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看完相差五年,百感交集,一切尽在Carver愤怒抽打方向盘爆发了出来。每季看完都需要缓一下,回归虚假的positive power媒介世界。一个是消费,一个是上瘾【比如刷短视频】,才能让人舒心愉悦,但将我们的认知与现实世界脱离愈来愈远。可能这季含McNulty量太少,才显得压抑和绝望。
前三季的铺垫之后,观众应当对警局的暗箱深谙于心,第四季将主题伸得更远,学校教育与市长竞选两方面。
(一)对命运的无力感
Carver从第一季起,作为重案组内鬼,平步高升;第三季中,因为做事得力,又被Colvin赏识。在Hamsterdam里,他为放哨的小黑人打抱不平。【Carver的几项性格和能力比起来,忠诚>正义感>能力,一个标准的警察】Randy由于泄密放哨之事,被所有人排挤,毕竟整个西区小孩都收了Marlo的钱。Carver为他提供保护,黑帮报假警,吸引走值班警察,寻机报复。Carver为他找监护人,疲劳又无果,似乎Randy已经意识到,整个社会对他的期望就是进入收容所。对现实的无奈,以及积压整整一季的情绪,在这时爆发了。
Prez问过Randy的梦想是什么,不是科学家式的答案,Randy回答道拥有自己的小店。如果在中国的小学提起这个梦想,恐怕会被嘲讽没有梦想,但这些黑人在八年级时就已经如此现实。因而,他带三套校服来学校,兜售一书包的小食品,向各年级售卖,对未来做准备。Prez第一次给了他希望,第二次被Hawls破灭,Carver再一次给了他希望,但这一次他内心知道:但凡在巴尔的摩待一天,就没一天好日子过。在外界看来,尤其对墨西哥人来说,一墙之隔,美国是天堂,但就这些Corner Boy来看,他们只能重蹈上一辈的覆辙。
送进收容所那一刻,有种莎士比亚式悲剧感。
(二)系统(Game)
All in the game作为该剧主题,继续体现他的客观与冷漠。
在洲测验前会议上,校长助理明确指出,让所有教师放下目前教学计划,直接让学生背考试的语文题目。Prez疑问这不是骗人吗,哪能够测试学生水平?
旁边女教师解释道,其实这场测验不是测学生的,而是测老师们的。只要测试结果过关,意味着学校改善,老师达标,意味着补助将正常发放。Prez感慨道,警局也是同样逻辑,将抢劫伪造成盗窃,Major就能升到Colonel了。
所有人都知道,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官僚系统的顽疾一直解决不了,下面是两个最直接的原因。
1.信息反馈
Lieutenant -Major -(Colonel这一级可跳过)-Deputy - Commissioner - Mayor,是《火线》世界里的Chain of Command,越级汇报是官场大忌,而信息传达到市长后,还需向市民和州里汇报。真实信息也会在一层层汇报中,被削去细节,并逐渐失真,唯有数字可以在马里兰洲各市之间相互比较。因此重视数据,而忽视实际民生,情有可原。
2.委托-代理问题
政府官员分为两类人,一部分是政治官僚,比如Commissioner,他们拿着死工资,并且升职激励很弱,所以将chain of command放在第一要务;另一部分是政治家,比如CarCetti,公民是委托人,政治家是代理人,他们有很强的晋升激励,比如两年后,Carcetti即将参选州长,所以公民的投票率对他至关重要。但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常常产生偏离,因为有技术性手段,可以让他表现得更在意人民,于是追求这些手段,成了政治家的第一要务。
将人视作手段,而不以人本身为目的,这永远都是错误的。——康德
本剧亦正是将康德的意思体现得淋漓尽致,政治逻辑导致的离谱事件比比皆是。在市长选举前,Royce一方面自夸打击犯罪成效,另一方面打压重案组,使其噤声。造成的后果是,本末倒置,错过了追捕Marlo的最佳时机。用最佳资源仅仅抓捕了一群小喽啰,数据虽是好看些,但同时也让Marlo集团警醒,弃用手机,用更传统方式联络,为后续重案组增加难题。除了Kimma破获枪杀证人一案,整季警察陷入系统之中,为政治所裹挟。
(三)学术
除此之外,第三季和第四季带有些学术气息。第三季的毒品合法化,探讨究竟是毒品提高了犯罪率,还是警察对吸毒容忍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犯罪率。第四季的教育主题,探讨学校因材施教,抑或是个人有限的正义感,在系统之内能否帮助Corner Boy。
在学术中,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博弈论的兴起,让这些事情变得“可以解决”,只是解决方式与政府的政治逻辑相悖。
在Carcetti这条线中,他不断在与别人妥协,如果接受州长的教育帮助,他将失去两个大区的票,极有可能无缘两年后州长大选。但学生两年后大多依然没有选举权,Carcetti也只能忍痛割爱,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
汪丁丁在《身体与生命》中提到,中国社会是一个非稳态,依然处于变化之中。而美国已经形成一个稳态社会,想要找到帕累托改进方式很难,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于此。除非教育引起强烈的社会不满,让公民都觉得必须要大刀阔斧了,改革才得以实现,不然公立学校的学生会一直成为牺牲品。
周其仁在《改革的逻辑》中提到:
也总有人自发地试图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就是自发的民间努力能不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合法承认,这非常关键。1956年支持包产到户的那位永嘉县委书记,倒是给农民提供了政策承认,但他本人却因此“犯了错误”,被开除了党籍和公职,回乡当农民一直当到1979年。这说明,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早就有,历史上有,现实中也不断地冒出来,困难是合法承认的门槛太高。
毒品合法化的逻辑与之类似,况且荷兰等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实现,在美国实现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四个小孩都挺聪明,开始时他们看似天真友善,但稍许差错让他们离主流社会越来越远。一方面,老师希望他们将来做合法的事,但从小在Corner长大,他们清楚的知道,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并且他们的老师就是那个社会中的一份子。两种矛盾在Namond内心里交汇,使他产生了挑衅性人格,因此,老师和警察的话,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伪善。
最后附一张警局厕所的墙,也算是缓解这一季压抑的情绪。
每天累的时候看看这剧。就觉得没什么烦恼了。反正人生都是那么苦。还有比自己更差很多的地方。就凑合活着吧………………………………………………………………………………………………………………………………………………………………………………………………………………………………………………去瞧瞧
1、Michael Lee
这个孩子非常特殊,他的原生家庭和其他孩子一样糟糕,但是性格却天生带有不凡的气质。他有主见,意志力强大,甚至敢于公开拒绝Marlo发的零花钱。学习也好,对同母异父的弟弟还抱有平均水准之上的关爱。但他最后成了小小年纪就杀人不眨眼的黑道煞星。虽然,在暴打熊孩子并承受了Nay惊恐的眼神之后,还是借着练拳内心搏斗了一回,但其无需任何人操心的自愈能力让他快速走出反思,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不归路。
中间的转变也是骨折式的,和程序纠结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正途不同,黑道的手段稳准狠。Michael借Marlo之手轻松除掉兽父,从此也成为高速而有效的黑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
Michael的主要性格缺陷:对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极为上心(绝对义气),但除此而外的人和事则十分冷血。
2、Namond Brice
懦弱、平庸但内心善良的绵羊人典型。虽然从小被带掣着走上邪路,但他的本性平和无争,不喜也不擅冒险。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不能,为挣钱杀人越货他也同样不能。让他见识一点高尚人群的生活,就会心生向往。小贱小坏就只到把拼装不上的模型零件藏起来的程度。贩个毒都会被屁大点的熊孩子骗。他的出身在四个男孩中相对算最好的,运气也是最好的,除了被妈妈强迫贩毒,几乎没有遭受生活艰辛的折磨,最后被好人家收养也是顺顺利利。
3、Randy Wagstaff
感觉他将来站街后会成为金牌销售。做生意的本事绝对是胎里带来。告密也是真的告密,万金油性格的人最难管住嘴,一遇难题就想用秘密蒙混过关,但这秘密直接决定了他的最终命运。
4、Duquan
关于他的情节记得不太多,好像连Naymond那点小贱小坏都没有的一个老实孩子,单纯的原生家庭环境恶劣,连件干净衣服都穿不上,更不用说洗澡,所以得到了Prez很具体的帮扶。但是因为被迫升学,最后还是离开了这所初中,临别时送给Prez的那支纪念笔简直令人绝望。哪里有学可升?无家可归,无业可就,还不是去街角站着重复贩毒的老路。
5、Felicia Pealson/ "snoop"
钉枪少女,埋尸助理,这个雌雄莫辨的女孩的存在给人一种判断失能的炸裂感。想说她是邪恶的?她在同伴制造的每具体尸体面前都朴实天真,荣辱不惊。想说她是善良的?那些尸体的棺材板子就要愤怒地掀开。想说她是无知的?她分明具备专业人士娴熟又老练的气质。想说她是失足的?每一宗谋杀于她都毫无压力,每一名死者她都安之若素。她甚至不是麻木和冷酷的,因为言行举止足够亲切灵活,没有丝毫的变异感。你想象着她应该伤痕累累,她其实毫发无伤,也没有多余的唏嘘,她简直就是尸山血海里成长起来的miracle,生如彼岸花,死如菩提叶。
加入了教育线和选举线,这一季更让人感觉巴尔的摩是个烂透了的苹果,每个人都深陷泥潭,无处逃生。如果前几季主旨是讲恶人如何行恶,那这一季就是讲一个糜烂的机制如何让好人不得不行恶。ps:这一季的主题曲最好听。
我现在非常恨这剧。不是讨厌,是痛恨,让人看不到一丁点希望,所有的努力,哪怕只是试图改变到头来都是徒劳只能向社会妥协。没有比看着痛哭的Bubs更难受的事情了TAT
深不可测,难以超越。维度的收放简直不可思议,一市之长的苦恼,瘾君子的苦恼,小学生的苦恼,被奇迹般地赋予了同等重量,所有身位悬殊的人物,在屏幕外的一道目光里被照为平等。其实每季片头已经传递了The Wire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最核心的表达:社会的污河趟满了人;污河之中没有主角。这条核心表达是树干,场景人物虽然每季都在换,但到底都是这条树干上长出的枝叶。在第四季里,我们从Michael, Randy, Namond, Duquan等人身上看到的不是几个孩子的童年,而是超越了时间和经验的一种不死的童年,它是原因,也是结果;它发生了,它还在发生。Avon, Stringer, Bodie, Dee...这些业已消失的人,我们直到此刻才开始理解他们,我们才睁开眼看见冷血与野心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看完第三季我的心只是伤感,看完第四季真的很想痛哭一场。为污河中所有人。
先感谢风软。。。。。
这季增加了Corner Boys和教育系统这条线,愈显无奈,几个少年的命运令人唏嘘,还有警探和街角少年之间的人情味。人人都是主角,唯独McNulty这季打酱油哈。这么多警探中最佩服还是老木匠Lester.上季被迫离职的Bunny和Prez这季继续在教育系统扮演重要角色,编剧实在妙。Bodie,you're a soldier,R.I.P.
悲天悯人,真的是悲天悯人...Creator得多爱这座城市、多爱这里的人民才能拍出这样美术低劣到无以复加、但对无论毒贩、乞丐、警察、市民乃至所有巴尔的摩人都抱有绝望般的希望,对体制有多么庖丁解牛的观察和哀其不争的失落,才能拍出这样的剧...自己中途节奏一度停滞,拖了两个月才看完,又是看到最后三集完全折服。
Bodie挂掉了,孩子们好的好坏的坏各奔东西,只有Clay Davis的一句Shiiiiiiiiiiiiiiii长流。
这剧也没啥大悬念和大爆点,但一旦看进去了,就跟毒品一样离不开。看的时候不觉长,看完之后很凄凉。一小时一集一点不长,而且尼玛还停不下来,越看越想看,不让看就骂娘、抓狂。一天不看就像断了粮,你说这剧强不强,强不强?
除了“无与伦比”,我想不到还有别的什么词可以拿来形容这一季了。直面暴力,却不乏细腻的感情。从街头暴力到学校教育再到政坛的复杂浑浊,不但视野宽广,而且洞察力非凡。无与伦比的杰作。
就像很多人说的——这是历史上最好的美剧,没有之一这是艺术!
Before the wire, I had no idea TV could be like this.
发现美国人也是穿秋裤的
街头少年成长烦恼,教育制度问题的严肃抨击,唯一好出路的是误入改革体制者。公屋藏尸,接班帮派越来越狠。这一季弱化了警方线索,突出了探案手段失误所造成的各种灾祸。最后什么也无法改变的结尾看着真心酸
发现the wire一季比一季分高,大概是因为只有真正喜欢这部剧的人才会一路看到第四季第五季吧
中学是联通帮派街头、政府机构的一环,黑白两色的蝴蝶效应波及警界,前面偏散但收线厉害,末尾娃娃帮名字尤在同一面墙而人各一方,有沉沦有希望,情感冲击特别大。这剧妙处之一是人物不变但职位流动升降,带出各种新天地。
“火线”已经很牛逼了,而第四季在我看来是最牛逼的一季。学校、政客、街头三线并进,看上去互不相扰,却依然在无形中决定了corner boy们的命运。每一个人的演技都好到炸裂,假小子snoop的残忍让人吃惊,而bodie的死更让人感到难过。#个人美剧第一名#
Bodie R.I.P.
迫不及待的看完第13集好来打五星,没有比较就分不出好坏,谁能想到我会同情Bodie的死?八年级的戏份简直增加好感度正无穷,虽然一切都是白费,但是仍有一群人在努力的拯救未来。
目前为止最好的一季。在前三季的主角和反派的戏份都大幅度减少的情况的下,愣是把街头贩毒这个主题写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循环,此外还加入了选举和教育这种社会辐射面更广泛的议题,所以巴尔地摩才是这部剧真正的主角。一部美剧用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的思路在搞,你说它野心大不大?
巴尔的摩众生相之四,教育与选举。这是直面美国最底层的血淋淋的教科书,一个国家可怕的不是现状,而是没有未来。选举中的各种勾心斗角并不新鲜,但看到孩子们一个个不可避免地走向毒窝才教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