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刚看完Mommy还是比较平静,合上电脑就去洗澡了,抹洗发膏的时候一些剧情细节开始往脑海里回钻,想到Steve对着电话留言说:“我难过自己给你带去了那么多的伤害,你值得一个更好的孩子而不是我这样的白痴。” 镜头下他金色的睫毛不停在颤抖。然后就莫名其妙想哭,蹲在浴室地上满脸泡沫混着洗澡水和眼泪,电影最后一幕当他挣开束缚冲向死亡,我宁愿去相信这是选择了自由,就像那段惊艳了众人的展屏,Steven怒吼着:“I am free!” 电影的最开始,出租车里Steven躺在Diane腿上,被妈妈揉着头发补个小觉,或者像那个撩起头盔的金发少年一样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玩曲棍球,这才像一个十五岁少年该有的生活状态。可眼前这是个说话大声到炸耳,问妈妈要烟抽,朝老奶奶做下流手势,不用粗鄙字眼好像就不能够组织语言的问题男孩,他还患有ADHD,容易情绪失控,甚至是暴力伤害。当他凶神恶煞地朝你吐口水,或者将拳头往Diane身上揍的时候,作为观众只能捂眼心想真是造孽,能摊上这么个恶魔也不知道是上辈子得罪了哪路神仙。 就在Steven的调戏被Kyla愤怒反击之后,他居然吓到尿了裤子,缩在一边像个可怜不知所措的小狗般瑟瑟发抖,那一刻作为局外人的观众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也就只是个孩子而已,剥去顽劣成性这层外衣,或者是保护壳吧,他也许比普通孩子还要脆弱,更为敏感。 Steven跟妈妈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到处嚷嚷要找到爸爸的相片,在镜子前套起爸爸的皮夹克,翻到那张爸爸自己制作的满是快乐回忆的CD,Diane被炒了鱿鱼后,他用爸爸的话安慰她; “Grab the future by the balls, fuck the past, in the ass.” Steven帮妈妈擦掉眼泪,告诉她,他们两就像个Team,他会控制自己的毛病然后好好照顾她,保护她。 绿洲的《迷墙》没人不耳熟能详,振奋人心的背景音乐下Diane开始了家政工作,Kyla帮Steven复习功课也很顺利,歌词大声唱着:”Because maybe , you’re gonna be the one that saves me…” 屏幕从1:1扯开成了4:3,我们的视野宽阔了,Steven大声吼着他自由了,Diane和Kyla笑的灿烂,似乎大家都真的得到了拯救。 从Diane拿到诉讼传票开始,画幅缩回1:1,刚刚出现曙光的生活再次陷入一堆麻烦里。片里的服装造型是多兰亲手打理的,Diane的喇叭裤、超短裙和高度夸张的高跟鞋,伴着脸上的浓妆,这品味实在不算高级,她举止也轻佻,总之没有一处符合世俗眼中的三好妈妈,但多兰向我们展示了她是位多么勇敢的女人,不惜代价保护儿子的母亲。 酒吧里的失控,还有那个越雷池的吻,超市里Kyla安慰Steven说Diane不会抛弃他的,他一脸无所谓表示完全不在乎转头却割了自己的手腕,他那么害怕不再被爱。 手腕鲜血直流他却只是问妈妈,我们依然爱着彼此,对不对? Diane回答他,那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了。 但她绝望了,认为送他离开也许才是拯救他的唯一办法。片中的那段蒙太奇感人至深,那是一个母亲最美好的梦,上学然后工作,结婚生子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永远幸福的生活着。这么简单的梦却像这蒙太奇的画面一样朦胧缥缈。 Diane对Steven说一个母亲不会某一天醒过来然后不再爱自己的儿子了,母亲的爱只会日复一日有增无减,孩子才会随着成长而爱意慢慢减退,Because life works that way。 现在我生活在一个离家遥远的城市,我也问自己为什么总想去更大更远的地方见更多的人,生活的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常常在茫茫人海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但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我知道不论今后三更半夜会在哪个陌生的城市醒来,不论有多么孤独,会碰上多少麻烦,也不必感到绝望,因为有个人会始终爱我,即便这世界再操蛋我也永远有路可退,有个家可以回去。所以想告诉Diane其实不是这样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会逐步减少对妈妈的依赖,减弱的是需要感而不是爱,孩子对母亲的爱从来不会减少,永远不会。 如果有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知道TA会一天天长大,注定一点点离我远去, Because life works that way,但我想我不会太难过,因为明白TA也一样不会停止爱我,唯一改变的是我们相爱的方式。我希望自己能竭尽能力做一个好妈妈,像Diane和我的妈妈一样勇敢,我希望我的存在能像一盏属于TA的烛灯,TA永远不必感到孤独和绝望,因为妈妈哪里都不会去,妈妈会永远在这里,永远爱你。
青春是美好的,有着穿过乌云被阳光包裹的希望。可阳光终究匮乏,有些人的青春中恒常不变的,是被阴影笼罩着的残酷现实。
讨论残酷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英国有《去他妈的世界》,韩国有《巨人》和《人间课堂》,美国有《大象》,日本有《坏孩子的天空》,法国有《四百击》,中国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以及,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独具个人特色的真挚之作《妈咪》。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Mommy
导演: 泽维尔·多兰 编剧: 泽维尔·多兰 主演: 安娜·多尔瓦尔 / 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 苏珊娜·克莱蒙 / 帕特里克·华德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4-05-22(戛纳电影节) / 2014-10-08(法国) 片长: 139分钟 又名: 亲爱妈咪(台) / 慈母多恶儿(港)
16岁写下剧本,18岁时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斩获戛纳电影节三大奖项。
26岁成为该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年轻的评审团成员。
他就是“戛纳亲儿子”——泽维尔·多兰。
多兰本人和他的电影的都给人一种忧郁的文青气质:
悠扬的慢镜头、痛苦的情绪、缓慢的节奏、人物之间的长对话、艺术性强烈的色彩与构图等等,颇有王家卫的电影的感觉。
《妈咪》是他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故事讲述一位单亲妈妈和患有多动症的儿子史蒂夫之间的故事。
故事开头,单亲母亲戴安到拘留中心把儿子史蒂夫接走。
她的儿子和三个伙伴在咖啡馆纵火,导致一个孩子烧伤住院。
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次保释这是给史蒂夫的最后一次机会,政府将颁布新法律, 如果父母无法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负责,则需把孩子送回拘留中心。
母亲戴安告诉工作人员:“我绝不会把我的儿子送回去。”“我知道你们的伎俩。”。
母亲没有学历,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社保。
她的所有缺点都被史蒂夫继承了——心情好时像天使,心情不好时疯狂又暴力,极端时处事和魔鬼无异,孤独时又脆弱如孩童。
这对母子的人物色彩都非常强烈,两人的相处模式也是相爱相杀。
听到儿子心碎地说:“我连垃圾都不是” ,母亲安慰他:“你当然不是垃圾,当然不是,你是一个王子啊,亲爱的。”。看到儿子被律师扇了耳光,母亲也会以眼还眼替儿子出头。
她爱他,但这爱是糟糕的爱。
受母亲影响,史蒂夫患有多动症,满口脏话,举止粗俗而有趣。他热爱音乐,有些无赖,却也不失天真稚气。
听到母亲被司机辱骂,儿子会狂怒暴走;看到母亲哭得像个小女孩,他会给她擦眼泪,承诺她:“我要照顾你,我要保护你。”,眼神是清澈见底的温柔。
他对母亲有着极深的爱与依恋。
然而每当出现矛盾冲突时,两人第一时间都会唇枪舌剑,互相伤害。
史蒂夫把不知来历的项链送给母亲,满心欢喜得到的却是母亲的怒斥,气急败坏之际被母亲误伤。
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真挚情感来自多兰的亲身经历,再加上演员舒适自然的表演方式,让观众联想到自己家庭中交流的壁垒与隔阂。
暴戾、边缘的主角,审美趣味下是一个严肃的议题——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缺失。
十岁的时候,史蒂夫的父亲去世,欠下的债款让母子二人的生活捉襟见肘,母亲没有教他怎样才能排解内心的痛苦,史蒂夫经常做出一些暴力行为,不得不被送到少管所。
他需要被认可和长大,需要自由,需要学习,他需要有人来指引他去了解世界的复杂性。而这些,他的母亲给不了他。
困顿之际,新来的女邻居凯拉好心为史蒂夫包扎伤口。
萍水相逢,却颇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患有失语症的女邻居便以家教的身份进入了母子二人的生活。
三人由此产生了奇妙的平衡,他们从各自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意外地释放自我,依偎着彼此的温暖。
于是,全片最惊艳的一幕出现了——
电影画幅的改变像是一个情绪炸弹,窄得仅能容下一人的画面变得广阔,让人激动得起鸡皮疙瘩,引得戛纳全场欢呼。
那一刻,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让人长舒一口气。
风一般的熊孩子,肆无忌惮地勇敢做自己。
他想要维持眼前的美好生活,一笔一画认真写作业,努力申请朱莉娅音乐学院,亲手编了手链给辅导自己功课的女邻居,笨拙地为自己做的蠢事道歉。
但短暂的欢愉后仍是无穷尽的问题。
眼前有绚烂的梦,梦里有重复的人。在戴拉的幻想里,史蒂夫有着辉煌的未来,完成着自己的成长,迈入婚姻的殿堂,过上成功的人生。配乐蓬勃肆意,却让人潸然泪下。
多兰随时可以让你陷进失望,同时又给你希望,然后把你推进绝望中。
无论是具像化角色的内心世界,还是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灯光强调了这些角色强烈的情绪。
《妈咪》的用光着色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联想到青春美剧《亢奋》。但它的颜色并不像彩虹般缺乏体系感,多数情况下是使用三原色红黄蓝。
再配合画幅被拉开的神来之笔,慢镜头的运动,以及喷薄流动的配乐,创造出本片独特的视听效果。
回到故事中,儿子的极端行为再三再四,因在咖啡馆纵火的罪行而将被起诉。
我们在变好,世界却觉得我们在沉沦。
事情已经超出控制,生活压得她苟延残喘,戴安别无选择,她做了自己当初最不愿做的事——把史蒂夫送回拘留中心。
“你他妈的把我当作垃圾丢在这里!你让我恶心。”,“你想让他们电死我!”
从歇斯底里的愤怒到躺在地上的痛喊乞求,史蒂夫觉得自己被母亲再次抛弃。
现实催促他成长,疼痛只有自己去消化。
本该是治疗他们的人,却成了把他逼向绝路的帮手。
本该是保护膜,却成了束缚伤害的荆棘。
拘留中心里,这个满身伤痕的少年,此时难得一见的安静。
母亲没接电话,史蒂夫对着话筒留言:“我真的太他妈难过了,因为你值得更好的儿子,而不是我这样该死的垃圾。”。
他不是自己了,母亲不再爱她了,这和地狱有何两样。
不论是《伯德小姐》、《四百击》、《潜水艇》,还是本片,剧中主人公都渴望“出逃”,可拒绝成长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最终,少年带着狂喜奔向自由,逃离疯人院,画面戛然而止。
耳边回响着他的那句:“尽管疼痛,我依然爱你”。
*本文作者:Pei
多兰的一个自我突破,超越之前的所有电影。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多兰氏的火爆嘶吼和温情的MV仍存,但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
文青们看到1:1的画幅是不是就已经高潮了。
多兰的优点和缺点都这么的明显,电影除了沉浸在音乐中和马景涛似的对话外就寥寥无几,不过这两点他做得还可以.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未来。
虽然很作,一群bitches的MV狂欢片,但是应该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安妮·杜尔瓦勒延续了一贯出色的表演。略有超现实的色彩和基于土了吧唧的魁北克口音“改良”的怪味法语口音共同塑造了近未来世界的感觉。
比前作明显成熟 可圈可点 尤其想给邻居女人额头上爆青筋的演技和Mum喇叭裤上闪瞎双眼的土豪金片大加分 只是一些噪点无法直视 不得不吐槽 慢镜头配Billboard排行榜金曲串烧 仰天凝望对齐45度角 还有把飙脏字当笑料等等 且恕我对不看电影就给5星的Dolan脑残粉们亦理解不能
导演长成这样,谁还能客观的看电影?
歇斯底里的主角,活力叛逆的行为,传记色彩的故事,还有各种廉价的MV作风,艳丽高饱和的色彩,正方形的画面比例更是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的抓到表演上,不管你喜不喜欢泽维尔·多兰的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手法,你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不过靠配乐和表演狂煽是不是有点犯规?★★★★
#SIFF 其实分还可以高一点,但我实在看不惯多兰无处不在的优越感和一分钟都停不下来的炫技。毕竟他叙事和人物刻画还相对弱,主题也很单一,到底年轻经历不够脚底不扎实分分钟要飞起来。撕开画幅不太酷,但画幅缩回来超酷。音乐用得太过了非常烦。无意义的逆光慢镜都省省吧大家都不是三岁小孩了。
1比1的画幅强迫观众把注意力锁在角色的眼睛上去感受他们;由窄变宽的画幅则是情感的彻底绽放,触摸从未存在过的未来,是神来之笔。五部电影,这是最成熟最饱满的多兰,但也同时保留了他摄剪音上一贯的炫目以及自豪。为多兰的成长感到骄傲。母亲会越来越爱她的儿子,但儿子对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少…吗?
这导演真的是天才吧!
今年似乎流行技巧流啊,鸟人和这部都在玩镜头,虽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开屏的想象力还是很惊艳
虽然母子部分跟处女作如出一辙,但已经很刻意压低了配乐和慢镜比重了(好吧,还是有若干段MV……)。“扒开银幕”的点实在太燃了,现场媒体先是集体一愣,继而玩命鼓掌。
第一次看这九零后天才的电影,很是惊讶,尤其在大银幕上,看着主人公在Oasis的wonderwall中,将1:1的画幅扯开成4:3,非常爽。
画幅参与叙事,一比一与特写造成强烈的压迫感。
伟大的妈妈 母子之间的情感爆发强烈 但影片有点压抑 扣一分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花了不够成功的前四部作代价的。终于明白多兰的too much风格不是有错,而是以他的年龄阅历只有“笨鸟先飞”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平衡点。瞬间黑转粉。最喜欢母亲背对镜头那段爆发。结尾Born to die出来真的触到我的点了。(求资源的请冷静好吗戛纳刚世界首映怎么可能有下载。。)
温馨感人
比他之前的电影都要好,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激情大胆活力十足的自由创作,在绿洲经典Wonderwall的音乐中扒开银幕改变画幅惊艳整个戛纳,两个女主的表演非常棒。实在太喜欢母亲的想像段落了,第二次打开画幅犹如一个情绪炸弹在眼前爆炸。
多兰这次走出了LGBT题材,却没能在情感上有突破,人物的关系仍旧是神经质的单线条,MV风、通俗音乐、咆哮,其实这些都还行,但问题是,太直白了。情绪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已等不及把人脸、画面撕开给你看;演员都还不错,作为马景涛的传人,他们演技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