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十年前,或许我们还会觉得《婚礼》这部电影的内容值得一提。但是放在同志婚礼都满天飞的如今,这部科索沃的电影就和其国际形象一样,显得有些落后了。
这部电影的内容简单到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位住在法国的音乐家回到科索沃去参加自己男朋友和另一个女人的婚礼。事实上,这部电影不太出彩的地方也在于此:既没有新奇的角度,也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仅仅只是停留在叙事层面而已。类似的电影和故事可能随便一个网友都能举出十几部,那讨论这部电影还有什么必要呢?
妙就妙在这里。
虽然导演在这个层面上的完成度不够,但我依然看得出来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所指。这部看似平淡普通的同志片,背后其实折射了科索沃地区动荡的历史及南斯拉夫地区各民族隐秘而痛苦的心事。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还真是,很相似啊。
片子一开始就是贝金陪自己的未婚妻去认领尸骨。片中多次提到了未婚妻安纳塔的父母都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失踪了,安纳塔一直在寻找他们的尸骨。这个恐怖的历史事件对安纳塔而言,应该是一个噩梦,但是对于贝金和诺尔而言,却有甜蜜而美好的成分。99年科索沃战争的时候,他俩躲在贝金的家里,白天琴瑟相和地玩音乐,玩电脑游戏,晚上趁大家睡了还可以亲热。
而如今,诺尔已经去了法国,贝金也不得不选择结婚,虽然他自己也知道,“每次看到安纳塔生气的时候就幸福地发觉,自己这辈子最爱的是诺尔”。现实是人不得不妥协的,但是感情又是无法说断就断的,正如安纳塔不得不在父母失踪的悲痛中继续生活,贝金和诺尔也不得不在这种现实和内心的倒错中度日。
为什么诺尔和安纳塔那么能喝?如果不是想要逃避现实的苦难,谁愿意每天醉醺醺地呢?
科索沃的局势恐怕也正是如此。南斯拉夫本因为铁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联盟共和国,但在铁托死后,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地区的局势就发生了一连串复杂的变化。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居住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阿族)和塞尔维亚族(塞族)水火不容。科索沃本是塞族的圣地,在南斯拉夫分裂后也属于塞尔维亚,但科索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又是阿尔巴尼亚族,因此科索沃地区一直想要从塞尔维亚独立出去。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的根源也在于此,阿族都是穆斯林,而塞族信奉东正教,信仰上互不相容,领土上又纠缠不清,互不相让。在冷战形成的格局下,地区的矛盾被不断放大,科索沃爆发了阿族和塞族的内战,最终导致北约参与进来,片中展现的空袭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还记得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吗?这桩臭名昭著的恶行也发生在这起历史事件里。
事情的创伤如此巨大,以至于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平息。阿族和塞族这两个曾经生活在一处的民族,如今的矛盾竟如此之大,这也就是片中诺尔讲自己和自己的爱人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不可能时,安纳塔会抛出“因为朱丽叶是塞尔维亚人吗”这样充满苦涩的冷笑话背后的原因了。
也就是在这里,导演巧妙地切进了主题:两个相爱的男人,正如两个住在一地的民族一样,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永远不被祝福,总是因此引发暴力和矛盾。片中诺尔被一群恐同的人殴打的场面,真的只是在展现当地人保守的民风吗?还有诺尔从医院离开时,那个揍他的男人恶狠狠地告诉他的,他的病永远好不了,是骨子里的,难道真的只是在说同性恋这件事吗?就连贝金的小姨听到诺尔回来后也是一脸地不快,说贝金和他在一起总是喝酒惹事,难道真的只是简单地在陈述过去吗?
这也是我觉得这部影片虽然不精彩但是巧妙的一点,LGBT的题材和当地的政治局势,正好形成了一种微妙而互恰的对照。贝金的婚礼,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靠一时的欺骗和妥协在维持,是看不到明天的,但难道如今的科索沃的局势不是如此吗?这是一片精神和现实错乱的土地,就连这里的世俗生活也无法避免这样的结局。那些曾经因为战争逃离这片土地的人,真的离开了吗?我们知道他们总还是会回来又无可奈何地离开,就如同片尾诺尔那样。既无法放下自己的爱,也看不到这里的任何未来,只能心碎着奔往他乡,试图逃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同志题材的那种苦涩和悲哀,正如科索沃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恩怨,没人解得开,也没人忘得掉。
这就是这部科索沃同志电影最动人之处: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彼此的爱人,也是互相的仇人,在这里,他们更是犯人。爱情不合时宜地冒犯了所有:文化,民族,时局,但却也曾那样甜蜜地滋养了彼此。
分不开,忘不了,走不出,逃不掉。这无解的爱情,和更加无解的现实。
本文同时发表于我的公众号“沉睡的螺旋”。欢迎扫码关注阅读更多影评。
2.03G。爱着前男友的渣男在矛盾中和异性结婚。穿插了政治局势。
想不到看的第一部科索沃电影竟然是同片,非常勇敢了
很细节地聚焦在几场聚会
难得看到科索沃的电影,了解一个遥远国家的生活。剧情有点弱,婚礼醉酒有点狗血,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没有展开,但是有就是好的
婚礼标准失恋。如果把故事概括起来,那么想想就是标准狗血,爱着前男友的男人在矛盾中和异性结婚,前男友酒醉婚礼现场。但是展开拍出来的故事好在没有放大狗血,而是平缓地讲述。
生活化叙事 没有短板 并且有别于大部分同影背景化同妻的现象 女性导演执导的本片显然让这个三人戏有了更平均的发挥空间 三人都有割舍不掉的过去 在即使如今看似挣脱束缚的全球背景下 每个人仍然亦步亦趋的被国族宗教历史所牵制 就像Anita可以在酒吧和闺蜜无顾忌的谈男人谈性 但面对男友的亲友 还是必须一概承受无处不在的热情 也许有人像Nol一样逃离 但更多的是选择妥协的Bekim 在这个处境里 每个人都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什么都可以放弃和延期 谎言可以 酒驾也是 一切只要是为了这一场婚礼 (四星)
没有drama,就是眼睁睁看着同性男友走入了婚姻,正常到不能更正常……科索沃电影《婚礼 Martesa》 婚姻其实大多是现实的妥协,无关“同性”,就是该结婚了,呵呵。
细腻委婉,但是情感的冲击力和平静下的波涛都拍出来了。尤其是控制力很优秀,就显得很高级了。
3/5 字幕乱的很,大概看出了内容,然而还是好催眠。
看过的第一部科索沃电影,拍的太细腻了,很多镜头都像是精心设计过一样美,突然发现还是女导演。感情很真实,架在过去与未来之前的,是一个人的不甘和另一个人的不舍。
2.8星。男主要和女友结婚了, 男主的男好友也是以前的情人来参加婚礼,没有狗血,只有一点点郁闷。
同志题材背景是战争历史,这一点颇为耐人寻味。仔细想来,似乎是某种民族与国家间隐秘的情感关系的映照。
非常好啊。细节非常动人,那些爱人之间的小动作。
去喜欢的男生婚礼上喝醉大哭,这不是我高三脑子里会想象的事吗
电影不全是现实也不能只靠贩卖民族身份/地域特色/性别议题,不过导演以后值得期待。价值在于纪实和细致,拍出了科索沃人的生活状态,一些普通人的普通感受,对炸弹和死亡习以为常,跟其他地球人一样也会通过酒精和游戏逃避现实,认为塞尔维亚人和同性恋都属于反动派,当然还有库斯图里卡式的婚礼。
3.5,战争话题成为废线比较可惜,故事比较简单,小闹婚礼现场但没有私奔,发展到结局也再“正常”不过地选择妥协和放弃了心中的罗密欧,男主间的互动和同框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焦点,感情基础远胜于同妻。现在小国冲奥片很多LGBT题材看来是大势所趋,真的是比不了人家的认知和格局
有时候压抑是伤害。女导演很细腻,同时也很克制。但是把平静无波下的波涛汹涌拍出来了,这点就很厉害了。[B-]
演员真棒,故事虽平淡但有动人之处
三星半吧,美好的过去与纠结的现在,还有很大挖掘潜力。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两族战争,恐同社会,他国入侵,可以感受到这些政治因素与人民生活的交缠,只是没有那种大道无痕所有一切悄悄渗入皮肤的感觉,不过背景很复杂很宏大沉痛,没表现出色也可以理解。但是整体细腻纪实的风格很喜欢,非常真实非常有代入感。男主那句我想留下来很感动,他想留在男友身边,想留在家里留在这个国家,但是两者却天然地矛盾着。那场玩电脑的戏也很喜欢,从后窥视的镜头、暧昧的对话,敲电脑拍得像搞黄色一样。至于角色,男主他是个好人是个懦弱的人,实在说不出太多责备的话。毕竟现实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有nol的勇气能力选择离开祖国生活,很多人迫于恐惧迫于压力只能与没那么爱的人结婚。ps.科索沃诶,都有这样的电影了,必须鼓励,希望会有续集。
把科索沃的国情结合得挺好的,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国情参照物了,父权式的家庭模式,违背他人意愿强添饭菜的反智文化糟粕,对性少数群体的讳莫如深,还有对同妻乃至整个女性群体的漠视……除了没有战争其他的都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