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点自己的感悟 现在却深刻不起来了
这片子我推荐给我妈妈看 她看了没一会就自己找了一部喜剧片开始乐呵乐呵看 我问 她怎么不看了 她说太伤痛了 还让我不要看 说我年纪轻轻看这种东西干嘛 我小声嘟囔了句 现在不看老了也不会看了 你不看是你接受不了吧 她当然大声的反驳了我 还声称自己是很乐观在面对的
她也就只能骗骗自己
距离姥姥去世已经3年1个月09天了 昨天妈妈和爸爸从姥姥家的老屋回来后 妈妈说怎么那个房子现在一点也找不到妈的影子了 爸爸教育妈妈说 以后那种话不要再在大家面前提了 你想念妈就在心里缅怀就好 不要再说出来
不同人的不同表达和不同接受方式吧
这一点我跟爸爸比较像吧 我默默的放在心里 我偷偷的哭 我承受着失去的痛苦 但是我不说 可能是妈妈太疼了 她想说出来就没那么疼了
这部片子里有几位老人让我影响深刻
一个是说新疆瓜果好吃到回上海不愿再吃上海瓜的奶奶 —— 鲁胜兰
影响深刻的原因有很多 是源于记忆这两字
大脑储存的记忆有限 弥留之际 大家还依然深刻的那段记忆必然是对于自己而言极为宝贵的 到时候的我 会记得什么呢 总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 没有那个年代的老人家们来的深刻 记忆里的瓜果香 记忆里见到火车的喜极而泣 记忆里爱情的模样 是如何打着工作的幌子而靠近一个人 我们现在好像对于什么都是触手可得 就显现不出难能可贵之感 那百十年后 能让我们回想起来的是关于什么的记忆呢
待续)))
这是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3分的纪录片。同时,这是一个关于四十多位临终病人生命消逝的故事。再或者,这是未加修饰,赤裸裸的,展现死亡的影片。 生,是希望,含着殷殷期盼;死,是绝望,和着留恋不舍。大多数的临终病人,总是怀着无助,愤恨,拼尽全力,试图将自己从此种深渊里扯出,可是徒劳。于是放弃挣扎,等待命运的安排。他们住进临终关爱病房,安宁病房,一个看似名字充满宁静祥和的地方,却是通往死亡的最后一站温暖的停留。 人们敬畏生命,亦害怕死亡。所以安宁病房正对的小区住户,家家户户窗上挂着一面亮晃晃的镜子,是在排除,是在躲避,是在将所有他们认为的晦气,全部,全部都再次反弹回病房。 病房里住的病人,没有我们想象的悲观。病房装饰的温暖,没有病人撕心裂肺的喊叫,没有想不开活不下去嚷嚷着要跳楼的某某,亦没有大哭大闹之人。相反,他们很坦然,而这种无声的接受,更让人心疼。那个李家老奶奶向病友讲述自己年轻时在新疆插队的经历,哈密瓜很甜,吃的时候,像开火车一样,呜呜呜的就吃完一块,讲到这,她笑的很好看;文工团退休的爷爷向来看望他的学生,吹起葫芦丝,声音婉转悠扬,学生们鼓掌称赞,他很知足;二号的奶奶在家人的张罗下,在病床上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她看起来好幸福。一切都这么美好,如果有人不提到必到死亡。 然而,冰冷的数字从不会因为人炽热的感情而改变,根据统计,这所医院,每年都会送走几百名病人,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个生命消逝。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做吴留生的82岁的老人,她身患癌症,在入院生命质量测评时分数并不高,这意味着生命于她来说并不长,在生命的最后,这位说着软糯上海话的老人,思念的不是其他,而是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因为身体原因,她无法亲自去到江苏海岩,五十多岁的儿子舟车劳顿,为母亲拍下了老屋的点滴,一湖一舟,一房一瓦,拍下来将照片带回病房,老母亲忍不住留下了泪水。这是此生无憾的圆满,我泪目。 医院护士说到:“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这段时间,让患者能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比较有尊严,安详地走过最后一段人生。”尊严,这个词,我觉得它的力量是举足轻重的,什么是有尊严的死去?是生命弥留之际,全身插满管子痛苦的离开?是生命最后,孤独的逝去?还是在家人儿女的苦苦挽留下,在医生的无意义的抢救下,留一口给家人看的呼吸?我不清楚,但我认为,有尊严的离开是一定要建立在患者的意愿下,让其安详地,尽量无痛苦的走。 也并不是没有例子,片中,一位重病的老人,生前是某大学的英语教授,而在他生命的最后,被送到病房时,满身都是污垢和褥疮,这对一个老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著名小说家琼瑶,为了让丈夫体面的有尊严的离开,而决定为其进行安乐死,却被继子一把拦下。并非个例,现实生活远比此更残酷。并且,这周舒缓疗护病房在全国都很少,有多少人是在生命的最后,潦草死去,痛苦且悲哀。 李银河曾说:“生命从宏观角度看,是不可能有意义的;但是从微观视角,可以自赋意义。”那么,消失之前的存在,便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想,在我们的当前教育中,还应该出现一门“死亡教育”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珍惜生命,正视死亡。 如此只愿,生命里的你我,在任何时候,都能体面而有尊严。
谈到死亡,是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话题。今天在课上讨论起死亡,老师讲到自己自杀的经历时哭了,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亲密关系是你面对死亡的屏障。”
我特别赞同这句话。因为仔细回想,青春期的时候自己也曾无数次想过自杀,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那时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我不可以这样做,我有最最最疼爱我的妈妈,她需要我。每次一想到这里,我也就渐渐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现代人都想着怎么优生优育,却很少有人考虑怎么优死,死亡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件事情,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不应排斥和恐惧,而是坦然面对和接受。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仔细考虑的问题。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 “活着就是一种美。” “懂得了遗憾,才懂得了人生。遗憾的人生,可能才是真正的人生。” “临终,是件让人悲伤和恐惧的事情,如何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是在悲伤、恐惧、孤独中离世,还是在尊严、平静和友爱中远行,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我们都会觉得欣喜。可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又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生就会有“死”,当我们面对死亡时,更多的是恐惧。
有人说:“如果把每一天都看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你就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到那一刻,没有太多的遗憾,便是完美的人生。
《生命里》,无论是否到生命尽头,都要尊重生命。
尊重它,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每个人对于“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命里》这是一部有关临终关怀的记录片,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但我们对死亡却充满了恐惧,如果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能够得到亲人,朋友,医生等在身体以及心理的安抚,让临终的人感受到关怀,依然能体验生命的美好 ,没有遗憾,安宁的离开人世。 临终关怀这个题材很新颖,也是第一次听说,让人活着有尊严,临终的时候也要有尊严地离去,给人感觉很温暖,对生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值得一看。
早上从朋友圈看到的这部纪录片,然后就找来看了,三集一气呵成。
心里想的一直是17年去世的一位亲人。平时身体挺结实的样子,还养了很多羊。听家里人说,下午他还在和朋友聊天,吃过晚饭觉得不舒服,去医院的路上就去世了。
而我因为人在千里之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在那前几天,打去的一通电话里,没能和他通话,我说改天再打过来。然后拖了几天,没有打,结果他再也不会接听了。
这大概是我最大的遗憾。
当时朋友安慰说,走得没有痛苦也是一种福报。我只当安慰的话,其实根本听不进去。
但是现在想想,这条必然之路的最后,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结束,留下遗憾和悲伤的,可能真的不是离去的人。只是留下的人,自己心里过不去的坎儿。
我不能知道的是他当时是否痛苦,是否心存遗憾。其实只要他当时不痛苦,没有遗憾,就好了。
其他的,我能自己消解。
后来我想起来前两年自己大学时候买了一台单反,临过年的时候,老人家在家自己做豆腐,我就拍了一些画面,和其他一些准备年货的内容,剪了一个短片。
当我找出来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他的画面,突然对自己涌起一阵感激。
但当时太注重于拍内容,反而忽略掉了人物,所以带人的画面并不多。我又去找原始素材,幸亏,向来难以取舍,拍的东西都不忍轻易删除,在原始素材里还有一些画面,他在里面。
这竟是他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影像。
他离开的前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带了单反去,想要所有人一起拍个全家福。但他是那种直肠子,不善表达的人,他当时拒绝了,我也没勉强,就没拍。因为总觉得时间还很多,从没想过,死亡,那么遥远的事情,会瞬间来到面前。
所以,真的,不要等。什么事情都不要等。
自从他离开,我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心里总是时时不安。
他是我经历的第一位离开的最亲近的隔辈老人。从那开始我知道,八零九零后,处在所谓奋斗的大好年华的我们,正在失去隔代。
我也明白了影像对我的意义。
所以我决定,递上辞呈,回去老家。
陪陪那些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同时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已经让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大道理我也听了很多。
比如,你年轻,不挣钱就是犯罪。
什么逃离北上广,就是自己怕了。
我承认,离开这里,过一段没有收入的生活,心里会很忐忑。但也确实需要时间考虑清楚。
但不是逃跑,而是知道我选择了更重要的事情。不想自己再留下遗憾。
有什么计划能赶上生命的变化?
说到底,并不是他们此刻多需要我们的陪伴,而是自己,心理上情感上多么需要他们在身边。
选择哪有对错,每种选择都会导致一种结果,最后那个必然的结果来临之前,何不顺从内心的声音?
谁知道后不后悔呢?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可能会后悔,但我相信,陪伴,总不会后悔的。
您还好吗?念安。
挺喜欢万茜的,刚刚看完三集,听这个旁白的时候觉得感情似乎不太够,就是感觉她好像没有看片子,只是读稿子。
但是,看完后我觉得这个旁白很好!
本身片子就不是要渲染情感,是在关注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就像护士会拿小乌龟的独眼和病人开玩笑,死亡在这里不是一件需要极度悲伤或者无法释怀的事情。
也就不需要像“感动xx”之类那种震撼心灵的声音。
反而正是相对平淡的语调,加上画面里真实的情感,才让我们有了空间自己去感受。
就像打开心灵的钥匙,钥匙转动了,门开不开,更多源于自己的心吧。
可以建个“删除配乐旁白出佳作”的纪录片豆列。
虽然煽情过度,但是由于题材,还是从头到尾泣不成声。但是我知道,中国不允许安乐死,很多人也没有成熟面对死亡的素养,,他们往往尊严扫地痛苦不堪地死去。
题材加分。中国版“入殓师”。护理临死之人,让他们有尊严地、祥和地离开这个世界,既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给生活着的人带来了抚慰,并促使人树立更加理性而温情的生死观。
我爸肺部鳞状细胞癌晚期,七十多了,老了特别固执,开始不去看病,自己看中医的书,还煎中药,化疗也不搞,嫌弃医生年纪轻。他武汉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代高级工程师,获得国家地区科技一等奖。书都读到屁眼里去了。另一个亲戚肺癌,没啥文化,查出来后直接化疗,现在都三年了。他这才半年,就只能在床上等死了,你他妈又不是学医的,看了一大堆中医书,还要跟医生讨论处方,要自己增减药材。。。靠。。。西医的医院医生都看着他烦了。。。
临终关怀这个题材的纪录片真的不多。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所有人在这里都变成了生命的忠实信徒。敬畏生命——在任何时候。
临终关怀题材好,但和近年同类纪录片的出色和深刻比,这部就显得平庸了。万茜的旁白听不下去。
题材极好,但实在可以有更深刻感人的表达。
我们都在关注出生,其实死亡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
不如《人间世》,剪辑比较乱,没有能很好表现主题。但是这种题材每一次看都感叹:最后有尊严的走就行
死亡,哪有那么容易,遗憾的种种还没来得及啊,但这就是人生啊!
这个选题不错。不过这只是上海,多少人得不到这些关怀照顾尊严。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和母亲断绝关系10多年的女儿,母亲临死也没能找到她,带着遗憾离世。母亲嘴里说“很宝贝的”,除了小时候放外婆家也不知道自己还做错了什么导致这样,猜还是儿子女儿不平等对待吧,要不女儿也不会如此绝情。
经济发达决定了你有选择死得有尊严的权利,而中国乃至很世界绝大多数地方人没有这样的选择,关注死亡是一大进步,但现阶段也仅仅是发达地区文青的自我感伤,中国的临终关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死生亦大矣。万茜的旁白是治愈的,是一丝暖意。
1:九分左右:武汉的黑子叔。第5200部标记看过
中国文化自古忌讳死亡,我们一直回避相关的话题。前段时间看《最好的告别》,深感于国外临终关怀已达到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阶段,我们在这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人,需要有尊严的活着,更要有尊严的死去。
《生门》讲述的是起点,本片记录的则是终点。人世间,除了生与死,其它都是小事。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机场见证到比婚礼上更多真挚的亲吻。
题材很好,但拍得太不克制了,不喜欢,没有《人间世》临终关怀那集好。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医疗思考死亡。18年的春节我正是在医院度过了。手术前后,把死亡这件事翻来覆去地想了千万次,到现在终于可以不畏惧它了。现在方知老人言之正确“老了幸福才算幸福,年轻幸福不算幸福”,特别是看到教授屎尿拉了一身真的很心疼,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真希望同龄人们都能明白,不要随意糟践自己的身体的福气,不然迟早会深刻地体会这些道理,哎。
临终关怀,看着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