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杜蒙将他特有的怪异小镇换到了一座被山丘与森林环绕的小村庄里,除了地点的变化外,其他杜蒙元素一个也不少的纳入其中,并且更加风格化,更加神秘化。直白原始的性爱场面,面向大自然景观的眺望与祈祷,突如其来的暴力释放,极其克制的台词,对自然环境音的充分运用以及对场景,空间,景观的展现来延伸外化角色的内心世界与状态,抹去的人物背景,肢体接触的神性显现,杜蒙将这些或原始或形而上的元素放入到一个极简的故事中,彻底释放出了一股浓厚的神秘主义味道。
整部影片的故事可以很简单的概括出来,男主与女主拥有一种暧昧的但又疏离的情感关系,男主枪杀了一直虐待女主的继父,救活了一个病重的精神异常的女孩,在树林里杀死了纠缠女主的护林员,与陌生女背包客野战时导致了女背包客口吐白沫,如同中毒,在女主被奸杀后用神秘力量将女主复活……这些是整部影片的几个重要事件,每一个事件都与男主有关,每件事都在体现着男主非人类般的奇异能力以及善恶之间的瞬息万变。男主枪杀女主继父的段落干净利索且毫无交代,直到后来才通过对话透露了信息。男主在昏暗的房间里通过肢体接触和嘴对嘴的亲吻治愈了病重的女孩,这一场面让我想到了《人啊人》中法拉经常与人脸对脸,拥抱,尤其是最后与同性好友杀人犯乔瑟夫接吻的行为。杜蒙电影里的角色对肢体接触的痴迷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在极少说话的前提下,杜蒙似乎在通过影像传达自己的哲学观点:语言始终是匮乏无力的,人与人之间最有效的感应和理解只能通过身体的接触来实现,身体先于意识和语言,最原始的相处方式带来最本真的情感,就像动物通过互相舔舐来增进感情一样。杜蒙正是在用一种类似于神话般的表现形式来揭示自己的观点。而每当女主想要与男主做爱时,男主都拒绝了,这样的桥段同样出现在杜蒙的其他作品中。比如《人之子》里追求玛丽的阿拉伯男孩卡德面对玛丽将自己的手放入下体时,卡德立刻跑掉了。比如《人啊人》里当朵蜜诺在喜欢自己的法拉面前自慰时,法拉走掉了。杜蒙似乎将爱情和其他情感区分开来对待,尤其是站在男性的视角进行区分,这倒有点柏拉图的意思,爱情面前精神高于肉体。而男主与女背包客的野战则像是在爱情中压抑肉欲后对自己的奖励……他疯狂的爆操女背包客,直到她口吐白沫神智不清,最后不得不泡到水中才能缓过神来。男主之前的一切行为看起来都在伸张法律之外的“正义”。包括杀死了向女主表白但被女主嫌弃的护林员。他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超级英雄一样保护着女主,替女主排忧解难,但与女背包客的野战则是这个如圣人般的男人跌入凡尘,回归肉欲的时刻。最后女主傍晚在树林里被奸杀,电影没有展现原因和过程,只是给出了第二天躺在地上的尸体,而凶手则是前面在镜头里一闪而过的路人甲……凶案如何发生在杜蒙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主通过自己的神秘力量让死去的女主复活了,如同德莱叶《词语》的结尾一样。男主在最后展现了自己的神性,即便他也曾沉迷于肉欲,曾当过法外之徒,时而魔鬼,时而天使,时而撒旦,时而耶稣。如杜蒙自己所说,他不是宗教信徒,但他认可上帝的存在,我想也正是因为他的抽离让他可以勾勒出一个如此复杂的具备神性的人物,又或者是在勾勒我们每一个人。每当男主与女主面向广袤的自然,遥远的天际时,每一寸土地,每一根绿草,每一缕阳光都散发着诗意与神性,他们在众神的簇拥下凝视,祈祷,这是杜蒙电影中的常见画面。只是在此片中,显得更加诗意,更加明确,如果说伯格曼的电影中上帝是爱,那么杜蒙的电影中则万物皆为神。
男主角在一个村子外暂住,女主角给他食物,帮他洗衣服。女主角爱上男主角,但男主角始终不肯和女主角亲热。女主角的继父虐待女主角,被男主角用枪杀掉;护林员骚扰女主角,被男主角打得半死。村里小女孩得了怪病,男主角把小女孩体内的病原吸出来,然后把病原通过做爱和接吻给了一位来村里旅游的女人。村边发生大火,男主角让女主角走过一条极窄的小堤坝,火就停了。女主角在晚上去看望睡着的男主角,回家路上被奸杀,男主角又通过作法,让警察找到凶手,然后又让女主角复活。最后,男主角收拾简单的行囊,带着狗,悄然离开这个村子。
男主角有一些超能力,但有时杀人打人还是要用枪用棍子。他总是向上天祈祷,不知道是为了自己所做的事祈求原谅,还是保持超能力的方法。他不和女主角发生关系,应该是为了保护女主角吧。他或许不止一次治疗过那个小女孩的那种病,体内积攒了不少那种病原,只要和女人发生关系,就会向外输出。那位女游客不知道以前怎么得罪过男主角,或是做了什么坏事吧,再次遇到男主角就被输入病原,不过看来也并无大碍,就是吐吐白沫,下河洗个澡就行了。打伤护林员后,男主角作为嫌疑人被带到警局,但很快就无罪释放了,看来也是他的超能力帮了他的忙。而杀死女主角继父的事,警察始终没找到头绪。最后让女主角死而复生,既是为了报答他对自己的照顾,更是为了对她的爱吧。他肯定已经爱上女主角了。
做完这些事,男主角悄然离开这个村子,确实很像李白诗中的那位大侠: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不知这位超能力大侠还要在世间行侠仗义多久,会不会某日默然归隐于某个山洞中,或是大都市的某个小公寓中。
《撒旦之外》是一部架构上的反-西部片,主人公是被极简化的Lone Ranger,他拿着猎枪,且拥有一种约翰·韦恩的大男子主义,巨大的水塔在杜蒙招牌般的大远景中成为人造的纪念碑谷,但在这里我们却可以想到莱昂内。与此同时,随着作为罪的事件的突然出现,影片被推向一种赎罪=给予的时间的雕刻之中———杜蒙也似乎具有了些许诗电影色彩。特别是对于火,水两元素的使用,内在风景之中的微观奇迹。《撒》与《人啊人》/《人之子》构成了杜蒙早期影片的一组范畴。沉默而怪异的人物总是一个宗教术语。神圣性来自于邪恶的身体之外的一种残余,也即片名“撒旦之外”,而这种宗教虔诚既是超验的,也是异教的:因为当我们见证这个人的神迹之时,也就倒错了耶稣—撒旦这一神圣的对立。
撒旦之外,耶稣之内,众人之间。杜蒙镜头下的日常,总有神迹的显现。
多年之后杜蒙将重回我的十佳榜单。
第209人看过。
法兰西的风景真是美死了!
杜蒙走火入魔
對杜蒙已沒有任何留念...
风格是写实的,故事是神秘主义的,是晦暗黑色的
带有明显个人印记的风格化影像:远景与特写交织,悬置时间与空间里的各种行走,任意时间与任意空间,让整部电影连贯的不是故事。而是电影基调。导演还需将这种氛围继续提炼。两点特别之处:男主在一段看似连贯的行走中衣服却变了;远景中人物虽小但呼吸声犹在耳边。类似这样的细节,没有逻辑,夸张的风格化效果已经取而代之。
概念片?意象为先导的片?用慢和长,不移动镜头稀释了一切,改变了普通人日常的观影习惯而已。荒诞和神秘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上帝也许是女人,撒旦也不一定绝对是男人,父权形象真是看够了!每个女人都在等待被救重生是吗?还有素人演员都不行。
他不轻易接吻,因为他是上帝之吻。
第一次看这个导演的片子,觉得很功利很说教。果然在花絮里,他反复强调和其他导演风格的不同以及种种意象对观众的刺激效果。在我看来,这个故弄玄虚的故事所提供的那点线索完全达不到寓言和神秘主义的高度,故事的中心是:女人可怜,男人活该
Toujours situant les paysages au centre, Bruno Dumont livre ici un film de sensation mystique où la spiritualité miraculeuse chavirera toutes nos normes logiques sans jamais nous laisser la possibilité d’y porter quelconque jugement.
杜蒙的视觉传达由于风格特性多有同行发扬在前,加之本身野蛮的宗教执着常常充满着排除异己的潜台词放射出来,作品始终难在大雅之堂发足光亮,撒旦之外的面貌是残忍而又温柔的,你可以在这里追忆到帕索里尼的微毒,也可以回想出基耶的生蜜,目中无人,直指上帝,是需要和导演一起高傲上仰来消化的作品。
半死不活
将女孩侧翻,一个集急救与宗教仪式一体的动作。一面生,一面死。
为你杀戮是我的守护天职,可终究伊甸园容不下一个恶魔爱的谎言。 这片碉堡了!!!如果说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的画面勾勒了人间的日与夜,那么杜蒙的这片画面便呈现了圣经里的伊甸园,和一个弱智布列松体的撒旦!
杜蒙是位可敬的电影作者。几个仅有的演员在树林中居住,如同动物一样的发出呼吸声,行走,生病,杀戮,爱,复活。本片个中细腻处,需有净心以对之。《生命之树》的烂是由《撒旦之外》和《2001太空漫游》对比出来的。
终于体会到以前L给我说的“看电影都失去了乐趣”。很美的摄影。
4.0。1.用镜:特写近布列松,大全景自阿巴斯,人物进出画框的变焦貌似是锡兰的标志,镜头随人物走动成标识。2.写实的生活,静止的风景显现神性光辉。3.处处隐喻,撒旦消失之后的现代耶稣,很受帕索里尼《马太福音》影响。4.只入围“一种关注”,太对不起杜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