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a fearless woman
"Out of Africa" is my beloved movie, the favorite.
The story between Karen and Dennis is tragic. But I so much love Karen, this woman, the word to describe her well is: FEARLESS. She is such a fearless woman. She demands fairness, demands possessiveness, demands non-tragic natur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and Dennis. Yes, it is only fate that killed Dennis, making Karen the loneliest woman with the loved one lost. If not that fatal clash, Karen and Dennis could have been happy together.
So, it is only fate. Not anything else.
I saw Karen's photo in her old age, in one of her story books. She looks so thin, so alone, but also so well-spirited. That picture scares me. Her being able to live without Dennis, to her old ages, scares me and the same time reminds me her fearlessness again.
How Karen treats those natives in Africa was also admirable and interesting. She wanted to change, to provide a "better" future to the native kids by teaching them read and write; but both "the chief" and Dennis thought to live the way they are for those natives are the best thing. I ponder which way is wiser? I guess this has no answer either. We could not control who we meet in our life, and what kind of changes those people we encoutered have made us into...
2 ) 书评/影评:我喜欢非洲,因为它干净。
去年末,终于在Netflix上看了《走出非洲》。然后读完了在伦敦时入手的原著。
要好的一个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她是美籍华人,沃顿毕业,问这问题的时候带着美国精英特有的诚恳和直率。她是真的想知道。我还没有回答,她男朋友说,这也是我妈妈最喜欢的电影。我猜他妈妈大概五十五岁,在巴黎西郊的富人区St Germain en Laye有一栋房子,离婚多年,人生美梦就是中年遭遇爱情,遇到如风的恋人:《走出非洲》里的德尼斯或者《廊桥遗梦》里的伊斯特伍德。在场的一个四十多岁的法国男人也表示极喜欢这部电影,他事业尚可,未婚,无拘无束,人生偶像大概也是德尼斯。
我一时语塞,为什么喜欢《走出非洲》?
因为它发生在非洲,那里尘土飞扬,血腥原始,却又纯净无比,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说:我喜欢沙漠,因为它干净。作者凯伦布里克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人,而她的故事也像《一千零一夜》一样引人入胜,农场上的杀人案、小鹿Lulu、我的跛子厨师、来自丹麦的老水手、山丘上的坟墓,我像凯伦的爱人德尼斯一样,假想自己坐在内罗毕郊外凯伦家的火炉前,用很多靠枕给自己做了个沙发,在漫漫长夜听着这美丽的丹麦女人讲着她的故事。
在书的开头,凯伦说,所有的冷血诺曼人,在他们第一次去希腊、罗马和法国时,会深深被南方文化所折服。她自己也如此,她像一个南方女人一样柔软敏感,却从来没有失去北欧女人的强硬。她既像《飘》里的斯嘉丽一样漂亮、强悍、勇敢,独立经营自己的咖啡农场,扬鞭骑马猎杀狮子,处理尸体和将死之人。又像三毛,敏感、脆弱、文艺,全心热爱着一片陌生的土地。她也如所有典型的欧洲贵族小姐,男爵夫人,饱读诗书,说希腊语、法语、拉丁文,信手拈来就可以吟诵柯勒律治或莎士比亚。
凯伦有时残酷冷漠到让人震惊。她在书里写,有一天,我出门过河看到了一只漂亮的蜥蜴!我觉得,这漂亮的皮送到巴黎可以做成一个好包,我就开枪了。真可惜,在它死掉的那一刹那,所有颜色都退却了,所以我建议所有的女士们,不要射杀蜥蜴。她和德尼斯一次看到两只狮子在吃一只长颈鹿,就枪杀了它们。她说,母狮朝天上跳了起来,跳得很高,掉下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在最后卖掉农场离开非洲的时候,凯伦甚至决定枪杀所有农场里的马和狗,而天知道她是多么爱这些高贵的苏格兰猎鹿犬和她红色的爱马Rouge!
可她写起她收养的小鹿Lulu时,却有着妈妈对漂亮小女儿的爱意和嘲讽。第一次把小鹿抱在怀里时,它只有一只猫那么大,有着紫色的大眼睛,像黑松露一样的鼻子,总在说话的小耳朵摸起来好像丝绸,还有像中国老太太一样的小脚。小鹿在房子里走路时踢踢踏踏的声音就像一小串微怒的响指。Lulu在成年之后,离开了农场去森林里生活,再也不愿让人亲近,只在晨光熹微时出现在森林的边缘,徘徊几时远远相望,便匆匆消失。然而小鹿还戴着那只凯伦挂在她脖子上的银色铃铛。离开非洲多年,Lulu应该已经早已离开人世,凯伦仍然在午夜梦回时听到铃铛清脆的声音,Lulu又回来了,她的心里充满了甜蜜的忧伤。凯伦写到她的几只苏格兰猎鹿犬,来自欧洲的高贵灰色大狗,曾英勇地打死过一只黑猩猩,得到了当地人极高的尊重。还有一次,在蒙巴萨的海岸上,她看到了两只被装在集装箱里的长颈鹿,和许多惊慌失措的火烈鸟,它们被运往汉堡的马戏团。她说,希望你们在路上就通通死去,永远不要到达汉堡,那里没有人认识非洲,人们只会逼你们低下美丽高贵的头颅。
凯伦生命中的男人是布里克森男爵(Bror Blixen),伯克利科尔(Berkeley Cole)和德尼斯芬奇哈顿(Denys Finch-Hatton)。此三人全是二十世纪初生活在肯尼亚地区的欧洲贵族。
布里克森是她的瑞典丈夫,然而这场婚姻是建立在名誉和金钱上的交易,富家小姐希望得到一个贵族头衔,她用钱给自己买了一个男爵夫人的名号。通过男爵,她在非洲感染梅毒,终生不能生育。
伯克利和德尼斯都是英国贵族,出生长大在肯辛顿,读伊顿继而牛津,他们是好朋友。然而凯伦说,他们俩都不属于这个世纪,在这个时代他们无家可归,到处漂泊,他们躲在非洲,四处打猎,逃避他们的朋友们在英国所要承担的某种责任。只有英国能孕育出这种人。他们来到她的农场,听一夜故事,喝几天酒就离开。他们不是那种在一个地方待很长时间的人,不是那种会变老的人,他们离开,然后在年轻时就会死去。
伯克利走起路来像猫一样安静,他所到之处都光明温暖,在他舒服的时候,你可以从他嗓子里听到猫的呼噜声,而他生起病来,也像生病的猫咪一样让人心疼无比。他每天早晨十一点都要喝一瓶香槟,用最好的水晶杯子。电影里的伯克利风度翩翩,有一个美丽的索马里情人。1925年,43岁的伯克利在肯尼亚心脏病去世。
德尼斯是彻彻底底的放荡公子,风一样的男人,早期殖民者里著名的猎人和向导,后人尤其赞扬他的体育天赋,一天就学会了开飞机。但是凯伦笔下的德尼斯更加柔软,他喜欢诗歌,喜欢听故事,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他随身带着圣经,最喜欢的诗是柯勒律治的《一个老水手》,这首诗也在他死后被刻在其墓上方的方尖碑上。
德尼斯和凯伦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凯伦是个积极乐观的开拓者,她有很强的占有欲,喜欢说,我的农场,我的森林,我的村落,我的小鹿,她给当地人办小学教孩子说英语,给当地人治病,她给自己的黑人仆人戴上白色的手套,她截住一条河自己建了个池塘,哪怕索马里管家跟她说“您不能这样,这些水住在蒙巴萨”,她一定要在海拔三千米的Ngong山上种出咖啡豆,她一定要在禁止女人进入的白人俱乐部里喝一杯威士忌,她在一战结束的新年party上,众英国人高唱《天佑女王》时,转身离开。德尼斯是一个消极的无为者,他活在当下,从来不违背自己意愿,他尊重非洲已有的文化和习俗。他问凯伦为什么要办学校,凯伦说因为不想让当地人无知地活着,而德尼斯说,他们并不无知,只不过你我不懂。我不想让他们都变成小英国人。凯伦说,在你心里一切都那么简单。德尼斯说,是啊,因为我要得比较少。在德尼斯心里,非洲不属于他们,他们都只是过客,何必妄想改变这片土地?凯伦像火,而德尼斯如风。
1931年,凯伦的农场破产,她变卖一切准备离开肯尼亚。德尼斯在同一年驾驶滑翔机时发生事故,离开人世。电影里,德尼斯的葬礼上,凯伦念了一首诗,Housman的《致一位英年早逝的运动员》(To an Athlete Dying Young):
当年你为小镇赢得了胜利,
我们举起你穿过市场,
男女老幼为你欢呼鹊跃,
把你抬在肩头上凯旋。
今天, 人们又聚集在一起,
我们把你抬在肩上为你送行,
轻轻放你归于尘土,
小镇为你肃穆宁静。
英俊青年早早夭折,
荣耀不能为谁停留,
月桂树转瞬苍翠,
却比玫瑰凋零的还快。
接着她说,主啊,请收回德尼斯芬奇哈顿的灵魂。他不属于我们,他不属于我。她抓起一把土,久久颤抖着,终于也没有把土洒在德尼斯的棺椁上。
我喜欢电影的开头,莫扎特的长笛声响起,凯伦在梦里又看到了背着来复枪的德尼斯站在红色的非洲清晨里,身旁是一棵高大的尤加利树。德尼斯死后葬在凯伦家西南边的Ngong山上,许多人说,常常看到两只狮子,一公一母,在他的墓边徘徊嬉戏。凯伦说,这样很好,德尼斯会很高兴,连特拉法加广场上的尼尔森元帅的狮子,也不过只是铁铸的。
从1914到1931,29岁到46岁,凯伦在非洲生活了十七年。她在书里问,非洲会记得我吗?Lulu,那些长颈鹿,那一轮明亮的非洲月亮,那些留着汗的采摘咖啡的黑人,他们可曾会想起我?孩子们会发明一个以我命名的游戏吗?月亮会照耀过我曾经独坐的河畔巨石吗?Ngong山上的猎鹰会在我走后搜寻我的踪影吗?今天,内罗毕以西十公里,凯伦的农场变成了布里克森博物馆,附近还有一大片区域以Karen命名,在GoogleMap上就可以看到。原著改编的电影《走出非洲》,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在1985年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作曲。
1954年,凯伦和海明威同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据说海明威曾经读了《走出非洲》,表示自己在这种才华面前再也不应该写作。虽然他们互相敬慕,并且爱非洲都如同爱自己的生命,两人却似乎从来没有真正见过面。然而,虽然海明威觉得凯伦写得更好,最后诺奖却归他的《老人与海》所有。今天,海明威和凯伦都已去世多年,非洲还在,但也变了太多。凯伦和德尼斯挚爱的莫扎特呢?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1月27日,而莫扎特是永恒的。
这就是凯伦布里克森的故事,我爱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原因。
3 ) "He was not ours. He was not mine."
第一次是在伯克莱病危时丹尼斯说要把行李寄放在凯伦家里,凯伦说,上帝要惩罚我,就会先应许我的祈求。
第二次是在凯伦跪下求新到任的肯尼亚总督拨给她的土著人可以安居的土地,她说我反正已经失去了一切,也不在乎脸面问题了。有人要拉她起来,就听到了许久不见的丹尼斯为她求情的声音。后来她说,“我似乎要倾尽一切,才能换取你的关注。”
丹尼斯到死也没有属于哪一个女人,他永远处于自由自在的漂泊中,直到大火折断了他的双翼。或许,有那么一个时刻,凯伦已经赢得了他,如她所言丧失一切之后,然而没人能击败命运。她的拥有转瞬即逝。她坐在他的书籍堆里等待他开飞机来接她去蒙巴萨,等来的是死讯。
He was not ours. He was not mine.
青春如果来得晚一些,它会是最完美的时光。死亡如果来得早一些,它也会是最完美的死亡。不死于久病,不老死于寝床,而死在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死在智慧与尊严尚存之际,对于芬奇哈顿这样不停息的冒险者和行旅客,他又会否满意?
又或者,在凯伦的笔下被这样想念回忆过,他还会留有遗憾吗?
“Denys had wathched and followed all the ways of the African Highlands,and better than any other white man,he had known their soil and seasons,the vegetation and the wild animals,the winds and smells.He had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weather in them,their people,clouds,the stars at night.Here in the hills,I had seen him only a short time ago,standing bare-headed in the afternoon sun,gazing out over the land,and lifting his field-glasses to find out everything about it.He had taken in the country,and in his eyes and his mind it had been changed,marked by his own individuality,and made part of him.Now Africa received him,and would change him,and make him one with herself.”
凯伦的叙述,Out of Africa里关于丹尼斯死的那一部分,跟电影里基本没有相似之处。她是在内罗毕得知死讯的(而非如电影中是由她前夫来通知她)。丹尼斯的墓地是之前他和凯伦就已说好了的,那原本是凯伦希望的埋骨之所,假如她能终老肯尼亚的话,有一次她讲给丹尼斯听,他说他也愿意埋在那里。所以有后文里的“让我们开到我们的墓地去”。飞机失事后,凯伦想起来这番旧事,她立即着手墓地的选址和开挖、平整事宜,那是星期五,丹尼斯在前一天清晨从佛依机场出发回她的庄园时死去,遗体定于次日也就是星期五从佛依运回,中午安葬。她和陪同她从内罗毕赶回的朋友、仆人一起,一大早就上了山,那日天公作美,本是不停的雨变成了蒙蒙细雨,又及时放晴。丹尼斯的朋友从各地驱车赶来,风尘仆仆,车上溅满泥浆,还有自发而来的索马里人,乘着骡车,三两成群。葬礼肃穆哀戚而圆满。之后在庄园里的哀悼又持续进行了七天,她的仆人、他的朋友、猎手、扛枪手、摩托驾驶员……凯伦离开非洲后,丹尼斯的兄长Winchilsea伯爵在他的墓前树立起了一座方尖碑,碑上的铜匾上镌刻着柯勒律治《古航海家之歌》中的诗句:He prayeth well, who loveth well both man and bird and beast. 他在伊顿的老同学也为他在两座板球场中间建了一座石桥,上面铭记着“这些赛场上的著名者,许多朋友所钟爱者。Denys Finch Hatton,1900-1906”。柔美的英格兰的山水和非洲的崇山峻岭连接起了他的生命履迹。在视觉的幻象中它突然转向,周遭的景象改变了。弓弦从伊顿的桥上释放,箭矢描绘着它的轨道,一头撞上了恩贡山上的石碑。
Denys Finch Hatton代表了他那个时代最卓越的英国人和英国人的精神,他虽然死了,却活得不虚此生,他见识过许多事物,他对非洲大地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他走过肯尼亚的每一条道路,熟悉生长其间的植物与动物,他用生命体验与冒险,他最终与这片热土合而为一。像他的挚友Berkeley Cole一样,他也深爱着扎根于这片大地上的民族,并且理解、尊重他们,像真正的朋友一样对待他们。他在世受人尊敬,死后为人怀念。
Robert Redford是个好演员,他已经尽力向Denys的神采和精神特质贴近,尽管他和Denys本人毫不相像,出演Out of Africa时年龄也偏差太大,当时他年近五旬,青春不再皱纹已显。遗憾的是,这两位气质差太远了,Redford表现出来的是那种美国西部式的野性和不羁,即使有着潇洒,也绝非英国贵族式的潇洒,你无法感觉到他演的是一个上过伊顿和牛津的英国人,一名寓居非洲的英国贵族子弟。
Denys初遇Karen是在一战最后一年,年方卅一,风华正茂。他生于1887年,就读伊顿公学时同侪中英才济济,又与这些天之骄子们一起升入了牛津大学。但当Denys在埃及作战时,他的许多卓越的同学早已葬身在了血腥的加利波利和西线战场。Denys是Winchilsea伯爵十三世的次子,影片中他的挚友、那位有索马里情人的Berkeley Cole,是Enniskillen伯爵四世的幼子,参加过布尔战争,一战中随同东非枪骑团(East African Mounted Rifles,EAMR)作战。他在Nyeri附近有座农场。Karen的Letters from Africa中最初提及他是在1923年晚期,她初来肯尼亚十年之后。当年他和Denys一起造访过她数次,有时是独自前来。Karen说“Berkeley是一个非常可亲的人,生气勃勃而见解独到……他是个有趣的交谈对象……他对这个国家的政治十分感兴趣;他是玛萨伊人的老朋友,也是索马里人的强大保护者……”(Letters from Africa,1923年10月4日)。1924年8月她说和他结婚的可能性并不吸引她,尽管她非常喜欢他。要不是她曾说过她想结婚,不想一个人生活,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她会产生这个主意了。1925年初他死于心脏衰竭,可能是由早年所患的风湿热引起,而非如电影中所说,他是死于Blackwater fever。
4 ) 两棵树的爱情——电影《走出非洲》观感
过年的时候,去买碟,一眼就看中一本电影合集,上面有我90年代曾看过的一部经典电影《走出非洲》,这部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我印象中只记得这片子很精彩,很值得重温,隐约记得一些东西,但是更深层的东西就记不得了。所以觉得重温一遍相当有必要,再说在这样过年室外寒冷而在家烤火的温暖的夜晚。
那天看完后,我睡在床上,总觉得有汹涌的话想说,这大概是我过年看的N本碟中最有激情或者冲动想表达的一场电影。它甚至应该当之无愧被列为20世纪以来女性必看的10大电影之一。我想了一下,要从哪个角度来说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但还是觉得很凌乱,就我个人而言,觉得有3个方面,这部电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13年前后,丹麦贵族卡伦并非冲动之下,和抛弃她的情人的弟弟,有着男爵头衔的某人结婚了,然后在非洲肯尼亚买了一块地,投资种咖啡。毫无疑问,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这是当初就协议好的,男人有爵位,女人有钱,是这个社会生存结合的有利条件,虽然丈夫的冷淡是在她的预想之中的,但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失望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坚强的她,选择了独立打理庄园,并将庄园的运作进行得比较红火。
这时候一个英俊的英国男人出现了,是他们中的一个朋友,也是非洲当地的一个狩猎向导,所以在闲暇时间,他们还是有些机会在一起喝下午茶。并不算美丽的卡伦是个编故事的高手,那个夜晚,卡伦和丹尼斯以及另外一个朋友在火炉前玩故事接龙,丹尼斯盯着神采奕奕的卡伦,有一种情感油然而生。丹尼斯送了一支金笔给卡伦,说有空的时候把她的那些精彩故事写下来。
丈夫基本不回家,她也得不到任何从丈夫那里来的情感慰籍。虽然如此,她还是尽着自己的为人妻的责任,战争爆发的时候,卡伦带着一些土人穿过一些荒蛮的土人区和野兽横行区,给丈夫送来了许多生活补给品,那种男人都为之感叹的勇气,却只有丈夫见到的时候之后冷淡的问候和从丈夫身上带给她身体的严重伤害病毒——梅毒。
当时非洲医疗条件恶劣,卡伦不得不回到了丹麦治疗。一年后,返回她朝思暮想的,她的家,她的事业,她的期望所在的非洲。不过这回婚姻真的名存实亡了。丈夫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他们和平的选择了分开。
丹尼斯送给了她一生中最为幸福快乐的记忆。丹尼斯认为,像她这样的坚强的女人,就应该得到更多关于非洲的享受,她配得到这样的感觉。他们开车在非洲草原上驰骋,见识了很多美丽广袤的大草原,也见识到了非洲原始的生猛,他们在河边露营喝酒聊天;他后来买了一架直升飞机带着她飞跃非洲那湛蓝的上空,俯瞰非洲这美丽的土地,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他们的心也紧紧连在一起。
他们毫无疑问地相爱了。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爱情让他们觉得更加相知,更加相爱。当他们不在一起的时候,卡伦写下很多故事,等丹尼斯回来的时候再细细阅读感受,完全是最完美的灵肉交融。当卡伦希望能有婚姻的时候,崇尚无婚姻主义的丹尼斯却强调一张纸是没有什么用的,感受不是用纸张可以圈定的。他还是要过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强调“和你在一起不是我选择和你在一起,而是我喜欢和你在一起”。他们激烈辩论,最后卡伦仍然无法说服丹尼斯。丹尼斯走了。
在痛苦中煎熬的卡伦,命运又再一次对她展开了残酷的一面。正值咖啡豆丰收的某个半夜,她的咖啡园起了大火,已经完成的收成,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多年的努力只换来今天的破产。在将庄园房子及家具拍卖准备回丹麦的卡伦意外地在家里见到了丹尼斯,他是得知消息匆匆赶来的,他告诉她,她已经破坏了他独处的平衡。(言外之意,他接受了她关于爱就应该用形式来拥有?)等他完成明天的任务,他会和她一起离开这里到××(非洲的一个海港)。
等到该动身的那一天,卡伦在庄园里望穿秋水,只等到一个噩耗:丹尼斯在那天的飞行中失事,飞机燃起了大火。卡伦没有哭泣,她和其他人将丹尼斯埋在他们从前曾流连的一个山岗上,他可以在这里安息并感受这生机勃勃的大草原。她平静地处理好相关事务离开了非洲,这个让人魂牵梦绕过的地方,却带不走她在这里曾经留下的一切。她再也没有回到过非洲。
现在说,这部电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面:
女人或许本应该像男人一样坚强,这也是最优秀的品性之一。这是一部很平静的电影,主人公卡伦从头到尾的表情都很平静,她在剧中并也没有骄人的容貌,也没有华丽的衣服,当她在丈夫背叛她的时候的那种平静、对非洲酋长据理力争要求给那里的孩子亲自教育的坚持、在丈夫给她传播了在当时足以致命虽然后来治疗成功但一辈子没有孩子的梅毒以后的无奈、在和丹尼斯一起面对狮子勇敢开枪的时机、在咖啡园里辛勤地劳作和无望的寂寞等待、在后来咖啡园被烧毁的厄运中那种虽然绝望但是咬牙面对。甚至在最后要求殖民地长官能给那些失业的原土著一块居住地而在白人盛大聚会上的震撼一跪。。。。这种种的坚毅,让人油然地感受到这个女人强大的魅力。她爱自然、爱工作、爱自己、爱情人也爱周边的人,这是个有强大意志力和爱磁场的女子,主人公丹尼斯爱上她可是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马克思曾经说过男人最优秀的品质是坚强,说女人最优秀的品质是温柔。其实在我看来,坚强何尝不应该是女人最优秀的品质?在这部电影里,据说这是丹麦女作家根据自己经历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那么这优秀坚强的女人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了?在距离我们近100年前的女子,也能如此自强,面对婚姻的问题,面对事业的危机,面对理想的坍塌,甚至面对爱情和爱情的消逝,就能如此镇定而坚强,这种精神,当之无愧是女人必学习的10大经典角色之一。女人如果能如此独立而坚强,无论在哪个世纪,又何愁没有人来爱?又何惧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多变或者艰难?
第二点该电影最动人之处,恐怕还是丹尼斯的那种爱,既激情又浪漫,在我看来,这种爱情也是对女人最合适最体贴的爱情,是女人心中最期盼得到的那种爱情。其实,爱情,不仅仅只是寒嘘问暖,也不仅仅是保证锦衣玉食。最让人羡慕的爱情,恐怕还是他们之间的相互欣赏的这种愉悦和快乐,那种一起感受精神之美,一起进步一起愉悦的至上快乐,让人唏嘘感叹!卡伦的美,她的粗陋的丈夫就未必能欣赏得到,而像草原上雄狮一样的丹尼斯就欣赏到了,他看到她内心迷人的那种光辉,并一直呵护并扶持这种光辉的传播。
我记得丹尼斯在火边柔情地看着讲故事的卡伦,并用眼神和表情进行鼓励和赞美,之后还送上自己珍贵的金笔鼓励她继续记录思维之花;
我记得丹尼斯在野兽横行之地遇到勇敢闯禁区为丈夫送补给的那种惊讶,并没有阻止她前行冒险而是送给他自己的指南针帮助她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我记得丹尼斯在野外水边看到头发脏了绞在一起的卡伦而主动为她温柔地洗发的时候,那种琴瑟共振的美妙;
我记得当他们一起面对猛狮丹尼斯要求卡伦猛狮扑来的时候就倒地让他独自来对付,而卡伦选择了共同对付2只狮子而使得他们才有可能脱离险境时候丹尼斯的那种赞赏;
我记得当卡伦不顾尊严跪在殖民地长官前恳求一块地只是为了那些土人,卡伦的坚持和无助以及丹尼斯的震撼和冷静地支持。。。。
毫无疑问,女主角卡伦爱上了这个和自己一样情趣而勇敢的丹尼斯,而丹尼斯又何尝不被这样的内心强大丰富行动果敢的魅力女子所吸引?丹尼斯用最合适的方式表达了他的爱情,他鼓励她,支持她,他鼓励她用笔来打发这草原上的很多孤寂的岁月,他送她留声机即使在荒郊野外也能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他和她一起驾车或者飞行来分享非洲草原的诸多灿烂,在卡伦为自己的理想而不顾一切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坚定支持并与她携手等等。。。。。。这让我想起很多前年曾流行的舒婷的诗《致橡树》,大意是“如果我爱你,不应该是凌霄花来攀援你,也不仅仅是险峰来衬托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这种爱情,就像大树一样,植根在那块土地上,枝繁叶茂。无论岁月怎么流逝,风吹动树枝带来的声音述说着以前那动人的爱情之歌。所以我说他们的爱情,这是两棵相邻大树的爱情,彼此独立,彼此欣赏,又彼此支撑。
第三给人记忆深刻的自然是美丽的非洲大草原了。湛蓝湛蓝的天空,广袤的风情土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等等,大自然的美景在镜头下相当赏心悦目,加上非常悠扬的音乐,几乎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地理风光片,让人们觉得心旷神怡,美丽的高格调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风景结合在一起,虽然结局不免让人觉得很遗憾,也带了些克制的伤感,但还是那么地让人感动。
曾经有人说,这部片子不让人觉得伤感。也许是对的,虽然我在看片子的时候,这片子很多时候遇到人世间情感上的诸多灾难的时候,主人公的表情都很平静,几乎完全没有可以渲染那种孤寂无助或者悲伤的情绪,但还是很多时候让人不知不觉热泪盈眶,为感人的爱情细节,为心灵相同的某些话语,也为最后那遗憾的结局。不过留下更深刻印象的绝不是伤感,而是那些美丽。人性的美丽,平等爱情的美丽和大自然的美丽。那种美丽表面平静,却震撼人心。
5 ) 走不出的非洲
很久以前就听说有一部叫《走出非洲》的电影,拿了很多大奖,也似乎很感动了很多人;直到今天,我才有机会亲身体验影片里表达的真挚情感。
电影的开头很像杜拉斯的《情人》,然而这位邵华老去的女主人公的回忆似乎更为深远,浩渺而没有边际。苍老而沙哑的女音配合莫扎特的泣诉的单簧管音乐,广袤的草原上,夕阳的余晖里,慢慢地浮现出了一个男子的背影,他是主角Denis。然而,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打了个转,绕了个弯。它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女主人公年少时的生活,以至于男主人公姗姗来迟。这是本片着力在女主人公Carren的原因。的确,女主人公一开始就令人眩目,她和后来丈夫的打猎时的一段谈话让我对这位女性的人生观大吃一惊:You can marry me for money.……at least ,we are friends.事实也是如此,她赌气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头衔只身来到非洲,但是她并不曾为遇到这样一个对她淡淡的丈夫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相反,她竭尽全力地去做一个好妻子,甚至在大雨中等待丈夫的归来,包括不辞辛苦去战地探望丈夫。当我终于觉得,两个人终于能够从容平静地面对生活时,Carren因她丈夫的不洁性行为而染上了梅毒。但是她没有像一般遭受不幸的女性一样,哭天抢地诅咒丈夫,怨天尤人,抑或自怜自艾,而是出奇平静地关心她丈夫,让他也去看医生。这一举动使得她丈夫内疚不已,感慨地说对不起。然而,她丈夫始终是个花花公子。当Carrenyi意识到这一点后,她斩钉截铁地让他丈夫搬出去。他们以朋友开始,也以朋友结束。然而,这中间,carren做得非常漂亮,爱憎分明。因而,到最后Denis的死讯也是她前夫通知的。Carren:Why they sent you here?Ex-Husband:I thought I should come.Carren:You are so brave.
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看完电影,我长吁了一口气。震撼之余,极力向室友推荐。她问道:为何是走出非洲?我停顿了一下,思索了一番,这并非是地理上的走出非洲,而是留在非洲的这一段色彩斑斓又夹杂悲伤的回忆令人难以忘怀。当夜,我躺在床在,仔细回想Carren和Denis的这场貌似平淡无奇的爱情悲剧。男主角Denis一头金发,一身猎装俊朗倜傥。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如此匆忙。然而,他们两人是互相欣赏的。片中只有Denis真正了解Carren。但是两人却不能终生厮守。不能厮守,并非是因为爱情的消亡,而在于两人对爱情婚姻的理解不同。Dennis天性喜欢自由,他不会因一张证书而更爱或更亲近Carren.他对Carren拥有一个农场的想法嗤之以鼻。在他看来,无需任何证明,爱情就在那里,事实也在存在在那里,还有时间和空间。而Carren确认为有些东西值得付出代价去拥有。他们因此而若即若离。到后来,农场被大火烧成灰烬,Denis似乎终于醒悟过来。然而正当他想要作出点承诺的时候,一场坠机事故发生了。自由的Denis死在他最爱的飞翔里。Carren也在此时恍然,喃喃自语道:he is not ours,not mine.然而一切的一切,只剩下温暖而无法再现的回忆了。
这样的文艺故事似乎很老套,从火车上的相识到男主角载着女主角飞翔的时候,我就能预料到故事的结局。然而,此影片刻画出carren这个女人的坚强勇敢独立和对爱情的执著出乎我的意料,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如果说我聆听到了一首属于非洲大地的歌,它令人想起夜空下的长颈鹿,和它背上那一轮非洲的星月……那么非洲是否也同样听到了我的声音?”
对于Carren的这一曲追问,我很遗憾,因为此时她两鬓苍苍。人太渺小,之于非洲,之于时间。什么都会被带走,然而发生的始终发生过,若有这样丰富的令我们能够终生回味的记忆,今生也已足够。感谢这世上有一个Denis在非洲遇到了Carren,否则,生活将是多么无趣。想到这里,我深深地嫉妒Carren。
6 ) 太像一段呓语
如果我是一个1913年的女人,除了嫁人别无更光明的前途,幸运的是我有一笔嫁妆傍身。我用嫁妆作诱饵,钓了一个贫穷的贵族,终于披上了男爵夫人的名号。
我跟着老公到了非洲,在这里经营农场,种植咖啡。可惜,农场被我折腾得残了,老公又弃我而去,除了疾病和一场在非洲的穷折腾,这场婚姻什么也没有给我,还耗尽了我的嫁妆。
我孤苦一人回到娘家了此残生,后来,我决定写一本书,在书里,我可以把我描述成一个在非洲遭遇不幸的优雅妇人,我坚强、我深情、我胸怀博大而富有爱心,我甚至还有一个英俊不羁的情人,他也在我们爱得最深时被上帝带走了……
我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远离非洲》……
2009年,我可以很冷血地揣测那个几乎百年前的故事,因为我已经被好莱坞的浪漫桥段和琼瑶式的狗血剧情训练得彻底免疫。事实上,倒底真相如何?无从知晓。
〈远离非洲〉尽可以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尽可以得若干大奖,美丽的非洲风光、梅丽普尔出色的演技、英俊的男主、浪漫的爱情,连死人都死得恰到好处……
多好的姿态啊,丈夫要走,就挥挥手让他走,只问一句:她是不是很有钱?情人要走,也挥挥手让他走,只在心里叹一句:不敢问他何时再来,甚至会不会再来。
非洲的土著不出意外地腿脚生疮、愚昧不堪,需要我温柔的治疗和不在乎结果地教育;当我要离开非洲时,我的佣人含着热泪问我:难道在别处你不需要有人给你做饭?
写至此时,我被我自己的尖酸和刻薄吓得呆住,完全忘记了当年在大学时代,这部电影让我在公众影院泣不成声,回来披星戴月地灯下熬夜抒情……
当然,那时的我多向往能去非洲开一个农场,和热烈的爱人一起骑着马,在旷野上徜徉,在星光下野营。
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梦想嗤之以鼻,夏天我甚至不能在不开空调的屋子入梦,视蚊虫为洪水猛兽,去非洲的繁华城市出差都要事先注射七八种疫苗……
也许,每个人都曾经有一个非洲;然后,不得不远离……
像电影里那个苍老的回声:I had a farm in Africa……。是的,你曾在非洲有一个农场,而我曾为你的农场落泪;是的,你终于远离了非洲,而我终于开始嘲笑曾经感动过我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离非洲》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事情,远离那片神奇的土地,那里苍木葱笼、景色如画,爱人的尸骨掩埋在那里,还有我所有年少的梦想……
优美的音乐、壮丽的风景、特别是梅丽尔斯普利特的出色演出,可以说是真的把人物塑造的很传神。
独立女性也是被逼出来的~~
那片大地让她那颗爱慕虚荣的心洗净铅华
非洲美景;别具一格的思想化作精彩的对白。“和你在一起,是我的选择。我不是按照别人的想法来过生活。不要勉强我。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帮别人活。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终老,我都能接受,这是公平的。”“我不会因为一张纸更亲近你或爱你更深”
女性觉醒经典之作。所谓经典的力量就是,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成长跨度里,你一次又一次重温、向它索求,而它次次总能给你掏出新的东西。罗伯特.麦基的解读:一个被“我即我所拥有”这种传统观念所束缚的女人,渐渐意识到你并非等同于你所拥有的东西或男人,你自身的才智、能力、作为,才是你的价值。
动物做什么都是全心全意的,每件事都像是第一次,猎食,工作,求偶,只有人类做的最差,只有人类会感到厌倦。动物会说:我知道你对我的感觉,你也知道我对你的感觉,所以我们就躺下来开始做吧。
一个女人的坚韧热情,两个男人的避世,早期殖民者的拓荒史,肯尼亚的人民,这片土地不属于我们,绝佳的非洲草原景色,女主角的诗意性格,我不会因为一张纸爱你更多
女主INFP,丹尼斯ISTP
以前看三毛的书,记得她提过这部让她无数次落泪的电影。现在我才终于明白。梅姨演得女主我大爱。不提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单这段爱情,导演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但他们那次hunting,在飞机上紧握的手,他们的谈话与交流,足矣。让我想起《碧海蓝天》,只是一个女人爱上了狮子,一个女人爱上了海豚。
原来这部电影教给人的是关于告别,不求一物属于自己,而爱它。电影里看不到撕心裂肺,那些绝佳的几乎像躲藏起来而露出一点点的尾巴一样的细节与台词。
非洲大地的绝美风景画——与原小说却相距太远。
非洲已经成为我的一个梦,我读它,我看它,仍旧不够。于是那些斑马、狮子、长颈鹿就说着斯瓦西里语,像马赛人一样,在炙热的空气中向我走来。我想知道这篇母地能给女人带来什么,它怎么样支配着每一个生命的生死。摄影好美,尤其是飞机掠过火烈鸟那里。自由的男人不爱富裕的女人,他们爱女人一无所有。
与心爱的人从瞪羚奔跑的广漠草原上掠过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啊?
第三世界总是被拍成动物世界。
我在非洲曾经有一个农场,种咖啡豆,给黑人小孩治病。我在非洲遇见了为自由奋不顾身的情人,热爱动物胜于人,折桂而来,情迷而往。我在非洲曾写过一首歌,哪里有已逝的热土,哪里有纯洁的朝露。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我总是一再启程,因为哪里都陋于非洲。
非洲……一定要去,就因为这部片子。
盛名之下却极其平庸的《走出非洲》显然是一部描写幻灭的作品。个人命运的落寞收场是对早期殖民主义道路的否定,你最终得不到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爱情呀,真像《黄金时代》里那袭华丽的外衣,而它内里却是一种血腥的野蛮和残酷。可惜在辽阔的非洲大陆上,人性的多种可能,我们却看到了最渺小的那一个。
我们只是路过这里 并不拥有这里
可以说是很好的非洲风光片,以飞机巡游那一段尤甚;也可以说是爱情片,两个人一起在草原打猎,升起篝火的晚餐。但其实,更应该是凯伦从对世界的不知到拥有坚毅性格博大胸襟的蜕变历程,是非洲改变了她。可惜了帅到掉渣的罗伯特雷德福。。。(真的好像皮特。。恍惚了)原声美!
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