心一笑,实乃一部佳片!
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
有妈当如萧芳芳。腹黑不过许鞍华,千言万语化做血染的风采;小车司机拍着车门大骂:死老头,找死也不要害别人!你以为你是坦克车么?!快闪一边去!等死吗?再不走开就撞死你!!!
这种片子就可以称为神品
片子里的老人去世前说:“你知道人生是怎么样的吗?很有趣的。“可能人生正如这部电影一样,在一个个质朴的镜头中不动声色地流淌,既有温情,也有无奈。看了《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麦兜系列、《香港有个好莱坞》,我越来越觉得香港都市平民中蕴藏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孕育了这些特殊的电影。
许鞍华拍大时代多是力有不逮,政治冷暖和儿女私情总是隔了一层。但她拍香港庶民剧,市井生活的苦与乐,小市民内在凄凉与光辉,自在天真,观众看了不是哑然失笑就是心有戚戚。即使在这里,女人的四十还是要男人的七十来帮衬,但萧芳芳的烟火味道恁是化解了乔宏笨拙僵硬大侠风范。相比之下,小津电影里父女、父媳之间的乱伦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欲的形式主义)则昭然若揭。不过,还是喜欢《男人四十》更多。 @中国电影资料馆,16mm胶片,遗憾是国配。
质朴而暖心,笔触之细腻甚至超过了13年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对老年痴呆的公公的描写在喜剧色彩与酸怅悲凉感间达到了完美平衡。萧芳芳的柏林影后实至名归。“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生活是有趣的”。一树落英缤纷如雪,遂有英文名Summer Snow。由等鱼死始,以白鸽降临吃食终。(8.5/10)
《虎度门》也是如此,萧芳芳真是一个好演员啊,唱戏出身让她总有一身英气。生活的琐碎,女人四十的种种。当然少不了老乔宏。
乔宏是空军队长,只有失忆时才会用北方话指挥机队。他为何来到香港呢?步出老人院时,老人把落花当作飘雪。自离开北方后,应该有几十年未见过雪了吧。许鞍华的香港电影里,其实总有战后第一代移民知识分子的大陆视野,隐而不发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