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在文本上的亮点,第一个是女权思想的表现,女主角玛丽亚的设定,并不是一个只懂得依附于哥哥的权力或者是命令的女孩,她一直都有一种反叛的心理,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要求嫂子把自己衣服的领口再裁剪低一点来展示自己的魅力,还有她对于爱情的执着与自我争取,让人对这个角色的结局感到悲伤,还有另外一个努力想融入帮派的假小子,她作为一个女孩子,但是他想要打架,想要为自己的帮派出口气,但是别人都因为她的性别瞧不起她,可是到最后,是她救了男主角。
另外一点,影片更多的其实是想要表达移民美国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也就是影片中的鲨鱼帮,美国作为一个自由之邦,外表看起来好似光鲜亮丽,但是内里却无比黑暗,令人感到恶心。而电影中有很多唱段都在表现这一问题,用欢快的音乐和自嘲的台词表现令人无奈乃至愤怒的现状,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喜欢歌舞片的原因,无论生活多么悲惨,多么黑暗,主角都能在其中找到光明的地方,找到生活的希望,或者是继续下去的勇气,这便是一种伟大的人性之光。
而火箭帮则代表着美国底层阶级的人们,没有工作,整天游手好闲,是游荡在街头,影片中的警察看他们就是一群小混混,每天看到就要骂,但是没人去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沦落在这种地步,难道是他们心甘情愿没有家?心甘情愿天天受人冷眼以对?其实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美国阶层的问题,他们以嘲讽的口味讽刺那些以医生、律师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伪善与道貌岸然,这些人口口声声宣称要关注弱势人群而从来没有实际行动,口惠而实不至,当音乐终止时令人心酸又无奈,
说起自嘲的唱段,不得不提的就是舞蹈,《西区故事》里的舞蹈我认为是我看过最有特色的歌舞片,电影里不仅仅台词在诉说生活的不幸,就连角色的肢体动作都要一起调配起来,很多打斗的段落都是由舞蹈演出的,但是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反而极具美感。还有便是其中的舞蹈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比如在American这首歌里,角色们在谈论移民美国到底是好还是坏,女性角色们都在说美国的好,舞姿飒爽动人,结果每说完一句话男性角色都能找到反驳的点,而在他们的舞蹈中能看到很多关于美国社会的“欺骗”,“背叛”,“冲突”等等元素。
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应该远比我所看到的要多得多,才能够在当年的奥斯卡十一项提名,十项获奖,而在明年,有消息说斯皮尔伯格即将要翻拍这部电影,希望也能够获得当年那一样的荣誉。
#DVD 以百老汇音乐剧为基础创作,当然音乐剧也是改编自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家族世仇改成了帮派移民问题,很多内容现在看起来依然是在探讨中。
视觉上,舞蹈非常棒,搭配上精致的布景和高饱和度配色让影片的风格更加突出。整体运镜还可以,就是剪辑出的效果不太喜欢,利用舞蹈动作做跳剪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景别切的差距太大让整体空间连贯性下降不少。暖色燥热设计还不错,一切的仇恨“释放”的更合理了些。几次全虚化的背景虽然有些取巧,但在整体风格上看还是不错的,大量的景深镜头带来的信息非常多。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原色分离的舞蹈做转场到一个红色柔焦场景,搭配的爵士也异常契合场景的风格。
配乐很棒,爵士和拉丁的切换很顺滑,就是鲨鱼帮的一问一答情节有些奇怪,应该使用一些更有拉美文化基础的形式,要不文化冲突也只是单方面的展现美国文化。几次鼓声做紧张氛围的塑造也很好。
最迷茫的肯定是剧情的硬伤,只能说玛丽亚跟她哥有感情,但不多,跟Tony也有感情,也不多。(波多黎各人在我的印象中还是可以吊在钢梁上几个小时的人,不知道Jets如何抵抗的。还有《房间》中的chick chick chick是来自这里么…
感觉《爱乐之城》也是没少“致敬”呀!
B 开头十分钟还以为误入宝莱坞印度歌舞片拍摄现场。后面越来越喜欢。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作为异乡人的波多黎各人融入美国社会的艰难历程。 波多黎各人在片子里是一种象征,范围大可以延伸至古巴人,牙买加人,多米尼加人等其他加勒比国家人,乃至华人,日本人,印度人等其他人口大量涌入美国的民族。 在这里,这象征更多的是隐射非白种人的入美遭遇。当他们的故乡因战争破坏,经济奔溃而陷于水深火热当中,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新世界寻找机会。在美国,生存空间也是有限的。他们要和更早成为美国人的美国人抢夺资源,同时忍受种族歧视。 “鲨鱼”和“火箭”之争,是异乡人群体撞击美国社会发生的众多悲剧的缩影。贝尔纳多、里根的惨死与安东尼、玛利亚的爱情的悲剧都是这场碰撞下的牺牲品。所幸的是,他们是死掉的先人。他们的后人不会再重复悲剧,他们将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美国人”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只有印第安人才是真正的美国人,除此以外都是侵略者。现在涌入美国的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在某些程度上也统统是侵略者,他们是去掠夺资源的,同15世纪哥伦布时代的野心家们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在环境作用下,各个异乡来客必须和同胞抱团取暖,才能争得更大的面包。唐人街、犹太人社区都是典型的例子。 美国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民族数量最繁杂的国家,美国必然是包容的。就拿波多黎各人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架飞机在曼哈顿坠亡,数十名波多黎各人遇难,后来美国民众公开举行追悼会,并给遇难者修建缅怀公墓。 时至今日,知识和信息铺天盖地,天上海上地上的交通系统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而美国仍然是令人向往的,美国之所以对人们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那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人们对美国的向往就是对自由的向往。而重要的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7/10。使用了许多当时就落伍的视听语言,例如男女主角在舞会对上眼的片段,采用了明显模糊化配角、突出主角的红蓝两大原色灯光。片头航拍渡轮、立交桥和摩天大厦的镜头满眼尽是大工业化的产物,而帮派头目决斗先后丧命的场景警铃大作,小流氓们翻越铁丝网或钻入地下管道慌忙逃窜,头顶大面积的红色钢筋桥身再一次控诉工业化的社会病。暴力动作的舞蹈化流畅感十足,序幕篮球场的对质与互嘲毫无做作地表现出贫民窟的混乱和危险。改编最好的两幕:裁缝店中男女主角模拟婚礼,十字架的天窗投射下一道金黄色光束,玛利亚卧室里五彩缤纷的花窗和圣母像是宗教的藉慰,结尾代表老一辈的店铺老板和警官未能及时制止青年人羞辱女性和冲突发生,玛利亚在情人死后也产生愤怒一度拿枪指着所有小流氓,理性战胜情感包上黑头巾离开,莎剧中偶然化的悲剧被赋予理性色彩。
真是热烈又绚烂,很多段落(包括开场)都给人印象很深。"You'll never see people dance like this",好想看舞台剧,从电影就能想象舞台剧会多好看了。伯恩斯坦的音乐真是太精彩了。
很享受的观影过程,有些歌不太对口味,但是舞绝对可以补足,就是无法不被拉丁系的舞蹈conquer吧。台词和歌舞的过渡还有情节和歌舞的结合堪称天衣无缝。剧情本身比较狗血,最囧的是俩人被小刀捅一下即刻毙命,有人中枪后还示了个爱。
流光溢彩,沉郁悲怆,好几段歌舞看得人下巴都掉了,可看性和批判性上都是“神片”一样的存在。
7分。名气很响的片子,看下来感觉一般。歌舞片并不是说不要剧情,而是要在剧情上加上歌舞。本片借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壳这没有问题,但舞台剧和电影对逻辑的要求不一样。男猪刚杀了女猪的哥哥,一首歌还没唱完女猪就投怀送抱了,这尼玛也太假了吧?还好《AMERICAN》很好听~~
【B-】开场的城市俯拍就已经让我沉醉,随后的帮派斗争中又通过舞蹈化的肢体冲突带领观众深入街道,触及城市的肌理。哪怕是棚拍场景,也同样弥漫着炽热的城市气质。作为歌舞片当然在视听方面做到了最好,但故事自然也是腐朽到家了。哪怕注入移民群体和帮派斗争的社会话题也不足以消解生硬尴尬的观感,反倒充分体现出好莱坞是如何排除话题本身的严肃性从而将其转化为另一种可供消费的思考与眼泪。
女主和男主一共见了三面,就要结婚,男主把女主的哥哥杀了,女主还要跟男主去私奔。傻骚傻骚的。
女主Maria好牛逼,亲哥死了还有心情跟男主滚床单,可见爱情的力量好神奇╮(╯▽╰)╭
What an experience! Genius choreography! All the songs and dances are integral to the narrative and done splendidly; keep you intrigued and leave you wanting more! The most fun and interesting modern Shakespeare adaptation for sure. Left me in awe of its creativity and originality, which still holds up after nearly 60 years!
那些烂俗的老套的莎士比亚变奏曲的爱情故事就是从这种片子里发扬光大的。所以我真的不好说它什么。不过就像看《Rent》一样,对于全部的百老汇电影我都在脑子里自动过滤掉感情戏。他的音乐不咋样,舞蹈却跳得真好。尤其是片子开始没有多久的两段,一个是讲移民问题的,一个是讲不良少年的,特赞。那么欢快的移民那段我居然看哭了。
如此突出而优美的爱情刻画让对移民和社会底层的现实主义反映变得微不足道:寥寥数语胜过千言万语的一见钟情、相逢真爱后的独行高歌、婚礼中十字架下的金色圣光、纠缠在帮派歌曲里的爱情宣言和血色预兆,以及最后唱不完的半个音符.经典莎剧在好莱坞歌舞片中实现了一次华丽的奇峰突变,个人Musical最佳之一.
【B-】一般般,歌不好听,剧情弱(我看了评论才知道是改编的罗密欧朱丽叶ORZ),不过还是比窈窕淑女那个大烂片好。至少有娜塔莉伍德和漂亮的布景
蓝光画质嗲爆,《西部往事》口琴和亨利方达巷战那段的“自然声”运用感觉是借用了这里的伯恩斯坦;两位好友三十年后一起演了双峰,真有意思
关于社会问题的探讨相当厉害,六十年代的言论开放度竟然如此之高,问题展现如此深刻,波多黎各人的舞蹈真的大美,让人瞠目。不过这片子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歌舞的出现把节奏基本拖垮,这也证明歌舞部分发展出叙事功能的必要性。
论音画结合,还是雨中曲强悍。但是。。。但是。。。。这五十多前的胶片画质也太牛逼了吧!!!还有michael jackson的beat it原来真的是从这片子中而来!!!
歌舞总体不错 特别是舞蹈 有着60年代特有的夸张表现力 配乐也很难忘 Tonight Tonight 可惜故事本身不好 罗密欧与朱丽叶系列的 打了折扣
这么给气爆棚的色彩、布景、舞蹈和演员,竟然演了一出如此中二直男气质的戏码,实属暴殄天物;通过一场帮派斗争引出美国彼时移民、教育、治安的重重问题,然而都蒙上了一层欢快的滤镜,歌舞片可能不太适合表现悲剧;Tonight一场,爱情的告白在挑衅的宣战声中引吭高歌,竟有一丝悲情壮美。
舞台味太重,看着闹眼
虽然得了奥斯卡,虽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可是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我不喜欢,脑残的女主爱上了杀死哥哥的家伙,在明知道这厮杀了她哥还跟他上床,这是有多傻逼呢。里面女主的哥哥衣冠楚楚,是唯一干干净净的男生,为什么所有男生都看起来那么脏?好吧,我承认我有洁癖,看见那么脏脏的人,啥兴趣都木有了
现代歌舞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员非常出色,从音乐剧改编为电影后,舞台表现力和戏剧张力依旧强大,即使知道最终的故事走向也还是对黑色的结尾唏嘘不已。仇恨,是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最虚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