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生活被工作塞满,甚至忘记了如何独处。
当你每天只能喝红枣水养生,却不敢尝试红豆冰的爽感。
当你清晨起来又发现多了一条皱纹时,你觉得整个人生都完了。
这是三十而立的女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同样,这也是电影[29+1]探讨的主题。
电影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周秀娜饰演的林若君,一个典型的都市白领。
一面忍辱负重,一面与相恋多年的男友面临七年之痒,却因理念不同分道扬镳。
电影的另一条线是郑欣宜饰演的黄天乐,极为平凡但人如其名每天活得都很开心。
作为同名舞台剧改编的[29+1],在电影语言处理上虽然偶显稚嫩,但贵在感情真挚。
你甚至可以隔着银幕感受到,导演彭秀慧那种单纯而坚定的情感。
电影中的两条线尤以林若君那条处理的完整。亲情、友情、爱情包括职场状态都有所涉猎。电影有几个手法处理的很微妙。
首先是时空错位剪辑。
比如,林若君面临刁难自己的女客户时,电影剪辑出两种情景,一种是她假想的画面:和客户撕逼赢得尊严;另一种则是现实生活中她不断向客户委曲求全。
这样的情景,想必所有上班族都有所经历。这虚实之间的对比,愈加令人感触在忙碌的生活中,工作到底是否要左右一切?
除了剪辑,周秀娜此番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
在观众以往印象中,周秀娜是性感的代言词。但这次,她努力脱掉性感小猫的外衣,每一次情感发力时,对情绪的拿捏都比较到位。
时而女强人,时而撒娇任性,时而流露出坚忍的目光,性格转换自如。
除了剪辑、表演带来的小惊喜之外,电影对于生活细节的真实呈现,也会让观众完全代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开篇林若君的朋友忙着结婚,为大家赠送喜帖里面包裹着精美的西饼,而彼时的林若君内心os的却是:送什么西饼,奔三的女人不应该送点面膜吗?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电影在林若君的故事中融入了更多现实成分,而相反黄天乐的故事则过于梦幻。
这也是本片问题之一:过于煽情。女导演煽情起来也是很难抑制住情感。
很明显,黄天乐的出现更像是辅助林若君的成长而存在,这个人设显然过于单薄。
而黄天乐在遭遇生活重创时那种天真,电影也并未做出合理解读,难道只是性格使然?但现实生活并非那么简单。
而那些拍照,独自旅行的梦想又显得幼稚,好在导演并没有给观众强加励志的嫌疑,可能彭秀慧就在生活中就是这般单纯美好吧!
我在看片时,同场的很多女观众都看哭了,这说明电影真的做到了“共鸣”,虽然每个人的共鸣点不同,但能戳中人心已经实属不易。
2017年,30岁的这一年。 年初彻底删除了关于前男友的一切联系方式,从此,一别两宽,再也不见。 3月份因为工作需要,临时调去人力部门,开始了更为累心的工作。因人员大调整,一开始便是裁员,作为公司最老的员工,接手这样的工作,心里着实压力很大,很多熟悉的面孔,却再也不能作为同事。 7月份去南方的城市,进行分公司撤城的工作,所有善后的事宜中,最难处理的无疑还是辞退员工。 “夏日的燥热总是惹人心烦 再见说了一次又一次 和你 和她 和他 还有那些城市 成长的路让人有多痛 鲜血淋漓” 现在在看这条微博,已经想不起当时自己的内心到底难过成什么样子了。 8月,人力部的工作告一段落,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部门。因为各分公司运营的不是很好,所以和本部门的同事说,一定要努力完成我们能做的所有事,帮公司渡过这个难关。 9月,快放十一假之前,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那时候就隐隐觉得,我可能要和这个从零一起陪它成长的公司说再见了。两个在一起工作了四年多的同事,也在9月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公司,还记得我们抱头痛哭的场景,以及自己一个人落寞的走在街头,眼泪肆意的流,却再也没有人递过来纸巾。 10月,公司宣布调整,实则倒闭。接下来我们十几个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处理善后事宜。这期间,更为繁杂的工作,也见过警察,收到过威胁的短信,还有数不清的冷言冷语。委屈的大哭过,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后来可以笑着和朋友说,没关系,就当是人生经历罢了。 以上,是在我30岁的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影片中,林若君说: 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 辞了职,才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 原来平时一直依赖工作,下班之后依赖和朋友吃饭,再没事做,依赖睡觉。 当你发现一个人真的无事可做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做什么好。 还是我不懂得和自己独处呢? 你一个人在这个屋子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写写日记,吃个苹果,拍拍照,自己和自己说话?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因为每一分钟我都很努力的做自己。 我觉得所有的事都在我掌控之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走到这一步。 我好像在走一条楼梯,突然间踩空了一脚,不知道跌到了哪里,好害怕。 你有没有试过,眼泪是一直这样流下来,流过脸庞,流到下巴,滴到心口,再掉到地上。 我以为自己一个人不会害怕,但是原来我好怕。 反反复复的看这段,泪水也始终在眼眶里打转。 因为这些话,感同身受。只有和她一样经历过这样的事,才可以感同身受吧。 30岁,失败的感情,失败的工作,失败的生活。 但是,我的30岁,已经过去了。 希望在29+2岁,遇见另外一个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香港职场女性的故事,林若君,下个月她就要30岁了,可怕的30岁。
日复一日地检查自己的皮肤,每当一条皱纹出现,就咬牙狠心买下越来越昂贵的抗衰精华。
一步步把上班需要的装备穿上,可是无论怎么装备,都不想上班。
林若君是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一段不痛不痒的爱情,男朋友的生活习惯不是很好,他还没有做好步入婚姻的准备。林若君有一个很钦佩的上司,上司总是要求别人之前先要求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
上司最近提拔了若君,上司问了她今年几岁。
-29岁
上司说,土星围绕太阳30年为一个周期,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人生由很多变化,很多挑战。
她的土星周期也快到了。
若君的父亲有老人痴呆症,当她每次在工作的时候,父亲都会打电话叫她回家吃饭。她每次都表示很厌烦。
若君给男朋友的猫喂食,猫猫挠伤了她,她尝试了好久,这只猫好像和她都处不来。打电话跟男朋友聊天,两人依然不痛不痒地聊着天,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们这段感情已经很鸡肋了。
过了几天,若君到男友的家里,她晋升之后工作很多,在男友家里还在不停处理工作,男友发脾气了,他很讨厌若君把职场上的压力带到他的家中。两个人大吵了一架。
但她也只是想多赚多点钱,为之后的生活付出,起码以后的生活里,男友弄乱的屋子,她有钱请佣人来收拾。很多感情里都是这样,总是一个人在默默计划这未来,而另外一个人在感情里面却分了心,两个人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各自奔向不同的未来来。男友说要去公干,两个人分开一下,冷静一下。
恰好此时,若君的房东临时把房子卖出去了,她一直找不到住的地方,房东就介绍她到自己亲戚家去住。
这里住着黄天乐,一个永远都很开心的女孩,黄天乐去了巴黎旅游,若君得以在这暂住。黄天乐和林若君居然是同一天生日,她们都快要步入30了。天乐有一本日记,里面记录全都是她人生中有趣的事,她的字里行间,总是透露着快乐。
天乐长得胖胖的,不算好看,她迷恋《日落巴黎》这部电影。
突然一天,正在工作的若君收到通知,爸爸脑溢血住进了icu。但她负责的一场发布会遇到了麻烦,本来沟通好的明星因为不满意安排的服饰而不出场。作为负责人,她必须去处理这件事。
可是明星还是不依不挠,想要立刻离开会场,使得发布会不得不延期。
若君追了出去破口大骂明星,骂她因为自己临时反悔就浪费掉自己团队所有心血。
原来刚刚只是她的想象,的确这样骂了一顿心里很爽,但是于事无补。这世界什么人都有,所以不会所有人都会迁就你。上班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赚人家的尊重。若君立刻追出去,用专业精神处理好了这个烂摊子。同事眼里觉得她无所不能,是他们的女神。
若君陪伴在父亲身边,跟他分享遇到的趣事。她忘了带手机,想去电话亭给母亲打电话,却发现自己忘了家里的电话。
这里回忆开始闪回,没有老人痴呆前的父亲,什么都记得,每次跟她谈论起那些趣事,她都心不在焉忽略掉。当父亲老人痴呆病发之后,他还记得家里的电话、奶奶的电话、米铺的电话、若君的电话......关于家里的事情,他都尽最大能力记着。而记忆力好着的若君,连家里的电话都忘了。
突然仪器响了起来,父亲的呼吸骤停了。
父亲的去世让她冲击很大,她跟上司提出辞职。
原本她以为自己是一个很独立的女生。后来辞掉工作,才发现自己平时依赖工作,依赖工作之后和朋友去吃饭,没事干就依赖睡觉。发现自己根本不懂得和自己相处。
她阅读这黄天乐留下来的日记,发现只是在唱片店打工的她,却每天都很开心很快乐。
后来她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天乐去巴黎是为了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天乐在最近做了身体检查,发现自己有乳腺癌,命不久矣了。
她很诧异,不知为什么天乐为什么会总是这么开心。相比之下,她有更好的职业,有一个男朋友,还有爱她的父母,一切已经是顺遂。可是她却一直快乐不起来,30岁的她反而迷茫了。觉得自己一直往前冲,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父亲的离世,男友的冷战,使她开始迷茫起来。她每一方面都想做好,但是每一方面都好像没有做好。她被时间推着走,成为工作的奴隶,30岁似乎也没有得到什么。
这里时空交叉,天乐与若君相遇,天乐告诉若君,事情的好坏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
最后,若君闯入天乐的世界,在巴黎,他们相遇。
故事戛然而止。
这部电影有漂亮的开头,却只有一个仓促的结尾。一开始对若君30岁遇到的烦心事描述地太绝妙了,我深有同感,其他我也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啊。总觉得自己忙,可是又是瞎忙。
我期待电影会给30岁的女孩一个答案,告诉我们30也不必焦虑。可是电影里没有这个答案,只是告诉我们天乐在面对生死有着超人的豁达。
当时看这部电影前,看到女主角是周秀娜,心里惊讶了一下。周秀娜,不就是那个嫩模嘛。
但是认真看了下来,她个人表演给我的震撼大于电影本身。知道她经历了和男友分手,事业不顺,整个人暴瘦。也许这部电影就是她对30焦虑的一个答卷。她演得很好,有港女独特的坚韧,也有女性的柔美。她在当中投放了很多自己的情感,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坐在码头默默流泪的她,虽然脆弱,但是我相信她一定会再爬起来,继续迎接挑战。
我想,若君的问题,也并不是快要死亡的天乐能回答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这些问题还是会存在,30岁甚至31岁的若君也还会为即将到来的40岁、50岁焦虑。
社会对女性的苛求是一直存在的。女性一直被灌输30岁过后青春就不再的概念。
可谁说的呢?30岁不正是最美丽的年龄吗?脱离了稚气,又有处变不惊的淡定,有一点小钱,又有一点女人味。30岁,正是能够好好体验做女人美好的年纪。
我觉得不必听从社会告诉你,30岁该拥有什么,而是聆听自己内心,30岁的你想要什么,然后去争取,毕竟30才是人生的一半不到呀。
30危机,并不是看一部电影就能解决,也不是听一首歌就能解决,对呀,我也知道,可是就是会企图把希望放在一部启发自己的作品上。到最后的最后,你才发现,所有东西还是需要你硬着头皮去解决问题,去面对问题,是需要一番苦战的,学会和自己相处,寂寞也没关系,心灵丰盈就好了。30岁的你,应该是更有选择权的你,更加愿意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付出的你。
也许,以后站在另外一个节点的你,会看过去的生活,就会觉得30也没什么了不起呀。
已经哭得满眼都是泪。在29岁这个土星周期,说是独立,不如说是你一个人孤独地兵荒马乱,应付着一切烦心的事情:急切结婚,怕被剩下;升职了,可是变得更忙;虽有男友,不体贴你反而显得寒心;房东贪财,不打声招呼就差点流落街头;父亲得了痴呆,打扰你的同时又让你心慌……你努力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活,讽刺的是,它什么都不给你剩下:爱情,开始的时候热烈甜蜜,最后那个人变了心;亲情,开始的时候不珍惜,肆意挥霍,最后那个老人溘然长逝,任由你哭得撕心裂肺;事业,你为它牺牲了许多,赚得一点可怜的尊严,最后熬不住要放弃的也是你。就像在爬楼梯一样,一个不小心,踩空了,你瞬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你一直觉得自己很强大,如今却发现自己很脆弱,其实是靠着那些东西过活。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你就像一棵被掏空心脏的树干,眼泪从脸上掉下来,掉到脖颈,滑到地上,你不擦,就没有人来擦了。你琢磨不透黄天乐,一个这么普通的人,没你优秀,没你能干,没你漂亮,至今还单着,嚷着减肥却还是这么肥,为什么能笑得出来?但也许,爱笑,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她有梦想,没志气,有朋友,没爱人,喜欢拍照,一个人待着也不害怕,因为她有很多回忆。这些回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糟糕的,她都会慢慢品味,妥帖安放。所以啊,有了癌症的女孩,过得比谁都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记得自己要的是什么,至于多少岁,何必在意呢?每一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每一个瞬间,人生都在倒数。你要笑着活下去……
黄天乐的部分真的是为了塑造典型而塑造典型了,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没有一点感动。唯一有感触的点,就是郑欣宜说要减肥被送进医院,以及后来说妈妈在医院的最后时光,让人想到她和肥姐一起相依为命的时光。对照起现实来,才真是让人落泪。
林若君相对来说立得住一些,但是为什么三十而立的港女会是同一姿态同一种样子?刚硬,要强,爱憎分明,可能会有些凶巴巴。这可能是港女特有的气质吧,很拼也很敢拼,最后成了三八红旗手,成了香港时代精神。
但其实三十而立的女人并不都是一种烦恼,为什么要戏剧性地把所有坏的遭遇都集中在即将要到来的三十岁这一年?只是为了给人物强加际遇?那么她的内心成长和变化只是外部世界强加给她的,逼着她推着她往外走,并不是内心自己的成长变化。
除了人物脸谱化,滥用生理性煽情的音乐也是一个槽点,像一个鸡汤ppt。结尾太刻意了,不要为了圆满而圆满,没有意义,这样的人物是不会自己去成长的,哎,可惜。
30岁,不管对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个坎。“三十而立”,你是否能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继而成家立业、赡养父母?不说别的,一套房和一部车就能压得大家喘不过气。
女人到了30岁,无论你是否在意外界的看法和那些“陈旧腐朽”观念的侵蚀,焦虑感还是会如影随形笼罩心头:
该不该结婚?要不要生小孩?选择家庭还是事业?如何面对青春消逝容颜不再的现实?
《29+1》直面了这些问题。
影片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由彭秀慧自编自导。作为香港跨媒体创作人,她曾编写、导演及主演多个剧场及电影作品。
彭秀慧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表演系,1998年加入中英剧团成为一名全职演员。
《29+1》是彭秀慧2005年创作并演出的个人剧场作品,她一人分饰林若君和黄天乐两个角色,描写女生踏入三十岁的心态。
其后这一舞台剧在香港大热,彭秀慧又于2006年5月、2006年8月、2008年2月、2008年9月、2010年5月等数度公演。
《29+1》中,林若君和黄天乐在面对大部分同龄女性都会面对的困扰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相信不少都市女性都能从中找到认同与共鸣。
如片名所示,女主林若君29岁,差一岁就将步入30。
她每日从早起到入眠,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机械而繁复。
早起化妆,程序复杂,女生们都懂的
她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升职加薪顺利迈向人生巅峰:
她有一个帅气的男友,伤心了可以有地方倾诉:
她有一帮可以说笑的朋友,肚子饿了可以一块儿吃饭喝酒:
庆祝朋友破处 她的父母始终牵挂着她,家人总是最温暖的依靠:
她生活各方面都很稳定,但也处在需要做出各种抉择的十字路口。
虽然在公司很受老板赏识,却压力颇大并不快乐;
和男友谈了多年恋爱,却未能踏入婚姻殿堂;
朋友虽多,和公司的年轻女孩却越来越搭不上话;
父母尚在却逐渐老去,爸爸还患有老年痴呆症,经常半夜三更或上班时间打电话叫她回去吃饭。
所有这一切让她彷徨、迷茫、无助。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走下去、前路又在何方?
之前我一直以为《29+1》是周秀娜自编自导自演,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彭秀慧和演员周秀娜是两个人,谁让她们的名字如此相像呢?
周秀娜这次奉献了足够精彩的表演。模特出身的她因面貌与乐基儿相似还曾被叫作“翻版乐基儿”,但现在拥有了过硬演技,恐怕没有人再会这么叫她。
周秀娜的戏份都很真实。
林若君没有忙完工作就来陪男友收拾行李,她在电话里对同事发脾气,男友觉得她把这里当成了办公室:
林若君受不了男友不收拾房间、邋里邋遢的生活方式,曾拒绝过一次男友求婚。
男友也一直心怀芥蒂,怪林若君对待感情过分苛刻:
这些话句句戳心,双方站在各自的角度上都很有道理,这样的争执不是矫情,而是情侣关系中实实在在会面对的生活难题。
工作时,由于预定裙子还没到,艺人耍脾气想要取消活动:
艺人走开,被晾在一边的林若君心情可想而知。
忽然,艺人被一声怒喝叫住:
这里必须要为周秀娜的表演点赞,双眼圆睁,噙满泪水,情绪拿捏到位,爆发力惊人,截个动图大家感受下:
结果,这一切都只是林若君的想象。现实中,她还是追上了艺人耐心说服,裙子也适时到位,问题迎刃而解。
她常常想起父亲对她说的:“上班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赚人家的尊重。”
转头,她又觉得:“不过未必每个人的尊重你都想得到,所以有时候也会觉得上班,就只是为了交租、过日子。”
这些场景与对白,都是影片能击中观者痛点的高光之处。
可惜郑欣宜(郑少秋与沈殿霞之女)饰演的黄天乐出现后,剧情就开始变得魔幻:一个可能深受《滚蛋吧!肿瘤君》影响的乳腺癌胖女孩,依然能乐观又充满希望地生活下去。
房东突然将房子卖出,林若君只得另找住所。经房东介绍她来到已去往巴黎旅行的黄天乐的家,两人就这么无意中产生了交集。
看到黄天乐的日记本,林若君才知道原来二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又一个“两生花”的故事,同样的年龄,同样的“29+1”,他们选择的,却是不同的人生。
黄天乐对林若君的触动很大,她开始明白,人活着,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的剧情走向显然不够有力。鸡汤没有错,但导演既然选择面对30岁的现实,为何又拿出鸡汤来麻痹自己,这是不是在用精神鸦片来逃避现实呢?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部电影就能替所有30岁的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那个终极答案,这也不是电影可以为我们回答的,每个人的人生方向只能靠自己抉择。
回想张艾嘉导演的《20 30 40》,片中展现了3个阶段女性的困惑:20岁的李心洁追求音乐理想受挫、朦朦胧胧懵懵懂懂的爱情也随之幻灭;
30岁的刘若英在有妇之夫和小鲜肉两个男友之间徘徊纠结,她的生活如同她空姐这份职业,难以安定下来;
40岁的张艾嘉人到中年遭遇婚变,离异后想要开始一段新生活,虽认识了几个男人,却始终无法挣脱时刻围绕着的寂寞。
影片最后同样没给出三个人生困境的解决方式,但为每个人都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
李心洁迎来成长;刘若英认识了更成熟可靠的男士;张艾嘉仍孤身一人,却早起锻炼、以乐观开放的姿态拥抱生活。
这是纵使人生无奈也要笑着走下去的坚强,前后统一,没有逃避问题。
而《29+1》则犯了和《搜索》一样的毛病,虎头蛇尾、主题割裂。
陈凯歌的《搜索》,以“人肉搜索”这一极具现实意义和科技思辨的社会话题引入,本有机会深入挖掘,成为一部剖析人性如《黑镜》般犀利的经典之作。
没想到,影片后半程便开始了高圆圆和赵又廷的鸡汤励志情感大戏,直至收尾,《搜索》已完全沦为患癌不幸女高圆圆的生前野外写真PPT。
《29+1》虽然完成度远远高于《搜索》,对都市人生活困境的洞察也更为透彻。
只是,一个活泼可爱、略显没心没肺的黄天乐,可以为林若君换种心情,恐怕却很难为她“29+1”的难题出谋划策。
毕竟,30岁了,是选择结婚生子、安稳度日,还是继续奋斗、追求自由,不是辞掉工作、去趟巴黎、唱首张国荣的歌,就能完美解决的。
前半部分真是做的不错,有点举重若轻,却也让人印象深刻,录像带带入的黄天乐那个故事转折其实也不错,但随后的故事就变得有点整体尴尬和若即若离了。黄天乐始终是一个活在日记本里的人物,缺乏直接交流,因此所谓陌生人之间的那种影响淡了。所以,美丽的林若君和乐天的黄天乐,你来选的话,你选谁?
粤语版,话剧改编,几乎看不到话剧踪影,成功的影像化改编。由两个30岁女性的“两生花”扩展成三十而立的大龄女青年的生活层面,内心戏有十足的演绎,能够触及观众的共鸣。但两个女性的形象比较偏执的标签化,导演用以掩饰话剧痕迹的技法也颇多,包括台词方面显得陈词滥调。
好几场戏都很棒,细腻、真诚。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的生活如此苍白无力,原来审视起来它还值得被讲述…但黄天乐的答案说服不了我。
Around30的女性物语。一开头工作日的描述简直太写实,开头就透着让人喜欢的气息。周秀娜的演技、故事的节奏、几首恰如其分的剧中曲都大大提升好感。看完满脑子《早班火车》循环中
意外的惊喜呢!30而立,其实说的仍然是找到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事,独立自主。连我这么一个男人都能感觉到这种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寂寞、焦虑和压力,更何况女生们。而且周秀娜这演技竟然出奇的棒,泪点太到位。三星半,感觉是今年的一部算是小亮点的港片。PS:女生30岁没被摸过胸真的很可怜吗?7.3
女观众都在哭,哭完却不知道获得了什么,毕竟没有一种答案是普适的。郑欣宜就是《失控的正向思考》里的典型案例,连绷着脖子往上看的姿势都相同。愿你扛得下所有的现实,捱得了真正的苦也享得了真正的福。
周秀娜很厉害啊,完全拎起整个片,表演自然轻快、不落痕迹,为她加一星。郑欣宜的角色性格略失真,但表演上也没有尴尬硬伤。相形之下国内一众小花尤其是杨颖请扔到焚化炉好吗。
能明白郑欣宜的角色对于林若君的心境转变甚至是电影的主题表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条线仍不大喜欢。更满意前半段剧情,那些失落和迷茫的段落,尤其是周秀娜的表演看着非常舒服自然,后半段较俗,关于释怀的部分说服力不足,或者说有点理想化,不过片尾响起《由零开始》时机很对,有感动的力量。
应该是舞台剧基础的原因,竟然算是近期看的比较惊喜的小众港片,关注的话题也很女性,估计女观众会更有共鸣吧。周秀娜表现也很好,意外发现她竟然会演戏。相对来讲郑欣宜条线略弱,个别部分比较形式,整体还不错。
为什么影视剧中的胖子一定要开开心心,为什么影视剧中的绝症患者一定要坚强乐观,让得了绝症的、三十岁还没有过恋爱或性生活、只能请求唯一男性好友摸自己胸的肥胖女性做乐观派代表,太残忍了吧。
抱著女性電影的心態去看,尤其是主題和自己那麼相關,但是觀眾卻多次出戲,因為太過單一,太過表面。開場的節奏還算吸引,但到了三分之一開始看到導演的貪心,甚麼都想說,偏說不好30歲的女生是甚麼。
即使离奔3还有距离,即使是男生:但对刚走上人生拐点的我,这个故事却能如此感同身受,数度想在影院里大哭:天乐部分有点弱,但欣宜回忆妈妈(理解为肥姐)、Leslie还有黄家驹让人动容。若君的故事,会让人感叹一个演员能遇上好角色有多么的重要。我爱彭秀慧,更爱认真表演、朴实无华的周秀娜。
好的女性电影是拍给所有性别的人看的。
没有郑欣宜这个片子会更好
风风火火的都市白领女性在奔三的门槛坐了下来,慢慢品味人生。香港近年难得有诚意的生活小品,散发着老歌老电影的气息。哥哥的《日落巴黎》和结尾那首“由零开始”都让我分外想念...
真不该对香港电影抱任何期望的。这部片子告诉我们,要是你一直不减肥不打扮,到了30岁,你的胸可能只被乳腺科的医生摸过。
周秀娜戏里29岁失去父亲,戏外30岁在TVB演女N号;郑欣宜戏里29岁罹患癌症,戏外20岁失去母亲沈殿霞还可以这么开心地大笑着生活下去。最动人的是两人相逢一刻。爱、失去与勇敢面对不再困惑的三十岁,让两个女孩一夜长大。
三十而立的“立”,说的不是性格独立不依靠别人、不是建立社会属性(事业、婚姻..)标签的堡垒、不是站经济基础上的独立,而是成为一个不需依赖工作物质伴侣社交来证明/逃避与自己独处时的不知所措、清晰坦诚而完整的自己。不管三十前后,幸运银幕内外的我们都懂了,而多少人终生也不懂/害怕成为自己。
3.5。感同身受,但难称多妙。美图秀秀式美学,最后解决冲突落位于鸡汤,把作品的格局限定于此。好的方面是对节奏收放自如的掌控,对几场时空错位戏码的精巧设计和周秀娜令人信服的表演。时代符号的运用不显掉价,因为布满了亲身经历的温情细节。
还是太标签化了,好像女人不是事业奋斗型,就是乐天傻乐型,这还是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对自我认识的衍化还停留在10几年前,可惜了。。PS:周秀娜不错,有望来年金像奖拿个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