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在rouwanxiaomian公众号上
今天要说的内容有点多,想要知道故事情节的请百度,我就不在这里废话了。
豆瓣点评四颗星,剧本节奏和章节安排完整且有逻辑,想表达的主题也贯穿其中。对于一个没什么支线的电影剧情,能用一条干净的叙事主线支撑住整部电影,可见编剧的写作功力的强大。说实话要120分钟全程hold住观众情绪,让他们跟着编剧的节奏走,除了写作功力过硬之外还要打得一手好的心理牌。
减掉一分给女主人设,当然有些人觉得这种踩着恨天高,妆容精致,说话逻辑清晰,职场上一人力挽狂澜,无论拿到什么牌最后都能吊打对手的大女主戏,看上去很过瘾。某种上还能满足某些职场小白的心里幻想,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这样的。
呃~~~~怎么说呢,可能我年纪大,对于女性来说,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人设。或者可以说,这种大女主人设是我所厌恶的“天下男人都爱我”的玛丽苏人设的另一面。
职场当情场,一路打怪升级买装备,挡我路者最后都要给我跪下叫爸爸!
需要表扬的是,编剧有了一颗想要当婊子的心就没有想过再去立牌坊。很欣慰编剧把这种人设完全符号化和抽象化,没有东拉西扯给女主找一个童年创伤(虽然很多编剧都喜欢这么做),隔断所有观众有可能会有反思通道。构建了一种只属于这个故事的叙事逻辑,观众所有的感官系统都要根据故事的设定来,这样的叙事结构常见于科幻片。只要观众认定了游戏规则,剩下的是睁开眼睛跟着编剧的套路走。
编剧还是务实的,这种外形设定的背后是通过滥用药物在维持精力,除了工作之外其他所有衣食住行包括性事一律外包,活脱脱把自己变成一个工作机器。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女主残忍冷血的行为作风。
估计是编剧觉得这样一路开挂不是太对,还是给女主安排了几场鸡汤戏。其中是女主约的小狼狗属性的牛郎,在女主受到威胁的时候站出来帮女主挡枪。美国禁止拉皮条,凭这一点就可以搬倒女主。当审判长问他是否有与女主发生买春行为的时候,小狼狗英勇地站出来说没有。这一点上有两个理解,一个是他为了女主撒了谎,给予我对美国国情的理解,这不大可能。第二,就是小狼狗觉得他和女主之间的性行为,是给予感情基础上的身体交流。虽然第二点有可能更符合编剧的想法。
但是,约炮约出真感情?呵呵呵,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送给我自己。
总之,在我心中这部影片立意没问题,叙事也没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不太符合我心中职业女性的形象。
职业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说我理解的女强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是处变不惊的温柔,是岁月沉淀的优雅。
这也算是我对美人的定义,只是如果是女强人,我希望她能做得更完美一些。
大红唇、恨天高什么的就留给职场小白去伪装自己吧。
前几天有人问我是事业性还是家庭型,他说他觉得我是家庭型。我说我是事业和家庭并重,在我的逻辑里面如果没有事业,家庭则无法维系。
在我心中的女强人也应该是家庭和事业并重的。这里的家庭不是为了男人牺牲自我,白天上班挣钱晚上还要伺候一家老小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在我看来跟童养媳没什么区别,我说的家庭更多的是家的概念,是自己的人生,是除开公共生活后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部分生活。
我概念中的女强人应该是温柔的,她的家里不仅应该有鲜花还会有不少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
因为我觉得绿植是磨练心智的无上法宝。
我家老爷子有些时候会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出远门,他离开的那几天我每天都在期待下雨。因为只要下雨了就可以不用浇花,有同样感受的宝宝们请举起你们的爪子。
好多人跟我说独居的最大困扰是家里的宠物,一旦要出门旅行家里的毛孩子就没人照顾,但是带着宠物一起旅行就不太方便。可我觉得独居最大的问题不是喂狗,而是浇花~~~狗狗还能放到别人家寄养两天(比如我),但是花怎么办?遇到天气热的时候,等你度假归来,你的植物也去轮回度假了。
小动物的需求是明面儿上的,植物是不声不响暗搓搓向你发出信号求关心的那一挂。
好多人说小动物是独身女人的婚姻终结者,一旦经济状况稳定的独身女性有了小动物,有了情感上的寄托后就变得不再需要伴侣的呵护了。一开始,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所以我坚决不养人格的小动物。我觉得就算我不亲自养小动物,也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它们的爱,也正是这样我盛了远近闻名的狗保姆。毛孩子们在我这里根本不是寄养而是开party。好多狗主人因为要临时出远门,他们把狗狗送到我这里来,第一次毛孩子们还会与自己的主任执手相看泪眼。在我这儿享受过小公举的待遇后,只要看到我拎着大包小包去接,他们就会立刻跑到我怀里腻歪。大约在说赶紧带我去开party!这时候分别的气氛被喜悦的行动搞得略显尴尬。
小动物终究是活物,高兴不高兴好歹有个回应。天冷在家独自看电影时,还可以拖一只毛球过来暖脚。可,植物,就……
植物无所谓喜悲,海啸来临的前一秒,它也是在那里默不作声。植物是情感的单方面接受者,那种看不到春华秋实,只是自顾自疯狂长叶子的绿植更是如此。尽管细心呵护却得不到半点回馈,却不能就此置之不理,不然它们真的会四给你看。生活还不是一样,明明知道努力后没什么结果却不能放弃奋斗,不然真的会死的很难看。如果不是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怎么能忍受着时光无声但世事无常的人生?
比起那些职场上咄咄逼人外强中干的女强人,我更敬佩那些能把握好工作生活平衡点的大女主。
知道这恶世混账得不可理喻,却仍以温柔报之。
斯隆如何设计拥枪派的“王牌”?
并非“斯隆亲笔写表格”和“安插卧底女助手简”而已,影片在这两件事之前还交代了一个关键“人物”——苏格拉底,没写书却为人熟知的苏格拉底。
片头的听证会后,是13周前,斯隆尚未跳槽,她疾步赶往洗手间吃药,简紧密相随(从摄影角度看,俩人关系密切),简说她要辞职,她更爱学术,斯隆说简很蠢,刚还清大学的欠款又回去读研究生。
除开斯隆在洗手间吃药,两人几乎都同框,从她们对话中我们越发清晰了解俩人不同的价值观。斯隆说,人读书是要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简回答,她可能并不喜欢现实世界。
关键点到了——斯隆又说,你就喜欢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里吗?简回答,不,那都不是苏格拉底写的。此后,斯隆转移了话题。
这是苏格拉底第一次出场,不着痕迹的出场。
之后,斯隆和拥枪派领导闹僵,夜晚被彼得森·怀亚特公司的CEO史密斯招募,斯隆犹豫了,应该是在深夜三点(笑),她打电话给简,问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那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简怎么回答,电影没交代。
这是苏格拉底第二次出场,痕迹很重。
接着就到第二天开会的场景,斯隆亲自填写了表格还和简确认一番,被之前挨骂的富兰克林质疑了,富兰克林告诉我们这么做是不妥的,斯隆在日后的对头康纳斯进来前制止住了富兰克林,至此,“王牌”的设计完成。
倒回“那夜三点”,简的回答的内容很容易得知——苏格拉底的书是柏拉图写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是述而不作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行都由弟子们记录。罗素讲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始终一贯而又极其有趣的人物,远非大多数人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他认为柏拉图是有能力创作出苏格拉底的。总之,我们知道的苏格拉底几乎出自柏拉图笔下。
所以,斯隆当了一回“柏拉图”,“伪造”(填写)了那张表格——设计了那张“王牌”。
为什么简会跑去当斯隆的助手?
还贷是其一,其二是她学的是哲学,可能专攻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实行民主制,哲学与政治交集很大。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每位公民皆需具备辩论演讲的能力,若有诉讼,公民皆亲自上阵为自己辩护,哲学家更是精通此道,所以那时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辩士。当时十分流行花钱(或束脩)聘请辩士教导雄辩术。
因此,研究苏格拉底的简来做政治说客斯隆的助手就不出奇了。
律师问斯隆为什么不向同事透露计划,斯隆说至少要有五年的信任。斯隆没有一个合作超过五年的同事,要么她跳槽频繁要么行业人员流动过快,侧面反映此行业艰险。
只有两年助手经历的简对斯隆的计划知道得最多(她应该只知道“王牌”这部分),在目睹斯隆翻牌时她意识到在政治上有作为实在太难。
《申辩篇》(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前的申辩),苏格拉底说:“雅典同胞,我如果从事政治,早已死于非命……”所以,简“逃”了,不想再碰政治。
但,简在斯隆身上更多的是感动而非恐惧,所以她并非“逃”而是“重新拥抱”自己的学术,可以说,斯隆间接鼓励了她,她也功成身退。
苏格拉底后,雅典民主制度迅速走向没落,消逝在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及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意大利城邦的成长与文艺复兴同时并起,人文主义者才能将对“自由”的爱好,及“约制与均衡”说,由古希腊传给文艺复兴时期,再传给近代、现代,现代民主承继了古代民主,当然也承继了古代民主的腐败、险恶与黑暗……
“打个奇怪的比喻吧——(我)就像一只牛虻,叮在我们城邦的之马的身上,这匹马虽然身体强壮,但个子高大懒惰,非有这个牛虻刺激不可。”——《申辩篇》苏格拉底如是说。
斯隆翻开“王牌”那一刻,真像一只现代民主制的牛虻。
从康纳斯翻开简的辞职信夹着的小纸条来看,斯隆有殉道者的意味。
斯隆与苏格拉底皆能运筹帷幄,苏格拉底能带别人兜一个大圈后别人逐渐发现自己的错误;苏格拉底赢了申辩,但还是被判死刑,斯隆赢了,也下狱,断送职业生涯。
苏格拉底被冤判死刑后,有机会逃跑,但他不跑,他说他跑了就是弃雅典民主制度于不顾,而且他相信死后能进入天堂,能和神在一起,和以前的哲学家在一起自由自在地讨论问题......苏格拉底的殉道者行为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
在斯隆身上,我见到苏格拉底复苏,人性复苏。
片末,我相信有人来接她。
附送剧本链接: //pan.baidu.com/s/19HO3NYQYKBuJEi_mOlFJ4A 密码: 7swb 勿要直接点击,请复制http-J4A粘贴到浏览器(直接贴出完整链接会被豆瓣屏蔽)。
2017年1月x日,美利坚26周岁网民薇薇安在自己的推特主页转发同志游行照片,并写下“撑同志,反歧视”,认为自己是一位站在边缘人群平权一线的自由斗士。她是一位斗士吗?是的。她所支持的人群边缘吗?在薇薇安所处的网络环境下,难讲。由于过度照顾边缘人群,高喊着他们的名字成了主流趋势,而为主流群体讲上一星半点,反倒成了争议性话题。以上为对近五年美国电影学院选片倾向以及荷里活影片[斯隆女士]的“评论”的观后感。
可能喜欢本片的人会暴露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对政治缺乏基本的概念,且热衷于浅薄的戏剧性感官刺激。所有对两党政治有着清晰明确概念的观众认为本片美化白左,哗众取宠,毫不现实。那就把话说在前面,本人,对政治一无所知,对电影勉强算得上是爱好者,十分喜爱本片,且认为其在戏剧结构上难以挑剔,并好过不少今年呼声很高的影片。
鼠目寸光如我,当然也知道片中所呈现的政治环境极其戏剧化,现实的政治更残酷,但绝不会这么“好看”。不少人说编剧可能是索尔金的脑残粉,本索尔金脑残粉看完以后盖章认证了该同好身份。非线性叙事、快剪、集中精英群体和刻薄的幽默感,的确很有索尔金的味道,而且把控得相当不错。戏剧冲突环环相扣,紧张刺激,且充满惊喜。你可以说一连串的惊喜之后的结尾大反转已经不能算出乎意料了,但你不能说你全程都没有被惊喜过。我看完出了影院立刻买票进去看第二遍,更关注细节和技巧,铺垫和逻辑性完美无缺。至于不少人诟病的政治倾向,实话实说,我作为一个分不清左右的路人毫未觉得影片究竟在美化哪一派,影片是政治题材,但说白了只是女主的个人传记,人家说了,我挑哪边不是因为我相信什么,而是因为我喜欢赢。
说到女主,我们杰西卡·查斯坦女士的表现惊为天人。她美丽,智慧,自信,坚定,步步为营 同时恰当地表现出脆弱与感性,影片中第五修正案的台词重复十几次,在不同阶段却表现出微妙的情绪变化。尽管这显然是一部“剧本为角色服务”型的作品,但由她来挑大梁当之无愧,且收效卓著。教科书一般的“女强人”形象当代作品里有不少了,但是能把老款角色演出自己的味道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个争议性角色不可能得到学院奖,却是我个人心中今年的无冕之王。
《斯隆女士》2016年11月在美国上映,是一部美国和法国合拍的政治惊悚剧。编剧是英国作家Jonathan Perera,这是他写的第一个剧本。导演这部电影的John Madden最有名的作品是《莎翁情史》(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劳模姐Jessica Chastain把女主伊丽莎白·斯隆诠释得特别生动。豆瓣评分8.8分,IMDB评分7.5分。
剧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天才说客伊丽莎白·斯隆为了使增强枪支管制的Heaton-Harris法案通过堵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尾有反转,很有意思。
那个孤身只影的天才:
智商超群的天才可能是地球上幸福感最低的群体了。他们因为懂得太多,很难找到知心的朋友。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伊丽莎白·斯隆就是属于这样的群体。她在工作上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但在很多寂寞孤独的夜里,她只能默默舔舐自己的伤痕。那个她找的男公关在关键时候帮她应该是因为在夜里看到了她强势外表下的孤独无助和善良(就算不需要服务了,也会把应给的报酬给他)。
不一样的善良:
我相信女主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所以她才会愿意赌上自己职业生涯(甚至自己的自由)去推动增强枪支管制的法案。别人似乎总理解不了她的善良,觉得她做事太狠,把所有的人都当棋子。其实,她这么做是为了实现greater good,让无辜的人不白白在枪下牺牲。
很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好看极了!!!!特别精彩!!!!强烈安利!!!!
81/100 这部在我心中可以和“二十世纪女人”并列为16奥系两大遗珠。“斯隆女士”情节节奏快而不乱,有条不紊地抛出一条条讯息,在调度上和精彩的群戏貌合神合。Jessica Chastain的表演难度和完成度都是超一流的,电影整体有点像“焦点”,但是更戏剧化,政治态度更明晰。
杜拉拉控枪记
这才是真正的口红种草机好吗?
调虎离山,威胁家属,安插间谍,背叛同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包括自我牺牲,美式精英价值观,career suicide or suicide by career?故事和演员都挺有Aaron Sorkin的感觉?
我愿跪倒在查斯坦面前亲吻她的高跟鞋。不用在乎这个扯得峰回路转的故事,轮廓、音色、身段、装束,查斯坦完全是出演了一套顶级写真大片,举手投足说话神态都点起我心里的火。
剧本写得太漂亮了,剪辑赞,不拖泥带水。能把政治类的剧本用倒叙拍出来而且还不让人觉得头晕,实在是高#劳模姐#演技大赏,这样一主扛住的本子,大量台词的运用,确实厉害。但是结尾斯隆玉石俱焚做法实在有点桥段化啊。
年度最神秘而迷人的银幕形象,高度统一又濒临分裂,无比坚定又时刻动摇,如同深陷泥潭仅露出两颗眼睛却依然警觉地望向四周。依靠凌厉的剪辑,高潮总在出其不意时降临,政治是风吹草动,人性是非黑即白。要记住,没有模糊地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部电影在希拉里败选后才出来真是生不逢时,它完全对不起劳模姐光芒万丈的表演。强大、无情的斯隆女士,为战斗而生的事业女性。悲哀的是现实中我们永远不会有像她那样掀桌的勇气...
cool!(之前有朋友问,是不是女强人必须要剥除女性特征活得像个男人?这个问题大概首先就预设了“干练精明”专属男人。看完片觉得,同类型如果换个男主人公那么大呼过瘾的一定胜于现在热度。男人战到孤家寡人迎来更多的是尊崇,女人战到毁天灭地更容易引起的是质疑。)
为了赢你愿意付出什么?为了信仰你愿意付出什么?女主在这个游戏中觉悟更高而已,这样的人即使被“玷污”名声,依然会有人请她,这就是一个赢的人。
很喜欢这种气氛和始终没有冷场的感觉。感觉非常适合Chastain。不过因为人物太美时常会忘记这一切其实是多么丑陋。
扎实的剧本,手到擒来的表演,查斯坦美哭了!
在最后10分钟的反转把故事转变为政治童话之前,它一直是一部严肃以角色为中心的佳作,华盛顿最强势与优秀的Lobbyist因为自己失控的野心而成为己方阵营最大痛点,它是一部快节奏对话密集线索缜密的政治惊悚片,但一切似乎都要被查斯坦的光芒所笼罩,她用实力再次证明了自己是当下美国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
加长高配版《丑闻》。高频的台词、鲜明的配角嘴脸外加《傲骨贤妻》、《新闻编辑室》各位熟脸串场,让我内心一直在呐喊为什么这个不能是一个常规剧集!短短两小时爱上了这个更为冷漠、花钱买伴、没事爱去烧腊店的Sloane,越来越情绪化的Pope绝对不是她的对手呀。
其实不差,我怀疑imdb上被拥枪派给一星运动了。一开始以为是写实风,看到最后发现是扯淡风。。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扯淡的话大概会感觉更好一点。整个特区最有职业道德的就是那只小萌鸭。。
剧本好,音乐和画面配合完美。故事类型不是我感兴趣的,但作为电影,很棒。
全盘掌控,一招致胜,所有人都在她的布局之中,局中最大的棋子是她自己,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并非不信任同伴,只是需要时间,了解与信任,总是相互。略讽刺的是,预料之外的应招男却没有背叛她。节奏紧凑,政治背景题材做的如此故事性,剧情抓的点相当到位,Jessica Chastain演得好,这才是女强
如何無堅不摧,就是先殺死自己。
抛开政治,抛开法案,抛开主旋律渲染,劳模姐的表演然我对这个miss sloane又爱又恨,又崇拜又害怕,又心疼又肃然起敬……在尔虞我诈的男权世界里,让男人们既看不懂,也跟不上趟的劳模姐,美、燃、撩咋咧!!就是那句话:“Can you be normal?”,不能啊,normal多无聊啊!#二刷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