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小就对线条和圆有着深刻兴趣,把光与影的完美结合作为自己至高追求的女子,生于绘画之家,见证过一个画痴父亲的人生浮沉,他是她毕生追求的光,而在那束持久而幽暗的光下,她也照见了自己一生的影子。
把任何事做到高境界的人,都有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阿荣饮食生活,不声不响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个世界的美丽色彩感动着。
离开画技不精的丈夫,整日沉浸在绘画之中,母亲对她的未来担忧不已,一个不贤良淑德貌美如花的女儿,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未来。
一次又一次苦苦的探索,却仍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她问自己:为什么要对画画如此痴迷呢,明明那么辛苦。太阳一样照亮她人生道路的父亲却向她坦言,自己也总是不满意自己的画技,但又享受着这种不断追求的挣扎。
父亲之于她的意义,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用语言表达。
这个从小就把她抱在怀里教她领略绘画之美的男人,这个年近暮年为了绘画打败了病魔的画痴,这个无时无刻不让她景仰万分的老师,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阿荣。
父女俩的痴,成就了绘画,也为常人不解。
母亲不懂,为什么自己正值春华的女儿不去相夫教子,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已经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自己的女儿还执意要他作画,为什么自己倾其一生奉献的两个人,没有一个人她能看透。
无解,所以她选择了解脱。
阿荣的一生又何尝不寂寞,母亲离世,她独自一人照料父亲,经营画馆,后来父亲离世,她再没人仰望,也无人可诉衷肠。
我猜,她也曾无数个夜里想起那个男子,那个和她一样对画画如此痴迷的男子,才华横溢,机智过人,轻易就能参透她的心事,他的温柔像极了毒药,她在画布上缱绻半生,不敢说尚已忘怀。
不然《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何来?
她都不曾了解过这个男子,他在花丛中留恋,在世俗里汲汲于名利,与妓女结婚,只记得他们一起在桥前观火,一起逛艺伎馆,也有过几页情事,心事最深处莫过于那幅用普鲁士蓝画成的浮世绘。
可是最后相见他说,我已经不能作画了,你要好好画下去啊。
她不知,她的一腔执著,也是一束光,照亮过那个男子。
她不曾停过笔,当能够与自己共通的人都相继离开,她终于有能力画出了自己想要的感觉。
所谓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她的一生,只有光影色彩为伴,万般寂寥,却有常人不及的洒脱与旷达,她不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支画尽人间风雪的笔。
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宫崎葵太会演了。她嘴角的弧度,若隐若现的梨涡,还有她的眼神,明亮的,专注的,坚韧的,羡慕的,钦慕的,不甘的,悲伤的,从不暗淡。就好像阿荣的一生。
看到大火,想到的是,那是多么美丽的颜色。
画是她一生唯一的挚爱和追求。
善去世,我不知道是为善还是为阿荣,流了泪。她在画《三曲合奏图》的时候,心里一瞬间闪过了唱着歌的她和他,那个瞬间,她终于也意识到了对他的爱。
善看到《夜樱美人图》的眼神,那种欣赏和认可,那一瞬间放出的光芒,也是这两个人之所以惺惺相惜的原因吧。他永远能在署名北斋的画里认出她。龙平饰演的溪斋英泉的气质,太迷人了。
北斋握着画笔离世,我从这里哭到结尾。
一生追逐画,追逐父亲的画的女子,即便仍然不满足,仍然追不到,想必也有宽慰,至少见到了光与影的世界。
喜欢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类传记故事,喜欢影片中或清新明快或滞重浓郁的色彩光影,喜欢剧中人物的服饰起居,喜欢那些魅力四射的浮世绘作品,喜欢穿着和服抽着细长烟杆的阿荣,喜欢看她洒脱不羁无拘无束的做派,喜欢那座蓝色波澜平静水面上,载着荣和善的小船,慢慢穿过那座白色宽阔的桥。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却写尽了身为一代名匠画师的女儿,在天赐禀赋下在父亲名师阴影下,痴迷追求着独特画风独立表达的历程。眩,在日文中是痴迷的意思,北斋的女儿,以父亲为榜样以此为荣,最终用一生的痴迷,用自己的感悟,赢得了独特的魅力。看完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喜爱淡淡的遗憾中。最感人的艺术一定是有缺憾的。
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宫崎葵,看过她好几部电影,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总体比较寡淡,但在这部电影里,让我觉得她就是里面那个的不羁、倔强,不服输,眼里只有画画的阿荣。久久不散去的画面是开场不久,她听到外面的警报声,扔下手中的画笔,兴奋地跑到外面看熊熊大火,看到她眼里闪着耀眼的光,眼里都是大火染红的绚烂天空,和那绚丽的色彩,被那痴痴的样子,打动了。可以把画画爱到骨子里,本来也是一件幸福到极致的事情,接着去艺妓们的表演里,满脑子都是色彩、光、影怎样在自己画里应用。最后也在画里感受到了光、影在画里的呈现,她一直被父亲的光环所笼罩,善一直鼓励她去画自己想画的,但深知自己比不过自己的父亲,有技术不能表达内心想法的时候,有不服输的劲又不得不遗憾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看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多希望可以拍得很丰富一些。
1.
阿荣看着对面燃烧着的房屋,赞叹道:“好美的颜色!”
知其癫狂。
阿荣因为嘲笑自己丈夫的画难看,便离了婚。
知其纯粹。
电影的构图也是美的,带着浮世绘的质感。
阿荣追逐着光与颜色而去:“凝目注视,就会发现世间万物都是由颜色的浓淡构成的,人的面容和身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不是始终一色。”
这一个段落,是透过画家的眼睛来观看的。
画家、诗人、讲故事的人,他们都带着自己独有的观看角度。电影讲画家的故事,自然用画家的眼睛来看。
和看好莱坞型叙事不同,这类带着自己文化独特气质的电影的剧情和人物是不可预测的,如此也是看电影的乐趣。
对于电影,向来有个任性的标准:一部电影,只要它试图讲述一个前人从未讲过的故事,认真、执着、坚定,那就是值得一看的。
2.
阿荣被质疑画技的时候,站在桥上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执迷画画呢,那么辛苦。
又傻又可爱。
一个人一辈子,自从笃定起自己想要做的那件事之后,这样的发问会有许多次,但大都类似这样,带着些许娇憨、委屈、傻气,很可爱。类似少女找到一生挚爱,并且从心底坚信那自己是没可能离开那挚爱的,而那挚爱也总向自己敞开怀抱,如此,遭遇些微挫败,撒撒娇,也就过去了。
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
前提条件是,你爱它,想要一辈子都做这件事,只是因为你爱。与名望、金钱、满足别人的期待等等外在的东西,没有丝毫关系。
看着女儿沮丧,父亲葛饰北斋说:“我也从来没有满足过啊,总是想着,要画得更好、更好、更好,但思绪那一端的灵感总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
葛饰北斋是江户时代十分出名的浮世绘师,若是看他的画,就会发现这个一直画到九十岁的画匠,也实在不是个十分老实的家伙。
葛饰北斋一生有许多名号,北斋只是其中之一,因为信仰北斗七星,他曾给自己“辰政”“雷斗”等等,最后给自己的名号是”画狂老人”。北斋一生,是完全将自己陷入画中,风格不断发生变化,尝试绘画的内容也不断在变,从不满足。
在电影中,他安慰有些沮丧的女儿:”我怎么能让你在我之前满足呢?“
唯有都将自己的热忱都投入创造之中的人,才晓得这样的语言是多么熨帖。
“走过这座桥,就让我们忘记这一切吧。
挣扎着,挣扎着。
在挣扎中往前走。”
3.
父亲的中风来得猝不及防。
阿荣自然伤心。
好在电影并没有刻意将那个瞬间放大或者延长,而是直接进入了阿荣希望父亲能够快速练习拿起画笔的能力,如此,并和母亲有了争执。
阿荣与父亲的关系,是很动人的。
血缘上的父女,技艺上的师徒,精神上的知己。
被自己最在意的人理解,且是本质性的理解,是一件十分稀罕而珍贵的事情。
阿荣与母亲的关系,则带着现世的温暖质感。
这个母亲在家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女儿和父亲是知己,她只能不断操心女儿的婚事,希望女儿像所有女儿那样,过上看起来安定的生活,虽然这样的安定对女儿没有意义。
但这是一个母亲的期待。
母亲洞悉了丈夫与女儿之间的连接,那是她无能为力的部分,看着女儿熬煮可以治中风的柚子酒,她拾起一块柚子,笑着对女儿说:“以后你的父亲,就拜托你了。”
然后安静去世。
阿荣坐在海边:“我本以为我害怕失去的是父亲,是他的画,比起父母,更看重画。“
善安慰她:“不要紧的,你妈妈理解你的。“
理解,这是一个多难得的词。
母亲或许没有能力理解女儿,她甚至都不曾理解自己的丈夫,但她在用朴实的温暖包裹着这个家庭。
从这个角度上说,阿荣与父亲,都是幸福的。
父母子女,来这世上行走一遭,这是每个人都不可逃离的关系,有趣的事,这几乎也是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我们喜欢用某种带着描述性的词语去定义关系,亲情、爱情、友情,但事实上这些定义往往失之于粗糙,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懒惰,似乎父女、母女的感情就应该像被定义的那样。
事实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独特的,不能被定义,也不该被定义局限了其可能性的。
4.
阿荣抚摸上善的脸,看着他,善的手也抚摸上她的脸。
人在哭泣的时候,手指会痛,会想要去握住一些什么,当你爱的人就在你的面前,你确实不由自主就会那样去握住他。
阿荣的脸上,滑泪一线。
这便是她的爱情了。
“善的温柔是毒药,我饮鸩止渴。”
江户再一次起火,善的家被烧毁,生死不明,阿荣也没有到这个曾经理解她,让她想要去爱的男人。再次相见,善是一家青楼的老板,谈起阿荣画的画,善依旧可以辨别出哪些是阿荣的手笔,哪些是阿荣父亲的手笔。
对话平静,一如好友。
他俩终究是不同的:她拿画画当一生,他通过画画来睡好看的女人。他有能力理解她,但是并没有意愿成为,但是因为到底还是各有所求。
我理解你,但是我们互为过客,浮生一世,不过如斯。
他将她比作心里的光,不可企及,但说到底,这是他的事,与她无关。
是他没勇气,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
电影对于情感的描述很平静,着墨自如并不刻意,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也带着某种浮世绘的质感。浮世绘中的浮世,原本也写作忧世,浮世绘是描述流动着的世间,恰似人若浮萍,漂流水面,而这些情感也一如流水,会流淌过去。
落于纸面,成画成诗。
若是没有得那样的记录,过去,也就过去了。
善死后,阿荣落于画中的女子,是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艺妓,她们或许都与善有关,她们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情感与故事。
这部分,十分动人。
5.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好看的意思是字面的意思,也是背后的意思。
构图、光影、视觉语言,赏心悦目的好看。
人物、故事、情感,细腻自然的好看。
父亲在画完富士山后,女儿赞叹:真厉害。
父亲说:真想再多五年寿命,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了,一定会的。
言语是最会骗人的东西,也可以是最诚实的。
但这个时候,你是相信的。
老去的阿荣依旧在画画,将石头、果实和树叶带回家,有的人理解她,有的人笑她。
她只将笔触停留在画布上。
“这就是光,这个世界由光和影组成,影,塑形万物,光,则凸显万物。"
许多事不外如此。
只看何为汝之光,何为汝之影。
我也想画的更好啊
简直是日本版的月亮与六便士。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温柔又不羁的龙平实在太迷人了。
又美又隽永
光影还行。
浮世绘能让所有的爱情黯然失色,哪怕是宫崎葵与松田龙平的,一直觉得浮世绘都是妖作,每次看到都觉得被摄了魂魄,而且莫名的内心澎湃,看了这个才明白,原来作者不知放了多少执念。
目前为止最好的宫崎葵。龙平你难道都没有一秒动心的嘛。。
毫无准备哭到停不下来。葛饰应为,女画师人如其名,有潇洒男儿气。<吉原格子先之图>浮世绘里的一抹异色,如今的年代看更是惊艳,且更知其好。九十老人北斋生命末年仍无限怅恨:若老天再赐我10年,不,5年寿命,我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匠。上手くなりたいなあ,这句叹惋,是父女两人两辈子的生命注脚。
是当那里面人物的影子跟你的人生重叠得越多时,才会深感最终人有多希望得到理解以及只会被自己感动...
SP。内容命题,但演员大赞。宫崎葵不施粉黛却美得触动人心,演得最打动我的一次;松田龙平的善次郎啊,清清浅浅,却回忆起来就想落泪;临别那狠绝的眼神,是这个让人猜不透的男人流露出的最多的感情。到最后,她失去了她的影,也失去了她的光。
1“即使在黑夜里也是有光和影子的。因为黑暗,光才有了不同的颜色。在夜里能吟出白天写不出的诗。”北斋是荣的光,荣是善次郎的光。长短一生,又有多少人能够互为彼此的光影?2“如果可以变成鹞鹰或乌鸦,好想飞到你的身边”云淡风轻却深藏心底。3葵的仪姿和演技都越发“男前”,英气中又带一丝纤细。
…………沉浸在我葵的演技和美貌里无法自拔。试问她这一代演员中有几人能到如此份上。
一生追随光也追随影,最后灯笼下的暗处太美了,宫崎葵太美了,松田龙平太美了。怕美也怕温柔。
跟原惠一《百日红》一样讲阿荣和她爹二三事,故事单薄,不过宫崎葵饰演的阿荣更立体,血肉更丰满,走路风风火火、叼烟斗的样子很帅❤️。朱新建说“性命交关”,人生催逼两件事,一是性一是命;放在荣姐这里,就是“画和男人”。另外江户吃瓜群众看火灾就跟看特效大片差不多吧。3.5
善次郎死了 女汉子就默默画了幅画 知己兼炮友 一起论画也一起逛窑子 情感化为技艺足矣 总觉得大森的剧本小清新过头 有情趣没厚重 圆与线的世界开头 光与影的世界作结 影像对明暗的敏感! 人物关系处理的“性冷淡”则一并延续百日红233 记得百日红里画面明暗设计也很出挑 如今看来都是匠心啊
编舟记前世情缘。两场戏,一场是阿荣听到吊钟的声音,那明眸流转,还有一场是河边与善先生的互表心意,宫崎葵拿捏得都太好了。私以为对阿荣的处理有点过于隐忍了,但若没有这份克制,也画不出如此细腻精准不差分毫的笔触。
今までと違う青さを見せたのは、今までと違うあおいだった。あゝ、何かを作り出したいな。美を作り出したいなぁ。【另,松田龙平沉默自抑又用力地握揉她肩颈的几秒动作实在太...了!
宫崎葵这个扮相!!!简直是从影以来角色塑造最好的一次!!!棱角明晰的脸 白皙的皮肤 淡淡的眉毛 抽烟的姿态 斜嘴媚笑的样子 不要太好看!让我想起The Hours里面妮可基德曼演出的Virginia Wolf 真美啊 这样的女人
为什么只有5颗星。555.宫崎葵演出了超越性别的旷达和潇洒,完全不是我印象里的杂志上的软妹子。非常克制的电影,所有的情动都在细微处,有点戴珍珠耳花少女的那种气质。色调也很好看,有些布景略假,但是不影响。醉女笔那个画面,有点动容。北斋死去的时候开始哭,一直哭到结尾。另外:有猫。
人物传记,科普北斋和他闺女,北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副神奈川冲浪图了。“这个世界产生了光和影,影赋形于万事万物,光则使它们鲜明起来” P.S.绣春刀里杨幂化名也是北斋,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