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HD国语

主演:李立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至精至诚的心意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中国人展示个性,确认归属,构建文明,理解和把握着世界的奥妙。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继续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镖行天下前传之虎口夺镖情书 1995恩情三个基督挖人行动1899第一季七煞义盗娇娃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鬼灭之刃 初高一体!! 鬼灭学园物语 情人节篇“白”热:A与F的起与落幸存者:卡加延第二十八季缚爱之约第一季生命之轮登月背后的真相第一季黑暗来临狙魔女杰第一季最强仙尊陈洛轩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疯狂的爱2014掠杀者航拍中国第一季降妖伏魔之定海神针绿箭侠第六季花田喜事1993

 长篇影评

 1 ) 一滴口水都没流,弃之可惜,食之又无味

大年初四,是恭迎灶神的日子。

比灶神更重要的是,13亿中国人嗷嗷待哺、翘首以盼的《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了!

节目组特意选在这天播出,着实是讲究人。

我等烫壶小酒,摆点下酒菜,准备好擦哈喇子的纸巾,坐等央视爸爸8点开播。

之前有传言说这季的配音换成了老狼,我还在忐忑是否能跟上狼哥流口水的节奏,只见这头传来了李立宏老师的小嗓音。

好样的!还是熟悉的“自带音效”!

5分钟过去了,李老师的声音愈渐冷漠无情,这显然是没有把我们李老师的舌头撩拨起来啊。

从声音中,就听出了李老师的冷淡——“配完没,我想下班,我一点也不想吃这些东西。”

再一查评分,完了,今早上已经骤降到7.6,舌尖系列可从来没掉过8大分。

这是要凉啊。

不怕,莫慌,就不信我大中华美食还能满足不了我等猪精的过年胃。

要说第三季,拍摄确实有难度。

第一季展现了中华各个犄角旮旯的诱人美食;

第二季探讨了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温存关系。

好看的,能拍的,基本都涉猎到了。

第三季到底要拍什么?

导演刘鸿彦说,就是要——

拍出中国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的样子。

换做我们的话就是,论我们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第三季一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是——

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节气和融合。

万众瞩目,开篇主题为“器”。

这个立意倒是很好,器材为食物的源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节目中展示了刀、锅、灶、笼、案、坛、盘等各式器皿,以及古老的食物制作方式。

中华千年的烹调术本可以侃侃而谈,但结果除了用七个孔同时烹制七道菜的七孔穿山灶让人印象深刻,其余都是匆匆一瞥。

讲器皿,难勾起食欲,可以理解。

到了第二集的“香”,终于得将一首《凉凉》送给节目组。

据说,《舌尖3》在准备时,踏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115处地方,采访了300多人,涉及400多种美食。

然而,400多种美食最终为我们筛选出的是天天见的——

串串、麻辣烫、煎饼果子、胡辣汤。

这几种已经是根植于全国人民味蕾的全民食物。

人人都知道它的好吃,但节目组依然大力出神迹,拍得一点都不好吃。

让人气得想拍死摄影师。

上两季中,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从微观角度完美展现美食精髓,特别勾人。

而这一季,镜头拉得贼近,近到让你无法呼吸,自觉弹开。

食物的雾气遮挡镜头、镜头虚焦再转清晰的瑕疵,随处可见。

食物制作的剪切混乱仓促,失去慢食物的主题节奏。

整个两集中的剪辑都很混乱,从前是天南地北,都始终在主题线上。

现在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整个外包装都看得让人很难受。

尴尬的无人机航拍、错位的人物采访镜框、DV水平的高对比度、慢速镜头直接放慢帧数,造成不美观的拖影。

这样粗糙的摄影、剪切,致使食物美感全无,灵性全无。

网友吐槽得就十分贴切——

已经不像纪录片了,改个名字叫乡村美食大发现可以直接上cctv7了。

谁能想到,舌尖上的中国能沦为农业频道的质感。

居然有一天看舌尖上的中国,能一滴口水都没下咽。

不止于此,舌尖三作为央视出品的大IP,居然还能有历史错误。

片中介绍一条小吃街,“西安的回坊在唐代就已成型,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的格局。”

唐朝时期,这里还是皇宫城禁地。

这就是节目组一直宣扬的,历经10个月的摸爬滚打做出的精品。

去年十月,央视的离职大潮也带走了《舌尖上的中国》原总导演陈晓卿——

即日起从央视离职,有给他寄好吃的,别再寄到光华路了。谢谢。

陈晓卿带走了《舌尖上的中国》大部分创作团队人员。

今日看来,他还带走了舌尖的美味、舌尖的教科书文案、舌尖的经典配乐。

更带走了舌尖的魂。

当初那幅以肉花纹作山的画报中的灵气与意境,已然全无。

这个开创了现象级纪录片的先河,帷幕至此落下。

舌尖以食物为窗口,看人情,看风景,看中国。

而舌尖3正好将这个窗口封死。

拍匠人精神,自己技术粗糙,倒是拍出了电视购物广告。

真的是很丢人了,央视爸爸的综艺何曾砸过手?

舌尖的魂就在于它的朴实无华,渗入人心的温热治愈感。

是每日三餐,一粥一饭。

是馋死我们的雷山鱼酱;

是姥姥做的西瓜酱;

是爸爸给女儿辛苦捉来的跳跳鱼;

是养蜂夫妇在路途中做的家乡豆花。

更是每集结尾,那一张张质朴温厚的笑脸。

而这一季的舌尖魂,只剩下那一句“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无言的温热被一语说出,风景煞得全无。

就像网友说的,他们是真的编不下去了——

当受访者能对着镜头说出“爱,是最好的调味料”的时候,你就知道导演是真的编不下去了。

舌尖3,已成为春晚之后的剩菜剩饭,弃之可惜,食之又无味。

我们还是乖乖重温前两季吧!

 2 ) 看了《舌尖3》,我十分想念陈晓卿!!!

三张图看懂舌尖的进化


正月初四,恭迎灶神的日子,央视隆重端出了观众期盼3年多时间的《舌尖3》。

与《舌尖1》开播时打枪的不要、放炮的不要、悄悄的干活不同,《舌尖3》开播前这宣传声势,我的个乖乖,又是新闻发布会、又是开播仪式、又是倒计时,一看就是正宫娘娘生的,都快赶上《月子》出版时的壮观场面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此处宜配宋丹丹老师的纯正东北腔)

虽然知道陈晓卿去年10月已经离开央视,《舌尖3》跟他毫无关系。但心理上多少还是有点预期,毕竟正宗央视血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新台长刚上任,纪录片频道总要献礼嘛!万一拍好了呢?

一大帮吃货早早守在荧屏前,自备纸巾、手帕,等着看美食、流哈喇子。没想到哈喇子没流出来,反倒被种草到淘宝上去买章丘铁锅、银杏砧板、淮阳菜刀……

看了第一集《器》,我想说:《舌尖3》和《舌尖1》之间,差了100个《二更》……

但是……等等……且慢定论,后面还有7集,万一有改观呢?

看了第二集《香》,我想说:陈晓卿转身之后,《舌尖3》跳崖式滑坡……

算了……等等……万一峰回路转了呢?

看了第三集《宴》,我开始爆粗口了:这特么拍的什么玩意儿啊???陈晓卿老司机辛苦养大的孩子,被你们糟蹋成这模样,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看了第四集《养》,我哭了:这帮人心里有数,《舌尖3》明明就是按照质量从高到低播出的,起点本来就矮,后面几集你更不可能指望了。

豆瓣对《舌尖3》的评分从最初的8.0,下降到目前的6.0。估计到8集播完,能保住5.0就算谢天谢地谢陈晓卿了。

央视有个辞职的记者张景,自己找了2个外行摄像师、录音师,拍了部《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都是8.8。

最冤大头的应该是花1.18亿重金冠名《舌尖3》的所谓正宗法兰西血统某阁葡萄酒了。2014年就拍下冠名权,一切宣传营销行动暂缓,期待《舌尖3》问世,然后一夜之间引爆中国餐桌。

正常情况,《舌尖》系列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偏偏《舌尖3》是哪吒转世,殷夫人怀孕三年多,最终生下一个肉球。

更滑稽的是,孩子问世后,意料中国人品着红酒吃美食的场面没有出现,大家都去淘宝抢3万6千锤的章丘铁锅,就没有几个关心葡萄酒的。

当然,大家彼此彼此,山寨货牵手李鬼哥。你以为是唐伯虎笑点秋香姐,盖头一掀开,其实是对穿肠扑倒石榴姐。

让我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身份,来浅度分析一下,《舌尖3》是如何走向末路的:

从《舌尖3》各集的取名就可以看出,总导演心中一直没有清晰而明白的主线,最初宣传出来8集片名为《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时节》、《融合》,确实又土又直白。临到播出了,突然又改成《器》、《香》、《宴》、《养》……少个字就能显出雅吗?一个“香”来概括“小吃”,长脑壳没有?四川泡菜、河南胡辣汤,如何可以用香来形容?推而广之,长沙臭豆腐怎么办?是不是要被你们从小吃界开除。

《香》中的西安水盆羊肉,是被网友诟病最多的一道美食,主创团队的各种不专业、不敬业,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陕西最正宗的水盆羊肉,非片中的做法。地道的水盆羊肉需配两饼,讲究一盆两吃;一碗羊肉也并非仅仅三片,而是随客人的喜好多多益善;吃时还要搭配小菜、生蒜、油泼辣子等,回味无穷。片中的水盆羊肉店,在西安人看来,不过是忽悠外地人的游客店,只是不知为何把央视专业美食导演忽悠过去了。

其次,片中说西安回坊于唐朝时成形,是重大的史实错误。唐朝时回族尚未成形,何来的回族聚居区?

最后,大合影中居然出现了极端宗教服饰。这难道不是国家级电视台应该回避的低级错误吗?

类似的专业常识错误比比皆是。李立宏老师说麻辣烫的时候,镜头给的是钵钵鸡。外地人弄不懂火锅、串串、麻辣烫、钵钵鸡、冒菜倒也罢了,你是美食专业纪录片,你都弄错了,今后谁来还我大四川麻辣烫业界千古不白之冤?

李立宏老师说河南胡辣汤的时候,画面出现的是四川乐山嘉阳转圈圈的蒸汽小火车,观众今后岂不是到了嘉阳,要问农家乐老板来两碗胡辣汤?

用8分30秒的超长篇幅来讲诉煎饼果子的故事,讲清楚了的是一个下岗再就业的励志故事,没有讲清楚的却是美食煎饼果子,摊煎饼的镜头不超过10个,天津人都看不下去了。红姐成名之后,天津城管、工商、食药监、税务的问题来了,你说这样的路边游摊是取缔还是不取缔呢?

镜头、画面、剪辑大失水准。虽说聘请的荷兰摄像大师,但画面却并不高明。用光质感差,暗处噪点高,老是弄掉帧的慢动作,素材重复率高,剪辑超级乱各种跳……后期调色严重偏差,以至于包子褶都看不到,你究竟拍的是包子还是元宵?总之,教影视拍摄、剪辑的专业老师,可以从中挑一大堆镜头,用于教学中的错误范例。

炫技、摆拍、装逼现象在《舌尖3》中犹为严重。《器》中的“瓷器大师”,从装扮到谈吐,浑身透露出一股子“XX大师紫砂壶”电视导购的铜臭;玩花打四门的大厨,炫技炫得太过,剧组特效经费估计都花在那个画面上了,结果端出来一碗莫名其妙、味道都不知道的炒白菜;《宴》中玩文化宴的那帮子所谓文人,隔着屏幕都能闻出一股子酸味、腐味、馊味。

《香》中,学医学、拿手术刀的女婿,入赘至乐山干起了麻辣烫炒料手艺,镜头中满满的都是他不乐意、不愉快的郁闷表情。导演们千挑万选,就选出了这么一个麻辣烫文化的传承者?你确定不是来黑我们大四川的吧?另外,那个叫黄鹤的导演,你必须给我们解释清楚,什么叫无色无味的竹签?透明的,还是闪亮的?……你确定不是那个江南皮革厂倒闭后,带着小姨子跑了的黄鹤吧?

《宴》中,一个大人骑摩托,带两个孩子在农村山路的镜头,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央视播出,该段落还美其名曰教孩子们学习传统中华饮食文化美德。最基本的交规都没有学好,谈何美德?你确定交警蜀黍没有意见吗?

质量下去了,广告倒还上来了,短短40多分钟的纪录片,硬生生插进来四段广告。怪不得电视台现在重视拍纪录片了,电视剧中不准插广告,纪录片中无所谓。

《舌尖3》总体来说,形式大于内容,包装强于美食,乏味多于真情。想学陈晓卿老师,借美食而煽情,可惜煽得不真挚、煽得不专业,未煽动他人,自己反倒被骟。

没有一颗热爱美食的心,没有对中华美食文化的深度研究,没有追求极致尽善尽美的专业精神,再多的努力都是白搭。一群不热爱、不钻研、不品味、不传承美食文化的导演们,哪怕绞尽乳汁,又如何能够将观众的味觉和食欲真正撩拨起来呢?

《舌尖1、2》系列美食纪录片,多年来在观众心目中积攒下来的金字招牌,靠的不是炒作包装、不是买热搜、不是请水军、不是刷豆瓣,靠的是真诚热爱,靠的是业界良心,靠的是工匠精神,靠的是一腔热血。

陈晓卿团队也许不是中国拍纪录片最好的团队,但是拍美食文化,他们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就这样一个打着陈晓卿深刻烙印的纪录片,一旦离开了陈晓卿,无论谁来接盘,《舌尖》又如何拍得出那散发着浓郁乡愁、饱含着亲情温暖、浸润着传统习俗、滋养着厚重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味道呢?

大师远去,请勿画蛇添足;观众明白,切莫狗尾续貂。

但愿今后不要再有《舌尖4》了。

 3 ) 披着纪录片皮的伪科学宣传片

看完5000米接力换台看舌尖瞎说,发现第三季养这集真的是瞎说八道阿!所以必须要来长评打低分了。

首先,说中国人生病了,要改变膳食,ok这个我认,但你切一盘蓑衣黄瓜跟观众说黄瓜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你在搞笑?黄瓜除了水分就是纤维素还有不算出众的剂量的vc,而且这货含抗坏血酸氧化酶,破坏vc的,这就是为啥前两年有声音黄瓜不能和西红柿同吃阿。

第二,那个什么冰糖黄酒蒸蛋,是放在普通锅的屉上的,说水蒸气保持60°C,请文案走点心好么?60°C给我出个可见的水蒸气试试。另外珠穆朗玛峰顶峰8848米水的沸点是72°C,文案中所提的高度应该活不了人。

第三,“煲汤”,这一部分做微商卖汤的那个主角姑娘她爹就痛风,广东地区是我国痛风高发区,喝汤多是病因之一,注意是之一。另外因为广东人煲汤用各种草药多,广东地区也是肾病高发区,微商卖汤姑娘之前的山东妈妈各种放草药祛湿这那,真是不怕把家人肾吃坏了。

第四,山沟沟里开头就说常年缺少医疗资源,这些村民们各个药食同源,那么请你先把厨具收拾干净了再来说养生。另外找村民问些什么祖传的医书“我不告诉你”问个这是什么草药“我不能说,就指着这个做生意呢”充分凸显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敝帚自珍,自己一知半解不说还怕别人学去饿死师傅,多少祖先的智慧科技发明是这么丢的?当然这些草药鬼知道有没有毒、毒性物质含量多少。

第五,中医药大学的美国华裔留学生,自己制作化妆品,化妆品最起码的上色好看的功能我就不说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但有没有考虑自制化妆品的细菌超标问题阿?自制化妆品保质期你是没办法掌握的,不能等性状变了再说“哦,应该不能用了”那会儿就晚了。我们可不可以宣扬一下工业化生产的好处,别净鼓吹小捯饬怡情的手工制作的功效?

第六,中医药大学的本硕博连读研究生期待自己的药膳能使化疗的母亲痊愈,可不可以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有点正确的引导了!你靠羊肉汤、蛋黄山药粥敢期待癌症的妈妈痊愈?小伙子你真的不是坑妈的么?这条我刚才在知乎看到有朋友的答案里说后来片子里说小伙子是期待他的药膳可以减轻症状,但我没留意到这句话,大概其就是因为一直沉浸在震惊当中吧…

这一条吐槽原本有一段关于对蛋黄的名字吐槽,后来有朋友指正鸡子黄是蛋黄的中药名。我把原文和昨晚睡前修改的部分放到文末,免得有人觉得我和第一位留言的朋友莫名其妙。再次重申,现在已经不吐槽鸡子黄的说法了。感谢看了这篇长文的朋友,也感谢提出建议的朋友们。

太心疼电视机前没有医学常识/生活常识的观众了!(尤其久病缠身病急乱投医的老观众),央视纪录片如果是走这种不去伪不存真的路线,可真是不敢让家里的父母看电视了。

以上内容顺序及文案内容可能记忆有所偏差,诸公海涵。

*关于鸡子黄的原本吐槽:““还有文案能不能好好说话不故弄玄虚,“鸡子黄”不就是“蛋黄”么?!你说鸡子黄就高级了么?(原文)”——“这个后来有朋友跟我说鸡子黄是蛋黄的中药名,大概我觉得别扭就是在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并不严谨的纪录片里突然出现了中药名有点跳戏。(昨晚睡前修改补充部分)””

感谢点赞、“喜欢”的朋友们,第一次在朋友圈以外的地方得这么多点赞,感恩!

 4 ) 你必须知道的药膳跟食疗,舌尖三没告诉你的风险

看到《舌尖上的中国3》这一集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这个节目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

以“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为主题的第4集,不遗余力地鼓吹药食同源,饮食养生,不仅捏造诸多毫无根据的论断,更要命的是,毫不谈及这背后的健康风险,可能造成的恶果连连。

最开始出现在这一集的食物是蓑衣黄瓜,然后,解说词就给出结论:黄瓜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新生代新。

或许你已经看过不少养生节目,但可能还是继绿豆、茄子之后,第一次听到给黄瓜这么高的评价。

不知道这样的论断,依据从何而来。也许是无中生有,也许是捕风捉影。

根据我做过的科学报道,接触过的流言,能想到的一个简单逻辑是:编导也许是看到哪条科学新闻,把像黄瓜这类食物里的某一丁点营养成分,与该成分在实验室或者小鼠身上展现出来的可能效果,混作一谈。

总之,解说词脑洞一开,挂构成“食物治病”的美谈。至于什么成分、剂量和有效性的关联,动物实验和人体实践的区别,通通省略。可问题是,你又不是商家,何来推销自信?

这跟张悟本的绿豆汤治百病,又有什么区别?

在舌尖3这部片子里,各种养生神论都冒出来了。连食物原材料,也弄出个元气。

元气是什么?生物和化学书里有介绍过吗?补了它可以延年益寿吗?

有位豆瓣网友就说了:为什么总是要补气啊?我又不是轮胎。

舌尖3里类似的纰漏和玄学论述,比比皆是。

这不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是舌尖上的养生堂。

剧里的传统食物和食疗方子,为了包装它们的健康效果,用上了“免疫力”这样的现代词汇。一些明明可以自愈的疾病,其治疗功效,也推给了一些在当地民间流行的茶饮。

如果只是夸大功效的食疗,那也就罢了。可事实上,药膳同源,食疗其实也是有风险的。这一点却在舌尖3的剧里避而不谈。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药就是药,食就是食。你要是有病,就治病。你要是没病,就别乱吃药。

药食同源的这些原料,或许可以认为,它们处在药和食的两端光谱的中间地段。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那么,药食同源可能就是处在灰色的地带。

可是,灰色地带,问题也重重。

比如,舌尖3里鼓吹鱼腥草,说它“补养身心”,可是近年来,随着中草药曝出的肾病问题,这味食物也被怀疑跟肾脏损害有关系。

鱼腥草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甚为风靡,但它其实含有一种叫“马兜铃内酰胺”的物质,可能损害肾脏。

马兜铃酸是已知最强的致癌物之一,有肾毒性,并可以导致肾癌等多种癌症。马兜铃酸进入人体,会代谢生成马兜铃内酰胺。尽管鱼腥草所含的集中马兜铃内酰胺,跟目前发现的毒性最大的那种马兜铃内酰胺不同,但它们的毒性机理可能类似。

如果一味地鼓吹鱼腥草的好处,当做食疗药膳天天进补,那么吃出问题来了,谁负责?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是药三分毒。

既然药食同源,那这些可为药的食,是不是也隐藏着三分毒?我们又该如何控制这些“药食”的摄入,对它的安全和有效性做到可控?

这其实是一段混乱的光谱。

对于食物,人们追求的是,填饱肚子,满足味蕾。对于药物,人们追求的是,治病救命,保障健康。

我们如果对这种药食同源的疗效抱以期望,那么也要准备好因为难以把控而品尝恶果。

药食同源,胡乱吃出的恶果,其实在舌尖3里也若隐若现。

很多人都知道,老火汤里嘌呤高,长期食用可引起痛风。这几乎算是医学常识了。

片子里有位煲汤的广东女性,她的父亲痛风。而痛风嘌呤高,其父亲居然还在考虑喝煲了三个小时的肉汤。这可能加重病情。

事实上,这种痛风的起因可能就是因为喝汤太多,嘌呤太高引起。

南方地区迷恋传统草药煲汤的问题不止于此。随着很多中草药被发现可能损害肾脏,像广东省的肾脏发病率长期排名全国前列,就被怀疑可能跟中草药煲汤,以及凉茶泛滥有关。

台湾地区的民众同样热衷药膳跟食疗,甚至可以说有过之无不及。其传统医学观念影响深远,且没有受过政治运动的冲击,中医也被纳入全民健保系统,民众接触中草药广泛。

很可能就是因此,台湾的肾病发病率高发,才成为“世界洗肾之都”。

然而,舌尖3的这一集一直热衷介绍“药食同源”,但关于毒性和风险,却一个字都没有提。

这一集里隆重推出了“草药炖猪脚”,但在网上一搜就可以发现,除去像当归这样用得广泛的食材,很多地方,民间食用另类的“草药猪脚”,而中毒已经成为高发现象。

这种药膳中毒的情况还有很多。每逢秋冬,云南部分地区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草乌、附片等乌头碱类中药进补的传统,近年来曾发生多起中毒事件。新闻报道,2015年9月8日,云南省宾川县村民邀请亲朋食用草乌炖猪脚,导致27人中毒,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2016年秋冬季节昆明有25人食用草乌中毒,云南省就此专门发布过药膳中毒预警。

这样的悲剧,有些是坊间未能正确使用或者滥用导致,有些则是无法识别准确的中草药,误用其他药材引起。

舌尖3这部片子自己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把有毒的植物搬上了餐桌。网友指出,舌尖3当中一集,把有毒的南天竹(南天竺)剪下来放在餐桌上。

我过去做《大陆中草药肝损害调查》报道的时候,曾听很多肝病医生谈起类似的例子。比如,拿一味叫“土三七”的中草药泡酒,吃出一种特有的严重肝病:肝窦阻塞综合征。这种肝病的住院死亡率超过10%。绝大部分病例是患者喜欢用土三七泡酒,并长期饮用导致。

更广泛的,比如号称能够乌发的何首乌,作为药膳的后果。何首乌煲鸡汤的方子,网上到处都是。在传统医学的认知里,何首乌的毒副作用一度长期不为人知。

由于坊间传言何首乌能够乌发,进补,或延年益寿,很多人喜欢用它来煲汤,碰上像孕妇生产,或者白发者求药的情况,更是肆无忌惮地食用。

然而,分辨不清楚生首乌和制首乌,胡乱食用,这种药膳的后果是,可能导致吃出严重的肝损害,最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急性肝衰竭,迅速丧命。

这种情况,在迷恋中草药的台湾地区也时有发生。

就在刚过去的2017年年末,台湾媒体还报道,冬令进补食材何首乌多年来竟未经台湾的“卫福部”核准用于食品,而坊间的何首乌鸡汤餐厅和宅配熟食包,都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

台湾卫生部门的中医药司科长陈聘琪指出,何首乌用于食补前须经炮制,否则吃下肚恐腹泻、腹痛,加上何首乌与具肝毒性的中药黄药子外观相似,误用风险高,因此未将何首乌纳入得提供食品使用中药材。

现在考虑到民间传统和食补需求,台湾的专家会议一直在研究如何开放何首乌用于药膳。问题是,如何有限度地开放何首乌用于药膳,比如适用哪些料理、剂量多少,这些细节都有待评估。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舌尖3大肆宣扬食补观点,真就不能忍了。

作为一家影响力巨大的全国媒体素有口碑的一档节目,有多少观众能够判断它是不是信口胡说?又有多少不明真相的观众可能因此盲目食补?

片子里的所谓药食同源,一些食材疗效有什么文献依据?有什么实验依据?它并没有给出,看上去只不过依据坊间传言,道听途说的东西。

更令人担心的,就是上面反复提到的食用风险了。热捧“药食同源”,“乡野草药融入家常便饭”等观念,却毫不提及安全风险,这难道是要鼓励食客们去当试药的小白鼠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凤凰Weekly”)

 5 ) 极其不严谨的纪录片,不对应该叫臆想片

作为美食爱好者,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真的太太太不严谨了!!!各种张冠李戴错误百出!昨晚的第二集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不说(钵钵鸡、麻辣烫、串串、冷锅串串真的都有明显区别,各地区别不一样而已,请乐山的同学不要再争啦),还把起源于宜宾双河葡萄井的凉糕(这是有文史记载的也不要再争啦)说成起源于乐山;西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形成的回民坊一杆子戳到唐朝就有了(先不说唐代有无回民,就这个地点而言,这里是唐代政治运作中枢唐代“国.务院”尚书省和中央警卫局十六卫之左武卫、左骁卫等机构所在地,想想可能不可能 ),这是篡改历史啊亲!!!明明起源于渭南的水盆羊肉也成了白帽子的。做纪录片是靠百度的嘛!!!这样的严谨度还敢做美食人文的纪录片,央视也快凉了吧!!!

新增:乐山那家串串店当家老板是强奸犯(环球日报已报道),节目组把他美化成了为爱放弃从医的上门女婿。

(楼里带脏字的、不看完整就片面回复的、同一个论点回复太多不相关内容的直接删。)

 6 ) 不合格的拙劣制作

仅从对水盆羊肉、西安回坊等不实的史实的呈现就可恶至极了!传播了极端思想与错误的价值观,第2、3集里出现的乡贤、宗族、人身依附、极端宗教服饰等等,能不令人心寒?

拿奢侈豪华的文人宴席的复原能和第二季的《三餐》、《家常》、《心传》比吗?缺乏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反而主线散乱,令人觉得很是莫名其妙的。

 7 )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了家常就没有了魂

徒有其形而无其神的拙劣之作。

舌尖上的中国,是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的做黄馍馍的大爷,是落日下伴着虾膏虾酱的郭奶奶,是和母亲学做泡菜的北京上班族姑娘,是被咸鸭蛋难倒的国际名厨,是自创一道新“妈妈菜”的李婆婆。正如我妈妈看到老黄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以前你外公就是这样去卖东西的,勤劳又正直”;我爸爸看到向导的姨妈拿泡菜做饭给他吃,忍不住去家里的坛子里找了一点酸豆角出来吃,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

而不是炫技般翻动铁锅的鲁菜大师,不是说着爱是最好调料这样的鸡汤的川菜大厨,也不是千里迢迢带豆参去德国的陶器设计师。就算是拍大厨,真正动人的也不是大厨菜,而是大厨身上的人情味。国际大厨也会做不好朋友聚会餐桌上的咸鸭蛋,阿哲跟着爸爸跑红白喜宴好不容易得到掌勺机会,或是双胞胎刀工和火候的合作。

家常,才珍贵,是最朴素的东西塑造了中国人的味觉记忆,完满了家和故乡的形象。舌尖上的中国,“舌尖”意味着家常和身边,中国意味着美食中渗透的人与人间的关系与情感,以及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

从第一集的两星调高到三星

新的一集开始有了点人间烟火气,做稀豆粉的爷爷笑着对玩闹地孙子孙女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不也是磨这个磨磨”,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和外公,勤劳又慈祥。红姐儿子建个卖煎饼果子的群,跟大学里大家各种水果群,奶茶群,不正一样吗?河南司机去喝一碗胡辣汤,和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长住,都想找一碗正宗的米粉来嗦也没什么差别。

我这样的俗人,看舌尖最大的乐趣,一是看“熟”,二是看“生”。“熟”就是自己吃过的,尤其是爱吃的,一看到马蹄糕(熟梨糕),我会大喊“最好吃的是小学门口那个奶奶做的!”,看到海蛎煎,我会想到和闺蜜因为太大份两个人分着吃的情景。“生”是没吃过的,看着让我有“这个真好吃,我要去吃”的冲动的美食。

虽然比第一集进步了,可还是跑题严重,与其叫“香”,不如叫“传承的香味”,大部分故事是讲一个小店,一门手艺在一个家族中的传承。看完才知道,制作组的“香”主要是香料,中国人的厨房里香的可不止是香料啊!文案,构图,配乐,编排等等,还是7分左右的水平,希望下一集还能继续提高!

白爷爷说“真香”的时候可真可爱,陕西方言说一遍,普通话再说一遍。

——————————

下调至两星。

第三集莫名地没有感觉了,有种无话可说的无力感,总是隐隐有一种炒旧饭的重复感;菜还是新鲜的,但画面总让我觉得不是特别漂亮(非专业人士,个人感性认知,也许不对);李老师的配音是熟悉的,但我总觉得语速变快了(希望是错觉),没有那种悠然感了;人与美食的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但总觉得有点像爱国宣传片。

叔叔侄子,师兄师弟,两个小孩太可爱了!《民间应酬汇编》,一家人都笑了!

——————————

不打算升星,甚至非常想减星。

这一集其实非常“中国”,食疗,食养都是中国很独特的东西。爸爸有痛风,所以煲汤要想办法降低嘌呤这一点,一下子就触动了我。我爸爸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我要任性地夸夸这一点,每个家里有“三高父母”的人应该都能理解家里餐桌对吃得健康的不懈追求。

中国人吃得养,可拍的东西太多了,举个例子,我家特别喜欢吃黄焖鸭,夏天喜欢苦瓜焖鸭,因为清热解毒;冬天喜欢子姜焖鸭,因为吃了暖胃。说到“养”,很多人都能说出一星半点,但是像这集的一样,过多夸大食养的效果,实在是令人发笑。第一集还是大厨出场,只是丢失了舌尖系列接地气的特点,这一集就是直接丢失美食纪录片的基本要求了。

这一集看着看着渐渐有玄学的感觉,像在看一个中国中医药宣传片,还是出去旅游被“骗去”购物点会播放的那种。大学同学在一起煮饭菜的感觉怎么这么假,这么像摆拍呢?一个美食节目,说“做菜是为了拍照”的自媒体和中药口红,是不是太跑偏了。

食之无味,弃之也快要不可惜了。

——————————

降为一星半

这个分标题真的起得随意至极,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东西什么不是“食”?舌尖系列哪怕被人诟病煽情,鸡汤,强行拔高,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这种升华确实让人体味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食”?导演组到底是多自暴自弃才会用这个名字。

苏帮菜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如同白什盘一般苍白,饭桌上有商业互吹的尴尬感(甚至与还原古籍中的食物那个故事观感极其相似)。工程师故事中,大部分美食都如同播放ppt一样的一闪而过,最后给孩子们的松鼠鳜鱼,视觉上非常像旅游团餐。

摔面看起来很美味,可是就如同面煮久了就会失了筋骨变软一样,一个人的故事讲了太久就会没了味道变无趣。纳西菜完全没有体现特点,沦为无色无香无味的庸常,江边辣在我们街头叫做炒牛杂,10元一碗。那位母亲每天变花样做菜上传,真的没有比充斥网络的美食博主高明多少,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位母亲不幸患病就拥有了登上舌尖的理由?

家常不是在家做饭,而是人情味,能把人际情感讲得这么令人看不下去,让人扼腕叹息这个大IP的陨落。坐着采访的镜头的加入真的是一大败笔,彻底沦为无营养的故事片。

——————————

第六集有所提高,升为两星半。

食物的镜头终于增加了,拍食物的方法角度终于多了些(虽然还是以黑布景为主,但是拍荷花酥在油锅里开花的思路,有点前两季的影子了),也终于让人升腾起了食欲,不再如前几集一样,一味的鸡汤煽情,变成中国故事纪录片。

标题为酥,讲得却大部分是面点,还有一些糕,实在是文不对题,直接叫点心比较好。陈勋爷爷一身皮衣,特别帅,爆口的叉烧包真的太诱人了。说到点心,广式早茶真的是点心的集大成者,南北融合,东西合璧,色香味形俱全。就是这一集讲广式点心的比例实在有点低。

但是这一集的配乐的缺点比较明显,尤其是做瓜子酥和蘑菇包的时候,喧宾夺主,没有前两季神融合的感觉。

“把世间万物浓缩成点心,用小小点心承载心意。”这句话可真好。

——————————

降为一星。

又开始用个例的故事消耗时间了!又开始不拍食物了!西双版纳六姐妹,我都没太看清楚食物的模样就切了,这样对得起舌尖二字吗?文题中所说的“家常”,并不是疯狂利用家庭亲情卖惨打广告,也不是在家炒一些看起来就不好吃的东西!摄制组哪怕多看了几遍前两季,多揣摩一下,都不至于拍出这种片子!

那个农场,是明晃晃的反农业科技啊!讲了大半集的农场清炒青菜,一点都不诱人一点都不美味。如果萝卜真的好,不需要放那么多老抽去炒,酱油会盖过萝卜原本的清甜。还有“书是精神食粮,大米是物质食粮”这里,简直摆拍到令人尴尬!二十四节气,说不完就精选一些来说,把一些节气打出来,就提一嘴,什么美食都没展现有什么意义呢?

有两句话恕我不太理解,一是“酸汤虽然酸,但是富含碱性物质”,二是“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期”,浓浓的民科味,看了只剩尴尬和无奈。

这集的题目“生”,不代表“生生不息”,而是令人“生气不止”。

——————————

一烂到底。

正是因为这集有一些文案水平有所回升,结了个好尾,才更加体现出这一季大量植入广告,摆拍演戏,文不对题,贩卖鸡汤的差劲。大篇幅的酸菜广告,类似“油辣椒专治水土不服”这样糟糕的文案,有演戏嫌疑的子女不回家吃饭情节,改编历史地理事实(我说的就是甘蔗),连个结尾都没有的老兄弟创新辣的故事,直到最后才切题讲到真正的“合”菜……失望到底,不觉讶异。

吃了吗,确实是中国人见面最重要的问候语之一。与历史上长期的饥荒、迁徙、分离的有关,这点确实很戳人,中国人几乎人人能吃饱,确实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相比悠久的历史,实在短暂。“舌尖,连着血脉,再遥远的距离都可以用一念相连。” “无论走得多远,食物总是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人的饮食,是为了活下去,也是为了活得更好,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意义。

可惜完全没有拍出来。

 8 ) 腐朽价值观体系下的三流之作

第三集《宴》,倒尽了我的胃口,怒改一星;看了第四集,出离愤怒,只叹豆瓣何无负分。这个导演组价值观陈腐落后,时至今日,仍在鼓吹手工制作、中医神药、自然经济、荒诞礼仪,观其剧拍摄质量,已是问题多多、不忍卒睹;察其剧思想内涵,则是极度空虚,无一足以支撑,完全逆现代社会进步精神而动,真是下作之极!

 短评

啥也别说了,你说导演是毕志飞我都信。

10分钟前
  • 蔡小马
  • 很差

并不难看啊,不懂在骂什么。本来器皿就是饮食的一部分,拿一集来讲有什么问题?有时候真是觉得人们太容易热爱,也太容易厌倦和失望了。另外可能还有品味的攀比吧,只要有几个人开始吐槽某作品不好,立刻跟风者众,生怕欣赏了别人看不上的东西,就显得自己low了,真正客观不带情绪的评论者太稀有。

15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不好意思,不及格,乱,没重点,没审美,没灵魂

16分钟前
  • 林中散步
  • 较差

啥玩意儿?还没花生油广告好看

20分钟前
  • 许之行
  • 较差

严重怀疑是“8848钛合金手机”、“小罐茶”的导演拍的

24分钟前
  • 很差

太不严谨了!各种张冠李戴错误百出!昨晚的第二集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不说,还把双河井凉糕说成乐山的;西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形成的回民坊一杆子戳到唐朝就有了,这是篡改历史啊亲!明明起源于渭南的水盆羊肉也成了白帽子的。做纪录片是靠百度的嘛!这样的严谨度还敢做美食人文的纪录片!

25分钟前
  • anlygissing
  • 很差

真的难看 ,花打四门讲的这么牛逼,结果就是个炒白菜?陶瓷讲了半天,一点吃的都没有?要不叫舌尖上的炊具?就是难看,你讲烹具也要有个度啊,讲完连吃的也不放一点?还有,淘宝已经出现官方卖锅的了。你要说没利益我是不信的动不动就是大师大师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看不懂了

30分钟前
  • 嫌疑犯K的献身
  • 很差

千年回坊?没有回坊的西安是没有灵魂的?汉唐两千年文化、黄土五千年生息没有回回就没有灵魂了?广告不要太多,主题不要偏移,趣味不要太低阿!5.5

34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靠,开场几分钟就想哭,刚吃完饭又饿了麻辣烫 石花膏 水盆羊肉 我的口水!!!看了后面几集真得来改下分数了但画面之精美,色泽之诱人,是没法儿回避的,所以都客观点下分数,好吗

35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最大的问题在于想要在一集中塞太多东西,以致于什么都讲得浅,有点流水账;中国厨师菜刀这一部分第一季就有,第二季变成大刀小刀,现在又变回一把菜刀,来回炒冷饭就是没好好拍点人文气息的东西。想念第一季的开头,新雨过后的云南,李立宏清新不造作的温柔口白下,藏族女孩真挚又诚实的面孔。

3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盼了好久,终于在狗年春节大年初四迎来了舌尖三。看了第一集,满满的失望。前半段想拍出匠人精神,拍得那叫一个糙,没出效果。后半段终于回到菜上,却没有了以往的娓娓道来,清晰的主题和以食物带世情的动人,剪辑、配乐和文案也远不如前两季。满屏的着急,或许此次兵分太多路取材,反而弄杂了。哎……

42分钟前
  • 浇花滴银
  • 很差

哈哈,居然有我家的美食,这种节目把各地美食介绍给全国观众,很有意义!

44分钟前
  • Bless_U
  • 推荐

第一集看完了,文案水平忽高忽低;第一集主题是“器”,偏题严重,吃已经沦为配角;最重要的舌尖标签性bgm居然被舍弃了。不知道这期质量水平是这一季的平均水平还是最低水平,亦或是最好水平?四集弃。本以为看在这个ip的份上舌尖3还能守住最后的底线,那我还何必勉强给及格分呢

45分钟前
  • uhioubj
  • 很差

长安长回区,清真宴…广告私货,钵钵鸡串串麻辣烫不分,陕西的起源安去西安…北京“名吃”长这么大没听说过,哪个版本里都没听过,然后炒肝一个个尼玛全举着个勺儿…第三集您找一炒出来长得跟泔水可以论亲戚的茄鲞说好…穷奢极欲的大户原来好“色香味”里的这色…纪录片要写【实】,已经犯了大讳了

49分钟前
  • 哓迟
  • 很差

水盆羊肉成回坊的了?唐朝居然就形成回坊了,还建在了城中心?纪录片这么不考实还叫什么纪录片,好歹是讲美食的,制作纪录片的人真的实地考察美食了吗?随便百度一下都能知道渭南水盆羊肉吧……对于第二集中的内容感到失望。

52分钟前
  • 请叫我小仙女
  • 很差

第三集恶心到我了?那种破菜需要什么礼仪?奉行程朱理学是不是还要裹小脚啊!我呵呵!

53分钟前
  • 萱然半夏
  • 很差

照这样子就不要叫“舌尖上的中国”了,叫“锅子上的中国”好了

55分钟前
  • 列克星敦的亡灵
  • 较差

大失水准,灵性全无。。文案节奏摄像,个个一塌糊涂。。充斥着广告植入和隐性营销。用爱调味的“大师”,泡菜撕下一块又扔回坛子;一块红烧肉配上高逼格盘子的可能菜价。还有电商的昂贵手工铁锅。。篡改历史,杜撰饮食文化,全株有毒的南天竹大量误导性镜头,给痛风患者饮用高嘌呤的肉汤,三无口红etc

57分钟前
  • 乌龙茶
  • 很差

网友:希望《舌尖上的中国》明白一件事: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既跟血浓于水的亲情没啥关系,也跟五千年来老百姓的勤劳勇敢没啥关系,真正的驱动力只是我们中国人管不住嘴,爱吃而已!不要上纲上线乱套故事了,请诚实一点,我们只是爱吃。

58分钟前
  • valian
  • 很差

预告片里解说配音是老狼就是唱同桌的你的老狼不是林更新不是潘粤明看过正片之后发现还是李老师一头雾水......

1小时前
  • 知不足斋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