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Kipling诗句那段显然是说,我们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感到愉悦或者感到自己被充分表达,这就够了,这就是文艺的意义所在。不要让现代日益建立起的文艺标准来评估我们的作品,因为没有超出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以外的客观价值标准,没有形而上的文艺标准。如果世上真有我们需要认同的评价标准,那只可能基于我们每个个体的作品之上,也就是说先有我们个体的存在和创造,才产生归纳总结了这些创造优点所在的价值标准。也就是说创作者不需要认同他人的标准。
就像Orson Welles那个著名的观点,文艺理论和他人作品对自身创作意义没那么大。
传记作家谈到Elmyr为什么一直有制造赝品的执念,他的解释也是在现当代的创作环境下,创作者被文艺的所谓标准和理念所束缚,坚持自己的创作愿景是一件被压抑而不是被鼓励的事。
【BFI - Big screen classics】
影片开场后不久就是打破第四面墙的对话,提到了1个小时内的内容为“真相”。尤其精彩的是提到“Movie”时,镜头后拉搭配上下黑边收缩直接营造出一个银幕比例从3:2到2.35:1的变化过程,这种转换感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界限。
然后进入片头,片头也有很多细节,胶片盒贴的红蓝绿色带对应着光的三原色RGB,然后职员表搭配快速剪辑的男性凝视(主体与客体)特写镜头还有拉出到现实的监控器画面镜头,都是在进一步描述电影和现实这两个世界。后出现了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幕,用抽帧搭配摇晃的镜头的方式仿佛把观众带回到了默片时代(感觉是致敬梅里爱的魔术)变了一个魔术。
紧接着台词跟进继续强调“真实”与“虚构”、 “赝品”与“真品”、 “真相“与“谎言”。这种感觉非常的奇妙,用于形容Elmyr作为赝品制造大师的台词感觉也都是对照形容奥逊威尔斯自己这部电影的。被制造的电影是虚构的,但打破这种“虚构”(第四面墙)后所呈现的是否是“现实”?还是依然是“虚构” 。其中电影的转场也非常有意思,从“现实”由监控器做过渡在跳回到“电影”之中,还有对应台词的秋天到冬天,冬天再到夏天再到秋天的固定镜头转场来阐述时间的变化。
后续则是奥逊威尔斯回应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的制作和署名权的部分,还有《飞行家》电影原型人物的一个大案子。按照1个小时真相的前提,这就是“真相”了 这一切真相么?还是如故事都是“谎言”来理解呢?
影片中使用大量的纪录片原片做剪辑,剪的非常“梦幻”。还把毕加索的肖像照片放在电影里剪辑又产生一种“虚假”感,搭配他的画与同形态下现实人物身体的特写,依然是一种现实感与虚幻感的叠加。
这还没有完,最后的高潮戏,在虚构的场景中(一小时以后),奥逊威尔斯用夹杂着匈牙利口音的英语(仿造者视角)和美音英语(自己视角)同镜头下说出台词,搭配梦幻般的滤镜 对话虚构人物(毕加索视角)来了一场赝品制造者和真迹创作者之间的对话,探讨关于人 艺术品 艺术家 等话题。这也是最后一步的模糊电影与现实的界限 达成了电影的一种解构 (如果所有的毕加索真迹被摧毁 那赝品谁又能认得出呢 对于这个思考 感觉可以用《艺术的故事》里面的话回答 “没有艺术 只有艺术家” )。电影的结尾彻底抛开了电影,走进了现实,但电影中的现实又是什么? “a fact of life. We’re going to die.”
这是一部纪录片,却又不单是一部纪录片。这是导演Orson完成的最后一部电影。全片以一席黑衣的魔术师(Orson本人)引导全局,掺杂了戏剧甚至是魔幻剧的元素在其中,编辑的很绚很有意思。
故事主线是二十世纪著名的造假大师,匈牙利画家 Elmyr de Hory。Elmyr也是个传奇人物。他在巴黎学画期间刻苦创作却默默不得志。虽然他的创作毫无名气,但他的模仿能力无人能比。于是,生活陷入困境的他,转向辉煌多金的造假行业,成为史上著名造假大师。
他一生创造的假画,卖给世界上著名艺术博物馆,从欧洲到美洲,芝加哥到费城,都有他假制的“名画”。他的高明之处,一是他从来都是按照名画家的风格来伪造一副那个画家从来没有画过的画,而不是翻抄某副画。二是他和任何curator,收藏家的交易都是当面进行,现金交易,不留下凭证。所以,最后要不是他自己跳出来承认,都没有人知道那些价值几十万上百万的名画是出自他的笔下。
镜头前面的他,几分钟就能“创作”出一副Matisse,几秒种就能勾画出Modigliani风格的人像,几笔之间就是一副毕加索。而最神奇的是,那些所谓收藏家高手还真信以为真。
纪录片里有那么一段故事,Elmyr告诉一个收藏家,他父亲给他留下Matisse,他想卖出去。收藏家说他对Matisse没有兴趣,有没有一个别的什么画家的。Elmyr说没有。等过两天Elmyr给收藏家打电话,说又在他家宅子里反出来几张那个画家的画,那个收藏家就很出高价收藏了。
纪录片里一再展现Elmyr那种顽皮的个性。感觉整个造假到后来成了他和正经的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的一个玩笑。给他写传记的 Clifford Irving说,他们做实验。把一副Elmyr画的Matisse拿给Curators看,说这是Matisse的一副画,于是那些Curators就评论说这张画多么富有Matisse特色,那些线条颜色什么的就是Matisse特有的。而如果他们跟Curators说那副画不是Matisse的,那些curators就会说是啊,看这线条这pattern,怎么会是Matisse的呢。哈哈~
在巴黎等上层艺术圈子的聚会上,Elmyr优雅机智,风度翩翩。而谁都不会想到这位生活很有品位的老头是个骗子。后来Elmyr被美国等各处通缉,于是他不停旅行躲避追击,最后躲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买了向海的大豪宅定居下来。有个镜头,他的眼睛里似乎闪着泪花,说这怎么又不是监狱呢?
Elmyr的故事是和他的传记作者Clifford Irving的故事柔和在一起的。这个Irving也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是著名的Howard Hughs假传记的作者。而他伪造传记,正是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时期。他伪造的假传记如此轰轰烈烈,甚至连隐居多时的Hughs不得不出来澄清,他从未接受过采访也没有同意任何人给他写传记。
然后故事又搅上Howard Hughs,他也是个传奇人物。那么轰轰烈烈的人生之后,突然销声匿迹。传言他隐居到Las Vegas(真是大隐隐于市啊!)一旅馆顶层的一个房间。于是,侦探一样的纪录片作者侯在旅馆远处,看旅馆顶层一排的白窗帘,猜测哪个房间里会是Hughs。
仅仅这样还不够,导演Orson的情人,Oja Kodar在片中以自己的原本身份加入表演,更为纪录片加了一层神秘超现实的色彩。这个故事的twist在于,在Orson的叙事中,说一小时后的故事会是真实的。而一小时后,Oja的故事开始,她在毕加索门前每天的活动引起了毕加索的注意,于是Oja就成了毕加索最后的模特,毕加索画了28副肖像画。并答应把这些画送给Oja。于是,毕加索最后卖出的这些画是假的。这也正应和了一个猜测。毕加索28副人像的失踪,有一个猜测就是这些画毕加索根本没有画过,是别人也许是Elmyr的仿造之作。
而地道的鉴藏家大概也不会轻轻略过威尔斯在F for Fake的最后一幕借艾 米尔之口向毕加索讲的那番赝品的哲学,尤其是银幕上出现沙特尔大教堂时主人公说的那番话,一片不忍暴殄之心,直与天地生机相接:
[它在这里已经矗立了几个世纪。在整个西方也是人类的最高作品,而它是没有署名的。它是对上帝光荣和人类尊严的赞颂。……科学家一直告诉我们,我们的宇宙只有一次生命,你知道,这也许是万物中唯一的无名赞颂。我们选择的这座深沉的石头森林,这首史诗般的圣歌,这种欢庆的气象,这篇宏伟的赞美诗,当我们所有的城市都回归尘土,它还屹立不倒,标志着我们曾经走过的路,见证着我们内心的深意……
我们用石头、颜料、印刷制成的作品,也许数十年或一两千年还依然不坏,但是还会毁于战争,或最终化为宇宙尘埃。无论成败真伪,无论珍宝 赝品,都逃不过这一命运。我们都会灭亡。因此,要怀着善心,把死去的艺术家从过去唤醒。]
所谓天地间之宝物,当为天地间惜之,切虑久而泯没,珍而弆之,以与天地间乐育者共之;这是一种特殊的爱:原本从占有的欲望出发,现在又回到了爱的本身。这是神赐予我们的至爱的真意,也是真正鉴赏家的心意。
累。
这是一部关于欺骗和诡计的影片。
我從不給紀錄片評分數。這樣說你們就懂了吧?
這個片子太有意思了,得再看一遍。reality is but a fake fake?
看过奥森·威尔斯的5部作品,每一部都有惊人的创意,这就是天才,不必重复自我,永远超越自我。赝品,是一个模仿大师的故事,也是标准与人心的故事,更是戏谑与审视的故事。影片像是一个马赛克拼贴的作品,而贯穿其中的是艺术创作的魔术和对真相的无休止的追问。
剪辑甚赞
《赝品》从内容到叙事到形式都游移于真假的界限之间,故事与故事穿插,人物与人物交错,不仅是电影剪接技术的一个新台阶,更是纪录片的一种新可能。
fake exists not as an opposition to real, it exists only because of the capital market. 但我最想说的是,欢迎大家去纽泽西参观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大恐慌的纪念碑!
很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但是整部影片对于不是太清楚当时情况的人有点点混乱,但是像是一部极好地辩论,导演像是在讲述一件严肃的历史事实却又用以很戏谑的台词和镜头,不停重复着“it is beauty, but is it art?”站在新的角度从新思考,不知道导演看到今日的大芬油画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记得我刚说的是下面“一个小时”说的都是真的吗 刚才那17分钟可全是假的
这部电影是真的还是假的
伪造者的超级传奇——毕加索你完了
有點散漫的紀錄片,但是很有趣~
A / 同样也是一种“元作者电影”。关于“伪造”的虚实之辨其实是奥逊·威尔斯早已不断进行的提炼了。倒是影像上的进一步转变着实令人欣喜:如何通过剪辑将各种立体的扁平的、开放的封闭的空间贯通?如何营造不同于以往叙述性的以人物为核心的雀跃节奏?这大概才是从《审判》到《风的另一边》中真正令人目眩神迷的实验。
奥逊·威尔斯最后一部由他本人完成的电影。1.一部让人眼花缭乱的论文电影,打破纪录片与剧情片界限,反思艺术的真与假、原作与赝品的区隔。奥胖将BBC纪录片素材打乱重组,加上自己的串场叙述与表演、少数新拍照片或视频。前一小时信守承诺将影像基本建立在真实素材与事实上,之后便悄然利用剪辑的库里肖夫效应与不可靠叙事戏耍观众。2.一个充满自反与套层的影像游戏,任观者在无尽拼贴与扮演之迷宫中泥足深陷:艾米尔创作赝品,欧文采访并写成[赝品]一书,莱辛巴赫拍出纪录片,奥胖再重新创作出[赝品]一片……3.首尾呼应的硬币钥匙(火车进站开篇)&大变活人戏法,致敬卢米埃尔开创的幻想与游乐电影传统,奥胖则过足了癫狂表演与魔术师之瘾。4.UFO与火星人入侵的电影片段移花接木。5.毕加索:艺术是一种谎言,一种让我们意识到事实的谎言。(8.5/10)
多棒啊,巴布罗毕加索,奥讯威尔斯,还有那个伪造艺术品的艺术家。
奥逊威尔斯永远是这么装逼
直呼卧槽!又是一部关于元电影的作品,层层嵌套叙事,想不明白的真假关系,在探寻Elmyr赝品画作的价值中提问艺术的真谛。站在镜头前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和观众对话的奥逊威尔斯,也是在试图打破影像的可操纵性,甚至go so far to 保证“这部影片的第一个小时都是真实的” (or is it?)。对Elmyr(赝品的始作俑者)的作品的伪造让人直呼好家伙禁止套娃,Elmyr和Clifford Irving的关系——后者甚至有时候喧宾夺主——恰恰是画家们和Elmyr关系的镜像。奥逊威尔斯本人在嵌套式的结构中穿梭让观众晕头转向:究竟什么是“真的”?艺术的价值取决于什么——作品的真假、罕见程度、还是狗屁专家的意见?打破常规的剪辑和对footage的重组让影片彻底变成一场游戏。与阿巴斯《特写》、《合法副本》媲美,个人纪录片前十。
奥逊·威尔斯真会玩儿!
说实话我没完全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