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对三千上海孤儿入蒙的题材还是很感兴趣,很期待的,而且看过相关纪录片,真的好感人,可歌可泣。
抱着期待进了电影院,纳尼这是个什么玩意儿?陈宝国那个角色可有可无,什么脑瘤的剧情压根跟主线无关,跟支线也无关。支线的导游和修车兄弟俩的剧情也是强行呼应,方便陈宝国说教:要珍惜身边的人。小学生作文也就这个水平吧。
更不用说一会儿陈宝国寻亲,一会儿思洐的故事,这种是不是戏剧的间离效果,故意让我们出戏啊?
作为主旋律电影,煽情肯定是要煽情的,电影里出现了两次流沙的铺垫,闭着眼睛想,思洐肯定要掉到流沙里,为了煽情强行安排。果不其然,王锵舍己救了思洐。看着身边条仔哭得稀里哗啦,我真膈应:兄弟,这满满的套路啊,哪儿好哭了?
结尾的反转就是为反转而反转,没意思。
首先,剧本普通,平庸得令人发指,对于看过多部影视剧的现代观众来说,太套路了,基本能猜出哪里要什么样的情节。一部看了前面就能猜出后面的电影,有啥好让人期待的?
其次,这部电影估计是跟我就是演员综艺节目合作的吧,用的一水儿的那个综艺出来的演员。王锵马苏王楚然曹骏丁程鑫。王楚然就几个镜头,还是美的,因为镜头少,能表达的东西就那么多,基本表达到位了。曹骏中规中矩,没啥惊喜。丁程鑫在思洐成年后出现,作为剧情推动的工具人,也没啥惊喜,我还以为他们要谈恋爱了!特么的只是想一起回上海寻亲。王锵个别镜头表现得还不错,但没有啥特别让人记住的点。马苏演妈妈了,真不错,演得特别苦情,慈祥,博爱,我能看出她眼里的母爱,特别好!还有意外惊喜阿云嘎,也就这对CP算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了。
最后,我觉得就是部完成任务的主旋律电影。惊喜?肯定没有,我要看这个题材,不如看纪录片,那是群像采访,多点推进,效果咔咔的。尔冬升导演也是要肩负ZZ任务的,不过这样的片子少拍点,拍多了败口碑,恰饭问题能理解,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给点惊喜。
总之,这是一部看了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的电影,给你3星,一颗为题材,一颗为马苏阿云嘎,一颗为过往挚爱的尔冬升导演。
一星给选材,一星给草原风光,编剧负一星。 关于选题,本以为能看到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无私的共产主义情怀,以及宏大的统筹协调力量被倾注于最弱小群体的反差震撼。 结果我看到了什么?内蒙人民救助孤儿是为了促进内蒙生产力发展;收养女孩的私心是给娶不到媳妇的儿子做备用童养媳(不止一个影评这么臆想);孤儿的矫情给内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内蒙人民付出血的代价才让孤儿有了身份认同…… 这其中有些可能是部分观影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也有一部分是电影明确表达出的。二者区别无非就是,出自观影人的现代思维,还是导演编剧的现代思维。 真实的历史上孤儿只有在刚下卡车、面对陌生的草原环境还不适应的那个时刻“逃跑”过,他们其中很多,当时年纪很小,小到成长过程中甚至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内蒙父母亲生。年纪大已经记事的孩子,也有不愿意被领养的,但并没有被强迫,而是始终由保育院的阿姨照顾……内蒙人民收养他们更不是出于功利目的:首先家里有孩子的不得收养,就是为了杜绝“童养媳”的情况发生。并且他们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一部分在70年代上了大学,甚至不乏南开的高材生,长大以后就留在了京津地区生活,如果只是为了发展内蒙的“生产力”,何至于让他们走出内蒙接受高等教育? 看完之后只觉得深深的悲哀,现代人的矫情、自私、虚伪,不应该被赋予在这个伟大的题材里。在叙述真实历史时轻描淡写,对个人的矫情情感却无限放大,以至于给孩子强加上过于极端的人设,并且设置极端的惨痛后果来强化情感输出,妄图以此感人。你要问起来,他们就说“孩子就是这样的,人性就是这样'复杂'的”。可是历史上就是没有这样的孩子,就是没有这样矫情、造作的人性。正因制作方本身就不相信这种纯真、质朴的感情,不相信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正常点滴就足以感动观众,所以才需要用极端的情节来达成情感绑架的目的。 最后,我只想感谢胸怀广博的草原母亲,感谢那个时代沉重、宏大,却仍能将力量投注于最微不足道的弱小个体的国家机器,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故事。尽管梦中的额吉遥远得像是梦中的故事,但是我还是会感谢,一个远去的共产主义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让我相信纯粹的人格和无私的大爱曾经真实存在过。
观影时后排很多哭声,但我看着那些非常温情的画面,却总觉得一阵说不上来的奇怪。直到走出电影院,我终于想明白了——
电影看似人间大爱却处处人性幽微。如果顺着萨仁娜刚开始是想把杜思珩当儿媳妇才领养的话,一切才都说的通了。
第一,电影中许多细节提到杜思珩长得好看,又提到当初刚到内蒙杜思珩性格非常倔强,世俗意义上是不讨喜的,但萨仁娜就是特别喜欢她(回忆叙述里说过)。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喜欢除了缘分还有漂亮的缘故。
第二,萨仁娜丈夫回来之后两人在床上突然没头没尾地提到那木汗结婚的事情,还说明了那木汗很难娶到媳妇。那领养了女主,就。。。
第三,杜思珩和那个男生很亲密的时候,那木汗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哥哥对妹妹的在意范畴了。
第四点是猜想:
第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实在忘记叫啥)问杜思珩养父母对她好吗,杜思珩的回答非常微妙。她说“很好,但是我一定要问清楚真相才能在草原上好好生活”。
如果按照电影里展现的那种人间大爱的表层故事,这句话就很奇怪,因为她小时候养父母明明说过等她长大带她去上海,怎么等她长大就不跟家里直说她想回去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这个思路,这句话就很合理了。她长大了,知道养父母领养她是想让她嫁给哥哥,因此她害怕养父母不肯放她回去,所以选择偷偷行动。“问清楚真相我也安心留在草原上嫁人报答养育之恩。”这才是她的心里话吧。那个瘸腿的小伙伴劝她的时候说“你走了那木汗忙不过来”,其实是要说“你走了那木汗怎么办”。
但是!!!
虽然我认为萨仁娜一家刚开始领养女主的心思不单纯,但我的用词是“刚开始”——
因为到最后,萨仁娜已经完全把她当亲人了,不存有私心了。(注意,只是萨仁娜,所以电影最后活下来的是萨仁娜和女主,最后给的夕阳奔跑镜头也只有萨仁娜和女主,只有她俩真正成为了纯粹的亲人。养父只是因为承诺才不抛弃女主,还让她用男主的名字活着,哥哥更希望与女主成为爱情方面的家人而不是亲情方面的亲人)
这么分析的理由很简单。
在哥哥骑马去追逃跑两人之前,萨仁娜突然冲出来说,“杜思珩想回上海那就让她回吧”。如果按照电影展现的人间大爱表层故事,这句话非常莫名其妙,简直是一句废话——电影里疯狂体现一家人相亲相爱,女主当然是想回上海就回啦,为啥在追人的紧要关头,萨仁娜还要拦住哥哥强调一遍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的思路,这句话就非常有必要,充分说明了萨仁娜对女主的爱。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萨仁娜真的把女主当女儿,愿意任她高飞,而不是把她当儿媳妇留在身边。
综上,即使按照儿媳妇的思路理解剧情,故事主旨依旧没变,还是感动人心的大爱,但逻辑会更顺畅且剧情更有波折,而不是电影里展现出的那种美好到近乎虚假的合家欢。
以下是我理解的“真正的剧情”。
萨仁娜担忧儿子找对象,于是看上了漂亮的女主,对她关怀备至,最终成功领养到了她。
女主由于童年被生母抛弃,所以对他人充满了不信仁。被收养后,女主刚开始也被萨仁娜一家触动,把他们当亲人,但当她长大到一定年岁,开始明白自己将来的归宿,明白萨仁娜收养自己的用意,于是由于童年经历导致的防备感,逐渐在内心隐隐疏远他们,不敢告诉他们她想回上海看看。殊不知,萨仁娜早已在朝夕相处中把女主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
当哥哥陷入流沙时,或许是因为相信哥哥可以自己出来(当时被短暂地顶出来一下),或许是被男生按住,或许是想着哥哥死了自己就不用嫁给他了,不知道具体哪个原因(导演这里拍的我没太看懂),反正女主刚开始没有太大动作。直到哥哥已经快被流沙吞没,却没说任何责怪她的话,而是让她别过去,这时候女主才意识到萨仁娜一家到底有多爱她,于是开始奋力挣脱想要救哥哥。
所以最后,女主跟着牛车走,跪下,冠以那木汗的名字,再也没去上海,都不是因为养父用姓名困住了她,而是她自己在内心深处放下了,她不再怀疑萨仁娜一家对她的爱。
既然已经得到了真正的爱(萨仁娜一家),何必再去求证未知的爱呢(亲生母亲)?
因此,当亲生哥哥跟女主说出真相时,她也没有什么反应,她早就因为爱走出了童年阴影,拥抱新生活。
(还有一个偏直觉的解读,有一些支撑但不有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养父可能对他不好,比如家暴)
轻微剧透,我实在受不了,从来不玩豆瓣的我,冲进来骂这部烂电影,看过《国家孩子》的我冲进电影院,就给我看这个破东西?三千孤儿入蒙古,就是个噱头,讲了一堆破烂事,叙事极其纠结,陈凤霞有对儿女,因为养不起,就把身体弱的自己照顾,身体好的送到孤儿院,儿子听到了之后,冲进大雨里把自己淋感冒了,所以妹妹杜思衡被送走了,陈凤霞老了以后一直愧疚,杜思翰为了母亲和自己的心结去寻找全剧都在作的杜思衡,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养父养母对她视如己出,她阿爸小时候告诉她:等你长大了,带着我和你的额吉去上海,然后她长大后就忘了,看到一个男孩喜欢他,就要求这个男孩陪她去上海,说:我会和你回来的,我问明白后,才能能安心回草原生活,男孩被这个饼给圈住了,就和杜思衡跑了,没想到遇到了流沙,养父母的儿子,为了救杜思衡和那个男孩,直接嘎了,看完后,我真想抽死女主,我不感动,我很生气,养父养母养了她,真是倒了八辈子霉,真不如养只羊🐏最起码还能宰了吃,就这?还原谅她了,让她用哥哥的名字生活,烂尾结局,一堆人说感动,我差点没气嘎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
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喜欢内蒙文化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始至终探讨的都是亲情,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羁绊?
是什么东西让亲情较之爱情友情成为人类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情感纽带,是血缘、道德责任、养育、陪伴、守护还是理解和付出?
一边是血缘关系的带来的数十年的日夜思念,一边是汉蒙结合的新家庭长年累月的磨合、背叛、陪伴和守护,导演通过两个家庭在不同时空向观众多方位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牵绊,其中又以后者的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杜思珩一家为主要着眼点。
导演想要展示的这种亲情是多层次的,非常丰富和立体,他很细心地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两族组成的新家庭的磨合之路,几乎为每个人都安排高光时刻,比如那木汗骑马赶狼救妹、伊德尔沙尘暴营救女儿,虽然萨仁娜没有特别的泪点场面,但导演把细节都埋在了角色互动的一言一行上,比如萨仁娜为了能与杜思珩能够好好沟通,不停翻看汉语小册子,发现杜思珩尿床时的温柔体谅、为她搭建厕所……更是在杜思珩带着家里干粮出逃时,对那木汗千叮万嘱,如果她一定要回去上海,那就护送她回去。(这种爱到深处必须放手的亲情真的太戳我的泪点了)
P.S. 汉蒙之间巨大的文化差距通过一些非常多的小细节表现出来,比如杜思珩的第一次尿床,不愿意在开阔的户外解手、脚不可以对着火、蒙古婚姻的祝福语、摔跤等,可以看得出来电影团队对内蒙文化进行过非常严谨的考究工作。
那木汗和杜思珩的感情最为复杂,我还一度以为他们之间要发生点什么东西,他对马正元的敌意绝对不仅仅是出于兄长对妹妹的保护,应该也是有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在的,但此时杜思珩的心思早就已经被出逃计划牢牢占据着。
从一开始的忌妒,到后来的对这个小妹妹的保护欲,再到长大之后的男女情愫,每一步的转变都被导演用不同的细节埋满,让这种细腻的情感转变不会显得太突兀,也为后面悲剧的发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一方面,对杜思珩如何融入这个新家庭、从格格不入到慢慢意识到与这个家庭密不可分,导演同样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镜头去铺垫和呈现这种爱的变化过程,从杜思珩在育婴院和萨仁娜欲拒还迎的互动开始,到狼口逃生欢乐地叫那木汗哥哥,再至沙尘暴里感情大爆发发自内心地叫伊德尔爸爸,再到目睹那木汗悲剧发生时的愧疚和自责……每一步都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那木汗意外身亡之后,相对于温柔、对杜思珩宠溺有加的萨仁娜,更为理性的伊德尔的感情要更为复杂,但很好地得到了展现和处理,一方面要承受失子之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自己不能过分责怪女儿,这种又爱又恼的饱满情绪让他对空开枪,也让他的最后决定被观众较好地接受和理解。
那木汗的悲剧是全片人物情感的重要转折点,这件事最终促成了杜思珩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从此时开始,她不再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尔和萨仁娜的那木汗,童年时的母亲慢慢淡化成一段引不起涟漪的记忆。
杜思珩和那木汗身份的转化是全场的高潮所在,意味着这种亲情的爱真正地突破了血缘、民族的局限,成为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羁绊。
所以,最后杜思珩/那木汗看着前来认亲的杜思瀚,脸部表情平静,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他对杜思珩来说,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这种要回归原生家庭的执念就没有了。
这时候镜头给了她在内蒙古大家族一个镜头(都有曾孙了),但我觉得她所说的“新家庭”,不仅仅指的是自己结婚之后所组建的家庭,更是指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一家,当她真正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的时候,当她决定要遵守自己对那木汗死亡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这个汉蒙新家庭的责任和守护。
全片中,老年萨仁娜说的那句话最能触动我: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大意)
电影完成度很高,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现场采访尔导说为什么一个香港人,会想拍这样的题材,他说,这是于冬交给他的剧本……
首先抛开命题作业和时代大背景,我一直问自己就针对一个剧情片来说,它是一个合格的作品吗,算,但是实在是称不上优秀。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原因,尔冬升港片时代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温情煽情则都是套路感满满。而且我觉得一个电影切入的视角也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本片的视角是陈宝国扮演的杜思瀚,作为一个扯线头的人,由他的寻亲线扯出了整个故事当年的模样,但是他作为亲情线的主角也不是故事的亲历人,于是他还得听第三者讲述,这就导致这个故事太过拧巴,亲情?但是全片都是旁观者视角。纪实?却又处处体现着主观的情感表达。所以视角主体转变成小杜思珩或者萨仁娜都有很多故事情感可以作文章,而陈宝国作为寻情线,最后出现一下即可,当然,你如果说是为了之后的反转和煽情做的铺垫,那当我没说。
然后整个故事的设定,这个不得不说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的渺小,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每个人也都是时代背景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时代会肆意碾压过每个人,所以如果想拍出史诗感(当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尔导并没有想过),光有美好是不够的,真善美每个人都爱看,真善美的背后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很多电影都喜欢放大个案,然后说这就是全部,但是这真的是全部吗,对那些默默付出,无处发声的人,公平吗?当然这是命题作业,不多评价。
最后是人物的设定,是太过上帝视角下的产物,虽然看起来电影里每个人都淳朴友善,但是几个人物的情感都很功能化和拧巴!比如萨仁娜的为国养女的情愫,那木汗对妹妹超越兄妹的情感,还有阿云嘎和那木汗说要悉心照顾妹妹让她忘记伤痛走出困境,然后扭头送她一个指南针,以及最后杜思珩的出走,作为一个十几岁父母又很开明的孩子,只是为了执念想搞清心里的疑问,还要回来的,没有道理一声不吭背着所有人出走啊!让那木汗的牺牲就很套路和难受。
最后时代的创伤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但是创伤在杜思珩杜思瀚的身上体现的又是不一样的,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都没有选择,但是如何继续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我们有的选,但是导演貌似也不想深揪。隔壁的《妈妈!》这一点就做的很好。
其他想到什么再来补吧。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北影节首映,惊喜于导演会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关注的那段历史,失望于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沦为平淡叙事的背景板。导演说他今后只想拍爱,电影里确实看出这层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远离了现实,及格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宝啊,有自己的坚持,他对演员真的很好。(北影节期间一天四部快累疯)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