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了很久,究竟是否要写下这篇文字。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测谎”或“所谓的测谎”仅仅是娱乐。因此即使在我们身边出现了真正有能力的“测谎者”,多数人仍然愿意将之视为笑谈。而当发现这个“测谎者”确实拥有看破人心的能力时,取娱乐而代之的往往是极度的恐惧和对隐私权被侵犯的惶惶不安。真相与幸福,二者只可获一。我们的格言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类似“无知是福”的概念,这从某一个程度上说明,又很大一部分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无知”之上的。所以,“测谎”或许真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诅咒。但它确那样的令人着迷,仿佛精神上的鸦片,叫人欲罢不能。我开始仔细的研读Paul Akman的《Telling Lies》,通过教授的字里行间令我思绪万千,总有些许想法在不断的涌现。诚如我所说的,我并非专家,确切的说是个门外汉”,我也只是想丰富一下精神生活,只是我认为这样的丰富方式比其他的方式要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和很多朋友一样,在看完《LTM》之后,我深深的被触动。跃跃欲试将影视作品中的零星“技巧”应用到生活中。在这种做法的一开始,似乎看到了部分的效能。但真正深入之后,却又发现方法的笨拙着局限。这时不免会在心里尴尬的笑笑,觉得影视始终是影视,与生活存在距离。可应用之初出现的效能的端倪,让我不能停止思考。
招数1:不提及自身及姓名 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斯曼说,“人们在说谎时会自然地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比如你问你的朋友他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订好的晚餐,他抱怨说他的汽车抛锚了,他不得不等着把它修好。说谎者会用‘车坏了’代替‘我的车坏了’。” 所以如果你向某人提问时,他们总是反复地省略“我”,他们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了。反过来说,撒谎者也很少使用他们在谎言中牵扯到的人的姓名。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几年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向全国讲话时,拒绝使用“莫妮卡”,而是“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 招数2:反复问说谎者同一个问题 问一个人问题,然后等他们回答。问第二次,回答会保持不变。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间留一段空隙。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会平静下来,他们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 在所有的生理反应消退后,身体放松成为正常状态。当你趁他们不注意再次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已经不在说谎的状态中了,他们不是恼羞成怒,就会倾向于坦白。如果一个人说:“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才勃然大怒,这多半是在欺骗。也可能对你说:事情是这样的,我还是对你直说了吧。” 招数3:说谎时眼睛会向右上方看 说谎者从不看你的眼睛——他们知道这句忠告,所以高明的说谎者会加倍专注地盯着你的眼睛,瞳孔膨胀。每个人都记得小时候妈妈的批评,‘你肯定又撒谎了 ——我知道,因为你不敢看我的眼睛。’这教会你从很小起就知道说谎者不敢看眼睛,所以人们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被发觉。”实际上,欺骗者看你的时候,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干燥,这让他们更多地眨眼,这是个致命的信息泄露。 另外一个准确的测试是直接盯着某人眼睛的转动,人的眼球转动表明他们的大脑在工作。大部分人,当大脑正在“建筑”一个声音或图像时(换句话说,如果他们在撒谎),他们眼球的运动方向是右上方。如果人们在试图记起确实发生的事情,他们会向左上方看。这种“眼动”是一种反射动作,除非受过严格训练,否则是假装不来的。 招数4:说谎者从不忘记 在你的朋友身上试试,问他们两天前的晚上从离开办公室到上床,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在叙述过程中难免会犯几个错误。 记住一个时间段的所有细节是很困难的。人们很少能记住所有发生的事,他们通常会反复纠正自己,把思绪理顺。所以他们会说,‘我回家,然后坐在电视前 ——噢,不是,我先给我妈打了个电话,然后才坐在电视前面的。’但是说谎者在陈述时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头脑的假定情景中把一切都想好了。他们绝不会说,‘等一下,我说错了。’不过恰恰是在陈述时不愿承认自己有错暴露了他们。” 招数5:声量和声调突变说谎者的声音还会不自觉地拔高 如果你问老公刚刚是谁打来的电话时,他突然开始像喜鹊一样说话,你得警惕了。说谎时音调升高往往是因为说谎者为了掩饰虚弱的内心。 招数6:真假笑说明一切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杰夫里·考恩正在研究测量疑犯接受审问时面部肌肉变化的机器。 “我们可以说出每块肌肉动了多少次,它们停留多长时间才变化的,受试者的表现是真实还是伪装的。”他解释说。 不过你不需要考恩的机器就可以发现撒谎的男友或者心虚的小姑娘,因为说谎者虚伪的微笑在几秒钟就能戳穿他们的谎言。“真正的微笑是均匀的,在面部的两边是对称的,它来得快,但消失得慢,”考恩说,“它牵扯了从鼻子到嘴角的皱纹——以及你眼睛周围的笑纹。” “从另一方面说,伪装的笑容来得比较慢,而且有些轻微的不均衡,当一侧不是太真实时,另一侧想做出积极的反应。眼部肌肉没有被充分调动——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的‘恶人’冰冷、恶毒的笑容永远到不了他的眼部。” 招数7:真实表情闪现时间极短 人维持一个正常的表情会有几秒钟,但是在“伪装的脸”上,真实的情感会在脸上停留极短的时间,所以你得小心观察。一个著名的轶事是,美国保密局提供的胶片中,比尔·克林顿说到莫尼卡·莱温斯基时,他的前额微微皱了一下,然后迅即恢复了平静。 招数8:说谎时鼻子会变大 你知道说谎时你的鼻子会变大吗?你的身体在说谎时的反应是多余的血液流到脸上。一些人整个面部都变红了。这还会使你的鼻子膨胀几毫米。当然,这通过肉眼是观察不到的,但是说谎者会觉得鼻子不舒服,不经意地触摸它——这是说谎的体现。 招数9:撒谎的人老爱触摸自己 撒谎的人老爱触摸自己,就像黑猩猩在压抑时会更多地梳妆打扮自己一样。心理学家奥惠亚等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指示被实验者用谎言回答面谈者的提问,并分别记录刚刚下达指示后、撒谎前、撒谎时、撒谎以后等各个时间段里的非语言型行为,与不说谎时的行为加以比较。 刚刚接受指示后,被实验者撒谎的时候,回答变得更加简短,而且还伴有摆弄手指下意识地抚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的动作。人在撒谎的时候越是想掩饰自己的内心,越是会因为多种身体动作的变化而暴露无遗。
非常巧妙的取材,非常精彩的故事。虽然看到后面有点儿审美疲劳,但绝对不该错过。
1900..
牛逼哄哄
Dr.leightman行路好搞笑 - -
每集差不多 不过很好玩 第二季永远向我招手……
这样的热门剧还是可以看看何况又能学到一些东西,只是有点受不了lightman一副什么都清楚整天都很忙的走来走去的样子。腻歪了,。
比较精彩的美剧
可以学习如何撒谎。可惜剧集的程式化太多了。却又,只有他的程式化是绝对正确的。装得过了。最后,听到有人说此剧的一个悖论:既然撒谎可以表演,这本身就说明,Leightman的分析系统并不可靠。
识谎恐怕还是需要天赋吧。不错,为日渐平庸的罪案剧注入了一丝新意,不过看多了可能也会审美疲劳。
Truth or happiness, never both
第12集最精彩。
原来是1900大叔,喜欢前两集和第12集,忽然想起前几天玩杀人时某人的表情和动作,下次要试试看。
表情心理学、身体语言的分析可以借鉴,但是理论性的东西太多,每集的最后谜团都是凶手或是关键人物自动泄漏的。如果撒谎技巧成熟或者有些人根本不是撒谎却有撒谎者的表情,那理论部分就该遭殃了。喜欢女主的知性.8.5
看完之后留下的后遗症就是喜欢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表情,再一一对号~
Gelivable
第一季第一集里那小孩是...............................................?!还是我认错了??
一部好剧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很多层面的东西。除了心理学,你还能看到许多其他层面的,诸如后殖民主义,美国与反美国家的关系,男权主义,女权主义。立体的叠加,非但没有削减其功能,还愈之强大。可见编剧功力之深。
第一季很有看点。
第一季很惊艳,但这个题材往往会虎头蛇尾,Tim的表演很有个人特色,所以可能会有的TX不喜欢。拿Big Person开涮还是很有趣的。
神剧,Locker其实是好人只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